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更新时间:2024-01-22 17: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征求意见稿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2

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 3 第三章 市域城镇发展 4 第四章 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7 第五章 市区空间管制 8 第六章 中心城区总体布局 8 第七章 中心城区交通规划 10 第八章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11 第九章 中心城区城市形象与风貌规划 12 第十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3 第十一章 中心城区旅游发展规划 14 第十二章 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规划 14 第十三章 综合防灾体系规划 16 第十四章 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17 第十五章 中心城区环境卫生规划 17

第十六章 远景发展设想要点 17 第十七章 规划实施 18 第十八章 附则 19 附件1 21

附表1 荆州市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表 22 附表2 荆州市城镇职能类型(2006-2020年) 23 附表3 荆州市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平衡表(2020年) 23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为了适应荆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好地指导城市各项建设活动,

对96版《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第2条 规划依据:

第3条 第4条 第5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3)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

号文);

(4)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5) 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函》(建规函

[2004]270号);

(6) 《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7)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

(8) 《荆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 (9)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10) 荆州市政府关于对《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进

行修编的请示(荆政文[2004]95号)。

第一节 规划修编指导思想

坚持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按照文化荆州走向世界、粮食荆州走向全

国、工业荆州走向中部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调整城市用地空间功能布局。

坚持塑造城市特色。突出荆州的文化性、历史性、地方性,按照建

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风景旅游城市的要求,塑造美好的城市形象。

坚持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前提。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

的保护、处理好建设与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的关系,并通过对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的划定,确定城市空间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

第6条 坚持以人为本。合理调整用地功能及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对外

交通系统,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和整体利益,实现城市总体规划从技术文件到公共政策的转变。

第7条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考虑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第8条 第9条 第10条 第11条 第12条 第一节 第13条 第14条 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人类生存环境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经济与社会结构和谐共生、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

第二节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0—2020

年。

第三节 规划范围

本规划所称市域是指荆州市行政区所辖二区(荆州区、沙市区) 、

三市(石首、洪湖、松滋)、三县(公安、监利、江陵),市域面积为14067平方千米。

本规划所称市区是指荆州区、沙市区所辖地域,面积1576平方千米。 本规划所称中心城区是指荆州区城市建成区(下称荆州区城区)和沙

市区城市建成区(下称沙市城区)及有关基础设施覆盖的区域。

本规划所称城市规划区范围指荆州市所辖的荆州区、沙市区的地域

范围。

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

城市发展目标

城市发展总目标是使荆州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长江中游

区域性中心城市、健康宜居的城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荆州市域本地生产总值达到633亿元,

年均增长10%,人均GDP达到9664元,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调整为22:36:42。到2020年,荆州市域本地生产总值达到1640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GDP约22500元,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调整为17:38:45。

第15条 社会发展目标是确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

入年均分别增长8%和6%。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在城市和具备条件的农村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设面向全市服务的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建立起结构完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医疗服务网络。

第16条 产业发展目标是强化工业发展地位,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和

第二节 第17条 第18条 第19条 第一节 第20条 交通运输业、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品牌农业示范基地,积极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和现代服务业。

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策略是立足鄂中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配合武

汉,协同宜昌”的区域中心城市;接轨沪宁汉渝,成为联动长江的重要城市;优势独具,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优秀旅游城市。

城镇化发展战略是极化中心,统筹城乡,积极构建经济活跃、生态

宜人的城镇体系。

产业发展战略是改造提升纺织、家电、农产品加工三大传统产业;

做大做强机械与汽车零部件、农药与精细化工、森工造纸三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三大潜力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

第三章 市域城镇发展

市域城镇发展战略及总体目标

市域城镇发展战略:

1、中心城市促进战略: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培育荆州的中心职能。 2、空间结构集聚战略:以主导产业为依托,培育集聚性空间结构。 3、外部区域对接战略:与武汉等主要区域增长极实现对接。 4、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

5、轴线发展、梯度推进战略:将发展潜力高,投资效益好的地段划定重点发展地区,以宜-黄高速﹑荆-襄(东)高速﹑随-岳高速,沿

长江经济带为市域发展轴,城镇化进程沿主要发展轴逐渐向两侧梯度推进。

第21条 人口与城镇化水平:2010年荆州市域总人口658万人,城市化水平

42%,城镇人口276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698万人,城市化水平52%,城镇人口363万人。

第二节 市域城镇体系等级结构

第22条 第23条 第三节 第24条 第25条 第四节 第26条 第27条 建立“一心三轴”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一心”是指中心城区。

三轴分别为自荆州沿长江经公安、江陵、石首、监利和洪湖的市域发展主轴线,其向北可延伸至荆门市;自荆州沿荆襄(东)高速经公安、南平镇至湖南省的灃县城镇发展轴;从荆州城区出发,沿松滋至荆州城区省道,经埠河镇、沙道观镇、松滋市过刘家场镇西至宜昌的五峰县城镇发展轴。

建立中心城市——县(市)级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四级城镇

职能结构体系。中心城市:指荆州中心城区。县(市)级城市:石首、洪湖、松滋、公安、监利、江陵。重点镇十九个,一般镇是乡村区域的管理中心与商品集散地。

市域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城乡协调发展应以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相统一为原则,城乡之间

应当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竞争机制和公平的利益分配。

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协调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

坚持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目标,形成土地与经济开发的规模效应,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坚持文化协调发展目标,城乡共享文化、教育、信息、科技等现代文化成果,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平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

市域生态资源保护规划

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与清洁工业。保护生

态环境,严格控制能耗大污染重的新建项目。

工业布局主要向市、区、县城及中心城镇集中,通过工业小区开发

统一治理污染。一般镇应通过工业小区或工业点适度发展,中心村及

基层村严格控制工业发展。城镇工业用地以发展一二类工业为主,三类工业严格控制规模,并做好污染的控制和治理。

第五节 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第28条 利用荆州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及湿地湖泊生态环境,立足华中旅游

第29条 第六节 第30条 第七节 第31条 第32条 第33条 第34条 第35条 市场,发展华东、华南及华北旅游市场;利用荆楚文化与三国文化内涵,积极开拓东南亚与国际旅游市场,将荆州建成融历史文化旅游与湖泊湿地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中国著名优秀旅游城市。

荆州市旅游总体布局划分为荆州古城游览区、洪湖渔家度假区、危

水风景名胜区与天鹅洲湿地观光区(含黄山头森林公园)四大旅游区。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市域空间管制规划在城市生态构架的基础上,根据历史文化遗产保

护及基本农田的保护要求,划分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三类地区。

市域重要基础设施规划

在市域范围内规划“两横两纵”的高速公路体系和“三横三纵”的

一级公路体系。高速公路体系:“两横”:分别为宜黄高速公路和汉南至监利高速公路;“两纵”:分别为荆襄(东)高速公路和随岳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体系:“三横”:分别为国道318,省道103(沙洪线),省道332(石首至松滋);“三纵”:分别为国道207,省道220(新张线)和仙洪赤一级公路。

沪汉蓉高速铁路从荆州市区北侧经过,客运站规划选址在郢城遗址

西南侧。

荆岳铁路是焦柳、京广两大干线间的联络线,形成沪蓉铁路和荆岳

铁路“一横一纵”的铁路干线。

以荆州港为重点,加强长江沿线港区建设。规划荆州港建设为国家

一类口岸。

建设燃煤热电联产沙市热电厂(2×30万千瓦),规划建设荆沙电

厂(4×60万千瓦)。新建兴隆——高场、兴隆——袁市220KVII回

线路,完成荆州区220KV纪南变,石首市220KV笔架山变、洪湖市220KV盛家岭变、松滋市220KV飞凤山变、监利县220KV容城变增容。

第36条 规划引江济汉渠道从荆州市城区西、北侧穿越,引水渠道于荆州市

第37条 第38条 第39条 第40条 第41条 第42条 第43条 龙洲垸设进水闸和泵站取长江水,至潜江市高石碑入汉江,全长68千米,其中荆州市域内26.85千米,通航标准为限制性三级航道。

第四章 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荆州市的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长江中游国家级重要港

口, 鄂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荆州市的城市职能为: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城市;长江中

游的国家级重要港口;长江中游区域的交通及流通中心;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医疗卫生基地;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基地;长江中游区域的重要制造业基地,荆州市政治中心。

城市规模:

(1)规划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城市人口为75万人;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为100万人。

(2)城市规划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为70 km2,人均建设用地93.3 m2/人,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为101.8km2,人均建设用地101.8 m2/人。

第五章 市区空间管制

将市区划分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三类区域。 市区范围的适宜建设区总面积为345.9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适

建区范围北至沪蓉高速铁路,南至荆江大堤,西至太湖农场,东至岑河镇。

市区范围的限制建设区包括荆江大堤至长江之间的区域、重要的城

市绿地和绿化走廊、庙湖与海子湖周边的区域,以及建成区与禁止建设区之间的缓冲地带。市区范围限制建设区的总面积为125.4平方千米。

市区范围的禁止建设区包括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核

心区、城市楔形绿地、自然河流水系保护区、地下文物埋藏区、基本农田区以及城市滞洪区等,总面积为1104.7平方千米。

第六章 中心城区总体布局

第一节 城市用地评价

第44条 综合荆州市地形地貌、地质灾害影响情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项因

素,基于地基承载力,以及坡度、高程、长江淹没区的控制要求、生态敏感区及文物古迹保护区的划定等,对城市建设用地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第45条 建设用地评价共分为三类:

1、一类建设用地为高程较高,二级阶地所属的区域范围; 2、二类为高程略低,一级阶地所属的区域范围;

3、三类用地为河漫滩以及低洼地等容易被洪水淹没的区域。

第二节 城市拓展方向

第46条 总体空间发展策略遵循“中强、西拓、东进、北控”的发展原则。

中强:强化与完善中心城区片区建设,充分利用空置地,提高集约与规模效益,改善生态环境。

西拓:城南区组团建设用地的适度西向拓展,以高等教育为依托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型工业片区。

东进:择优开发东部。东部片区在项目的选择上,要以一、二类工业为主,限制三类工业发展。

北控:控制城市向荆州古城以北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城市生态屏障,确立历史文化和生态发展底线,注重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

第三节 用地功能分区

第47条 中心区:完善金融商贸、行政文化中心、旅游服务、居住等综合功

能。中心片区在现状沙市城区的基础上向西、向北扩展,形成东起豉湖路、西至荆东环路、北抵荆岳铁路、南至荆江大堤的核心区域。

第48条 城南科教园区:东接中心区、西至西楚大道、北抵护城河、南至长

江。拓展教育科研、高新技术产业、生活居住等现代综合服务功能。

第49条 城东区:位于中心区以东,以工业和港口为主的综合型片区。主要

承担工业基地、港口运输与物流、对外交通等职能。

第50条 古城区:荆州古城垣以内及护城河周边区域。主要为文化旅游服务

功能。

第四节 主要功能布局

第51条 行政商贸中心位于中心区,在该区域集中布置宾馆、商业购物、娱

乐、餐饮等公共服务设施。

第52条 工业基地主要设立于城东区的东方大道两侧区域。城南科教园区以

产、学、研为依托的新型工业园区。

第53条 对外交通设施主要包括荆岳铁路、沪蓉高速铁路、两纵两横公路网、

荆州港、江汉运河和荆州机场。在主要的对外交通设施的周边区域规划物流园区。

第54条 荆州古城景区包括三国主题公园、古城公园等主要内容;风景旅游

区主要包括八岭山风景区、海子湖风景区、楚纪南城遗址公园、郢城遗址、熊家冢楚王陵公园等。

第55条 城区内文化、教育设施项目包括演艺中心、图书馆、博物馆、职业

技术教育基地、长江大学校区扩建和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等。

第56条 城市新增居住用地主要布置在沙市北部和城南区。到2020年,居住

用地总面积达到25.66平方公里,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5.70平方米/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6平方米/人;加强中心城区住宅开发宏观调控,基本实现供需平衡,优化住宅供应结构,重点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居住用地优先满足90平方米以下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规划期内建设完成经济适用房建筑面积255万平方米,约3.4万套;建设完成经济适用房建筑面积255万平方米,约1.3万套。

第七章 中心城区交通规划

第一节 对外交通设施规划

第57条 规划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以高速公路、中心城区外围环路和现有国、

省道为骨架组成公路网络。

第58条 沪蓉高速铁路与荆岳铁路形成 “一横一纵”的铁路干线。

第五节 燃气工程规划

第103条 荆州市城市气源近期以天然气(低发热值为8500kcal/NM3)为主,

液化石油气为辅,远期为天然气。总用气量为(考虑5%不可预见气量):近期(2010年)9160万m3/年,远期(2020年):20380万m3/年。管道气气化率近期达到80%,远期达到100%。

第104条 远期改扩建锣场城市门站;建设318国道、荆沙大道高压储气管道;

建设红光路、城南、荆沙大道及东方大道CNG汽车加气站。总用气规模约为15万m3/d。

第105条 输配系统为高、中压两级系统,高压系统设计压力为1.6Mpa,中压

管网设计压力为0.4 Mpa,运行压力0.3 Mpa。

第十三章 综合防灾体系规划

第106条 城市防洪:建立国家区域防洪体系,荆江大堤防洪标准达到100年

一遇。荆江大堤城区设防水位为45.00米(吴淞高程);长湖库堤、太湖港排渠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其它内河水系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第107条 消防规划:将城区划分为14个消防责任区,相应布置14个陆上消

防站,其中一级站5个,二级站8个,三级站一个。另设水上消防站一个。城区主次干道完善市政消火栓建设,间距不大于120米。

第108条 抗震规划:荆州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按六度抗震设防。建立和完

善城区疏散、救灾道路体系;提高城区堤防、供水、供电、供气、消防和医疗等城市生命线工程抗灾防灾能力;城区所有新建项目要避开断裂带。

第109条 人防规划:荆州为一级防护区、三类设防城市。积极发展城区周围

城镇,形成城乡结合、平战结合的人民防空保障体系。规划远期人防工程面积达人均0.5平方米。

第十四章 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第110条 对城区内河湖水系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城区水环境

应达到如下目标:

1、长江荆州城区段、长湖水质应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确定的Ⅱ类水质标准;

2、豉湖渠水质应不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确定的V类水质标准; 3、其余城区内河水体应逐步恢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确定的Ⅲ类水质标准。

第111条 城区居住、商业、文教机关等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达应到2级标

准,化工区和工业区达到3级标准。

第112条 强化城市噪声控制,城区不同区域的噪声应达到如下目标:

1、居住、商业、文教机关应达到国家1类环境噪声标准值,即昼间55dB(A),夜间45dB(A);

2、工业区应达到国家1类环境噪声标准值,即昼间65 dB(A),夜间55 dB(A);

3、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铁路主、次干

线两侧区域的背景噪声应达到国家4类环境噪声标准值,即昼间70 dB(A),夜间55 dB(A)。

第十五章 中心城区环境卫生规划

第113条 近期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25%以上,城区垃圾清运率达到95%

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30%以上。远期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40%以上,城区垃圾清运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区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60%以上。

第114条 近期垃圾堆肥处理量130吨/日、焚烧处理量为500吨/日、远期垃

圾堆肥250吨/日、焚烧处理量为1000吨/日。

第十六章 远景发展设想要点

第一节 远景空间格局及规模

第115条 2020年以后,荆州将以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状态继续发展,以中

心城区、江南新区及外围组团构成“一江两岸、带状多组团”发展的空间格局。总人口将达到200万左右,城市总用地规模200平方千米。

第二节 远景发展要点

第116条 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发展文化旅游业和现代信息业作为

城市经济的主要增长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70%,经济发展水平进入发达城市行列。

第117条 在强化中心城区职能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市域内的二级城市,形成

规模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有机联系的都市圈。

第118条 调整优化市区各组团的用地布局,按照“相对独立、就地平衡、重

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完善各自功能。

第119条 对外围各组团建设用地进行有效整合,其中观音垱镇和锣场镇连片

发展,海子湖旅游目的地与纪南镇连片发展,其它组团相对独立发展。

第120条 建立完善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通过快速路的建设,将城市各组团

之间连成一体。

第121条 继续加强生态化城市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

第十七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规划法制

第122条 健全与《城市规划法》配套的地方性行政措施及规范性文件,保障

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

第二节 城乡统筹

第123条 (1)将城镇密集区内城镇纳入城市统一管理,逐步撤销荆州中心城

区范围内的乡镇建制。

(2)鼓励人口、工业向城镇集中,保持农村地区良好生态环境。

第三节 时序统筹

第124条 (1)根据规划确定的近期、远期和远景不同阶段的城市规划布局,

强化不同阶段城市总体结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衔接,保证城市空间

的有序生长。

(2)根据城市动态发展的特点,确定城市规划的阶段性目标。 (3)强化整体意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时序,逐步推进旧城改造和城市新区建设。

(4)小城镇建设突出特色优势,优先发展重点镇。

(5)建立城市规划与建设反馈机制,实现城市规划的动态管理。

第四节 分层控制

第125条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继续编制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

重要地段的规划设计。

第五节 部门协调

第126条 (1)强化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的衔接。

(2)强化与城市公共社会管理、市政公用设施管理部门的协调,保障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

第六节 公众参与

第127条 (1)利用各种手段加强规划宣传,增强城市总体规划公开透明的力

度和公信力。

(2)增强全市人民规划意识,提高遵守、执行总体规划及有关法规的自觉性。

(3)设立监督机制,将公众参与引入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的各个阶段。

第十八章 附则

第128条 规划纲要成果包括纲要文本、图纸、说明书和专题研究报告四部分。 第129条 本规划纲要报建设部组织审查。

第130条 本规划纲要由荆州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附件1

建设部关于同意荆州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函

建规函[2004]270号

湖北省建设厅:

你厅《关于报请批准修编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鄂建 [2004] 104号)收悉。经研究,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修编时间较早,经过10年的实施,

原有城市结构布局确已开始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原有荆州机场用地的规划利用对荆州市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也将产生影响,现时考虑到国土部门即将开始编制至2020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 [2004] 28号文件精神,确保依法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我部原则同意荆州市人民政府适时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二、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应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五

个统筹”要求。要先行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对城市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发展布局的研究,做好修编的前期工作。 三、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要充分注意加强城市行政区域内城乡统筹发展

问题,要综合考虑城市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统筹安排的研究,要切实防止盲目扩大规模的倾向,要注意与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的衔接。总体规划修编中涉及现有国家级开发区扩区的,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另行报批。

四、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要求,现行城市总体规划未到期的城市修编城市总体

规划,规划期限由上报国务院当年起至2020年,其中近期建设规划期限至2010年。请你厅加强对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指导,提高修编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五、 根据《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规定,我部将适时组织对荆州市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纲要和初步成果的审查,请你厅和荆州市注意就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保持与我部的联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tg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