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实习资料查询总结报告

更新时间:2024-04-16 19: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电工电子实习资料查询总结报告

专业:材料化学 班级:1606212 学号:16062106 姓名:骆玉轩

收音机造型发展演变研究

研究收音机的造型发展演变的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收音机造型的状况和未来收音机造型发展的趋势,从而增加收音机造型设计成功的几率。那么未来收音机造型将如何发展根据对收音机造型演变历史的把握与对影响收音机造型演变四方面的研究,我们来对未来收音机造型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的探索。 1.全型收音机造型发展的趋势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全型收音机的体积趋向微型化、袖珍化;全型收音机的频率趋向于显示化,以数字液晶屏取代传统的机械旋钮和接线刻度盘指针。

技术上的变化作用于全型收音机的造型,同时为了适应使用者多方面的需要,受到现代多元化设计风格的影响,全型收音机的造型朝着更加多样化、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2.半型收音机造型发展的趋势

近几年,半型收音机已经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收音机功能和其他功能结合的范围不断扩大化,收音机已不仅仅是收听广播节目的工具,与其他功能组合在一起成为多用器具,许多产品都带有收音功能,各种类型的半型收音机不断涌现。随着微芯片技术的发展,收音机的功能模块更趋于微型化,收音机将和更多的其他功能相结合,产生更多种多样的半型收音机。与生活用品相结合形成的半型收音机,其造型将仍以该种生活用品造型为主体,在主体造型上体现出收音机功能的特点;而结合电子产品的半型收音机,尤其是新兴的信息产品、数码产品的半型收音机,其造型则着重体现高科技感,其基础形态一般都是规整的几何形体。

3.虚拟型收音机造型发展的趋势

目前网络收音机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络传输广播信号,以电脑为功能载体,使用者通过电脑中的虚拟的网络收音机界面来收听网络广播。在造型上,这种虚拟的操作界面不需要实体材料,所以在保证实现功能的基础上,制约造型的因素很少,虚拟型网络收音机造型塑造发挥的空间非常大,往往一种网络收音机配有多种皮肤(操作界面)。虚拟型网络收音机,为了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个性需要,造型多种多样。

但是,由于虚拟型网络收音机必须在使用电脑并且使电脑连接互联网的条件下使用,这极大地限制了使用者使用网络收音机的时间和场合,所以虚拟型网络收音机开始有向实

1

体网络收音机发展的趋势。由于网络收音机的使用者主要是网络的使用者,网民的年龄普遍集中在中青年,这些年轻的网民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在审美上追求由明亮的色彩和抽象化的形体构成的简洁、轻松、愉悦的造型。所以实体网络收音机的造型会朝着年轻化、时尚化、卡通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在多媒体盛行的今天,尽管广播已不再是传媒的领军人物,但由于广播具有内容丰富多变、接收弹性大等特点,使收音机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仍有一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经过对收音机造型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收音机造型都是由这个时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审美标准的变化和设计风格与思潮的变迁等因素所决定的。

收音机的调试方法

通过以上FM波段和AM波段的调试,大多数收音机均可得到良好的调试结果,但个别收音机无论怎么调试都收不到高端的广播电台信号。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调试过程不够细心,旋转相应调试元件时应该缓慢以兔错过要调试的电台。二是调试低端频率时,频率调谐轮亥」度指示过高,此现象尤其在FM调试时较明

显,虽然低端调谐轮指示和电台频率相符,但高端频率己超出了调谐范围,因此接收不到高端电台,主要原因是收音机频率刻度盘误差造成的。调试时可将频率调谐轮指示在低端时相对于实际的低端广播频率调低一些或在调试时按照先调高端后调低端即可解决。

若采用以上方法仍收不到高端的广播电台信号,可以采用一种逐步逼近的调试技巧。以FM波段覆盖的高端调试为例,来说明该方法的调试过程。例如:在将频率调谐轮调到lO6.6MHZ时,收到的电台信号不是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的信号,而是其它频率低一些的电台信号。调试技巧为,①调整频率调谐轮使该电台音质最好时,顺时针略微调整图2中c4微调电容,使该电台音质变差。②再调整调谐轮使该电台音质最好,并观察调谐轮指示的频率比调整前高还是低。③如果指示频率比调整前高,说明微调电容c4调整方向反了,此时应向逆时针方向重新调整c4:如果指示频率比调整前低,说明调整方向正确。④再次将频率调谐轮指示频率向低调一点使该电台音质变差,向正确方向调c4使电台的音质变好,如此反复直至该电台的指示频率和实际频率刻度基本一致。此后再将频率调谐轮指针调到lO6.6MHZ进行正常的FM波段调试即可。

2

收音机的未来发展:可以折叠的配饰

未来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广播的传播模式虽然不会变,但属于媒介技术硬件部分的收音机将发生变化。

(一)媒介技术的发展分为系统(旧称为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关于软件。在莱文森看来,系统使新新媒介在新媒介之后成为可能,新新媒介靠系统运行。“博客网、维基网、掘客网等都是计算机程序,各自以独特而复杂的方式组织信息。如博文是否允许评论、掘客网的‘交友’特征??所有这些新新媒介的特征全部靠软件的特殊代码和设计而成立。”

⑧关于硬件。莱文森主张,硬件当然不可缺少。硬件又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软件必须要寄生的中央计算机,当然使用者看不见这部分硬件,而只能看见“界面”如微博等系统;另一个硬件部分则能够也必须被使用者看见,这部分硬件握在人们手中的设备,如电脑、手机。在莱文森看来,广播的传播模式符合人类喜爱的某“小生境”,是不会变的,发生变化的是硬件部分。本文所说的广播未来外观载体的变化,指的是莱文森所说的硬件部分中人们能看见和使用的设备。广播和新新媒介都需要一个“硬件”作为接受传播信息的终端,新新媒介的这部分硬件叫做电脑或手机,而广播的这部分硬件叫做“收音机”。

(二)莱文森的“人性化趋势原理”阐释了收音机的变化趋势1.收音机朝着符合人性需要的方向发展莱文森1979年的博士论文《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理论》和著作《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都对“人性化趋势原理”作了阐释:植物趋向太阳生长,而媒介的演化就像植物生长一样,趋向于一个方向,即符合人性的方向。莱文森发现,在人类一个接一个的媒介技术发明中,媒介的功能越来越人性化,如电话是使电报更人性化发展的新技术。如“人性化趋势原理”所言,广播在未来发展中,外观载体即收音机趋向更人性化发展,令人们感觉更加舒适、便携、便利。其实广播自身发展的历史已经确凿无疑地验证了莱文森的原理,上世纪80年代的收音机,有的体积比两块砖摞在一起还大,而现在日常

生活中常见的收音机已经小巧到如手机一般大小了。2.收音机适应人性需要发展的三点融合趋势莱文森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小巧、便携。收音机的发展则包含在三点融合中:一是和人类日常用品融合。莱文森指出,“未来的媒介产品将能够折叠起来放进口袋里,但打开之后你根本看不出它曾经折叠过,而且处理速度会更快”⑨未来

3

收音机可以是随人类个性各异的配饰,如戒指、项链、纽扣、眼镜、发夹,或者挎包上悬挂的卡通小动物。二是和人类生命融合。这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和人类的物质身体融合。人类现在手持的硬件部分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是无需手持,如蓝牙就是无需手持的技术,且在莱文森看来,蓝牙这种无需手持的技术仅仅是媒介技术发展迈出的一步。莱文森甚至认为未来的媒介技术将可以是植入大脑中的芯片。三是和人类的声音、思想的智能融合。媒介技术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制造出了用声音和手势控制的智能电视。未来媒介将不只是对人类外在器官的延伸,而且能实现对人类思维、智能的延伸,大脑可以不经过耳朵这个作为中介的器官,直接接受媒介信号。未来我们有些人能靠植入大脑的芯片生产出媒介生产的东西,这些人的大脑可以直接接受广播的语言,不再需要耳朵先对语言进行加工。四是和其他媒介的硬件融合共存。未来广播在传播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在硬件上还有可能发生的变化,就是和其他媒介的融合共存。如和视频的融合,融合后的移动机器可能外观非常精致灵活,如莱文森对未来媒介设想的那样,可以折叠而不留痕迹,但同时调频可以和视频组合,也可以是和其他功能如互联网上所具备的所有功能组合。总之按照人类的需要,任广播的传播模式和多种媒介技术自由组合和切换。总之,在对广播的未来进行媒介环境学角度的阐释后,也可从“用户心理体验”的角度重申我们的观点。在传播心理学研究视阈中,“用户心理体验,也称为用户体验,是一种用户在主观使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

参考文献

[1]蔡兴勇.广播电视技术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2]刘国余.产品基础形态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1. [4]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5]武风波、汪正进、赵曼等收音仇安装实验教学方法的 探讨与实践科技信息-Z1I111,33:Z-4

[6]梁颐 刘华 《媒介技术决定论的生态视角——基于媒介进化小 生境理论的思考》,载《新闻界》2013年第7期。

[7]【美】保罗·莱文森著 熊澄宇等译 《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 与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99页。 [8]【美】保罗·莱文森著 何道宽编译 《莱文森精粹》,中国人民大

4

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35页。

[9]【美】保罗·莱文森著 何道宽编译 《新新媒介》,复旦大学出版 社,2012年1月第1版,第187页。

[10]传播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国社交网络(SNS)用户心理体验 研究》,浙江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0页。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u1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