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计量经济学》-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更新时间:2023-05-11 01:1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厦门大学 经济学院

高级计量经济学I

高计的重要性 高级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三门核心课程之 一。 三高:高级计量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 微观经济学

其他参考书: 达摩达尔.N.故扎拉蒂(Damodar N.Gujarati)《计量 经济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 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伍德里奇,2003,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子奈、潘文卿 编著《计量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08-11 李子奈、叶阿忠《高级计量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 社 格林(William H.Greene) 《计量经济学分析》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六版) 2009-09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 应用及 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2009-05

教学大纲安排 课程特点: 应用型硕士生 博士生 注重计量理论和思想 培养学生统计软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指导学生写实证论文

第一章 绪论计量经济学概述 统计基本理论 矩阵代数基本知识

第一节 计量经济学概述计量经济学释义 计量经济学的功能 计算机在计量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1.1.1计量经济学释义一、计量经济学发展历史考察 我们从发展的角度看计量经济学,它既是一部计 量经济理论发展史,又是一部应用计量经济发展 史。因为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时刻离不开应用,它 是在应用中诞生,在应用中成熟、独立,又在应 用中不断地扩充自身的方法、内容和领域,从而 改变了原有单一学科发展的思路,形成了现代计 量经济学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充分的体现出了计 量经济学旺盛的生命力。 —— 应用是生命力、应用是王道!

计量经济学发展历程 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 (1)二十世纪20年代中至二十世纪40年代末,为经 典计量经济学的产生与形成阶段; (2)二十世纪50年代初至二十世纪70年代中,为经 典计量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3)二十世纪70年代末至二十世纪90年代中,为 现代计量经济学形成阶段; (4)二十世纪90年代末至现在,为现代计量经济学 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经典计量经济学的产生与形成1、二十世纪20年代中至二十世纪40年代末,为经 典计量经济学的产生与形成阶段。在二十世纪之 前,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经济工作者主要 是使用头脑直接对材料进行归纳、综合和推理。 十九世纪欧洲主要国家先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大生产的出现,经济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 需要人们对经济问题做出更精确、深入的分析、 解释与判断。这就为计量经济学的诞生形成了社 会基础。

到二十世纪初,数学、统计学理论日

趋完善为计 量经济学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十七世纪 Newton-Leibniz提出微积分,十九世纪初(1809 年)德国数学家Gauss提出最小二乘法,1821年 提出正态分布理论。十九世纪末英国统计学家 Galton提出“回归”概念。二十世纪20年代 Fisher R.(英1890-1962)和Neyman J. D.(波兰 裔美国人)分别提出抽样分布和假设检验理论。 至此,数理统计的理论框架基本形成。这时,人 们自然想到要用这些知识解释、分析、研究经济 问题,从而诞生了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一词首先由挪威经济学家Frisch仿照生物 计量学(biometrics)一词于1926年提出。1930年由 Frisch,Tinbergen和Fisher等人发起在美国成立了国际计 量经济学会。1933年1月开始出版“计量经济学” (Econometrica)杂志。目前它仍是计量经济学界最权威 的杂志。 二十世纪30年代,计量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是个别生产 者、消费者、家庭、厂商等。基本上属于微观分析范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给计量经济学的 研究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从二十世纪40年代起,计量经济 学研究从微观向局部地区扩大,以至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 体系,处理总体形态的数据,如国民消费、国民收入、投 资、失业问题等。但模型基本上属于单一方程形式。

第二阶段 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发展阶段2、二十世纪50年代初至二十世纪70年代中,为经 典计量经济学的发展阶段。1950年以Koopman发 表论文“动态经济模型的统计推断”和KoopmanHood发表论文“线性联立经济关系的估计”为标 志计量经济学理论进入联立方程模型时代。 计量经济学研究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方 程到联立方程的变化过程。进入二十世纪50年代 人们开始用联立方程模型描述一个国家整体的宏 观经济活动。比较著名的是Klein于1950年构建的 的美国经济波动模型(1921~1941)和1955年构建 的美国宏观经济模型(1928~1950)。联立方程模 型的应用是经济计量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程碑。

进入二十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致力于更大规模的 宏观模型研究。从着眼于国内发展到着眼于国际 的大型经济计量模型。研究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 国际经济发展战略可能引起的各种后果,以及制 定评价长期的经济政策。二十世纪70年代是联立 方程模型发展最辉煌的时代。最著名的联立方程 模型是“连接计划”(Link Project)。截止1987 年,已包括78个国家2万个方程。这一时期最有代 表性的学者是L. Klein教授。他于1980年获诺贝尔 经济学奖。

第三阶段 现代计量经济学形成阶段3、二十世纪70年代末至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为 现代计量经济学形成阶段。因为二

十世纪70年代 以前的建模技术都是以“经济时间序列平稳”这 一前提设计的,而战后多数国家的宏观经济变量 均呈非平稳特征,所以在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对非 平稳经济变量进行预测时常常失败。从二十世纪 70年代开始,宏观经济变量的非平稳性问题以及 虚假回归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这些 问题的存在会直接影响经济计量模型参数估计的 准确性。

Granger-Newbold于1974年首先提出虚假回归问 题,引起了计量经济学界的注意。 Box-Jenkins 1976年出版《时间序列分析,预测 与控制》一书。时间序列模型有别于回归模型, 是一种全新的建模方法,它是依靠变量本身的外 推机制建立模型。由于时间序列模型妥善地解决 了变量的非平稳性问题,从而为在经济领域应用 时间序列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现代计量经 济学方法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计量经济 学方法是以概率结构和参数都未知或者不稳定的 问题为研究对象。

此时,计量经济理论和应用研究面临一些亟待解 决的问题,即如何检验经济变量的非平稳性;如 何把时间序列模型引入经济计量分析领域;如何 进一步修改传统的经济计量模型。 Dickey-Fuller 1979年首先提出检验时间序列非平 稳性(单位根)的DF检验法,之后又提出ADF检 验法。Phillips-Perron 1988年提出Z检验法。这是 一种非参数检验方法。。。。 非平稳性检验时间序列的基本问题,但又没有完 全解决的问题

Sargan 1964年提出误差修正模型概念。当初是用 于研究商品库存量问题。Hendry-Anderson (1977) 和Davidson (1978) 的论文进一步完善了这种模型, 并尝试用这种模型解决非平稳变量的建模问题。 1980年Sims提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这是 一种用一组内生变量作动态结构估计的联立模型。 这种模型的特点是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然而预 测能力很强。以上成果为协整理论的提出奠定基 础。

现代计量经济学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是1987 年Engle-Granger发表论文“协整与误差修正,描 述、估计与检验”。该论文正式提出协整概念, 从而把计量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又推向一个新阶段。 Granger定理证明若干个一阶非平稳变量间若存 在协整关系,那么这些变量一定存在误差修正模 型表达式。反之亦成立。1988-1992年Johansen (丹麦)连续发表了四篇关于向量自回归模型中 检验协整向量,并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的文章,进一步丰富了协整理论。

协整理论之所以引起经济计量学界的广泛兴趣与极大关注 是因为协整理论为当代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结合 实际的强有力工具,也标志着现代计量经济分析

方法的真 正形成。 另外,对经典计量经济学方法论反思的同时,推动了非参 数分析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拓宽了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研 究和应用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促使人们开始考虑脱离 预先设定参数模型的计量经济分析,着眼于非参数分析方 法和半参数分析方法的研究。实际上,非参数分析和非参 数统计有很大的关系,其实质是对概率分布比较弱的设定, 非参数分析的关键主要是一些非参数的估计方法。

第四阶段 现代计量经济学发展阶段4、二十世纪90年代末至现在,为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阶段。最近十多年是经济计量学快速发展的十多年。不仅 在非平稳经济时间序列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而且在对 特殊研究对象和特殊应用问题等方面,现代计量经济学研 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计量经济分析中利用的数据类型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从 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发展到了面板数据。只用时间序 列数据或截面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其数据都是一维的 信息载体,信息的容量比较有限。而利用面板数据可以增 加模型的自由度,降低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程度, 从而可能获得更精确的参数估计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xw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