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41语言学概论资料

更新时间:2024-04-06 21: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学 第一节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一、语言: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一种物质实体。

2.言语交际是一个编码(说话)和解码(听话)的过程。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行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即口语) 3.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跟语言学家研究的语言是不完全一模一样的。 二、口语和书面语的主要差别:

1.口语:是有声的口头语言。2.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书面形式。 3.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4.书面语比口语更精练、更精确。 5.书面语比口语省略成份少一些。(多了一些成份) 三、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

1.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2.书面语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 3.口语、书面语基本是一致的。(一般情况下)

四、书面语产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书面语的产生克服了口语的时间、空间的限制,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五、语言和民族:

1.语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

(1)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民族使用一种语言。(2)也有一个民族使用多种语言。(犹太民族) (3)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满族、汉族)

(4)尽管语言是最直观的,最容易识别民族的标志,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由此产生的民族认同感”,也许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因素。因而也是确定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标准。 不能单凭“互相理解程度”来区分语言和方言。(广东 上海)

六、语言与种族的关系: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不是完全没有联系。特别就“语系”而言, 两者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明显的。 (汉语、汉藏语系都有声调)

七、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的根本原因是: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先天遗传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八、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口语、书面语。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即口语,而当出现了文字以后,又表现为有形的书面语言即书面语。

口语和书面语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或图形,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由声音或图形(字)表示的意义,那是一种心理现象,或者说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感情流露。

第二节 语言的性质

一、语言和言语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是杰出的代表和集大成的学者。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开创了20世纪现代语言学的新局面。

1.什么是语言、言语?

(1)言语:指说话这种行为和说出来的具体的话。

特色:a.具有个人因素(嗓音、用词等)。b.说话所用的词语和规则是全社会共有的。

(2)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的,(词语、规则)而又成系统的那部分。 (“语言”等于“言语活动”减去“言语”) (3)区别:

a.语言是社会的,具有社会因素(全社会约定俗成的)言语是个人的,具有个人因素(特色)

b.语言是主要的(在言语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言语是次要的,从属的(必须使用全社会共同的词语和规则) c.语言是抽象的实体(是一个均质的系统)言语是具体的实体。 2.区别言语、语言的意义: (1)纯化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2)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真正地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3) 对现代汉语的研究有着理论、实践上的意义。

二、语言符号:任何符号都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物质实体)(红、绿灯)

1. 符号:是指根据社会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语言――声音、声音所表示的意义的统一体。)

2.“能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索绪尔给其创制的一个专门术语),就是声音。 “所指”: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例:东 dong(音:能指) (意义:所指) 3. 单纯的初始符号有“任意性”,复合符号就没有“任意性”。

例:菜 是初始符号,具有任意性。白菜、青菜、卷心菜是复合的没有任意性。 4.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强制性”、“可变性”三者区别:

(1)“任意性”:从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声音)跟所表示的意义之间的关系说的,二者没有必然的理据性。 (2)“强制性”:从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来说的(语言符号是约定的) (3)“可变性”:从语言符号本身来说的(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都是受社会的约定俗成,具有缓慢性)(老板称呼的演变) 5. 语言符号的“离散性”、“线性”特征:

说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说,一张嘴不能同时说两个字,两句话,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可以分解的,并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 线性排列的。这一特征对语言系统的结构特点具有重大的意义。人只要掌握几十个语音单位,几千个或几万个不同的语言单位,再掌握一套把这些 单位组织起来的规律(语法),就可以说出无限的不同的‘话’来,就可以传递无限不同的信息,表达无限不同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系统

1.语言系统的系统性:

语言不是一堆互相之间没有联系,互不相干的独立存在的符号,而是各种不同的语言符号根据严密组织规律分层次组织起来,不同单位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系统”。语言系统是由语音系统、语汇系统、语法系统、语义系统等子系统组合而成的。这些子系统的系统性是有明显差异的,不平衡的,其中语音系统的系统性最强。

语言系统性还表现为相对的封闭性,在一般情况下,不依赖外界因素的支撑。因此,语言系统又具有相对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就是语言系统内部的现象和现象之间的规律都可以通过语言系统本身来加以解释) 2.语言系统的层次性:

语言的层次性是就整个语言系统和各个子系统而言,都是分层次的,不是单一层次的,而且有上位层次、下位层次之分。(语素、词、短语、句子、语篇)

“语素”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词”是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 “句子”是最小的交际单位。“语篇”是最大的交际单位。 3. 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

1)组合关系也可以称为“句断关系”。→

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整体之中。 (2)聚合关系也称为“联想关系”。↓

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这种关系称为“聚合关系”。“词类”就是这样一种聚合类或句法功能类。

第三节 语言学

一、为什么语言学存在着不同的理论、观点、学说?

1.语言学是指研究语言的科学。尽管语言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同的学者对 “语言”的主观认识可以不同,甚至大不相同。不同的理论和学说是由于观察研究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目的不同、依据的理论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依据的素材不同等等造成的。 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角度:

(1)是着眼于语言的“本体”,也就是重点研究语音、语法、语汇、语义等语言系统内部的结构规律。 (2)是着眼于语言的社会功能,也就是重点研究语言在社会中的功能以及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和互相影响。 (3)是着眼于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重点研究语言和思维之间的互相关系和互相影响。 2.普通语言学: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称为普通语言学 3.语言学界把研究某种具体语言的语言学称为汉语言学或英语语言学、日语语言学等等。 4.语言学界把侧重语言学理论和成果的实际运用称为应用语言学。

(1)应用语音学最早指的是语言教学,特别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因为最早广泛应用语音学的理论和成果的社会领域就是语言教学领域。

(2)实验语音学、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的理解、侦破刑事案件都是应用语音学。 二、语言研究的历史 1.古代:

a.中国古代哲学家:“名”和“实”没有必然的联系。

荀子:“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b.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一派认为:“名”是由“实”决定的。 c.还有一些教授对语言本体进行了相当深入系统的研究。

3.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16世纪18到世纪,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懂得的、了解的语言增多,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照、比较研究。

4. 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4.结构主义语言学:20世纪的一批语言学家在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影响下开始集中精力研究语言系统本身内在的规律,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效果;其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甚至超越了语言学领域,对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它学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称之为“结构主义语言学”。 三、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1. 从语言学的应用领域来看:

(1)历史比较语言学推动了语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的水平。

(2)普通语言学的诞生和民族语言规范化使语言学在普及基础教育、民族语言规范化以及制订语言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从语言对其它相邻学科的影响看:

(1)语言学和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长期以来是语言学的研究素材。诗律学、修辞学、文章学更是跟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分不开。)

(2)语言学在历史学和考古学中的广泛应用。(甲骨文和金文的解读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语言学家解读了在一块石碑上刻下的这种文字和古希腊文对照的铭文,才解开了古埃及文字之谜。) (3)语言学研究的进步有力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4)语言学和生理学、物理学的结合是语言学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学科,而语言学进一步和现代声学研究成果的结合就产生了实验语言学。

3. 由于语言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是无所不在的,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而语言学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 语音 第一节语音的性质

一、语音在语言中的作用:

世界上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是有声语言。作为人类思想交流、传递信息的交际工具,语言借助声音这种可以感知的物质形态,才能使语言成份物质化,无形的意义才能够被传递、接收、辨别和处理。语言借助声音把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大脑联结起来。离开语音这个物质外壳,语言就无法发挥其社会交际工具的作用。 二、语音:虽是一种声音,但又与一般的声音有着本质区别。

1.①它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②负载着一定的意义,③并作为语言符号系统载体的声音。 2.语音本质上是社会现象,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一系列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 三、语音的物理属性:

振幅:发音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偏移距离。(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轻重。) 频率:发音体在一秒种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频率的多少决定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四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质。音质是最重要的一个。他对区别不同的语言形式,从而区别不同的意义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1.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它是由频率的大小决定的,频率同音高成正比。 &音高变化在语言中有重要作用:

① 在汉语等声调语言中,音节内的音高变化构成能够区别意义的声调。例:“妈、嘛、马、骂”这四个词就是由这

种音高变化来区别的。

②在任何语言中,音高变化都是语调的主要构成要素。(水饺、睡觉) 2.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它是由振幅的大小决定。振幅同音强成正比。 &音强变化在许多语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①英语、俄语等语言的词重音。②汉语的“轻声”。(老子 老子) 3.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是由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决定的。 &音强变化在许多语言和一些汉语方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4.音质:又叫音色,指声音的个性或特色,它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它声音的基本特征。音质由声波的形式决定。 (1)频率最低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做“基音”,其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做“陪音”。 (2)根据基音和陪音频率比例关系的不同,声音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

(3)当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之间存在着成倍的比例个性时,会形成一种复杂而有规律的、具有周期性重复特征的声波形式,这种声音叫做“乐音”。乐音听起来和谐、悦耳,如: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语音中的元音。 (4) 反之,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之间没有倍数关系,就会形成一种杂乱无章的不规则的声波形式,这种声音叫做“噪音”。噪音听起来嘈杂、刺耳。如:刮风下雨、锯木打铁、泼水刹车。

语音中声带不振动的是清辅音。(声带振动的浊辅音则是乐音和噪音的混合体。)

5.从声音的产生方面分析,以下三个发音条件中只要有一个不同,就会产生不同音质的声音: (1)发音体不同,音质就不同。(木板、金属??)

(2)发音方法不同,音质就不同。(同样小提琴用弓拉和手指弹拨,发出的音就不同)

(3)共鸣器的形状不同,音质就不同。 (同样的弦同样的弓,安在不同的乐器上发出的音就不同。) 6.语音中的不同音质是如何形成的?

语音中音质的不同也是由第四题中三个方面决定的,具体的说语音中的音质决定于: (1)声带振动不振动,这是发音体。

(2)肺里呼出的气流所碰到的阻碍用什么方法克服,这是发音方法。

(3)肺里发出的气流在什么部位收到阻碍。如果没有受到阻碍,口腔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会造成共鸣腔的不同形状。 四、语音的生理属性:

1. 人的发音器官有三个部分组成:发音的动力源、发音体、共鸣腔。肺是发音的动力源,声带(喉头)是发音体,咽腔、口腔、鼻腔是发音的共鸣腔。

2.声带是语音中乐音的声源(噪音的发音体则是参与发音的部位有关),从而使人可以控制语音的高低。 3.口音:气流只能从口腔呼出,这样发出的音叫“口音”。 鼻音:气流完全从鼻腔呼出,这样发出的音叫“鼻音”。

鼻音化: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呼出,这样发出的音叫“鼻音化”。 (上海话:打)

主动发音器官:在发音器官中能够活动的如:唇、舌头、软腭、小舌、下腭、声带等。 被动发音器官:在发音器官中不能活动的, 如:上齿、齿齦、硬腭等。

五、语音的心理属性:语音与人类心理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就是“语音的心理属性”。

1.人的听觉器官和大脑听觉中枢对语音的发音和声波的感知是语音心理属性的重要方面。(不同地方的人心理属性是不一样的。如:新、星上海人听起来都一样,北京人就不一样。) 2.实验还证明:听觉感知具有很强得选择性和概括性。

六、语音的社会属性:语音虽然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等自然属性,但它根本上是一种社会现象,这就是“语音的社会属性”。语音的社会属性是使语音从根本上与一般声音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

1.语音的社会属性首先并主要体现为:语音是和语言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2.语音的社会属性还体现为:语音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任何民族语言在语音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系统。 这种系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中形成的,都是特定社会独特选择的结果。

第二节 音素

一、音素和音标

1.音素是从音质角度(物理属性)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是构成各种语音片断的基本元素。 (ying→i ng 2个音素,yan→i an 2个音素,t o ng 3个音素, hui→h u e i 4个音素) 2.音标:标写语音的书面符号叫做“音标”。 3.学习运用国际音标,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注意将国际音标与字母区分开来。(2)要注意将形体相似的音标区别开来。 (3)要了解国际音标记录语音有宽式、严式的区别。 宽式音标是一种比较概括的标音,又可以叫做“音位标音”。

严式音标则是一种详尽反映发音特征和差别的标音,又可以叫做“音素音标”。 二、元音和辅音: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区别:①气流是否受阻。②紧张程度。③气流弱强。④声带振动否。 三、元音的分类:元音音质的差别主要是由共鸣腔的不同形状决定的。 根据发音时舌头起作用的部位不同,

可以把元音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卷舌元音。语言中的元音绝大多数是舌面元音。 1.舌面元音:见p49图。(a o e I u v ei )

改变口腔形状的方式有三种:①舌位的高低。②舌位的前后。③是否圆唇。 2.舌尖元音:(z c s zhi chi shi )有两种方式:①前与后。②是否圆唇。 3.卷舌元音:舌面和舌尖同时起作用发出的元音。R 二、而、尔、儿 四、辅音的分类:

辅音的音质决定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发音部位指的是发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位。

发音方法指的是发辅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以及其它方面的变化。 1. 辅音的发音部位:双唇音(b p m),唇齿音(f),舌尖前音(d t n l z c s),

舌尖后音(zh ch sh ),舌面前音(j q x),舌面后音(g k h ng), 2. 辅音的发音方法:

(1)狭义的发音方法只指辅音发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 (2)广义的发音方法还包括声带振动是否,送气是否等发音特征。 3. 辅音的发音过程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成阻、持阻、除阻 三个阶段。

(1)根据阻碍的方式不同,我们可以把辅音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颤音、闪音、半元音八类。 (2)根据发音时声带的状态,声带不振动叫“清辅音”。〔p〕、〔t〕、〔k〕等。声带振动叫“浊辅音”。〔b〕、〔d〕、〔g〕。 (3)根据发辅音时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

第三节 音位

音位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社会属性)

一、音位的性质:

1. 音位是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单位,音位的这种区别意义的作用叫做“辨义功能”。 (每种语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音素。从自然属性上看,这些音素之间的差别都是音质差别;从社会功能上看,这些音素差别却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它们有些与意义的差别有联系,可以区分不同的意义;有些则与意义的差别无关,没有区分意义的功能。)

2.音位不仅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且是具有这种辨义功能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3.音位是由一组彼此的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

4.音位总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总是特定的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超语言或方言的音位。 二、音位理论的基本原理:

1.凡是具有辨义功能的,就是重要的,不管它们之间的音质差别多么细微,都必须设立不同的音位,以便严加区分。

2.凡是没有辨义功能的,就是不重要,对他们就不必严格区分,而可以归并在一个音位里。这样,具体语言或方言里数目繁多的音素就可以归纳为一套为数有限的音位,从而使语音系统的结构特征得以呈现出来。 三、音位从构成材料上看,可以分为: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1. 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音质音位”。(dong tong) 2. 通过音高、音长、音强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d ng d ng)

3. 非音质音位包括利用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调位”,利用音强等方面的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重位”,利用发音长短来区别意义的“时位”。

四、音位变体: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就叫做“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又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1. 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1)对立关系(原则):不同的音素出现在相同语言环境里,表示意义不一样。(ba pa)

(2)互补关系(原则):〔æ〕、〔a〕、〔Α〕、〔α〕四个音素各自出现的语言环境是互相补充的。(见p61) (3)相似原则:只有在不但互补而且说这种语言的人听起来又差别不大的条件下,才可以把几个不同的音素,归

入一个音位。英语的b、p,汉语的〔p〕〔ng〕

2. 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言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南京人不分n、l就是自由变体。)

3. 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音位是从具体音素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功能音类。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4个/a/) 五、1.区别特征:

(1)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叫“区别特征”,也叫“区别性特征”。

(2)音位也可以定义为一组区别特征的集合。(/p/的语音特征为:双唇 闭塞 不送气) (3)音位的区别特征通常都表现为二项对立。(送气/不送气)

(4)一个音位具有哪些区别特征,这需要把它放到特定语言或方言的音位系统中去考察。 (汉语普通话/p/的区别特征是:双唇、闭塞、不送气。英语/p/的特征是:双唇、闭塞、清) 可见,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语音特征是由其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决定的。 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区别特征则是由特定的音位系统决定的。(这种语言或方言)

2. 区别特征与音位的聚合: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互相区别,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联系在一起,聚合成群。

第四节 音位的组合

一、音节

1.音节是听觉上最自然、也就是最容易分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也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一个音节可以有一个音位构成,如汉语的“啊”〔a〕,但是更多的音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位组合而成。(最多4个) (tong hua 都是三个音位构成一个音节) 2.音节的划分

①要根据音节在发音机制上的特性来,目前对我国有影响的理论角度是:“肌肉紧张说”,肌肉每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piao一次,pi’ao二次)

②还要考虑到语音社会性的影响,要受到特定社会语言习惯的制约。 (“音渡”,又叫做“音联”,对音的切分。〔fanan〕→〔fan an〕〔fa nan〕) 3. 不同的语言在音节结构方面的差别:

(1)音节的结构规律主要体现在:音节的类型和音位在音节中所能占的位置两个方面。 (2)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是:一种语言在语音上区别于其它语言的重要特征。 4.音节的类型:

(1)一般的音节都以元音作为音节的核心,以辅音作为音节核心的很少(北京话豆腐的f)。 (2)以元音为核心的音节共有4种基本结构类型: ①v,②c-v,③v-c,④c-v-c,

v代表元音,c代表辅音,以元音收尾的音节叫“开音节”,以辅音收尾的音节叫“闭音节。 ①Yao(要),a(啊)→ v ;②ba(把),biao(表)→ c-v; ③an(安),ang(昂)→ v-c;④ban(班),bang(帮)→c-v-c;

(3)每种语言的音节类型并不完全相同。

①多数语言都有开音节和闭音节,但有的语言只有开音节,没有闭音节。如:我国的哈尼族等。 ②包含辅音群的音节在印欧语系中的语言很常见。 ③普通话没有这种音节类型。

5.音位在音节里所能占据的位置不一样:

(1)有的音位在音节中的出现位置是固定的,有的是不固定的。

如:①〔m〕只能在音节的开头出现,〔ng〕只能在音节的末尾出现。它们是固定的。

②〔n〕可以在开头,也可以在末尾,是不固定的。

(2)有的可以组合,有的则不可以组合。如:j q x可以和〔I〕〔y〕组合而g k h则不能。 6. 普通话音节的主要特点:可以分别从:音素数目、元音、辅音、声调四个角度进行分析。 (1)每一个音节最多4个音素,最少1个音素。

(2)每一个音节都必须有元音,如果只有一个元音,称为韵腹,(a)。最多3个元音,分别为:韵头、韵腹、韵尾。 (3)汉语音节里可以没有辅音。如果有辅音,处于音节开头处为声母,处于音节末尾处为韵尾。没有2个辅音连续出现的复辅音形式(“ng”是2个字母表示1个辅音) (4)每个音节都有声调。 7. 音节结构的分析方法:

(1)元辅音分析法:即v ,v-c, c-v, c-v-c。

(2)声调分析方法:tian ( 韵头,a 韵腹,n 韵尾) (3)韵母按韵头的不同分为四类,即“四呼”

开口呼: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ì〕〔u〕〔y〕的韵母。如:〔a〕〔ou〕〔 〕等; 齐齿呼:凡韵头和韵腹是〔ì〕的韵母。如:〔ìa〕〔 a 〕〔ìou〕等; 合口呼:凡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如:〔u〕〔ua〕〔uan〕等; 撮口呼:凡韵头或韵腹是〔y〕的韵母。如:〔y〕〔 〕〔yn〕等。 二、复元音:一个音节内或两个以上元音的组合叫“复元音”。 1. 复元音与几个相连的单元音是不同的;

(1)复元音的几个成份同属于一个音节,发音时发音器官只有一次肌肉紧张;相连的单元音则各自分属于不同的音节,发音时有几个元音就有几次肌肉紧张。

(2)复元音是一个整体,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连续滑动的,中间会产生一连串的过渡音;几个相连的单元音是彼此独立的个体,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跳跃式的,没有过渡音。

2. 由二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二合元音”, 由三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叫“三合元音”。 3. 在二合元音中,前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前响二合元音”,如:〔ai ei au ou〕 在二合元音中,后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后响二合元音”,如:〔ia ie ua uo ye〕 三合元音又被称作“中响复元音”,如:〔iau iou uei uai〕

三、复辅音: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叫“复辅音”(汉语没有,印欧语系有) 复辅音也不同于复元音的特点:

(1) 复元音的音质变化是逐渐过渡的,几个元音由一连串的过渡音联结在一起,中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2) 复辅音里的几个辅音并没有像复元音那样一体化,它们各有自己的发音过程,中间有明确的界限。 四、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 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 等。

1. 同化:语流里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他相似或相同,这种现象叫“同化”。 同化又可以分为:顺同化和逆同化。

(1)由前面的音影响后面的音而产生的同化叫顺同化。Dog+s→dogs

(2)由后面的音影响前面的音而产生的同化叫逆同化。〔men〕+〔mian〕→〔mem mian〕

2.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这种现象叫“异化”。慢〔man〕+慢儿〔mar〕→慢慢儿〔mai mar〕

3.弱化: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这种现象叫“弱化”。汉语的轻音就是弱化音节。

(1)辅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阻力减小。 (发音阻力来说清辅音大于浊辅音,塞音、塞擦音大于擦音)

(2)元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的用力程度减弱。(就发音用力程度来说,单元音要弱于复元音,央元音要弱于其它单元音。)

(3)在有声调的语言里,弱化音节的声调也会发生变化,

4.脱落:语流中某些原有的音消失了,这种现象叫“脱落”。五〔u〕+个〔ge〕→〔u e〕

5.增音:语流中有时加进了原来没有的音,这种现象叫“增音”。(北京话“这儿、那儿”有些人说成“这合儿、那合儿”,“看”说成〔kan a〕

第五节韵律特征

一、韵律特征:又叫做“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的是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之外的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变化。

1. 长短音、声调、轻重音、语调、都是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 2. 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有两个特点:

① 它们永远只能和音质成份同时出现,自身不能单独占据一个时间段落。 ② 它们都是一种对比性特征。(相对值 对比) 二、长短音:

1.在有些语言或方言里,可以利用一个音的音长差别来区别意义。这种具有辨义功能的音长区别一般出现在元音上。英语seat〔si:t〕(座位),sit〔sit〕(坐)。

2. 长短音利用发音的长短区别意义,可以把它们看做是一种音位,这种非音质音位叫做“时位。” 三、声调:能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就叫做“声调”。有声调的语言就叫做“声调语言”。 1. 声调可以从“调值”和“调类”两个方面来分析。

①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变化的实际情况,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目前标写声调调值的最通用的方法是“五度表调法”。阴平〔55〕,阳平〔35〕,上声〔215〕,去声〔51〕 ②调类:就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声调的类别,也就是把单念时相同的调值归纳在一起而建立起来的类。(汉语有4

并列式:深谋远虑、呕心沥血;支配式:顿开茅塞、另起炉灶;偏正式:空中楼阁、不速之客; 陈述式:胸无点墨、草木皆兵;差不多是复句的:不劳而获、斩草除根、阳奉阴违、亡羊补牢 (5)谚语:结构形式大多数相当于句子。

单句:远亲不如近邻、瑞雪兆丰年复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6)歇后语:结构最特别,省略了后一句的复句形式。瞎子点灯(白费蜡)

四、词语和词组的区别:语形式上像词组而在意义和用法上更接近词,即结构固定、意义固定的语言单位。词组往往是临时的组合形式,不具有结构固定和意义凝固的特点。

1.其中至少有一个成份肯定不能独立成词(只能是语素,或称作“唯素语素) 巨大、雨衣 2.有一部分组合形式更接近典型的词组:

离合词:又称“词组词“,是指形式上或人们的感觉上像词,但在结构的组合性和意义的搭配上又接近词组的特殊语汇单位。离合词中间可插入某些成份,而词组词可以进行较大的扩展。如”写字、写个字、写一手很漂亮的字。

第四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的性质

一、语法是组词造句的规则:语法规则是一种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 二、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

1.语法规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谓“抽象”指的是:对具体东西进行类的概括。 (1)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对人们说的话中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

(2)“桌子、思想”就可以建立“名词”这个类,这就是从词的用法对语法单位类别的抽象。 (3)“搬桌子、谈思想”可以归为“动宾结构”,这是从结构形式对用法关系类别的抽象。

(4)“look、teach”后面都可以加上“-ed”,“放、挂”后面都可以加上“着”,表示动作后状态持续的意义,这些是从形态或格式对语法意义类别的抽象。 2.语法规则具有强大的递归性:

所谓“递归”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1)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手段可以反复使用的规则。(可以造出成千上万的句子) 句子中各自长度不同,但他们始终是相同的 主语+谓语 和 动词+宾语 结构的套叠 小李 来过上海。小王 知道小李来过上海。 (主)(谓)(主)(谓) (动)(宾)(动) (宾)

3.语法规则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所谓“系统”指的是:语法规则具有推导性和解释性。 他做完了作业→他把作业做完了。他喝醉了酒。不能说→他把酒喝醉了。

4.语法规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谓“稳定”指的是:语法规则变化现象比较少,变化过程比较缓慢。“三思而后行”(有了稳定的语法规则,在相当时期和范围内人们在说话时才能心照不宣,运用自如,造出一句句能够顺利进行交际和互相了解的话来。) 三、 语法和其它一些现象的关系:

1.语法和语音:语音是指:语言的发音,包括字词的发音、音节的轻重、单位之间的停顿、句子末尾的语调等等。

语音形式有时也可能影响到语法、或者说语法现象就表现为语音差别。 (1)我 想起来了。(2)我想 起来了。 (动补)(动宾)

2.语法和语汇:语汇是指:语言中使用的词语,包括词语的意义、用法和类别等等。 这汤不热了。(1)形容词,烫。 (2)动词,烧。

3.语法和修辞:修辞是指:对语言中表达的要求,包括词语选用、辞格运用和句式调整等。 “太阿Q”名词活用为动词或形容词。“十全十美”(偏正)。“食全食美”(主谓) (谐音双关) 4.语法和语境:语境是指:说话时的环境条件,包括特定的场所、对话人和上下文等。

“一张动物园”。看起来是量词误用,其实是“我要买一张去动物园的票”,这句话在特定的场所(公共汽车)的成份省略。

5.语法和逻辑:逻辑是指:语言表达内容的规律,语法是语言表达形式的规律。二者密切。

“打扫卫生”“救火”,逻辑上好像不通(“打扫”的不是卫生,“救”的也不是火)这是约定俗成,不能说是错句。

第二节 语法研究的内容、类别和单位

一、语法和语法学 1.语法有两个概念:

(1)客观存在的语法,即人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感。也叫“语法规律”。

(2)主观认识的语法,即语言学家对于人们组词造句时的语感或习惯进行研究后做出的归纳和说明,这才是所谓的“语法规则”。这种意义上的语法又可以称作“语法学”。 二、语法研究的内容:

1.是根据语法研究的不同材料区分的“历时语法”与“共时语法” (1) 历时语法:指的是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

“被”最早是“遭受”,后(跟动词)最后被字句。

(2)共时语法:指的是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被字句是现代汉语的用法。 (3)一般说的现代汉语用法就是一种共时的用法系统。历时和共时又是相对的。 2.根据语法研究的用处区分“教学语法”和“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 (1)教学语法:进行语言教学拟定的语法。特点是:规范、实用。 (2)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也称作计算机语法,特点是:精确、可靠。 3.是根据语法研究的理论意义区分的“普遍语法”与“个别语法”。

(1)普遍语法:指的是对人类语言的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开发人类语言中共同的语法机制。 (3) 个别语法:指的是对个别语言语法的研究,如:汉语语法、英语语法。 三、语法现象的分类:

1.一种研究是把语法分为:词法部分、句法部分。这是传统语法学提出来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印欧语。 (1)词法:也称“形态学”,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则。 (2)句法:又称“造句法”,主要说明句子成份和句子类型。 2.一种研究是把语法分成两种规则:组合规则、聚合规则

(1)组合规则:从线性的不同位置看都是互相如何搭配的关系。

①哪个成份在前,哪个成份在后的问题就由组合规则来管,组合规则实际上就是“语法结构的构成规则” ②组合其实不是一个一个成份的组合,而是一类一类成份的组合。

(2)聚合规则:从线性的某个位置看都是相互能不能替换出现的关系。聚合规则实际上就是“语法成份的归类规则”。

(3)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互相依存的:

① 一方面可以说每个语法成份都处在既可能跟别的成份替换(聚合),又可能跟别的成份连接(组合)的关系之中: ② 另一方面可以说聚合规则是潜在的,组合规则是现实的。

3.还有一种研究是把语法分成两个层面:核心语法层面、外围语法层面。 (1)核心语法:指句法结构规则

(2)外围语法:则包括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音知识。 四、 语法的单位:

1.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2.词: 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3.词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4.句子:由若干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句号、问号等)的语言单位。(能独立能交际)

5.句组(句群、语段、篇章):由多个句子组合而成,表达相互关联的比较复杂的意义,书面上表现为一组句子、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语言单位。

6.各种语法单位相互之间实际上具有不同的关系:量变关系、质变关系 第一级:1a. 语素 →(1b.语素组) 第二级:2. 词 → 3. 词组 (量变) ‖∥(质变)

第三级:4. 句子 → 5. 句子

第三节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一、 形式和意义是语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1. 语法形式:语言中不管是语音的表现形式,词形的变化形式,还是成份的组合和类别形式,凡是能够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就都是“语法形式”。反之,只体现个体意义或只有个别作用的形式,就不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2.词语的意义有两种:

一种是只属于个别词的具体意义,“词汇意义”。(街道、楼房、汽车)

另一种是从一类词的共同形式抽象出来的意义,词的“语法意义”。(一辆汽车、开汽车) 3.句子的意义也有两种:

① 一种属于个别句子即只是词语搭配所表达的意义。这种一个句子区别于另一个句子的意义叫作结构的语句意义。(或叫作词语的搭配意义)

② 另一种从一类句子的共同形式抽象出来的意义,“结构的语法意义”。(主谓、动宾)

4.语法意义:凡是通过一类形式或共同功能所获得的意义,就是“语法意义”。反之,只属于个别词语或个别句子的意义就不是语法意义。语法意义就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

5.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一种语言中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也并非简单对应,相互有复杂的关系。有的是一种形式对应一种意义。有的是一种形式对应多种意义。还有的是多种形式对应一种意义。 二、语法形式的几种主要手段:

1.语法手段:根据某些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语法形式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就叫做“语法手段”。

2.语法手段又可以先分成“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 词法手段:凡是通过词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手段。 句法手段:凡是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就是句法手段。

3.词法手段主要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词的重叠”三个小类。

(1)词形变化:就是指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一般汉语没有) (综合手段) 包括附加、屈折、异根和零形式四种情况。

① 附加:即在词的前面、之间或后头加上词缀。如:book+s→books(表示复数) ② 屈折:即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如:man/men(复数),get/got(过去式) ③ 异根:即换用不同的词根构成相同意义的词。如:go/went(过去式) ④ 零形式:即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

如:books是通过加词缀“-s”后表示复数,book就表示单数。因此,单数就是用零形式表示的。

(2)词的轻重音:就是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英语有时用词的重音区别动、名词。汉语较多利用轻声的形式。东西/东?西)

(3)词的重叠:是指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①名词或量词重叠:人/人人件/件件

②动词或动词语素重叠:看/看看帮忙/帮帮忙研究/研究研究 ③形容词或形容词语素重叠:大/大(的)喷香/喷香雪白/白雪白

4.句法手段:主要包括“虚词”、“语类选择”、“语序”、和“语调”四个小类。 (1)虚词:通过使用虚词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①辅助词:(have、shall、will、would)②功能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2)语类选择: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的形式

①从词对结构要求上说是看什么类的词能进入某个位。(名词能进入主谓结构的主语位置,但很少能进入谓语位置。) ②从结构对词的要求上说是看那些词类的组合能够成立。(名+动→主谓结构,动+名→动宾结构,副+名则不能成立)

(3)语序:通过句法结构中词语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的形式。(汉语语序的作用比较大) (4)语调: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顿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5.以上7种语法手段还不全面,一般可据此把人类语言分成两大类:

(1)主要使用词形变化(词法)、词的轻重音等语法手段的语言,如:俄语、德语,叫作“综合性语言”。

(2)主要使用虚词(句法)、语序等语法形式的语言,如:汉语、英语等,叫作“分析性语言”。 三、语法意义的几个主要范畴:

1.根据某些语法意义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意义的类就叫做“语法范畴”。 2. 语法范畴也可以大致分成“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两大类。

(1)词法范畴:凡是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就属于词法范畴。词法范畴主要有“体词属性范畴”和“谓词属性范畴”。

①体词属性范畴:由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主要表示四种范畴意义,即:性、数、格、有定无定。 a.“性”范畴:即在某些语言中表示人或事物有关属性的一组特征。(俄语、德语名词都分:阳性、中性、和阴性三类)

b.“数”范畴:即表示事物数量的一组特征。一些语言的数范畴只是把可数的名词分成单数和复数。在汉语中并没有严格的数范畴。

c.“格”范畴:即表示名词与其它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一组特征。(英语有,汉语无)

d.“有定和无定”范畴:即表示名词指称性质的一组特征。The book(有定),a book(无定)名+动(有定)客人来了,动+名(无定)来了客人。

②谓词属性范畴:主要指由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意义。主要表示的范畴意义有:时、体、态、人称。 a.“时”范畴:即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发生的时间和说话的时间的关系的一组特征。(汉语:曾经、正在、将来,英语:will、shall、be going to)

b.“体”范畴:即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的一组特征。(汉语:“-了”表示完成,“-着”表示持续,“-过”表示经历,“-起来”表示动作开始,“-下去”表示动作继续,动词的重叠表示短时和尝试动作等。) c.“态”范畴:即表示动作与主语名词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主要分成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我买了一个杯子,施事;杯子打破了,受事)

d.“人称”范畴:即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一致关系的一组特征。(俄语在这方面较典型,汉语没有人称的一致性。)

(2)句法范畴:凡是主要由结构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就属于句法范畴。句法范畴可以分为“类别范畴”和“关系范畴”两类。

①类别范畴:这是由语类和语类选择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语类选择:动、名、副等词)

②关系范畴:指通过虚词和语序表示语法结构关系的语法意义。(学生家长:学生和家长、学生的家长) 3.综合性语言和分析性语言在语法范畴方面的差异:

a、主要使用形态变化等综合性手段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词法范畴的内容就比较丰富。 b、主要使用虚词和语序等分析性手段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句法范畴的内容就比较丰富。

第四节语法单位的聚合和组合

一、词和句子是语法结构中最重要的两个单位:

1.词和句子都既是基本单位,又是最终单位,他们可以把各种语法单位联系起来。

2.表面上看,语言中有语素、词、词组、和句组五种语法单位(加上语素组就是六种)。其中好像语素最小,句组最大。

3.其实严格说,语素只是构词的基本单位,而词则是造句的基本单位,句子则是表达的基本单位;

4.从另一个角度说,语素或语素组可以形成词,所以词又是构词的最终单位;词或词组可以形成句子,所以句子又是造句的最终单位;

5.从构词和造句看,词既是构词的最终单位,又是造句的基本单位;从造句和表达看,句子既是造句的最终单位,同时又是表达的基本单位。

6.也可以说,词和句子是既能联系低一级单位又能联系同级单位的语法单位,所以说词和句子是语法结构中最重要的两个单位。

二、为什么说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主要是指应用于词和句子的规则呢?

1.词和句子都同时可以建立聚合类和组合类,他们可以把两种语法规则联系起来。

2.词是造句层级(单位)聚合类和组合类的核心单位,句子是表达层级聚合类和组合类的核心。 三、为什么语素是最小的一种语言单位,但它在语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特别重要? 1.从形式角度说,它只是用来构词的单位,本身很难建立聚合类和组合类。 2.从意义角度说,语法分析也不太需要语素这个单位。 四、词的聚合和词类:

1.词类这个概念在语法上十分重要:他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桌子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替换门、椅子等)(一朵花/花钱,花在语音上是同音词。一朵花/花布,花在语汇上叫多义词,花1是名词,花2是动词,花3是形容词,这种分类就是词类。) 2.划分词类的标准:

①形态标准:根据词形变化来确定词类。(没有综合性语言)

②意义标准:根据词的意义来确定词类。(不科学)(突然,形;忽然,付;意义差不多) ③分布标准: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来确定词类。(最具有普遍性)

这三条标准中只有分布才是反映词类聚合关系本质的特征,而形态变化和语法意义都只不过是这种聚合关系的体现。所以,虽然分布是词类本质属性,但在具体区别词类时,形态和意义也可以作为参考。 3.各种语言的词类划分的共同特点:

(1)各种语言都有一些共同的词类,也都有一些特殊的词类。

(2)各种语言的主要词类都可以根据某种共性往上归大类,也可以根据某种个性往下分小类。 ①一般语言中的词类都首先可以分成两大类,或者说各种词类都可以向上归为两大实词和虚词。

a.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共同点是:可以充当主语、谓语、状语、定语等句法成份,都有实在的语汇意义、位置不固定,数量开放等。

b.虚词,如助词、介词、语气词、连词等,共同特点则相反:一般不充当句法成份,没有实在的语汇意义,位置规定,数量封闭等。

②实词和虚词都可以再往下分成次一级的大类,如实词一般可以分成分布性质对立的体词和谓词两类。 a. 体词主要指:名词、代词等,常作主宾语,不能作谓语。 b. 谓词包括:动词、形容词等,主要作谓语,一般不能作主宾语。

(3)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词是典型的某类词,也有一些词则可能是边缘的或跨类的词。

①一朵花、花钱、眼花的“花”就是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分布。意义对立跨类词 ②名词偶尔也有跨形容词分布,“一种机械、很机械”,这就是边缘类词。

③跨动词和名词的分布,但无论作动词还是名词意义都差不多,就是兼类词。“学习外语、政治学习”(既有名词又有动词)

五、词的组合和词组:

1.词与词的组合,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特定的词类与词类的组合,就构成词组。词组作为一种语法单位,它与词这种语法单位实际上是同质(造句单位)不同量的关系:

从聚合角度看,词组与词相同,它们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都是造句单位) 从组合角度看,词组与词就不同,它们具有不同的成份数量。(词组大于词) (a.我看电影词, b. 我经常看新电影词组) 2.可以把词组分为两大类:

词组主要利用了语序的语法手段,叫作“基本词组”;词组主要利用了虚词的语法手段,叫作“特殊词组”。 (1)基本词组:主要包括五种类型

①主谓词组:即两个成份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的词组,被说明成份是主语,说明成份是谓语。 ②动宾词组:又叫“述宾词组”。即两个成份之间具有动作和所支配事物的关系的词组。 ③偏正词组:即两个成份之间具有修饰限制和被修饰被限制关系的词组。

a. 中心语是体词:(整个结构是体词性的)(侦探小说)b. 中心语是谓语:(整个结构是谓词性的)(坚决执行) ④动补词组:又叫“述补词组”。即两个成份之间具有动作行为和补充说明关系的词组,动作成份是述语,补充成份是补语。(写完了、热得要命、抬进去)

⑤联合词组:即两个成份之间具有并例的或互不从属关系的词组,一般都需要用连接词连接,而且前后两个词可以互换位置而意义基本不变。(能源和交通) (2)特殊词组:

①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特殊词组:

a.英语的冠词词组(冠词+名词)“the house”,b.汉语的助词词组(动词+时态助词)“吃了、说过”, c.汉语的语气词词组(谓语+语气词)“去吗、走吧”,d.汉语的方位词组(名词+方位词)“屋里、路边” ②汉语中另外几个重要的特殊词组:

a. 介词词组:名词充当状语,(在墙上,引出出处;用毛笔,引出工具) b. 数量词组:买了三本(名量),去了三次(动量),住了三天(时量) c. “的”字词组:(相当于名词词组) 3.词组的聚合类型有两种分法

(1)一种分为“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

①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对于体词的词组。定中偏正词组名词“微型汽车”、体词性联合词组“工人农民”、相对于名词的“的”字、结构“天上飞的”、数量词组“三本书”、方位词组“桌子上”等。)

②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对于谓词的词组。(状中偏正词组动词“努力学习”、动宾词组“擦汽车”、谓词性联合词组“讨论并通过”、主谓词组、介词词组、动补词组)

(2)另一种方位:“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

①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对于词组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偏正词组“木头房子”“仔细看”、动宾词组、动补词组、联合词组等)

②离心词组:指整个词语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份的功能的词组。如:“的”字词组的功能即不等于“的”前的成份,也不等于“的”,“吃的”不等于吃”,也不等于“的”) 4.复杂词组的组合关系,也就是复杂词组的层次关系:

(1).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一直切分到词为止(从大到小切分),或从词开始逐层组合(从小到大组合),一直到复杂词组为止的方法,就叫作“直接组成成份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倒树形分析法、正树形分析法) (2).不同层次的直接组成成份有三种不同的性质: ①只是成份不是组合。(外国/学生)

②只是组合不是成份。(北京大学有许多外国学生) ③既是成份又是组合。(许多外国学生) (3).层次分析必须依据两条原则:

①是“成结构”,即任何时候切分的两边都必须能互相组合成词组结构;

②是“成意义”,即任何时候切分的两边都不但要有意义,而且必须是本来词组中词语的搭配意义。 多义词组、歧义词组: 发现敌人的哨兵发现敌人的哨兵 偏正动宾 的字偏正 动宾的字

(4).练习:请按词组的聚合类型将下列词语归类:

(1)认真学习(状中偏正)(2)优美环境(定中偏正)(3)完成任务(动宾)(4)跑得很快(动补) (5)他走了(主谓)(6)买的(“的”字)(7)对他说(介词)(8)调查研究(动联合) (9)聪明活泼(形联合)(10)我和他(代联合)(11)三天(数量)(12)教室里(方位) a.体词性词组:(2)、(6)、(10)、(11)、(12) b.谓词性词组:(1)、(3)、(4)、(5)、(7)、(8)、(9) c.向心词组:(1)、(2)、(3)、(4)、(8)、(9)、(10)

d.离心词组:(5)、(6)、(7)(数量、方位词组没有离、向心之分。) 六、句子的聚合和句类:

1.句子与词和词组比较,有相同的一面:即同样需要采用语类选择、语序和虚词等语法形式,体现词的类别和关系意义。又有不同的一面:即增加了语调的形式和语气的意义。因此,句子又是最基本的表达单位。 2.完整的主谓形式也是句子的一个必要条件。

3.句子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最重要的有:句型类、句式类、功能类、简繁类。 (1)句子的句类型,即句子的基本结构分类:

①完全主谓句,即主谓词组形成的句子。句类中最主要的一类。

A.动词谓语句。(妈妈来了)B.名词谓语句。(他都大学生了!今天又星期天!)C.形容词谓语句。(今天真热!) ②不完全主谓句:大致上说,只要能够补足缺少的成份而构成主谓句,或者说需要依赖一定的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才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就是不完全主谓句,或叫“省略句”。(他)没有来。你看过(这本书)吗?

③非主谓句:一些不具有主谓词组的结构形式但一般又不需要或不能补充成份就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就是“非主谓句”。刮风了。我的伞呢?(哪里)

独词句:非主谓句中由一个单词直接构成的句子。(谁?好。进来!) (2)句子的句类式,即句子的变换形式分类:

①各种语言中除完全主谓句这种基本结构形式外都有一些特殊的句子形式。英语、汉语都有“被动句”,汉语中的“把字句”,“存在句”(墙上挂着一幅画),“话题句”(那幅画我挂墙上了)(主谓谓语句)等。 ②句子变化形式主要几种情况:

a.成份移位:xy → yx 我看过这本书→这本书我看过(即话题句主谓谓语句) b.成份删略:xy → x (~)进来(~)休息休息吧 c.成份添加:x → xy 你去→你去吗?(加语气词)

d.成份替换:x → x你去上海→你去不去上海中的“去→去不去”是一种替换。 练习:

我洗完了衣服→我把衣服洗完了变化形式:移位、添加。

一名保安站在门口→门口站着一名保安变化形式:移位、替换(存在句) (3)句子的功能类,即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类:

①陈述句。(呼应句)②疑问句。(反问句)③祈使句。④感叹句。(口句) (4)句子的简繁类,即句子的单句和复句分类: ①单句:

A.复杂结构单句:就某个句子看只是一个主谓结构,但充当句子中某个成份(如主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等)的也是主谓结构,也就是说在这个句子中还包括从属或降级的主谓结构。 大学扩大招生是件好事。 (主)(谓) (主)(谓)

B.复谓结构单句:就某个句子看不止一个主谓结构,其中任何一个主谓结构也不是从属或降级的主谓结构(即不能分析为主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等)

a. 连动句:他骑自行车上街。b. 兼语句:老师鼓励我考大学。c. 连锁句:你一说我就明白。(你说+我明白) ②复句: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从属的主谓结构(包括省略了某些成份的主谓结构)组成,表达多个相互关联的比较完整的意义,并且中间有较小的停顿(逗号、分号等)或有特定的连接词连接,句子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句末用句号、叹号等)的句子。

A。衡量复句的标准:a.复句并不是复杂句的意思,而是复合句的意思。b .有多少主谓结构或表达多少意义并不是复句最主要标准。c.句中的停顿和关联词才是复句最主要的标准。 B.分句:结构上相对于主谓句,而意义和功能上还不完整的句子。

C.复句根据所包含的分句与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类: 联合关系复句

a. 并例关系复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b. 选择关系复句: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c. 递进关系复句:非但不承认错误,还把责任推给别人。 d. 连贯关系复句:大堤决口了,洪水进村了,房屋冲塌了。

e 主从关系复句:a. 因果, b.转折, c.条件, d.假设, e.让步(即使??也)关系复句。 练习:你把这本书好好读一遍!

句型类:完全主谓句。句式类:把字句。功能类:祈使句。简繁类:单句。 七、句子的组合和句组:(次要)

1.多重复句:如果说某个由几个句子构成的语言片断说的是关系密切的一件事,句子之间又有相互关联的连接词,末尾只有一个大的停顿(句末标点符号),那就仍然是复句,这可以叫作“多重复句”。

2.句组:如果某个语言片断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构成,句中没有特定的连接词,而且中间还有多个较大停顿,那就是“句组”了

3.句组分析:即把句组看作为复杂的表达单位,即话语的单位,因此,句组分析也就叫作“话语结构分析”。 4.例:(前句)风(主题)‖更猛了(述题);∣(后句)雪(主题)‖更大了(述题)。 语句结构分析:

①把单句分成“主题”(主位)和“述题”(述位)两部分;或者说单句成份相互构成话语的“主题-陈述”关系。 ②把复句分成“前句”和“后句”两个部分;或者说复句成份相互构成话语的“前句-后句”关系。 5.句组中句子关系的分析,从一个角度说,是看句组中各个句子在意义上的衔接关系,以下 三种意义关系是最主要的:

(1)是后句主题重复前句的主题,这可用“主题1→主题2”来表示。

(句子1)风∣把地面刮干净了。(句子2)风∣把田野刮成了斑斓的颜色。(句子3)风∣把高粱穗子刮黄了。 (2)是后句主题紧接前句中的某个内容,即句组中主题、述题首尾相继发展,这可用“述题1→主题2”来表示: (句子1)老把头∣终于喊响了第一声号子。(句子2)那号子∣听起来简直像唱歌。(句子3)众人齐声唱出的歌声∣震撼了整座大山。

(3)是后句改成另一个主题,这可用“主题1+述题1→主题2”来表示:(句子1)秋雪湖的芦根|最清凉,可以给伤员降火。(句子2)秋雪湖的芦篾|最细韧,可以编织花纹精巧的芦席。(句子3)秋雪湖的芦花|最洁白,比白雪还轻柔。

6.句组中句子关系的分析,以下三类衔接形式最主要:

(1)是词语关联形式,即在句组中使用有特定关联作用的词语。(连词、副词)

(2)是词语照应形式,即在句组中使用有特定照应作用的词语。(代词、同义词、时间词) (3)是词语隐现形式,即在句组中通过省略来承接上下文。(主语省略) (句子1)他咬牙站了起来。(句子2)可是摔倒了。(句子3)又站起来。

第五章语义

第一节语义的性质

一、语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

1.“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语义也就必然包含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思想,也就是所谓的“理性意义”,一是情感,也就是所谓的“非理性意义”。 (1)理性意义:也叫做“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 在词语平面上,它是与概念(词)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

在句子平面上,它是与判断(单句)和推理(复句)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 理性意义是词义的基本要求。 (2)非理性意义:

1. 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 例:“调皮”一般以为是坏的,但如果是出自父母之口就是活泼、可爱的意思。 2.语义是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意义,同语言形式的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 语言形式:包括“语汇形式”、“语法形式”

语汇形式:就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实词和固定短语。语法形式:包括语序、虚词、形态、重音、语调等形式。 由语汇形式表达的语义通常叫“语汇意义”,由语法形式表达的语义叫“语法意义”。

3.在语言里,语素、词、词组、句子等各级单位都有意义,它们的意义都是“语义”。其中,句子的意义和词的意义具有突出的地位。句子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句义是更大单位意义的基础。要正确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又必须首先了解句中词语的意义。

4.语言意义,即语义: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意义。

语境意义:个别的、临时的意义则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 例:他走了。走,表示死。即为语境意义。 二、语义的概括性:

1.概括性是语义的重要属性,无论词义还是句义都有概括性。(任何语义都有概括性) ?专用名词也是概括的。如:鲁迅。(不同时期的鲁迅都有着区别他人的特点,概括起来) ?由词组成的词组和句子的意义也具有概括性。如:新鞋(材料、款式、尺寸、用途) ?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都是概括的。 三、语义的模糊性:(考过)

所谓模糊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模糊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往往出现在词义所指范围内的边缘区域。而词义所指范围的中心区域则是清楚的。

(“真高!”①身材高②办法高明这是多义,不是模糊;①身材高到底怎样是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是模糊的。) 四、语义的民族性:

语义的民族特点比较突出地体现在词义上。

(例:汉语的“狗”常用于贬义:走狗、狐朋狗友。英语的“狗”常用于褒义:a lucky dog 幸运儿。“猫”是心地恶毒的女人)

第二节词义的结构

一、词义的构成:

1.词义:是指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除此之外,词义还包括人们对一定对象的主观态度和其它附加色彩。

2.词的理性意义:是通过人的抽象思维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种对象的概括反映而形成的。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认识就是“词的理性意义”。

(1)词的理性意义由于概括深度上的差异而分为两种类型:“通俗意义”、“科学意义”。 通俗意义: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性特征的反映。(盐:白色、有咸味??) 科学意义:人们对事物本质性特征的反映。(盐:主要成份是氯化纳)

(2)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基本的和核心的部分,没有了它,词语就会丧失指称和区别物的功能。(地位) 3.词的非理性意义:它是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因而又叫做词义的“附加色彩”。 主要表现在:“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三方面。

(1)感情色彩:人的主观态度。有:“褒义色彩”、“贬义色彩”、“中性”(没有感情色彩)。

(2)语体色彩:“口语色彩”、“书面语色彩”、“通用词语”(不带任何语体色彩)书面语色彩带有一定的文体色彩。 例:带有政治色彩的词语:论断、阐明、弊端、世界观??带有科学著作色彩的词语:之所以、论证、归结为、当且仅当??带有文学色彩的词语:婆娑、涟漪、袅袅、恬美、暮色??带有公文色彩的词语:报经、查复、查照、此布、此复??

(3)形象色彩:在语言中,用摹状、拟声方法构造的词语大都具有明显的形象色彩。 (天蓝、狮子狗、席卷、蝈蝈、乒乓球)引起人们对听觉、视觉形象的联想。 二、义项和非义项: 1.义项:

(1)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

(2)义项既包括词的理性意义,也包括附着在理性意义上面的附加色彩。附加色彩不能独立运用,因而不能单独构成义项,而只能和理性意义一起构成义项。(端正:①不歪斜、②正派。正派即为附加色彩。)

(3)义项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书(义项),小书、教材(非义项) (4)一个词可以有几个义项,这几个义项尽管反映的对象不同,但他们应该是一般人可以感觉得到的联系,如果没有这种联系,他们就不能算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而只能属于不同的词。(出去、一出戏,他们不是两个义项,两者没有联系是同音词。)

2.非义项: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所显现的个别的、具体的、临时的意义。 三、义素和义素分析:

1.义素:由分析义项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叫“义素”,又叫“语义成份”、“语义原子”。 义素是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种不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抽象的语义单位。

2.义素分析:就是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

3. 义素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对比法。 4. 义素分析通常可以按三个步骤来进行:

(1)确定对比的范围。(哥哥、姐姐、妹妹)

(2)比较词义的异同。(同胞、男性、年长)(结构、用途) (3)整理和描写。(哥哥的义素是〔+同胞、+年长、+男性〕) 5. 义素分析结果的描写和记录有两种方式:矩阵图、横排结构式。

6. 义素分析在语义研究和语法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在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义素分析可以清楚、简洁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便于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有利于词义的研究、学习和掌握。

边疆:[+国土、+靠近国界、+范围大]边境:[+国土、+靠近国界、-范围小] (2)义素分析还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限制条件。(语法)

(“男孩在笑”、“邻居们在聊天”等动词要求发出者的词语必须具备[+人]这个义素。)

这种在语法领域运用义素分析手段而形成的分析方法也叫做“语义特征分析”。

语义学领域义素分析法有所不同的是:语义特征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和解释语法结构规律,因而特别关注那些对词语组合有影响的语义成份。 语义特征义素分析

离开了三天了表示经历 [+完成、-持续] 盯了三天了表示持续 [-完成、+持续] 停了三天了表示经历、持续 [+完成、+持续]

(3) 义素分析在语义分析、语法分析中的作用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使语义的描写形式化。 7. 义素分析的不足:

(1)义素分析与语音分析或语法分析不同,

语音分析:以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作为客观依据。 语法分析:以语法形式作为客观依据。

义素分析:因涉及人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认识,至今尚未有客观的分析标准和依据,而是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2)义素分析的最初设想是要仿照音位的区别特征分析,用一套数量不多的语义成份来描写和说明整个词义系统,但这一设想实现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第三节词义的聚合

一、单义和多义

1. 单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一类对象,也就是只有一个义项,这类词叫“单义词”。 2. 多义词:一个词的意义包含着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这类词叫“多义词”。 3.词由单义发展为多义是由其各方面的根源的:

(1)客观对象之间的各种联系是词语多义化的现实基础。

相关性:年(收成),一年(收成一次)(借代)(由收成到一年)种瓜得瓜 相似性:包袱→负担(比喻),结晶→成果。 (2)词语的多义化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必然产物。

①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 ②派生义:后来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义”,也叫做“引生义”。

(兵,最初意义是“兵器、武器”→短兵相接;后又产生出“军事、→纸上谈兵;“兵士”→强将手下无弱兵。) ③基本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某个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这个意义叫“基本义”。

(基本义和本义有的是相同,有的是不同。“牛”、“铁”本义、基本义都一样。“兵”本义是:兵器、武器;基本义是:兵士。“取”本义是:割取耳朵;基本义是:拿到身边。)

4.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是以一个语音形式来表示多个意义。

二者的区别在于: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多义词产生歧义是受语言环境的制约。同音词的意义之间则没有任何联系,或者原来有联系的,但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人们已感觉不到这种联系的存在。 欠:①哈欠────┐ ②欠债┐│(同音) ③欠缺┘(多义)┘

二、同义词:即以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的词。 1.同义词具有的一些特点:

(1)同义词是就词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孤立的词语无所谓同义词。

(2)要构成同义词,不同词语的词义所概括反映的对象必须是相同的,或者是基本相同的,因而指称某一大类事物的词和指称这一大类事物中的某一小类的词不能构成同义词。 (“衣服”和“衬衣”“水果”和“苹果”就不是同义词。)

(3)同义词是就特定语言或方言的词汇系统而言的,不能跨越语言和方言来讨论。

(“书”和“book”,“玉米”和“玉麦”(成都话)都不是同义词)

2.同义词有的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大同小异,因而可分为:“等义词”、“近义词”两类。

(1)等义词:是指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附加色彩)在内的词义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以上的词。(维他命-维生素、米-公尺、马铃薯-土豆、山河-河山)

(“批评”和“批判”原来意义是相同的,现在有了语义轻重的差别。)

(2)近义词:是指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①近义词之间的差别可以表现在词的理性意义上。

范围不同:“书”和“书籍”;强调程度不同:“优秀”和“优良”;用法上不同:“改善”(生活)、“改进”(技术) ②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也可以表现在非理性意义上即附加色彩上:

感情色彩不同: “教师”(中性)、“教书匠”(贬义);语体色彩不同: “爸爸”(口语)、“父亲”(书面语); 形象色彩不同: “狮子狗”(有形象色彩)、“哈巴狗”(无)。

.如果一个词是多义词,那么它就有可能在不同的义项上与不同的词构成同义关系。(“熟”在“植物的果实完全长成”这个义项上与“成熟”构成同义词。)

三、反义词:是指一种方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 1.反义词具有的特点:

(1)反义词的意义反映的是:同类事物内部两个矛盾或对立的方面,具有共同的意义领域是构成词语间反义关系

的基础。

(2)反义词是指两个词意义相反,这种意义相反,是以逻辑上的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为基础的。(矛盾关系:生死;反对关系:冷热〔中间可以有不冷不热过渡段〕) (3)反义词是就词语的基本理性意义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2.反义词可以分为:“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两类。 绝对反义词:真-假、男-女、成功-失败;

相对反义词:大-小、爱-恨、朋友-敌人。(有着非此非彼的中间状态) 3.在语言中,一个词往往可以和几个不同的词互为反义词。

4.反义词在语言中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确定多义词的义项,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揭示矛盾突出对立面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四、语义场:(考过名解)

1.语义场:是指若干具有共同类属义素的词语(义项)构成的聚合体,类属义素是指反映事物所属类别的语义特征。(鸡、鸭、鹅家禽就是它的语义场)

2.其中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大的词叫“上位词”(家禽),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小的词叫“下位词”(鸡、鸭、鹅)。 关系:属于同一个上位词的若干下位词都具有相同的类属义素,可以构成一个语义场。 3.语义场最重要的特点是:体统性。

一个语义场就是一个局部的词义系统。系统中某个词语的意义会受到系统中其它词语的制约,系统中某个词义的变化或词语数量的增减,会导致意义领域的重新划分和分配,从而引起系统中其它词义的变化。 (古代:“牙”指两旁的牙齿,“齿”指中间的门牙;现代变为一个意义“牙”。) 语义场的另一个特点是:层次性。(钢笔、毛笔、铅笔→笔;笔、尺、橡皮→文具。) 4.研究语义场的意义:(次要)

语义场研究对词义研究和语言间语义对应关系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1)语义场研究具有系统性。(2)语义场研究可以为义素分析提供一个分析的基础。 (3)语义场研究为词义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和途径。

(4)语义场研究为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语义对应关系提供了一种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框架。

第四节句义

一、句义的构成

句子的意义可以根据表达形式的不同而大致分析为词汇意义、关系意义和语气意义三部分。 1.词汇意义:词是句子的基本构成成份,句子中间的意义也就成为句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关系意义:句子通常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词语在组合时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意义”。

关系意义和词汇意义不同,词汇意义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一个词语即使孤立存在,也会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而关系意义则是词语进入组合之中才会产生的意义,它只存在于一定的句法结构之中,孤立的词语是没有这种意义的。

词语之间的关系意义又可分为:“语法关系意义”、“语义关系意义”。

(1)语法关系意义:词语在一定的语法结构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就是语法结构关系,由这种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语法关系意义。(主谓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是:陈述;动宾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是:涉及;并列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是:平等;偏正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是:修饰或限定。) 同一个词语的线性序列存在两种语法关系意义。(歧义:学习文件动宾,偏正)

(2)语义关系意义:语义结构关系是指词语在组合中产生的语义上的关系,它是一定的现实关系的概括反映。由这种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语义关系意义。 例:他在看书。看文章(动+受),写文章(动+结果) (施事)(受事)写黑板(动+处所),写毛笔(动+工具)。

* 如果同一个词语的线性序列存在两种语义关系意义,人们对这个序列的意义就可以作出两种不同的理解。 鸡不吃了”,(动+施事):鸡不吃食了;(动+受):人或其它什么不吃鸡了。

(3)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就是“语气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语气意义一般都是通过语调形式来表达的。(陈述↑,其它↓) 二、句子的语义结构:

.述谓结构:从语义结构上看,一个句子包括“情态”和“命题”两部分。 情态部分包括时态、语态、语气等方面的意义,情态以外的部分便是命题。

一个命题在语义结构上可以进一步分析为一个“述谓结构”,一个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组成。 (1)谓词:一般就是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他给我一支笔。天气特别热。)

(2)变元:又称“题元”、“项”等,变元一般都是名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上题中“他、一支笔、我、天气、”都是变元。)

(3)在述谓结构中,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部分。一个述谓结构可以有多少个变元以及可以有何种性质的变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规定的。(“睡觉”只有行为发出者,一个变元;“喝”有行为发出者和涉及的客体,二个变元。)

(4)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不同的语义关系,可以把变元分为若干个类型,这种变元的类型一般称之为“语义角色”。常见的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工具、结果、处所、与事。

(“与事”:间接宾语。给他一支笔。他:间接宾语为与事。笔:直接宾语) (“水烧完了”,“水”是工具。“文章写完了”,“文章”是结果。)

(5)从语义上看一个变元在述谓结构中属于那一种语义角色,首先取决于谓词的语义,谓词的语义规定着谓词与变元之间可能具有的语义关系。

(6)述谓结构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简单述谓结构”、“复合述谓结构”、“从属述谓结构”、“降级述谓结构”。 ①简单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构成,其中所有变元都只是名词性成份而不是述谓结构,这样的述谓结构就是“简单述谓结构”。 (他去上海。)

②复合述谓结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述谓结构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复合而成,这样的述谓结构就是“复合述谓结构”。(a. 复句:河水很深,水流又急。)(b. 连动:我去买东西。)

③从属述谓结构:变元本身也是一个述谓结构,这种充当其它谓词变元的述谓结构就是“从属述谓结构”。 (我|希望你去。你去|比较好。从句法结构上看,主谓结构作主语或宾语。)

④降级述谓结构:变元可以带有修饰或限定性的成份,以表示变元某方面的特征,充当这类成份所谓述谓结构 就是“降级述谓结构”。(小李正在|看我昨天送给她的小说。从句法上看,主谓结构作定语。)

2.语义指向:句子中某个成份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或哪些成份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份的语义指向。

a. 语义指向可以同句法结构关系一致。

如:我吃完了。“完”在句法结构关系上,是动词“吃”的补语。在语义指向上,也指向“吃”。 b. 语义指向也可以同句法关系不一致。

如:我吃饱了。“饱”在句法结构关系上,是动词“吃”的补语。在语义指向上,却指向施事“我”。 练习:

1.变元的类型:

(1)书买到了。(受事)书写完了。(结果)(2)他送给我一本书。(他:施事,我:与事,书:受事) (3)自行车不能带人。(工具)(4)快车道不能骑自行车。(处所) 2. 辨别述谓结构类型:

(1)他上街了。(简单) (2)他上街买东西了。(复合)(连动) (3)他|买他需要的东西。(降级) (4)他买东西|很爽快。(从属) (主谓结构作定语) (主谓结构作主语)

(5)他买的东西|我很喜欢。(降级)(6)我|不知道|他买什么东西。(从属) (主谓结构作定语) (主谓结构作宾语)

7)他买东西,我不买。(复合)(8)这|说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从属) (复句) (主谓结构作宾语) 3.语义指向:

(1)他圆圆地画了一个圈。(圆圆地:结构上修饰限定“画”,语义上指向“圈”。) (2)那些点心他们都吃了。(都:结构上修饰限定“吃”,语义上指向“他们”、“点心”。) 三、蕴含和预设:“蕴含”和“预设”是句义之间的两种重要关系。

1.蕴含: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说甲蕴含乙。 蕴含可以用公式表示为:甲→乙。

例:a.他买了一篮子萝卜→他买了一篮子蔬菜(上下位关系)

b.他踢了小张的腿→他踢了小张(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1)蕴含的规律:

① 含有下位概念或局部概念的句义蕴含含有上位概念或整体概念的句义,而不是相反。 (“他踢了小张的腿”可以推知“他踢了小张”。“他踢了小张”无法推知“他踢了小张的腿”。) ②如果上位词语或表示整体的词语是周遍性的,则由上位推知到下位,整体推知到局部,而不是相反。 (a.什么笔他都有→他有钢笔 b.那棵白菜全烂了→白菜心烂了)

(2)语义学研究的蕴含关系:是指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的蕴含关系,这种蕴含关系通常可以从句子本身的意义推知,而不必依赖特殊的背景知识。

下面蕴含关系都不是语言学中的蕴含关系:

今天是端午节→今天吃粽子。(背景意义)今天是8月31日→明天中小学开学。(文化意义) (3)一个句子的蕴含往往不止一个。他有汽车→他有车→他有交通工具

(4)蕴含的作用:蕴含关系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句义构成的认识,而且还有助于说明句义之间的其它关系。 2.预设:预设和蕴含一样,也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而言的,也是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但蕴含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而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预设可以用公式表示为:甲乙,意思是“甲以乙为预设”。

例: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 他哥哥在北京上学(蕴含)

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 他有哥哥(预设)(背景) 老王又来了; 老王以前来过(预设) 四、歧义: 1.歧义的性质:

(1)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语言片断、语言线性排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例:语言符号序列:进口彩电(动宾)(偏正)

(2)歧义以语言符号序列的同形为前提条件。有口头歧义、书面歧义两种。 (3)歧义与语义模糊性质不同。歧义性是能消除的,而模糊性是不能消除的。

(“新汽车牌照”可以说成“新的汽车牌照”和“新汽车的牌照”。但“新”仍旧是模糊的) (4)歧义与语义笼统性质也不同。笼统来源于语义的概括性。

(“这是书。”是概括的,不是歧义的。“他走了一个钟头了。”“走”是歧义。) 2.影响歧义难度的因素:

(1)歧义难度的大小与各种解释的相对频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句子出现的频率多,歧义难度就小。相反,句子出现的频率少,歧义难度就大。

(“饺子饱好了。”一般以为饺子制作好了。还有一种意思就是把饺子包裹起来。后一种用的频率少,因而,这句话的歧义难度较大。)

(2)此外,歧义难度的大小与歧义形式本身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关系。(“我想起来了。”轻音与重音的区别) 3.歧义的类型:

(1)词汇歧义:是指由词汇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

①词语的同音异议可能造成口头歧义。(期zhong考试,中、终) ②词语的同形异议也可能造成歧义。(“你别上”,动词、不要)

③词语的一词多义也可能造成歧义。(“小吃店关门了”,营业时间已过、停业)

(2)组合歧义:是指由词语组合关系上的原因造就的歧义。分:“语法结构歧义”“语义结构歧义 ①语法结构歧义: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2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学生家长都来了)

②语义结构歧义: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中山公园松树最多。“最”在语义上可以指向 “中山公园”和“松树”) 练习:指出语义指向:

1.商店出售自行车和汽车的零件。(语法结构歧义)

2.我不想吃饭了。(食物)(米饭)(语义结构歧义)(词汇歧义) 3.这是一家女子理发店。(理发师)(顾客)(语义结构歧义)

第六章文字 第一节文字的性质

一、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1.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孤立的符号,而是互相有联系,有一定规则制约的。 文字系统由一定数量的“字符”以及字符的组合规则和书写规则组成。

2.文字起源于图画,是由一定的图形跟一定的语言单位相结合并且固定下来以后逐步形成的。

二、字符:也就是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也就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如:汉字的“字”和拼音文字的字母。 1.字符的类型:

(1)从与语音意义的联系来看,分“意符”、“音符”、“记号”三类。 ①意符: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即表义的字符。如:木

②音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字符,即标音的字符。音符最初都是由意符转化而来的。

如:“其”原来是“簸箕”的意思是一个意符,后来用这个字的音去记录同音的“其”,“簸箕”的意思就没有了。现在“期”“棋”都是“其”的音符。

③记号: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如:“×”(五)、“戏”、“鸡”、“汉” (2)从能否分解来看,分:“单纯字符”、“复合字符”两种。

①单纯字符:人、木、水??、每一个拉丁字母。②复合字符:信、松、??

2.“自源文字”:所有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不论是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汉字还是玛雅文字的情况都一样,总是先有意符,后有音符,音符是从意符转化而成的。这些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可以称为“自源文字”。(甲骨文) 3.“他源文字”:而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可以称为“他源文字”。(拼音文字、拉丁文) 三、文字的类型:

1.根据字符与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来分:词语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音位文字。 (1)词语文字:字符跟语言中的词语相联系。古汉字(以单音词为主)、所有的自源文字。 (2)语素文字:字符跟语言中的语素相联系。(实际不存在) (3)音节文字:字符跟语言中的音节相联系。(日文的假名)

(4)音位文字:①辅音(音位)文字:阿拉伯文字②(全)音位文字:希腊文字 2.根据字符与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来分: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意音文字。 (1)表意文字:(实际不存在)

(2)表音文字:(所有的他源文字、日文的假名、阿拉伯、希腊文字)

(3)意音文字:(所有的自源文字、既表音又表意的文字)* 汉字既是词语文字又是意音文字。 3.对汉字类型的几种误解:

(1)认为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那是“现代”的情况。古代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以双音节词为主。

(2)认为汉字是一种语素?音节文字。(“一个字符代表一个音节”,但是有些汉字往往不止一个音节,而一个音节往往由很多不同的汉字来代表。)

(3)认为现代的汉字仍然是一种“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不正确、不科学) (4)认为汉字是一种典型的表意文字。(但是没有一个人看到一个汉字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5)认为汉字是一种“拼形文字”。

第二节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而不是语言本身。文字和语言有密切关系,但是文字不等于语言,在文字和语言之间不能画等号。书面语是用文字书写下来的语言的一种存在形式,因此书面语和文字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文字不等于书面语。 二、语言对文字的影响:

1.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是有影响的。应该说语言的特点和文字的特点是有一定的联系的,特别是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单位作为字符代表的对象跟不同语言固有的特点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汉字在语音上代表一个音节,这跟汉字产生初期汉语的词语绝大多数是单音节的特点显然是分不开的。

2.但是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的影响也不能绝对化。同属汉藏语系的汉语和藏语就采用两种不同的文字系统,一种是意音文字,一种是音位文字(拼音)。

3.文字反过来对语言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字帮助了语言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语言的功能大大加强和扩展了。文字的类型会影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三节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一、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许多人认为文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这种观点是有根据的。我国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文字也起源于“结绳”。但种种迹象表明,结绳只是在文字诞生以前人类使用过的一种记数、帮助记忆和起提示作用的工具,跟文字的起源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文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的说法更为可信。

从现在世界上保存下来比较完整的三种最古老的文字有:苏美尔文、古埃及文、汉字骨文。

1.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多年以前,苏美尔人用芦管在泥版上“压印”出来的文字,笔道像一个个“楔子”,故称为“楔形文字”。

2.词语文字:古老的独立发展起来的“自源文字”都是以词语作为字符代表的单位(即都是词),所以后人称之为“词语文字”。(意音文字)

3.结论:已知所有的自源文字都是意音文字或词语文字,而已知的所有的表音文字没有例外的都是他源文字。 4.最早根据古埃及文字创造辅音文字的是“腓尼基人”。希腊人在腓尼基人辅音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音位文字”。 5.在国内外文字学界长期以来还有一种文字发展三阶段论,认为文字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三个阶段,即:①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阶段、②音节文字阶段、③音位文字阶段。但是,一个符号系统的优劣首先应该就其功能而言,就服务于语言的功能来说,以上各种文字似乎都能很好的为有关语言服务,难分高低,似乎说不上哪个高级,哪个低级。这个问题暂不做结论。 二、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汉字资料是公元前14世纪到前11世纪的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2.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六书的理论做出了解释,他说:“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3.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单纯字符称为“独体字”(日、月),把复合字符称为“合体字”(明)。 4.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几个不同字体阶段。

第四节文字的创制和改革

一、文字的创制:

文字的创制在这里指的是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特别是政府或语言学家为还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不涉及历史上各种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创制过程。国外称这项工作为“语言规划”。也有一些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为一种有方言分歧的语言创制文字首先要解决以哪一种方言为基础方言的问题。 二、文字改革:

1.文字改革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①正字法改革:我国的汉字简化方案

②字符类型改革:1928年,土耳其废除阿拉伯字母,改用拉丁字母。

③文字类型改革:越南把在汉字基础上创制的意音文字改成使用拉丁字母的表音文字。 2.毛泽东在50年代曾提出:汉字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方向。(后没有实行)

第七章语言和社会 第一节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一、语言的起源

1.什么是语言的起源问题:

(1)一个问题是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产生的,这可以说是语言产生的条件问题。

(2)另一个问题是人类语言是从什么交际手段发展而来的,这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前身问题。 2.起源的不同学说:

(1)神授说:认为语言是上帝或神赐予人类的。

(2)人创说:认为语言是人自己创造的,而不是上帝或神赐予的。 ①摹声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对外界的各种声音的摹仿。

②社会契约说:认为原始人类起初没有语言,后来为了相互交际,就通过彼此约定,规定了各种事物的名称,这样就产生了语言。(这种观点注意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符号的任意性) 3.语言的前身:①手势说;②感叹说;③劳动叫喊说。 4.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了语言,语言起源于劳动的观点。他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 他指出了劳动在语言起源中的关键作用: (1)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社会需要;

(2)劳动发展了原始人的思维,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条件;

(3)劳动也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条件。 5.语言起源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一般了解)

(1)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条件,才可能产生语言。

(2)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发出清晰地声音,具备了这种生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 (3)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一定阶段“到了彼此间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

这三个条件都是语言起源的必要条件,三者不可缺一,而创造这三个条件的是人类的劳动。 6.语言产生的过程:语言起源的时间是:晚期智人时期。

人类的语言既不是神授的,也不是人类有意识地在一个短时期内创造出来的,它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有前语言的交际手段演变发展而成的。人类在掌握有声语言之前就拥有动作、面部表情、手势、声音等前语言的交际手段。 二、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语言是不断发展演变的:

(1)语音的演变。如:《山行》“石径斜”古今音发生了变化。

(2)语汇、语义、语法也发生了变化。如:“臭”原指一切气味,后指不好闻的气味。“闻”原指耳朵听见“耳闻目睹”,后用来指用鼻子嗅。古汉语的宾语前置。 2.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

(1)外因:语言的社会交际活动。①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②社会的分化形成社会方言。

③社会的统一形成民族共同语。④社会间的接触也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

(2)内因:语言内部的各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古代单音词为主,现代双音词为主) 3.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

(1)渐变性:(不是突变)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必须稳定,但是人类要适应社会需要,语言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有决定语言是渐变的。 (2)不平衡性:

①语言内部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不平衡性。

a. 语音:较慢b.语汇:发展最快(基本词汇发展慢,一般词汇发展快) c.语法:较慢、感觉不到d.语义:较慢

②不同地域之间的不平衡性。如:北京话没有入声,英语有入声。

第二节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社会的地域分化

1.地域方言,社会的不完全分化(上海、北京)(方言) 2.亲属方言,社会的完全分化。(汉语、英语)

(汉语和藏语是亲属语言、英语、德语等都来自日耳曼语) 社会的分化:社会的社群分化――社会方言(工人、知识分子) 一、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1.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

(1)地域方言的产生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完全分化:是指社会相对独立,

又同属一个国家逐渐形成方言。

(2)亲属语言:社会由不完全分化走向完全分化,分裂成几个各自完全独立的社会,那么各方言的社会政治地位就可能随之发生变化,由一种语言的分支转变为各自独立的语言。这种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语言,叫做“亲属语言”。(社会完全分化的结果)世界上按亲属关系大致可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 (3)方言 ―― 次方言 ―― 土语 -北方方言-华北方言-河北话 -西北方言-东北话 -西南方言-山东话

-江淮方言-胶东话、河南话、淮北话

(4)方言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方言间在词汇和词义上也会有一些差异。方言间在语法上的差别相对来说要比语音、语汇上的差别小一些。

方言之间的共同点:除了词汇和语法有共同的之外,在语音上也会有对应关系。 如:上海话“家”、加、嘉、假。读“ga”;普通话读“jia”

(5)语言的谱系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语言互相分开叫~语系语族语支语群 2.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有什么区别:

(1)社会方言是一种语言内部的变体,同社会的社群分化有关;隐语是一种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同社会的地域分化有关。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 2)从结构系统上看:

地域方言有自己独立的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系统,它们之间的差别可以大到不能通话的程度。 社会方言却没有自己独立的结构系统,因而他们之间的差异一般不会妨碍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 二、语言随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1.一种语言走向统一的社会条件:(1)政治上高度统一(2)经济快速发展 2.语言统一有两种情况:(主要通过哪些方式实现?)

(1)一种语言逐步消除方言分歧而走向统一。(通过推广民族共同语,并逐步取代方言的方式来实现。) (2)几种不同的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

主要通过语言转用的方式来实现。其次通过非克里奥耳化的过程,使克里奥耳语成为基础方言的一种变体。 3.通用语与共同语的区别:

(1)形成的基础不同:通用语是在方言的分歧的社会里形成的,共同语是打破地域封闭状态走向完全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

(2)作用不同:通用语对消除方言作用不大,共同语能引导方言的发展,最终取代方言。

4.通用语:在存在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人们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际,往往会选择一种方言作为各方言之间的交际工具,我们把这种语言形式叫做“通用语”。(我国古代的“雅言”、“通语”“官话”就是当时人们给这种通用语的名称。)

共同语:与通用语不同,它是社会打破地域封闭状态走向完全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

对方言来说,共同语是一种高级的形式,他能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最终取代方言。在大多

数情况下,共同语就是过去的通用语。

国语: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为了维系整个国家各民族之间的联系,需要有共同的交际工具,有人把这一种一个国家内各民族之间所共同使用的语言叫做“国语”。 5.共同语对方言的影响:

(1)共同语引导方言的发展方向,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如:“娘子”、“家主婆”被“爱人”所取代。 (2)共同语会逐步扩大自己的使用范围,而方言的使用范围将随之不断缩小。

第三节语言的接触

一、语言成份的借用和吸收:

1.借词:也叫做“外来词”,它指的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沙发、巧克力??考过

2.意译词:是用本民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不是外来词) 如:英语原词借词意译词

microphone 麦克风扩音器 penicillin 盘尼西林青霉素

3.仿译词:用本民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不是外来词) 如:黑板(blackboard)、足球(foodball) 4.汉语吸收外来词成份的特点:#

(1)不习惯完全借音的借词形式,而喜欢用意译词和仿译词的形式来吸收外来词。 (2)即使要利用借词形式,也要使借词形式带有意译成份,如:比萨饼、汉堡包、啤酒

(3)在音译外语时,尽可能选用与外语原词意义相关的汉字,使人们能从汉字的意义上获得借词词义的提示,即意译兼意译。如:基音、香波。 二、双语现象

1.双语现象:是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2.双语现象与双语制:“双语现象”也有人称之为“双语制”,但“双语现象”和“双语制”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双语现象”指的是社会上实际使用双语的情况。“双语制”指的是某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两种或多种。 因此,我们不能把“双语现象”和“双语制”看作一回事。 3.双语现象产生的原因:

1)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杂居在一起,在社会交往需求的作用下,产生使用现象。 2)外语教育也会促进双语现象的产生。 三、语言转用:

1.语言转用: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也有人称之为“语言替换”。

2.一种语言逐步消除方言分歧走向统一,是通过推广民族共同语,逐步用来取代方言这种方式实现的。几种不同的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则主要通过语言转用的方式实现。 3.语言转用的社会条件:(双语现象与语言转用的区别)

(1)语言转用与民族的融合密切相关

(2)同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联系,形成语言转用。 (3)民族融合过程中,哪一方发生语言转用,哪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它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不是决定因素。 4.双语现象与语言转用的联系:

(1)语言转用是一个从单语到双语,再由双语到新的单语的过程,一般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2)语言转用虽然必须经过双语阶段,但双语现象并非都能导致语言转用。

四、语言混合: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份可能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 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语言混合”。 语言混合的形式有:“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

1.洋泾浜语:是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时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2.洋泾浜语的特点:

(1)从语言功能上看:洋泾浜语只用于口头交际,只有口头形式而没有书面形式。使用范围狭窄。(与外国人进行贸易通商)

(2)从语言系统上看:①洋泾浜语的语音夹杂有当地音,②词汇成份数量有限,③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程度。 3.洋泾浜语的发展前途:

(1)随着社会交际环境的变迁而消亡。如:新中国的洋泾浜语已被淘汰。

(2)在社会交际需求的推动下,发展为克里奥耳语,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通用的交际工具。如:新几内亚的官方语之一“新美拉尼亚语”就是以英语为基础的洋泾浜语发展而来的克里奥耳语。

4.克里奥耳语:(是混血儿的意思),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形成的语言。又叫混合语。

5.洋泾浜语与克里奥耳语的区别:

(1)洋泾浜语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使用范围狭窄,但一经地位提升而转变为克里奥耳语,就会迅速的丰富发展起来。

(2)洋泾浜语只适用于特殊的交际场合,不作为母语。克里奥耳语是某一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成为母语。 6.非克里奥耳化:当克里奥耳语和作为它的基础的那种语言并存于一个社会之中时,如果基础语言有较高的社会声望,说克里奥耳语的人就可能根据基础语言来不断调整、校正自己的语言,是克里奥耳语向着基础语言方向发展,结果使两种语言越来越接近,甚至使克里奥耳语变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这种现象和过程被称之为“非克里奥耳化”。

7.意义:不同的语言在相互接触中产生洋泾浜语,洋泾浜语在社会交际的需求下,取代某些社会群体的本族语而转变为克里奥耳语,克里奥耳语又经过非克里奥耳化的过程向自己的基础语言靠拢,以至于最后成为基础方言的一种变体,这种现象和语言转用一样,也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一种形式。

第四节语言规划

一、语言规划: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做出的有组织的、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被称之为“语言规划”。 1.语言规划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具有两个主要特点:

(1)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的一种人为干预,这种干预主要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来实施。 (2)语言规划同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关系密切。 二、官方语言的选择:(一般了解)

在一个多种语言并存的社会里,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或几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从理论上说,选择官方语言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国、本民族或本国各民族的长远利益,应该选用国内多数人使用的语言,或是国内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因而较有影响的民族的语言。

三、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和规范化:对语言中产生的分化,既不能一概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必须对他们作出评价和选择,这就是“语言规范化”。语言规范化具有“约定俗成”的原则。例:“呆板”“曝光”语言学家认为它们应该读“aiban”、“puguang”而一般公众却读作“daiban”、“baoguang”1985年,本着“约定俗成、承认现实“的态度把这两个社会公众的读音定位新的读音规范。可见,语言的规范化是一个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一劳永逸的规范化是没有的。

四、民族语言政策:主要是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具体说,就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语言、如何规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政策。

民族语言政策涉及的方面很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2)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

第八章语言与心理 第一节语言的思维和关系

一、语言是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

1.心理语言学:语言不但是一种符号系统和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研究语言的心理机制和相关表现的学科叫做“心理语言学”。 2.思维与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1)思维与思想不完全相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结果;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

(2)思维与思想又有联系:因为不管怎样去想,总会想出来一些结果;反过来,不管是怎样的结果,总是经过想的过程得出来的。

3.语言为什么是思维的重要工具:

(1)人们正是靠了语言才能够去想问题,即进行思维活动的。

(2)人们正是靠了语言才能够知道想了什么,即把思维的结果固定下来和传递下去(用语言写下来进行思维活动。) 二、先有思维还是先有语言; 1.有三种不同的意见:

(1)思维和语言有各自的发展过程。(没有关系)(柏拉图)

(2)思维和语言是同时发生的,而且由于坚持思维只能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先有语言,然后才有思维。)(亚里斯多德)

(3)思维先于语言发生的(现代人)(爱因斯坦)本教材认为第三种意见更值得重视。 2.为什么思维先于语言:

(1)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史来探索语言和思维所产生的先后顺序,乃至语言和思维产生的绝对年代。最早的人类在距今三百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那时人类还没有语言,但已经可以制造工具,用体态、表情、手势来进行交际。可

见,无论是从生理条件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看,人类都是早有了思维,以后才产生了语言。

(2)从儿童掌握思维和语言的过程来推测人类发展史上发生过的情况。儿童一般要二岁左右才能说一些很简单的话,在这以前应该说儿童还没有掌握语言。但婴儿从五个月开始就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

(3)从大脑受到损伤,丧失了语言能力或思维的病理现象,以及先天聋哑人的思维状况,来推测语言和思维的产生过程。他们虽不能说话但都有思维。

3.目前在思维和语言的起源产生问题上比较倾向于一致的观点是:

(1)一方面承认语言与思维确实密不可分,至少在语言出现后它是人类思维的最主要工具。 (2)另一方面又承认人类的思维可能先于语言产生,或者说人类是先有思维后有语言的。 三、语言和思维是否相互对应: 1.大致上可以把思维分作三类:

(1)第一类叫做“感性思维(也称前思维活动)”,狭义的感性思维只能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这是一种直观思维。

(2)第二类可以叫做“抽象思维(也称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或径称思维活动)”。这是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复杂逻辑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

(3)第三类则可以叫做“发散思维(也称外思维活动)”。这是指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如感情、意志、美感和相关的文化传统意识等。〔此外,像文学、音乐、绘画、雕塑、摄影、舞蹈等,一般也被看作是发散思维或者是发散思维中的形象思维的表现形式。〕 2.思维活动与语言的关系:

(1)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活动肯定是需要语言参与的。要作出判断或推理,就得用到句子或复句。因此,可以说抽象思维实际上就是以语言作为工具或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这些必须使用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就都是抽象活动。

(2)对于抽象思维来说,其它两种类型的思维活动确实不一定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进行。

感性思维(前思维),特别是直观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直接的感知。这种思维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 如:动物没有语言但有些动物却有思维能力,像老马识途。

发散思维(外思维)特别是表现为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时,是思维活动对人类社会生活其它方面产生影响。 (3)所以也有人干脆把抽象思维以外的思维,特别是感性思维,叫做“非语言思维”。而把文化意识和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活动称作“形象思维”。此外,像文学、音乐、绘画、雕塑、摄影、舞蹈等,般也被看作是发散思维(或者是发散思维中的形象思维)的表现形式。 3.语言是抽象思维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

(1)除了肯定抽象思维需要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外,也应该承认非抽象思维也不是完全没有或不需要语言参与。(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更多的是利用直观,而不是用语言来思维,儿童的思维还算不上是抽象思维。无论人的情感、美感还是文化意识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或者反映到语言文字上。)

(2)既要肯定抽象思维需要语言作为工具,但也要看到有时抽象思维活动只借助于语言还不够,即实际上也不能绝对地说语言就是抽象思维的唯一工具。例:“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话就在嘴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等,就不能仅仅说是一种修辞表达。说明:语言是抽象思维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

4.跨越式思维:实验已部分地证明人脑的神经元并不是单通道线性排列的,而似乎是一种多通道的全息装置,可以进行所谓“跨越式思维”。如:棋手进行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5.语言和思维的区别: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范畴: (1)从功能上说两者不同:

①虽然思维要用语言来体现,如概念要用词语来表达,判断、推理要用句子和复句来表达,但思维和语言之间并不能简单地看成思维是有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或者思维是内容,语言是形式的关系。 ②二者实际上都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

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

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包括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语言的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和词、词组、句子等。

③思维除了以语言作为工具外,还可能有其它物质载体;语言除了作为思维的工具外,还是人类交际工具。再这方面语言与思维各自功能的外延也不完全等同。

(2)从范畴上说二者也不同:思维要用语言形式来进行,概念和词语、判断与句子、推理和复句等也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如:语言中的虚词,就不表达任何具体概念。

6.目前在语言和思维的范围和功能对应问题上比较倾向于一致的观点是:

(1)人类的思维活动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抽象思维是必须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活动,抽象思维以外的其他思维活动,如:感性思维(前思维)和发散思维(外思维)不一定需要语言参加,但语言也在思维活动中起作用。 (2)语言是抽象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抽象思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但二者毕竟是两种具有不同功能和属于不同范围的现象。 四、语言和思维哪个是主导: 1.大体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1)语言决定思维,即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这当然是一种比较极端的看法。

例:人们看到“汽油桶”往往十分小心,怕着火爆炸;但看到“空汽油桶”就以为是空的就不大在意,以为较安全。但实际上“空汽油桶”充满可然气体,可能更危险。

萨氏和沃氏的这种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以后就被称作“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由于其核心内容是: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又称作“语言相关论”。 (2)思维决定语言(更主要) ①为什么说不是语言决定思维:

一方面从整个对思维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来看,即使承认语言影响思维,也并不是只有语言才影响思维。(有语言环境、生活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的各种社会环境影响)。

另一方面,从整个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的现象看,也不是所有的思维都受语言的影响。例:《红楼梦》中,焦大不可能爱上林妹妹,主要在于他们所生活的不同社会背景。

②为什么说思维决定语言:世界上不同的语言多数互相听不懂,互相不能通话,可是通过翻译就能交流思想感情。人类的语言虽然不同,但是人类的思维内容确是基本一致的。正是思维决定了语言所以不同语言才有可能通过翻译,相互沟通。

(3)应该说,目前在语言和思维的地位作用的问题上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在语言和思维关系中,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语言虽然对思维活动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无限度地夸大这种影响,语言也不能最终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

第二节语言能力和语言获得

一、语言能力问题和语言获得问题:

1.什么是语言能力问题:要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就必须研究人的大脑,研究大脑与语言的关系,这就是语言能力的问题。

2.什么是语言获得问题:要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也就必须研究儿童是怎样获得语言的,这就是语言获得问题。 二、大脑的构造和人的语言能力: 1.大脑的单侧化现象研究:

“单侧化”的意思是,人的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并不是完全对称的,不但大小略有差别,而且有明确的分工,即左半球的一定部位掌管语言和抽象的思维活动;而右半球的一定部位掌握与语言无关的直观动作的思维活动。 2.大脑左半球的分区研究:

(1)布洛卡失语症:基本上不能说话,但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

(2)维尔尼克失语症:能够说出一些词语,发音也很准确,但词语之间在意义上没有联系,构成不了完整的句子,而且也听不懂别人的话。 3.大脑语言遗传机制的研究:

(1)遗传机制(或者叫“语言获得机制”)美国当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 人的大脑中储存的语言知识应分为两类:

一类叫做“语言能力知识”或“普遍语法”,这是全人类语言所共有的(先天具有的本能知识); 另一类叫做“语言运用知识”或“个别语法”,这是各民族语言所特有的(后天获得非本能知识)。 4.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研究:

临界期的意思是:不管是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还是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是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的可能性。但这些潜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有可能起作用,否则大脑的语言功能就会失效,人也就不会说话了。

现在一般认为最迟是十二至十三岁,即相当于青春期,超过这个年龄就肯定不可能学会说话了。 5.人的大脑构造的独特性研究。 三、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和原因: 1.儿童语言获得过程

(1)语言前阶段:①非自控阶段(0~6)月②咿呀学语阶段(6~12)月 (2)真正语言阶段: ①单词阶段(1)岁

②双词阶段(2~3)岁:(双语句不但表达出的语义关系更加复杂,更是标志着儿童产生了最早的语法能力。) ③简单句阶段(2~2.5)岁:(多个实词连接的简单句,也称作“电报句语言) ④复杂句阶段 “成人句语言”:(开始正确使用虚词和掌握形态变化) 2.儿童语言获得的原因和条件:

(1)偏重于外部条件的解释:认为儿童的语言获得主要还是由后天的环境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主要有“模仿说”和“强化说”。

(2)偏重于内部条件的解释:强调儿童的语言获得主要是由先天的生理条件和大脑的遗传机制决定的。主要有“天赋说”和“认知说”。

3.儿童语言能力的表现形式有那些:

儿童听得能力往往都要早于说的能力,或者说理解句子的能力往往要早于构造句子的能力。另外还有的更细的划分,即除了区分听和说,还区别语音、语义和语法的不同发展过程,从这方面说,儿童语音能力的发展最早于语义和语法能力的发展,但语法能力的发展则肯定是观察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最主要的线索。

第三节语言与认知活动和民族社会心理

一、语言和人的认知活动:

(1)通常说的人的认知活动主要就是指:抽象思维的活动。

(2)具体说来,语言在思维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语言可以帮助完成人的认知过程。②语言可以储存人的认知成果。③语言可以改造人的认知能力。 二、语言和民族文化意识:

1.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的精神。

(语言又是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量,每一个民族都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并且往往把民族语言和民族尊严联系起来。)

2.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

(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而语言则有民族特点。这是语言和思维最根本的区别。) 3.语言文化学:也叫做“语言民族学”:

通过分析不同语言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这种研究就叫做“语言文化学”或“语言民族学”。

第九章语言学的应用

1.应用语言学的主要内容:

(1)应用语言学既然是由于语言教学研究与语言理论研究的分化才产生的,因此,传统上最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就只指语言教学。

语言学在人文学科的运用,通俗地说就是面向人的语言学运用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教学和语言规范化有关的直接运用研究。

一般认为,语言教学,既包括学校里进行的母语教学(第一),也包括儿童语言教学、民族地区的共同语教学、外语教学(第二)、双语教学、盲聋哑人的特殊语言教学等。

(2)广义的或现代意义上的应用语言学是指语言学在其它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范围内运用。也就是语言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通俗地说就是面向机器的语言学运用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跟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科学有关的直接应用研究。

2.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语言教学是语言学应用的主要内容。

(1)语言教学并不需要或并不可能把语言学研究的所有东西都搬过来,所以确实不能简单地把语言学跟语言教学

研究划等号;

(2)语言教学与语言学研究又有很多联系,不但语言的教和学的过程本身就是语言学研究的知识,而且语言学研究的其它成果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于语言教学。 3.人们掌握或学会语言的两种途径:

(1)一种叫做“获得”(或习得),一种叫做“学习”(或学得)。这是两种性质上很不相同的掌握或学会语言的途径。

(2)从一个角度说,语言获得主要是通过非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即所谓直觉习惯和模仿强化等,来完成的。(掌握一种母语,指儿童前后期。)

(3)语言学习则主要通过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即所谓死记硬背和听说读练的练习等,来完成的。(学习一种外语,指成人)

4.“获得”、“学习”与“语言学”的关系:

(1)“语言获得”并没有太多“教”和“学”的问题,因此,跟狭义的语言教学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直接,这其中也就不需要太多通常说的语言学知识。

(2)“语言学习”则主要通过有意识的“教”或“学”的问题,这也就是狭义的语言教学。

(3)儿童掌握母语的“获得”过程中也不能说就没人教或不去学,特别是当孩子上了幼儿园和小学以后,“学习”这种外在和显性形式也就对提高语言能力有重要作用了;

(4)成人学习外语的“学习”过程中也不能说就没有环境的影响和语感习惯的作用,特别是在学了若干年之后,“获得”这种内在和隐性形式可能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5)可以这样看,即儿童掌握母语的前期主要靠“获得”,后期就也需要靠“学习”;成人学习外语的前期主要靠“学习”,后期也需要某种程度的“获得”。

5.第一、第二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把母语教学和外语教学分开来,“母语教学”又称“第一语言教学”。“外语教学”又称“第二语言教学”。 6.外语教学的特点:

(1)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一种基础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因此学习中就需要更多借助语言学知识的帮助。(这是外语教学最主要的一个特点)

①所谓“基础性”,就是学习外语的人是在已经掌握了一种语言之后又去学习另一种语言。这时就不得不重新去学习,如发音、词语、语义和语法等一些最基础的语言知识,或者说重新培养这样一些最基本的语言能力。 ②在外语教学中语言学知识又包括两类:

a.一类是非系统的零星知识,即必须一点一点记住的语言现象。 b. 另一类是系统的理论知识,即可以一类一类掌握的语言规则。(语法)

(2)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一种交叉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因此,学习中就即需要依赖母语的基础,也需要排除母语的干扰。(外语教学的明显特点)

①从母语知识可能有利于外语教学这一点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a.就语言的内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有一些相同的现象和规则。

b. 就语言的外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反映一些相同的客观事物和思想认识。

②从母语知识可能干扰外语教学这一点来看,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a.外语学习中会有母语的依赖性和语境的破坏性。b. 外语学习中会受到母语思维和母语文化的干扰。 (3)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一种多元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因此,学习中就需要发现特殊的客观现象,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的又一个特点)

①所谓“多元性”:是说学习外语的人有年龄大小、文化高低、时间长短和环境好坏的差别,当然也有教外语的老师、使用的教材、速成还是渐进、在学校学还是自学等差别。 ②从外语教学的特殊现象看。一般认为以下两种现象最值得注意。

a. “中介语现象”:中介语在学习初期发展较快,越学到后期发展就越慢,后面这一阶段称作“高原期”。一般说较初级的中介语不能用于交际,即听上去就不像是外语;而较高级的中介语可以用于交际,即听上去差不多就是外语,就像果子未成熟,虽然味道不好,但也可以凑合着吃。(“内在大纲”:从外语教学角度看,虽然不同的人学习外语的情况不同,但中介语的发展规律却还是大致相同的,这一学习发展过程被称作“内在大纲”。) b.“语言迁移现象”:

学外语的人的母语又叫“来源语”,所要学的外语又叫“目标语”,“来源语”会对“目标语”产生影响,这就叫做“语言迁移”。其中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

(“引导迁移”:外语教学中教和学双方实际上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注意两种语言的共同点,主动利用正迁移,尽量避免负迁移,这一教学过程就称作“引导迁移”。) 7.外语学习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错误:

(1)系统前错误:也就是“不会”造成的错误。 (2)系统错误:也就是“记错”造成的错误。 (3)系统后错误:也就是“忘记”造成的错误。 8.从外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看,常用的方法是:

(1)“翻译法”:类似的还有“规则法”。这是比较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 (2)“听说法”:类似的还有“视听法”“交际法”等。 9.母语教学的任务与要求:

通常所说的母语教学主要指:在中小学阶段进行的语文教学。

(1)从初步的要求看,母语语言教学首先需要打牢语言基础和补充语言基础。

①让学生从具备听说能力发展到具备读写能力,即能认字写字,或者说是能把说出的话写下来,能把听到的话听明白。

②使学生既巩固原有的语言知识能力,又补充新的语言知识能力。

(2)从稍高的要求看,母语语言教学还应该培养阅读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从更高的要求看,母语教学更重在提高文化素养和建设语言文明。 10.词典:顾名思义当然是解释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工具书。 (1)知识词典(百科词典)

①综合性词典。(《永乐大典》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的百科~。) ②专业类词典。(《物理学词典》、《中国历史词典》??)

③专名类词典。(《欧洲旅游交通词典》、《中国美术家词典》?? (2)语言词典(语文词典)

①描写词典(作共时描写性解释)(《现代汉语词典》??) ②历史词典(作历时关联性解释)(《汉语词典》《辞源》?? ③专业词典(说明特殊类别、专门用途)(《汉语成语小词典》? 11.常用的释义方法:

(1)用同义或近义词释义:如:“剩:剩余”,“受贿:接受贿赂。 (2)用反义词或否定形式释义:如:“死板:不活泼”,“拉杂:没有条理” (3)用定义释义:如:“书评:评论或介绍书刊的文章”。

(4)用具体的描写和说明来释义:如:“狂妄:极端的自高自大”。

(5)用“形容??”和“比喻??”等形式释义。如:涣涣:形容水势盛大。

12.语言信息处理:计算机也可以传送、接收、甚至理解、表达自然语言的各种信息,或者说人和计算机之间可以通过“语言”来沟通,这就是“语言信息处理”。 13.目前已实现的信息处理技术有哪些:

(1)汉字编码和汉字处理。(2)文体检索和数据统计。(3)语料库和语料分析。 (4)语音实验和语音的识别与合成。(5)文本的自动校对和摘要。 14.语言学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前景:(未来主攻方向) (1)机器翻译(2)人机对话(3)人工智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tb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