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笔记概要(上)

更新时间:2023-09-16 11:24: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汉笔记概要(上)

绪论

【教学目的】本讲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古代汉语的分期 课程的性质 学习方法

【基本概念】古代汉语、文言、文言文、古白话、古白话文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 2.古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一般认为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 二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它包括书面语和口语。我们这一门课所要学习的古代汉语中,实际上范围更窄些。从上文对古代汉语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代汉语包括书面语和口语。而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包括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包括两个系统,一是文言,一是古白话。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中的文言。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文。 二、《古代汉语》的课程性质

1.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2.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三、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为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为了了解古代社会。 2. 提高理解现代汉语。 四、如何学习古代汉语? 1.传统的方法——死记硬背

2、现代的方法——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3、古今贯通、方雅言共赏,有联系地学

第一单元 通论

怎样查字典辞书

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介绍相关的字典辞书,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要点:

1.介绍一些常用的字典和辞书及其使用方法。

2.介绍古书注音,主要介绍反切。

3.本节内容的重点是介绍主要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并结合习题让学生进行查检练习。

一、汉语字典的排列汉字的方法有三种: 1、音序编排法。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3、按号码排列。

二、字典、辞书按其检览功能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查检字音和字义 如《新华字典》、《汉语大字典》、康熙字典》等,《辞源》、《辞海》也是。 (二)查检词语和典故 如《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 (三)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等。 如《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词诠》、《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三、古代汉语学习常用字典、辞书介绍:略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的传承与存废 1、古用今废词

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

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3、古今异义词

(1)完全不同:例:绸、该、抢、行李。 (2)同中有异:例:给、勤、劝、访。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一)词义范围不同 主要表现形式有:

1、词义扩大:菜、睡、粮、皮、其他(江、河、响、唱、雄、雌、牙、齿) 2、词义缩小:臭、宫、禽、瓦、其他(子、金、坟、谷、朕、丈夫、丈人 ) 3、词义转移:

(二)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1、由褒义变为贬义 例:复辟、爪牙、其他 2、由贬义变为褒义 例:锻炼

3、由中性变为褒义 例:祥

4、由中性变为贬义

例:谤、侵

其他(心腹(也作腹心)”以及“走狗”) (三)词义程度轻重不同

1、词义由轻变重,即古义轻今义重 例:诛、恨

2、词义由重变轻,即古义重今义轻 例:怨、购

三、分析古今词义异同应注意的问题 小结:

词义扩大的特点: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例:江、河 词义缩小的特点:今义小于古义,今义是古义的一部分。例:宫、瓦 词义转移的特点:新义产生之后,旧义就不存在了,新旧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例如:涕、羹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蹇叔之子与师。(《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 译文:蹇叔 的 儿子 参加 军队

二、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 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如: 与--参加,师--军队,欲--想; 2、加上词尾词头,如:

虎--老虎,杯--杯子,石--石头;

3、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如: 儿、子--儿子。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情况。88页最后一段--89页第一段 三、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类型:

复音词的定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 古汉语的复音词,根据其构成语素的多少,一般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 (一)、单纯复音词:指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复音词。单纯复音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但多数由两个音节组成。单纯复音词又可以分为联绵词和重言词两种:

连绵字从语音上讲,有如下四种类型。 (1)、双声连绵字。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教材中的“倜傥”、 “忸怩”、“造次”、“镃基” 、“抑郁”,、“蜘蛛”“仿佛”“参差”“流离”、“踌躇”、 (2)、叠韵连绵字。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而不是韵母)相同。如教材中的“徘徊”、“觳觫”、“逡巡”、“逍遥”、“须臾”、“披靡”、“辟易”。又如“蹉跎”“仓皇”“窈窕”“莽苍”等。

(3)双声兼叠韵连绵字。即两个字声母相同,韵也相同。这种情况很少,如“辗转”。

(4)非双声叠韵连绵字。即声母不同,韵也不同的,教材中没有举此类的例子。如“芙蓉”、“浩荡”、“滂沱”等。 (二)特殊的复合词: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有一种复音词,其两个词素地位作用不一样,其中一个词素负担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完全没有意义,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一般叫做

偏义复词。从两个词素原来所具有的意义关系来看,有两种情况。 (1)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 (2)两个词素意义相关或相类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1、 什么是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顾名思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这种本来意义,是指上古文献材料能够证明的本义。因为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因而词的本义,一般来说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2) 考察文献语言用例

总之,探求词的本义,既要分析字形,又要结合语言用例,两者缺一不可。 二、词的引申义

词义的引申义比较多的时候,可分为近引申义和远引申义,或者叫做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注意:词义更替

在讨论引申义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个现象,即引申义与词义更替是不同。词义引申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新旧意义层层积累,造成一词多义,形成一个词义系统。如“道”字有许多新的引申义,但是道路的意义仍然保留到现代。词义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比如“脚”的本义是“小腿”(据《说文》:“脚,胫也。”),后来“脚”字变为指“足”,也就不再指“小腿”了。又如“墳”的本义是“河堤”,用于“坟墓”义时,同时排斥了“河堤”义。

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

研究词义引申可以揭示词义的系统性,掌握词义引申的规律,收到以简驭繁的作用。有助于我们举一反三,通过类比互证,成组成串地掌握相关词的多种意义。 三、分别文、假借字

引申义产生的分别文。98页。

词义系统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除了本义和引申义之外,还有假借义。假借义是与本义和引申义都不相干的意义,比如“蚤”字的早晨义、“辟”的躲避义等都是假借义。99页。

1)本无其字: 如:暮-莫 借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

2)本有其字: 如:蚤-早 借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

文选

郑伯克段于鄢

一、文字

1、“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避 古今字 躲避。

2、“姜氏何厌之有?” 厌——餍 古今字 满足。 3、“公赐之食。食舍肉。” 舍——捨 放着,放在一边。 4、“佗邑唯命。” 佗——他,异体字

5、“不义不暱。” 暱——通粘

6、“庄公寤生。” 寤 ——啎 通假字 倒逆

7、“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掘 通假字 挖掘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无生民心。“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无——毋 通假字 不要

9、“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赐 通假字 赐予 二、词汇 三、语法

1.词类活用现象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惊。

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后面省略宾语“之”。 ⑵“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合乎法度。 ⑶“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民”、“心”为“生”的双宾语,意为:不要使民生二心 ⑷“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掘隧道。 3.习惯句式

⑴“佗邑唯命。”

“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形式。 ⑵“君将若之何?”

“若……何”是一种固定格式,意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 “若之何”即“把它怎么办?” 可简单以为“奈何”“把它怎么办” 4.判断句式

⑴“制,岩邑也。”

⑵“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5.虚词用法举例 ⑴焉

①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应理解为“于此”。 如:“虢叔死焉。” “君何患焉?”

②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姜氏欲之,焉辟害?” ⑵其

①表加强反问的语气词。

如:“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②在句中表推测的语气词。 如:“其是之谓乎!”

齐桓公伐楚

一、文字 【古今字】

1.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大—太) 2.王祭不共(共—供) 3 .女实征之(女—汝) 二、词汇

1.师进,次于陉。(次,临时驻扎) 2.楚子使屈完如师。(如:往,到……去) 3.屈完及诸侯盟(盟,订立盟约) 4.西至于河。(河,黄河。特指) 5.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以,介词,凭,为,作为,动词) 三、语法 【句式】 [一]判断句:

1.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二]宾语前置句:

1.代词宾语“是”直接放在谓语动词前 (1)寡人是征 (2)寡人是问

2.“是”复指宾语,与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前 (1)岂不榖是为 (2)先君之好是继 3.名词做介词宾语直接放在介词前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三]双宾语句:1.赐我先君履。 [四]习惯句式:1.无以缩酒。

无( 所)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词类活用】 1.楚子使与师。(使,名词用如动词,意为派谴使者) 【重要虚词】 1.贡之不入。(之,放在主谓结构中的介词,其作用是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 2.寡君之罪也。(之,放在定中结构的介词) 3.君其问诸水滨。(其,表委婉的语气词。诸,“之于”的合音字)。 4.岂不榖是为?(岂,表反问的语气副词,可译为“难道”) 5.无所用之。(所,特指代词,与“用之”一起构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一起作动词“无”的宾语)

宫之奇谏假道

一、词义: 1.寇,《说文·宀部》:“暴也。从攴从完。”实际金文作像持杖于房中拷打人形,正为外来施暴者之形象。 2.翫,《说文·习部》:“习猒也。”习惯而不留心。按此与玩字异,“玩”义与弄相近。

二、文字:

1.一之谓甚至。 (谓通为)通假字 2.不唯偪乎? (偪通逼)通假字 3.吾享祀丰絜。(絜通潔 )通假字 4.神所冯依。(冯后作憑 )古今字 三、语法:

1.判断句:虢,虞之表也。 2.宾语前置: (1)一之谓甚。

(2)其虞虢之谓也。 (3)将虢是灭。

(4)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5)惟德是辅。 3.句中语气词: (1)其可再乎。(其:难道,加强反问) (2)其虞虢之谓也。(其:大概,表示推测) 4.词类活用:虞不腊矣。(腊,用如动词,进行腊祭。)

蹇 叔 哭 师

一、词义: 1.柩,《礼记·问丧》:“三日而殓,在床曰尸,在棺曰柩。” “柩,棺也。”段玉裁注:“棺柩义别。虚者为棺,实昔为柩。”2.轶,《说文·车部》:“车相出也。” 二、文字: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后作避)古今字 2、晋人御师必于殽。(殽通崤)通假字 三、语法

1.复杂谓语:

卜偃使大夫拜,将有西师过轶我。(兼语句)

2.主谓词组作宾语: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4.判断句: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5.兼词:穆公访诸蹇叔。殽有二陵焉。余收尔骨焉。公辞焉。晋灵公不君

一、文字方面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避 古今字

2、宰夫胹熊蹯不孰。 孰: 熟 古今字

3、宣子田于首山 田:畋 古今字 打猎

4、食之,舍其半。 舍:捨 古今字,放着。 5、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竟:境;反:返。为古今字

6、三进及溜 溜:通霤,屋檐下,通假字

:《说文·匚部》

7、自诒伊慼 诒:通贻 通假字

8、衮职有阙 阙:通缺 通假字 三、语法方面 【词类活用】 1、晋灵公不君

不君:不行君道,名词作动词 2、晋侯饮赵盾酒 饮(yìn):给人喝,使动用法 3、食之,舍其半 食(sì)之:给他东西吃,使动用法 4、提弥明死之

死之:为之死。为动用法。之:指赵盾 【语序】

1、则莫之继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莫继之 6、其我之谓矣

宾语前置,用代词“之”复指前提的宾语。

齐晋鞌之战

二、文字方面

1、 “旦辟左右。” 辟——避:避开。古今字 2、“右援枹而鼓。” 枹——桴:鼓锤。异体字 3、“韩厥俛定其右。” 俛——俯:弯下身子。异体字 4、“骖絓于木而止。” 絓——挂:绊住。古今字 三、语法方面 1、 词类活用

(1) “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 (2) “故中御而从齐侯。”

中,方位名词作状语,意为在当中。 (3) “从左右,皆肘之。”

肘,名词用作动词,指用肘推撞。 (4)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难,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难”,即“不把……看作难事”。 免,使动用法,“使……脱免于难”。 2、 被动句式

(1)“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伤于矢”是用介词“于”引进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即郤克被矢射伤。

(2)“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为戮”是用助动词“为”直接放在动词前构成的被动

句式,可理解成“被戮”。 3、多义字词义辨析 及 :

①动词,追上,这里是被追上。 例如:“故不能推车而及。”

②动词,到达,可以是具体到达某个地方,也可以是事情发展到某一地步。 例如:“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 “流血及屦。”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③连词,和。

例如:“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以

① 介词,表示凭借,用。

例如:“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以肱击之。” ② 介词,表示凭借某种原因。 例如:“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③ 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行为,相当于“而”。

例如:“余折以御。” “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 苟

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 例如:“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第二单元 通论 汉字的构造

三、传统的汉字学理论

传统的汉字学理论主要是“六书”的理论。 (一)六书说的形成

保氏……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周礼·地官·保氏》

漢代解說“六書”內容的有三家: 班固、郑众、许慎

后世谈“六书”一般都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后世谈“六书”一般都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为造字法。 转注、假借二书,只是用字方法。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 (二)、六书说的内容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在四种造字法中,象形是一种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造字方法。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基本上都是以象形字为基础。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象形、指事、会意的区别:

象形字所象的是纯粹可以描绘的具体的“形”;

指事字所指的已经是抽象的意思和没有固定形态的事物;

会意字是可以分拆成两个以上的单体的,分开后的任何一体,仍能单独成字。 指事字和象形字,如果分开后,至少有一部分不能单独成字。 △形声与其他三书区别:

形声是一种比较晚起但最能产的一种造字方法。形声与会意都是合体,其区别在于会意字本身没有表音成分而形声字有。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象形、指事、会意都只是表意,而形声除了保留其表意的功能外还可表音,故它越来越受到青睐。 △形符与声符

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 (一)、形符

1、形声字的形符,只是表示一类事物或行为的共性。 2、形声字意符的表意功能

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声音。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和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果我们已经知道某一形声字的几个意思,则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哪一个是本义或比较原始的意义,哪些是引申义或假借义。

例子分析见课本:(1)过。(2)征。(3)举。(4)叔。 以上是就理论而言,实际上有时候从意符可能看不出与现有义的联系,或意符与初始义完全无关。这两种情况教材中都讲到了,而且都各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种情况是看不出意符与现有义有什么联系,

第二种情况是意符与初始义无关,这主要是一些后起形声字,特别是为了分化词义而造的区别字。 此外,教材提到:

第三,有些意符由於它们所表示的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 (二)、声符

形声字的声符,反映的是上古语音。(后起形声字例外) 形符和声符的位置,主要有六种形式 :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 △汉字的部首

(一)部首与意符(形符)

部首与意符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部首的对象是所统属的汉字;而意符是与声符相对的,其对象只是形声字(有人把组成会意字的可独立的部分也称意符,我们正采用这种说法)。所有的字都可以归入某一部首,不管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还是形声字,而只有形声字才有意符。就《说文解字》540个部首,有很大一部分从来没有作过意符,特别是较少的部首,如一、丨、丶、丿等;有些笔画多的部首也从来没有作过形声字的意符,如教材上所举的“冓”部。“冓”部所统属的只有几个字,除“冓”外,还有“再”(从冓省),爯(从爪冓省)都不是形声字,因而也没有意符。

所谓文字学原则部首,是指根据文字学原则即“六书”而确定的部首,所谓检字法

B.“为”字式的被动句

“为”字式的被动句在结构上与“于”字式不同,而与现代汉语的“被”字句完全相同,如:

“为”字式的被动句中,“为”的作用也是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使主语的被动意义更加明显,其地位和作用很像现代汉语的“被”。

有时“为”字后面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为”字直接放在动词前,这一点与“被”字也相同。

这种句式可以认为是“为”字式的另外一种表示法,这种“为”是表被动的助动词。

由于“为”字在古代汉语里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动词,作为介词,还有很多其他的意义,因此“为”字句是否被动句,有时并不容易识别。如:

C.“为??所”式被动句

这种句式,是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用“所”字帮助表示被动,比单用“为”字的被动句,其被动意义更加明显。这种“所”可以看作是表被动的助词,也有人称为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

由于这种句式表示被动的意义很明显,因此是秦汉以后的古书中最为常见的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的书面语里。

D.“见”字式的被动句 在“见”字式的被动句中,“见”是表被动的助动词,直接放在动词前,如: E.“见??于”式被动句

这是由“见”字式和“于”字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被动句式,“见”字帮助表示被动,“于”字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两者取长补短,这样形成的被动句的被动意义是很明显的,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被动句式。

F.“被”字句

用“被”字来表示被动的句式是现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句式,这种句式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出现,但还只是放在动词前面,作为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东汉以后,“被”字的用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够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成了介词。

这样,现代汉语最重要的被动句式就产生了,并且在口语中逐渐取代了其他几种被动句式。

关于“被”字,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先秦时期,“被”是一个及物动词,意思是“覆盖”、“遭受”、“蒙受”等,如:

3.被动句的产生

文选

冯諼客孟尝君

二、古今字、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曰。(属后作嘱) 2.能为文收责於薛。(责后作债) 3.无纤介之福者。(介通芥) 三.语法

1.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客何好?客何能? 2.双宾语:为之驾。

3.意动用法: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怪之。 4.固定词组:有以、无以:无以为家。

5.谓语前置:谁习计会,能为文收债於薛者乎? 6.判断句:()乃歌夫长鋏归来者也、乃臣所以为君义也。 7.兼语式: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8.同义连用:不拊爱子其民。 9.使动用法:虚上位。

庄辛说楚襄王 一【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1.辟(于道) 2. 俛(啄) 3.(因是)以 4.(俯)噣 5.(茹)谿 6.与(淮北) 二【词语】

1.(老)悖 2. 将(以为) 3.袄祥 4. (卒)幸 5.淹留 6.举(鄢) 7.流揜 8.徵(庄辛) 9.诺 10.鄙语 11.犹(以) 12.独(不见) 13.方将 14.奋(翼) 15.摄(丸) 16.(为)招 17.凌(清风) 18. 脩(其) 19.被(礛碆) 20.引(微缴) 21.(而)抎 22.鼎鼐 23.(北)陵 24.嬖(女)

三、指出下列 句中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并解释。 臣请 辟 于 赵,淹留以观之 ( )

俯 啄 蚊 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 ( )

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 )

俯 鳝 鲤,仰 啮 菱衡( ) 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 ( )

于是乃以执 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u5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