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胶柱层析分离的实验原理法与技巧

更新时间:2023-11-02 00: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硅胶柱层析分离的实验原理、方法与技巧

一、硅胶柱层析原理

硅胶层析法的分离原理是根据物质在硅胶上的吸附力不同而得

到分离, 一般情况下极性较大的物质易被硅胶吸附,极性较弱的物 质不易被硅胶吸附,整个层析过程即是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 过程。

硅胶柱层析流动相

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 石油醚系统; 极性较大的用甲醇: 氯仿系

统;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 水或冰醋酸

硅胶柱层析惯用方法

1.称量。 200-300 目硅胶,称 30-70 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 100 倍量的硅胶 H。干硅胶的视密度在 0.4 左右,所以要称 40g 硅胶,用烧杯量 100ml 也可以。

2.搅成匀浆。加入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果洗脱剂是石油醚 /乙酸乙酯 /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 是氯仿 /醇体系,就用氯仿拌。如果不能搅成匀浆,说明溶剂中含水 量太大,尤其是乙酸乙酯 /丙酮,如果不与水配伍走分配色谱的话, 必须预先用无水硫酸钠久置干燥。氯仿用无水氯化钙干燥,以除去 1% 的醇。如果样品对酸敏感,不能用氯仿体系过柱。

3.装柱。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

1/3 体积石油

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

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

柱中。

4.压实。沉降完成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 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 9/10 体积。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 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 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

5.上样。干法湿法都可以。海沙是没必要的。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 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

6.过柱和收集。 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

太低

的洗脱强度并不好,推荐用梯度洗脱。收集的例子: 10mg 上样量, 1g 硅胶 H,0.5ml 收一馏分; 1-2g 上样量,50g 硅胶(200-300 目),

20-50ml 收一馏分。

7.检测。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

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

1-2 个数量级。

8.送谱。收集的产品旋干,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如果样品太少 或为液体,可过一小凝胶柱, 作为送谱前的最后纯化手段。 可除去氢

谱 1.5ppm 左右所谓的 “硅胶 ”峰。

二、柱层析分离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 也叫柱色谱。我们常用的是以

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 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一: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 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 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 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 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 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 (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

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 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 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与常压柱类似, 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 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二:关于柱子的尺寸

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柱子粗了,

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 ,这样相

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

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 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

果样品层只有 0.5 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 不过这些成本相对

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 (有些不环保的说, 不过溶剂回收重蒸

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 1:5~ 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 30~ 40 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

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 rf 在 0.2~ 0.4,杂质相差 0.1 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 200 毫克的样品,用 2cm× 20cm 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 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 3cm 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三:关于无水无氧柱

适用于对氧,水敏感,易分解的产品,可以湿柱,也可以干柱。不过在样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 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有可能是产品分解, 毕竟要分离的是敏感的东东, 小心不为过。也是因为分离的东西比较敏感, 所以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遵循 schlenk 操作。至于是加压、常压、减压,随需而定。因为是 schlenk 操作,所以点板是个问题,如果样品是显色的,恭喜了,不用点板,直接看柱子上的色带就行了。如果样品无色,只好准

备几十个 schlenk 瓶,一瓶一瓶的点,不过几次之后就知道样品在

哪,也就可以省些了。像我以前过一根无水无氧柱,需要六个

schlenk ,现在只一个就能把所要的全收集到。

无水无氧柱中用的比较多的是用氧化铝作固定相。 因为硅胶中有

大量的羟基裸露在外, 很容易是样品分解, 特别是金属有机化合物和

含磷化合物。 而氧化铝可以做成碱性、 中性和酸性的, 选择余地比较

大,但是比硅胶要贵些。听说有个方法,就是用石英做柱子,然后用

HF254 做固定相,这样在柱子外面用紫外灯一照就知道产品在哪里 了,没有验证过。哪位做过可以提出来大家参详参详。

四:关于湿法、干法上样

湿法省事,一般用淋洗剂溶解样品, 也可以用二氯甲烷、 乙酸乙

酯等,但溶剂越少越好, 不然溶剂就成了淋洗剂了。 很多样品在上柱

前是粘乎乎的, 一般没关系。 可是有的上样后在硅胶上又会析出, 这

一般都是比较大量的样品才会出现,是因为硅胶对样品的吸附饱和,

而样品本身又是比较好的固体才会发生, 这就应该先重结晶, 得到大

部分的产品后再柱分, 如果不能重结晶, 那就不管它了, 直接过就是

了,样品随着淋洗剂流动会溶解的。

有些样品溶解性差, 能溶解的溶剂又不能上柱 (比如 DMF,DMSO 等,会随着溶剂一起走,显色是一个很长的脱尾) ,这时就必须用干法上柱了。样品和硅胶的量有一种说法是 1:1,我觉得是越少越好,但是要保证在旋干后, 不能看到明显的固体颗粒 (那说明有的样品没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tv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