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建议

更新时间:2023-09-09 04: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安徽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建

2006年01月19日 10:30 国家统计局

【论坛】 【字体:大 中 小】 【聊天】 【沙龙】

古语云:“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小系统,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城乡统筹和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点;县域经济发展,既关乎区域经济、微观经济的发展,也对宏观经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而作为具有特殊地理特征的山区县,其发展更应值得关注。安徽省现有的17个山

区县(市),国土面

积3.39万平方公里,人口605.4万,分别占全省的24.3%和9.4%,主要分布在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其中有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7个,省级重点扶持贫困县5个。

1994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山区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问题,结合山区工作的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加快山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十多年来,各山区县积

极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努力探索,开拓创新,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山区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由于地理、历史、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山区县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因此,做强做大山区县域经济,不仅是山区县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全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崛起的现实要求。本文从山区县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分析山区县存在的差距及优势,以期对制定安徽省山区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其发展提供参考。

一、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山区县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大多数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安徽省山区县(市)主要包括:潜山、太湖、岳西、歙县、休宁、黟县、祁门、金寨、霍山、东至、石台、青阳、广德、泾县、绩溪、旌德、宁国等17个县市。其中,潜山、太湖、岳西三县属安庆市,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四县属黄山市,金寨、霍山两县属六安市,东至、石台、青阳三县属池州市,广德、泾县、绩溪、旌德、宁国五县市属宣城市。

2、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但占全省经济的份额偏小。2004年,全省17个山区县实现生产总值380.2亿元,是2000年的

1.5倍多,是1995年的2.3倍,是1978年的26.2倍,平均年递增13.4%,比全省低2.1个百分点;GDP总量占全省的7.9%,与1995年相比,低0.5个百分点。与其面积及人口占全省比例相比,显得偏低。

3、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工业化水平偏低。2004年与1995年相比,17个山区县三次产业结构由35.1∶36.8∶28.1调整为24.8∶40.1∶35.1。其中,2004年山区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1.6%,由此表明,山区县的产业结构已由以农业为主逐步转向二、三产业。但与全省相比,2004年山区县工业化水平要低4.5个百分点,说明山区县经济发展对第一产业的依赖程度较高。

4、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县域之间及其内部差异较大。从横向看,宁国市人均生产总值是石台县的4.7倍;人均财政收入是金寨县的9.1倍。17个山区县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倍,城乡差别明显。

5、部分山区县贫困人口亟待脱贫,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根据有关部门对2004年全省分县(市)农村贫困人口监测调查结果,除宁国市之外的16个山区县共有贫困人口21.8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5.4%,比其总人口所占比例高6个百分点。其

中,石台、太湖、岳西三县贫困发生率分别高达21%、7.8%和7.7%;比全省平均水平(2.76%)分别高18.2、5.1和4.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部分山区县的扶贫和脱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人口素质相对较低。长期以来,山区县因自然和历史的双重影响,教育与文化发展受到种种制约,人口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根据2000年安徽省人口普查结果,大部分山区县人口受教育程度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除绩溪、广德、宁国三县市外,其他各县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人口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例,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休宁、潜山、岳西、东至、石台等县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以上。石台、东至、岳西等县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女性文盲率更高。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人口素质,而人的受教育程度,则与当地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密不可分。2004年,全省各县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为29.3%,而17个山区县仅为25%。教育投入的不足,是导致人口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而且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2、交通不便。根据2004年的统计,全省61个县市平均境内公路里程密度为0.592公里/平方公里,而山区县平均为0.475公里/平方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密度全省县(市)平均为0.010公里/平方公里,而山区县平均仅为0.006公里/平方公里。全省境内铁路营业里程密度县(市)平均为0.013公里/平方公里,而山区县平均仅为0.010公里/平方公里。目前,全省有35个县(市)尚无高等级公路,其中山区县占了12个,全省有23个县(市)境内尚无铁路,其中山区县占了8个。可见,无论是公路还是铁路,山区县(市)的平均水平都要较低,加上山区交通线路往往比较单一,不能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又使许多地方成为交通盲点。交通不便,直接影响着资源、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因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3、发展要素贫乏。深山区农户收入来源于农业的比例较高,但深山区的耕地面积少而贫瘠,17个山区县市的人均耕地不足1亩,加上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等,缺乏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要素,这是贫困地区存在的普遍现象。总的来说,造成深山区贫困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一是地理位置的偏僻性。深山区海拔相对较高,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远离经济中心区。地理位置上的偏远性与经济发展上的封闭性交织在一起,造成区域间技术、商品、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动甚少,阻碍了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协作与交往,使经济长期停留在自给自足、弱质性的慢增长水平上。二是经济形态的低下性。深山区地形复杂,居住分散,经济交往和要素流动范围狭小。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vk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