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摘要

更新时间:2024-06-24 03: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要] 随着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不一样,儿童的行为表现是由环境与儿童共同决定的。在相似的情境中,他们更容易表现出较为一致的行为。情况要从环境、教育方面来探讨。即不同的场合会产生不同人格,从而提出幼儿在园比在家里的行为表现差。

[关键词] 幼儿;幼儿园;行为表现

人的两面性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不足;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不一样的情况,这使人想起了一则典故:桔子长在淮河以南很甜,长在淮河以北却很酸,本是同一种植物,结果却不一样,这是因为气候、环境不同罢了。那么。同样一个小孩,在幼儿园很乖,回家却不乖了,这也要从环境、教育方面来探讨才行。一般说来,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比家庭优越,老师受过系统训练,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可以模仿学习等,作为家长,只要能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同样可以创造出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一、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的行为表现 在实习期间发现幼儿的行为表现有:王天翼,3岁7个月孩子 性格特点:开怀大笑,手舞足蹈。他会歪着头悄悄的笑。如果是户外活动时,他会带着灿烂的笑容,跳来跳去。在父母身边时,敢于表现自己的想法。大部分的事情不敢说,但他会站在老师身边,等老师问他需要什么。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喜欢和比自己大的朋友、成人玩。不是很喜欢与小朋友玩,不会主动提出与小朋友玩。喜欢和周围的人

说话。很少主动与周围的人说话,当别的小朋友说他感兴趣的话题时,也会兴奋的说上几句。睡觉能安静入睡,不用大人哄。入睡相当安静。是全班最让老师放心的一个。吃饭都是自己吃,不用大人喂,吃得也很干净。他吃饭时的表现就像个5岁孩子,安静、干净、专注。他啃鸡翅时的表情就像在完成一项非常非常重要的任务一样,严肃认真!

韩雨和,4岁7个月孩子性格特点:不顺心时什么表现 嘟起小嘴,扬起脸说:\妈妈臭!\我要发火了,我真要发火了!\她会嘴巴一噘,不说话了。基本上还可以。但有时需大人引导,比如问:\你是想要吗?\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这是让爸爸妈妈最自豪的一件事。比如:妈妈买了一本锻炼儿童智力的书,她可以玩整整一天,除了吃饭。做事时非常专注。比较偷懒。不是很爱运动,常常偷懒。在练操时,老师请自己练习,常常看见她在一旁\偷懒\。有时候能安静入睡,但基本上要父母哄着入睡。能够独立、安静入睡。吃饭表现时好,时坏。 吃饭表现干净、安静、优雅。

上面小小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同一个儿童在家庭与幼儿园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社会交往、自理能力等方面的观察,有些孩子的父母与老师报告的内容基本一致,有些在某些方面一致,某些方面不太一致,还有些孩子的父母与老师报告的内容在很多方面都不一致。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行为表现是由环境与儿童共同决定的。在相似的情境中,他们更容易表现出较为一致的行为。在约束性低或必须顺从的压力小的情境中,儿童行为的相似性要高于在那些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约束的情境中的表现。

二、幼儿在园与家庭中的表现差异

经常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爱说、爱笑、爱打闹,在幼儿园里却不爱说话、发言、不爱回答问题;孩子在幼儿园自己穿衣服、自己喝水、什么都自己干,在家里什么也不干;孩子在幼儿园里特别听老师的话,在家里我们说什么他都听不见;……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里表现不一样,的确让家长苦恼,本来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家长却说在家很“淘气”、“不听话”。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不一样的情况。

(一)孩子在幼儿园的环境不同

使孩子的行为有了“两面性”,幼儿在园与小朋友生活在一起,幼儿之间有榜样作用,而且,每个孩子自尊心很强,同伴在一起,谁也不甘落后,尤其是当教师表扬某个幼儿时,就会激起其他孩子的表现欲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下,又有同伴的影响,孩子们在幼儿园表现的都很出色。在家里就不一样了,有父母教养、教育方式的不当等,使孩子在家时任性、撒娇,家长说什么也不听。相反,有的孩子由于内向、不善交往、集体面前就不敢讲话,而在家里同父母一起时,有说有笑,好像变了个人,其实这都与孩子生活的环境有关。

(二)家长的原因

很多时候,行为发生在孩子身上,问题却在家长身上。家长的教养态度、教育行为影响着孩子的发展。有的家长要求孩子8:30睡觉,自己看电视却看到很晚;家长要求孩子不挑食,自己却挑三拣四,类似的现象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却做不到;或家长的态度、方式不恰当,导致孩

子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不一样。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加。家长出于对幼儿园和教师的信任,将孩子托付给我们,双方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这时如果教师以一种平等友好的态度来对待家长,将家长视为朋友,尊重家长的意见,虚心听取家长的建议,乐意与家长交谈,那么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就会比较融洽。如对爱挑剔的家长,教师不能简单地敷衍了事,更不能置之不理,以消极的态度对待之,教师应尽量满足家长的要求,主动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园的表现,对“多事儿”的家长,教师要以一颗平等而细致的耐心来对待家长的挑剔,以宽厚的胸怀来接受孩子家长不同的意见,以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来改变家长的埋怨,对总不放心孩子的父母,教师要主动帮助其调整好教子的心态,请家长来园看半日活动,向家长推荐有关家教方面的文章,经常性的其家长约谈。向家长介绍其进步的地方,生活上要细心观察记录一天的表现,如吃饭睡觉喝水游戏等及时向家长交流,也可婉转地请家长将他要说的事写在纸条上,早上及时交给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介绍一些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方法,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双方的,但教师是专业人员,在与家长沟通中更要主动些,只要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真诚地与家长交流,尊重家长平等对待家长,家长都能积极支持教师的工作。

三、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的“两面性”行为 (一)、家长要懂得在家要约束自己的行为

处处给孩子做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家长就可以说话不算、或只要求孩子自己做不到。

(二)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淡化孩子的“两面性”行为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双方要及时互通信息,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与肯定。如孩子自己穿衣服了、在幼儿园里敢于发言了等都要给予及时肯定。

(三)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产生不同性格

幼儿之间有榜样作用,而且,每个孩子自尊心很强,同伴在一起,谁也不甘落后,尤其是当教师表扬某个幼儿时,就会激起其他孩子的表现欲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下,又有同伴的影响,孩子们在幼儿园表现的都很出色。在家里就不一样了,有父母教养、教育方式的不当等,使孩子在家时任性、撒娇,家长说什么也不听。相反,有的孩子由于内向、不善交往、集体面前就不敢讲话,而在家里同父母一起时,有说有笑,好像变了个人,其实这都与孩子生活的环境有关。某家长带着小孩遇到一朋友:“宝宝,快叫叔叔。”孩子没有反应。家长接着说:“宝宝快叫叔叔,叔叔那里有好东西吃,叫了后就给你吃。” 面对食物的引诱,孩子很快就叫人了。父母不能用诱惑、强制的手段来要求孩子讲礼貌,这样做,只能使孩子一时做出有礼貌的样子而不能持久,更不能使他懂得礼貌的实质,从而使他们的文明礼貌行为趋于表面,而并不是发自内心。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的主要场所,父母与老师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各自在家庭或幼儿园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以及对待儿童的态度和奖惩方式在儿童行为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不同的环境场合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人格即:双重人格

四、幼儿在幼儿园比在家里的行为表现差

一个妈妈写到:\我的儿子已经上幼儿园了,可是我发现他在幼儿园与在家里的表现不太一样。他是一个比较活跃好动的男孩,喜欢与周围的小朋友一起玩,而且能够友好地交往。但是上了幼儿园后,他变化挺大。老师告诉我他在幼儿园里会发很大的脾气,稍不如意就大喊,有时还哭闹,更不允许小朋友动他的玩具。他在家里不是这样的,这种双重的表现会不会影响到他将来的性格和社会交往?我既希望他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也希望他能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毕竟家庭不能给他提供一个集体的氛围,而他终究要做一个社会的人。\

俗话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但是这种严格要求既要合情合理,又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如急于求成,其结果不是把孩子变成唯唯诺诺的无能之辈,就是把孩子变成十足的两面派。在者,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目的是让孩子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及成人对他的评价,表扬与批评都应使用,但一般来说,表扬的效果要比批评的效果好,尤其是对于一些内向的孩子和年龄偏小的孩子,更应以表扬为主,当然。对孩子的表扬、批评要掌握分寸,过分频繁、不恰当地表扬与批评,效果会适得其反。

(一)一个儿童由于他先天的遗传特性

男孩或女孩、容貌、气质类型(困难型、迟缓型或安静型;外向型或内向型),对父母或老师具有不同的作用,

激起的反应不同,从而为自己创造了不同的环境。例如,易激惹的、烦躁的男孩子唤起安静型的父母和焦虑型的老师的反应是不同的;外向型的、反应灵敏的女孩子唤起外向型的父母和内向型的教师的反应也是不同的,这些差别将会影响到儿童在父母和老师面前不同的表现。这种不同表现不是成长中的问题,而是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即他们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找到适应周围环境的行为。

(二)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儿童会寻求、改变不同的环境

家庭和幼儿园环境的要求与孩子的气质相匹配,孩子在两种环境中会表现更一致。比如,外向的孩子比内向的孩子爱交际,不管在家或在幼儿园他都喜欢寻求伙伴,更有活力,容易建立合作关系;外向的孩子对比内向的孩子更敏感,得到父母或教师的表扬后,喜形于色,从而会得到更多积极反馈。而内向的孩子不好交往,较被动,更容易接受社会禁忌,更容易受到惩罚的影响,在熟悉的环境中比在陌生的环境中表现更自如,在压力小的环境中才智发挥得更好,当家庭和幼儿园环境差别较大时会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而在儿童自由选择的环境中,其行为特点则表现得更真实。对同一个儿童在家庭与幼儿园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社会交往、自理能力等方面的观察,有些孩子的父母与老师报告的内容基本一致,有些在某些方面一致,某些方面不太一致,还有些孩子的父母与老师报告的内容在很多方面都不一致。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行为表现是由环境与儿童共同决定的。在相似的情境中,他们更容易表现出较为一致的行为。在约束性低或必须顺从的压力小的情境中,儿童行为的

相似性要高于在那些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约束的情境中的表现。儿童在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社会交往、自理能力等方面表现的一致性也有不同。比较孩子在高兴时的表达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的表现时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家和幼儿园的一致性都很高,因为积极的情感表达和兴趣爱好总是会受到父母和老师鼓励的;而在不顺心时的表现和想要什么是否敢说,以及社会交往方面,因为更多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和压力,有些孩子在家和幼儿园就不太一致,似乎在幼儿园更收敛或拘谨些,像摔东西,不理人,与父母作对、发火、哭等行为多是冲着父母来的,这表明孩子已经有能力区分哪些行为在老师那儿是无法奏效,甚至还会遭到惩罚和同伴的嘲笑或拒绝。在生活中,孩子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塑造,他自身在行为塑造和人格发展中同样是主动的创造者。

我们希望孩子在家和幼儿园的行为表现能有较高的一致性,尤其是在我们非常看重的一些积极品质方面,如乐观、友善,尽责,善于交往,敢于表达,独立性强等,但事实上由于很多行为是人与环境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时候我们不会对所有的情境做出相同的反应。幼儿正处在人格发展的早期,行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有时在不同场合表现出行为的不一致是可以接受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个性的花纹逐渐在儿童行为中凸显,并成为较稳定的行为倾向时,行为不仅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资料二:

现在听大多数家长反映说孩子在幼儿园里听话,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做,会自己穿脱衣服,会自己吃饭,自己洗手,会收拾玩具,甚至还会做小小值日生,在老师心目中是好孩子,可回到家里却变得任性、娇惯、自主性差,事事让父母代替,处处依赖父母,出现了与幼儿园大相径庭的行为。

“双面性格”的产生,最大的成因是父母无原则的“溺爱教育”造成的。父母对幼儿要求不严,犯了错也不教育;对幼儿保护过度,包办代替,剥夺了幼儿各种能力发展的机会;再有,就是忽略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老师教育幼儿早上要按时起床,自己的衣服自己穿,父母为了省时省事,急着上班,赶紧替他穿好;老师教育幼儿自己吃饭,父母却嫌他慢或撒了饭,又急不迭地端起碗筷喂他,总之,老师在园千句教,不抵父母无原则的一句话。如此种种,使幼儿错误地认为“一切本该如此”,从而导致了在园乖巧,在家不听话;在园助人,在家自私;在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自己的事情妈妈做等等“双面性格”的表现。

一、了解孩子家园表现差异的原因

1.孩子面对的人不同。孩子在家里面对的大人有很多,除了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有的再加上外公外婆,表面上看这些人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大人对待孩子都有自己的方式,面对不同态度和方式,孩子在判断时,产生了疑虑和困惑,甚至是错乱。面对这么多人不同的关爱,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评价,孩子在最初的时候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但是经过长期的观察和

揣摩,基本把握了大人们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孩子就会针对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回应方式。比如有的妈妈说:孩子怕他爸爸,不怕我;孩子在爸爸面前都是很乖的,可是到我这里就放肆得很。在幼儿园里,孩子面对的是老师,教师对待孩子的教育都是一致的,这样就不会影响孩子对大人的判断,孩子也不用想办法来适应大人的评价,所以孩子在每个老师面前表现都是一样的,因为老师也是一样的,一样的要求、一样的关心。除此而外,教师对孩子的表现评价标准也是始终如一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孩子养成各种各样的良好习惯,而且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会加以赞赏,这种赏识教育又强化了孩子的良好习惯。

2.孩子面对的环境不同。幼儿在园与小朋友生活在一起,幼儿之间有榜样作用,而且,每个孩子自尊心很强,同伴在一起,谁也不甘落后,尤其是当教师表扬某个幼儿时,就会激起其他孩子的表现欲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下,又有同伴的影响,孩子们在幼儿园表现的都很出色。在家里就不一样了,有父母教养、教育方式的不当等,使孩子在家时任性、撒娇,家长说什么也不听。相反,有的孩子由于内向、不善交往、集体面前就不敢讲话,而在家里同父母一起时,有说有笑,好像变了个人,其实这都与孩子生活的环境有关。

3.家长的原因。很多时候,行为发生在孩子身上,问题却在家长身上。幼儿园的老师比较注意为人师表,时刻注意做孩子的榜样,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也不会去做的,而在家里父母长辈可能会忽略这点。家长的教养态度、教育行为影响着孩子的发展。有的家长要求孩

子8:30睡觉,自己看电视却看到很晚;家长要求孩子不挑食,自己却挑三拣四,类似的现象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却做不到;或家长的态度、方式不恰当,导致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不一样。

二、怎样让孩子在家在园一个样

1.家长要懂得在家要约束自己的行为 处处给孩子做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家长就可以说话不算数、或只要求孩子自己做不到。

2.父母要学会正确地爱孩子。不要溺爱,要学会有分寸、理智地爱,让孩子在一个充满爱、却不骄纵的环境中成长,同时对孩子不要保护过度,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实践,认知。

3.及时家园沟通,要求一致。在家里,以幼儿园的标准与规范要求孩子,不能在幼儿园一套,在家里一套,让幼儿无所适从。孩子良好的习惯养成需要不断的强化巩固,家园或者长辈之间教育方式和要求的不统一,往往会成为孩子不合理要求或坏习惯的“防空洞”;父母应勤与老师沟通、交流,让幼儿知道自己在家里的表现老师也是知道的,如果再加以“奖励措施”,在家里某方面表现好,奖一朵小红花或其它他所渴望的东西,效果会更好。每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幼小,他们需要成人不断的肯定或否定来确定自己言行的对错,幼儿园的老师能注意用反复不断的表扬或批评,来反复提醒孩子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而父母们可能会觉得孩子做对了是应该的,不表扬,做错了是因为孩子还小,也不批评。经常这样孩子自然会家园两样了。因此保持家庭教育的连续性、统一性很重要。

总之,如果孩子有“双面性格”的行为,不必苛责,要以宽松的环境、温柔的爱意、正确的方法,慢慢去引导他,相信他不久就会成为一个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都是一个活泼、可爱、懂事的乖宝,因为我们都坚信:“他不是一个坏小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st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