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 全册

更新时间:2024-05-09 10: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全册

第一单元 测 量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分米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5、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6、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设计思想: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书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七、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八、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九、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十、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十一、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练习设计:

1、 练习一第1、2题。 2、 练习一第3题、7题。

3、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5( ) 教室长10( ) 玻璃厚5( ) 铁皮厚2( )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作业设计:

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3、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4、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千米与米的换算 教学难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难点: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千米”这一观念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了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用到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如课题引入时,让学生估计老师到上海经过的路程,引出千米这个概念,同时感受千米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如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让学生置身生活情境中,既充分应用米、千米互化的知识,又让学生体验到千米存在的必要性。

2.选择验证: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差异,如学生放学经过的路线的不同,导致学生印象中从学校到某处大约是1千米的观念大不相同,教学设计时,教师根据学生常走的三条路线进行了步测,在学生回答后,课件中有选择地验证,强化“千米”的观念。

3.合作解疑:在建立和强化1千米的观念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互相纠错,实现互学共进;在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合作解答,或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2、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3、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板书设计:

1千米=1000米

练习设计: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2、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作业设计: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二:第2、3题 2、7000米+8000米 = ( )千米 3千米 – 1000米 = ( )米 教学反思:

第 三 课 时 吨 的 认 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对\吨\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运用媒体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让学生说说了解了吨的哪些知识,初步感知较大的而且非常重的物体可能用\吨\作为单位.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

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联系学生身边的物体(包括学生自身),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吨的认识.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深切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吨是较大的单位,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在练习中教师不断的把陌生的物体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联系,让学生产生联想,使学生正确建立1吨的观念.尤其是联系生活中乘电梯的问题,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一吨有多重,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 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吨=1000千克 练习设计:

1,把合适的体重与对应的动物连起来.(课件出示)

2,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为什么 (课件出示) 3,用两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 (课件出示) 作业设计: 5吨=( )千克 9000千克=( )吨

1600千克-600千克=( )吨 1吨-400千克=( )千克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4、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5、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2、 三位数加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加法估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思想: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了解估算与精确计算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让学生经历探究笔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过程,体会\满十进一\的十进制数学思想,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基础训练

口算:9+6= 5+5= 6+8= 8+6+1= 8+2+1= 6+5+1= 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师: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

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 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 2、教学例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

师: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 (8+2+3=13)

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10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 指着图问: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 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师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3、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想一想:小棒应该怎样摆?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三、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400) 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300)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 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巩固发展

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呢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做一做

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98+25=123 98 +25 —— 123 练习设计:

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作业设计: 练习四、2、 联系五、3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万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4、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思想设计:落实常规训练,由旧知开门见山,简明提出本课要研究的内容,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使学生获得所学知识从直观到抽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口算。(用口算卡片出示)

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 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54-21= 79-37= 65-24=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题1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

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我们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地图上表有吗? 问: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 师: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题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计算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你们看这样好不好, 同学们前后桌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好不好?

哪一想说说你们的方法?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共它意见的学生发言)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练习设计:

1、独立完成25页第1、4题 2、判断对错:

321 628 7324 1582 -93 ( ) - 473 ( ) - 2538 ( ) - 847 ( ) 238 145 4786 675 作业设计:超市运来520千克鸡蛋,卖出346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517-348=169(千米) 5 1 7 5 0 7

- 3 4 8 - 3 4 8

1 6 9 1 5 9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假发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并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验算的方法

教学思想设计:小组合作交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过程,让学生观察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关系,提出验算方法。学生的方法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最好的方法。让学生在计算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

师:(挂图1)我们来看挂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1中你看到了什么?师:全班动手计算。 板书:135+48=183(元) 1 3 5 + 4 8 1 8 3 师:看小精灵说什么? 生: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板书:加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我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 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2、做一做:教科书第27页。

数学门诊部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

1 7 5 3 2 9 2 5 9 + 6 2 + 4 6 4 + 1 4 8 1 3 7 8 4 3 3 0 7 例三:师:同学们,调查得真多,(挂图)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 板书:200-183=17(元)

2 0 0 - 1 8 3

1 7 师:小明说什么?

生:小明说找的钱对不对呢?

师:小精灵也说: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3、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做一做:教科书第28页。 比一比,看谁聪明。

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 啄木鸟捉害虫(电脑显示)

苹果树上有许多虫子,请同学们来当啄木鸟为苹果树捉害虫。

1 4 7 7 8 0 4 6 4

- 2 8 - 5 1 - 2 2 3 1 2 9 7 3 9 2 4 1

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 练习设计:练习七1,3,4 作业设计:练习七2 板书设计:

135+48=183(元) 200-183=17(元)

1 3 5 2 0 0 + 4 8 - 1 8 3 1 8 3 1 7

200-183=17(元) 2 0 0 - 1 8 3 1 7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四 边 形 第一课时 四 边 形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思想设计:

整体来看学生都很喜欢数学这一学科,课堂上喜欢集体交流、乐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善于在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以良好的合作探究学习习惯。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与几何形体,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具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活跃,因而课堂上我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教具准备:钉子板、课件、学习卡、学具袋

每人准备一个三角板、水彩笔、直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

四、本课小结。(略)

五、作业。教材P56第2、3题。 练习设计:

1、做教材P55“做一做”。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根据信息,选择自己要买的物品,再解决自己的问题。 作业设计: P56第2、3题。 板书设计:

32 ÷ 6 = 5 (组)??????2人: 5 6 /ˉˉ 3ˉ2ˉ 3 0

ˉˉˉ 2ˉ 答: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时、分、秒 第一课时 秒的认识

教学目的:

1、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 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 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

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设计思想:

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的基础上感知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多种感官参与,帮学生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 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 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 体验1秒钟

①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

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 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 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 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练习设计:练习十四:1 作业设计: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 板书设计: 1分=60秒。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时间的计算

教学目的: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思想设计:

在已学的1时=60分,1分=60秒的基础上计算,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猜谜游戏引入:

1、 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 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 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 分等。 4、 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 )分

(1) 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 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 反馈 a、 60+60=120分

b、 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 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 )分 2分=( )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 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 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 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略)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练习设计: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 作业设计:63页1、2 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a、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 45-30=15,是15分钟。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算。 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重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思想设计:

出示这个情境图,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关注、更积极去参与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可使学生体会到他们要学习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很快唤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依据生活经验,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数学问题,为主动探究新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将学生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培养的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① 6个十是多少? ② 8个百是多少? ② 40是几个十? 10个十是多少? 10个百十多少? 1200是几个十? 12个10是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800是几个百? 二、探究新知。

1、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出示例1,进行教学。 ⑴、出示情境图1。

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 师:有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自由汇报。

生1: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 生2:10个2相加是20。

生3:也可以把2×10看成2个10。 。。。。。。

③、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然后板书。 2×9﹦18(元) 2×10﹦20(元)

答:9人要18元。10人要20元。 ⑵、出示情境图2。

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①师:这个问题,小精灵问同学们会做吗?,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讨论并计算。

②学生汇报,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69“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订正答案。通过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有什么发现?

2、完成练习十五中的第一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十五的第2、3题,分小组讨论完成,汇报。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练习设计: 1、p69“做一做” 2、练习十五第一题口算 3、练习十五的第2、3题 作业设计:

20×4= 2000×4= 2000×4= 30×4= 600×4= 3000×7= 板书设计:

2×9﹦18(元) 2×10﹦20(元)

答:9人要18元。10人要20元。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亲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精算值与估算值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想:

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机会,所以普遍觉得估算没什么作用,所以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要用估算。为此,只有明确要求估算时,他们才进行估算,没要求时一律精算,他们觉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简言之,就是因为缺乏在具体情境中的估算体验,所以造成估算意识的淡薄,当然估算意识的培养非一时而蹙的,需要有长期的体验,才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 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 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 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2主题图: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教科书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同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练习设计:

1、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2、教科书第4题,

3、同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作业设计:72页4、5 板书设计: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带250元钱去够吗? 8×29≈240(元) 答:带250元够买门票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乘法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知乘法处处在生活中。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乘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思想设计:

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 进而类推出“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笔算中的进位法则.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略) 二、探讨交流

1、学生观察情境图。 这幅图是在什么地方? 2、教学p26中的例2。

师:这道题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⑴、将图中提供的信息用文字表达出来。

⑵、出示小精灵的问话:你能算出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吗? ⑶、学生独立完成,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⑷、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本组的新发现。 ⑸、教师将小组的汇报板演到黑板上。 18×3=54(本)

1 8 1 8 1 8 × 3 +1 8 —— —— 5 4

5 4 答:王老师一共买了54本。 三、做一做

学生在练习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略) 练习设计:

1、练习十七题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2、练习十七题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练习十七题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作业设计:练习十七1

板书设计: 18×3=54(本) 1 8 1 8 1 8 × 3 +1 8 ——

—— 5 4

5 4 答:王老师一共买了54本。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连续进位乘法

教学目标: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算理及乘的顺序,理解哪一位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并要加进位数。 教学难点:连续进位 教学设计思想:

营造自主的探索空间,使学生经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叠加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从中体验迁移、类推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鼓励学生探索笔算乘法中的新情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铺垫: 1.复习乘法竖式计算。

2.计算517×3后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1.P79例4的教学。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列出乘法式子 (2)先由学生试算,通过集体评论订正、进行学习。

(3)把例4与例3的竖式对照,找出异同点,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2.小结:“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练习设计:

1.听算:(只写得数)

500×7 21 ×4 320× 3 1000×9 430×2 2.找出下面各题的错误,并改正

135×5= 525 269×6 = 6564 4273 × 5=8456 3.计算下面各题。

(1)5乘173是多少? (2)4个2531是多少? (3)23的2倍是多少? 4.P79“做一做”

订正后,让学生找出哪一道题最容易出错,为什么? 5.填上适当的数:

作业设计:1、345×4 89×6 798×3 69×5

2、P80第1题

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的笔算(连续进位)

24×3=72(瓶) 24×9=216(瓶)估:20×9=180,24×10=240

2 4 2 4 (个位满3十,向十位进3。

× 3 × 9 十位满2十,向百位进2)

1 3

7 2 2 1 6 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6 3 4 × 8 2 3 5 0 7 2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得0的结论和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2、初步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

教学设计思想:创设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道理,掌握算法。 教具准备:3个盘子,6个苹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口答. 3×4表示几个几相加?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

1.教学认识零乘任何数都等于零.

教师:要求3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用加法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0+0+0二0 教师:用乘法怎样算?想一想是求几个几相加?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二0 教师:“0×3”表示什么呢?(3个0相加.)

教师:“0×3”表示3个0相加,结果得0.想一想,0×5等于多少呢?为什么?(0×5表示5个0相加,结果得0.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下面两组算式:

3×4= 5×6= 4×3= 6×5=

让学生说出得数后问:每一组的得数怎么样?(都相等.) 教师:我们刚学过0X3=0,那么3×0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0×3=0下面板书出3×0=0 , 再出一组算式0×9和9×0让学生回答得数是多少,最后出0×0让学生填,得出0×0=0.

教师小结:大家看这些算式(指着上面的算式),0乘一个数和一个数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教师把写好“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句话的小黑板挂出来,让学生一齐读一遍. 3.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 4.教学例题.

教师先出示112×4,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用一位数乘多位数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然后将第一个因数112改为102.

教师:102×4,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同112×4是一样的.乘的时候也要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0也要乘,乘得的积是0,要在积的十位上写0.教师边说边把算式的得数写出来. 练习设计:

做练习五中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让一两个学生说

说是怎样计算的.

作业设计:让学生做练习五中的第2、3题

板书设计:0×3二0 3×4= 5×6= 4×3= 6×5=

112×4 102×4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va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