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咬伤常见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处理

更新时间:2024-01-13 01: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蛇伤常见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处理

一、伤口感染

毒蛇咬伤后,由于急救时多在野外,处理比较仓卒,加上蛇毒的毒液中含有不洁成分等因素,所以伤口常常易并发感染。当化脓性细菌侵入伤口时,感染病灶可扩散到皮下、筋膜下等疏松组织内,形成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这时在伤口周围会出现红肿、疼痛,甚至出现全身不适、高热、寒战等症状,必须给予及时处理。处理方法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一)局部处理 蛇伤的伤肢局部可进行冷敷或使用50%硫酸镁湿敷,如炎症严重、感染不能控制时,可改用196雷佛奴尔溶液或黄连浓煎液湿敷,亦可采用消炎解毒汤湿敷,每天换药2-3次。金黄散或玉露散调敷也很有效。如深筋膜或深层组织有坏死现象,应切开引流。

1.消炎解毒汤生大黄、夏枯草、野菊花、徐长卿、明矾各15克,加水煎汤,过滤后用纱布持续湿敷患处。

2.金黄散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150克,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60克,天花粉500克,共研成细末,调匀后敷思处。

3.玉露散芙蓉叶、花适量,研成细末,均匀外敷患处。

(二)全身治疗 除增加营养、进行对症疗法以外,可以给予青霉素、链霉素及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或用清热解毒中草药内服。临证辨治时可参照本书第五章《中医辨证施治》之节。

二、组织坏死

眼镜蛇咬伤人后,局部深层组织常有溶解坏死现象,如发现有波动感,应及时切开引流。切开前应先作诊断性穿刺,探查是否有稀薄的朱砂色样液体。切开后立即用0.9%生理盐水纱布条或1%雷佛奴尔纱布条填入伤口,以利引流,这样也便于坏死组织排出。

五步蛇、蝰蛇咬伤病人的肢体,因出血严重,一般不宜切开,以免增加出血。如果肿胀严重,局部淋巴液、血液回流障碍,常易引起组织缺氧坏死。如坏死只限于皮肤组织,可逐步将坏死组织形成的痂皮剪除,肉芽创面用生理盐水或\九二○(亦叫霉素)药液(1:2500)湿敷。如又有继发感染,除全身应用抗菌素外,局部可用抗菌素液或中草药液湿敷,等坏死组织完全溶解,并长出鲜红的肉芽组织后,再行植皮术。植皮方法:面积较小的可采用点状植皮术;面积较大的可采用\邮票式\植皮术。植皮既可能促进伤口愈合,又可减少瘢痕挛缩。假若是关节部位,应采取中厚皮瓣植皮术,这样可避免关节功能挛缩,能保全伤肢功能,不会留下后遗症。清除坏死组织的具体方法如下:

(1)采取适当体位,最好是卧位。

(2)常规进行皮肤消毒。

(3)一般在手术前先用局部浸润麻醉,也可作神经干阻滞麻醉。

(4)切除坏死组织的范围大小和深度,视局部情况决定,如坏死过深、过大,可分次进行。切口要够大,引流要通畅。手术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血管、神经。

(5)手术后用凡士林纱条或生理盐水纱条填塞。

(6)伤口安放消毒敷料,外加纱布绷带加压包扎,并注意观察是否有继续出血的现象。

三、伤口溃疡

毒蛇咬伤并发感染或局部组织溶解、坏死,均会发生溃疡,如处理不当或处理的不及时会久治不愈,形成慢性溃疡。处理除给予广谱抗菌素和大量维生素等疗法外,必须清除伤口腐烂的组织,每天可用1:100新霉素溶液湿敷伤口,或用下列中草药洗敷。

1.三花一草煎洗剂:鱼腥草30克、野菊花30克、芙蓉花10克,加水适量煎汤趁温热冲洗伤口,每天1-2次。

2.去腐生肌散黄升丹0.6克,冰片1克,轻粉1克,水粉1.6克,青黛1克,炉甘石1.6克,石膏3克,鸡内金2.5克,共研成粉末,撒于创面上,每天1次。

3.内服方黄芪15克,当归、太子参、丹参、银花、白芷各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天1剂。

四、肢体功能障碍

被毒蛇咬伤以后,肢体局部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液体渗入组织,局部张力增加,循环障碍,容易压迫神经末梢,如不能及时处理,或因肢体结扎时间过长,会使肢体持续肿胀,甚至因缺血坏死,往往影响肢体功能恢复。具体治疗措施是:

1.患肢早期活动在全身症状减轻,局部肿胀开始消退的第二天,即可鼓励病人积极活动患肢,或协助病人作被动运动,待病情好转后再下床活动。

2.水浴病人出院前后,如患者仍有轻度肿胀或活动欠灵活时,可将患肢置于43℃左右的活血通络的中草药煎剂中浸洗,每天2次,5天为1疗程(活血通络方:川芎15克、桂枝3克,鸡血藤3克,红花10克,淮牛膝12克,伸筋草l2克,蒲公英15克,野菊花12克)。

3.干热患肢功能障碍时间较长,应使用辐射热、红外线和短波治疗等方法。有利于对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和组织软化。

4.按摩、针灸按摩、针灸或用电针刺激疗法,有较好的疗效。

5.医疗体育指导病人做自动与被动活动。

中毒性休克的救治

因蛇伤引起的中毒性休克,临床上多见于五步蛇、眼镜蛇和竹叶青等毒蛇咬伤。

一、中毒性休克的发生机理

休克是一种由于感染、出血、脱水、中毒、心功能不全、过敏、严重创伤等原因引起的综合征。其共同表现为微循环机能障碍,引起组织灌注不良,导致缺氧、酸中毒、血浆成分丢失及器官代谢与组织机能的障碍。休克的发病机理随不同类型的休克而异。因毒蛇咬伤所发生的中毒性休克其机理是:

(一)微血管痉挛期蛇毒进入血液循环后,蛇毒中的凝酶成分、抗凝酶成分和纤溶成分等毒性物质,干扰体内凝血系统的平衡,加上其它毒性物质的综合作用,引起小动脉及微循环中的前毛细血管括约肌强烈收缩,使微循环关闭、动静脉通道与直捷通道的开放,造成\短路\循环,因而使微循环内血流减少,导致缺氧、酸中等;同时由于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增加,致使心输出量降低。此外,蛇毒素还可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物质外渗,造成有效循环骤减。这些病理变化,可引起血压下降,脸色苍白等一系列症状。

(二)微血管扩张期 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微血管(主要为前毛细血管括约机)的改变由早期短阵性变为长时间的扩张,使血液停滞并淤积其内。由于血管床的扩张,可以贮积相当于正常血容量的4倍血量,结果大量的血液淤积于内脏血管床内,形成所谓\相对高心输出量型休克\。

(三)微血管衰竭期休克时间过长后,可引起血管麻痹、心脏机能障碍、微血管发生内凝集等。最后可发展为\不可逆转性休克\。微血管内凝集和血栓形成以后,可致血流缓慢、甚至不通,引起组织缺氧和乳酸堆积,导致组织坏死,代谢性酸中毒和动脉血pH值下降;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内凝血,大量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元,抗血友病球蛋白、第V、Ⅷ、Ⅳ、Ⅺ、Ⅻ等凝血因子被消耗,而引起全身皮肤、内脏器官组织严重性出血,使休克更为严重,甚至发生致命性出血(图7-1)。

二、中毒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诊断蛇伤所致的中毒性休克,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

(一)病史 查有无被血循毒素毒蛇(如五步蛇、眼镜蛇或竹叶青等)咬伤的病史。

(二)临床表现在伤口周围或全身皮肤出现出血点、淤斑;同时全身表现有烦躁不安,脸色苍白,口唇、四肢末梢轻度紫疳,体温升高或不升,脉搏微弱,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如有内脏出血,还有咯血、尿血、便血等表现。如果病情进一步恶化,发生意识不清,甚至昏迷,血压测不出,脉搏消失,呼吸减弱,心跳微弱,以致死亡。

(三)化验室诊断 (1)血小板计数减少到5万/立方毫米以下,(2)纤维蛋白原定量试验少于135毫克%;(3)优球蛋白溶解时间试验:在气温37℃左右的环境下,凝血块溶解时间缩短到120分钟以内(正常值在2小时以上);(4)FDP免疫(Fi)试验:其效价大于1:16(正常值≤l:8)有诊断意义;(5)血浆鱼精蛋白副凝(3p)试验呈阳性反应。

三、中毒性休克的抢救与治疗

(一)病因治疗 不同的毒蛇咬伤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1.抗蛇毒血清的应用.抗蛇毒血清是治疗毒蛇咬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诊断明确,能在早期应用,往往会使许多病人化险为夷。

抗蛇毒血清有单价和多价两种。因为单价抗蛇毒血清只用一种毒蛇的蛇毒,所以这种血清只能中和同种毒蛇的蛇毒,而对于它种毒蛇的蛇毒基本上不发生中和作用,或只有部分中和作用;可是多价抗蛇毒血清即是用几种毒蛇的蛇毒,根据它们的毒性或抗原性强弱,按一定比例混合而制成的,所以可以治疗多种毒蛇咬伤。抗蛇毒血清应用于中毒性休克病人,经静脉缓慢注射后,中毒症状即可得到控制。皮下或肌肉注射,疗效要比静脉注射慢而且效果差。但是如果心、脑、肾实质性脏器已经发生器质性严重损害,则难于奏效。

2.中医辨证论治蛇毒中毒的临床表现,根据中医理论,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风证(以神经毒症状为主)、火证(以血液循环毒为主)和风火兼证(以混合毒为主)。治疗原则是:内治、外治兼施,早期着重外治排毒,但由于毒蛇咬伤后蛇毒已有一部分进入组织,所以内治亦不能忽视;中后期因为蛇毒已经进入到身体各部位组织或内脏器官中,因此应以内治为主。内治又应以解毒驱邪为主,并根据风火两证的不同,加以辨证论治(详见中医辨证施治章节)。

3.其它药物治疗因为钙离子有对抗蛇毒对心脏的兴奋作用,能保护心肌细胞膜不受蛇毒的损害,使心肌不致发生心室纤颤,因此临床上常用10%氯化钙5-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溶液20毫升中作静脉缓慢注射。又因依地酸钙钠可与蛇毒及其脂酶结合,能消除脂酶的活性,从而降低中毒症状,所以临床上采用依地酸钠钙0.5-1克,稀释于5096葡萄糖20-40毫升中,作静脉推注;亦可加入5一10%葡萄糖溶液中作静脉缓慢滴注。维生素C有对抗蛇毒、维护血管壁的通透性和防治血液内凝集的作用,所以每天用大剂量维生素C(3-5克以上),加入5-10%葡萄糖溶液中滴注,能缓解症状。

(二)对症治疗 包括补液、纠正酸中毒、输氧、升压药物的应用等。

1.补液中毒性休克病人,由于有效循环量明显减少,血压下降,加上饮食少,汗多,吐泻,常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现象,所以,一般都应该进行补液。补液以5一10%葡萄糖注射液为主,也可酌情给予少量多次输新鲜全血,或输低分子右旋糖酐,有抗凝、防止血小板和血球凝集作用。

2.纠正酸中毒休克发生后,由于组织缺氧,无氧代谢增加,使血中pH值、二氧化碳及碳酸氢根的含量降低,乳酸、丙酮酸、磷酸盐及硫酸盐的含量也增高,久而久之,就会发生代谢性酸中毒。而代谢性酸中毒,往往会加重休克,因此必须加以纠正。纠正的方法是:

(1)碳酸氢钠溶液:临床上常使用5%碳酸氢钠溶液。补充的方法有两种:①5%碳酸氢钠溶液,按5毫升/公斤体重/次计算,作静脉滴注。这个剂量一般可提高二氧化碳结合力10容积%左右。4-6小时后,可考虑重复使用,②在使用前先测出二氧化碳结合力,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的多少来决定补充量。计算公式是;5%碳酸氢钠(克)用量=(55-测得二氧

化碳结合力容积%)×0.026公斤体重。以上求出5%碳酸氢钠量,先输入1/2-2/3,4-6小时后再根据重新测出的二氧化碳结合力,给予酌情补充。

(2)乳酸钠溶液:乳酸钠需要有肝脏内代谢后方能产生碳酸氢根。静脉注射后1-2小时碳酸氢根含量最高,故其作用较缓慢,但却非常安全,同时能产生热量(每克可产生3.3卡),它又能与钙剂等配成混合剂。由于该药产生碳酸氢根有赖于肝内代谢,不能进行人为的调节,所以休克伴有肝机能不全者,不宜使用乳酸钠。补充乳酸钠量可按下列公式:克分子乳酸钠溶液(毫升)=(55-已测得的二氧化碳结合力容积%)×0.3×公斤体重。以上求得之量先按1/2-2/3量,稀释成1/6克分子溶液或不稀释,作静脉滴注。4-6小时后,再根据病情考虑给予补充。

(3)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HAM).该药不含钠离子,在体内有2毫米渗量的渗透压,当pH值为7.4左右时只有75%离解度。未离解部分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细胞内,能迅速改善细胞内的酸中毒状态。离解部分在产生碳酸氢根的同时,还能处理1个分子的三氧化碳,故有纠正呼吸性酸中毒的作用;同时已离解部分又不被肾曲管重吸收,故有渗透性利尿作用。其补充量按下列方法计算:0.6克分子THAM(毫升)=(55-测得的二氧化碳结合力容积%)×0.3×公斤体重。使用时稀释成0.3克分子溶液或不稀释,作静脉滴注。

3.输氧给氧的目的,在于纠正严重休克病人的缺氧状态和保持组织细胞内氧的张力。这对支持重要脏器,如心、肺、脑、肾等功能的恢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血管扩张药物的应用对休克早期(即微血管痉挛期)和后期(微血管衰竭期),可选用血管扩张药物,这类药物既可消除血管痉挛与\短路\循环,能增加组织灌流量与回心血量,同时又能减少小动脉、小静脉的收缩,防止微循环血流淤积,避免血栓形成,所以适当使用一些血管扩张药物是恰到好处的。常用的血管扩张药物有:

①阿托品:该药能解除微血管及小血管痉挛从而能增加回心血量和提高血压。一般用量可按0.03-0.05毫克/公斤体重/次 (成人可按1-2毫克/次),作静脉注射,每5-15分钟1次,直至患者面色潮红、四肢转暖、瞳孔散大、血压升高为止。此后需逐渐延长注射的间隔时间,同时逐渐减少用量;等血压恢复正常,并能维持在4小时以上方可停药。

②\氢溴酸注射液:系我国首创的一种新型血管扩张药物,具有阿托品的作用。该药副作用少,少数患者仅有口干、视力调节暂时性障碍等,个别病例有烦躁及皮肤荨麻疹等反应。临床上常用剂量:小儿可按0.2-2 毫克/公斤体重/次;成人用量为10-20毫克/次,作静脉注射,每10-20分钟给药1次,至血压回升,病情好转后,才逐渐减药或停药。

③异丙基肾上腺素:应用此药有兴奋受体的作用,可增加心肌收缩力,有助于改善心脏输出量;同时可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短路\现象,既能增加回心血量,又能增加肾血流量,所以该药对毒蛇咬伤中毒性休克者尤为适用。常用剂量为0.1-0.2毫克/小时,或将1毫克溶于5-10%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作静脉滴注,以每分钟30-40滴补给。但若休克病人心率在120次/分以上,以不使用此药为妥;若伴有室上性心律失常者也不宜使用,以免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

④3-羟酪胺:近年来,国内外有文献报导,该药对不同的器官有选择性扩张和收缩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ye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