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

更新时间:2023-04-08 09:5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简单

1、煤气中主要成分中含有一氧化碳,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A..煤气泄露时可以闻到臭味,说明一氧化碳是一种有臭味的气体

B.为了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最好放一盆水在房间里吸收一氧化碳

C.过多燃烧煤气会加剧温室效应

D.检验CO的方法,可将CO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分析】A、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也不和水起反应

C、一氧化碳燃烧生成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会加剧温室效应

D、一氧化碳与石灰水不反应不能检验CO

【解答】A、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故错

B、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也不和水起反应,所以在房间里放一盆水不能吸收一氧化碳;故错

C、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会加剧温室效应;故对

D、一氧化碳与石灰水不反应不能检验CO;故错

故选C

2、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显酸性

C.一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是因为一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D.一氧化碳可用于工业炼铁,是因为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性质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不同,是原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子的构成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于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工业炼铁,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3、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CO和CO2都可将氧化铜还原成铜

B.CO2的排放不是导致酸雨的原因

C.在室内放一盆澄清石灰水可防止CO中毒

D.铅笔字迹易变模糊是因为常温下石墨化学性质活泼

【分析】A、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D、碳在常温下石墨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根碳单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将氧化铜还原成铜;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不能将氧化铜还原成铜;故选项说法错误.

B、CO2的排放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导致酸雨的原因,故选

项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室内放一盆澄清石灰水不能防止CO中毒,故选项说法错误.

D、碳在常温下石墨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铅笔字迹易变模糊是因为发生了物理作用的摩擦让碳分散导致字迹模糊,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4、木炭、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CuO发生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中C、CO都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

B.反应前后,C、Cu、O三种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C.反应都必须在高温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D.反应导出的气体都有毒,需进行处理,以防止空气污染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原理分析即可;

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方程式为:CO+CuO CO2+Cu;

木碳与氧化铜反应方程式为:C+2CuO CO2↑+2Cu.

【解答】CO、C与CuO反应的原理分别是:CO+CuO CO2+Cu;C+2CuO CO2

↑+2Cu.

A、观察化学方程式可知,这两个反应中CuO均失去O,所以CuO均做氧化剂,被还原,C、CO都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故A正确;

B、在C+2CuO CO2↑+2Cu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故

B错误;

C、观察化学方程式可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加热即可,不需高温,故C错误;

D、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的气体虽然是无毒的二氧化碳,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如果CO过量,导出的气体中含有有毒的CO;木炭还原氧化铜时,木炭会与生成的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反应导出的气体并不都有毒.故D错误.

故选A.

5、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只有一字之差.

(1)有人认为,两者就像孪生兄弟,这是因为_________(填序号)

A.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B.它们由相同的元素组成C.它们都有

毒D.它们都能溶于水

(2)也有人认为,二者化学性质相差甚远,请给出一条支持他的理由:_________.(3)其实,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此过程:_________.【分析】(1)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及两气体的性质,可判断两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而组成元素相同,两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而二氧化碳既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能与水反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两气体化学性质相关很大;

(3)一氧化碳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高温下与碳反应可以转化为一氧化

碳.

【解答】(1)一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两气体都是由C、O 两种元素组成,但两气体的分子构成不同;CO不溶于水,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而表现出毒性;CO2能溶于水,无毒;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二氧化碳可表现出氧化性;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二氧化碳无毒性;二氧化碳能与水、澄清石灰水反应,而一氧化碳不能;

(3)两气体的转化:一氧化碳可通过燃烧或还原金属氧化物而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可与单质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故答案为:(1)B;

(2)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氧化碳可以燃烧(或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一氧化碳不能或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一氧化碳不能或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反应二氧化碳不能);

(3)2CO+O22CO2(或3CO+Fe2O33CO2+2Fe),C+CO22CO.

6、用如图提供的装置和试剂,组装一套用一氧化碳使氧化铜还原成铜的实验装置,并回答问题.

(1)实验时气体按图示从左向右流动,则这套装置的连接顺序是(填接口处字母):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

(2)实验开始时是先加热氧化铜,还是先通入CO?理由是_________.

(3)装置A中Ca(OH)2溶液可起到的作用是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4)实验后怎样处理气球里的尾气?_________.

(5)贮存在装置C中的CO是先在贮气瓶中注满水,然后用排水法通入的.贮气时CO应从_________通入贮气瓶中(填接口处字母).

【分析】(1)根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特点组装仪器;

(2)根据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一定要验纯,如果气体不纯会发生爆炸的知识来作答.

(3)根据题目信息可知,澄清石灰水是检验二氧化碳;

(4)气球是为了吸收尾气;

(5)采用排水法收集,则需先将瓶子装满水,气体短进长出.

【解答】

(1)根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先通入一氧化碳、加热反应、检验生成物、尾气吸收,连接装置的顺序为:e接b,c接a,

(2)由于一氧化碳气体是可燃性气体,所以在点燃前要先通入一氧化碳气体使装置中的空气排净,然后再加热,防止气体不纯,加热时发生爆炸;

(3)根据题目信息可知需要检验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常用澄清石灰水,反应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4)一氧化碳有毒性,所以要进行尾气处理,气球可以吸收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反应后应将气体烧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2CO2;

(5)用排水法收集一氧化碳时,从e端进入集气瓶,一氧化碳聚集在上部将水从d 导管中压出.

答案:(1)e、b,c、a;

(2)先通入CO排除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CO与空气混合后加热发生爆炸;

(3)①检验CO2;②吸收CO2;

(4)燃烧掉;

(5)e.

简单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

2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

B.CO能溶于水生成酸

C.用闻气味的方法能够区别CO

2和CO

D.CO可以在O

2中燃烧

【分析】A、CO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而表现出CO的毒性;

B、CO2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CO既不溶于水也不能与水发生反应;

C、CO2和CO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且CO是有毒气体,不能采取闻气味的方法进行

区别;

D、CO具有可燃性,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CO2.

【解答】A、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是CO的性质而非CO2,故A不正确;

B、CO既不溶于水也不能与水发生反应,CO2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B不正确;

C、CO2和CO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闻气味的方法不能区别两种气体;且CO是有毒气体,不能采取闻气味的方法进行区别;故C不正确;

D、CO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故D正确;

故选D.

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它们的()

A.相对分子质量不同B.分子构成不同

C.用途不同D.组成元素不同

【解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故选B.

3、每年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吸烟有害健康,烟气中的一种有毒气体是()

A.O

2B.N2C.CO D.CO2【分析】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要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强200-300倍,所以一旦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了,氧就不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而使人不舒服或死亡.

【解答】A、O2可以供给人体呼吸,不是有毒气体,故A不符合题意;

B、N2是大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不是有毒气体,故A不符合题意;

C、CO是烟气中的一种有毒气体,故C符合题意;

D、CO2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不是烟气中的一种有毒气体,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比空气重B.都可以用碳和氧气反应得到

C.都能和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D.都有还原性

【分析】A、对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密度,判断两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大小关系;

B、单质碳在氧气充足时发生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足时发生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而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

D、利用所学结合要求分析即可;

【解答】A、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而一氧化碳的密度略小于空气;故A不正确;

B、单质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两气体都可以用碳和氧气反应得到;故B正确;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一氧化碳不能;故C不正确;

D、CO具有还原性,而CO2不具有.

故选B.

5、请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之间的内在关系,填写下表中的空白(表示氧原子,表示碳原子).

物质的化学式物质的分子

结构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用

①②火箭推进

CO

2密度比空气大,一般不燃烧,也不

支持燃烧

【分析】根据图示的意义及结构对物质的化学式进行书写,依据所学的物质的相关性质对氧气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由物质的结构是表示一个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事实,可知其化学式是O2,其性质包括物理及化学性质,主要有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氧化性;由二氧化碳的性质可知密度比空气大,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对应的用途一般是灭火.

故答案为:①O2②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氧化性③灭火剂

6、物质的性质决定着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木炭和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请根据如图所示回答:

(1)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木炭还原氧化铜:___________;

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___________.

(2)A、B装置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B装置最右端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在A装置中,当观察到___________现象时,证明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已经完全反应.

【分析】(1)运用木炭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解答.

(2)运用木炭和氧化铜、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特性解答.

(3)运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步骤和一氧化碳的性质解答.

【解答】(1)①碳和氧化铜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①答案:C+2CuO 2Cu+CO2↑

②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②答案:3CO+Fe2O32Fe+3CO2(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2)答案: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生

(3)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且一氧化碳具有毒性不能直接排放,故可用点燃的方法处理,故(3)答案:除去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4)木炭和氧化铜都是黑色固体,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可通过观察生成气体的情况判断碳和氧化铜的反应情况,故(4)答案:A装置竖直放置的试管内导管口不再有气泡冒出.

难题

1、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它是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

B.它能与氧结合而具有还原性

C.它能降低血红蛋白的输氧能力,有剧毒

D.它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

【分析】本题考查一氧化碳的性质,解答时要注意与二氧化碳性质差异的比较.【解答】CO不能与紫色的石蕊试液反应,不能使其变色,故选D.

2、在通风良好燃烧正旺的煤炉中,下列反应最不容易发生的是()

A.C+O2CO2B.2CO+O22CO2

C.CO

2+C2CO D.2C+O22CO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在煤炉中可以发生的反应有:碳与氧气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充足时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解答】A、通风良好,则氧气充足,碳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A能发生;

B、通风良好,则氧气充足,一氧化碳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B易发生;

C、碳在高温时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C易发生;

D、通风良好,则氧气充足,碳不易发生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故D不易发生;故选D.

3、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为了防止尾气污染空气,应用()A.水吸收尾气B.硫酸吸收尾气

C.石灰水吸收尾气D.酒精灯点燃尾气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有毒、不溶于水,不与酸碱反应,可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排除其他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A、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不与水反应,故A错,

B、一氧化碳非金属氧化物,不与硫酸反应,故B错,

C、一氧化碳不与石灰水反应,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故C错,

D、一氧化碳可燃,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无毒气体,故D正确.

故选:D.

4、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的正确方法是()

A.用燃着的木条点燃B.通过灼热的木炭

C.通过澄清石灰水D.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分析】除杂的方法一般有两种:①在不影响主物质的情况下把杂质完全除掉.②把杂质转化为主物质.

A、用燃着的木条点燃一氧化碳,要有氧气参加,如果氧气不能完全反应,就会引入新的杂质;

B、灼热的木炭会使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而不是除去一氧化碳;

C、澄清石灰水可与二氧化碳反应,但不与一氧化碳反应,故不能除去一氧化碳;

D、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时,一氧化碳会和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解答】A、用燃着的木条点燃一氧化碳,要有氧气的参加才行,如果氧气少了,一氧化碳不能完全反应;氧气多了,又会剩余氧气,所以此法不太合适,故不可选;

B、灼热的木炭会把二氧化碳变成一氧化碳,而不是除去一氧化碳,故不可选;

C、澄清石灰水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新物质,但不能除去一氧化碳,故不可选;

D、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一氧化碳会和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得到的是纯净的二氧化碳.故可选.

故选D.

5、氧化二碳(C2O3)是某星球大气的成分之一,其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关于三氧化二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有毒B.可以燃烧

C.密度比空气的小D.能还原氧化铁

【分析】根据题意,利用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的提示信息,对选项中的叙述进行评价.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能燃烧,能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而生成二氧化碳;由三氧化二碳(C2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29相对比,可确定密度与空气的大小.

【解答】A、由于CO具有毒性,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是一种有毒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于CO具有可燃性,而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具有可燃性,在O2中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于三氧化二碳(C2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6×3=72,72>29,则密度比空气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于CO具有还原性,而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铁,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6、将符合如图装置设计意图的序号填入括号中

设计意图: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

②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

③说明CO氧化后的产物是CO

2.

④有效地防止了有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

其中符合的是()

A.只有①B.①②③C.③和④D.以上都符合【分析】由题目中的图形可知: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尾气点燃,说明

可燃烧;一氧化碳氧化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为二氧化碳;尾气点

燃可以防止污染空气.

【解答】由题目中的图形可知: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尾气点燃,说明

可燃烧;一氧化碳氧化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为二氧化碳;尾气点

燃可以防止污染空气.则符合如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②既

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③说明CO氧化后的产物是CO2.④有效

地防止了有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

故选D.

7、实验室用CO还原CuO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图中略去了铁架台等夹持装置)

(1)请写出该实验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实验过程中,在A处发生的现象为

_________,若试管B中的液体为澄清石灰水,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若

试管B中的液体为紫色石蕊溶液,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2)CO通过盛CuO的A管时,仍有部分未反应而从尾气管排出,将尾气管排出

的气体点燃,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

(3)当A管中黑色的CuO全部变成亮红色物质后.停止通CO气体和加热,撤下

A管右端的单孔塞,不一会发现部分亮红色物质变黑了,分析造成这一实验现象

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分析】(1)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以及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会生成碳酸,碳酸具有酸性,能使紫

色的石蕊变红进行解答;

(2)根据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分析判断;

(3)根据反应后铜的温度较高,氧气进入后会和温度较高的铜反应生成生成氧化铜进行分析.

【解答】(1)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CuO+CO Cu +CO2;实验过程中,在A处发生的现象为黑色粉末变为红色;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会生成碳酸,碳酸具有酸性,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

故答案为,故答案为:CuO+CO Cu+CO2;黑色粉末变为红色;石灰水变浑浊:石蕊溶液变红;

(2)没有反应的一氧化碳会排入空气中,一氧化碳有剧毒,会污染空气;故答案为:防止CO污染空气;

(3)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实验停止时,撤去A管右端单孔橡皮塞后,空气进入,未冷却的单质铜又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了黑色的氧化铜.故填:实验停止时,撤去A管右端单孔橡皮塞后,空气进入,未冷却的单质铜又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了黑色的氧化铜.

8、有A、B、C、D、E五种常见物质,它们有如下图所示关系:

已知:C是一种金属,气体D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写出物质的名称:A、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_ (2)写出A和B、A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根据物质转化关系图及物质说明,可判断红色金属单质C为金属单质铜,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D为二氧化碳;以此作为推断的突破口,根据物质间的反应关系、转化关系,对其它四种物质进行推断,利用推断结果完成问题的解答.

【解答】(1)根据红色金属单质C为铜、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D为二氧化碳,由物质转化关系图可判断,黑色氧化物为氧化铜、黑色单质B为木炭粉、无色气体E应为具有还原性的气体一氧化碳;

故答案为:氧化铜;铜;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2)黑色氧化物A为氧化铜与黑色单质B木炭粉发生置换反应,木炭粉在高温条件下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变成二氧化碳,氧化铜失去氧变成红色金属单质铜;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C+2CuO2Cu+CO2↑;CO+CuO Cu+CO2

难题

1、科学研究发现: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是三氧化二碳(C2O3),实验证明三氧化二碳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关于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C2O3在O2中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

C.C2O3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铁

D.C2O3中碳的化合价为+3价

【分析】由题意“实验证明三氧化二碳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先回顾一氧化碳的性质:可以燃烧、可作还原剂;类比一氧化碳,可知三氧化二碳的性质,故可知答案.

【解答】由题意“实验证明三氧化二碳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则:

A、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法错误,故A选项错误;

B、一氧化碳可以燃烧,则C2O3在O2中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故B选项正确;

C、一氧化碳可作还原剂,则C2O3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铁,故C选项正确;

D、根据化合价的原则,已知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可求C2O3中碳的化合价为+3价,故D选项正确;

故选A.

2、除去CO中混入的少量CO2,可采用的方法是()

A.把混合气体点燃

B.把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C.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O

D.把混合气体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中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A、一氧化碳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

B、CO2能与足量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CO不与足量澄清石灰水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正确.

C、一氧化碳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且两种气体混合均匀,一氧化碳有毒,用倾倒的方法不可取,

故D错误.

故选B.

3、已知X是有毒且不溶于水的气体,Y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Z是不溶于水的固体,X、Y、Z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

(1)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2)写出Z与稀盐酸反应生成Y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3)气体X、Y中所含元素相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分析】(1)由题意:X是有毒且不溶于水的气体,可知X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Y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Z是不溶于水的固体,故Z是碳酸钙;

(2)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

【解答】(1)由题意:X是有毒且不溶于水的气体,可知X是一氧化碳;

故答案为:CO;

(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是CaCO3+2HCl═

CaCl2+H2O+CO2↑;

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每个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其分子构成不同,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所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相差较大是因它们的构成微粒不同;

故答案为:分子构成不同.

4、CO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可燃气体污染物,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其具有还原性,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请回答以下有关问题:

①CO气体能使人中毒,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②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一段时间后,再加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③实验中图A处玻璃管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④实验中图B处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⑤该装置中有一个明显的缺陷,请指出改正方法_____________.

【分析】(1)根据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2)可燃性的气体和助燃性的气体点燃时会发生爆炸,

(3)根据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确定方程式及反应现象.

(4)根据玻璃管内生成的气体确定和石灰水反应的现象,然后根据现象推理化学方程式.

(5)根据一氧化碳的毒性和可燃性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故答案为: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了携氧能力,造成人体内缺氧.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氧气混合在点燃的条件下会发生爆炸,故答案为: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是黑色粉末,铜是红色的固体,故答案为:粉末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CuO+CO Cu+CO2,

(4)根据③可以知道玻璃管内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使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答案为:CO2+Ca(OH)2=CaCO3↓+H2O,

(5)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入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故答案为:在C处加一个尾气处理装置.

5、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

(1)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

(2)实验开始时,为什么要先通一会一氧化碳,再给A处的氧化铜加热?_____________;B处石灰水变浑浊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3)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

氧化亚铜(化学式为Cu2O).如果要对反应后A处残留固体的组成进行探究,试猜想残留固体的组成有哪几种可能?_____________.

【分析】(1)有污染的气体在装置的尾部必须有除去污染气体的装置,所以很容易看出该装置没有除去尾气的设计.

(2)根据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一定要验纯,如果气体不纯会发生爆炸的知识来作答.石灰水变浑浊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3)根据题中所给出的信息可知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据此来推测固体的组成.

【解答】(1)通过观察可知该装置中缺少尾气的处理装置,而把一氧化碳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了.

(2)由于一氧化碳气体是可燃性气体,所以在点燃前要先通入一氧化碳气体使装置中的空气排净,然后再加热,防止气体不纯,加热时发生爆炸.石灰水变浑浊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所以残留固体的组成可能是:全部为铜,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氧化铜、氧化亚铜的混合物,铜、氧化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氧化亚铜.(评分标准答出2种且正确给(1分),答出4种及4种以上且正确给(2分).)故答案为:

(1)缺少尾气的处理装置,而把一氧化碳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了.

(2)排净玻璃管内空气,防止爆炸;CO2+Ca(OH)2=CaCO3↓+H2O.

(3)全部为铜,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氧化铜、氧化亚铜的混合物,铜、氧化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氧化亚铜

6、某实验小组探究火锅烟气中CO2、CO分别对人体血液供氧能力的影响.设计装置如图所示(试管中均为稀释的新鲜鸡血):

实验记录:

操作步骤现象

Ⅰ分别向试管①、②、③中通入氧气鸡血颜色为鲜红色

Ⅱ向试管①中通入气体A;鸡血颜色由鲜红色变为桃红色

通入.

(2)试管②的作用是_________.

(3)气体A为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

(4)从安全和环保的角度来看,本实验需要改进的地方是_________.

(5)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火锅烟气中对人体血液供氧量有影响的是(填具体物质)_________.

【分析】根据CO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答.一氧化碳有剧毒,能与血红蛋白很好的结合,使氧失去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

【解答】(1)向试管①中通入气体时,气体从导管口a处通入;

(2)试管②的作用是作对照实验;

(3)向试管①中通入气体A,停止通入A,向试管①中通入氧气,通入A后鸡血颜色由鲜红色变为桃红色,再通入氧气,鸡血颜色不变的现象说明气体A使血红蛋白(血液)不能很好的与氧气结合,体现CO的毒性.

(4)由于CO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所以要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5)由实验Ⅲ可知该气体通入时鸡血颜色由鲜红色变为暗红色,再通入氧气鸡血颜色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说明CO2

对人体供氧也有影响,故答案为CO2和CO.

故答案为:

(1)a

(2)作对照实验(答出对比的意思就给分)

(3)CO

通入A后鸡血颜色由鲜红色变为桃红色,再通入氧气,鸡血颜色不变的现象说明气体A使血红蛋白(血液)不能很好的与氧气结合,体现CO的毒性(建议同时答出现象和结论;结论答气体A影响血液供氧能力给分)

(4)增加CO尾气处理装置(不答CO不给分;答剩余CO直接排放、未处理等给分)(5)CO2和CO

7、下列有关CO和C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CO和CO2均具有可燃性

B.CO和CO2都可将氧化铜还原成铜

C.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CO和CO2的密度均大于空气的密度

【分析】A、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CO和CO2的密度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将氧化铜还原成铜;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不能将氧化铜还原成铜,故选项说法错误.

C、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D、CO的密度均小于空气的密度,CO2的密度均大于空气的密度,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8、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CuO+CO Cu+CO2可知,CO具有还原性

B.金刚石、石墨、C60完全燃烧都生成CO2

C.CO2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D.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CO2和CO两种气体

【分析】A、一氧化碳在此反应中夺氧;

B、碳元素完全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本身不具有酸性;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一氧化碳不行.

【解答】

A、一氧化碳在此反应中夺氧,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故A正确.

B、碳元素完全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故B正确.

C、二氧化碳本身不具有酸性,故C错误.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一氧化碳不行,故可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故D正确.

故选C.

9、今年5月,中俄签署了东线天然气合作协议.天然气不充分燃烧时会产生炭黑或一氧化碳.

(1)CO具有还原性,写出其在工业上的一种具体用途_________.

(2)CO与CO2可以相互转化.CO2在高温下与_________反应生成CO.

(3)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的原因是_________.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解答】(1)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将金属氧化物还原出来,故可冶炼金属;

(2)CO与CO2可以相互转化.CO2在高温下与碳反应生成CO;

(3)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故答案是:(1)冶炼金属或炼铁或做燃料;(2)碳或炭黑或焦炭或C;(3)CO2与H2O 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或生成了碳酸或H2O+CO2═H2CO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tx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