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学复习要点

更新时间:2023-10-20 00: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导论

1、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 2..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难经》、《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

3.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 张从正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 朱震亨倡导“相火论”,善滋阴泻火,后世称“滋阴派”。

李皋认为脾胃虚弱或其功能异常是内伤的主要矛盾,重“补脾胃”,后世称为“补土派”。 4.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5. 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6.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7、辩”,有审辨、辨别等意思。“证”,意为“凭证”、“证据”,是医生识病用药的依据,她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是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能反映疾病在特定阶段的病变本质。 辩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搜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正邪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 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2.阴阳的基本特征:①普遍性;②相关性;③相对性;④可分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①对立制约;②互根互用;③消长平衡;④相互转化 4.五行学说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因此,可将“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行 特性 特性(展开) 脏 木 木曰曲直 火 火曰炎上 土 土爱稼墙 金 金曰从革 水 水曰润下 6.事物的五行归类 行 脏 腑 木 肝 胆 土 脾 胃 官 体 目 筋 口 肉 华 脉 爪 弦 面 唇 发 洪 儒 沉 味 酸 苦 甘 辛 咸 志 怒 喜 思 悲 恐 色 青 赤 黄 白 黑 化 生 长 化 收 藏 气 风 暑 湿 燥 寒 方 季 东 春 南 夏 中 长夏 西 秋 北 冬 舒畅、生长、生发、条达 温热、升腾、向上 承载、受纳、生化 肃杀、收敛、潜降 寒凉、滋润、向下、静藏 肝 心 脾 肺 肾 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归类 志 怒 喜 思 悲 恐 液 泪 汗 涎 涕 唾 体 筋 脉 肌 皮 骨 华 爪 面 唇 毛 发 窍 目 舌 口 鼻 耳 火 心 小肠 舌 脉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毛 浮 7.五行的生克乘侮 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资生、助长和促进的作用。 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克制、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某一行本身不足或某一行亢盛。相乘的顺序为: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相侮 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又称反克,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相侮次序为: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第三章 藏象学说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象---1、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2、指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反映于机体外部的征象。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变反映于外的征象。

脏腑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内容 心、肺、脾、肝、肾 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 脑、骨、髓、脉、胆、女子胞 功能 化生、贮藏精、气、血、津液 受纳腐熟水谷、传化排泄糟粕 藏精气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志。 (1)心主血脉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主血---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人体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肉皮毛及心脉自身,皆有依赖与血液的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血液的运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其中以心的尤为重要。而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节作用。

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心与脉直接相连,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脉、血三者共同组成一个循环于全身的系统。

功能正常:心气充沛,面色红润光泽;脉道通利,舌质颜色淡红;血液充盈,脉象和缓有力。功能失常:心气不足,面色晄白无华,脉象细弱无力;心火亢盛,面色舌尖红赤,脉象数而有力;心脉瘀阻,面色唇舌青紫,脉象涩或结代。

(2)心主神志,心主神明,广义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心主载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狭义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进行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a.心主神志正常: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b.心主神志失常:精神不振,失眠多梦,或神志不清,甚至生命垂危。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基础,若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则必然会导致神志的改变

2、心的系统联属 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心在液为汗 肺1.肺的主要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2)肺主宣发和肃降。宣发: a.将体内浊气排出体外。b.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津液布散全身,外达皮毛。c.宣发卫气到体表。肃降: a肺能充分吸入自然界之清气清气。b.将清气、水谷精微、津液向下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到肾和膀胱,变为尿液排出体外。c.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3)肺通调水道:-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对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4)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把富含清气的血液经脉管输送到全身。

2、肺的系统联属 肺在志为悲忧;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 ;肺在液为涕 脾 1、脾的主要功能

1)脾主运化 脾具有把食物变化为水谷精微,,并将水谷精微转输到全身的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2)脾气主升 升清:指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升举内脏:脾的升清有固定内脏位置,防止内脏下垂的作用。 3)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2、脾的联属:a脾在志为思b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c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d脾在液为涎 肝1、肝的主要功能

1)肝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畅气机、调节情志、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调节生殖功能。 2)肝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2、肝的系统联属a肝在志为怒b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c肝开窍于目d肝在液为泪 肾1、肾的主要功能

1) 肾藏精——是指肾具有封藏和贮存精气的生理功能 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精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形成生命的原始物质,故称“肾为先天之本”。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功能,实为生命之源。

后天之精:人出生后,来源于饮食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用以营养五脏、灌溉六腑,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在人体起到延续生命的作用。

2) 肾主水——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3)肾主纳气

3) 肾的系统联属a在志为恐b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c开窍于耳和二阴d在液为唾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六腑 小肠 大肠 胃 生理功能 ① 主受盛和化物 ②泌别清浊 主传化糟粕 六腑 胆 膀胱 生理功能 ①主胆汁分泌与排泄 ②主决断 主贮存、排泄尿液 ①主通行原气 ②主运行水液 ①主受纳、腐熟水谷 ②主通降,以降为和 三焦 泌别清浊 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一是将水谷

精微吸收,再经脾运化输送至全身;二是将,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 是人体内活动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 1.气的运动形式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津液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 清稀,流动性大,分布于皮肤肌肉孔窍, 渗入脉中,起滋润作用。 液:稠厚,流动性小,分布于骨节脏腑脑髓中,起濡养作用

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病原”等。常见的有:外感致病因素、内伤致病因素、其他致病因素。

六淫:即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

1.风 风为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亦均可发生。风邪外袭多自皮毛肌而入,是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常为寒湿燥火等邪的先导,成为六淫之首。

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风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气液外泄。易袭阳位,因其能升发,并善于向上向外,所以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上部、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常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指风具有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 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和发病迅速的特性。如荨麻疹的皮疹,瘙痒,发无定处。 3风为百病之长。

一是指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等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致病极为广泛,风邪四季均有,无孔不入,致病最多,变化最快。古人甚至将风邪当作外感致病的总称。 4风性主动:是指风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故其致病具有类似摇动的症状,如头目眩晕、抽搐等均与风邪有关。

2.寒邪: 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b、寒性凝滞c、寒主收引d、寒性清澈 3.暑邪: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b、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c、暑多夹湿

4.湿邪:a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b湿性重浊。c湿性黏滞。d湿性趋下 5燥邪: a、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b、燥易伤肺:

6火邪: a、火为阳邪,其性炎上b、火易扰心神c、火热易耗气伤津: d、火热易生风动血: e、火热易致肿疡:

疠气 疠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邪。又有瘟疫、疫毒、戾气、异气、疫气、毒气、时气、乖戾之气等名称。其致病特点是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急骤,病情重笃;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七情 的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志活动,七情是人体观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2、饮食失宜:饮食不节,过饥或过饱;饮食不洁;饮食偏嗜

3、劳逸失度 久立伤骨,久卧伤气,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视伤血。

痰饮:痰和饮均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比较稠浊者称为痰,比较清稀者称为饮。

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①疼痛:以刺痛、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夜间痛甚为特点。②肿块:外伤局部青紫肿胀,淤积体内,久聚不散,可成癥积,即按之有形,肿块固定不移。③出血:血色多紫暗,伴有血块。⑤脉象细涩,沉弦或结、代。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它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依据。1.正邪盛衰;2.阴阳失调; 3.气机失常: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第五章 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像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望神。⒈得神。⒉少神 多见于虚症。⒊失神 提示元气大伤 4.假神 是指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显得某些症状好转的假象。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回光返照

望色: ⒈常色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⒉病色 青色:主淤血;赤色:主热;黄色:主湿;白色:主虚;黑色:主肾虚 望小孩儿指纹 正常:红黄隐隐于食指风关之内。

异常:浮沉分表里,色泽辨病性,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透关射甲为危象。

望舌 舌尖主心肺,舌边主肝胆,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肾脏。正常 “淡红舌,薄白苔”。 望舌色,淡白舌 主虚证,寒证。红舌 主热证;绛舌 主热盛,主瘀。青紫舌 青舌主阴寒,淤血;紫舌主气血瘀滞,淤血。

望苔色 白苔 多主表证,寒证,湿证。黄苔 多主里证,热证。灰黑苔 多主里热里寒之重症望舌的临床意义:1、判断正气盛衰2、辨病位深浅3、区别病邪性质4、推断病势进退5、估计病情预后

问诊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补充]问睡眠

切诊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常用“寸口诊法”,寸口脉分为寸,关,尺。

临床意义:左手寸侯心,关侯肝胆,右手寸侯肺,关侯脾胃,两手尺脉侯肾脏。 正常脉象三部有脉,不俘不沉,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常见病脉 浮脉 轻取即得,重按反减 见于表证;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里证; 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 主寒证; 数脉脉来急促,一息来五至以上 主热证; 代脉脉来歇止,止有定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结脉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促脉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 涩脉脉来涩滞不畅,如刀刮竹。

第六章辨证

辩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过程。常用的辩证方法有:八纲辩证、脏腑辩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等 八纲辨证 病位—表证、里证;病性—寒证、热证;邪正胜衰—实证、虚证;类别—阳证、阴证 热证:面色红赤;四肢燥热;发热;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脉数。 亡阴证: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证候特点:阴液衰竭的症状:汗出而粘,身热口干喜冷饮,舌红而干,脉细数。

亡阳证:阳气严重耗损。证候特点:阳气虚脱的症状:大汗淋漓,畏寒手足厥逆,舌淡,脉微欲绝。

脏腑辨证------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结合脏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辨证,是将外感温热病在其病程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用以说明其病位深浅、病情轻重,以及各阶段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纲领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

治则 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防治原则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与气血、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的治疗总则。

1.预防为主 一未病先防a 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b 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 c 养生保健 二既病防变a 早期诊治 b 先安未受邪之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yb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