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上如何埋伏问题

更新时间:2023-03-14 14: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政治课上如何埋伏问题

郭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老师在课堂上角色的扮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从传统的教授知识中走出来,探究“问题式”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此种教学模式中,老师如何埋伏问题显得至关重要。下面,结合一些课堂教学中的实例,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教师应该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直接影响着问题式的课堂成功与否。但创设问题性情境要精心挑选情境材料,既要能体现教材的重难点知识,又要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和社会的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新课程中每一课,每一框节都有大量的活动探究题,教师可以从中进行必要的筛选。如经济学一册书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有这样一道活动探究题:

材料一: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以蜜蜂作比喻,说在蜜蜂的“社会”里,奢侈之风盛行时,各行各业都兴旺;当节俭之风代替奢侈之风后,“社会”反而衰落了。由此他得出结论──个人的奢侈会推动社会的繁荣。材料二:我国有句古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两种消费观念?试加以分析。

由于学生们的思路较为开阔,所以他们的答案可能大相径庭。有的会说:的确,奢侈可以带动消费,促进社会发展。有的则会说:奢侈一定会产生罪恶吗?这时,就需要老师对此问题进行合理的引导。

其次,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课堂练习埋伏问题。有时候看似简单的概念,学生很容易在进行选择时,出现错误。比如,哲学教材中在《社会历史的主体》一课中,老师要求学生从课本中找出人民群众的概念,学生很容易找到这一概念。课本中有详细的描述,“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老师在询问学生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时,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无”。这时,老师可以通过相关的练习题检测,我在学练稿中选择了这样的题目:

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 ( )

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大部分同学如果没有细心审题时,一定会误选D 选项。其实这也是学生们在掌握这一概念时,容易出错的地方。这样通过练习题的纠正,学生一定会对这个知识点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

再次,为了避免政治课的枯燥乏味,许多老师在教授课程时,一般会选择使用多媒体。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图片、数字或故事来埋伏问题。 如我在讲述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时,谈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前,引用了这样的故事启发学生的思考。

“油和皇历”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家人,丈夫每天外出卖油,生活拮据。他的妻子十分节俭,每天在丈夫外出前舀一勺油贮藏起来。到了年底丈夫因生意并不好而无钱置办年货,妻子却意外地拿出一大坛油来,令丈夫喜出意外,一家人欢天喜地地过了个年。邻居家的妻子听说了此事决心向她学习,每次在丈夫外出卖皇历前,偷偷地藏起一本 皇历,到年底拿出来时,令丈夫无言以对,苦笑不得。

思考:用哲学原来分析丈夫为什么哭笑不得。

总之,学会埋伏问题,不仅仅需要老师课前有充分的预设,更是一个老师能力的体现。所以这就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治课上如何捕捉问题

好的课堂需要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多向的真正对话和交流,尤其是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关注细节,因为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这其中的细节,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在课堂上未能掌握的问题,老师需要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手段找寻问题之所在,从而解决之,方能称为高效的课堂。下面谈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课前应该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课前预习,找寻问题。如在讲授哲学《价值与价值观》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课本中圈记下列问题:

1、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2、人的价值应该是什么?

3、对一个人的价值应如何评价? 4、什么叫价值观?

5、价值观有什么导向作用?

5分钟后,让学生说出这其中通过预习没有掌握的问题。如大部分学生会对“人的价值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产生质疑,老师在讲解时,便有了侧重点。这样可以更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堂中的作用,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由学生在小组内提出各自的观点,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舞台。但在小组内成员讨论交流时,老师也不能置身事外,学会在每个小组间走动,细心发现问题所在。之后,让每个小组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如在讲授哲学《价值判断与选择》一课时,我选用了课本中第一个活动探究题目,让同学们谈谈你对“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理解。有的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摘梨子的做法其实也无可厚非”学生能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在我课前预设中没有想到的,但这样的观点究竟该提倡还是反对呢,着实让我出了一身冷汗。为了引导大家明白“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其实是一种做人的境界,一种精神,一种为人的理念,这样的观点,我只能赞扬他思考问题时,有了一种新的角度。

三、练习课上,要想尽快的捕捉的问题,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先给学生留出做题的时间,之后找一个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如果两人的答案一致时,这样的问题可以忽略讲解。当出现分歧时,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说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st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