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阶段分析特征1917-1945

更新时间:2023-08-12 15:07:01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分析

第四阶段 “一战”后到“二战”的东西方世界(1917-1945年)

【阶段特征】本阶段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这是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发展的历史时期。本阶段是从1918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也是战后动荡走向暂时稳定,并从大危机大动荡再次走向世界大战的时期。(注意:本阶段讲到的俄国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即一战期间)

【基本线索】

1、政治方面:本阶段世界历史发展变化基本上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一方面资本主义重建统治秩序,经历了从动荡、革命到相对稳定繁荣的过程;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相互配合,出现了世界革命运动的高潮。

(1)资本主义:一战后初期,资产阶级统治进一步稳定,到1929年所爆发的空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面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两种不同政治发展道路,德、日等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英、法、美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

(2)社会主义:一方面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相互配合,出现了世界革命运动的高潮。十月革命的爆发使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形成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但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等问题。

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的新时期,苏联成为国际共运的中心。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内战争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于1921年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实施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从1926年开始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到30年代中期(1936)首先建成了社会主义,但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十月革命后,在各国共产党普遍建立的基础上,1919年成立了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

2、经济方面:

(1)资本主义:一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在20年代出现了以美国“柯立芝繁荣”为典型的相对稳定发展的局面,但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一些变化:英、法遭到削弱;美、日势力大增,美国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注意,此时美国并没有取得世界霸权,这里只强调经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德、意、日法西斯国家通过片面发展军事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发动对外战争来解决经济危机,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敌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以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克服了经济危机,并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起来。

(2)社会主义:在国际帝国主义包围下,苏联致力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1928年到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基本上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36年通过的苏联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时代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种体制是同苏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它使苏联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国力迅速增强,为二战中打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这种体制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个领域的发展

3、国际关系:

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突出表现为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两个方面。

帝国主义国家间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按照改变后的力量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得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随着30年代大危机及二战的来

临,该体系最终崩溃。

随着德、日等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和法西斯侵略的加剧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也暂时放弃了意识形态上的对抗,结成同盟关系,建立起广泛的反法西斯同盟,直至二战的胜利。(法西斯与世界人民的矛盾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主要矛盾)

【知识框架】

1、 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新发展: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俄国参加一战,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和不满,激化了阶级矛盾 背景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的队伍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临时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政府(时间、性质)

列宁《四月提纲》的发表(内容、作用)

“七月流血事件”检验了革命队伍,使革命时机成熟

时间

爆发

意义

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主要内容

实质

探索过程 影响

原因、目的及时间

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实质及作用

结果:没有被长期坚持下来

过程:

特征

实质:否定市场和商品经济

扩展:二战后成立社会主义国家评价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及经济体制调整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原因 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矛盾的加剧

持续时间长(1929—1933)

(1)经济大危机 破坏性强

范围广,影响深远

各国为解决危机,采取提高关税、货币贬值等转嫁危机的办法,导致世

界经济进一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引发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危机,德、意、日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战争乌云笼罩

在世界人民上空

(2)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运用

原因

标志:美国罗斯福新政 主要内容

特点:推行社会福利和保障政策

实质及作用

主张

作用:战后西方各国的主要经济政策

【重点难点阐析】

1.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式的革命道路)的特点

①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资本主义相对落后的俄国单独取得胜利

②它走的是中心城市起义扩大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③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

2.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内有白匪军叛乱,外有协约国武装干涉的非常情况下实施的一种非常的经济政策。它的实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和物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而非常情况结束后,这一政策的弊端则日益显露出来,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农民的不满日益严重,工农联盟受到损害,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经济政策取而代之。

为解决政治、经济危机,1921年3月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它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它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调动了广大工农的生产积极性,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和工农联盟,②它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进一步探索,③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它立足于发展商品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与干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形成:①`1919年1—6月,战胜的协约国帝国主义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巴黎和约”,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和中东地区的统治秩序。

②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由美国发起,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公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又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标志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完成。 内部矛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协调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迎来了战后二十年代的国际和平与稳定。在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集中精力恢复发展经济。但此体系:①从各面宰割德国等战败国,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的矛盾;②协约国帝国主义为分赃和争霸而互相争夺,英国和日本受到压抑,美国利用国联称霸世界的企图被英法挫败,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主张并拒绝加入法国的欧洲结盟体系等等,加深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③协约国为了共同利益又相互勾结,如共同镇压革命运动(干涉苏俄、匈牙利等国革命),维护殖民主义的“委任统治”制度,继续奴役殖民地人民,通过《九国公约》共同支

配中国等,加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④“体系”建立在火山口上,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斗争随着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强而加剧,最终必将打破暂的局势而瓦解。因此“体系”维持的和平只能是暂时的,相对的。

崩溃: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结果:

① 德日意等国为摆脱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妄图建立“欧洲新秩序”和“大东亚新秩序”; ②英法美奉行对法西斯国家的“绥靖”政策,企图把法西斯“祸水东引”去进攻社会主义的苏联,导致德、日、意法西斯侵略势力更为嚣张。

③尽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已开始了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但由于力量薄弱孤立,不能遏制大战的爆发。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崩溃。

4.罗期福新政的特点与影响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经济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但它在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恢复。②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国家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③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美国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端,而且对其它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区别于以往资本主义统治政策的显著特点。

5.绥靖政策的实质与影响

“绥靖政策”是一战后西方大国的统治者为了确保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一种妥协政策。

它的实质是:为了保全自己,避免与德日意法西斯直接冲突,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苏联。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实质也是一种绥靖。绥靖政策在日本侵华、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内战中都有表现,而慕尼黑阴谋是其顶峰,二战初期的“奇怪战争”则是其余波。

这种政策的最恶劣的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6.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局势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一切矛盾空前尖锐化,导致30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危机迭起。以纳粹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疯狂地扩军备战,逐步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1年日本大举侵华,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等。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世界大战已在局部范围内升级与扩展,数亿人民遭受到法西斯战火的摧残。

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面对法西斯国家的步步进逼,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推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社会主义苏联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自身安全,积极呼吁组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向被侵略的人民给予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奋起反抗法西斯侵略,站在斗争的前列。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为反对统治阶级的绥靖政策进行了斗争。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使国际形势朝着全面爆发世界大战的方向演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yj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