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 文言虚词辨析

更新时间:2024-01-20 12: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6 文言虚词辨析

【思维导图】

【粤题导航】

(一)【2013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 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 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 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 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绳之 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议以咏首荐 若以一部校故 .. B.咏引前事为言 为乡里所称 .. 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 D.饥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二)【2010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其城,俞

2

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千户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 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语诸侯曰?? 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 放置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标志 D.噫!我固无姜 祸患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今俞瑱得之 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 ..C.降家皆为上所杀 儿为所误 ..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3分)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值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3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咸顿首称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考点精讲】

近年考察范围:

年份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理解常见考纲阐释 文言虚词考查的范考点分布 (1)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大多数代词考查内容 为、之、所、以 其、以、之、且 之、为、所、于 其、之、以、乃 因、与、以、于 而、以、所、于 分值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文言虚词在围是“而、何、乎、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 文中的意义乃、其、且、若、所、(2)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和用法能力为、焉、也、以、因、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层级:B级(识于、与、则、者、之”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记) 18个,要求能既够辨(3)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 4

别词性(用法),又能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够理解其意义。 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4)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的词语。 (5)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等 (6)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 考点透析

(一)文言虚词的分类 1.代词 (1)人称代词

吾、予、①第一人称 女、汝、②第二人称 若、尔、而、乃、子 ③第三人称 之、其、彼、厥、渠。 属、辈、④复数 (2)指示代词 ①近指代词 是、此、斯、这、这个、这里、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兹、之、然 这样 或、莫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侪、类、徒 余、我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段太尉逸事状》 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通“汝”)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通“尔”)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若属且皆为所虏。《鸿门宴》 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 ②远指代词 彼、夫、其 那、那个 ③无定指代词 ④辅助性代词 所、者 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有的、有的人;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劝学》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5

(3)疑问代词 代人 谁、孰 谁、哪一个 吾孰与徐公美?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盍不为行?《庄子·盗跖》 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 表处所 2.副词 (1)时间副词 ①表过去 ②表现在 ③表将来 ④表短暂 ⑤表持久 (2)否定副词 不、弗、莫、毋、无、不、没有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氓》 ①表否定 未、匪、非、靡、勿、微 ②表禁止 毋、勿、莫、无 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不要、别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斯须、俄而、旋、暂、寻、不久、一会未几、须臾、无何,猝、乍、儿;突然 暴、忽 常、雅、素 经常、时常、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杂说》 平素、一向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素昧平生、素不相识。(成语)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银瓶乍破水浆迸。《琵琶行》 且、将、欲、方、行、垂 将、将要 既、业、已、曾、尝、适、已经、过去、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 初、曩、昔、向、乡 方、会、适 刚才 正、正好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安、恶(乌)、在哪里、哪里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何、胡、奚、什么、哪里 代事物 曷、盍 (3)范围副词 俱、毕、凡、皆、全、都,凡①表全部 咸、举、悉、尽、是、大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都、具、共、率 总共、共,悉以咨之。《出师表》 大都、大致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②表部分 或个别 但、唯、止、仅、只、仅、只直 将近、差不多达到 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孙子吴起列传》 独、徒、特、第、是,几乎、技止此耳。《黔之驴》 (4)程度副词 6

①表深度 ②表比较 少、殊、很、极、甚、绝、很、太、极、特别、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至、良、酷、孔、稍、微、非常、分外,稍微、壁赋》 略、颇 略微 越 吾至爱汝。《与妻书》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 俱、并、闲、微、窃、固 一起、暗中、坚决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暂、遽、卒(猝)、立、匆忙、急迫、急促 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行(并序)》 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 数、亟、累、屡、仍、辄、多次、重复、任何每、复 一次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满井游记》 即,必、定,就是,一定,即此爱汝。《与妻书》 即、旋、稍、渐、益 益、弥、尤、愈、加、滋 更加、尤其、更、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5)情态副词。 ①表方式 ②表速度 ③表频率 (6)语气副词 ①表确认 诚、信,果 实在、的确,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果真 ②表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 ③表意外的惊异 ④表祈使 其、盖、殆,大概(是)、恐盖 曾 其 怕(是) 竟然 可、要 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汝其善抚之。《与妻书》 其可怪也欤。《师说》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王后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7)指代性的副词 相 见 互指、偏指 动作行为的接受 相互,我、他 ?? 自己、我 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 请、敬、谨、幸、承蒙、有幸、请让表敬 惠、辱、猥、垂、我 蒙 ?? 请为王吹竽。《滥竽充数》 猥自枉屈。《出师表》 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 岂、其、庸、难道、哪里、岂若吾乡邻。《捕蛇者说》 ⑤表反诘 巨(讵)、宁 怎么 (8)谦敬副词 7

敢、窃、忝、猥、私下地、伏在地上表谦 伏 想 ?? 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陈情表》 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 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三国志》 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3.助词 ①音节助词 ②句首助词 ③句中语气 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 疑问语气:乎、诸、④句末助词 与(欤)、邪(耶)夫、兮 感叹语气:哉、乎、也、夫、兮 语气助词“也”和“矣”的区别 也 都表陈述语气,但二矣 4.连词

与、及、暨/且、而、和/又/(1)表并列 以/且?且?,载?载? 而、则、因、乃、(2)表承接 遂/而后/若夫 (3)表递进 而、且 (4)表因果 以、为、因、由、又?又?/一边?一边? 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便/然后/至于 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 由于、因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氓》 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者分工明确。 表对事物固定状态的肯定或确认。(表静态) 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断定事物的“已然”“将然”或“必然”。(表动态) 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 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呢、啊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呢、吗 而又何羡乎?《逍遥游》 盖、也、与 有、其(词头);然、不译;??的样焉、如、乎(词尾) 子 不译 表停顿,不译 乃不知有汉,无论晋魏。《桃花源记》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答司马谏议书》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说》 不译;罢了,了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夫、盖、维、惟、唯 表要发议论等,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缘/故、是故、是以、/因此、所 8

以故 以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山中留客》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向、向使、使、而、如果、假如即、若、必、今/即、/即使 (5)表假设 纵、纵使、纵令、藉第令 而、然、则、然则、却、可是、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师说》 (6)表转折 可 但是、但 虽然,犹有未树也。《逍遥游》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动词谓语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要注意辨别。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

前例的“夺”与“杀”,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

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

5.介词 ①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 ②引出动作的对象 以、因 拿、凭借、依据 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于、与、因、同、跟、给、替、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为、乎 ③引出动作的原因 ④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 “以”“与”“因”在句中作介词与连词的辨别:

①以+名词(名词性短语)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充当句中唯一动词的状语或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 补语,为介词 对、对于、向、通过 于、以、为 由于、因为 业精于勤荒于嬉。《劝学解》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于、乎、自、在、从、到、沿着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从、缘 生乎吾前。《师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9

②以+动词 ③动词(动词性短语)+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以刀劈狼首。《狼》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 前面没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为介词 为连词 以+动词(动词性短语) 记》 与 名词(名词性短语)+与+名词(名词性短语) 因 ①因+名词(名词性短语)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成语)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过秦论》 ②因+动词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雁荡山》 为连词 注意:“因”、“以”、“与”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如: 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与妻书》

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告谌。《段太尉逸事状》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鸿门宴》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鸿门宴》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之)喜,计之。《黔之驴》 6.叹词 唉、嘻 呜呼、嗟乎、噫吁嚱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归纳: 1.而

关系 例句 译 又 而且、并且 就、接着,或不译 但是、却 并列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连词 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承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指南录〉后序》 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唉、哎 啊、哎呀 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 “因”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为介词 ①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赤壁赋》 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无主次之分,即“与”前后之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互换,意义没有改变,即为连词。①(前一个“与”连接的“卿”和“子敬”是并列关系,故是连词;后一个“与”连接“卿与子敬”和“孤”,有主次之分,故是介词)③(不可互换,介词)②(可以互换,连词) 10

假设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代词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复音虚词 2.何 作宾语 疑问代词 作定语 作谓语 句首、动词疑问副词 复音虚词 3.乎 疑问语气 语气助词 词尾 介词 4.乃 测度语气 感叹语气 相当于“于”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逍遥游》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前 形容词前 何如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而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如果、假如 连接状语,可不译 你的、你 你的 限止语气,罢了 前置,哪里、什么 什么 什么原因、为什么 为什么、怎么 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怎么样、什么样 吗、呢 啊、呀 ??的样子 对、对于、比、向、跟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吧 顺承紧接 刿曰:“??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就、这才 副词 逆转相背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确认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代词 5.其 第三人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代词 第一人称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远指代词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那 他(们) 我,自己 第二人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却、竟、反而、才 是、就是 你的 范围限制 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才、仅 11

指示代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测度 反诘 副词 婉商 期望 连词 表选择 6.且 并列 连词 递进 让步 转折 副词 7.也 句中语气助词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表停顿,舒缓语气 河水清且浅。《迢迢牵牛星》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2008年江西卷翻译题) 吾其还也。《殽之战》 汝其勿悲。《与妻书》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其中的 大概 难道 还是 可要 是??还是?? 又、并 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而且、况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鸿门宴》 尚且 然而、可 将、将要 暂且、姑且 不译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译 表判断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即不忍其觳觫,??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不译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过秦论》) 啊、呢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呢 表陈述或解释 句末语气助词 表肯定、感叹 表疑问或反诘,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有疑问代词 表示祈使语气 8.若 第二人称 代词 指示代词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吧 你、你们、你的 这、这样、如此 12

连词 表假设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如果、假设 像、好像 比得上、及、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动词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9.所 在动词前 助词 “为??所”结构,表被动 名词 表地点 所以,表原因 复音虚词 所以,表凭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所??的人(事物)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用来??的、??的根据、??的方法 处所、地方 ??的原因 被 10.之 表修饰 定语后置的标结构助词 志 取消句子独立性 宾语前置的标志 音节助词 代词 动词 11.为 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表动作、行为的替介词 代 表动作、行为的时间 表动作、行为的目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货殖列传序》 为着、为了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当、等到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替、给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向、对 调整音节 代人、代物、代事 指示代词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不译 无义 他(们)、它(们) 这、那 往,到??去 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不译 不译 的 不译 形容词、副词尾 顷之,执一象笏至。《项脊轩志》 13

表动作、行为的原因 表被动关系 语气助词 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因为、由于 被 呢 疑问句末,表诘问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根据具体情况翻译:修表判断、认动词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建、变成、作、《鸿门宴》 谁为汝多智乎?《两小儿辨日》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为、创作等 12.焉 疑问代词 代词 第三人称 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 词尾 兼词 13.以 表工具、方法等 表提宾 表原因 介词 表时间、处表对象,同“与” 表并列或连词 递进 表承接 表目的 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 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十月,自亦师乘风雪,??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而、又、而且、并且 而、或省去 而、来、用来、在、从 和、跟、率领、带领 所,同“于” 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把 因、由于 形容词、副词词尾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在这里(那里) 相当于“然” 陈述语气 反诘语气 句中停顿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杀鸡焉用牛刀(成语) 哪里、怎么、什么 他(们)、它(们) 了、啊、呢 呢 不译 于之(此)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14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表因果 表修饰 《游褒禅山记》 以致 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地 因此、无法、有以是、是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复音虚词 足以 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 奚足以语文事? (2006年高考湖南卷) 14.与 引出对象 介词 前后两个词语不能互换。 连词 两个词语可互换 助词 通“欤”,表疑问语气 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无以、有以 今之臣无以易薛季昶。 (2004年高考湖北卷) 机会、够得上 替、为 同、跟 和、同 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信陵君列传》 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 呢、吗 送给、结交 赞许 就、便、 原来是 就 可是、却 就、或 是、就是 只、仅 或许、也许 连接并列词语,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说》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动词 15.则 表承接 表假设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连词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表转折、让步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表选择 表强调或确认 副词 表限制 表推测 16.者 附在词或短语后,组成结构助词 名词性短语 附在词或一组词后,起提顿作用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灭六国者,六国也。《阿房宫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辨日》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非死则徙耳《捕蛇者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和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 ??的(人或物) 不译 15

附在时间词后 附在数词后 附在主语后,表原因 定语后置的标志 语气助词 17.因 介动作、行为发生介词 的原因、依据、方式 表顺承或连词 名词 动词 18.于 表时间、处所、范方面、原因 介词 表比较 结果 用于句末,表疑问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不译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个、样 不译 的原因 不译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振声激场,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人成事。(《毛遂自荐》 因利乘便。《过秦论》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因退而再拜。《柳毅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为、由于、趁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依靠 于是、便 原因、机会 依靠、就着、顺着、继承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在、在??方面、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 比、胜过 主语后,表判断、提顿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在??中、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被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不拘于时。《师说》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在这、从这 围、对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表被动 表前后句复 音 词 的承接或因果 前、后作状语或补语 虚 于是 谓语之 16

【课堂训练】

(一)【海珠区2012学年高三综合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索湘,字巨川,沧州盐山人。开宝六年进士,释褐郓州司理参军。

齐州有大狱,逮者千五百人,有司不能决,湘受诏按鞫,事随以白。太平兴国四年,转运使和岘荐其.能,充度支巡官。会诏下东封,与刘蟠同知泰山路转运事,又为河北转运副使。湘经度供馈,以能干闻。 .

明年,契丹入寇,王师衄于君子馆,敌兵乘胜据中渡桥,塞土门,将趋镇州。诸将计议未定,湘为田重进划谋,结大阵东行,声言会高阳关兵,敌以为然,即拥众邀我于平虏城。夜二鼓,率兵而南,径入镇.阳,据唐河,乘其无备破砦栅。及敌兵觉,悉遁走。端拱二年,选为将作少监。

居无何,有讼其擅易库缣以自用者,坐授膳部员外郎、知相州。时有群盗聚西山下,谋断澶州河桥入攻磁、相州,援旗伐鼓,白昼钞劫。邻郡发兵千人捕逐,无敢近。湘择州军得精锐三百人,侦其入境,即掩击而尽擒之。转运使王嗣宗以状闻,诏复旧官。湘以忻州推官石宗道、宪州录事胡则为干职,命以自随,所至州郡,勾检其簿领焉。二人后皆历清要。明年,王超等率师趋乌白池,抵无定河。水源涸绝,军士渴.乏。时湘已辇大锹千枚至,令凿井,众赖以济。

真宗即位,入为右谏议大夫。复充河北转运使属郡民有干酿岁输课甚微而不逞辈因之为奸盗湘奏废之德州旧赋民马以给驿又役民为步递湘代以官马兵卒人皆便之会内殿崇班阎日新建议请于静戎威虏两军置场鬻茶,收其利以资军用。湘言非便,遂止。

成平二年,入为户部使。受诏详定三司编敕,坐与王扶交相请托,擅易板籍,责授将作少监。 四年,卒,诏遣其子希颜护丧传置归乡里。

(节选自《宋史·索湘传》,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州有大狱 狱:案件 . B.与刘蟠同知泰山路转运事 知:掌管 . C.即拥众邀我于平虏城 邀:迎候 . D.王超等率师趋乌白池 趋:赶赴、前往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命以自随 王师衄于君子馆 ..B.

17

收其利以资军用 即拥众邀我于平虏城 ..

又为河北转运副使 夜二鼓,率兵而南 ..D. C.

湘为田重进划谋 即掩击而尽擒之 ..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索湘精明干练的一组是( ) (3分) ①湘受诏按鞫,事随以白 ②结大阵东行,声言会高阳关兵 ③谋断澶州河桥人攻磁、相州 ④侦其入境,即掩击而尽擒之 ⑤二人后皆历清要 ⑥收其利以资军用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索湘有管理才能,在封禅典礼期间,他掌管供给,以能干闻名;索湘善于出谋划策,镇阳、唐河一役,采用他的声东击西之计,成功捣毁敌营。

B.索湘因全擒盗匪而官复原职。西山脚下,盗匪猖獗,竞连实施追捕的士兵们都心生畏惧,索湘率精兵突袭,生擒这帮盗匪,索湘也因此官复原职。

C.索湘处事务实,积极革除流弊。他任河北转运使时,当地百姓有酿酒的,每年纳税很少,不法之徒因此作奸犯盗,索湘上奏,堵住了这里面的漏洞。

D.索湘爱民,任河北转运使时,纠正了德州滥用民力的做法,受到好评;索湘对自身要求不严,曾先后因侵占公物和为家人谋取私利而遭到处罚。 10.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复 充 河 北 转 运 使 属 郡 民 有 干 酿 岁 输 课 甚 微 而 不 逞 辈 因 之 为 奸 盗 湘奏 废 之 德 州 旧 赋 民 马 以 给 驿 又 役 民 为 步 递 湘 代 以 官 马 兵 卒 人 皆 便 之 会 内 殿 崇 班 阎 日 新 建 议 请 于 静 戎 威 虏 两 军 置 场 鬻 茶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居无何,有讼其擅易库缣以自用者,坐授膳部员外郎、知相州。(3分)。

②时湘已辇大锹千枚至,令凿井,众赖以济。(3分)

(二)【广东培英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20分)

18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少为郡吏。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布为李傕所败,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袁绍破,别遣辽定鲁国诸县。与夏侯渊围昌豨于东海,数月粮尽,议引军还,辽谓渊曰:“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乃使谓豨曰:“公有命,使辽传之。”豨果下与辽语,辽为说:“太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豨乃许降。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太祖遣豨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 从事:刺史的下属官吏 ..

B.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谢:感谢,道谢 .C.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 比:等到 .

D.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 椎: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椎击杀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以兵属董卓 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B.乃:众心乃安 乃聚辽数重 ..

C.函:函梁君臣之首 署函边曰:“贼来乃发。” ..D.夺: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也 ..

19

13.下列句子正面体现张辽胆识的一项是( )(3分) ....1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

2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 ○

3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 ○

4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

5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

6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 ○

1○5○6 B.○2○3○4 C.○2○3○5 D.○1○3○6 A.○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辽之所以敢“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是因为昌豨已与张辽暗中约降,所以是万无一失的。

B.张辽约降昌豨一事充分表现了他的见识与胆略,当曹操责怪他“此非大将之法”时,他的回答表现了他不居功的优秀品质。

C.“‘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充分显示出了将士们对张辽的信任,也传神地写出了张辽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后文“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也为此作了有力的注脚。

D.张辽先后在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和曹操手下做过事,最终在曹操麾下成为一代名将。 15.将下列文中有下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2) 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

(3) 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

【课堂小结】

推断文言虚词的一些基本方法:

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

20

1.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2. 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3. 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问”;④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4. 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替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5. 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不同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21

6. 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又如“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相”是虚指代词“他”,有的又称他为特殊作用的副词。

7. 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8. 句例推断法

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如“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的“焉”,我们就可以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例——“微波入焉”“ 观人风者得焉”“从师而问焉”,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意思是“他”。

文言词义推断的原则就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

【高考链接】

(一)【2010年广东高考样本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人,志气高抗,不慕当世。王莽末,民不堪命,恽西至长安,上书谏莽曰:“臣闻智者顺以成德,愚者逆以取害。上天垂戒,欲以陛下就臣位。陛下宜顺天命,转祸为福。”莽大怒,即下诏狱,劾恽大逆。犹以恽据正义,难即害之,使黄门近臣胁导恽,令为病狂恍惚,不自知所言。恽终不转,曰:“所言皆天文大圣意,非狂人所能造。”遂系经冬,会赦得免,因南游苍梧。

建武初,自苍梧还乡里,县令卑身崇礼以为门下掾,恽感其意,遂为之屈。久之,为郡功曹。 汝南旧事,冬飨,百里内县皆持牛酒到府宴饮。时太守欧阳歙飨礼讫,教曰:“西部都邮繇延,天资忠贞,禀

22

性公方,典部折衡,推破奸雄。今与众儒共论延功,显之于朝。”恽前跪曰:“明府有言而误,不可掩覆。按延质性贪邪,所在荒乱,虐而不治,冤慝并作,百姓怨之。而明府以恶为善,股肱不争,此既无君,又复无臣,君臣俱丧,孰举有罪?君虽颠危,臣子扶持,不至于亡。”歙甚惭,遂不宴而罢。恽归府,因称病。延亦退。

(门下掾)郑次都素清高,与恽厚,招恽去,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自古而然子心直诚三代之道繇延虽去必复还吾不忍见子有不容君之危盍去乎!”次都遂去,隐于弋阳山中。居数月,延果复召,恽即去,从次都止,渔钓甚娱。留数十日,恽喟然叹曰:“天生俊士以为民,无乃违命而乱伦乎?鸟兽不可与同群,子从我为伊尹乎?”次都曰:“吾年耄矣,安得从子。”各别去。

郡举孝廉,为郎,迁上东门候。世祖[注]尝夜出,还,诏开门人,恽不内。上令从门举火射帝面,恽对曰:“火明燎远。”遂拒不开。明日,恽谏曰:“昔文王不敢盘游于田,以万民惟正。陛下既游猎山

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由是上重之,后为梁令、长沙太守,崇教化,表异行。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世祖:汉光武帝刘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莽大怒,即下诏狱 狱:监狱 B.遂系经冬,会赦得免 系:羁押 C.今与众儒共论延功,显之于朝 显:显 D.诏开门人,恽不内 内:同“纳”,交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令为病狂恍惚,不自知所言 若属皆且为所虏 B.久之,为郡功曹 不知东方之既白 C.而明府以恶为善,股肱不争 以为桂林、象郡 D.恽归府,因称病 不如因善遇之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能表现郅恽正直敢言的一组是( )

①志气高抗,不慕当世 ②陛下宜顺天命,转祸为福 ③明府有言而误,不可掩覆 ④鸟兽不可与同群,子从我为伊尹乎 ⑤陛下既游猎山林,夜以继昼,其如社稷宗庙何 ⑥崇教化,表异行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王莽末年,郅恽到京城长安,借天命祸福之说劝谏王莽还政于刘氏,退回臣子之位,因此惹得王莽大怒,但终得赦免。

23

B.郅恽认为西部督邮繇延生性贪婪邪恶,治理政事荒废而紊乱,劝谏郡守欧阳歙将他弃用,正因此,繇延没有获得推荐。

C.郅恽虽一度追随友人郑次都归隐山林,但终不肯与鸟兽为伍,可见他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入世的,主张人生要有所作为。

D.文中写到了郅恽三次直言进谏,前两次都因所谏招惹大祸。只有第三次劝谏光武帝刘秀,反而得到了刘秀的器重。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道 不 同 不 相 为 谋 自 古 而 然 子 心 直 诚 三 代 之 道 繇 延 虽 去 必 复 还 吾 不 忍 见 子 有 不 容 君 之 危 盍 去 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县令卑身崇礼以为门下掾,恽感其意,遂为之屈。

②天生俊士以为民,无乃违命而乱伦乎?

(二)【2009年广东仿真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三槐堂铭(并序)苏轼

天可必①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

24

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是以铭之。铭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②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①必:必然的意志。②皇:通“遑”,闲暇。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 略:稍微 B.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艾:停止 C.呜呼休哉 休:美好 D.相时射利,皇恤厥德 相:察看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困于蓬蒿 尝手植三槐于庭 B.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何其子孙之多贤也 C.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D.盗跖之寿,孔、颜之厄 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8.下列选项中不能都表现“天可必”这一观点的一组是( )

①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②仁者必有后 ③善恶之报,至于子孙

④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⑤天将复兴王氏也欤 ⑥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第一段从天命有常这一角度立论,肯定了善善恶恶的因果报应,提出了“仁者必有后”

的观点,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

B.第二段记叙了王佑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以及王佑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说明王

佑仁爱厚施、积善成德,因此才子孙多贤,福祚绵绵不绝。

C.第四段的铭文歌颂了王佑的品德和功业,同时批评了我们普通人追求名利不加强道德修养,只

希望有侥幸的运气,不种植就能收获的错误想法。

D.文章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认为“善恶之报,至于子孙”,显然带有惩创人心、引为鉴诫的良

25

苦用心。写作上叙议结合,挥洒自如。

10.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今 夫 寓 物 于 人 明 日 而 取 之 有 得 有 否 而 晋 公 修 德 于 身 责 报 于 天 取 必 于 数 十 年 之 后 如 持 左 契 交 手 相 付。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②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是以铭之。

(三)【2010年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①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②,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魏国公:韩琦,河南相州人,北宋著名的大臣。②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26

11.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 穷:贫穷,缺少钱粮 B.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易:随便,轻易 C.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令:美好的 D.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 道:规律,道理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余船以次俱进 ..

C.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而其志岂易量哉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13.下列各句中,与“若季子不礼于其嫂”句式一致的一句是( )

A.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B.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C.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 D.买臣见弃于其妻 14.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是因为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之美。

B.开篇四句,即揭示了全文大意。《史记》记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昼锦”之说就来源于此。“富贵而归故乡”正如同当昼衣锦。

C.本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章第一、二段写世人追求富贵,以衣锦还乡为荣,为下文写魏国公做陪衬;第三段写魏国公的身世和经历,然后第四、五两段写魏国公的志向和抱负。

D.全文词藻丰赡,意蕴深厚;既有精当的议论,也不乏鲜明的形象;说理生动透辟,行文舒展酣畅,无怪乎古人盛赞:“天下文章,莫大于斯。”

15.翻译和断句。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至 于 临 大 事 决 大 议 垂 绅 正 笏 不 动 声 色 而 措 天 下 于 泰 山 之 安 可 谓 社 稷 之 臣 矣 其 丰 功 盛 烈 所 以 铭 彝 鼎 而 被 弦 歌 者 乃 邦 家 之 光 非 闾 里 之 荣 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27

②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

28

参考答案

【粤题导航】 (一) 5、C约束 制裁

6、C A把;因为。B,的,宾语前置词;被C,顺承D??的人;停顿或判断 7、A

8、C “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9、(1)①这些人如果不能用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集起来成为盗寇,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患。

②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没有机会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样的人,怎么敢直呼他的名。 (2)、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官;咏以言激上官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一般);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遂敦勉就举;求傅霖。题

(二)

1.B委:放置,丢弃(A语:说;C识:明白,知晓,动词;D恙:病,担忧。)

2.B利为彼有,为,二解。其一,介词,表被动;其二,判断动词,不译。宜为报仇,为+动词,判介词,省小宾。译:给,替。(A代词,居庸关;C表被动,为?所结构;D方位地点)

3.D

4.C敌方间谍,错。原文中,“获贼间谍”,其人为宋忠部下。

5.(1)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①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 赋分:授予,古今异义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 ②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 赋分:麾,1分,河,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丁丑年,俞瑱在居庸关大肆抢掠,在当地居住的百姓偷偷地前来报信,皇上说:“通往居庸关的山路地势险要,高峰林立,是北方边境通往北平的咽喉。如果有一百个人(在这个地方),那么有一万个人窥视中原,据守此地就可以不用担心北面的忧患。现在,俞瑱占领了这个地方,这种地理上的便利被他所占有,我们势必要把它夺回来。就好像家的后门,怎么能够允许把它舍弃给强盗土匪呢。现在趁着俞瑱刚刚到达(居庸关),又忙于抢掠,民心不服,占领(居庸关)是非常容易的;如果刚纵他而不去攻打,他们增加兵力据守(居庸关),以后再想攻打就困难了。”于是就命令徐安前往居庸关讨伐俞瑱。徐安攻占了这座城池,俞瑱逃跑到怀来,依附于宋忠。取得胜利的消息传到京城,皇上说:“假如贼人知道坚持团结人民,笼络民心,小心谨慎地坚守这座城池,即使我们想攻占它,怎么能够这么快就攻破呢?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于是命令千户吴玉据守(居庸关)。

皇上对诸位将领说:“宋忠率领军队驻扎怀来,有必然(与我们)争夺居庸关的势头,因为他还没有到达,(我们)可以首先攻击他。”诸位将领都说:“贼人众多,我们人少,很难与他们争锋,攻打他们没有益处,应该坚守来等待他的到来。”皇上说:“你们有所不知,贼人虽多但他们是刚刚聚集在一起的,他们的内

29

心并不一致,宋忠轻敌暴躁,缺少谋略,生性凶残,自以为是,我们趁着他们还没有安定下来,攻打他们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癸未,皇上率领八千精锐骑兵、步兵,携带盔甲而进军。甲申,(大军)到达怀来。在到达之前,抓获了贼人的间谍,(间谍)说宋忠欺骗(部队)中北平籍的将士:你们全家都被皇上杀害了,丢弃的尸体填满了沟壑,(你们)应该给他们报仇。将士听到后,有的相信有的不信。

皇上知道了这个情况,于是就让他们的家人作为前锋,使用他们原来的旗帜,(宋忠的)众多将士远远看见那些旗帜,知道父母、兄弟、孩子都还活着,高兴地说:“啊,我们本来没有什么值得担忧的,是宋都督在其骗我们,差一点被他误导了。”于是调转枪头前来归降。宋忠和余下的众人仓惶摆兵布阵没有成功,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宋忠大败,逃入城池。王师趁机攻入城池,宋忠急忙藏匿在厕所,被王师搜查抓获,并且还擒获了俞瑱,在阵前斩杀了孙泰,其余的人全都投降了。

诸位将领擒获宋忠以后,面带笑容,非常高兴。皇上说:“宋忠本来就是一个平庸的人,凭借着能说会道,阿谀奉承,用财务贿赂奸恶之人,获得官职,执掌军权,便骄躁放纵,他能够迷惑一般的将士民众,但是(我们)看待他就好像是狐鼠而已。小小的胜利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大家都磕头说皇上说的对。

【课堂训练】 (一)

6.C (3分)【C项“邀”:拦击、堵截】

7.C (3分)【C项动词,任用、做 / 介词,给,替;A连词,用来,来,表目的关系;B介词,在,表处所;D连词,表承接。】

8.A (3分)【 ③是盗贼所为;⑤是索湘知人善任;⑥是阎日新的建议。】

9.D (3分)【D项“为家人谋取私利”错误,根据文意,是索湘为他人谋取私利。】 10.【断句与翻译】(10分) (1)断句。(4分)

复充河北转运使/属郡民有干酿/岁输课甚微/而不逞辈因之为奸盗/湘奏废之/德州旧赋民马以给

驿/又役民为步递/湘代以官马兵卒/人皆便之/会内殿崇班阎日新建议/请于静戎/威虏两军置场鬻茶 【评分说明】共11处,每错3处扣1分,扣完为止。 (2)翻译。(6分)

①没过多久,有人控告索湘擅自换府库中的缣来供自己使用,索湘获罪而降授为膳部员外郎、 相州知州。 (“讼”、“坐”各1分,句意1分)

②这时,索湘已经运送一千把大锹到了,下令凿井,大家得以度日。

(“坐”1分、“大锹千枚”定语后置句式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索湘,字巨川,沧州盐山人。开宝六年进士,初入仕为郓州司理参军。

齐州有大案,牵连逮捕一千五百人,司法部门不能判决,索湘接受诏令审讯,事情随即得以明白。太平兴国四年,转运使和岘推荐他,充任度支巡官。下诏到东岳举行封禅典礼,索湘与刘蟠共同掌管泰山路转运事,又任为河北转运副使。索湘掌管供给,以能干闻名。

第二年,契丹入侵,朝廷的军队在君子馆失败,敌兵乘胜占据中渡桥,堵塞土门,将要赶赴镇州。将领们计议未定,索湘给田重进谋划,集结大队向东行进,声言会合高阳关的军队,敌人认为是这样(上当),就聚众在平虏城拦截我军。夜里两更时,带领军队往南走,直接进入镇阳,占据唐河,乘敌人没有防备而攻破营寨栅栏。等到敌兵发觉,全部逃走。端拱二年时,选为将作少监。

没过多久,有人控告索湘擅自换府库中的缣来供自己使用,索湘获罪而降授为膳部员外郎、相州知州。

30

当时有群盗聚集在西山下,谋划切断澶州河桥进攻磁州、相州,扛着旗子敲着大鼓,白天抄掠抢劫,邻州征调士兵一千人去追捕,没有人敢靠近。索湘挑选州军得到精锐的士兵三百人,侦察匪盗入境,突然袭击而全部把他们抓获。转运使王嗣宗把情况上报,下诏恢复索湘过去的官位。索湘让忻州推官石宗道、宪州录事胡则做办事官,命令他们来跟随自己,所到的州县,检查其簿册。两人后来都历任清要的职位。第二年,王超等率领军队赶赴乌白池,到达无定河。无定河水源干涸,军士干渴疲乏。这时,索湘已经运送一千把大锹到了,下令凿井,大家得以度日。

真宗即位,索湘入朝为右谏议大夫。又充任河北转运使,所属州的百姓有酿酒的,每年纳税很少,不法之徒因此作奸犯盗。索湘上奏废止。德州过去用百姓马匹供驿站使用,又役使百姓徒步运送,索湘用官兵的马和士兵来代替,人们都认为便利。正逢内殿崇班阎日新建议,请求在静戎、威虏两军设场卖茶叶,收取利润来资助军用。索湘说不好,就停止。

成平二年,索湘入朝为户部使。接受诏令详细审定三司的编敕,因与王扶私相嘱托,擅自改易户籍而犯罪,责罚降授为将作少监。

四年,去世,皇帝下诏派遣他的儿子索希颜治理丧事,由驿站送回乡里安葬。

(二)

11、B(谢:道歉)

12、D都是“改变”(带有强行的味道)(A 率领;凭借 B才;于是,便 C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名词,盒子)

1不表现胆识,○5○6是从孙权和曹操的角度侧面来表现张辽的) 13、B(○

14、A(昌豨与张辽并未约降,是张辽看出昌豨“犹豫”“不力战”有归降的意思)

15、(1)(这是)因为您的威信在四海之内都很著名,我奉您的旨意,昌豨一定不敢害我的缘故。以??故,因为??的缘故。

(2)主公出征到远方,等到救军到了,敌人一定会打破我们的。

(3)自早上一到战斗到中午,吴军士气大落,退兵修建防守的准备去了,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众将都服了张辽 参考译文: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是聂壹(西汉武帝时商人,曾发动「马邑之谋」,向匈奴进行诱敌战,可惜失败告终)之后人,为了避乖辟怨,遂改张姓。张辽少年时便已举郡吏。汉季之期,并州刺史丁原以张辽武力过人,召其为从事,命辽带兵往赴京都。何进又遣张辽往河北募兵,共得千余人。辽募兵尚未还,而京中何进已因剿宦失败而死,因此张辽所领兵尽归董卓所有。董卓死时,张辽统兵归属於吕布,迁任骑都尉(相当於骑兵队长,地位略低於将军)。后来,吕布为李傕所击败,张辽跟从吕布往东奔至徐州,领鲁相、北地太守等任,时年二十八岁。又后来,曹操破吕布於下邳,张辽部领吕布军余众归降,被拜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一代名将张辽,至此方觅明主。张辽从曹操以后,随军征讨,数有战功,累迁裨将军。及曹操击败袁绍时,别遣张辽镇治鲁国诸县。后来张辽与夏侯渊同围昌豨於东海,历经数月,粮秣将尽,众人商议先引军而还,但张辽却向夏侯渊说:「数日以来,辽每次行於重围外时,昌豨都会特别看著我。而且其军所发矢石越来越稀少,此必是昌豨心内犹豫不定,所以才不求力战。辽希望能挑试一下他,并与之洽谈,倘若可以成功诱使昌豨下山,不是很好吗?」於是命人向昌豨说:「曹公有命,使辽为其传达。」昌豨果然下山与张辽对话。张辽便说:「曹公神武,正欲以德政怀兼四方之众,所以先依附曹公者皆能受大赏」。於是昌豨便答应投降。张辽知其肯降,於是只身上三公山,入昌豨家中,并拜候其家人。昌豨见辽如此诚而无诈,心中欢喜,便随之往见曹操。曹操先遣昌豨还东海,随后训责张辽说:「莽然只身赴敌巢穴,这不是大将所为。」张辽却拜答道:「因为辽凭著明公昭著四海的威信,既奉旨以往,相信昌豨必不敢加害,所

31

以才会这样做的。」 当曹操征孙权无功而还时,任命张辽与乐进、李典等部领七千余人马屯守於合肥。后来曹操往征张鲁,先教护军薛悌,付其一书署名急函往合肥予张辽,上有字样云「贼至乃发」(贼军来到便拆信阅之)。不久东吴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进围合肥,合肥诸守将乃共同拆信视曹操所教,信中言道:「若孙权军来到,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不得与战。」诸将皆为此感到疑惑。此时张辽便说:「曹公远征在外,待其救兵来时,敌军必定已攻破我们了。所以曹公教我等众将,待敌军未合便逆(迎)而击之,摧折敌军锋锐,以安众人之心,然后方可坚守。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须疑惑?」而李典亦与张辽持相同意见。於是张辽在夜间募集敢於逆击敌锐之士,共得八百人,於是开剥牛只让将士饱食,准备明日大战。天尚未亮,张辽被甲持戟,独自先登直陷敌阵,立杀数十人,斩其二将,并於阵中大呼己名,然后突击冲入重垒,直至孙权麾旗之下。孙权见状大惊,其众手足无措,不知所为,只得走登於高丘之上,仅以长戟自守而已。张辽见敌军退避,便叱喝孙权,挑衅他下来对战,孙权惧而不敢动;及至望见张辽所领之兵原来甚少,於是忽聚众军数重围困张辽。张辽於吴阵左右突围,直前急击,其围不禁冲撞而开,张辽将领麾下数十人得以脱出。但阵中尚有余众未出,皆号呼张辽道:「将军舍弃我们了吗!」张辽复又还入重围,救出被困余众。孙权人马皆望风披靡,没有敢当张辽之将。自朝辰战至日中,吴军锐气为张辽所夺,魏军此时还城修业进行守备,众心方才安然下来,诸将对张辽所为均表叹服。孙权攻击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於是还军退师。张辽率诸军乘势追击,差点可以再有擒获孙权的机会。曹操闻此,大壮张辽的表现,拜辽为征东将军。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复征孙权。军到合肥,曹操循行视察昔日张辽作战的地方,赞叹良久。於是增加张辽手下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

【高考链接】 (一)

1、答案:B A项,狱:审查、查办;C项,显:使动用法,使??彰显;D项,内:接纳。 2、答案:C C项,均为介词,把。A项,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助词,表被动。B项,助词,放在时间副词后,凑足音节,不译/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连词,于是,就/介词,趁机、趁着。

3、答案:C①表现郅恽志向高远,不慕名利。④是郅恽表明自己“入世”欲有所作为的态度。⑥写郅恽

在任时的政绩。

4、答案:D 第二次劝谏上司并没惹来祸患。

5、(1)道不同不相为谋/自古而然/子心直/诚三代之道/繇延虽去/必复还/吾不忍见子有不容君之危

/盍去乎

(2)①当地的县令降下身份以很高的礼节来请他担任门下的掾吏,郅恽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于是屈尊就任。 ②老天使才俊之人降生人间是让他们为万民做事的,恐怕不是让他们违背天命伦常的吧?

参考译文: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县人,他志向高远,气质高亢,不向往当世的名与利。王莽新朝末年,百姓不能承受朝廷的苛政,郅就到京城长安,上书劝谏王莽,说:“我听说智慧的人顺应天意来成就自己的大德,愚昧的人悖逆天意以致招惹祸患。上天降下告诫,就是想要陛下回归大臣之位。陛下应该顺应天命,将祸患扭转为福祉。”王莽看后大怒,立即下诏书查办,指出郅恽犯有大逆之罪。但他尚感到郅恽所说的都是依凭正义,难以马上就加害于他,就让宦官近臣胁迫诱导郅恽,让他说自己有疯病,一时精神惶惑,当时并

32

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郅恽始终不肯回转,说:“我所说的都是上天至大的精义,怎么能是疯子所编造出来的。”于是被关押了一个冬天,正好赶上了大赦得以免除罪罚,于是到了南方的苍梧一带游历。

光武帝建武初年,从苍梧返回家乡,当地的县令降下身份以很高的礼节来请他担任门下的掾吏,郅恽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于是屈尊就任。很长时间以后,郅恽做了郡里的功曹。汝南郡的旧例,冬至大祭时,所辖百里之内的各县都要拿着牛肉和酒到郡中郡守那里宴饮。当时的郡守欧阳歙行完宴飨之礼后,安排大家说:“我郡的西部督邮繇延,天性忠诚贞良,禀赋公正规矩,所管理的各地事务中,处事折中公平,处置了不少地方奸党豪强。现在我想和各位儒者名流一起来说一下他的功德,使之彰显于朝廷。”郅恽向前移动一下,长跪而起,说:“郡守大人的话中有过失的地方,这是不能掩饰的。据调查,繇延这个人,生性贪婪邪恶,所管理的地方政事荒废而紊乱,暴虐之人不能处置,冤狱与奸邪一并而起,百姓对他十分怨恨。可是您把恶的说成是善的,如果得力的辅佐者不去与您争辩明了,这样做既没有顾及到大汉朝天子,又使您丧失了做臣子的大义,君臣之宜一并丢弃,还有谁来惩办有罪之人?天子如果处于颠危之境地,有大臣的扶持,还是不能到灭亡的境地的。”欧阳歙感到十分惭愧。没有举行完这场宴会就结束了。郅恽回到府里就称病不去办公。繇延也因此没有获得推荐。

(郡里的门下掾)郑次都一向清正高洁,和郅恽交情很厚,就招郅恽一同离开郡里。说:“奉行的人生准则不同的人是不能一起共事的,从古到今都是这样。您心性耿直,所行的确是上古三代的道义。可是,你看现在繇延虽然被斥退,但早晚还是要再回来的。我不忍心看到你陷入不被君主所容的地步,为什么不离开这是非之地呢?”郑次都就离开了郡里,到弋阳山隐居去了。过了几个月,繇延果然又被召了过来,郅恽也就离开了郡里,跟随郑次都去了,他们一起钓鱼很是愉快。过了几十天,郅恽喟然长叹说:“老天使才俊之人降生人间是让他们为万民做事的,恐怕不是让他们违背天命伦常的吧?鸟兽是不可以为伍的,您想与我一起去做伊尹那样的人吗?”

郑次都说:“我已经老了,怎么能跟随你去呢。”彼此告辞而去。

郡里以孝廉科推荐了郅恽,做了郎官,后改任上东门的候官。汉光武帝有一次夜里出去游玩,回来时下诏书让人开城门,郅恽就是不让他进城。光武帝让郅恽从门缝里用火照自己的脸,看清楚自己是谁。郅恽说:“火光太明了会烧得很远的,我不能这样做。”于是拒绝给光武帝开城门。第二天,郅恽上书劝谏光武帝说:“过去周文王不敢在田猎中长时间的耽搁,他把万民的事务当做正事。现在陛下在山林中游戏田猎,夜以继日,将如何对待国家和宗庙呢?”由此光武帝就开始器重他,后来郅恽做了梁县县令、长沙太守。所在任处,崇尚教化,重视表彰有特殊品行的人。

(二)

6、答案:A 解析:A项,略:大致,大体上。

7、答案:D 解析:D项,助词,主谓间。A项:被,在。B项:大概,他们的。C项:因而,因为。 8、答案:C 解析:①是对“天可必”表示疑问,④是王公的期盼。

9、答案:B 解析:B项,“王佑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主要表现在第三段。

10、(1)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33

(2)①我根据所见所闻事实考察,天是有必然的意志,这是明白无疑的。

②懿敏公的儿子王巩和我有交往,他崇尚道德而又善作文章,来继承他的家风,我因此作铭来记叙这些事。

参考译文:

天能说有必然的意志吗?但是贤能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却不一定长寿。天不能说有必然的意志吗?但是仁爱的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是正确的说法呢?

我听说申包胥说过:“人的意志可以胜过天,天的意志也能胜过人为的努力。”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天的意志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它,因此认为天是不可捉摸的。善良的人因此而倦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天还没有表现出他的意志来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中,开始时,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经过四季而长青,历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天的意志。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到子孙后代才表现出来,天的意志可以说是由来久远的。我根据所见所闻的事实考察,天是有必然的意志,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必然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他们大量行善施德却没有得到善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守祖宗法度的太平盛世的君主共同享受天下之福。已故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在后汉后周期间就已名声显扬,先后侍奉过太祖、太宗两朝,能文能武,忠孝品德高尚,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最终由于他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他曾经亲手在庭院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将来一定有做三公的。”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果然在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间当了宰相。那时正值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无事,享受了荣华富贵十八年。今天把东西存在别人家中,明日去取,有可能取到,也有可能取不到。而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希望能得到上天的回报。几十年后他得到了上天的回报,就象手持契约,亲手交割一样。我因此知道天确实可以说有必然的意志。

我没有赶上看到魏国公,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常常对仁宗皇帝直言极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是上天要使王氏重新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贤能之士呢?世人有将晋国公与李栖筠相比的,他们杰出的才能、正直的气质确实不相上下。李栖筠之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差不多,但在忠信仁厚方面,却赶不上魏国公父子。由此看来,王氏的福份大概还没有完结吧。

懿敏公的儿子王巩和我有交往,他崇尚道德而又善作文章,来继承他的家风,我因此作铭来记叙这些事。铭文是:

啊,多么美好!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辛勤地培植,必定经过一代才能成长。辅佐真宗,天下安宁。回到家中一看,槐树掩映庭院。我们这些普通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要有好时机,就会追求名利,哪里还有时间修养自己的道德。只希望有侥幸的运气,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那些君子,国家怎么成为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居住的地方,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是王家德行的标志。啊,多么美好! (三)

11、答案:C 解析:A项,穷:不得志,不显贵;B项,易:轻视;D项,道:叙述,宣讲。

34

12、答案:A 解析:A项,两个都是连词,表转折。B项,连词,表目的;介词,按照。C项,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代词,他们。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期望。 13、答案:D 解析:D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

14、答案:C 解析: C项,第五段说明写作此记的缘由——“乐公之志有成”。

15、(1)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2)①是(追求)把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传扬(或译为“传布”、“传播”)在乐歌之中,来光耀后世而流传无穷无尽。

②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 参考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啊。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的壮盛,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传扬(或译为“传布”、“传播”)在乐歌之中,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

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重臣啊。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35

3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xb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