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教案9

更新时间:2024-07-11 15: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9章 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热计算

第一章已经讨论过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传热过程分析求解的基本关系为传

热方程式(1-11)。即:

??kA(tf1?tf2)

式中k为传热系数(在容易与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相混淆时,称总传热系数)。本节将对通过平壁、圆筒壁的传热系数作进一步分析。肋壁是工程技术领域中广泛用来增强换热的金属壁面,本节将详细讨论通过肋壁的传热系数计算式,并对与此相关的圆管的临界热绝缘直径问题作出相应的分析。 1.通过平壁的传热

通过平壁的传热在第一章已经讨论过,其传热系数可按式(1-12)计算,即:

k?11h1????1h2 (9-1)

由于平壁两侧的面积是相等的,因此传热系数的数值不论对哪一侧来说都是一样的。式中表面传热系数h1和h2,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以前各章相应的公式来确定。这里补充说明一点:如果通过壁面的流体是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三原子气体的烟气,则一般既要考虑对流换热,也要计及辐射换热。例如,锅炉省煤器的烟气侧换热就属于这种情况。这时可采用复合表面传热系数代替上式中的传热系数。

2.通过圆管的传热

圆管外侧的表面积不相等,所以对内侧和外侧而言的传热系数在数值上是不同的。对管长为l的一段圆管的传热过程来作分析。参看图9-1,管子内半径为ri,外半径为ro(内径和外径分别为di和do),管壁材料的导热系数为?,管子内、外侧的复合表面传热系数分别为hi和ho,内、外侧壁温分别为twi和two。传热过程包括管内流体到管内侧壁面、管内侧壁面到外侧壁面、管外侧壁面到外侧流体三个环节。在稳态条件下,通过各环节的热流量?是不变的。各环节的温度差可表示如下:

tfi?twi??hi?dil?2??l图9-1 通过圆管的传热

doditwi?two?ln

two?tfo??ho?dol

三式相加可导得:

???l?tfi?tfo?1hidi?12?lndodi?1hodo (9-2)

对外侧面积而言的传热系数k的定义式由下式表示:

??kAo?tfi?tfo??k?dol?tfi?tfo?

(9-3)

从以上两式的对比中可以得以管外侧面积为基准的传热系数计算式:

k?11dohidi?do2?lndodi?1ho (9-4)

习惯上,工程计算都以管外侧面积为基准,所以式(9-4)中的k就未加下角码

“o”从热阻的角度看,式(9-4)可以改写成:

1kAo?1hiAi?12??llndodi?1hoAo (9-5)

等式左边是对管外壁而言的传热总热阻,右边三项分别是管内、管壁、管外三个

传热环节的热阻。式(9-5)再一次体现了第二章阐述的串联热阻的叠加原则。但是必须注意,由于管子内、外表面积的不同,这里的分析必须对整个表面积进行。

在运行过程中,管子内、外侧常会积起各种污垢,所以以上传热系数计算公式中还要增加相应的污垢热阻项。

3.通过肋壁的传热

在表面传热系数较小的一侧采用肋壁是强化传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以平壁的一侧未肋壁的较简单的情况,作为分析肋壁传热的对象。

参看图9-2所示的一侧为肋壁的平壁。物肋一侧的表面积为Ai,肋侧总表面积为Ao,它包括肋面突出部分的面积A2及肋与肋间的平壁部分的面积A1两个部分,即Ao?A2?A1。肋间壁面与流体的换热量为hoA1?two?tfo?,而肋面本

图9-2 通过肋壁的传热

身与流体间的换热量为ho?fA2?two?tfo?。此处?f为肋效率,可按2-4节的公式进行计算。在稳态条件下,通过传热过程各环节的热流量?是一样的,于是可以列出以下方程式:

??hiAi?tfi?twi? ?? (a) (b)

(c)

??Ai?twi?two?

??hoA1?two?tfo??ho?fA2?two?tfo??ho?oAo?two?tfo?

式中,?o??A1??fA2?/Ao称为肋面总效率。从以上三式中消去twi和two可得:

??tfi?tfo1hiAi+??Ai+1ho?oAo

于是以肋侧表面积Ao为基准的肋壁传热系数为:

kf?11AohiAi+??Ai+1ho?o (9-6)

为了与未加肋的平壁传热系数式(9-1)相对比,可以写出以光侧表面积Ai为基准的肋壁传热系数的表达式:

kf??11hi+??Ai+Aiho?oAo?11hi+??Ai+1ho?o? (9-7)

式中,??Ao/Ai,称为肋化系数。即加肋后的总表面积与该侧未加肋时的表面积之比。?往往远大于1,而且总可以使?o?远大于1,使外侧的换热热阻从

1ho?o?1ho降低到,从而使传热量?增大。值得指出,在工程传热计算中,为了表征

一种强化传热表面相对于光滑表面的优越性,一般都是以未加肋时的表面积(或

轧制肋片前的胚管面积)作为计算总传热系数及热流量的面积的。

4.临界热绝缘直径

现在来讨论与圆管外加肋片以强化换热有一定关系的圆管外加保温层的问题。圆管外加肋片增加了外表面积,从而有利于增强传热,但在增加表面积(即减小表面换热热阻)的同时也增加了导热热阻。类似地,在圆管外敷设保温层也同时具有减小表面对流换热热阻及增加导热热阻两种相反的作用。那么,为什么后一种情况下传热过程一般地是被削弱了,或者加肋片有没有可能使传热过程削弱而加保温层反而使散热增加呢?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取决于增加表面积后所引起的对流换热热阻减小的程度及导热热阻增加的程度的相对大小。对于加肋片的情形,肋片都用金属做成,导

热系数很大,而且肋片所增加的换热面积的倍数较高.因而使总的热阻明显降低。但是,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都很小,敷设保温层后换热面积的增加是由于简单地扩大直径而致,增加的幅度有限,因而一般地使总热阻增加。所以,表面上看来截然相反的两件事——肋片强化换热、保温层削弱换热,其内部却有这样辩证的关系(图9.3),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肋片与保温层的作用还可能互相转化,也就是说加保温层一定能起到减小热损失的作用吗?下面加以分析。

对于管外加保温层的情况,设圆管内径为di,外径为do,管壁导热系数为?,加保温层后管的外径为dx,保温层的导热系数为?ins,则通过圆筒壁的总热阻为:

Rl?1hi?di?12??lndodi?12??insd1lnx?doho?dx12??inslndxdo

从总热阻的表达式可以看出,加保温层后导热热阻

1ho?dx增加,而对流换热

热阻

减小。那么,总热阻是否存在极值呢?上式对dx求导,并另其导热等

于零,则有:

dRlddx?112??insdx?1ho?d2?insho2x?0

由上式解得dx?,将其定义为

临界热绝缘直径,记为dcr,则

dcr?2?insho,也即存在临界热绝缘直

径,若管子外径大于临界热绝缘直径,则加保温层后肯定能起到减小热损失的作

用,但是若管子外径小于临界热绝缘直径,那么,有可能加保温层不但不能减小热损失,反而使热损失增加。 对一般动力管道来说,是否有必要考虑临界热绝缘直径问题呢?取保温层的导热系数等于0.1W/(m.K),表面传热系数为9 W/(m2.K),算得dcr?22mm,一般动力管道外径都大于临界热绝缘直径,所以很少有必要考虑。

9-2 换热器的型式及对数平均温差

一.换热器

1.定义:用来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以满足规定的工艺要求的装置统称换热器。

2.分类:按换热器操作过程可将其分为问壁式、混合式及蓄热式(或称回热式)三大类。

①间壁式换热器:冷、热流体由壁面间隔开来而分别位于壁面的两侧。

②混合式换热器:冷、热两种流体通过直接接触、互相混合来实现换热。火力发电厂中的冷却塔、化工厂中的洗涤塔等属于这—类。这种换热器在应用上常受到冷热两种流体不能混合的限制。

③蓄热式换热器:冷、热两种流体依次交替地流过同一换热表面而实现热量交换的设备称为蓄热式换热器。在这种换热器中,固体壁面除了换热以外还起到蓄热的作用:高温流体流过时,固体壁面吸收并积蓄热量,然后释放给接着流过的低温流体。显然,这种换热器的热量传递过程是非稳态的。在空气分离装置、炼铁高炉及炼钢平炉中常用这类换热器来预冷或预热空气。 二.间壁式换热器的主要型式

1.套管式换热器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间壁式换热器,依两种流体的流动方向不同而又有顺流布置及逆流布置之别(图9-5a、b)。实际使用时,为增加换热面积可采用如图9-5c所示结构。总的来说,这类间壁式换热器适用于传热量不大或流体流量不大的情形。

图9-5 套管式换热器示意图

(2)壳管式换热器。这是间壁式换热器的一种主要形式,又称管壳式换热器。化工厂中的加热器、冷却器,电厂中的冷凝器、冷油器以及压缩机的中间冷却器等都是壳管式换热器的实例。图9-6是一种最简单的壳管式换热器的示意图。它的传热面由管束构成,管子的两端固定在管扳上,管束与管板再封装在外壳内,外壳两端有封头。—种流体(图中冷流体)从封头进口流进管子里,再图9-6 简单的壳管式换热器示意图 经封头流出。这

条路径称为管程。另一种流体从外壳上的连接管进入换热器,在壳体与管子之间流动,这条路径称为壳程。管程流体和壳程流体互不掺混,只是通过管壁交换热量。在同样流速下,流体横向掠过管子的换热效果要比顺着管面纵向流过时为好,因此外壳内一般装有折流挡板,来改善壳程的换热。

为了提高管程流体的流速,在图9-6所示的换热器中,一端的封头里加了一块隔板,构成了两管程的结构,称为1-2型换热器(此处l表示壳程数,2表示管

程数)。图9-7所示是—个1-2型换热器的剖面图。图中管束采用U型管。这种结构型式的优点是可以避免因管子受热膨胀引起的热应力。在壳体两端封头里加装必要数量的隔扳,还可以得到4、6、8等多管程的结构。把几个壳程串联起来也能得到多壳程结构。图9-8所示是由两个1-2型换热器串联组成的一个2-4型换热器。

图9-8 2-4型换热器示意图

图9-7 1-2型换热器剖面示意图

(3)交叉流换热器。它是间壁式换热器的又一种主要型式。根据换热表面结构的不同又可有管束式、管翅式及板翅式等的区别,如图9-9所示。锅炉装置中的蒸汽过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是管束式交叉流换热器的例子(图9-9a)。汽车发动机的散热器(图9-9b)属于管翅式,其中换热管(一般为椭圆管或扁管)外布置了多层翅片以强化空气侧的换热。板翅式换热器(图9-9c)广泛应用于低温工程中。在管束式及管翅式换热器中,管内流体在各自管子内流动,管与管间不相互掺混。在管束式换热器中管外流体可以自由掺混,而在如图9-9b所示的管翅式换热器中管外流体由于受翅片的分隔也不能自由掺混。在图9-9c所示结构的板翅式换热器中两种流体都不能自由掺混。交叉流换热器中流体各部分是否可以自由掺混,对于计算换热器的平均温差有—定的影响。在工程技术领域中,常以

图9-9 交叉流换热器示意图

单位体积内所包含的换热面积作为衡量换热器紧凑程度的指标,并把这—指标大于700m2/m3的换热器称为紧凑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多属于紧凑式,由于其单位体积内的换热量很大,近年来应用日益广泛。

(4)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由一组儿何结构相同的平行薄平板叠加所组成,两相邻平板之间用特殊设计的密封垫片隔开,形成一个通道,冷、热流体间隔地在每个通道中流动。为强化换热并增加板片的刚度,常在平板上压制出各种波纹。板式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流动有多种布置方式,图9-10a所示为1-l型板式换热器的逆流布置,这里的1-1型表示冷、热流体都只流过一个通道。图9-10b所示是板式换热器换热表面的排列情形;图9-10c是这种换热器的一种外形简图。板式换热器拆卸清洗方便,故适合于合有易结垢物的流体(如牛奶等有机流体)的换热。

图9-10 板式换热器示意图

(5)螺旋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的换热表面系由两块金属板卷制而成,冷、热流体在螺旋状的通道中流动,图9-11所示是其两个方向的截面示意图。这种换热器换热效果较好,缺点是换热器的密封比较困难。

2.简单顺流及逆流换热器的对数平均温差

下面考察—个简单而具有

图9-11 螺旋板式换热器 典型意义的套管式换热器的工

作特点。参看图9-12,热流体

沿程放出热量温度不断下降,冷流体沿程吸热而温度上升,且冷、热流体间的温差沿程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当利用传热方程式来计算整个传热面上的热流量时,必须使用整个传热面积上的平均温差(又称平均温压),记为?tm。据此,传热方程式的一般形式应为:

??kA?tm

(9-10)

现在来导出这种简单顺流及逆流换热器的平均温差计算式。图9-13示出了顺流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温度沿换热面A的变化情况:热流体从进口处的t1?下降到出口处的t1??,而冷流体则从进口处的t2?上升到出口处的t2??。

图9-12 换热器中流体温

度沿程变化示意图

图9-13 顺流时平均温差的推导

为了分析这一实际问题,需要对传热过程作以下假设:(1)冷、热流体的质量流量qm1、qm2及比热容c1、c2在整个换热面上都是常量;(2)传热系数在整个换热面上不变;(3)换热器无散热损失;(4)换热面沿流动方向的导热量可以忽

略不计。应当指出,除了部分换热面发生相变的换热器外,上述4条假设适用于大名数间壁式换热器。如果一种介质在换热器的一部分表面上发生相变,则在整个换热面上该流体的热容量为常数的假设将不再成立,此时无相变部分与有相变部分应分别计算。

现在来研究通过图9-13中微元换热面dA一段的传热。在dA两侧,冷、热流体的温度分别为t2及t1,温差为?t,即:

?t?t1?t2

(a) (b)

通过微元面dA的热流量为:

d??k?tdA热流体放出这部分热量后温度下降了dt1。于是:

d???qm1c1dt1

(c)

同理,对于冷流体则有:

d??qm2c2dt2

(d)

将式(a)微分,并利用式(c)、(d)的关系,可得:

?11d(?t)?dt1?dt2?????qm1c1qm2c2? ?d????d? (e)

?式中,?是为简化表达引入的。将式(b)代入式(e)得:

d(?t)???k?tdA

分离变量,得:

d(?t)?t???kdA (f)

积分,得

??tx?t?d(?t)?t???k?Ax0dA

式中,?t?和?tx分别表示A?0处和A?Ax处的温差。积分结果为:

ln?tx?t????kAx (g)

即:

?tx??t?e??kAx (h)

由此可见,温差沿换热面作曲线变化。整个换热面的平均温差可由式(h)导得,

为:

??kA?tm??tm?1?A0k?txdA

?AA0?txdA??t?A?A0e??kAxdA

??Ax?A时?tx??t??。按式(g)得

?t??kA?e??kA ?1? (i)

ln?t???t????kA ?e??kA (j)

?t???t? (k)

将式(j)、(k)代入式(i)得:

?tm??t???t????t???t???1 (l) ????t????t???t?lnln?t??t??由于计算式中出现了对数,通常把?tm称为对数平均温差。

简单逆流换热器中冷、热流体温度的沿程变化示于图9-14中。对于?tm,推导得到的结果与式(l)相同。由于逆流时式(d)右边出现负号,故?的形式为:

??1qm1c1?1qm2c2

式(f)至式(l)均不变。不论顺流、逆流,对数平均温差可统一用以下计算式表示:

?tm??tmax??tminln?tmax?tmin (9-11)

式中,?tmax为?t?和?t??两者中的大者,而?tmin为两者中的小者。式(9-11)为确定平均温差的基本计算式。

所谓算术平均温差是指??tmax??tmin?/2,它相当于假定冷、热流体的温度都是按直线变化时的平均温差。显然,其值总是大于相同进出口温度下的对数平均温差。只有当?tmax/?tmin之值趋近于1时,两者的差别才不断缩小。例如,当

?tmax/?tmin?2时,两者的差别小于

4%;而当?tmax/?tmin?1.7时,两者的差别即

小于2.3%。

顺流及逆流时平均温差计算式的导出,为我们提供了利用传热学及高等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分析实际工程传热问题的又一个例子。对其他复杂布置时的平均温差,也可以采用类似方法来分析,只是数学推导更加复杂。下面摘要介绍几种复杂布置的平均温差计算方法。

3.其他复杂布置时换热器平均温差的计算

在上面所介绍的间壁式换热器的四种主要型式中,套管式换热器及螺旋板式换热器的平均温差可以方便地按逆流或顺流布置的公式来计算,以下着重讨论壳管式换热器及交叉流式换热器的平均温差的计算方法。分析表明,对各种布置的壳管式及交叉流式换热器,其平均温差都可以采用以下公式来计算:

?tm????tm?ctf (9-12) 式中:??tm?ctf是将给定的冷、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布置成逆流时的对数平均温差;?是小于1的修正系数。这样,复杂布置时平均温差的计算就归结为获得修正系数?,关于不同流动布置下?的解析计算式可参见有关文献。工程上为应用方便,已将它们绘制成图线。以下着重说明利用这些曲线时的注意事项。

(1)?值取决于两个无量纲参数P及R,其定义为:

P?t2???t2?t1??t2? R?t1??t1??t2???t2? (9-13)

式中,下标1、2分别表示两种流体,上角标“’”及“””则表示出口与进口。为记忆及数学上的方便,对管壳式换热器下标1、2可分别看成为壳侧与管侧,而对交叉流换热器则可分别看成是热流体与冷流体或流体混和与不混和。

?(2)参数R具有两种流体热容量之比的物理意义???qm2c2????qc???t2?t2m11?t1??t1??。参数P的分母表示换热器中流体2理论上所能达到的最大温升,因而P的值代表该换热

器中流体2的实际温升与理论上所能达到的最大温升之比。所以,R的值可以大于或小于1,但P的值必小于1。

(3)对于壳管式换热器,查图时应注意流动的“程”数。所谓“程”,对壳侧流体是指所流经的壳体的个数;对管侧流体,“程”数减1是其流动的总体方向改变的次数。例如壳侧2程、管侧4程(简记为2-4型)表示壳侧流体过2个壳体,而管侧流体3次改变其总体的流动方向。对于交叉流换热器要注意冷、热流体各自的混合情况。

(4)由教材图9-1~9-18可以看出,当R接近于4时P的值趋近于1/R。此时?的值随P的变动发生剧烈的变化,难以准确地查取?值。在这种情况下可用PR和1/R分别代表P及R查图。

4.各种流动型式的比较

在各种流动型式中,顺流和逆流可以看作是两种极端情况。在相同的进、出口温度条件下,逆流的平均温差最大,顺流的平均温差最小。前面已经指出.顺流时冷流体的出口温度t2??总是低于热流体的出口温度t1??。而逆流时t2??却可大于

t1??。从这些方面来看,换热器应当尽量布置成逆流,而尽可能避免作顺流市置。

但逆流也有缺点,即热流体和冷流体的最高温度t1?和t2??集中在换热器的同—端,使得该处的壁温特别高。对于高温换热器来说,这是应注意避免的。为了降低这里的壁温,有时甚至有意改用顺流,锅炉中的高温过热器就有这种布置。

在蒸发器或冷凝器中,冷、热流体之一发生相变。相变时,若忽略相变介质压力的沿程变化,则流体在整个换热面积上保

图9-20 相变时的温度变化

持其饱和温度。此种情形下,冷凝器和蒸

发器中冷、热流体的温度变化分别示出于图9-20a、b。由于一侧流体温度恒定

不变,这类换热器无所谓顺流和逆流。

理论分析表明,对工程上常见的流经蛇形管束的传热(参看图9-21),只要管束的曲折次数超过4次,就可作为纯逆流和纯顺流来处理。对于交叉次数为2、3、4,且两种流体均不混合的情形。?的值可参见有关文献。

其他各种流动型式都可以看作

图9-21 可作为逆流、顺流处理的情况

是介于顺、逆流之间的情况。从前面的修正系数?值的线算图可以看出,?值总是小于1的。?值实际上表示特定流动型式在绘定工况下接近逆流的程度。在设计中,除非出于必须降低壁温的目的,否则要求使??0.9,至少不小于0.8。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则应改选其他流动型式。

9-3 换热器的热计算

有两种情况需要进行换热器的热计算。—种情况是设计—个新的换热器,以

确定换热器所需的换热面积。这类计算称为设计计算。另一种情况是对已有的或已选定了换热面积的换热器,在非设计工况条件下核算它能否胜任规定的换热任务。例如:在锅炉设计中,一个过热器已校额定负荷选定了换热面积,需要核算部分负荷时的换热性能;一台现成的换热器移作他用时,要核算能否完成新的换热任务。这些计算都属于这种类型,称为校核计算。

下面,对两种计算中的已知量及待求量作分析。换热器热计算的基本公式为传热方程式及热平衡方程式:

??kA?mt (9-14) ??qm1c1t1??t1???qm2c2t2???t2? (9-15)其中,?tm不是独立变量,因为只要确定了冷、热流体的流动布置及其进、出口温度,就可以算出?tm来。因此,上述3个方程中共有8个变量k、A、qm1c1、

qm2c2及t1?、t1??、t2?、t2??中的

????3个和?,必须给定其中5个变量才能进行计算。

在设计计算时,给定的是qm1c1、qm2c2和4个进、出口温度中的3个温度,最终求得k及A。

在校核计算时,给定的是A、qm1c1、qm2c2和2个进口温度t1?及t2?,待求解的是出口温度t1??及t2??。

换热器热计算的方法有两类:平均温差法及传热单元数法。下面首先介绍平均温差法的计算步骤,然后引人换热器效能(?)、传热单元数?NTU?的概念,再介绍热计算的?-NTU法。最后对换热器远行过程中的结垢问题进行讨论。

1.换热器热计算的平均温差法

所谓平均温差法,就是直接应用式(9-14)、(9-15)进行热计算的方法。平均温差法用作设计计算时步骤如下:

(1)初步布置换热面,并计算出相应的传热系数k。

(2)根据给定条件,由热平衡式(9-15)求出进、出口温度中的那个待定的温度。

(3)由冷、热流体的4个进、出口温度确定平均温差?tm,计算时要注意保持修正系数?具有合适的致值。

(4)由传热方程式(9-14)求出所需的换热面积A,并核算换热面两侧流体的流动阻力。

(5)如流动阻力过大,改变方案重新设计。

对已有的换热器或换热器的已有设计进行校核计算时,已知量一般为A、

qm1c1、qm2c2、t1?及t2?等

5个,利用传热方程与热平衡式可以解出其余的未知量。

通常先假定t1??或t2??进行计算。由于k值会随t1??或t2??的改变而稍有变化,因此实际计算常常采用逐次逼近法(即迭代法)。其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先假设一个流体的出口温度,按热平衡方程求出另一种流体的出口温度。

(2)根据4个进、出口温度求得平均温差?tm。

(3)根据换热器的结构,算出相应工作条件下传热系数k的值。

(4)已知kA和?tm,按传热方程式求出?值。因为流体的出口温度是假设性的,因此求出的?值未必是真实的数值。

(5)根据4个进、出口温度,用热平衡式求得另一个?值。同理,这个?值也是假设性的。

(6)比较步骤(4)和(5)中求得的两个?值。—般来说,两者总是不同的。这说明步骤(1)中假设的温度值不符合实际。再重新假设一个流体的出口温度,重复以上步骤(1)至(6),直到由步骤(4)和(5)求得的两个?值彼此接近时为止。至于两者接近到何种程度方称满意,则由所要求的计算精确度而定。一般认为两者之差应小于2%~5%。

用平均温差法进行校核计算时,所假定的出口温度的大小对于热平衡热量与传热量是否相符有很明显的影响。然而,在下面要介绍的传热单元数法中,出口温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要小得多。

2.换热器热计算的效能—传热单元数法 (1)传热单元数和换热器的效能

换热器的效能?是指换热器的实际换热量与最大可能换热量的比值,在换热

器中流体能够达到的最大温差为t1??t2?,根据热平衡方程,能够达到该最大温差的必为小热容量流体,因此,换热器的效能?的定义式为:

???s?max??s???qmc?min?t1??t2??

则用四个温度来表示的换热器的效能?为:

?t??t??11??t1??t2?????t2???t2?????t1?t2?qmc?min?qmc?min?qm1c1 (9-16)

?qm2c2式中,分母为流体在换热器中可能发生的最大温度差值,而分子则为冷流体或热

流体在换热器中的实际温度差值中的大者。已知?后,换热器交换的热流量?即可根据两种流体的进口温度确定:

???qmc?mint??t????max???qmc?mint1??t2?? ? (9-17)

下面来揭示换热器的效能?与哪些变量有关。

先以顺流为例作推导。假定qm1c1?qm2c2,于是按?定义式(9-16)可写出:

t1??t1????t1??t2?? ? (a)

根据热平衡式(9-15):

??qm1c1t1??t1???qm2c2t2???t2?

于是:

t2???t2??qm1c1qm2c2???1? ?t??t??? (b)

1式(a)、(b)相加得:

????qc?t1??t2??t1???t2?????1?m11?t1??t2?

qm2c2???????上式两端同除以t1??t2?,得:

1?t1???t2???qc????1?m11?

qm2c2?t1??t2?? (c)

由上一节式(k)可知:

t1???t2??t1??t2??e??kA

代入上式,得:

??1?e1???kAqm1c1qm2c2 (d)

把上一节式(e)中?的定义式代入上式即得:

?qm1c1??kA?1?exp??1????qcqcm11?m22????? (e)

1?qm1c1qm2c2当qm1c1?qm2c2时,类似的推导可得:

1?exp???kA?1?qm2c2?????qm2c???2?qm1c1?? 1?qm2c2qm1c1上两式可合并写成:

?1?exp??kA??qmc?min??????????qmc???1?min??qmc?max??? 1??qmc?min?qmc?max令:

kA?q?NTU mc?min上式成为:

?1?exp???NTU??????qmc?min?1??????????qmc?max????q 1?mc?min?qmc?max类似的推导可得逆流换热器的效能?为:

?1?exp???NTU???q???mc?min???1??q??????mc?max???? 1??qmc?min???qexp???NTU????qmc??mc??1?min??max????qmc?max??? (f)

(g)

9-18)

9-19)

9-20)

( ( (

式(9-18)所定义的NTU称为传热单元数。它是换热器热设计中的一个无量纲参数,在一定意义上可看成是换热器kA值大小的一种度量。

当冷、热流体之一发生相变,即?qmc?max趋于无穷大时,式(9-19)、(9-20)均可简化成:

??1?exp??NTU? (9-21)

当冷、热流体的?qmc?的值(习惯上称为水当量)相等时,式(9-19)、(9-20)分别简化成:

顺流: ??1?ex?p?N2TU?21?ex?p?N2TU?2 (9-22)

逆流: ?? (9-23)

对于比较复杂的流动型式,为了便于工程计算,?的计算式可参阅有关文献。这些?的计算式已被绘成线算图备查,见教材图9-22~9-27。

3.用效能—传热单元数法(??NTU法)计算换热器的步骤 根据?及NTU的定义及换热器两类热计算的任务可知,设计计算是已知?求NTU,而校核计算则是由NTU求取?,如教材图9-21中箭头所示。它们的计算步骤都与平均温差法中对应计算大致相似,故不再细述。这里仅指出—点:在校核计算中,为了算出NTU,同样需要假定流体的出口温度以获得k。但t??对k的影响是通过定性温度来体现的,显然远不如对热平衡热量或平均温差影响那么大。在这一点上??NTU法有其一定优越性。采用平均温差法时,通过?值的大小可以看到流动布置与逆流的差距。有利于改进型式的选择,是其优点。实际使用时究竟采用哪—种设计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工程领域中的传统。我国锅炉工程界广泛采用平均温差法,而低温换热器则常采用传热单元数法来设计。

4.换热器设计时的综合考虑

换热器设计是个综合性的课题,必须考虑初投资、远行费用、安全可靠等因素,而以达到最佳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为目标。换热器的热计算仅是这个综合性课题的一个局部组成,其他计算还有流动阻力计算、材科强度计算及必要的技术经济分析与比较等。

设计换热器时要对影响传热效果的一些主要因素作全面的考虑。例如,提高流速固然可以增强传热,节省一些初投资,但是往往使压降增加,从而运行费用上升。流速还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方面,为了保证在换热面上不过分快地积垢,流速不能过低;另一方面,为避免引起水蚀或振动不能采用过高流速。在设计能达到最佳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具体方案中,选用恰当的传热方案,使之既能较经济、安全地完成换热任务,又能把压降保持在合理的范围,这就需要通晓和灵活应用传热学的原理。重要的是要注意避免片面性。

此外,运行中的—些实际问题在换热器设计中亦应考虑。例如,应当根据换热介质及运行条件合理地选取污垢热阻,并且应当把积垢严重的流体安排在壳管式换热器的管程,这样就可以用机械清洗法来除垢,否则就不能用简便的机械清

洗法,而只能用比较麻烦的化学清洗法,对维护保养不利。又如,管径和节距选得小,固然有利于缩小外形尺寸和传热,但在运行中容易发生堵塞,并且不容易清洗,所以也要根据经验作恰当的选择。

还应该指出,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扩大,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包括热计算、压降计算和综合技术经济指标比较计算,都有可能算得更准确,并在广阔的参数变动范围内进行多种方案的比较和筛选,从而大大提高了进行优化设计的能力。

5.换热器的结垢及污垢热阻

换热器运行一段时间后,换热面上常会积起水垢、污泥、油污、烟灰之类的覆盖物垢层,有时还由于换热面与流体的相互作用发生腐蚀而引起覆盖物垢层。所有这些覆盖物垢层都表现为附加的热阻,使传热系数减小,换热器性能下降。由于垢层厚度及其导热系数难于确知,通常采用它所表现出来的热阻值来作计算。这种热阻称为污垢热阻,记为Rf,并有:

Rf?1k?1k0 (9-24)

式中:k0为洁净换热面的传热系数:k为有污垢的换热面的传热系数。污垢的产生增加了换热器设备的冗余面积,对使用中的换热器则增加了其运行费用,因此污垢的抑制、监测及清除的问题一直是传热学界与工业界所关心的课题。由于污垢产生的机理复杂,目前尚未找出在换热设备中消除污垢的良策。工程界的—种实用做法是,一方面在设汁时适当考虑污垢热阻,同时对运行中的换热器实行定期清洗,以保证污垢热阻不超过设计时的选定值。污垢热阻的值只能通过实验测定,其具体方法将在下一节中讨论。教材表9-1列出了一些单侧污垢热阻的值,下面对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说明。

(1)表9-1所示是适用于管壳式换热器单侧污垢的面积热阻之值。对于一台管壁两侧均已结垢的换热器,以管子外表面积为计算依据的传热系数可表示式为:

k?1?1?1?Ao?1?Ao??R?R?R?????o?wi?h?A?0?o?i?hi?Ai? (9-25)

其中:hi、h0分别为管子内、外侧的表面传热系数;

Ri、Ro分别为管子内、外侧的污垢热阻(面积热阻); Rw为管壁导热热阻;

AoAi为换热管的外表面积与内表面积之比;

?o为助面总效率(如果外表面未肋化,则?o=1)。

(2)在工程设计中,除了采用污垢热阻来考虑结垢对壳管式换热器传热过

程的影响外,还有采用换热面的清洁系数或富裕面积的百分数来考虑结垢影响的。先按干净的换热面计算出传热系数,再对这一传热系数打一个折扣。此折扣值(一般为80%~90%)称为清洁系数,这种做法在动力工程中应用较多。或者,按清洁表面的传热系数值计算出所需的传热面积,然后再增加一定百分数的富裕面积(一般为20%~25%),这就是富裕面积百分数的方法。但这两种方法不能揭示出管内与管外污垢热阻各自的影响,因此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不如污垢热阻法广泛。

(3)表9-1中河水之类污垢热阻的值与各个国家、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关。我国学者虽已在污垢热阻的研究方面开展了有效的工作,但尚未积累起足够多的运行资料以对我国主要江河的河水污垢热阻提出一些推荐值。在设计这一类换热器时,如无相关的实验资料可作依据,表9-1中的污垢热阻值可供参考。

9-4 传热的强化和隔热保温技术

在有热量传递过程的各个技术领域中,常常需要强化热传递过程以缩小设备的尺寸、提高热效率,或使受热元件得到有效的冷却、保证设备安全运行,但也经常有需要削弱热量传递过程以减少热损失的情形。这就构成了传热学的应用研究中两类目标相反的命题:传热的强化及传热的削弱。按照热量传递过程三种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及热辐射)的影响因素及可操作的范围,热传递过程的强化主要集中在对流换热与辐射换热的领域,其中对流换热尤为活跃,而热传递过程的削弱则主要通过控制导热过程来进行。鉴于辐射换热的强化与削弱已在8-4节中作过讨论,本节将着重介绍强化对流换热的方法以及隔热保温的技术。此外,在研究强化传热问题时常常需要把传热过程的总热阻分离开来,为此本节也要介绍确定传热过程分热阻的威尔逊图解法。

1.强化传热的原则和强化对流换热的手段

从例题9-2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需要强化一个传热过程时,应当首先判断哪一个传热环节的分热阻最大,针对这个传热分热阻采取强化措施收效最显著。例如,当换热面两侧流体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相差较大时,首先应当设法强化表面传热系数较小一侧的换热,只有当该侧的热阻减小到了与另一例大致相当时,同时强化两个侧面的换热才能都收到明显的效果。制冷工业中氟里昂卧式冷凝器用的双侧强化管(在管外侧采用强化凝结的表面结构,在管内侧采用能强化冷却水换热的扰流结构)的开发过程就是典型一例。在换热器中,—般管壁导热热阻都很小,对传热过程总热阻的影响不大。但对像汽轮机冷凝器及谈化海水的蒸发器等一类管壁两侧热阻都很小的换热器,管壁导热热阻不能忽视。 关于对流换热的强化,首先从对流换热的特征数方程来分析。以圆管内充分发展湍流换热为例,由式(5-54)(设流体被加热)可得: h?0.02cp3?0.40.6??u?0.20.8?0.4d (9-27)

由此可见;提高流速对强化对流换热十分显著;采用小管径也是强化换热的一种措施;换热介质的热物性(尤其是导热系数及密度)对换热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例如发电机的冷却介质由空气而演化成氢气与水就与热物性的影响有关。式(9-27)虽是对管内湍流换热写出的,但上述分析定性上对无相变强制对流换热都适用。

在最近二三十年中,国内外对强化对流换热的手段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目前

已开发出来的强化手段可大致分为无源技术(又称为被动式技术)及有源技术(又称为主动式技术)两大类。所谓强化传热的无源技术,是指除了输送传热介质的功率消耗外不再需要附加动力的技术;而强化传热的有源技术则是需要采用外加的动力(机械力、电磁力等)的技术。

无源技术包括以下一些手段:(1)涂层表面。例如在沸腾换热表面上涂以细小的多孔层以强化沸腾。在冷凝面上涂以非湿润物质以形成珠状凝结等。(2)粗糙表面。对于单相介质流动而言,粗糙表面可以促进边界层中流体的混合,教材图9-28是管内侧两种粗糙表面的结构;对于沸腾换热,粗糙表面的作用在于增加汽化核心。(3)扩展表面。这是工程技术中广泛用来强化对流换热的措施,它既有增加换热面积的作用(如各种环肋管,见图2-12),也可能使表面传热系数增加,如紧凑式换热器及机车车辆散热器中广泛采用的各类整体式翅片(图9-29)。(4)扰流元件。这是一些插入管内以加强流体中的扰动与混合的附件。例如,紧贴于管壁四周的螺旋线常用于强化高粘性流体的换热(图9-30a)。(5)涡流发生器。这也是用以插入管内使流体产生旋转流动及二次流的一些元件(图9-30b)。(6)螺旋管(图9-30c)。其强化换热的机理已在5-7节中讨论过。(7)添加物。这是指在换热介质中掺混入少量异种物质的小颗粒以强化换热的方法。实验证明,在气流中悬浮固体颗粒能明显地强化换热,流化床换热器就是应用这种手段来强化换热的一个例子。(8)冲击射流换热。教材10-4节将对此作近一步讨论。

有源强化技术包括:(1)对换热介质作机械搅拌;(2)使换热表面振动;(3)使换热流体振动;(4)将电磁场作用于流体以促使换热表面附近流体的混合;(5)将异种或同种流体喷入换热介质或将流体从换热表面抽吸走。不少有源强化技术目前还主要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其应用范围不如无源强化技术那样广泛。

从以上的介绍和6-3、6-6节的讨论可见:对于无相变的对流换热,凡是能减薄边界层,促使流体中各部分混合(特别是换热壁面附近流体的扰动与混合)的措施都能强化换热。对于核态沸腾,强化换热的关健在于增加汽化核心,而对膜状凝结则是要减薄液膜及加速凝结液膜的顺利排泄。

这里要指出,凡是能强化单相介质对流换热的方法都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流动阻力的增加。因此,对一种强化换热方式的综合评价,应当综合考虑传热效果、流动阻力、成本或运行费用等因素。例如就强化换热表面与光滑表面的对比而言,就有相同的质量流速、相同的压降或相同的输送功率这样三种比较方式。关于强化换热表面性能的综合评价问题可参见有关文献。

对换热器而言,污垢热阻有时会成为传热过程的主要热阻。例如在汽轮机冷凝器中,管壁两侧的对流换热热阻一般均在2?10?4m2.K/W以下。若使用未经处理的冷却水,由表9-1可知,水垢热阻可达5?10?4m2.K/W。随着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水垢已日益成为保证换热器正常工作的主要障碍。为了克服这种障碍,在远行中应对冷却水进行严格的预处理,以及合理安排清洗周期。另一方面,为了给换热器的热设计提供合理的关于污垢热阻的数据,对已处于运行阶段的换热器进行污垢热阻的测定是必要的。下面就来讨论这种测定方法。

2.确定传热过程分热阻的威尔逊图解法 为了监视工业换热器的工作性能,需要确定传热过程各分热阻及污垢热阻的数值。工业换热器一般没有测壁温的装置,这时应用威尔逊图解法可以方便地解

决问题。以壳管式换热器为例来说明方法的要点。总传热系数可表示成:

1k0?1h0?Rw?Rf?1dohidi (a)

式中Rw及Rf分别表示管壁导热热阻及污垢的热阻。工业换热器中,一般管内流体的流动总是处于旺盛湍流状态,hi与流速u的0.8次方成正比。于是式(a)可写成:

1k0?1h0?Rw?Rf?1ciuido0.8di (b)

保持h0不变(只要使壳侧流体流量及平均温度基本不变即可),改变管侧流速作一系列测定传热系数k0的实验,则可将式(b)表示成:

1h01k0?b?1do10.8cidiui (c)

式中,b??Rw?Rf是个定数,因为污

垢热阻不可能在短时间试验中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式(c)是个Y?b?mX型的直线方程,其中Y?1k0,X?1k01u0.8。将不同管内

流速的试验点画在~

1u0.8 (即X?Y)

图9-31 威尔逊图解

图上(参看图9-31),可求出通过这些试

验点的直线的斜率m。式(c)中的ci可由下式确定:

ci?1domdi (d)

管侧流体的表面传热系数即可从下式算出:

0.8 hi?ciui (e)

壳侧流体的表面传热系数用下式求出:

b?1h0?Rw?Rf (f)

式中b可由图9-31中直线的截距确定。已知Rw和Rf,则壳侧表面传热系数即可

算出。h0也可用试验方法确定。这时,保持管侧hi不变,改变壳侧流量,用类似于确定hi的方法可求得h0。这种利用图解分离传热过程分热阻的方法称为威尔逊图解法。值得指出,由式(9-25)可见,式(a)、(b)、(f)中的Rf实际上包含了管壁内、外的污垢热阻及面积比

AoAi对管内污垢热阻的影响。由于要准确地获

得Rf之值并不容易,应当在换热器全新或经过清洗后进行上述试验,此时可取

Rf?0,从而可以把由于Rf取值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对计算hi或h0的影响降低到

最小。

威尔逊图解法还可用来确定污垢热阻。在换热器全新时或经过清洗后作上述试验,并用威尔逊图解画出图9-31中的直线1。经过—段时间运行后,在保持壳侧工况与前次试验相同的条件下再作一系列试验,并用威尔逊图解求得直线2。两条直线的截距之差即等于运行过程中增加的污垢热阻。

上述方法在使用时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即换热器一侧的热阻基本保持不变。这一要求在不少情况下难以实现,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修正威尔逊法则可不必满足这—要求。威尔逊图解法及其修正方案已广泛应用于冷凝器、蒸发器及各种管翅式换热器的对流换热平均热阻的测定工作。 3.隔热保温技术

与强化传热相反,工程上亦有力求削弱传热的场合。这时使用导热系数小的各种绝热材料来削弱导热过程。绝热技术(隔热保温技术)对于减少热力设备的热损失、节约能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例如,在工业炉窑的保温上,国内外的实践都表明,采用新型高效保温材料(硅酸铝纤维炉衬、高铝陶瓷纤维炉衬等)代替传统的保温耐火砖一般可节能15%~30%。在新技术领域,绝热技术对于实现某些过程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例如,各种高速飞行器(如航天飞机等)在通过大气层时会产生强烈的气动加热,若无适当的绝热措施,将导致飞行器烧毁。又如处于星际空间环境(约为4K)的飞行器,采用优良的绝热材料后,可不消耗能源或耗用很少能源而使舱内的温度维持在室温水平。隔热保温技术涉及到电力、冶金、化工、石油、低温、建筑及航空航天等许多工业部门的过程实施、节约能源、提高经济效益等问题。目前已发展成为传热学应用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高于环境温度的热力设备与管道的保温多采用无机的绝热材料。常用的有:(1)多孔型绝热材料,如微孔硅酸钙[使用温度小于650℃,??0.04~0.1W/(m.K)];(2)纤维型绝热材料,如岩棉[使用温度小于700℃,??0.035~0.047 W/(m.K)];(3)粒状绝热材料,如膨胀珍珠岩[使用温度小于800~1000℃,??0.046~0.017 W/(m.K)]。值得指出,所有这三类保温材料制品之所以导热系数比较小,除了材料本身导热系数比较低以外,主要还是因为在这些材料中形成了许多聚存空气的细小空间。由于空气的导热系数很小,从而使整体的导热性能下降。因而,这些材料的导热系数都不会低于同温度下的空气的值,而且在使用中要防止其受潮变湿。

对于低于环境温度的工质和容器,关键在于防止外界热量的传入。有三个档次的绝热材料可供选用。一般性的隔热材料有在大气压下工作的疏松纤维或泡沫多孔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工作温度为75~-80℃,??0.03~0.048 W/(m.K)]、硬质聚氨脂泡沫塑料[工作温度为-60~120℃,??0.026~0.042 W/(m.K) ];效果更好些的有抽真空至10Pa的粉末颗粒绝热材料;效果最佳的是多层真空隔热材料。多层真空绝热材料由低导热系数的玻璃布、铝箔之类的材料组成多层遮热板,这些遮热板具有很高的反射比,板间抽真空至0.01~0.001Pa。在300~80K温度下,在垂直于遮热板方向的导热系数可低达10-4 W/(m.K) 的量级。值得指出,对于多层真空绝热材料,由于气体的导热及表面间的辐射已得到有效抑制,各反射层(即遮热板)间的分隔材料(参见图8-32)的导热系数对隔热性能有重要影响。应当采用导热系数尽可能小的材料作为分隔物才能使这种复合结构的绝热材料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

保温技术包括:最优保温材料的选择,最佳保温层厚度的确定,先进的保温结构及工艺,检测技术以及保温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等,涉及面很广。保温效率是一个判断热力管道保温优劣的技术指标,它以下式定义: ???0??x?0 (9-28)

式中:?0——每单位长度裸管的散热量,W/m;

?xr——每单位长度包有厚x(单位为mm)保温材料的管子的散热量, W/m 。

?值应大于90%,工业先进国家?值的标难水平更高。值得指出,为了获得优良

的保温效果,除选用合适的保温材料及准确的导热系数值进行优化设计外,还要

注意结构工艺。例如,接缝损失可观,即使内外层错开接缝,接缝处热损失仍为无缝处的2倍左右,必须认真对待。含湿量的增加将急剧破坏材料的保温能力,有必要采取防雨防雪的护围结构等。

最后还可以指出,十余年来,在开发新型隔热保温材料万面,以传热理论为指导对材料进行所谓“热设汁”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所应用的理论指导思想有:(1)在材料中作为补强用的纤维以及作为填料用的颗粒状物质,选用导热系数尽可能小的物质;(2)隔热保温材料的固相纤维或颗粒的直径,在满足机械强度的前提下,应选择尽可能小的值,以增加接触热阻;(3)固相物质应选择穿透性很小或没有穿透性的物质,它的反射比应尽可能高,以阻挡或散射投入辐射;(4)使用添加挡光剂等。热设计的发展减少了开发高效隔热保温材料的盲目性。工作条件特别恶劣的航天飞机的关键材料——防热瓦的研制成功,是热设计的一个范例。

思考题:1. 对于qm1c1?qm2c2,qm1c1?qm2c2及qm1c1?qm2c2的情形,画出顺流及逆流时冷、热流体温度沿流动方向的变化曲线,注意曲线的凹向与qmc相对大小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1)顺流:顺流时,流体的入口在同一侧,随着流体的流动,热流体温度逐

?1 EJ3b1X1,3A1 渐降低,而冷流体的温度逐渐升高。因此在入口侧,冷热流体温差大,则热流体降温快,而冷流体升温也快,也即入口侧冷热流体温度变化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出口侧小。若qm1c1?qm2c2,则?t1??t2;若qm1c1?qm2c2,则?t1??t2;若

qm1c1?qm2c2,则?t1??t2。

t1??t1??t?t??2t??1t1??t1??t????tt??2?t???t??t1??t?t2??t2?0

xqm1c1?qm2c2t2?0

qm1c1?qm2c2

xt2?x0

qm1c1?qm2c2顺流

(2)逆流:逆流时,流体的入口不在同一侧,随着流体的流动,热流体温度逐渐降低,而冷流体的温度逐渐升高。设热流体的入口在右侧。若qm1c1?qm2c2,则?t1??t2;且?t????t?,因此随x的逐渐增大,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减小;若

qm1c1?qm2c2,则?t1??t2;且?t????t?,因此随x的逐渐增大,曲线斜率的绝对

值增大;若qm1c1?qm2c2,则?t1??t2;且?t????t?,因此随x的逐渐增大,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不变。

t1??t?t?1t1?t??1t2???t??t??t2???t?t1??t2?t2???t??t1??t2??t??t2?0

0

xx0

x

qm1c1?qm2c2

qm1c1?qm2c2 逆流

qm1c1?qm2c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yo.html

微信扫码分享

《传热学教案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