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游仙诗探析 毕业论文

更新时间:2023-12-16 20: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 要

本文以郭璞《游仙诗 》的探析开始,通过他的人生经历、不同时期的不同创作以及作品来探析他作品的主旨。对于他作品的主旨历代学者一直都是众说风云,当然也不外乎这三个观点:1,“坎壈咏怀”2,“列仙之趣”3,“咏怀与仙趣”,本文也是围绕这三个观点来讲述不同学者对于不同主题的认知和看法以此来得出自己的认知。郭璞为我们文学史上的《游仙诗》做了很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的作品不是简单的列仙也不是单纯的咏怀,而是将对仙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忧愤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咏怀与列仙之趣”的主旨。对后来人们创作《游仙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郭璞 游仙诗 主旨 仙隐生活 现实世界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ure poetry about immortals \Analysis of the main thrust of his work through his life experiences, different creative works of different periods. Ancient scholars for the main thrust of his work has always been everyone situation, of course, are nothing more than these three perspectives: \Hom Rin Yong huai\、 Fun \immortals\,\Yon ghuai cents Fun\is also focused these three perspectives to tell the story of different scholars the cognitive and views of different themes in order to draw their own cognition. Guo Pu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our literary history of poetry about immortals, mainly in his work is not a simple column cents is not simply Yong huai, but will cents hidden life yearning Anger combination of the real world together show \and columns cents Fun\Subject. On later creative poetry about immortals \

Keywords: GuoPu poems purpose Fairy hidden life Real

world

目 录

一、郭璞其人及其游仙诗的创作 ...................................... 1 (一)郭璞《游仙诗》的创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1 (二)郭璞游仙诗以离开家乡为两部分 .................................. 2 二、郭璞游仙诗的主旨 .............................................. 2 (一)郭璞游仙诗主旨的争议 ......................................... 5 (二)对仙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忧愤 ............................ 6 三、郭璞游仙诗的价值和影响 ........................................ 8 注释 ............................................................. 10 参考文献 ......................................................... 12 谢辞 ............................................................. 13

一、郭璞其人及其游仙诗创作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是河东闻喜县人,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他还是中国风水学鼻祖,其所著《葬经》。西晋末年战乱将起,郭璞躲避江南,历任宣城、丹阳参军。 晋元帝时期,升至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又任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 324年,力阻驻守荆州的王敦谋逆,被杀,时年49岁。事后,郭璞被追赐为“弘农太守”。 晋明帝在玄武湖边建了郭璞的衣冠冢,名“郭公墩”。郭璞曾注释《周易》、《山海经》、《穆天子传》、《方言》和《楚辞》等古籍。郭璞和温峤、庾亮等人是布衣之交,但在东晋时却才高位卑,常为同僚讥笑,曾写《客傲 》抒发自己的傲世之志,当温峤、庾亮致位公卿时,自己却成为下僚,这自然使他不免产生不满,而身处乱世,在残忍的王敦手下做事,自然就有了避世的情绪,因此,在创作上,选择了游仙题材,今存19首,9首为残篇。

(一)郭璞的《游仙诗》创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郭璞的游仙诗其实远远不止这十九首,刘勰把郭璞的游仙诗称为“景纯艳逸,足冠中兴”[1],而且他的游仙诗被人们认为是我国游仙诗发展的顶峰,可见,绝对不可能仅仅只是通过十几首诗就判断他文学成就的高低。我想他一定是有很多首诗吧!只是现在为什么只剩下这么一点了呢,当然离不开兵荒马乱,社会变迁这些因素,可是更重要的应该是人为因素,也就是人的好恶(历代统治者的意愿)的因素,同时也可以从钟嵘对郭璞的游仙诗的评价中看出。钟嵘在《诗品》中《晋弘农太守郭璞》云“游仙之作,词多慷慨,乘远玄宗”, 其云‘奈何虎豹姿’,又云‘戢翼栖嗪梗’,乃是坎壈咏怀,不是列仙之趣也。如果我们仔细分析郭璞的游仙诗也会发现,他的诗多坎壈之作,而慷慨悲愤,壮怀激烈之篇少见,刘熙载《艺概·诗概》:“郭景纯亮节之士,虽秋胡行贵玄默之致,游仙诗假栖遁之言,而激烈悲愤,自在言外,乃知识曲宜听其真也。”[2]都说郭璞的游仙诗不同于一般的游仙诗的,钟嵘说郭璞词多慷慨,一个多字就可以反应出它的分量,而且钟嵘生活的年代距离郭璞生活的年代不足200年,那么郭璞的游仙诗不会遗失很多的,所以这种说法不会失实的,只不过是随着后代的文学风尚变化,人们欣赏习惯的改变,郭璞中那些慷慨激昂的篇目,才会逐渐消亡的。

郭璞之后的东晋时期,士族清淡玄理风气更为炙热,他们不仅善于清淡,还把老庄“无为而治”的主张运用到政治、经济、军事,对文学的影响很大,出现了以孙绰,许询为代表的一系列玄言诗人,他们以《老子》、《庄子》、《周易》为宗旨,“诗必柱下

1

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3]创作“平典似道德论”,[4]玄言文学统治文坛长达百年之久,就是进入南朝以后,玄言诗风犹存,其脱离现实“空对空”的创作方法仍为士人所效仿,其流露的离世遁俗,任性放诞的情趣为士人所欣赏。以永明体,宫体诗为代表的齐梁诗风也有诸多弊端,如:内容空虚,情调颓废淫靡,一味追求华丽迁徙的形式,从某种角度而言,与玄言诗是一脉相称的。自东晋迄初唐,文坛上盛行的内容空洞,形式呆板,辞藻华艳的诗,虽有陶渊明,鲍照的诗曾一度给荒凉的文坛带来一丝生机,但亦无济于事。直到“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的崛起,提出轻“绮碎”重“骨气”,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的主张,高举起诗歌革新的主张,才在创作实践上完全摆脱了齐梁浮艳淫靡习气,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显示刚健的风骨。换言之,自郭璞去世(公元324)迄唐高宗李治即位(公元650)这三百二十年间,鄙视遁俗,纵欲放达的思想主宰着文坛,成了绝大多数士人创作自觉奉行的纲领,建安时代那种直面人生,梗概多气,悲凉慷慨的创作风格,为诗坛不容。这种形势下,从皇室、士大夫到士子,人们所赏识的郭诗也只是那些风尘之外、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之作,从中品味那些遗世独立潇洒飘逸的情味。这里不妨举例说明如:南朝梁 萧统《文选》选目及录,其所收录的郭璞游仙诗的七首,其内容也偏重于遁世隐逸,正如李善注所云:“凡游仙之篇,皆所以滓秽尘网,锱铢缨拔,餐霞倒景,饵玉玄都,而璞之制,文多自叙,虽志狭中区,而辞无俗果,见非前识”。[5]所以笔者认为两晋之交的郭璞,一生应该创作了一定数量的游仙之作,而他的游仙诗创作,应该伴随了其人短暂的一生。

(二))郭璞游仙诗以离开家乡为界分为两部分

根据上面的论述可知,郭璞游仙诗的创作应是从青少年到老年的长期过程,为了便于研究,我们从他离开家乡为界分为两部分。现存郭璞的《游仙诗》一共有十九诗,前十首是完整无缺的,另外九首外残篇,九首残篇只有二到六句,无法具体分析其思想感情,故现以其完整的十首为例来分析游仙诗的的创作历程。诗人表达愤世嫉俗之慨,是建立在仙境所具有的超凡脱俗、澄清无暇的属性之上的。仙境那相对人境而言的超凡性、无限性、自由性和永恒性、每每使诗人努力地追求与向往。

根据郭璞的人生经历和游仙诗中所表达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感情来看,第三、六、七、八首诗可能作于离开家乡之前,第一、二、四、五、十首游仙诗可能作于为避战乱离开家乡之后。郭璞的青少年时期在闻喜度过,社会安定,生活安稳,热衷于搜集、研读各种古代异书,闲暇时喜欢外出旅游,开拓了他的眼界,丰富了其想象力,滋养了浪漫气

2

郭璞的大部分游仙诗具有多层次内涵,不只是单纯的咏“列仙之趣,”而是借游仙诗以咏怀,郭璞的这一部分游仙诗扩大游仙诗的形态和机制,拓宽了游仙诗的题材范围,加大了游仙诗反映现实的力度和深度,从而大大提高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如《游仙诗》其四:

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时变感人恩。已秋复愿夏。淮海变微禽,

吾生独不化。虽欲腾丹溪。云螭非我驾。愧无鲁阳德。回日问三舍。临川哀年近。抚心独悲咤。[30]

这首诗抒发诗人感叹生命短促的思想感情,充溢着对于年华流逝的无奈和老之将至的悲哀,表现了深沉的生存忧患。同魏晋诸多诗人一样,郭璞重视自我价值,重视自然生命的延续、表现诗人“忧生之嗟”的还有游仙诗其十四首

静叹亦何念。悲此妙齢逝。。在世无千月。命如秋叶蔕。兰生蓬芭间,

荣曜常幽翳。[31]

此诗表达作者妙龄流逝的悲伤,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其九“采药游名山”这首诗主要篇幅写服食登仙,驰骋天界之后,却笔锋一转,以俯视人间心生哀情收束全文,这就使得浓郁“列仙之趣”中充满愤满之情,加深了诗的意蕴,使之成为有韵的抒怀诗。其一也是如此:

京华游仙窟。山林隐遯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临源挹清波。

陵冈掇丹荑。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32]

这一首在歌咏隐逸之乐时,不失时机的插入一句“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对繁华富贵的蔑视之情溢于言表,其十三

四渎流如泪。五岳罗若垤。寻我青云友。永与时人绝。[33]

表达了作者决心仙隐永与世俗小人决绝的思想。郭璞的这些直抒坎壈之怀的游仙诗,在不同程度上对晋代社会黑暗有所反抗,因有一定的现实内容,与东晋流行的脱离现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相比,得到“中兴第一”的称号。综上所述,郭璞的游仙诗是一个长期的创作过程,而且它的主旨也不是个别人所认为的“坎壈咏怀”和“列仙之趣”而是“兼有咏怀和仙趣的特征”。

8

通过对诗人作品的分析,我们发现诗人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既有对于仙隐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同时还有对现实世界充满着极大的愤慨。那么,可以得出诗人的主题远远不只是列仙或者是咏怀的单纯一个,而是旨在表现两者都有,游仙诗中贯穿着诗人的思想和他作品的主题。

三、郭璞游仙诗的价值和影响

关于游仙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已经萌生游仙诗的胚芽, 到《远游》则更加成熟和完备。建安时期,曹氏父子颇喜创作这类诗歌,而曹操率先以“游仙”名篇。这类作品大抵以吟诵仙家如赤松子、浮丘公、洪崖、王子乔等,反映一种出世观念。郭璞是第一个化大力气从事游仙诗创作的作家,在这之前,其他作家不过偶尔为之,还不足以代表其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郭璞《游仙诗》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十九首,但是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郭璞《游仙诗》绝不仅仅只是这十九首。前人评论郭璞《游仙诗》往往指出其不够规范, 如李善《文选》:“凡游仙之篇, 皆所以滓秽尘纲, 馏株缨级, 冶霞倒景, 饵玉玄都。而璞之制,文多自叙,虽志狭中区,而辞兼俗累, 见非前识,良有以哉”。[34]锤嵘《诗品》:“晋弘农太守郭璞诗,宪章潘岳,文体相辉。彪炳可玩, 事变中原平淡之体, 故称中兴第一。〈翰林〉以为诗首, 但《游仙》之作, 辞多慷慨, 乖远玄宗, 而云‘奈何虎豹姿’;又云‘取翼栖榛梗’ , 乃是坎壈咏怀, 非列仙之趣也。”指出抒情咏怀, 辞多慷慨的特点, 认为改变玄言风气, 成为中兴第一, 评价极高。”

郭璞《游仙诗》对唐诗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唐代以后诗人的眼光注视着现实社会和实际生活, 诗歌中神仙题材的作品日见稀少, 现实主义创作倾向成为主导。可以这样认为: 在屈原精神照耀之下, 郭璞《游仙诗》上承汉魏, 下接唐音, 是浪漫主义文学重要的一环。晚唐诗人曹唐曾写了一百多首《游仙》诗, 数量之多不容忽视。李白和李贺两位诗人的某些作品,虽不以游仙作题目,仍属游仙诗的范围。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古风》十九、李贺《梦天》、《天上谣》等, 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的精神。两人都有爱好神仙, 追求个性解放的特点,李白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有点飘然欲仙的感觉李贺感于人生无常,较多感伤,进入一种幻灭的状态。两人都藐视权贵,甚至低毁帝王。两人在诗歌创作中更加突出自己的个性, 李白诗风豪迈飘逸; 李贺诗风凄丽浓艳, 想象更加奇特, 形成自己的特殊风格,将浪漫主义诗歌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说,郭璞《游仙诗 》上乘汉魏,下接唐音,是浪漫主义文学重要的一环。

9

注释:

[1] 刘勰.《 文心雕龙》[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2] 刘熙载 .《艺概》[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3]刘勰.《 文心雕龙》[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4] 刘熙载 .《艺概》[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5] 李善 .《文选注》.[M]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77 [6]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7]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8]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9]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0]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1]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2]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3]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4]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0

[15]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6] 钟嵘.《诗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7] 李善.《文选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77 [18] 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63 [19] 程千帆.《古诗考索》.[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20]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21] 叶矫然.《龙性堂诗话》.[M]台北:台北广文出版社, 1962 [22]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23] 金华凌.论王船山诗歌的生死主题[J] 南华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4

[24] 张松辉.《汉魏六朝与道教文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5] 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6] 郭璞 .《注山海经序》.[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7]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28]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29]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30]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31]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32]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33]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34] 李善.《文选》.[M]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77

11

参考文献:

[1]郭璞 .《注山海经序》.[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刘勰.《文心雕龙》.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3]钟嵘.《诗品》.[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4]李善.《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77 [5]叶矫然.《龙性堂诗话》.[M]台北:台北广文出版社, 1962 [6]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63 [7]刘熙载 .《艺概·诗概》.[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8]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9]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10]程千帆.《古诗考索》.[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11]张松辉.《汉魏六朝与道教文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2

[1] [2] [3] [4] [6] [9]

[10] [11] [13] 1996 [14]

13

[8]

谢 辞

为期一个学期的毕业论文已经快接近尾声了,我的四年大学生涯也即将画上一个句号。此刻我的心中却有些怅然若失,因为那些熟悉的恩师们和各位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也即将挥手告别了。

四年间,每次走进教师都会让我感受到一种亲切热情的氛围。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上的问题,恩师们都会悉心给以指导解答,让我倍受感动。也就是在这里,给我的大学生涯设计点上了第一个逗号。我的学术论文创作的开始,也是从这里起步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今日的毕业论文其实从大一时已经开始了,文法外语系的老师们,给我四年的学习、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引导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去发展、充实自我,而不曾虚度光阴。在此,我真诚的向你们道一声:“谢谢!”。

在此次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梅国宏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梅国宏老师寻求帮助。尽管梅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这几个月以来,梅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梅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当然,我也深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次毕业论文能够最终顺利完成,归功于各位老师四年间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并在毕业论文中得以体现。也正是你们长期不懈的支持和帮助才使得我的毕业论文最终顺利完成。最后,我向宁夏大学新华学院的全体老师们再次表示衷心感谢: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四年的辛勤付出与栽培。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vd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