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概念课课堂教学策略

更新时间:2024-05-27 23: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议初中数学概念课课堂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建立学生认知结构的着眼点和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点。数学概念教学既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因此,概念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位教师更应重视概念教学。我校在学习“洋思”教学模式的启发下,研究出了适合我校的预(课前预习)、检(课前检查)、展(课堂展示)、评(师生评价)、测(当堂检测)五环节教学模式。下面我就结合本校五环节教学模式浅议课堂中如何进行数学概念课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引入概念是概念课教学的首要环节。引出新概念的过程是揭示概念发生和形成的过程。各个数学概念发生形成过的程又不尽相同,不同的概念引入的方法就不同。教师必须根据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探究、选择各种有效的形式引入概念。在课堂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联系实际引入。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那么,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引入数学概念,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概念。

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就利用早晨初升的太阳与海平面的位置关系引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又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2、生活趣事引入。兴趣可以唤起学习动机,兴趣可以培养人的意志,改变人的态度,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数学概念中的趣味因素,找一些有关本节概念的,易于理解的趣题、趣事作引例,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思维,使学生既对概念感兴趣,又能初步了解概念的知识用途。

3、提出问题引入 。波利亚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先提出一个典型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在问题的解决中引入概念,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

例如,在教学《三视图》时,课前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苏轼《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中蕴含着怎样的数学道理吗?问题刚给出,同学们议论纷纷,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引入新课,达到事半功倍。

4、通过类比引入 。数学有着严密的科学体系,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很强,多数概念都产生于或者发展与相应的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新旧知识的连结点、相似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思维中将知识和技能从已知的对象迁移到未知的对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式时,我通过学生小学时学过的分数的定义引入分式,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5、从数学发展需要引入。从数学内在需要引入概念也是引入数学概念的常用方法之一。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在教学《正数和负数》时,由于在小学学习的\数\的基础上, 已经无法解决\数\的减法中出现的诸如1-2=?的问题。于是引入负数概念。这样更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总之,新课情境的创设要形式灵活、内容生动,给学生一种开篇不凡的感觉,让学生的思维亢奋,兴趣盎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二、探究展示,形成概念。

概念形成是指学生从许多具体事例中,以观察、分析、归纳的方式概括出一类事例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概念的一种形式。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图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数学概念的形成应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过早给出定义,而应通过让学生的亲身体验,主动构建,自主揭示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在交流、反思中逐步实现从对数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从而形成完整的概念。

因此,一个数学概念的建立和形成应从以下几方面给予指导。

1、注重引导,分析概念的基本要素。数学概念是用最精练的数学语言概括表达出来的。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概念原封不动的,简单的“搬”或“塞”给学生,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分析、交流、归纳,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理解构成概念的基本要素,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老师点拨,是概念在学生脑海中逐渐清晰、完整,达到真正理解概念。

2、关注交流,归纳概念的定义。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交流活动是提升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概念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对概念很模糊,让学生将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后所获得的发现、体验与同学进行交流,并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并在课堂展示,在不同学生的展示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不断补充和完善,逐渐用准确和精炼的语言定义数学概念。这既是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过程,更是对数学概念的应用过程。

3、抓住要点,促进概念的深化。揭示概念的内涵不仅要明确概念的内涵,更应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要明确包含在定义中的关键词语。例如,在“同类项”的教学中,通过学生交流并自己归纳总结出同类项的定义时,教师不急于

进行下一环节,而是引导学生抓住定义当中两个相同这一关键点。第一个相同:所含字母相同。第二个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通过学生理解两个相同的意义,知道两个相同特指的元素,再通过举例说明,特别是举反例,如2a2b2和a2b,让学生对这些例子进行辨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最终让学生由概念的形成(具体)到明确概念(一般),再到举例(具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认知过程。

4、运用比较,区分概念的异同。“有比较才有鉴别”。数学概念更应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考、认识。数学的一些概念和规律,理论性较强而且比较抽象,如果把它与学生熟悉的(已知的)相关实体(事物)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学生就会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就会主动思考。如关于“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这两个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但通过让学生观察常见的汽车标志(如奔驰、大众、桑塔纳)等,发现它们的共同性质:沿某条直线翻折,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轴对称概念;同样可让学生观察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人的两只手,中国民间的窗纸、剪纸等,发现: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翻折,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得到“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通过归纳比较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练习展示,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与牢固掌握,其目的是为了能够灵活、正确地运用它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又能更进一步地巩固和深化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为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 引导学生在运算、推理、证明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概念。

1、通过举例辨析展示,巩固概念。

中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概念都采用正面阐述的形式,而这些重要概念是解题的基础,若学生对其本质属性含糊不清, 就会在解题过程中混淆、偷换概念, 造成解题失误。为了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举例(包括举反例)展示,再让学生交流辨析,展示自己对概念的掌握程度,结合老师引导和学生的互助,进一步明晰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通过习题展示,强化概念。

练习展示是检查学生对概念掌握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关乎着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以及解题能力的形成。数学概念形成之后,要求学生完成不同题型的练习和变式训练,并在完成后,将学生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在课堂予以展示,让其在展示中反思,展示中悟,达到强化概念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也及时、完整地反馈了学生对概念理解的程度,既让教师知道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也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升华概念。

每个数学概念都有其实际背景, 它的产生必然离不开现实世界,更离不开生活实际。反过来,在概念形成后,学会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概念,这也是深入理解概念本质的有效途径。例如,在统计中的《方差》教学中, 通过给出几组与生活相关的数据,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学概念分析判断事件(如射击、成绩、机器性能等)的稳定性等等,结合学生对这些实际问题解决的展示,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不仅能纠正展示同学对概念理解的偏差,更有利于其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运用概念的灵活性,更深入的理解概念的本质。

四、当堂检测,应用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数学概念亦是如此。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来构建概念,认识概念,更要让他们能用所掌握的概念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在此得到张扬,同时使学到的概念巩固下来,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因此,在对概念教学结束后,安排适量的当堂检测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增强学生对概念的应用意识,让课堂成为知识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彰显数学魅力。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课标对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概念教学设计,把握概念教学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概念,并运用与生活实际,真正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让学生学在数学,乐在数学,用在数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w7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