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复习资料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07 14: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模式发展的理论变迁

1、20世纪30年代由谁提出“邻里单位”的概念并提出哪六条基本原则?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的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邻里单位”的理论; 六项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园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2、居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进程共经历了哪些类型阶段? 50年代居住区建设改造与稳步发展时期; 6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 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

1978年之前,是单一模式,主要服从指标规划;改革开放之后,仍沿用传统观念,以福利分房为主。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进入商品房的发展阶段

3、通过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的长期发展共总结出哪些经验规律?

研究城市特点(南北差异) 生活变化规律 人口结构的变化 城市设计创新

→1、从总体上讲,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居住的物质舒适性和精神的享受性。

2、扩大小区:就是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为100~150hm2)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 种组织形式。

居住综合体: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 或建筑组合体。这种居住综合体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是十分 有利的。

居住综合区:是指居住和工作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居住综合区不仅使居 民的生活和工作方便,节省了上下班时间,减轻了交通压力,同时由于 不同性质建筑的综合布置,使城市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也更加丰富多彩。 社区:是对所有现代居住组织形式的统一。

第二章 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形态

1、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设用地的40%~50%。

2、城市住宅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3、居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级。 4、住宅区的类型与规模(人口与用地规模)

?居住区: 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50~100公顷。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 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由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10~35公顷。

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 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 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 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4~6公顷。

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 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居住区的用地项目构成及其解释

住宅用地: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 的总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 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 和配建停车场等。

道路用地: 居住区范围内的不属于上两项内道路的路面以及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等. 包括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公共绿地: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 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其他用地: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 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用地及不可建设用地。 6、居住区规划结构等级形式包括什么? 1、二级结构: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 2、三级结构:居住区---小区---组团 3、独立式组团结构

7、居住区规划布局形态的六种类型及其特点?

(1)中心式布局:以自然地形为构图中心同时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成居住区中心。

(2)围合式布局:中间主导空间可以形成宽敞绿地和开敞空间,容积率较大要注意建筑层数 和间距,次要空间尺度要适中。

(3)轴线式布局:空间轴线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地、水体等,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 并通过主轴上主要和次要节点来控制整体节奏和尺度。

(4)隐喻式布局:注重对形态的概括,简洁、明了、易懂,但同时要注意联系相关理论,做 到形、神、意相融合。

(5)片块式布局:传统居住区常用的形式,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遵循规律紧密排列,各片 块不强调主次,但要强调可识别性。片块之间应有绿地、水体、道路等分隔。 (6)集约式布局: 将住宅公建集中紧凑布置,开发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垂直贯通,使内外空 间渗透。这种布局由于节约用地,组织邻里交往生活活动,尤其适用于旧 区改建和用地较为紧张地区。 →1、居住区总用地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

2、建筑红线外,用地红线或绿线内的地不可用于停车。 3、城市主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应在700~1200m之间 城市主干道的用地:一般在36~100hm2之间 4、居住区的配电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5、停车位及间距

(1)单侧停车 (路≥6) (2)双侧停车(路≥8)

6、居住区用地构成: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7、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居住区用地、居住区规划中其它用地

第三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

1、分析住宅建筑经济的主要依据是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土建造价和平面利用系数、层高、 长度、进深等技术参数。

2、多层住宅的平面组合方式包括: 平直、错位、转角、多向。

3、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的方式包括:插入式、外接式、半插入式、院落式。 4、公共服务设施的制定的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5、公共服务设施制定的计算方法包括千人指标(为主)、千户指标、民用建筑综合指标等。 6、居住区一般小学的服务半径为500m左右,中学为1000m左右。 7、简述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1)点群式:低层独院、多层点式、高层塔式布局组成。优点:可围绕中心自由、规律布置,

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对地形适应能力强。缺点:外墙面积大,太阳辐射热大,视线干扰较大,识别性差。

2)行列式:在布置时可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开拼接、成组改变朝向、扇形、直线、曲线和

折线形等多种形式。 优点:构图强烈、规律性强,间距合理,便于施工,居室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缺点:单调、呆板、识别性差,容易产生穿越交通。

3) 周边式:住宅沿街坊道路周边布置有单周边、双周边。优点:易形成良好街景,具有内

向集中空间,利于邻里交往和节约用地。缺点:部分朝向差东西比例较大,转角单元空间差、噪声干扰大,对地形的适应性差。 4)院落式:将住宅围合成封闭或半封闭的院落空间。优点:易形成院落空间和公共绿化空间、

阻挡风沙利于邻里交往和节约用地、提高容积率。缺点:部分朝向差,转角单元施工复杂,易产生阴影遮蔽。

5) 混合式:是指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或院落式,其中二种或多种相结合的组合形式。

优点:空间丰富,适应丰富。可将多种层数与类型相结合形成多变组合。

6) 自由式:优点:日照和通风条件较好,灵活性强‘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强,缺点:外墙面

积太大,视线干扰较大,识别性差。

8、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要便于居民使用同时要满足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多少?

(1)居住区级: 800~1000米 (2)居住小区级:400~500米 (3)居住组团级:150~200米

9、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包括什么?

①沿街布置。②步行商业街。③成片集中布置。④混合布置。⑤集约化布置。 10、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分级组成及其各级道路断面图示? 第一级 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红线宽度一般 为20到30米,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如需通行公共交通时,则增至10~14 米,人行道宽2~4米。

第二级 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红线宽度一般 10~14米,车行道宽度6~9米,人行道宽1.5~2米。 第三级 住宅组团级道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内的内外交通联系,车行道宽

度一般为4~6米。

第四级 宅间小路通向各户或者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不小于2.5米,(连接高层住 宅时其宽度不宜小于3.5米)。前三项为道路用地,第四项为住宅用地。

11、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 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内尽端式道 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单车道道路每隔 150米设置车辆互让处。

12、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到边缘的距离不小于1.5m,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m。 13、居住区道路合理的转弯半径有哪些要求?

居住小区级道路与城市干道相交R=10-15米 居住小区级道路与住宅区相交R=9-10米

居住小区级道路与居住小区级道路以下道路相交的R=6米 14、论述居住区道路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人车分行由车行和步行两套独立的道路系统所组成,车行常设于小区或组团的外围。步行穿插小区内部将户外场地公共建筑和住宅紧密联系形成人行和车行相对独立的外部空间环境。保证住宅区内部生活环境的安静与安全。

2、人车混行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共同使用一套路网,道路多采用互通式环状路、尽端路或两者合用。是居住区内最常见的交通组织方式。

3、人车共存采用能控制机动车速度的道路结构为原则。 15、图示居住区道路网络的六种形式。

16、居住区内静态交通的概念、布置方式和存车方式。

静态交通是指各类交通工具的存放方式,一般应以方便、经济、安全为原则,采用集中 与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有室外、室内、半地下、地下等多种存车方式。 17、居住区停车率的概念和要求。

居停车率=停车位数/居住总户数;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居住区内地面停车 率不应大于10%(8%~10%为宜)。居民停车场库位置要方便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 米。居民停车场库布置要留有发展余地。停车场车位数的确定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表 示,其它各型车辆的停车位,应按表中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 19、居住区绿地系统的组成

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

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上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 20、居住区绿地的指标按人口规模住宅组团不少于0.5平方米/人。居住小区不少于1.0平 方米/人。居住区不少于1.5平方米/人。居住区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 改建不宜低于25%。

21、居住区公园:最小规模1公顷,居民步行到达距离不宜超过800米.

居住小区游园:面积0.5公顷为宜.居民步行到达距离不宜超过400米. 其他块状带状 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 绿化面积 (含水面)不宜小于70%;

23、景观设计大体将水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 22、居住区内所有的景观都是通过景观要素来体现的,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内容包括地形地貌, 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设计的基础, 22、一般景观的景观道路分为哪三种? 主要道路:贯通整个景观。

次要道路:沟通景区内各景点、建筑。

林荫道、滨水道、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和各种广场。

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尤其健康步道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健身方式。 24、按照设施景观的服务用途可以将居住景观设施总结哪几类? 休息设施 如座椅、桌等。 信息设施 如标志、指示牌等。 卫生设施 如垃圾桶、公用厕所等。 运动设施 如各类运动场、球场等。 游乐设施 如儿童游戏设施等。

→ 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 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口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米

2、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的坡道宽 度不应小于2.5米,纵坡不应大于2.5%。

3、 居民停车场库位置要方便使用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米。

4、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应在700-1200米之间,城市干道间用地36-100公顷 5、机动车车行道单车道宽3-3.5米,双车道6-6.5米, 自行车单车道1.5米,双车道2.5米

组团级道路一般人车混行,路面宽度为3-5米,两侧建筑控制线宽度,非采暖区不 小于8米,采暖区10米。

第四章 居住区日照间距规定

1、根据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旧区 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长 春市应满足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2、生活居住建筑日照标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厅)的日照应当满足大寒日不低于2小时的标准;(二)托儿所、幼儿园中的活动室及寝室的日照应当满足冬至日不低于3小时的标准。活动场地应当有不少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三)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卧室、起居室(厅)的日照应当满足冬至日不低于2小时的标准;(四)中、小学校普通教室冬至日满窗日照不低于2小时的标准。操场应当有不少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五)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w7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