20101009 达摩祖师论集
更新时间:2024-02-27 10: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达摩祖师论集》
达磨祖师 着
? 达摩四行观 ? 达摩悟性论 ? 达摩破相论 ? 达摩血脉论 ? 达摩无心论 ? 达摩安心法门
达摩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弟子昙琳序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谘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此略序所由云尔。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苦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于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达摩悟性论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当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乘也。
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舍身不恡(悋),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着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盘;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盘;
无心相处名为彼岸,若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
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于涅盘,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盘,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盘为涅盘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涅盘者:涅而不生,盘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盘。心无去来,即入涅盘。是知涅盘即是空心。诸佛入涅盘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无烦恼处。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
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个俱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夫正见者:非直见于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无解。凡有
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
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众生心生,则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
知心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迷时有罪,解时无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何以故?罪无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盘无生死法。
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死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盘,死入无生法忍。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总而言,见色有见色性,不着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
为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臆空洞,与天同量。此已下并是大道中证,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心得涅盘时,即不见有涅盘。何以故?心是涅盘。若心外更见涅盘,此名着邪见也。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心,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彀(gòu)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
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不净秽恶者,即无明三毒是;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是。一切言语无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而尽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终日默而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方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夫文字者:本性解脱。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本来未就文字。法无高下,若见高下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过于非法,则是法也。若世欲言,即有男女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以是天女悟道,不变女形,车匿解真,宁移贱称乎。盖非男女贵贱,皆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
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众生与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同,迷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
真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是知非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左掌与右掌,更无别也。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亦云应身。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修智慧时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常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若断惑即是雪山成道,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谓三身者,但据人智也。人有上中下说,下智之人妄与福力也,妄见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至少不苦哉。若以至少而理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复安妄见业报?
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来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解圣法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经云:心也法也,无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于圣人,但欲远外求学,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为病本也。凡夫当生忧死,饱临悉饥,皆名大惑。所以圣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念念归道。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须早求人天之善,无令两失。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结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虚。 旷劫由来不生灭。何须生灭灭无余。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不起忆想同真性。 森罗万像并归空。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论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怀。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遍满十方无不通。 山河石壁无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无无性即含融。 非但诸佛能如此。有情之类并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量与虚空法界平。 无去无来无起灭。非有非无非暗明。 不起诸见如来见。无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应能识。未会众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不起一念历三千。 欲见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不用寻逐令疲极。 若能无念即真求。更若有求还不识。
达摩破相论
论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答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面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盘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沈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盘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盘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问曰: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
◆问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 ◆师曰:汝曾作梦否? ◆答曰:曾作梦。
◆问曰: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
◆答曰:是本身。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 ◆答曰:不别。
◆师曰: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从无始广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
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于此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及乎问着,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众生若不迷,因何问着其中事,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故知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故知此难明,惟佛一人能会此法,余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
若智慧明了,此心号名法性,亦名解脱。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名虽不同,体即是了。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即是自心。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故。
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但知自心,心外更无别佛。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所有之处,即为有佛。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尔见前,切不用礼敬。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恶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礼者不知,知者不礼,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辩。诸佛如来本性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惧,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见,但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无别语。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它圣意。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
◆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错礼拜。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
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
又云: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
用体本来空,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
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教是语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着,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魔摄。
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所以有乐着,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若从圣入凡,示见种种杂类,自为众生,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业拘它不得。圣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它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何它。
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徹。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若了是心,递相勤勉,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
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见。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向人说。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与书无异,不得怪,亦是自心欲明显。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是自心烦恼障重,亦自知。
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设教只为心,若识心,何用看教?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远,自赚无益。
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它不得。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远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佛是闲人,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
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
前佛后佛,只言见性。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阿难多闻中得第一,于佛无识只学多闻,二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堕在因果中。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违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杀却无罪过。经云:阐提人不生信心,杀欲无罪过。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它良善,自赚无益。善恶历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狱只在眼前,
愚人不信,现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只缘业重故,所以不信。譬如无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纵向伊说亦不信,只缘盲故,凭何辩得日光,愚人亦复如是。现今堕畜生杂类,诞在贫穷下贱,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虽受是苦,直问着亦言我今快乐,不异天堂。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亦不觉不知。如斯恶人,只缘业障重故,所以不能发信心者,不自由它也。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着,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
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无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执,即一任作。若于生死中得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若心有疑,决定透一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
◆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见性不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不得。从无始广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它何。
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吾今来此土,唯传顿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进苦行,乃至入水火,登于剑轮,一食长坐不卧,尽是外道有为法。
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汝即诸佛心。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尘,觅佛终不得也。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碍,不同外道,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是心,即无能运动。如草木瓦砾。身是无性,因何运动。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皆是动心动用。动是心动,动即其用。动用外无心,心外无动。动不是心,心不是动。动本无心,心本无动。动不离心,心不离动。动无心离,心无动离,动是心用,用是心动。动即心用,用即心动。不动不用,用体本空。空本无动,动用同心,心本无动。故经云: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笑而未曾笑,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
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本自圆寂。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执即业脱。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说也无尽。略标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颂曰: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偈曰:
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达摩无心论
(此书是敦煌经卷之一,原本为斯坦因第5619号)
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鹿而见形。今且假立二人,共谈无心之论矣。
◆弟子问和尚曰:有心?无心? ◆答曰:无心。
◆问曰:既云无心,谁能见觉知?谁知无心?
◆答曰:还是无心,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问曰:既若无心,即合无有见闻觉知,云何得有见闻觉知? ◆答曰: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问曰:既能见闻觉知,即是有心。哪得称无?
◆答曰: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何处更离见闻觉知,别有无心?我今恐汝不解,一一为汝解说,令汝得悟真理。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故云:“见闻觉知,总是无心” 。
◆问曰:若为能弥?是无心? ◆答曰:汝但仔细推求,看心作何相貌?其心复可得是心不是心?为复在内?为复在外?为复在中间?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乃至于一切处求觅,亦不可得,当知即是无心。
◆问曰:和尚既云“一切处总是无心。”即合无有罪福,何故众生轮回六趣,生死不断?
◆答曰:众生迷妄,于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足可致使轮回六趣,生死不断。譬有人于暗中见杌为鬼,见绳为蛇,便生恐怖,众生妄执亦复如是。于无心中,妄执有心,造种种业,而实无不轮回六趣。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消灭,生死即断。譬如暗中日光一照,而暗皆尽。若悟无心,一切罪灭亦复如是。
◆问曰:弟子愚昧,心犹未了审。一切处六根所用者,应答曰语,种种施为,烦恼菩提,生死涅盘,定无心否?
◆答曰: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盘。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盘。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盘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盘亦不可得。
◆问曰:菩提涅般既不可得到,过去诸佛皆得菩提,此谓可乎?
◆答曰:但以世谛文字之言得,于真谛实无可得,故“维摩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问曰:和尚既云,于一切处尽皆无心,木石亦无心,岂不同于木石乎?
◆答曰:而我无心,心不同木石。何以故?譬如天鼓,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又如如意珠,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妨,故宝积经云:“以无心意而现行。”岂同石木乎?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问曰:今于心中作,若为修行?
◆答曰:但于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心也。
弟子于是忽然大悟,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用皆得自在,断诸疑网,更无挂碍,即起作礼,而铭无心,乃为颂曰:
心神向寂,无色无形; 睹之不见,听之无声; 似暗非暗,如明不明。 舍之不灭,取之无生。
大即廓周法界,小即毛竭不停。烦恼混之浊,涅盘澄之不清。真如本无分别,能辩有情无情。收之一切不立,散之普遍含灵。妙神非知所测,正觅绝于修行。灭则不见其坏,生则不见其成。大道寂号无相,万像窈号无名。如斯运用自在,总是无心之精。”
和尚又告曰:“诸般若中,以无心般若,而为最上。故《维摩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拙伏外道。’又《法鼓经》:‘若知无心可得,法即不可得,罪福亦不可得,生死涅盘,亦不可得,乃至一切尽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乃为颂曰:
昔日迷时为有心,尔时悟罢了无心
虽复无心能照用,照用常寂即如如。” 重曰:
无心无照亦无用,无照无用即无为 此是如来真法界,不同菩萨为辟支 言无心者,即无妄相心也。”
◆又问:“何名为太上?”
◆答曰:“太者大也,上者高也。穷高之妙理,故云太上也。又太者,通泰位也。三界之天,虽有延康之寿福尽。是故,终轮回六趣,未足为太。十住菩萨,虽出离生死,而妙理未极,亦未为太。十住修心,妄有入无。又无其无有双遣,不妄中道,亦未为太。又忘中道,三处都尽,位皆妙觉。菩萨虽遣三处,不能无其所妙,亦未为太。又忘其妙,则佛道至极,则无所存。无存思,则无思虑,兼妄心智永息,觉照俱尽,寂然无为,此名为太也。太是理极之义,上是无等色,故云太上。即之,佛如来之别名也。”
达摩安心法门
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 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
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
◆问曰:云何自心现量?
◆答曰: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施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
◆问曰: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
◆答曰:由见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以不知苦乐,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问曰:说法既空,阿谁修道?
◆答曰: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亦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是名达道。逢物直达,知其本源,此人慧眼开。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违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一切处无心,即作处无作处。无作法,即见佛。若见相时,即一切处见鬼;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得解脱;若见忆想分别,即受镬汤炉炭等事,现见生死相。
若见法界性,即涅盘性。无忆相分别,即是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
《最上乘论》
弘忍禅师 著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
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
? 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盘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 答曰:维摩经云:如、无有生;如、无有灭。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净。清净者,心之原也。真如本有,不从缘生。又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众贤圣亦如也。一切众生者,即我等是也。众贤圣者,即诸佛是也。名相虽别,身中真如法性,并同不生不灭。故言皆如也。故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 问曰:何名自心为本师?
? 答曰:此真心者,自然而有,不从外来不属于修。于三世中,所有至亲莫过自守于心。若识心者,守之则到彼岸。迷心者,弃之则堕三涂。故知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故论云:了然守心,则妄念不起则是无生,故知心是本师。
? 问曰:何名自心胜念彼佛?
? 答曰: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则到彼岸。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云:守本真心胜念他佛。又云:胜者只是约行劝人之语,其实究竟果体平等无二。
? 问曰:众生与佛真体既同,何故谓诸佛不生不灭,受无量快乐,自在无碍。我等众生,堕生死中,受种种苦耶?
? 答曰:十方诸佛,悟达法性,皆自然照燎于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灭,故不得受生死。不生死故,即毕竟寂灭。故知万乐自归。一切众生迷于真性,不识心本,种种妄缘,不修正念,故即憎爱心起。以憎爱故,则心器破漏;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有生死故,则诸苦自现。心王经云:真如佛性,没在知见;
六识海中,沉沦生死,不得解脱。努力会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自然与佛平等无二。
? 问曰:真如法性,同一无二;迷应俱迷,悟应俱悟。何故佛觉性,众生昏迷,因何故然?
? 答曰:自此己上,入不思议分,非凡所及;识心故悟,失性故迷;缘合即合,说不可定;但信真谛,守自本心。故维摩经云:无自性、无他性,法本无生,今即无灭。此悟即离二边,入无分别智。若解此义,但于行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盘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
?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涅盘之根本?
? 答曰:涅盘者,体是寂灭,无为安乐;我心既是真心,妄想则断;妄想断故,则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穷达法性;穷达法性故,则得涅盘。故知守本真心,是涅盘之根本。
?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
? 答曰:乃至举一手爪,画佛形像,或造恒沙功德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能众生,作当来胜报之业,及见佛之因。若愿自早成佛者,会是守本真心。三世诸佛,无量无边,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是处。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故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也。
?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
? 答曰:如来于一切经中,说一切罪福,一切因缘果报;或引一切山河大地草木等,种种杂物,起无量无边譬喻;或现无量神通,种种变化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能众生,有种种欲心,心行万差。是故如来随其心门引入一乘。我既体知众生佛性,本来清净,如云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何须更多学知见,所生死苦。一切义理及三世之事,譬如磨镜,尘尽明自然现。则今于无明心中学得者,终是不堪。若能了然不失正念,无为心中学得者,此是真学。虽言真学,竟无所学。何以故?我及涅盘,二皆空故。更无二无一,故无所学。法性虽空,要须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故涅盘经云:知佛不说法者,是名具足多闻。故知求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也。
?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
? 答曰: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也。上来四种问答,若欲广说何穷。吾今望得汝自识本心是佛,是故殷懃劝汝。千经万论,莫过守本真心是要也。吾今努力按法华经,示汝大车宝藏明珠妙药等物,汝自不取、不服、穷苦奈何!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一切功德,自然圆满,不假外求,归生死苦。于一切处,正念察心,莫爱现在乐,种未来苦,自诳诳他,不脱生死。努力努力!今虽无常,共作当来成佛之因;莫使三世虚度,枉丧功夫。经云:常处地狱,如游园观,在余恶道,如己舍宅。我等众生,今现如此,不觉不知,惊怖煞人,了无出心。奇哉奇哉!若有初心学坐禅者,依观无量寿经,端坐正念,闭目合口,心前平视,随意近远;作一「日」想,守真心念念莫住,即善调气息。莫使乍麤(cū同“粗”)乍细则令人成病苦。夜坐禅时,或见一切善恶境界,或入青黄赤白等诸三昧,或见身出大光明,或见如来身相,或见种种变化;但知摄心莫着,并皆是空,妄想而见也。经云:十方国土,皆如虚空,三界虚幻,唯是一心作。若不得定,不见一切境界者,亦不须怪。但于行住坐卧中,常了然守本真心,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一切万法不出自心,所以诸佛广说,如许多言教譬喻者,只为众生行行不同,遂使教门差别。其实八万四千法门,三乘八道位体,七十二贤行宗,莫过自心是本也。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炼;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于念念中,常供养十方恒沙诸佛。十二部经,念念常转。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义自现,一切愿具足一切行满,一切皆办,不受后有。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舍此身已,定得无生,不可思议。努力莫造作,如此真实不妄语,难可得闻,闻而能行者,恒沙众中,莫过有一。行而能道到者,亿万劫中,希有一人。好好自安自静,善调诸根,就视心源,恒令照燎清净,勿令无记心生。
? 问曰:何名无记?
? 答曰:诸摄心人为缘外境麤心小息,内炼真心;心未清净时,于行住坐卧中,恒惩意看心,犹未能了了清净,独照心源,是名无记心也。亦是漏心,犹不免生死大病,况复总不守真心者;是人沉没生死苦海,何日得出。可怜努力努力!经云:众生若情诚不内发者,于三世纵值恒沙诸佛无所能为。经云:众生识心自度佛不能度众生。若佛能度众生者,过去诸佛恒沙无量,何故我等不成佛也?只是情诚不自内发,是故沉没苦海。努力努力!勤求本心,勿令妄漏。过去不知,已过亦不及今身现在,有遇得闻妙法,分明相劝,决解此语,了知守心,是第一道。不肯发至诚心,求
愿成佛,受无量自在快乐,乃始轰轰随俗贪求名利,当来堕大地狱中,受种种苦恼,将何所及。奈何奈何!努力努力!但能着破衣飧麤食,了然守本真心,佯痴不解语,最省气力,而能有功,是大精进人也。世间迷人不解此理,于无明心中,多涉艰辛,广修相善,望得解脱,乃归生死。若了然不失正念,而度众生者,是有力菩萨。分明语汝等,守心第一,若不勤守者,甚痴人也。不肯现在一生忍苦,欲得当来万劫受殃,听汝更不知何嘱?八风吹不动者,真是珍宝山也。若知果体者,但对于万境起恒沙作用,巧辩若流,应病与药,而能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者,真是出世丈夫。如来在日,叹何可尽。吾说此言者,至心劝汝,不生妄念,我所心灭,则是出世之士。
? 问曰:云何是我所心灭?
? 答曰:为有小许胜他之心,自念我能如此者,是我所心,涅盘中病故。涅盘经曰:譬如虚空,能容万物,而此虚空不自念言我能含容如是。此喻我所心灭。趣金刚三昧。
? 问曰:诸行人求真常寂者,只乐世间无常麤善,不乐第一义谛真常妙善;其理未见,只欲发心缘义,遂思觉心起,则是漏心;只欲亡心,则是无明昏住。又不当理,只欲不止,心不缘义,即恶取空,虽受人身,行畜生行;尔时无有定慧方便,而不能解了,明见佛性。只是行人沉没之处,若为超得到无余涅盘,愿示真心。 ? 答曰:会是信心具足,志愿成就,缓缓静心,更重教汝;好自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缘,端坐正念,善调气息;惩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如,稳看看熟,则了见此心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焰晔晔不住。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缓缓如如,稳看看熟,则返覆销融,虚凝湛住。其此流动之识,飒然自灭。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此识灭已,其心即虚,凝寂淡泊,皎洁泰然;吾更不能说其形状。汝若欲得者,取涅盘经第三卷中,金刚身品,及维摩经第三卷见阿 (音同触ㄔㄨˋ)佛品,缓缓寻思,细心搜捡熟看,若此经熟,实得能于行住坐卧,及对五欲八风,不失此心者,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究竟不受生死之身。五欲者:色声香味触。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是行人磨炼佛性处,甚莫怪,今身不得自在。经曰:世间无佛住处,菩萨不得现用。要脱此报身,众生过去根有利钝,不可判;上者一念间,下者无量劫。若有力时,随众生性,起菩萨善根,自利利他,庄严佛土。要须了四依,乃穷实相。若依文执,则失真宗。诸比丘!汝等学他出家修道,此是出家,出生死枷,是名
出家。正念具足,修道得成,乃至解身支节,临命终时,不失正念,即得成佛。弟子上来集此论者,直以信心依文取义,作如是说,实非了了证知。若乘圣理者,愿忏悔除灭;若当圣道者,回施众生,愿皆识本心,一时成佛。闻者努力,当来成佛,愿在前度我门徒。
? 问曰:此论从首至末,皆显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门,是何门摄? ? 答曰:此论显一乘为宗。然其至意,导迷趣解,自免生死,乃能度人。直言自利,不说他利,约行门摄。若有人依文行者,即在前成佛。若我诳汝,当来堕十八地狱,指天地为誓,若不信我,世世被虎狼所食。
出家。正念具足,修道得成,乃至解身支节,临命终时,不失正念,即得成佛。弟子上来集此论者,直以信心依文取义,作如是说,实非了了证知。若乘圣理者,愿忏悔除灭;若当圣道者,回施众生,愿皆识本心,一时成佛。闻者努力,当来成佛,愿在前度我门徒。
? 问曰:此论从首至末,皆显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门,是何门摄? ? 答曰:此论显一乘为宗。然其至意,导迷趣解,自免生死,乃能度人。直言自利,不说他利,约行门摄。若有人依文行者,即在前成佛。若我诳汝,当来堕十八地狱,指天地为誓,若不信我,世世被虎狼所食。
正在阅读:
20101009 达摩祖师论集02-27
天津大学机械考研机械制造复试第三章习题10-16
cublas库 中文简介05-18
回家的感觉真好作文350字06-12
铜包铝排折弯打孔加工说明01-02
实习02-03
果树园艺工试题09-20
创业公司股权激励协议范本04-15
4工厂供电题库四-多选题10-1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达摩
- 论集
- 祖师
- 20101009
- 201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网站TOP100
- MoS2电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一章-绪论 - 图文
- 学校安全考核评分细则
- 高考生物19个必考点典例分析: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 图
- 山东省13市2017届高三最新考试数学文试题分类汇编 - 统计与概率
- 代理指纹锁注意事项
- 步进电机控制器--说明书 - 图文
- 大棚茄子灰霉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
- 全国艺术设计类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校和科研院所
- sql语句
- 文库 切削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现状
- 网络人大-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业答案
- 自主实习上交材料
- 六国论学案(教师版)
- 2005年~~2010年鲁班奖获奖名单 - 图文
-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例
- 小学教师评中高年度考核优秀次数证明
- 《多媒体技术基础》考试题
- 新型猪用微生态制剂 - 图文
- 国家奖学金初审会议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