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教学的价值取向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3-11 16:1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课本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附件1:
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推荐表
单位名称:云南师范大学 填表日期:2008年11月28日 论文题目 作者姓名 邬林珍 攻硕期间及获得硕士学位后一年内获得与硕士学位论文有关的成果
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教学的价值取向 论文答辩日期 2007年7月7日 学科专业方向 学科教学(语文) 发表学《对语文阅读中“举三反一”的思考》发表在2007年《教育 术论文 (题目,研究》第五期上,引起同行界的关注,获2007年《教育研究》 刊名,时间,社会编辑部与中国教育教学研究协会颁发的一等奖奖状。 影响) 论文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对作者工作及所在单位工作) 出版专著(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 本人在教学中注重学生阅读量的积累,从而让学生从高一开始就通过开设阅读课,课外阅读等多种方式来扩充自己的阅读面,为学生以后的高考阅读以及阅读习惯的养成打下扎实的基础。这种做法对边疆落后地区、文化底蕴较单薄的学生来说,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虽然效果不是一朝一夕能体现出来的,但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达到目的。 论文《对语文阅读中“举三反一”的思考》获2007年《教育 获奖项研究》编辑部与中国教育教学研究协会颁发的一等奖奖状。 目(名称、等级及时间) 教材的研究,一般走两条线:一条是教师、教材、学生,一条是课程、教材、教学。前者着眼于语文教学活动,教材是从教学活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要素”;后者着眼于事物的结构,教材是从语文教育这一事物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层级”。前者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着眼于教材与教师、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解决的是一个“如何使用教材”的问题。后者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解决的是一个“语文教材是什么”的问题。本文从后者这一维度来探讨唐诗宋词的教学价值取向问题,探讨的立足点有两点:第一,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不同,是有区别的;第二,探讨唐诗宋词价值的依据是新课程标准。 本文依据新课程标准,探讨入选教材的唐诗宋词作为教材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问题。教材中的唐诗宋词除了具有人文价值、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外,还具有教学价值。教材的使用者容易捕捉到人文价值、文学价值、审美价值中文论文摘要(论文选题的意义,论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 以及教学价值中的情意价值、知识价值,但教学价值中深层的智能价值易被忽略,因而更多的时候是把它们看作感性的文学作品来分析,从而容易忽略其中所包含的理性东西,即智能。认识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的教材价值的独特性并处理好其内部的种种关系,是搞好诗词教学的关键。因此本人认为挖掘教材中这一深层价值,把它与其他的价值整合,将会优化古典诗词的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沈家庄.宋词的文化定位.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羊列荣著.黄霖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诗歌卷.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1 [3]冷成金.唐诗宋词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王小舒.中国文学精神·宋元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5]孙学堂.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6]孔汝煌主编.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8 [7]海林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 [8]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9]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10]潘庆玉主编.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1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等主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12]丁启阵.诗歌与人生.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1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1
[1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 [15]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16]周军.教学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 [17]唐诗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18]宋词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19]田望生.空山诗魂.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11. [20]李辉、余松.中国文学理论纲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21]刘叔成.夏之放.娄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2]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10. [23]靳玉勒主编.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2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25]王志清.盛唐生态诗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26]陈铭.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味.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2 [27]刘新华、陈国忠.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0 [28]吴小英.唐宋词抒情美探幽.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 [29]陈玉秋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实践教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30]蔡燕.唐诗宋词艺术与文化审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邬林珍同志是经过多年培养的彝族中学教师,长期生活在云南边远的怒江州泸水县。经过本人的努力,教学成绩显著,成功考入我校,攻读教育硕士学位,能写出这样一篇专业学位论文,实难可专家推贵。论文紧密联系边疆语文教学实际,依据新课程标准,深入探讨荐理由 语文教材中唐宋诗词教学的价值取向,对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人格有积极意义,特此推荐。 专家签字:王渝光 同意推荐 单位推 荐意见 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签章):杨 林 单位公章 2008年12月17日 说明:学科专业方向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和学科教学,其中学科教学要说明具体方向,如学科教学(数学)。本表可复印、附页。
2
分类号 密级 UDC 编号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教学的价值取向
学 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名称 学 科 教 学 研究方向 语 文 研究生姓名 邬林珍 学号 03200203020 导师姓名 王兴中 职称 教 授
2007年6月15日
3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云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目 录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绪 论............................................................ 1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的人文价值 ............................ 3 (一)唐诗宋词的性质界定......................................... 3 (二)唐诗宋词入选教材的思考与分析............................... 5 (三)唐诗宋词的人文教育......................................... 7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的文学价值 ............................ 10 (一)关注生命形态............................................... 10 (二)文学精神的凸现............................................. 13 (三)唐诗宋词的人格影响......................................... 17 三、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的审美价值 ............................ 21 (一)唐诗宋词的审美价值......................................... 21 (二)唐诗宋词的审美教育......................................... 23 四、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教学理论的价值 ........................ 25 (一)唐诗宋词的教学方式......................................... 25 (二)唐诗宋词的教学目的......................................... 29 结 语............................................................ 36 参考文献......................................................... 37 致 谢............................................................ 38
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教学的价值取向
摘 要:教材的研究,历来是一个热门话题,在众多的研究中,一般走两条线:一条是教师、教材、学生,一条是课程、教材、教学。前者着眼于语文教学活动,教材是从教学活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要素”;后者着眼于事物的结构,教材是从语文教育这一事物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层级”。前者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着眼于教材与教师、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解决的是一个“如何使用教材”的问题。后者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解决的是一个“语文教材是什么”的问题。本文从后者这一维度来探讨唐诗宋词的教学价值取向问题,探讨的立足点有两点:第一,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不同,是有区别的;第二,探讨唐诗宋词价值的依据是新课程标准。
本文依据新课程标准,探讨入选教材的唐诗宋词作为教材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问题。教材中的唐诗宋词除了具有人文价值、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外,还具有教学价值。教材的使用者容易捕捉到人文价值、文学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教学价值中的情意价值、知识价值,但教学价值中深层的智能价值易被忽略,因而更多的时候是把它们看作感性的文学作品来分析,从而容易忽略其中所包含的理性东西,即智能。认识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的教材价值的独特性并处理好其内部的种种关系,是搞好诗词教学的关键。因此本人认为挖掘教材中这一深层价值,把它与其他的价值整合,将会优化古典诗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材 ;价值取向;文学价值;智能价值
I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eaching and lerning Tang
and Song Poetry in Senior Chinese for China Abstract:A study on a textbook has been a hot one. Among so many studies,
two approaches are popular: one is teacher---textbook---learner and the other is course---testbook---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former is based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activity, in which the textbook is one “factor”. The latter focuses on the structure Chinese education, where the textbook is one “class”. The goal of the former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How is the textbook used?”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book, the teacher and the learner. And the goal of the latter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What is Chinese Textbook?”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book, the teacher and the learner. This thesis chose the latter pattern to explor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ang and Song poetry.
The study is theoretically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textbook and the Curricular New Standard. The Tang and Song Poetry has i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value besides the humanity value,
Literary value and appreciation value. The textbook user can easily find values of humanity,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and the affection value knowledge value but ignore the rational value in the depth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value so that the poetry has been analyzed as the perceptual literal woks, as a result, the rational things which belong to intelligence ability are ignored. The ke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ang and Song Poetry lies in knowing the unique value of Tang and Song Poetry in Senior Chinese for China and properly dealing with its various inner relationships. Therefor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o explore the deep value and integrate it with all the other values of the textbook can surely help to reach the goa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classic poetry.
Key Words: textbook;orientation value; literary value;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II
绪 论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建构起我们民族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从语文教育的角度看,唐诗宋词的教学价值的理论是教育研究工作者和语文教师必须钻研的一个重要领域。首先,作为中华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在精神的熏陶上,唐诗宋词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需要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感染、熏陶学生,使其内化为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部分。江泽民总书记在欣赏“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之后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词,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今天,唐诗宋词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其次,唐诗宋词教学价值的理论研究,能够推动并指导诗词教学。对于古典诗词而言,只有研究透它们的价值,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挖掘其意蕴,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要进行高质量的诗词教学,就必须深入了解古典诗词的价值。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生活在盛唐的王维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反映了其宁谧的心境。取得浪漫主义诗歌最高成就的李白,在诗歌中毫不掩盖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功名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经历安史之乱的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晚唐诗人李商隐以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沉郁的风格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宗国之哀。
宋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阆苑里,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宋词中那些闪烁着爱国主义、人文主义光辉而又达到很高艺术境界的作品,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入选了众多的名家作品,这些名家中有完成宋词第一次转变的柳永,虽然他未能从内容上根本突破“艳科”的藩篱,但翻新了词的音乐外壳;大改革家王安石在《桂枝香》这首刚健豪爽的怀古咏史词中骋其豪杰英气;苏轼在很大程度上解放词体,打破“诗言志”而“词言情”的题材分工,冲决“诗庄词媚”的风格划界;怒澜排空的南宋爱国词潮中上升到颠峰的辛弃疾,“以文为词”;“婉约派”出类拔萃的词人李清照,以其纯挚和缠绵悱恻的心理吐露女性的心声,辞淡而味浓,获得了“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清人沈谦《填词杂说》)的高度赞誉。
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入选了几位名家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很有代表性。在提倡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今天,在绚烂夺目的唐诗宋词园地里,如果能让更多的学生以自己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来认识她、欣赏她,那么,无疑,对于提
3
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在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的要求中就提到:“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 、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作为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的研究颇多,各类专著,各种鉴赏类的书籍也不断在亮相。可以说这块研究领域从不曾寂寞过。很多评点式的论断告诉我们唐诗宋词有很高的价值,达到了中国文学之美的极致,哪些诗词是美的等等。在诗词教学上也谈了应该怎样进行鉴赏,但是这些文章论著要么从宏观上泛泛而谈,要么具体深入到一首诗,一首词中来谈它们的艺术特色,并没有细细分析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到诗词中。当然,在素质教育口号提出,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对教材的研究也颇为热门,对诗词教学的研究也不甘落后,涌现出了大量的理论著作。
素质教育的目的都是使受教育者不仅掌握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健康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唐诗宋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这里从唐诗宋词的价值中选取几个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基本命题,以此为视角来探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唐诗宋词所具有的教学价值,希望对诗词教学有所启发。
这里还需一提的是,国内、国外的唐诗宋词的价值理论研究成绩斐然,其中以台湾、香港的研究尤其深入。这些研究从基础工作到理论探讨,全面展开,并且都取得了新的成果,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4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的人文价值
(一)唐诗宋词的性质界定
1.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的区别
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是有区别的两桩事情,目前,存在一种弊端,那就是把二者混淆在一起,这会误导课程层面与教材层面的概念界定,所以只有先弄清楚唐诗宋词的范畴,才不至于在研究的过程中走入歧途,才会有一个明晰的方向。
在语文术语上,不辨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将两种含义紧紧地纠缠在一起。“术语纠缠,意味着理念的混乱,而混乱理念中的实践运作,不仅盲目,而且可能南辕北辙。”长期以来,最为流行的说法,就是“教材就是教什么” “语文教学就是教教材”。语文教材,成了“语文教学(课程)内容”的代名词。这种说法,不仅强化了“教教材”的传统观念,使教师安心于填鸭式教学,而且还堵塞了语文教材的革新、繁荣之路。所以,在理论上辨明“语文教材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荣生先生认为,课程内容,课程论研究中一般称为“课程要素”,“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它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学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简言之,语文“课程内容”,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研究的走向是研究教学内容;而语文“教材内容”,回答的是“用什么去教”的问题,研究的走向是教学方法。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一方面,“教什么”的问题与在“教什么”既定的前提下“用什么去教”的问题,两者有因果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也会有一些循环往复。也就是说,教材内容必须反映、体现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必须“教材化”。教材化,“就是通过什么具体事实使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大致可以看成是“直观性原则”,或看成是加入“同生活、劳动、社区结合的条件”的“生活化”。2
语文教材内容也不同与语文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不能代替教学内容,也不会自动地转化为教学内容。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国内学者已多有论述。王荣生先生是这样区别二者的:“语文教材内容,是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指为了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语文教学内容,则是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
①王荣生.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237 ②钟启泉.现代学科教育学论析.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6—107
5
1
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
2.唐诗宋词的教材属性
语文教材这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表达不同的概念。“作
3
为广义的用法,语文教材指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作为特指的用法,它是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集、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在更狭义的范围内,语文教材又专指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4本人在这里所说的语文教材指的是狭义的概念,即语文教科书,研究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试验)第一册至第六册中出现的唐诗宋词。
教材中出现的唐诗宋词是高质量的选文。“选文本身不是课程的内容,也不构成学习的对象,它只是一种教授语文课程内容的手段,一种学习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或途径。”
一本特定的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可能会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作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教与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选文”;一种是充当学习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途径、手段,目的是借此“选文”让学生掌握外在于这一特定选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那么,作为教与学目的物的“选文”与充当途径、手段的“选文”的区别是什么呢?
王荣生认为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文,从本质上讲,是圆满自足而各自为政的,将它们贯穿起来的“线”,多数是人为的外在标准,甚至主要是编排者的创意或对某种编辑效果的追求。
而作为学习课程内容途径、手段的“选文”,严格地讲,在语文教材中不具有自足性。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篇好文章就把它放进教材,放进教材也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要去学它。之所以出现在教材中,之所以出现在教材的这一部分,是因为要在这一部分就事先已确定的某一方面某一点派它用场,而且往往还只派这一用场。一篇诗文的入选,它在教材中的位置,是由外在于它的别的东西主宰的;这篇选文在前,也并不意味着选文之间发生了关系。关系实在是发生在主宰它们的那些别的东西之间,也就是说,在“教材内容”含义上的选文,其本身实际上不存在什么“系统性”的问题。将一篇选文放置在一个有充足理据的处所,便以为
5
①王荣生.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47 ②潘庆玉主编.语文新课程理合与实施.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63
③王荣生.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 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96
6
将这些原本各自为政的选文纳入了“系统”,而且,从教材编撰的角度,认为将本来是选文之外所决定的“系统性”——比如“彻头彻尾采取‘文章学’的系统”,进一步引申性地看成是选文本身的“系统性”,这种推论方式缺乏逻辑上的严密性。很明显,教材中的唐诗宋词具有第二种属性,编选者的目的不只是在于让学生领会教材上的这几首诗词,否则就不会在配套的读本里编选众多的诗词进行课外阅读。这就决定了教授者要根据选文本身的属性来选择教授点,而不应该面面俱到,这就看教师怎样理解选文的价值了。语文教科书中关于课本的说明部分有如下表述,“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适当配合,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水平。”这句话包含了这么一条重要信息:教科书上的唐诗宋词是以例子和凭借的身份出现的。
(二)唐诗宋词入选教材的思考与分析
1.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唐诗宋词
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长江中的最美丽的一片琉璃,如果把整个中国文学比作一个大花园,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便是那花园里最美丽的一朵奇葩。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和词是这个诗歌王国里最为成熟和发达的两种样式。中国的诗词就是中国的文化,辉煌的唐宋诗词,不仅是华夏民族美育和文学教养的经典,也是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教材的编选者们通过唐宋诗词的设计、编排,力争使学生在唐宋诗词的美好意境中,在领悟、学习中国诗人独到的民族审美眼光和独特的表现方式、表现手法中,享受快乐,丰富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诗性智慧。
在课文的编写体例上大体按唐宋诗词的题材内容或情感倾向编排,兼顾了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重要作家作品。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课文篇目也在发生变化,编选者对一些篇目进行了增删,但不管怎样变化,唐诗宋词的篇目在教材中仍占了很大的分量,现将2003年版的篇目统计结果如下:
唐诗:十九首(其中四首为课外背诵篇目),占所选诗的67.86%(诗总共有二十八首);
宋词:十首(其中四首为课外背诵篇目),占所选词的76.92%(词总共有十三首)。
现将29首诗词罗列如下: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
7
唐诗十九首
作 者 李 白 李 白 李 白 李 白 李 白 元 稹 白居易 刘禹锡 柳宗元 李 贺 篇 目 《梦游天姥吟留别》 《蜀 道 难》 《将进酒》 《峨眉山月歌》 《春夜洛城闻笛》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琵 琶 行》 《石 头 城》 《渔 翁》 《李凭箜篌引》 作 者 杜 甫 杜 甫 杜 甫 杜 甫 杜 甫 杜 甫 李商隐 王 维 杜 牧 篇 目 《登 高》 《蜀 相》 《兵车行》 《客至》 《旅夜书怀》 《登岳阳楼》 《锦 瑟》 《山居秋暝》 《过华清宫》
宋词十首 作 者 苏 轼 苏 轼 辛弃疾 周邦彦 王安石
篇 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苏幕遮》 《桂枝香·金陵怀古》 作 者 柳 永 秦 观 李清照 李清照 姜 夔 篇 目 《雨霖铃》 《鹊桥仙》 《声声慢》 《一剪梅》 《扬州慢》 2.教材中的唐诗宋词与新课标的关系
编写者是在课标的指导下,进行选文的编选。课标的理念影响着哪些诗词入教材,所以研究透教材中唐诗宋词的价值取向,对于正确执行新课标的要求,发挥很大的作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十条建议,其中的两条和唐诗宋词的编选密切相关。
8
第二条:“教科书的编写应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唐诗宋词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和课标很自然就挂上了钩,是和新课程息息相关的事物,把唐诗宋词放在课标下研究,才不会偏离教育轨迹,才能挖掘出具有时代信息的东西。
第五条:“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语文教科书离不开选文。让学生读什么样的文章,就是让学生接触什么样的文化,这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选文反映着编写者的思想深度、学术视野和审美眼光,可以说,选文品位的高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教科书品位的高下。唐诗宋词作为民族文化的主流,其品位是相当高的,用它可以衡量出一个人的文化底蕴。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唐诗宋词作为选文处理好了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处理好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关系。 第二,处理好难易深浅的关系。
第三,处理好价值导向与阅读兴趣的关系。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教材中的唐诗宋词在品位上是毫无挑剔之处的,它们历经历史长河的淘洗,留下的是精华部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绝对不会被各种新兴事物取代的。它们有自己的生命力,就像陈年老酒,随着时光的流逝,只会越来越香醇。
在难易程度上,有朗朗上口,浅显易懂的诗词;也有阐述人生哲理,充斥作者一腔悲愤的诗词。浅易与深奥掺杂搭配,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个弹性空间。在鉴赏的过程中能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使其举一反三,提高阅读能力。教材的编写者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目标,在唐诗宋词这一内容上做了积极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个别作品流露出了一定的消极情绪,但那是次要的,积极的、向上的一面才是主流。
(三)唐诗宋词的人文教育
1.语文素养的提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理念,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9
二、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对“语文素养”,有学者是这么解释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6《课标》突出强调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一面,强调语文课程在育人中的作用。有研究者认为,语文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则集中体现在其人文性上,其中一方面,“语文是一种文化构成,负载着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包孕着无限丰富的人文精神。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符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语言的文化代码性质决定了它鲜明的人文属性,而汉语汉字的人文属性则尤为突出,它重人生、人伦、人情、人性,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积淀着汉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所以,从根本上说,学习汉语言,就是让学生感受汉民族先贤智者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杰出的创造,就是接受汉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感染。”7高中语文课程为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从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审美能力中谈到:“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8
2.人文精神的培养
新课程在科目目标中加强了人文精神,强调了人文素养。作为人文学科,语文自然要承担起这一重任。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这样一种意识、观念、态度、主张或宗旨,它强调人的价值的重要性,强调人的精神追求或心灵追求(包括情感追求、审美追求、道德追求、认知追求与创造追求等)——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价值和本质,它是
9任何一个精神健康的人安身立命的生活之根。”语文教材中想象力丰富的唐诗宋
词教我们如何欣赏,帮助我们充满想象地看待世界,使我们看到了隐匿的美和内在的含意,从而使我们变得更为敏锐、愉快,也具有更多的能力。诗人词人触动了我们心中的活力,使我们内心诗词的气质焕发出来。文学之所以重要,
①巢宗祺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65 ②王景华等.聚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现代语文网,2004--8-3 ③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2 ④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8
10
在于能给予学生以心灵的慰藉,陶冶人的情感,使人与人能建立起一 种非功利的精神联系,拓展人的精神空间,以有利于避免人类社会生活中物质主义的泛滥和精神的极度匮乏。以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了解文化传统和人的价值等为宗旨的广博的人文教育,通过一篇篇、一部部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思想和才华——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和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文学,它关怀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命运,关照每一个人丰富多彩而又有个性的独特的人生,它使我们体会到他人有不幸,有苦恼,有希望和绝望,有欲求和矛盾,有奋进和退缩,有欢喜和惆怅,那都是真实的、丰富的人的生活、人的色彩、人的气息。文学的一种伟大意义就在于它培养我们具有人的情感,培养我们对人的处境的体验、同情、悲悯、理解、宽容、尊重和责任感。
新课程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把课程教材中的人文价值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去感受和交流这种人文情怀。精神趣味,需要上百年的培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更需要注意精神文明的发展,以避免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造成“物质愈发达,精神愈衰颓”的局面。提倡大力加强人文教育,便是促使人类在文学等事物中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重新唤起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热爱、信念和追求,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激发人的生命活力,以及为了信念、为了追求美好的事物不惜献出一切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精神已经提上了日程。
11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的文学价值
(一)关注生命形态
作为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作,精挑细选的唐诗宋词进入教材,仍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提升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心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诗词中浓厚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意识,需要教师去挖掘。
语文教科书包含文学和文化的内容,这是语文学科自身的属性决定的。语言文字、文学和文化是语文教科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将很难完成语文教育的使命和任务。文学和文化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集中在高中阶段,入选的大量诗词自身所蕴含的文学、文化的因子是可以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的,只是在深度上把握即可。唐诗宋词作为古典文学的代表入选教材,在新课标中,诗词是作为培养阅读鉴赏能力的对象出现的,那么它们体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又以什么样的精神熏陶感染着学生?下面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古典诗词如同一罐罐的陈年佳酿,芬芳香醇;也像一尊尊的完美雕塑,精美绝伦。所以,阅读诗词,也如同欣赏雕塑。优秀的诗词是诗人词人将所看到的春花秋月,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所品尝的酸甜苦辣,经过艺术处理后转化成的纹理神采。所以,教材中的唐诗宋词是一座精美绝伦的雕塑园,能够深入阅读作品,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唐诗宋词包含着众多的生命元素,每一种元素都值得人们去细细玩赏、咀嚼。阅读需要读者与作品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进行心灵的交流,进行文本的对话。如果学生能将教材中的这些诗词体味透了,那可算是一次次充实的情感体验。将生命状态进行深入的探究,对学生情感的熏陶,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都有较大的帮助。豪气报国,关爱民生;心系天下,陶冶胸襟;勤勉为政,通达事理,是历代仁人志士的优良传统,更是唐宋诗词里反复歌咏的耀眼主题。人们倡导的爱国主义,人们企盼的人民立场,人们磨练的政治智慧,人们追求的人格素养,在教材入选的唐诗宋词中绝非虚玄的抽象之物,它们是可以审视,可以触摸,可以呼吸,可以体味的。这些作品言志抒情,感怀叙事,描绘出当时的政治风云和士子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更透露着让后人感慨不已的英雄情怀和思索不已的政治见识。
生命意识是人对于存在于世界中的自身的把握。心理学认为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灵智和欲求。人的生命要和谐完整,首先的取向是获得自身生命存在的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失生命意识的内容。汉语言文字与文化同构的特征使汉语言文字本身就是先民的生命故事、情感智慧的表达。每一个汉字都是一段文化,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
12
生命过程。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激情的赞叹过汉语言文字的文化魅力,汉字是我们这个民族美丽不灭的灵魂,是我们这个民族生命百科全书。一个方块汉字就是一个天地,就是一个世界;一个方块汉字就是一个历史,一种希望,一种情思。由汉语言组成的文学作品则负载了更丰富的生命意识内涵,中国古代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和时间的感受正是先民的生命意识的自我觉醒。
虽然入选教材的唐诗宋词在内容,风格上各有特色,但细究起来不难发现都关注人生,关注生命的状态,借用丁启阵先生在《诗歌与人生》中的说法,本文把这些诗词概括为三种倾向:抒发志向怀抱、宣泄情感、绘景写趣。
1.抒发志向怀抱。
“诗言志”,从广义上说,就是诗歌表现感情的意思。从狭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志”的含义限制在人生决心、理想和志趣的“怀抱”范围内。这种诗歌里的表现人生决心、理想和志趣的做法,可以上溯到诗歌史的源头,一直追溯到《国风》和《楚辞》。这里所说诗歌,包括了唐代之后出现的词。虽然有“诗言志,词言情”的说法,似乎词是专门用于浅唱低吟、表现儿女情长的,但是,自宋代苏轼开了以诗为词的头之后,许多作者都不受这种传统的约束,而在词里表现自己慷慨激昂的志向怀抱。于是,以诗歌表现志向,就不再是诗人们的专利了。
人的志向各有不同,所以历代诗歌中所言之志也不尽相同。概括一下,可以简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稷苍生为念的志向,即兼济天下;一类是以自身完善为务的志向,即独善其身。
唐代诗人虽然生活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仍有忧患意识,特别是那些儒家思想的信徒,他们把拯救社稷苍生当作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积极出世,总希望着能有机会一展抱负,因此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这种抱负理想。杜甫的兼济天下主要表现在百折不挠的追求过程中,作为一介书生,杜甫早年就立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以契、稷两位古圣人为自己的榜样,勤奋学习,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为这种抱负,杜甫走上了一条充满艰辛与坎坷的谋求实现之路,忧国忧民则成了他一生贯彻的主题。这是一位做着宰辅梦想的儒生。在《登岳阳楼》一诗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也可看出,诗人因为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使得其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只能休官回家。
李白,到处游历、广交名流,在放荡不羁的外衣笼罩下,有其政治理想追求,“申管宴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在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悲愤之余表现出来了一种蔑视富贵、借酒浇愁的张狂。《将进酒》就是很好的例证。诗人在双鬓成霜,英雄老去,政治腐败,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之时,生出了这样的悲感“君不见
1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但在悲愤之余,诗人对政治并未完全绝望。“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可算是他对未来登上政治舞台,一展抱负的一个期许。在旷达豪放中有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盼着有一天能够再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当然,很多时候,理想与现实是相矛盾的,只能是“与尔同销万古愁”。
独善其身的方法各式各样,有的蔑视权贵,有的洁身自好,有的纵情诗酒,有的寄情田园。忧国忧民是志向,退归林泉独善其身也是志向。诗佛王维的好静与忘情山水则显然已经进入了一种半宗教的境界。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虽然不是一种值得大力提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但也不失为养生独善之道。王维能够生活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清幽环境中,算是找到了理想中的乐土。和杜甫、李白相比,他的理想就简单多了,因而也容易实现。
2.宣泄情感。
诗歌记录的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情感如水,随物赋形。它往往来无影去无踪,无法触摸,难以描摹,但通过诗词,能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形象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情感的丰富性,难以用笔墨一一描绘清楚,有国家、乡土、人民之情,亲人、朋友之情,也有男女之情 ??教材上的唐诗宋词内容很广泛,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感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贬谪之痛,“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归隐决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壮志未酬之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离愁别绪,“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痛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悲愁,“隔篱呼取尽余杯”的欢喜致醉 ??在几首唐诗宋词中,就展露了人间的悲愁离恨,喜怒哀乐。让学生能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对人生能有一种全面的了解与感悟。
3.绘景写趣。
中国古代诗词写景往往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情景交融,王国维将诗词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与“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10“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众多的诗人与词人,对山水怀有特殊的情感,要么是敬意,要么是喜爱。崇山峻岭,清流激湍,到处是美景,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致,诗人们诗兴大发,诗人们以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发现了山水的美,以各自的慧眼和彩笔给山水写貌传神,将各自慧心和感悟融情于景,中国的山水诗歌就在代代相传的积累中,美学内涵得以日益丰富和深化。景除了自然之景、人文之景外,还有生活情景。生活处处充满了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60
14
诗意,在诗人和词人的笔下,生活充满了纯真、快乐和美好,在诗歌的世界里,留下了一个妙趣横生的时期。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唐诗宋词虽然在绘景写趣方面涉及不多,但仍占了一定的席位。写山水的当数《山居秋暝》和《梦游天姥吟留别》,前者写到了叮咚作响的清泉,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幽静的天地;后者虽然是写梦中的山,但那雄伟、高峻的天姥山,仍然是诗人景仰和向往之地。要说写趣,就要说《客舍》,它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在乡间与群欧、春水相伴的诗人形象。“蓬门今始为君开”写出了冷落的庭院终于有老朋友拜访的喜悦之情,我们面前浮现出的一幅动人的画面:诗人急忙跑去开门,竟然是老友光临了,顿觉得眼前一片光明,生机盎然。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无论是一处美景,还是一个场景,都能让人捕捉到生活的美,感悟到生命的意义。
阅读鉴赏的根本目的是“立人”,教材中的鉴赏与一般的鉴赏不同,需要从教育的本质上来理解,它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这是由《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决定的:“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11只有关注人生,关注生命的状态,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教材才能实现其承载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文学精神的凸现
入选教材的唐诗宋词并不是简单地以该时期著作代表作的身份出现的,它们身上有那个时代的文学精神,弥漫的是唐代和宋代浓浓的文学气息。
1.唐诗的文学精神体现
《中国文学精神》一书认为,整个唐代文学精神是笼罩在抒情审美的总体氛围之下,是以“情感主义”为主流的。这个时代文学精神的具体表现是多样化的审美风貌,是由“抒情主体的人格、心态、思想、意识,在感动兴发时产生情感的波流,凭藉诗人卓绝的艺术才能,用历史发展所积淀而成的合乎规范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12唐前期“情感主义”文学精神可以概括为三种基本形态:浪漫之思,雄豪之气,清远之境。唐后期在“情感主义”总体氛围笼罩之下又有所变异的文学精神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沉郁之调,世俗之味。在这里,该书的编者所谓的“前期”与“后期”的划分并不完全是时间意义上的。这些文学精神的主要载体是诗歌,所以,在唐诗中寻找、探索唐代的文学精神,应该是可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唐诗是如何来体现这些文学精神的呢?
(1)浪漫之思
1112
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2 孙学堂.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6
15
《中国文学精神》认为借用过来的“浪漫之思”这一概念是指,诗人超越于现实生活之上的自由之思。“这种诗思的特点,是摆脱了实用目的和功利性意向,自在自为、摇曳多姿、变化无方,是诗人心灵摆脱了世俗日用和名僵利锁,面向宇宙人生、生死爱情等恒久主题的体验、探索与叩问。”13
高中语文教材入选了李白和李商隐的诗歌,李白有5首,李商隐只有一首。李白作为浪漫主义大诗人,其诗作为浪漫精神的代表,想必没人质疑。李商隐的诗作虽没李白那么豪情万丈,但他的爱情诗、无题诗也是浪漫的,因为这些作品展现的不是现实的画面,而是敏锐善感的心灵之图景。在他的爱情诗里,感情虽然执著而炽烈,但又是不可言说、朦胧隐约的,带有梦幻一般的迷茫色彩与感伤情调。教材中的《锦瑟》写到“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所有意象的象征意义都不可言说,彼此之间又似乎没有任何关联,但朦胧音乐的情思氛围则是相同的。诗人用非现实的意象表现的是一道独特的心灵风景,该诗弥漫着伤感、洋溢着温情,充满了梦幻一般的迷茫。这才是李商隐苦苦寻找的敏感心灵的浪漫家园。他的浪漫在于他的多愁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复杂的意念,在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它表现出来。这种象征手法建筑在丰富而美妙的想象的基础上,因而他笔下的意向,有时缤纷绮丽;有时活泼空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李白的诗歌中充满了澎湃的激情和超现实的新奇想象,他不喜欢客观地描绘外界事物,也不喜欢冷静地叙述现实的事件,而是擅长写外界事物或现实事件在心中激荡起来的情感波澜。这就决定了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的诗歌表现了与常人不同的主观时空;“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完全是超现实的想象。他可以令青山开道,与仙人遨游,与自然元气同科。他毕生追求的是生命的、精神的自由,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绝对自由在诗歌中完全实现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材入选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和《将进酒》可以说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他的浪漫情思。李白以独特的写作角度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认识,留下了一系列新奇的意象。《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雄伟的意境,惝恍莫测的变化,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此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惊悚不已的氛围,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①孙学堂.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6
16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在这里,诗人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奇丽惊人的幻想来描绘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抒发美好的理想愿望和强烈的感情。《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时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旋涡。一幅神奇美妙的画面!“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何等奇特的想象!《将进酒》一诗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前两句将空间层层放大,后两句把时间紧紧压缩,时空上的夸张,给人以灵动飞扬、横空出世之感。
(2)雄豪之气
雄豪之气有时是与浪漫结合在一起的,李白既浪漫又豪气,这与他所处的盛唐密切相关。“盛唐气象”在他身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入世有为,积极进取的人格精神已化作雄浑豪迈的意气,充斥在他的许多诗歌中,先前所论及的作品中就有雄豪之气的踪影:“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将进酒》一诗更是豪气十足:“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把诗人的狂放表现得淋漓尽致。
(3)清远之境
清远之境,指的是境清意远的审美境界。它是构成唐代文学精神的一个重要侧面。清远之境是诗人自然情怀的审美呈现。山水田园诗人王维被誉为诗佛,他的禅意诗就弥漫着孤清冷寂的氛围。教材中的《山居秋暝》虽不是禅意诗,但有清远之境。它是清高的诗人追求适意,心存淡薄、远离尘嚣,追求个体生命之舒展、自我心灵之愉悦,闲适恬淡的主体精神跃动的最好说明。《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既写出山野的清逸和幽深,又描绘了农家生活的恬静与安适。人与景和谐统一,诗人在这里找到了静谧的天地,因而发出了这样的心声“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归隐山林,继续赏心悦目悠游的岁月。清远之境是与喧嚣人世的隔离,是与大自然的亲近,是诗人心灵的空明,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4)忧患意识
17
“忧患意识由违背人们良好愿望的现实景况所引发,经过理性之提升,凝聚为百感交集的忧愤情绪。根据所忧念的对象不同,忧患意识大体可以分为个体忧患意识和社会忧患意识。前者包括对个人生计、前途、命运等具体问题的忧念,也包括对人类生活不得不有所欠缺的共通命运的焦虑;后者包括对国计民生等具体问题的切实关怀,对社会风俗、人情事态中丑恶现象的讽刺与批判,乃至对社会发展、历史走向等重大问题的高瞻远瞩的关怀。无论是个体忧患意识还是社会忧患意识,根源都在于生活理想与现实处境的巨大差距,最终都落实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从根本上说,忧患意识体现的是生命个体的社会关怀,可以归入群体意识、社会意识的范畴。”14
杜甫的诗歌所表现出的忧患意识最能代表盛唐后期的忧患意识。在杜诗所表现的感情中,以愤懑郁结的忧患之情最突出。教材所编选的杜诗也体现出了这一特征。吴明贤先生把杜甫的忧患意识分为三个层面:“大而言之是忧时忧世,忧君忧国;中而言之是忧生忧死,忧人忧民;小而言之是忧进忧退,忧家忧己。”15在这三个层面中,又以忧时忧世、忧君忧国的情绪表现得最为强烈。其诗如洪钟巨响,为以风华浪漫为基调的唐代文学奏响了盛衰骤变之际所应该出现的最强音。
杜甫的政治理想是做一个贤明的士大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对此,他表现出明晰的忠君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心系君主,流落夔州时偶食异味,还想到“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当然,杜甫的忠君主要不是愚忠,而是希望通过贤明的君主来实现仁政。正如萧涤非先生所说:“与其说杜甫是‘一饭未尝忘君’,不如说他‘一饭未尝忘致君’。什么是‘致君’?那就是变坏皇帝为好皇帝,干涉皇帝的暴行。”16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甫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体现了他对百姓的关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则是对权贵阶层奢侈腐败的鞭挞。悲愤之情沛然而来,这就是杜甫的忧患意识。杜甫的忧患意识包含若干方面。教材中的《兵车行》体现的则是他对朝廷开边政策的忧患。他看到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愤怒批评时政说:“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他那悲天悯人的情怀奏响了其忧患之音,陶铸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的精神品格。
2、宋词的文学精神体现
①孙学堂.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206 ②吴明贤.试论杜甫的忧患意识[J].杜甫研究学刊,2001(1) ③萧涤非.杜甫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0:48
18
宋代的文化精神呈现多元并存的态势,各种文化精神在当时是彼此交流、相互兼容而存在的。但不管如何,文学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宋代文学精神具有理性化的特质,这与理学密切相关,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讨论。在理学盛行的宋代,词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与“诗文鼎足而三”(《中国词学批评史》),是因为其特别的审美视角,即男女之情。教材入选的《雨霖铃》《鹊桥仙》堪称代表。当然后来的豪放词、抒发人生以及国事感慨的爱国词在爱情词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使得词的生命力更加长久,最终以其广博的内容,非凡的艺术成就与唐诗相提并论。奉旨填词的柳永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在《雨霖铃》一词中,把缠绵悱恻的离别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把这种悲凉情怀推到了极致。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则道出了爱情的真谛。李清照的《声声慢》则表达了女词人痛失心上人之后,一个人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宋词中张扬了个性,张扬了人性,张扬了情,除了上述的爱情之外,还有对人世的感慨,自身的尴尬,对祖国的担忧等等。苏轼《念奴娇》中抒发的豪情与壮志未酬的感慨,辛弃疾《永遇乐》中的忧愤,姜夔《扬州慢》的感时伤怀都是宋代文学精神的体现。
(三)唐诗宋词的人格影响
唐诗宋词蕴涵的人格对学生的熏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入选的二十九首诗中,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共有十一首,占了37.93%,这种比例是由二人在诗坛上地位决定的,更确切地说是由他们作品体现出的人格高度决定的。下面就具体分析唐诗宋词所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首先走向我们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李白作为“诗仙”,其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放荡不羁,一种狂放,一种与生具有的浪漫。和杜甫相比,身上的忧民情怀少了很多,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人格高度,他一方面对自己的才华很自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另一方面,他对权贵是相当厌恶的,有诗为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人格的高洁。
和李白并列的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杜甫因其人格的崇高而被誉为“诗圣”。挖掘“诗圣”的内涵,能使杜甫形象获得一种新的崇高性,从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景仰他,崇拜他,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人格的伟大。
关于杜甫,毛泽东在1949年接受费德林的采访时这样评价:“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民诗人”。杜甫不仅被看作是儒家诗人,他的人格被赋予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莫砺锋称杜甫“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典型任务,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在文学领域内的闪光点”。17裴斐说:“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生命力来
①莫砺锋.论杜甫的文化意义[J].杜甫研究学刊,2000(4)
19
18
源于伟大的韧性,杜甫正是最能体现这种民族性格的诗人。”这种“伟大的韧性”
表现在他对社会、时代和民族命运的的始终不渝的关怀,也表现在他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的丰富情趣。《兵车行》中“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只上干云霄。”描绘了一幅凄惨的送别图,揭露了穷兵黩武,开疆拓土,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字里行间表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祸国殃民罪行的谴责。而在《客舍》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编织的是一个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
白居易的古体诗《琵琶行》在为我们塑造一位浪迹天涯的琵琶女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诗人心灵的美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许有人会质疑,诗人与琵琶女产生共鸣,同情琵琶女,是因为二人有类似的生平遭遇,都出自京都,都才华出众,都落泊失意,和诗人的人格没多大的关系。这就错了。白诗通俗易懂,其诗为妇孺争诵之事,向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究其原因,和他对社会痛苦的关心,脱不了干系。白居易明确提出过写民生疾苦的主张,他在《寄唐生》诗中明确提出了“唯歌生民病”的写作方向。他的讽喻诗矛头直指统治者,是关心天下苍生的表现,如果没有一颗怜悯之心,那么就会对底层人民的痛苦视而不见,更谈不上为其鸣不平了。所以,白居易在平民面前,并没有摆出高姿态,因而能够在琵琶女的面前,伤心落泪,“江州司马青衫湿”。
和唐诗并列的词的地位也并不逊色,宋朝词人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爱国都堪称人格的典范,他们在词中所凸显的人格魅力,同样让人为之感动。苏轼被贬黄洲,游赤鼻壁矶,写下了充满怀才不遇的悲愤,又很大气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爱国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沉郁苍凉的笔触抒发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民族前途的关切。
苏轼用豪放词风向婉约派提出了挑战,为词坛注入了一股“雄风”。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犹如一枝独秀,让人眼前为之一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就包含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意蕴。苏轼一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爱国为民,建功立业是其最高政治理想,但到了年近半百之时,功业仍未就,就不禁感慨自身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流逝。这一句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与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了词人既要入世,又要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进行调试,苏轼一直在探索着。谈到苏轼的人格,不得不提及他的思想。很多学者认为苏轼的思想很复杂,大都认为是儒道佛的大杂烩。而李庆皋指出;“苏轼思想并非是‘杂烩’一锅,而是有变化的。”19他的思想经过了几次波折:在“乌台诗案”之前,主导思想是儒家的“兼善天下”的
①裴斐.贫老病丑话杜甫[J].江汉论坛,1982(8)
②李庆皋.苏轼思想“大杂烩”论辩[J].辽宁师大学报,1987(3)
20
观念,谪居黄州之后,转为以佛老为主,儒家为辅;元佑元年开始,儒家思想又成为主导,同时融入了许多佛家道思想;暮年再遭贬谪,苏轼的思想又一次“大颠倒”,佛老思想“升帐为主帅”,儒家思想则退居其次。王水照则认为苏轼人生道路有两条基线,即儒家淑世精神以及人生的苦难意识 、虚幻意识。他将苏轼的文化品格归纳为“狂”、“旷”、“谐”、“适”,并且还指出;“苏轼的狂、旷、谐、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性格体系,统一于他的人生思考的结果之上。这些性格因子随着生活经历的起伏,变化,嬗变、冲突,但他都能取得动态的平衡。”20不管是何种观点,关注的是苏轼的文化品格,关注的是苏轼对人生的思考所获得的视角与高度。一个作家,一个词人,更多时候其作品的受欢迎程度,往往是由其人格高度、人格魅力所主宰的。苏轼以其优秀的词、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文坛上受世人景仰,流芳百世。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立国之初,金政权又屡屡南下,大兵压境,南宋王朝随时面临着灭顶之灾。这时朝廷之中就涌现出了主和派和主战派之争,主战派在倡言恢复的同时,尤其强调振奋国威。激扬民意。辛弃疾在《美芹十论·观衅第三》中指出:“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乎民心。”民心齐、民心强者,弱可以胜强,小可以谋大;相反,民心涣散、贪图苟安者,强可以转弱,利可以变弊,最终失去对抗中的主动权。这种观点主宰了辛弃疾的一生,所以他不仅身先士卒、驰骋疆场,而且以词这种文学样式唤醒民族自信和自尊,其词饱含了深沉的爱国情感。但词人空有一腔的爱国热情,雄心壮志遭遇重重坎坷,即使多次上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隐居期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最后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豪放悲壮的辛词留给了我们一个爱国的英魂。“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萧索、凄凉之景,折射出的是词人对孙权的崇拜和对当前时局的担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则把他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了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除了上述的两位词人之外,姜夔的《扬州慢》一词也有爱国的情愫,集中体现在“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对于战争的憎恶,树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词人在序中言“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陈廷《白雨斋词话》卷2对此词有一个简短的评价:“白石《扬州慢》云:‘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语。”语不在多,而在精,寥寥数语饱含了词人的爱国深情。
宋代有很多词人是把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的,除
①王水照. 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文学遗产,1989(5)
21
了教材中出现的辛弃疾之外,还有文天祥等人。《中国文学精神·宋元卷》一书认为,爱国诗人陆游将其人格的诗化和生命的彻底交融,形成了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由陆游而辛弃疾,又由辛弃疾延续到了宋末的文天祥等作家。当代钱钟书先生指出:“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了几杯酒,写了几行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由此不难看出,从陆游那里传承下来的刻骨铭心的爱国情绪在辛弃疾等爱国词人的身上会留下什么样的烙印。
在当下,一些年轻人在追求自我选择的过程中,在心理的深层上,却深感文化价值目标的缺失,甚至失去了社会行为的某些价值标准。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价值观始终带有它鲜明的民族印迹,并以本民族特有的形式与内容,为其民族的崛起和腾飞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当代青年文化价值的选择,一方面将接受发达国家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一切文明成果的熏陶,并与其蕴涵的价值观有所趋近。另一方面,当代青年将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优势,提升对本土文化在客观比较中深刻的认识,与其蕴涵的价值观高度认同,从而影响世界。 所以,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是有积极意义的。
22
三、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的审美价值
(一)唐诗宋词的审美价值 1.唐诗宋词的审美需求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语文课除了要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还要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因此,处理教材,就要从中挖掘美、欣赏美,师生在课堂中通过师与生、人与文的对话交流中实现净化灵魂,陶冶心灵的作用。一堂语文课,哪怕只有那么一刻美的闪现,也是成功的。由于美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教师要用直觉领悟的方式进入文本,在课堂中要借用空灵蕴藉的语言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特别注重发现文本的“审美点”,要准备好具有诗意的、富于弹性的教学语言,要能够把文本的模糊不清的“审美点”转换成清晰可感的美感描述。当然,这方面并非要教师大包大揽,也可由学生自行感受和描述。
文学艺术是人对美的追求的产物,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文学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产生、发展和存在的。同样的,唐诗宋词作为一种文学,也存在着审美价值,而且,这种表现尤其明显,所以探讨它们的审美价值很必要。审美价值,物同人构成“愉悦”关系,属于审美关系。人获得了愉悦,物就实现了其审美价值。在审美关系中,审美主体在心理状态和基本态度上应进入不涉及利害的鉴赏境界。对美的鉴赏,可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并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赞美追求一切真、善、美的事物,鄙视一切假、恶、丑的东西。
2.唐诗宋词审美价值的体现
诗歌的美是多方面的,有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和结构美等等,教材中的唐诗宋词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在教学中,如果能够紧扣诗词独有的审美特质,填补空白,步入意境,就能达到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和学习祖国优美语言的目的。 诗词中的形象美 。唐诗宋词中创造了许多美的形象,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将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对他们塑造美好崇高的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诗词中人物精神方面内在的心灵美必然表现到外部,产生语言和行为的美。教材中的唐诗宋词就展现了不少具有心灵美的光辉形象。自古及今,有“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周瑜;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杜甫?? 虽然在一些诗词中描绘的是社会的阴暗面,但正是诗人通过对生活中假、恶、丑的本质性的揭露、嘲讽与批判,实际上是从反面对美进行了推崇与赞美,因而使其作品具有一种特别的审美价值。通过剖析
23
各种不同人物的性格、心理,这就能从形象的对比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内涵的社会意义,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感受诗人的创作意图。
诗词中的意境美。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中国古典诗歌以其意境美为其最重要的特点,唐诗在这方面是最为经典的。宋人严羽论唐诗的名言说:“盛唐诸人唯在兴趣,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辨》)这是对诗歌意境的最经典的描述。最能代表中国诗歌的气质的,便是这种意境感。
宋词的意境也营造得很好。《雨铃霖》中,词人通过描绘冷落凄清的清秋之景来营造了悲凉的境界,抒发了缠绵悱恻、痛苦难耐的离别之情。其中《一剪梅》可算是代表。词的上片,词人以“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雁字、月、西楼”为意象。每一个意象都充满灵性并外射着抒情主人公自己的感情,因此,它们具有了高度的美感。你看,那叶败香残的菡萏,触发人们对青春易逝的惋惜;那冰凉玉洁的竹席,激起独眠难禁的愁绪。于是,抒情主人公索性脱掉丝罗衣裳,犹自登上小舟,游弋于碧水残荷之间。湖中,是鸳鸯嬉戏之地,情侣幽会之处。而自己却是孤身只影,唯有那西楼那一轮孤月陪伴着自己。下片是词人由眼前之“意象”推出了“象外之象”:那“花自飘零水自流”之“落花”、“流水”,不正是寄寓着爱情失落感和浪迹天涯的离愁吗?这种情爱的双向互补性,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凝聚力:纵然人各一方,两处分居,却仍然心心相契,一种情怀。极言忧心如焚的相思情绪体验的有机体外部表现,就是紧皱蛾眉。纵然想强作欢颜,舒展眉梢,可这相思的幽灵又爬上心头,仍然心绪不宁。这就把女词人的感情推向更新更高的层面。词中作者用情深挚,意境清幽飘逸,正如明代杨慎《草堂诗余》中引用他人语:“此调低回宛折,兰香玉润,即六朝才子,恐不能拟。”
诗词的语言美。中国古典诗歌是最注重精炼和含蓄的,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词中的小令也是二三十个字的居多;古体诗和排律比较长,但上百句也很少。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精炼和意蕴的深厚,在世界诗歌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中国古代诗人抒情绘景特别注重字斟句酌。唐代皮日休说:“百炼成字,千炼成句。”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静谧的秋天晚景图,让我们见识到了诗歌的语言魅力。
诗词的结构美。诗词的结构形式美是特别明显的。分行排列的整齐美,阶梯式诗歌的错落美,长篇叙事诗的铺排美,某些诗歌因复沓而产生的回环美。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在语言形式上,十分讲究对称形式美,这从字数、句数、分章、
24
分阙都可看到。它们犹如建筑物,具有均衡美;而且个中又有变化,并不流于平板。
诗词形式美表现得很全面:整齐与节奏;对称与均衡;主从与层次;多样与统一。就拿多样统一来说吧,律诗八句,句句五言或七言,而且中间两联对仗,表现为整齐美;首尾两联不讲对仗,又是变化美。平仄声,二、四、六分明,是整齐美;一、三、五不论,是变化美。每首律诗都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既有对比,又有调和,这就形成了多样统一美。杜甫的《登高》每一联都对仗,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唐诗宋词虽然历史悠久,但它们不是放在祭坛上的供品,而是流动的生命。尽管时至今日,唐诗宋词的辉煌历史已成为过去,但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植根于我们的文化氛围中,中国文字的音、形、义要素决定了中国文学特别是唐诗宋词的特点,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诗词这朵艺术奇葩带给我们的审美和体验仍能让我们感动。
(二)唐诗宋词的审美教育
在学生人格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德育、智育、体育外,美育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审美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审美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人格和素养具有终极的意义。鉴赏唐诗宋词作为美育的一条富有特色的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超然的人生态度,培养和陶冶学生生命、人格、心灵的自由。
虽然说,诗词具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但在目前的中学诗词教学,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些教师仍没明确古诗词教学对人的素质培养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或受自身文学素养的限制,往往忽视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表现为用机械的教学方法做单调枯燥的分析,用过于抽象的逻辑思维解剖一首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词。他们或只顾讲清诗句大意或只顾简单交待诗人身世、写作背景,或只顾罗列诗词的艺术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此教法,学生成了被动接受诗词的机器,谈何美育?谈何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审美教育上,有人主张用想象去补充美。诗歌大多有形象感。利用诗歌的这一特点,可以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几句,单从表面上看是状写江水拍激崖岸的宏伟壮丽的景象,学生并不难想象。但是要联系到词的标题“赤壁怀古”,就可进一步想象出当年赤壁鏖战、曹军“灰飞烟灭”的场面:此火彼水,一红一白,色彩对比何等鲜明,古今比照何其强烈,恰是应“怀古”二字,实扣伤今之意。
其实成功的诗词教学,教师应满怀诗人的激情,创设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启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紧扣诗词独
25
有的审美特质,填补空白,步入意境,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学会尊重、珍惜和热爱生命。如何把握教材中的唐诗宋词的审美价值,进行审美教育,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6
四、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的教学理论价值
(一)唐诗宋词的教学方式
诗歌在语文课中属于一种最精致、纯粹、优美的问题,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趣味。因此,它的教学有别于其他教学,她更多地注重在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只有在教学中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扣击学生心弦,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其产生求知的欲望。诗歌的教学方式从未曾有定论,不同的人持不同的观点,呈现出多样化。反响比较大的,主要有意境教学、诵读教学、多媒体教学和情感教学。
1.意境教学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意境,简单地说,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真景物,真感情融合而成的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因此,不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是难以理解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魅力的。笔者认为,古典诗词的教学应该以理解为基础,以培养初步欣赏能力和陶冶性情作为最终目标。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自主地体味其中的魅力,才是达到这最终目标的有效途径。
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在他们面前再现诗中描绘的各种艺术形象,使他们直 接受到诗人感情的熏陶与感染,从而认识诗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点。“诗言志”,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或者说气氛);在这些画面中,有诗人创造的各种艺术形象(人或者事物),并包含着诗人的感情。画面或形象,情调或气氛,诗人的感情,这几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诗中的艺术境界。读诗的过程,也就是进入这一艺术境界的过程。换句话说,只有进入了诗的意境,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首诗。可见,讲诗要扣住意境,是由诗歌的特点决定的。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编设了许多的唐诗宋词,编者希望通过诗词教学,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发审美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化品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引导学生准确品味诗词的意境,只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诗词的内容,才算抓住了诗词内容的本质特征。
关于如何进行诗歌的意境教学,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处理: 第一,要善于联想和想像。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诗歌的艺术形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把抽象的
27
文字符号转化成逼真的画面,依靠的就是想像思维。
第二,抓住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2.诵读教学
诵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意境。通过诵读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气变化还可以更为亲切、真实地体会到作者彼时彼地的真情实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并由此达到“入境”的状态。读是学生文本性的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教师推崇的诗歌教学方法是: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差强人意的理解;多一些个体的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韩军在他的新语文教育中把诵读作为新语文教育的基本方法。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这样的观点:诵读就是人说话,诵读就是说人话,诵读就是生活常态。
在诵读方法上,有人提出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少齐读,多涵咏。首先,齐读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基调。诗词中对意境的把握是欣赏诗词的关键,意象把握得好了才有可能把握感情基调,这两者都抓住了,才能与诗人一起同哭同泣同笑同乐。但是,洪亮昂扬的齐读朗读可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导致学生难以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基调。其次,齐读无法使学生体会诗歌中表现的微妙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诗歌,去咀嚼诗歌。而齐读则以其固定的速度将学生的心灵束缚住,学生无法体会诗歌中表现的微妙的情感变化。第三,齐读不利于学生形成阅读个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诗歌,尤其是中国诗词,言少而意丰,字缝里透出许多无法言说的内容,这空白就要借助想象和联想去“填补”,再将形成自己独有的图画。但是,齐读注重一个“齐”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更使学生的感受受别人的影响而消融了自己的阅读个性,久而久之就会泯灭个人对诗歌语言的独特感受。 所以,不合适宜的齐读并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相反,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新课标》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
28
就要求我们这些教师,能根据诗歌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涵咏、自读。
3.多媒体教学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它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壮志遭遇,它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在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讲的多,诗歌的味则淡,讲的少,味则浓了,只怕学生体会不透。由此看来,光靠常规教学的讲解,想让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有时可以优化教学,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诗歌教学有机整合,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去。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而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所以有些教师主张把音乐引进来。教师可以在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后来一段配乐朗诵,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感情,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
现代教育技术与诗歌教学整合具有如下的优势:提高诗歌教学效率;有利于创设情景,营造诗歌感情氛围,加深理解;有利于进行诗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诗歌教学具有传播知识密度大、形象直观的传统媒介所欠缺的优势。但任何事物有其所长,亦必有其所短,现代教育技术也存在使用复杂、课时容量过大、备课时间长、抑制学生想象力发挥等不足。现代教育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把握不当,就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其不足表现为:滥用图象,削弱学生对诗歌的想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鲜明的教师主观意识,抑制学生对诗歌个性的解读。
无疑,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诗歌教学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在应用中所存在的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是要能正确地运用,整合得当,可以事半功倍,整合不当则会事与愿违。因此要做到“教学对象不同,运用媒体不同;教材不同,媒体组合不同;教学环节不同,媒体运用时机不同;重难点不同,运用媒体的种类、时间、次数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诗歌教学的最佳整合,让学生品出诗歌的意,悟出诗歌的情,读出诗歌的韵,优化我们的诗歌教学。
4.情感教学
29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古典诗词的教学和其它教学模块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因为古典诗词虽然大多篇幅短小,但一字一句都是作者精心推敲而成的,字里行间蕴涵着美感: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既然如此,那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说,“情感教育”是古典诗词教学的灵魂。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诗歌本身既有形象性,又有情感性。其实,形象思维的特征之一就是情感性,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这个意思。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仅仅靠朗诵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一定的形象思维手段。利用这一手段可以使一些学生的情感由“粗糙”而变得细腻,使烦躁的情绪得到控制,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祖国的爱,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自觉地受到思想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坚持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历史上进步、正义、体现民族光辉思想的诗歌要大力宣扬,而对虽然形式很完美、艺术品味较高,但思想内容已不适用于今天的东西则要有所批判。要教给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但也决不能把诗歌作品当作政治读物来要求。
有人说,感情是生命。清人袁枚《品画》诗云:“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诗是以深厚的感情为生命的,没有真情实感的话,无法打动读者的心灵。因此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古典诗词。有人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古典诗词的情感教学:控制教学语言的语音、语调和语速,使学生充分感受古典诗词情感美;以“沟通”之法架设情感桥梁,以课文所蕴之情,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以“点拨”之法引学生入作品意境,探境中之意,悟意中之情。
文学诗词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散发着巨大的魅力,教师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引领学生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挖掘作品中的深意。只有学生感受到了“情”,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拿出劲头来学习。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尤其对诗歌的教学,往往对诗歌所表达的基调的理解有所偏颇,因为诗歌通常是诗人情绪最饱满、灵感最活跃时候的产物,和实际生活难以避免会有一定落差,而且诗中的世界也略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它们总是要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先确定诗歌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
30
标——用文学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否则就会减弱诗歌的熏陶感染作用。引导学生进入诗中的世界,就是引导学生要能从诗人笔端流淌出的文字中把自己放在抒情主人公的位置上。
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学杜甫《登高》,教师要“哀”,让学生体会到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哀情;学柳永《雨霖铃》,教师要“愁”,让学生感受离情,感受婉约派词的特点;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要“豪放”,让学生感受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感受豪放派词的特点。教师要深入文本去体验,引导学生把作家的情感化成自己的情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奠定语文教学的关键和基础。
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鉴赏,进入角色,走进诗人、词人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它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和命运的一种探索。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其人文教化的效果是所谓移步换景、铺垫那种理性分析无法望其项背的深刻内涵。人文熏陶传递出的“相看两不厌”的效应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是语文学科独具的得天独厚的魅力。
诗歌的教学方式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鉴赏不仅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传承古代优秀诗歌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现实教学中的古典诗歌鉴赏的效果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停留在机械识记的浅层,以至于本来颇能激发和丰富青少年情趣的诗歌鉴赏成了只与考试有关的负担和功利性的知识点。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主要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能力、学生思维等方面形成的难处和误区有关。这里要列举的难处或误区是: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薄弱,影响了对古典诗歌内容的认识;缺乏古典诗歌文化形成的语境,影响了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理解;生搬硬套鉴赏方法,使鉴赏诗歌过于套路化,导致诗歌千篇一律,远离了诗歌之中的真性情,使学生对古代诗歌产生认识偏见,缺乏真正的兴趣性鉴赏;未正确认识自己与古代诗人之间的关系,缺乏一种自信的互动过程。其实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的教学目的
1.唐诗宋词的教学价值
教学目的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那么高中语文教材中唐诗宋词的教学目的呈现出什么样的取
31
向呢?下面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诗词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正确观念、人文精神。应试教育,弊端种种,诗词教学,其弊犹厉。就应试而言,高考题中经常涉及诗词欣赏内容,没有高考复习前的鉴赏基础,骤然临之,学生必然仓惶。而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理应受到重视,这一点,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已经微露其意。其实,我们是可以很好地利用古典诗词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人文及美感教育的。在如何培养的问题上就涉及到了其教学价值问题。关于唐诗宋词的教学目的可从教学价值来阐述。
教材中的唐诗宋词属于选文,它们原本不是作为教材客体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原本都有其满足社会阅读主体需要的价值,在这里把这种价值称为作品的原生价值,概括一下有三类:知识传播价值、情意交流价值、消闲价值。”21但一经编选进教材,就有了教学价值。胡立根先生指出,语文教材中存在一种称之为“信息处理价值”的教学价值,在该价值中,语文教材作为语文学习的客体,其核心的、本质的教学价值在于是否为作为语文学习主体的学生提供了进行语言信息处理的适当范型、空间、机会和过程。信息处理价值这一语文智能价值虽然是语文教材的价值核心,但它并不是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全部内涵。一般说来,语文学习主体完善的语文心智结构包括三个子结构:即知识结构(含语文知识、社会知识、自然知识)、情意结构(思想、情感、趣味)和语文智能结构( 信息处理结构)。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潜在的功能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学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三个方面:情意价值、知识价值、智能价值(语言信息处理价值)。
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的唐诗宋词属于教材的范畴,就必然具备了以上三个方面的价值,但由于智能价值具有内隐性,所以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这一价值往往被忽略了,只有具有丰富层次性的情意价值和知识价值被凸现。这是由于教学者没有清楚认识唐诗宋词的教学价值所导致的。“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语文智能价值还需要人们去挖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唐诗宋词是如何体现其教学价值呢?
在教材中编入唐诗宋词,无疑是要进行诗歌教学。大教育家孔子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因而内容纯正的《诗经》被作为儒家的经典来进行教授。孔子开了这个头之后,这种诗歌教学传统一直沿承至今,各种诗歌在教学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情意价值
情意领域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情意”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
①胡立根.中学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特征简论.海林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04
32
的概念,难以精确地界定,目前还没有能为大家所公认的解释。当被问及“什么是情意”的时候,许多教师和研究人员往往不会正面回答,而是通过正反举例的方式来加以说明。比如,“情意就是非智力因素,一个人的态度、兴趣和价值观都属于情意变量”,或“情意就是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以外的,和情感联系比较紧密的那些变量,如,兴趣、动机、态度”。笼统地说,情意领域主要涉及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等。从这一意义上说,我国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刚好与情意领域相对应。
从内部成分上来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情意目标主要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要素。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发展连续体。
在教材中,诗词的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著名的学者季羡林先生把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概括为两点,即“爱国主义”和“骨气”。杨叔子院士认为这是“高度的概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爱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骨气。”在这里季、杨二位对人文精神作出了精要的诠释。唐诗宋词作为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作为古代文化的主流,入选教材,就秉承了展示人文精神,进行情操教育的功能。所以,在诗词教学中,诗词的情意价值占了重要的位置。诗词是人灵魂的呼声,人格的投影。高尚的人格追求和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诗歌的表达,通过接触诗歌,读者可以在心灵的震颤中受到感染,得到认同,进而注入血脉、铸入灵魂。通过这种情感熏染,培育一种同情意识、悲悯情怀,造就一颗赤子之心。
课程标准关于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就专门列出了三条:
①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②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③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
33
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唐诗宋词属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范畴,无疑就承载了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在鉴赏的过程中,作品的情感以及作者的人格气度都成了读者要探求的东西。唐诗宋词是民族文化中的精粹,挖掘它们的情意价值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在教学过程中感悟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是鉴赏的重头戏,把握了作品表达出来的情感,就算是读懂了该首诗词。
诗词对陶冶情操的作用。“情操就是以某一类事物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有组织的情感倾向,如求知欲、爱国心等。在传统心理学中,通常把情操分为求知、审美、道德、宗教四种。现代心理学把情操称为高级感情,分为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三种。在我国的日常用语中则把情操视为情感与操守的结合,是指与情感的浓炽性相伴的某种高尚行为的坚定性。”22先前所提及的人格与情操是同一范畴。诗词以情动人,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作者与读者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心灵感应、感情交流的双方,在这种交流中使心灵净化,感情升华。
语文教学有多项任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实施文学教育。在语文学科中,文学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提高学生文学素质、道德水平、智能发展和语言素养的任务,它依托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魂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剧本评论等五彩纷呈的文学样式进入学生的视野和思想,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会成为他们终生拥有的文化财富,这是语文教学范畴内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近时期来课程观的重要转变“主体观念”的诞生,核心是把学生作为人来看待。文学教育就是要发展人的丰富的情感,应把发展学生内在的精神品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作为教育目标。教材中的唐诗宋词绝大多数是堪称情感的经典,其作者大多数是情操高尚,闪耀着人格光辉的诗人,词人。毫无疑问,它们要承担起情感教育的任务。
(2)知识价值
教材中的唐诗宋词是文选型教材内容,教学价值与原生价值相分离,课文直接陈述的是作品的原生价值。如此一来,除了社会人生价值外显外,知识价值中的语文知识隐含在材料中,没有哪一首诗词赤裸裸地告诉你它包含了哪些语文知识。要掌握它所体现出来的语文知识,只要靠对文章本身进行解剖、分析。这样一来的话,对作品的语文知识的驾驭就靠教师和学生,靠课标来解读。编选者由于作品价值特征的限制无法明确告诉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但他们通过一定数量作品的编选来引导教师挖掘这内在的“宝”。这就会出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局面出现,不过这与语文教学提倡对作品进行多元性解
①孔汝煌主编.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1
34
读的理念是相吻合的。
(3)智能价值
智能价值隐含在作品的最深处,同知识价值一样,躲在作品的“陈述”之中,虽然它很难被察觉,但它与情意价值、知识价值是一体的,三者水乳交融,是一个立体性的综合体。胡立根先生把教学价值中的三个价值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智能价值由智慧层和技能层构成。按照胡先生的图示,教学价值包括在“听、说、读、写”四个维度之中,由此看来,完善的语文心智实际上包含了“人”心智结构的各个方面,语文教材必须满足这方面的语文心智结构的发展需要。语文教材应该是感情与理性并重,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并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放眼世界近20多年来的教育思想的发展,知识性教学向发展性教学的转变是共同的趋势。在教材的使用上,就应该开掘教材的发展价值,这里的发展价值,就相当于智能价值。运用教材发展智力,增进思维,锤炼思维品质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逻辑性。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和学生自觉的吸储能力。
作为文学作品的颠峰之作,唐诗宋词体现出的文学价值是有目共睹的,但作为教材,它们必定具有智能价值,那么,教材中的唐诗宋词的智能价值是什么呢?
胡立根先生在探讨语文教材教学价值时把“信息处理价值”等同于语文教材的语文智能价值,他是这么描述“信息处理价值”的:“语文学习主体关注的焦点不在于弄懂教材直接传输的内容,而在于‘怎样’才能正确、快速地接受教材直接传输的信息;‘怎样’像课文那样准确、自然、简洁、巧妙地传达自己想要传输的信息。语文学习主体阅读教材的过程,本质上不是直接接受课文传输的信息的过程,而是对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信息处理和加工的过程。这样,语文教材作为语文学习客体,其核心的、本质的教学价值也就不在于为作为社会阅读主体的学生提供了多少现成信息,而在于是否为作为语文学习主体的学生提供了进行语言信息处理的适当的范型、空间、机会和过程。语文教材的这种教学价值可以简称为‘信息处理价值’。”23
入选教科书的唐诗宋词有智能价值,不能因为在大力提倡人文性的时代,而忽略它的智能价值。当然,唐诗宋词在入选教材之前可能只是一种纯粹的文学作品,它们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体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形象思维,但它们一经选入课本,成为了教材,就要担当起教材所具备的责任,就需要教授者挖掘出深藏在作品中的智能价值,即使这些东西看起来有多么地不明显。这种东西就是鉴赏唐诗宋词的规律。高中课程标准关于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提出这样的
①胡立根.中学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特征简论.海林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05
35
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这里提及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就是唐诗宋词所蕴涵的智能价值,通过与文本进行对话,师生的阅读鉴赏得到的。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表现手法包括:(1)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2)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强调涵咏,认为多读,自然就可以理解诗歌的真谛,其他的表达技巧无须把握,要么不讲,要么只是简略提一提。结果导致在诗歌鉴赏中学生找不到鉴赏的角度。
2.文化价值与智能价值、情意价值的整合
在教材的使用上,如果能将文化价值与教学价值进行整合,找到它们的契合点,将会使教材的使用更具科学化。找到二者在不同条件下的最佳结合点,这就是优化思想所要解决的问题。曾经有学者在谈及课程价值的正确取向时说,在人性与科学的整合上采用这么一种优化思想:“ 经济学上的优化思想是指寻找最恰当的标准或比率,寻找在特定的标准下最好的行动方案,以便获得最理想的效果。优化的前提是数量化,如以0.618为系数的优选法,税收中的税率等。70年代美国青年社会学家拉弗用一条曲线成功地解释了税率高低与收益大小的关系。拉弗曲线意在阐明低的税率可通过刺激生产而增加政府的收益,反之,过高的税率则会通过制造失望打击或遏止生产,政府反而减少收益。寻求曲线A、B两端点间最恰当的正点,正是优化之所求,尽管这个E点变动不居,且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异(最可行的点未必是处于50%的中点,)但毕竟可以通过试误不断调整以逼近这个正点。” 24
唐诗宋词的正确教学价值取向就是力求在文化价值与教学价值、情意价值间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的正点,协调好二者的关系。这种整合的结果是一个文化价值与智能价值、情意价值的统一体,其意义一是此统一体能协调课程和教育在价值取向上的偏颇,完成各种整合,二是通过此统一体培养出来的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样的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能做到真善美的完美和谐与统一。
综上所述可知,教材的编撰者在选编唐诗宋词的时候,价值取向上侧重于唐诗宋词的文化价值,但兼顾了作为教材应具备的价值,即教学价值,所以在教材
①陆启光.课程价值取向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2)
36
的使用上,那种全盘否定唐诗宋词教学价值或全盘否定唐诗宋词文化价值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如何将二者进行整合,如何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反思我们的语文诗词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忽视了其价值的多重性,忽视了唐诗宋词人的魅力之所在,更忽视了对其价值的挖掘。诗词教育展示在学生面前的不是诗意烂漫的美的空间,而是额上绽出的条条青筋;学生享受到的不是生命关怀的精神愉悦,而是不堪承受的精神负担。说到底,诗词不能走入学生的生命,不曾触动人的心灵,更没有了那“令人心醉神迷”的时刻。当我们看到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精神萎靡、表情呆滞,对一首首堪称经典的诗词无动于衷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的责怪他们!而应该多想想,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唐诗宋词,到诗词的王国进行精神、心灵的遨游。
诗歌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就是运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这个艺术天地。在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思维的方式看,诗人创作的过程是向心式的聚合思维,读者鉴赏的过程主要是辐射式的发散思维。鉴赏的过程就是要求鉴赏者把作品中典型形象与深邃意境生动传神的再现。这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越俎代庖,一味的分析讲解,这样,只能失去古诗词原有的光彩和神韵,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尽量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要重视积累,重视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缺少积累,便无法运用。学生只有在头脑中储备一定量的诗词名篇,并且能把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甚至运用到学习中,才能兴趣盎然,加倍勤奋。
37
结 语
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精彩华章,已经成为民族历史文化中最精华的一部分已流入我们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涵养和塑造着我们的心灵世界。它们入选教材,就要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职责,如何让它们发挥作用呢?这就要探讨它们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的价值。教材中的唐诗宋词有着文化价值,也有教学价值,将多样的价值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则会实现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终极目标。通过唐诗宋词的积累、感悟和熏陶,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美好心灵,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在诗词教学中,除了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之外,还需要培养诗情。诗情,是很多人追求的东西。然而,当我们“在钢筋与水泥的丛林里,计算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的时候,很多人的诗情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在冷酷的现实世界里,诗情已经被物欲挤兑到一边,如何才能找回诗情,找回诗词中的真、善、美,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就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大难题。当然,要将教材中的唐诗宋词的价值进行整合,并不是件易事,这有待于教师们慢慢探索。
所以,语文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展开唐诗宋词,让学生作一番心灵的巡礼,作一次精神的漫游!破除物质世界对心灵的约束,只要这样,才能使历史和自我呈现出本真的状态,让久违的诗情从历史的深处走进学生的现实心灵。
38
参 考 文 献
[1] 沈家庄.宋词的文化定位.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 羊列荣著.黄霖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诗歌卷 . 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
出版中心,2006. 1
[3] 冷成金.唐诗宋词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王小舒.中国文学精神·宋元卷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5] 孙学堂.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6] 孔汝煌主编.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8 [7] 海林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 [8] 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 [9]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10] 潘庆玉主编.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11] 巢宗祺.雷实.陆志平等主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
版社,2004.4
[12] 丁启阵.诗歌与人生.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13]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14]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 [15] 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16] 周 军.教学策略.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 [17] 唐诗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18] 宋词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19] 田望生 .空山诗魂.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11.
[20] 李辉.余松.中国文学理论纲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21] 刘叔成.夏之放.娄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2] 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10. [23] 靳玉勒主编.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24]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25] 王志清.盛唐生态诗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26] 陈铭.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味。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2 [27] 刘新华、陈国忠.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0 [28] 吴小英.唐宋词抒情美探幽.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
[29] 陈玉秋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实践教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30] 蔡燕.唐诗宋词艺术与文化审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9
致 谢
本文是我的教育硕士论文。三年前,我考取了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教育硕士,攻读语文学科的教育硕士学位。经过两年半的课程理论学习,留下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在选择导师时,很荣幸地成为了王兴中教授的门生,如果说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有一些长进、取得了一点成绩,那么首先应该归功于王兴中教授的悉心教导。在这里我要对王兴中教授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本文的论题是在2006年6月份的开题报告会上才重新确定的,我原先准备的论题由于立论有问题,没有通过。幸亏有王教授的关心,帮我确定了这么一个论题。从确定论题到编写提纲、着手撰写论文,每一个程序,王教授都认真对待,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批阅,指导我的论文撰写。再次道一声“王老师,辛苦了!”
感谢教授我公共课程的几位老师,他们帮助我加深了对教育课程理论的认识。
感谢教授我专业课程的张承明教授、王渝光教授、周芸老师,他们使我的专业理论基础更加扎实,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大的启迪。
感谢我的班主任张二朴老师。张老师时时关心着论文的撰写、小论文的发表情况,耐心地解答学员的询问。对于教学跟踪听课认真负责,给予细节上的指导。为我们顺利毕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保障,借此机会,对他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我的母亲。在我报考教育硕士生的时候,是我的母亲在别人质疑的目光中给了我信心,并在生活上照顾我,帮我打理一些杂务,减轻了我的负担,对此我深表谢意。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一位好朋友。正因为有她的相约、鼓动,我才毫不犹豫地和她一起赴昆赶考,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2007年6月
40
正在阅读:
2012年上海所有展会信息汇总(月换4000张名片就是这样炼成的)06-11
《养花》说课稿03-26
新版ISO9001-2015质量手册+程序文件 - 图文03-24
ps变形工具使用 教案10-11
最新大学更名合并情况10-09
网络协议与分析课后习题10-12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500字07-03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宋词
- 唐诗
- 取向
- 语文
- 教材
- 高中
- 价值
- 图文
- 教学
- 基站勘察考试题及答案
- GHTF-SG3-N99-10-2004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确认指南-中文word版本
- 2018春季控辍保学实施方案
- 非同一控制下重大重组保代培训审核口径
- 1、武胜县公共建筑及基础设施配套PPP项目招标文件20160608增加论证专家意见 评分调整 - 图文
- 计量器具检定规程
- Server 2012 文件服务器的搭建与权限分配实例
- 关于学校操场下停车库应考虑学生接送车辆疏导问题的建议
- 建筑物理试题库 答案(17)分析解析
- 干挂石材及玻璃幕墙幕墙施工日志
- 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申请书
- 护士长述职报告合集
- 全桥LLC
- 中华会计网校2018年继续教育企业类考试答案 - 图文
- 第三章 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
- 华南理工大学第2学期 管理学原理 大作业
- CPU电压的基本理论和超频电压
- JSG8井下自燃火灾束管监测系统 - 图文
- 客户满意度调查方案
- 妇产科题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