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
更新时间:2023-04-13 07:5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述知识点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绪论
1、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原因)
1)社会两级分化,工人极端困苦,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剧。
2)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3)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指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表现在:
坚持世界的物质性的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
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自觉接收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指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表现在:
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4、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5、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1)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3)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4)是否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坚持从一切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3)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4)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7、如何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1)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3)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4)将马克思主义化作自觉的行动。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1)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物质的概念
1)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4、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3)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6、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7、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9、联系的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都不能孤立存在,且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4)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10、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约等于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1)原因与结果
2)现象与本质
3)内容与形式
4)必然性与偶然性
5)现实性与可能性
11、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2、矛盾的同一性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者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13、矛盾的斗争性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双方力量的变化。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斗争统一体向另一种斗争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2)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辨证统一的关系。
4)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5)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6、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7、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需要哪些能力
1)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大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2)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3)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4)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退、开拓创新的能力。
5)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实践主体的三种基本形态
1)个体主体
2)群体主体
3)人类主体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1)物质生产实践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5、认识的本质
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不但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再现。
6、能动反映论
能动反映有两个主要特性:摹写、反映的特性与能动、创造的特性。人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能动反映,是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否认反应的募写性,使创造性脱离反映论的前提,就会把创造变成主观随意的创造,从而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如果把反映完全等同于摹写,忽视反映的创造性,就会重复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只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坚持反映的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揭示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7、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8、从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2)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3)必须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9、从认识到实践
1)由认识向实践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运用实践的科学方法等。
2)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10、真理的概念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1、真理的客观性
1)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2)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第三章
1、社会存在的概念
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地理因素、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2、跟社会意识有关的一堆划分
1)根据社会意识主体的不同,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2)按照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3)社会意识形式又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4)不具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的意识形态是非意识形态。
5)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是意识形态。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条件的主观反映。
3)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4)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晚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与生产关系。
6、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8、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9、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
1)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0、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
2)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3)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4)社会基本矛盾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1、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改变。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12、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
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创造者。
2)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3)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1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4、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1)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4)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第四章
1.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1)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
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2.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3.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
1)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2)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3)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劳动。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5)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
正在阅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04-13
(精选)汽车底盘构造考试题库06-19
20套试卷合集上海市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数学高三上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 - 图文10-07
“思政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6-22
挖笋作文500字07-08
frontpage 网页设计实验指导12-20
略说“妙悟”05-11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知识点
- 马克思主义
- 概述
- 原理
- 基本
- 科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系统复习资料全
- 最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升和毫升》测试卷及答案1
- 《白蚁预防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5.25
- 东南大学工程项目管理陆惠民第三章工程项目管理体制(课后习题答
-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 应届毕业生个人求职简历
- 本营销策划实施方案主要目的是让自动售货机在我校推广和应用
- C中的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
- BV电线的新国家标准单丝直径及根数
- 简单劳务用工合同书(标准版)范本
- 急诊医学急救医学复习题带复习资料
- 财务报表分析试题及答案精编
- (完整word版)眼科学名词解释
- 高速公路提高路基压实度
- 物业公司项目经理绩效考核指标量表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试题库
-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2)(调整)
- 铁之缘是是否存在副作用
- CP1W-CIF41欧姆龙(CP1H)以太网通信完美操作说明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粒种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