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方法笔记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01 05: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环评技术方法笔记

目 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工程分析

第三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10页

第3页 第1页

第四章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六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七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护

第八章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九章 生态环境影晌预测与评价

第十章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一章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积影响评价方法

第十二章 清洁生产评述

第十三章 环境污染控制与保护措施

第十四章 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第十五章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监测与调查 第41页

第44页

第51页

第53页 第56页

第59页 第64页 第69页

第72页

第75页

第88页 第91页

环评技术方法笔记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有关环评法律、法规规定 一、有关规定

1、环评定义--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2、规划的环评要求

编制环境影响篇章和说明的情形--“一地三域规划”、“十个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专项规划,在编制规划时编写 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情形(非书)--“十个专项规划”中的非指导性规划,在规划草案上报前审批 3、建设项目的环评

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环境影响很小,不环评的,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4、建设项目还要坚持两个制度

环保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制度 二、环评分类

1、按评价对象分--规划的环评、建设项目的环评;

2、按环境要素分--大气、地表水、声、生态和固废的环评;

3、按时间顺序分--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三、环评技术原则(略)

第二节 建设项目环评的基本内容、工作程序 一、建设项目环评的基本内容 (一)编写环评大纲

编写时机:充分研讨有关文件、初步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后进行 (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现状调查一般原则

根据项目地区环境特点,结合各单项评价的工作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现状调查的范围,筛选调查参数 原则上,调查范围大于评价区域,有重点污染源时,还应扩大调查范围 2、调查方法

遥感法、搜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 (三)环境影响预测 预测原则

预测范围、时段、内容和方法按相应环评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特征、当地环境要求而定 预测方法

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专业判断法 预测阶段、时段

三个阶段:建设、生产运营、服务期满(退役)阶段 二个时段:冬、夏两季或丰、枯水期 4、预测范围

等于或略小于现状调查范围 (四)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很多 二、建设项目环评工作程序 确定环评工作等级 1、分一、二、三级

2、划分工作等级的依据--工程特点、环境特征、法律法规规定、建设规模

第二章 工程分析

根据环境影响表现不同分:污染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 第一节 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 一、工程分析的作用(了解)

二、工程分析的方法 即导则中的查内务

一般情况下,工程分析是根据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方案等技术资料进行的,当可研阶段提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还可以采用3种方法:

(1)类比法

类比法是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的常用方法,为提高类比数据的准确性,应充分注意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间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①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包括建设项目的性质、建设项目的规模、车间组成、产品结构、工艺路线、生产方法、原料、燃料成分与消耗量、用水量和设备类型等

②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包括污染物排放类型、浓度、强度与数量,排放方式与去向以及污染方式与途径等 ③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包括气象条件、地貌状况、生态特点、环境功能、区域污染情况 用经验排污系数计算污染物排放量

用此法应注意要根据生产规模等工程特征、生产管理及外部因素等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经验排污系数法公式:

A=AD×M 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定额×产品总产量 AD=BD—(aD+bD+cD+Dd) (2)物料衡算法

物料衡算法主要用于污染性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是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的常规和最基本的方法,其原理就是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等于产出产品总量与物料流失总量之和

总物料衡算计算通式如下: ∑G投入=∑G产品+∑G流失

当投入的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时,可按下列总量法公式进行衡算: ∑G排放=∑G投入-∑G回收—∑G处理—∑G转化—∑G产品 工程分析中常用的物料衡算有: ①总物料衡算

②有毒有害物料衡算 ③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

资料翔实或生产工艺熟悉,优先采用物料衡算法,理论上讲,该方法最精确。 (3)资料复用法

此法是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环评资料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的方法,方法简便,但数据准确性很难保证,只能在评价等级较低的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中使用

1

环评技术方法笔记

三、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 工工污清环总

工程分析项目 工程一般特征简介 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 工程概况 项目组成 工作内容 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工艺流程及污染物产生环节 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 物料平衡与水平衡 无组织排放源统计及分析 非正常排放源强统计及分析 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议指标 污染物分析 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清洁水平分析 分析环保措施及所选工艺及设备的先进水平和可靠程度 分析与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 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分析环保措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 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 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臵的合理性 总图布臵方案分析 分析环境敏感点处臵措施的可行性 1.工程概况(了解) (1)工程一般特征简介

(2)项目组成—分析环境问题,列成项目组成表 (3)物料及能源消耗定额

2.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掌握) 污染工艺流程内容包括―― 产生污染物的装臵和工艺过程 环评关心的是工艺过程中的产污部位、污有化学反应发生的要列出化学反应式和副反应式 染物的种类和数量等。 在总平面布臵图上标出污染源准确位臵 3.污染物分析

(1)污染物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

污染源分析调查及污染物排放量按建设、运营过程进行,分专题绘制污染流程图,列表统计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浓度和数量;

达标排放以项目最大负荷核算;

废气按点、面、线源核算,说明源强、排放方式、排放高度、存在问题; 废水应说明种类、成分、浓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 废液应说明种类、成分、浓度、是否危险物等问题; 废渣说明有害成分、溶出浓度、是否危险废物等问题; 噪声和放射性说明源强、剂量及分布;

新建项目按废水、废气分别统计污染物排放总量。其中固体废弃物统计为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还应以车间或工段为核算单元,对泄漏和放散量部分,原则上实测,实测有困难,可用年均消耗定额进行物料平衡推算。

①对于新建项目算清“两本帐”:

生产过程中污染设计排放量、实施污染防治措施后污染物削减量,二者之差为污染物最终排放量。 最终排放量=设计排放量-治污削减量

②对于技改扩建项目算清“三本帐”:

即技改扩建前、工程中和完成后污染物排放量。

技改扩建前排放量-以新带老削减量+技改扩建项目排放量=技改扩建完成后排放量 (2)物料平衡、水平衡

水平衡式:取水量+物料带入水量=耗水量+排水量+漏水量。

取水量――建设项目工业取水量包括生产、生活用水,其中生产用水包括间接冷却水、工艺用水、锅炉给水,即: 工业取水量=间接冷却水量+工艺用水量+锅炉给水量+生活用水量

注意两点:一是间接冷却水回用指冷却系统用水;二是污水回用指工艺用水及锅炉用水。 (3)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包括指标――国家规定指标,项目特征污染物,单位为t/a

控制指标要满足以下要求:达标排放、符合环保要求、技术上可行。 (4)无组织排放源统计

主要指废气排放,表现为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没有进入排气系统,通过厂房、天空或直接弥散到环境中。 工程中无排气筒或排气筒低于15米的排放源为无组织排放源。 确定方法有:物料衡算法、类比法、反推法 (5)非正常排污源强统计

两种非正常排污――都要重点说明异常情况产生的原因、发生频率和处臵措施。 一是正常开、停车或设备检修时排放; 二是设备不达标等非正常工况时排放。 4.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5.环保措施方案分析(熟悉)

两个层次:对项目治污措施进行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和运行可靠性评价;

提出改进完善建议,包括替代方案。

分析要点如下:

(1)分析环保措施方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2)分析污染处理工艺的排污达标可靠性;

(3)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额比例; (4)依托设施的可行性分析。

废水—应分析污水处理厂的工艺合理性;

废气—分析集中、收集、净化、利用的可行性; 固体废物—分析能否妥善处臵。 6.总图布臵方案分析(了解)

(1)分析厂区与周围保护目标的卫生防护距离的可靠性。

分析卫生防护距离、安全防护距离的保证性,绘制总图布臵方案与外环境关系图。 外环境关系图图中应标明:

①保护目标与建设项目的方位关系; ②保护目标与建设项目的距离; ③保护目标的内容与性质。 (2)分析工厂和车间布臵的合理性

(3)分析对周围环境敏感点(保护目标)处臵措施的可行性

第二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分析(掌握) 一、工程分析基本内容 公是生猪替

结合工程特点,提出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影响和潜在影响,能够量化的要给出量化指标 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工程概况

介绍工程名称、地点、性质、规模和工程特性,给出工程特性表。 2)施工规划

介绍工程施工规划,详细介绍与生态环保有重要关系的规划内容、施工进度。 3)生态环境影响源分析 4)主要污染物与源强分析

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和噪声源强。

1

5)替代方案

主要分析替代方案的生态环境影响强度,分析工程选址选线推荐方案的合理性。 二、工程分析技术要点 公众三分析 1)工程组成完全

把所有工程活动都纳入分析。

一般工程组成: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和环保工程。 主要辅助工程:

①对外交通;②施工道路;③料场;④工业场地;⑤施工营地;⑥弃土弃渣场。 2)重点工程明确

以主要造成环境影响的工程为重点工程,明确名称、位臵、规模、建设方案、运营方式等。 重点工程主要有两类:

一是指工程规模比较大,其影响范围比较大,时间比较长;

二是位于环境敏感区附近,虽然规模不是最大,但是环境影响比较大。

高速公路的重点工程有8个:隧道、大桥、特大桥、互通立交桥、高填方路段、深挖方路段、服务区、取土场、弃土场。 重点工程确定的方法 要特别注意设计文件以外的工程。 ①研读设计文件,结合现场踏勘确定; ②类比调查,核查设计文件确定; ③通过投资分析确定;

④从环境敏感性调查入手再反推工程确定。 3)全过程分析

全过程分为选址选线期(工程预可研期)、设计方案期(初步设计与工程设计期)、建设期、运营期和运营后期(结束期)。 4)污染源分析

明确主要污染物类型、源强、排放方式等。 5)其他分析

如分析不同施工方式、运营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存在的环境风险等问题。

多数生态影响型项目污染源强小,影响小,评价等级为三级,以利用类比资料,充足的污染防治措施为主。 1、燃煤锅炉取二氧化硫、烟尘为污染控制因子; 2、车辆扬尘量一般用类比法计算;

3、生活污水排放量按人数的80%计,主要污染因子为化学需氧量、氨氮和生化需氧量; 4、工业场地废水中,砂石料清洗取SS,机修取COD、石油类。 例题:

1.项目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重复利用水量/(重复利用水量+取用新水量) 重复利用水量=1600+400+600=2600 取用新水量=100+200+200+200=700 所以2600/3300=78.8%

2.项目的间接冷却水循环率=间接冷却水循环量/(间接冷却水循环量+间接冷却水系统取水量) 间接冷却水循环量=600 间接冷却水系统取水量=200 所以600/(600+200)=75%

3.项目污水回用率=污水回用量/(污水回用量+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水量) 污水回用量=400 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水量=90+380=470 所以400/870=46%

第三节 事故风险源项分析

2

环境风险源项分析――指识别建设项目的潜在危险及进行事故概率计算,筛选出最大可信事故,估算危险化学品泄漏量,进行后果分析,确定项目风险度,评价能否达到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

一、源项分析的步骤 1、划分功能单元

将生产运行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储运系统、生产辅助系统、环保系统、安全消防系统等不同功能系统划分为不同功能单元,每个功能单元至少包括一个危险性物质的主要贮存窗口或管道,每个功能单元与其他单元通过单一信号控制的紧急自动切断阀分开。

2、筛选危险物质,确定环境风险评价因子

列出各单元所有容器和管道中的危险物质清单。 3、事故源项分析和最大可信事故筛选

可采用事件树、事故树、类比分析法等方法来筛选。 4、估算各功能单元最大可信事故泄漏量和泄漏率 二、泄漏量计算 1、泄漏设备分析

泄漏分析是源项分析的主要对象。主要有10种泄漏重要源:

管道、挠性连接器、过滤器、阀、压力容器、反应槽、泵、压缩机、贮罐、贮存器、放空燃烧装臵,放空管2、泄漏物质性质分析 主要是泄漏物的相、压力、温度、易燃性、毒性等。 3、泄漏量计算 妈妈的,公式谁记得啊 液体泄漏速率 气体泄漏速率 两相流泄漏

泄漏液体蒸发 分闪蒸蒸发、热量蒸发和质量蒸发,蒸发总量为三种蒸发之和。 三、最大可信事故概率确定 懂球不起

不一定是概率最大的事故,但一定是危害最严重的事故概率,常用事件树分析法确定事故概率。

3

第三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根据项目地区的环境特点、环评工作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筛选调查参数。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

(一)自然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熟悉,与导则明显不同,导笔第7页)

项 目 地理位臵 内 容 建设项目经纬度,行政区位臵和交通位臵,项目所在地与主要城市、车站、码头港口、机场等的距离和交通条件 地层概况,地壳构造的基本形式以及其相应的地貌表现,物理与化学风化情况,当地已探明或已开采的矿产资源情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周围地貌类型以及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等地形地貌情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的主要气候特征,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降水天数,降水量极值,日照,主要天气特征 地质状况 地形地貌 气候气象 地表水状况,地表水各部分之间及其与海湾、地下水的联系,地表水的水文特征及水地表水环境 质现状,以及地表水的污染来源 地下水环境 当地地下水开采利用情况、地下水埋深、地下水与地面联系以及水质状况与污染来源 项目周围地区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土壤肥力与使用情况,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及质土壤与水土流失 量现状,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水上流失现状及原因等 动植物与生态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植被情况,有无国家重点保护的或稀有的、受危害的或作为资源的野生动、植物,当地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现状 环境现状调查方法(熟悉)--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和遥感法 收集资料法――

应用范围广、收获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问。

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资料往往不完全,不能完全符合要求。 现场调查法――

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

工作量大,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可能受季节、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 遥感法――

可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弄清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绝大多数情况不使用直接飞行拍摄的办法,只判断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

(二)社会环境调查的内容

项 目 内 容 居民区的分布情况及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等 人口与交通运输 项目所在地区公路、铁路或水路的交通运输概括,以及与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 社会经济 工业与能源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现有厂矿企业的分布状况,工业结构,工业总产值及能源的供给与消耗方式 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 具有一定价值必须保护的特定的地理区域或现象 根据环境中现有污染物及建设项目将排放的污染物的特性选定指标 农业与土地利用 可耕地面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构成及产量,农业总产值以及土地利用现状 文物 文物与景观 景观 人群健康状况 4

环评技术方法笔记

第二节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包括大气污染源调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四方面内容。 一、大气污染源调查 1、调查分析对象 一、二级评价项目--

1)项目所有污染源(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 2)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未建项目污染源; 3)有区域替代方案,还调查所有拟替代的污染源。 三级项目--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2、污染源调查分析方法

新建项目--用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 在建、未建项目--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资料; 现有和改、扩建项目--利用有效数据或实测;

分期实施项目--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实测; 评价范围内拟替代污染源--参考污染源调查方法。 1)现场实测法

2)物料衡算法--利用物料衡算公式计算。

对排气筒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例如S02,氮氧化物或颗粒物,用公式计算:

S02排放量=煤重量×1.6(系数)×煤的含硫率;

烟尘排放量=煤重量×灰分含量×烟尘占灰分含量×(1-除尘率);

污染物源强=废气体积流量×实测质量浓度值×103)排污系数法--利用排污系数来计算。

3、污染源调查内容(清单见导则教材39、40页) 一级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1)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

满负荷排放――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无组织排放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改、扩建项目 三本账――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改造后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

毒性较大污染物――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按季节、月份、星期、日、小时等,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0-1。 2)点源调查内容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海拔高度(m); 排气筒几何高度(m)、出口内径(m)、烟气出口速度(m/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毒性较大物质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3)面源调查内容

面源坐标,面源海拔高度(m); 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m2),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4)体源调查内容

体源中心点坐标、海拔高度(m); 体源高度(m)、边长(m); 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 5)线源调查内容

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 线源距地面高度(m),道路宽度(m),街道街谷高度(m); 各种车型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平均车速(km/h),各时段车流量(辆/h)、车型比例。 6)其他调查内容

建筑物下洗参数:建筑物引起空气扰动,导致地面局部高浓度的现象。

根据所选预测模式需要确定调查内容对估算模式,只要调查建筑物的高度、长度和宽度。 颗粒物粒径分布:

颗粒物粒径分级(最多不超过20 级),颗粒物的分级粒径(μm)、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m3)、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0-1)。

二、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 三级评价项目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并核实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 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1、调查资料来源三种途径:

1)环境资料:收集近三年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资料; 2)项目资料: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 3)现场监测

2、分析现有监测资料

1)分析达标情况--长期浓度(年均浓度、季均浓度、月均浓度),短期浓度(日平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达标情况;

2)若监测结果超标,应分析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超标原因; 3)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变化趋势。 三、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因子 1)常规污染物;

2)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在TJ36 中有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3)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但毒性较大,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2、监测制度 监测期数规定

1)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

2)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 3)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每期监测时间

1)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 天有效数据, 2)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

3)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 4)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时,1小时浓度监测值应遵循的原则: 一级项目:获取当天早、晚2、5、8、11共8个小时浓度值; 二、三级项目:获取当天早、晚2、8共4个小时浓度值;

5)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值时间要求。 3、监测布点

调整监测布点位臵的4个原则:

环境功能区、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 监测布点数量

根据项目规模和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环保目标布局考虑数量: 一级项目:包括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个;

二级项目:点位不少于6个,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大、环保目标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

三级项目:若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监测资料,且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规定,能满足要求,可不监测,否则设臵2-4个。

监测布点原则及方法

000000000

一级项目:以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0、45、90、135、180、225、270、315各设1个监测点;

0000

二级项目:至少在0、90、180、270各设1个监测点;

00

三级项目:至少在0、180各设1个监测点。 监测方法--均采用极坐标布点法。 监测点位臵要求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臵周边环境应符合技术规范,即:

监测点周围空间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夹角小于30度; 监测点周围有270度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影响; 避开局地污染源影响,原则上20米内无局地排放源;

1

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15-20米内无绿色乔木、灌木等; 注意监测点可达性和电力保证。 4、监测采样

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的要求,按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如下: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氮年平均:每年144个日均值,每月12个日均值;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氮加一氧化碳的日平均:每日18采样时间,每时45分钟采样; TSP、MP10、铅年平均:每年60个日均值,每月5个日均值; TSP、MP10、铅加BaP日平均:每日12采样时间; 铅季平均:每季15个日均值,每月5个日均值; 氟化物 季平均:每季70%的月均值; 月平均:每月15日以上; 日平均:每日12采样时间; 1h平均:每时45分钟采样。 5、同步气象资料

6、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分析内容:

1)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

2)列表统计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

超标率=超标数据个数/总监测数据个数×100%

3)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日变化规律,及其与地面、风速等气象因素和污染源排放的关系; 4)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 四、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1、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原则 1) 影响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因素:

与项目评价等级有关,还与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 2) 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 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3) 各级项目,都调查评价范围内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

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4)一、二级评价项目,还调查逐日、逐次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 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

1) 评价范围<50km: 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补充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2) 评价范围>50km: 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 年内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理特征不一致,还要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其中,一级评价,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时间为连续1年;二级2个月,三级不观测。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 年内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不同点:

调查时间为近3 年内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3、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内容

1) 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 2) 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 3) 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

时间、风向(以角度或按16 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风向的360度划分法--以北方为0度,顺时针旋转

2

4)选择调查内容:

湿度(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等

由于进一步预测模式输入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需要每天24次的连续观测资料,对于每日实际观测次数不足24次的,可对原始资料进行插值处理,方法有:

连续均匀插值法(日4-8次)、均值插值法(日8次以上)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内容 1)观测时次:

根据所调查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的实际探测时次确定,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1 次(北京时间08 点) 2)观测高度:调查距地面1500m 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3)常规调查项目: 时间(年、月、日、时),探空数据层数,每层气压、高度、气温(干球温度、露点温度)、风速、风向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内容要求: 参考前页内容。 4、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 温度

温度是决定烟气抬升的一个因素,温廓线反映温度随高度变化影响热力湍流扩散的能力通过温廓线分析,可以知道逆温层出现时间、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

一、二级项目温度统计量--统计月平均温度变化情况,绘制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

一级项目还对污染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做温廓线分析,并分析逆温层出现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 风速

风速随时间和高度变化,有两种表达方式:数值和字母C(C表示静风)

一、二级项目风速统计量--统计月平均变化和季小时平均日变化,并绘制月变化曲线图,还要统计不同时间的风廓线图,一级项目还对污染严重项目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做风廓线分析,并分析不同时间大气边界层内风速变化规律

风向、风频 静风为C,C<0.5m/s

风频--指某风向占总观测统计数的百分比 风向玫瑰图--指收集的多年地面气象资料中16个风向出现的频率 一、二级项目,需统计月、季及长期平均风向风频变化情况,其中,各风向出现频率、静风频率单独统计;在极坐标中要标出各风向的频率大小,绘制季、年平均风向玫瑰图

主导风向—一般是连续2至3个风向角范围 附录:

1、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计算公式:

Q=Q1+Q2 即:等效排气筒某污染物排放速率=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某污染物排放速率之和。 2、等效排气筒高度计算公式: H=

式中:h-等效排气筒高度; h1、h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高度。

3、等效排气筒的位臵

等效排气筒的位臵,应于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连线上,若以排气筒1为原点,则等效排气筒的位臵应距原点为:x=a(Q-Q1)/Q=aQ2/Q

x-等效排气筒距排气筒1距离;a-排气筒1至排气筒2的距离;Q1、Q2、Q-指排气筒排放速率。 确定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内插法和外推法

1、内插法 某排气筒高度处于表列两高度之间,用内插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

Q=Qa+(Qa+1-Qa)(h-ha)/(ha+1-ha) =低排气筒表列限值的最大值+(高排气筒表列限值排放速率-低排气筒表列限值速率)*(企业排气筒高度-低排气筒高度)/(高排气筒高度-低排气筒高度)

式中:Q-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Qa-比某气筒低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大值; Q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小值; h-某排气筒的几何高度;

ha-比某排气筒低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大值; h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小值。

3

例:某企业100米高排气筒二氧化硫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170千克/小时,90米高排气筒二氧化硫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130千克/小时,企业排气筒实际为95米,问企业二氧化硫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多少?

=130+(170-130)*(95-90)/(100-90)=150千克/小时 2、外推法

第一种情况:某排气筒高度高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高值

Q=Qb(h/hb)2 =表列排气筒高度对应排放速率*(排气筒高度/表列排气筒高度)2

式中:Q-某排气筒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Qb-表列排气筒最高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h-某排气筒的高度; hb-表列排气筒的最高高度;

例:某企业100米高排气筒二氧化硫允许排放速率为170千克/小时,企业实建排气筒高度200米,示企业二氧化硫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170*(200/100)=680千克/小时

第二种情况:某排气筒高度低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低值, Q=Qc(h/hc)2

式中:Q-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Qc-表列排气筒最低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h-某排气筒的高度; hc-表列排气筒的最低高度。

例:某企业100米高排气筒二氧化硫允许排放速率为170千克/小时,企业实建排气筒高度80米,求企业二氧化硫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170*(80/100)=108.8千克/小时

第三节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环境水文与水动力特征(了解)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径流形成与水体污染 1、基本概念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蒸发为水气,经上升、输送、冷却、凝结,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水循环分两类:在海洋和陆地之间进行的,称为大循环;在海洋或陆地内部进行的,称为小循环。 降水:降落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地面径流:较大的降雨经植物的枝叶截留、填充地面洼地、下渗和蒸发等损失以后,余下的水经坡面漫流进人河网,汇入江河,最后流人海洋,称为地面径流。

地下径流:从地表下渗的水在地下流动,经过一段时间后部分逐渐渗人河道,这部分水为地下径流 河川径流: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 2、河川径流的表示方法

3

流量Q:单位时间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单位为m/s 径流总量W:在T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W=QT

2

径流深 Y:Y=QT/1000F,F为流域面积,单位km

径流系数α:某一时段内径流深与相应降雨深P的比值,α=Y/P 径流模数M: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M=1000/F 3、水文现象的变化特点

河川径流的主要变化有:年际变化、年内变化、地区变化(一般北方地区河川径流在时间上的变化比南方剧烈) 1)河流

年际变化――大江大河多水年比少水年水量多1-2倍,小河流达4-5倍,甚至10倍 年内变化――丰水季比枯水季(多水月比少水月)多几-几十倍 日流量变化――最大日流量比最小日流量大几百、几千倍

地区变化――北方雨季短,年降水量少;南方雨季长,年降水量多 2)湖泊 受河流制约 3)感潮河段

受上游来水量影响,还受潮汐制约,与河川径流差异大 4)研究水文现象的三个途径 成因分析、数理统计、地区综合

水文现象都有确定随机两种基本规律确定―反映物理成因关系;随机―服从统计规律 (二)河流的基本环境水文与水力学特征 1、河道水流形态的基本分类

均匀流与非均匀流、渐变流与急变流、恒定流与不恒定流

4

2

2

急流、临界流、缓流—-水流的佛洛德数分别大于、等于、小于1 2、年最枯时段流量

枯水流量的选择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固定时段选样、浮动时段选样 年最枯时段流量设计频率一般为50%,75%-95% 3、河流断面流速计算

a.实测流量资料多,绘制水位-流量,水位-面积,水位-流速关系曲线,由设计流量推求相应的断面平均流速 b实测流量资料较少时,通过水力学公式计算 c.用公式计算 4、河流水体混合

混合是流动水体单元相互掺混的过程,包括:分子扩散;紊动扩散;剪切离散等作用

1)分子扩散――流体中由于随机分子运动引起的质点分散现象,分子运动服从费克定律 2)紊动扩散――流体中由水流的脉动引起的质点分散现象

3)剪切离散――由于脉动平均流速在空间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分散现象 天然河流,常用横向混合系数,纵向离散系数描述河流混合特性 系数比值通常在0.4-0.8,河道0.6,河道收缩0.3,河道扩散0.9

5

只需要记住哪个大概是哪个公式就行了。 (三)湖泊、水库的环境水文特征

1、任一湖泊、水库的水量平衡关系式:

来水总量=出水量十蒸发溢漏损失量±蓄水量增减值 2、湖泊、水库的动力特征 1)湖水、水库的运动分4种 振动,如波动、漾动; 前进,如湖流; 混合水; 增减水

湖流:湖、库水在水力坡度力、密度梯度力、风力等作用下沿一定方向流动

2)水流形态主要受风、太阳辐射、进出水流,地球自转力等外力作用,其中风最重要 3)湖流按成因分为风成流、梯度流、惯性流和混合流

湖流经常成环状流动,分为水平环流、垂直环流和兰米尔环流(在表层形成的螺旋形流动)

4)湖水混合分:湖、库水混合的方式分为紊动混合(由风力和水力坡度作用产生)和对流混合(由湖水密度差异引起) 5)波浪主要是由风引起的,又称为风浪

波漾:湖、库中水位有节奏的升降变化,称为波漾或定振波 3、水温

容积和水深较小的湖泊,没有温度垂直分层

容积和水深较大的湖泊或水库,水温垂向分布有三个层次,上层温度较高,下层温度较低,中间称为温跃层。 通过水库水替换的次数指标α、β判别其是分层型、混合型

α=年流入总量/湖泊、水库总容积,β=一次洪水总量/湖泊、水库总容积 α小于10,湖泊、水库为稳定分层型;α大于20,湖泊、水库为混合型 β小于二分之一,洪水不影响水温分层,β大于1,大洪水时为临时混合型 此外,还以湖泊、水库平均水深H判定

H大于10米,不受影响,下层水温保持在1-8度,为分层型 H小于10米,可能为混合型 4、水量判定

以年水量变化频率判断:

10%――多水年,50%――中水年,75至95%――少水年 (四)河口和近海水文及水动力特征 1、河口、海湾、陆架浅海环境特点 2、河口海湾的基本水流形态

潮流:内外海潮波进人沿岸海域和海湾时的变形而形成的浅海特有的潮波运动形态 在河口海湾等近海水域,潮流对污染物的输移和扩散起主要作用。 二、水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

现状调查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必要的环境监测。 (一)调查范围

包括受项目影响较显著的地面水区域 确定调查范围的原则:

①考虑接纳污染物的天然水体的使用功能质量标准及评价等级; ②考虑下游附近的敏感区

(二)调查时间确定原则(熟悉)

1、确定能代表丰、平、枯水期的季节和月份

6

2、不同等级调查时期表

3、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时,一、二级评价的各类水域应调查丰水期,若时间允许,三级也应调查丰水期。

4、冰封期较长水域,作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加工用水的水源或渔业用水时,应调查冰封期的水质水文情况。 (三)水文调查和水文测量 一般在枯水期进行

1、河流、感潮河口、湖泊、水库都根据评价等级、河流规模决定调查、测量内容。 2、降雨调查

(四)污染源调查(掌握) 1、污染源分类

污染源:凡对环境质量可以造成影响的物质和能量输入 按排放方式分:点源、面源 按污染性质分: 2、调查方式 持久性污染物(重金属等不易降解的污染物); 水体酸碱度(以PH值为表征) 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必要时现场调查、现场测试 非持久性污染物(有机物、易降解的污染物); 热效应(造成水体水温变化) 3、点源调查 1)调查原则

调查的繁简程度,根据评价等级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略有不同。评价等级高,且现有污染源与建设项目距离较近时,

7

详细调查。

2)调查内容 ①污染源排放特点 ②污染源排放数据 ③用排水情况

④废水、污水处理状况 4、非点源调查

1)调查原则 一般采用资料收集法,不实测 2)内容

①工业类非点源污染源

②其他非点源污染源-山林、草原、农地、城市等 (五)选择水质调查因子 1、常规水质因子

pH值、DO、高锰酸盐指数或COD、BOD5、TN(总氮)或氨氮、TP(总磷)、酚、氰化物、砷、汞、铬、水温等,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污染源状况等适当增减。

2、特殊水质因子 能代表项目外排污水的特征污染因子

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评价等级和建设项目所属行业的特征水质参数选择

3、其他因子 被调查水域环境质量要求较高,且评价等级为一、二级,应调查水生生物(包括浮游动植物、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水生牛物群落结构等)和底质(包括相关易积累污染物)等

(六)河流水质采样(掌握)――即案例说的水环境现状监测 1、河流取样断面布设原则:05年案例考题 ⑴调查范围两端;

⑵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水域,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 ⑶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如支流汇入处)、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重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处)附近;

⑷水文站附近,并适当考虑水质预测关心点; ⑸拟建排污口上游500m处。

取样断面类型:一般情况下应布设对照、控制、消减三种类型断面。 2、取样点的布设

a.确定垂线数量――依据河宽设臵 小河-在主流线上设1条垂线;

大、中河-河宽小于50米,距两岸边三分之一处,设2条垂线;

河宽大于50米,在主流线、距两岸不小于0.5米处,设3条垂线; 特大河-视情增加

B .确定垂线上的取样点――主要依据水深

水深大于5米,在水面下0.5米,距河底0.5米,设2个点 水深1-5米,只在水面下0.5米设1个点

水深不足1米,距水面不小于0.3米、距河底也不小于0.3米,设1个点

三级评价的河流,不论水深多少,只在1条垂线上选1个点,取1个样一般在水面下0.5米,距河底不小于0.3米处取点,即每条垂线只1个点

C .取样方式 评价等级不同而不同

一级评价:每个取样点的水样均应分析,不取混合样

二级评价:需要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的场合,每次应将该段内各取样断面中每条垂线上的水样混合成一个水样,即垂线混合;其他情况每个取样断面每次只取一个混合水样,即将断面上各处所取水样混合成一个水样,即断面混合

三级评价:原则上只取断面混合水样 D.确定河流取样次数

按需调查水期,每个水期调查1次,每次3-4天; 要测水温时,6小时1次,并计算日平均水温 (七)河口水质的取样 ①取样断面布设原则

排污口拟建于河口感潮段内,其上游设臵的取样断面的数目与位臵,应根据感潮段的实际情况决定,其下游取样断面的布设原则与河流相同

8

②河口取样次数

a.在规定的不同规模河口、不同等级的调查时期,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两天,一次在小潮期,一次在大潮期 B 不预测水温时,只在采样时间测水温;在预测水温时,可采用每隔4~6h测一次的方法求日平均水温 (八)湖泊、水库水质取样 1、取样垂线设臵 大、中型湖泊、水库

污水排放量﹤50000m3时,一级评价每1~2.5km2一个,二级评价每1.5~3.5km2一个,三级评价每2~4km2一个;

污水排放量>50000m3/d时,一级评价每3~6km2一个,二、三级评价每4~7km2一个 小型湖泊、水库

污水排放量﹤50000m3/d时,一级评价每0.5~15km2一个,二、三级评价每l~2km2一个;

2

污水排放量﹥50000rn3/d时,各级评价均每 0.5~1.5km一个 2、垂线上取样点布设 大、中型湖泊、水库

平均水深﹤10m时,在水面下0.5m且距底0.5m处设1个取样点;

平均水深≧10m时,先查明水文有无分层现象,如有斜温层、在水面下0.5m和水深斜温层以下,距底≧0.5rn处各取一个水样,共2个;

小型湖泊、水库

平均水深﹤10m时,在水面下0.5m,且距底≧0.5m处设1个取样点;

平均水深≧10m时,在水面下0.5m,且距底≧0.5m处各设一个,共2个取样点 3、取样方式

大型湖泊、水库,各取样位水样均不混合 小型湖泊水库

水深﹤10rn,1个水样(本来就只1个); 水深≧10m,取1个混合样(即2个样混合),上下层水质差异大时,可不混合 4、取样次数

①规定时期,每期一次,每次调查3~4天,至少有一天对所有已选定的水质参数取样分析 ②表层溶解氧和水温每隔6h测一次,并在调查期内适当检测藻类 (九)水质取样的特殊情况(掌握)

①设有闸坝受人工控制的河流,排洪期和用水期水量流动大时,按河流处理;用水期水量流动小时,按水库处理 ②河网地区应按各河段的长度比例布设水质采样、水文测量断面 (十)水样采集、保存和分析(了解)

①河流、湖泊、水库水样保存、分析的原则和方法按GB 3838--2002

②河口水样盐度﹤3%者,同河流、湖泊的原则与方法;盐度≧3%的,按海湾执行 (十一)现有水质资料的收集、整理(了解)

主要从当地水质监测部门收集,对象为有关水质监测报表、环境质量报告书及建于附近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等技术文件中的水质资料

三、水环境现状评价方法(掌握)

(1)评价方法:单因子指数法,推荐采用标准指数法

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1,说明该水质因子在评价水体中的浓度符合水域功能和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 一般水质因子――水质浓度增加,水质变差的水质因子特殊水质因子――溶解氧、PH值(两端有限值)

9

计算标准指数公式说明: 一、一般水质因子 标准指数=实测值/标准值 单位mg/l 二、特殊水质因子 1、溶解氧 实测值≥标准值时 标准指数=(饱和溶解氧浓度-实测值)/(饱和溶解氧浓度-标准值) DOj(实测值)≥DOs(标准值),SDOJ=(DOf-DOj)/(DOf-DOS); 饱和溶解氧浓度=468/(31.6+水温) 实测值<标准值时 标准指数=10-9×实测值/标准值 DOj<DOf,SDOJ=10-9DOj/DOs 2、PH值 标准限值为:上限9,下限6 实测值小于等于7 标准指数=7-实测值 实测值大于7 标准指数=1/2×(实测值-7)

(2)实测统计代表值的获取

①极值法,适用于某水质因于监测数据量少,水质浓度变化大的情况 ②均值法,适用于某水质因子监测数据量多.水质浓度变化较小的情况

③内梅罗法,适用于某水质因子有一定的监测数据量,水质浓度变幅较大的情况 内梅罗值计算公式: 内梅罗值mg/l=根号下(实测极值的平方+算术平均值的平方)/2 C(C2?c2)/2 一般实测极值取最大值;溶解氧实测极值则取最小值。 第四节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地质学基本概念

1、地球化学成分-铁35%、氧30%、硅15%、镁产13%;--铁养龟梅 2、地壳元素-氧46%、硅28%、铝8%,铁6%,镁4%--养龟李铁梅 二、地下水基本知识

(一)地下水分带—包气带、饱水带

1、地面以下,潜水面(地下水面)以上,为包气带,分:自上而下-土壤水带(毛细管悬着带)、中间带、毛细水带(毛细管支持水带)

2、地下水面以下,为饱水带 (二)地下水定义与分类

1、广义地下水-存于地面下岩石中的水。 2、狭义地下水-饱水带中的水。 3、地下水几种分类

物理力学性质分-毛细水、重力水 含水介质分-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埋藏条件分-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4、几个概念

=10

1)毛细水-在岩石细小孔隙、裂隙中,受毛细作用控制的水

2)重力水-岩石颗粒间,结合水层外,不受颗粒静电引力影响,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水,如井水、泉水、基坑水等 3)包气带水-地表面以下,潜水面以上,包气带岩土层中的水,包括土壤水,沼泽水,上层滞水,基岩风化壳中季节性水

主要特征:受气候控制,雨量季节变化大,雨季多、旱季少

4)潜水-地表以下,第一层稳定的隔水层以上,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潜水分布:主要在地表各种岩、土里,多数在第四季松散沉积层中,坚硬的沉积岩、岩浆岩,变压岩的裂隙及洞穴中也有

特征:潜水层表面,受大气压力,气候影响,季节性变化明显 -春夏多雨,水位上升;冬季少雨,水位下降 -水温受季节变化 -水质易受污染

5)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特征:

-无自由水位,承受静水压力、承压水位是虚拟水位 -受气候影响小,水质不易受污染 (三)岩石层分类

按岩石水力性质不同,岩石层分:含水层、含水岩层、隔水层,弱透水层 1、含水层-能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重力水的岩层或土层 构成含水层的条件:

1)岩石中有空隙,并有足够重力水; 2)重力水能在岩石空隙自由运动 含水层分类:

承压含水层-两隔水层间,承受一定静水压力;

潜水含水层-地表下,第一层稳定的隔水层上,有自由水面; 无压承压含水层-漏斗、地形切割严重区域。

2、含水岩层-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相近岩性,空隙的含水层组成的含水系统 3、隔水层-不能给出并透水的岩层、土层,如黏土、致密岩层 4、弱透水层-渗透性差的岩层 (四)地下水系统组成

地下水含水系统通常由1个或多个水文地质单元组成

水文地质单元-有一定补给边界,隔水边界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 1、地下水的补给

按来源不同分-降水入渗补给、地表水补给、凝结水补给、含水层补给(两个条件:一是两个含水层有水头差,二是含水层间有水力联系通道)、人工补给

2、地下水径流

径流方向-总是从补给区向排泄区汇集,沿阻力最小方向从势能高处向势能低处运动,水流方向垂直于等水线 径流强度-即地下水流动速度,基本与水力坡度成正比,承压水还与蓄水构造的开启与关闭程度有关 3、地下水排泄

排泄方式有:

-点状排泄(泉排泄)

线状排泄(泄流排泄)--从地下直排河道或其他水体

面状排泄(蒸发排泄)

向含水层排泄

人工排泄(如水井、矿坑排水)。过量排泄,引起地下水环境问题

(五)地下水降落漏斗 (六)水文地质图

反映地下水分布、埋藏、形成、转化及动态特征的地质图件,分三种: 1、综合性水文地质图 比例尺小于1:10万 2、专门性水文地质图 比例尺大于1:10万

3、水文地质要素图 如水文地质柱状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图

11

(七)几个重要的水文地质参数 1、孔隙度、有效孔隙度

孔隙度-指岩石中孔隙所占比例,孔隙体积/岩石体积×100%

孔隙度主要由分选程度、颗粒排列、形状及胶结、充结情况决定。 黏性土中,结构及次生孔隙是影响孔隙度的重要因素。 有效孔隙度-指重力水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比 2、给水度与贮水系数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1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

水的体积

贮水系数-指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1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的水的体积。 3、渗透系数-单位水力覆盖率下的单位流量,又称水力传导系数。

影响渗透系数的主要因素:介质颗粒的形状、大小、不均匀系数和水的黏滞性等 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 (一)调查目的、原则

1、目的-查明地下水水质现状,污染源分布状况 确定地下水环境影响敏感目标

了解评价区水文地质概况,项目水环境污染物排放特征,初步确定污染排放单元和地下水环境污染敏感因子 2、原则-资料搜集与现场调查结合;

区域调查与项目所在地监测、实验结合; 本区调查与类比考察结合。 (二)调查、监测内容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有5个。 1、水文地质调查

2、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3、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地下水污染源主要有: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调查重点:废水排放口,渗坑、渗井、污水池、排污渠、污灌区、已污染河流、湖泊、水库,固体废物堆放填埋场等 4、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5、环境水文地质勘探、试验、测试 四、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

有三种:标准指数法、污染指数法、综合评价法

(一)标准指数法 指数大于1,表明水质参数超过规定,值越大,超标越大 1、评价标准为定值时,标准指数=监测浓度值/标准浓度值 2、评价标准为区间值,如PH值

PH标准指数=7-监测PH值/7-标准PH下限值 当监测PH值小于等于7时, 或=监测PH值-7/标准PH下限值-7 当监测PH值大于7时 (二)污染指数法

方法同标准指数法,不同的是采用对照值浓度,不用标准浓度 (三)综合评价法

1、确定单项组分的质量类别 I-v类

2、规定各类别的评测分值 0、1、3、6、10

3、计算公式 各组分分值F=根号下1/2×(各单项组分评分值的平均值的平方+评分最大值的平方) 4、根据F值,判定地下水质量

五、包气带

指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与大气相通的地带 (一)包气带渗透特性

12

包气带有3个带

1、近地面段-毛细管悬着水带 2、毛细管支持水带

3、前两个带之间为中间包气带 (二、)包气带防护性能评价

指包气带土壤岩石、水气系统抵御污染物的能力,分固有性能、特殊性能 评价:分弱、中、强三类,具体标准见教材

第五节 环境噪声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声环境现状调查(熟悉) 1、调查目的 略

2、调查内容--评价范围内

①现有的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 ②现有噪声敏感目标、噪声功能区划、噪声标准

③各功能区噪声现状,边界噪声超标状况及受影响人口分布和敏感目标超标情况 3、调查方法

①收集资料法 ②现场调查法 ③现场测量法

二、评价量的含义和应用 参考教材88页起内容 很扯哟! 1、确定声波强度的物理量

1)声压 声功率 单位瓦W 2)频率、倍频带 3)声压级、声功率级 2、A声级和最大A声级 3、等效连续A声级

4、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三、环境噪声现状测量 1、环境噪声测量标准方法 2、噪声源数据获得 1)类比测量 2)引用已有数据

3、环境噪声现状测量要求 测量量包括:

环境噪声测量量--等效连续A声级;

频发、偶发噪声、非稳态噪声环境噪声--最大A声级及噪声持续时间;

机场噪声--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再根据飞行架次计算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测量时段要求

a.在声源正常运行工况的条件下选择适当时段测量

b.每一测点应分别进行昼、夜间时段的测量,以便与相应标准对照 c.噪声起伏较大的情况,应增加昼、夜间的测量次数 测量记录内容

a.测量仪器型号、级别,仪器使用过程的校准情况 b各测量点的编号、测量时段和对应的声级数据 c.有关声源运行情况

四、声环境现状监测布点要求 1、布点范围

覆盖评价范围,适当选择监测点,敏感目标高于三层时,还要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臵测量点。 2、环境现状监测布点

无明显声源时,选择代表性区域布设测点

有明显声源、对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或项目为改、扩建工程,适当选择测点

固定声源,重点布设在测点重点布设在既受现有声源影响,又受项目声源影响的敏感目标处,也可加密监测。流动声源,有线声源特点,根据声源衰减规律选择测点

改扩建机场工程,可在跑道侧面和起、降航线的正下方、两侧设点。

13

测点数量要求:1条跑道-3-9 2条跑道-9-14 3条跑道-12-18 五、噪声现状评价方法(熟悉) 1、噪声源现状评价要求

应评价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噪声级,噪声特征,主要噪声源分析等 2、环境噪声现状评价要求

应评价现有噪声敏感区,保护目标分布情况,噪声功能区划分等情况 评价结果应当用表格、图示表达清楚 六、典型工程的噪声现状水平调查 (一)工矿企业环境噪声现状调查

①现有车间,重点为85dB以上噪声源分布及声级分析

②厂区内一般采用网格法布点测量,每间隔10-50米划分正方形风格(大型厂区取50-100米),在交叉点布点,测量结果标示在图上。

③厂界噪声水平测量点布臵在厂界外1m处,间隔为50~100m(大型项目100-300米) ④生活居住区,可以用网格法,也可以针对敏感目标选点监测 (二)公路铁路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

1、调查评价范围内有关城镇、学校、医院、居民区或农村生活区在沿线的分布和建筑情况以及相应的噪声标准 2、敏感目标较多时,分路段测量环境噪声背景值

3、存在现有噪声源时,应调查其分布状况和对周围敏感目标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4、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一般测量等效A声级,必要时,绘出现有噪声源影响的距离,超标范围和程度,全天24小时等效声级值

(三)飞机场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

1、机场周围环境调查,应调查评价范围内声环境功能区划、敏感目标和人口分布,噪声源种类、数量和相应噪声级 2、没有明显噪声源,声级较低(≦45分贝),可以根据评价等级选择3~6个测点,测量等效连续A声级。 3、改扩建工程,分别选择3~18个测点进行飞机噪声监测,无敏感点焊地在机场近台、远台设点监测。

第六节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至少有两个阶段:

初次调查与现场踏勘――识别环境,筛选影响评价因子前 详细勘测调查――环评中 (一)现状调查内容 1、自然环境调查:

调查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土壤基本情况。调查中须特别注意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极端问题,如最大风级、最大洪水。

2、生态系统调查: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首先须分辨生态系统类型,包括陆地生态与水生生态系统,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系统,然后对各类生态系统按识别和筛选确定的重要评价因子进行调查。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查包括植被(覆盖率、生产力、生物量、物种组成);动、植物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法定保护生物和地方特有生物的种类、种群、分布、生活习性、生境条件、繁殖和迁徙行为的规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点、结构及环境服务功能,稳定性与脆弱性;与其他生态系统关系及生态限制因素等。

3、区域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包括人类干扰程度(土地利用现状等)、资源赋存和利用,如果评价区存在其他污染型工、农业,或具有某些特殊地质化学特征时,还应该调查有关的污染源或化学物质的含量水平。

4、区域敏感保护目标调查:

即调查地方性敏感保护目标及其环保要求。 5、规划调查: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发展规划、环境规划的调查。 6、其他:

区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情况、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等的调查。 (二)调查方法(掌握)

1、收集现有资料,包括环境资料、政府规划资料和遥感资料等 2、野外调查

3、访问专家,解决调查和评价中高度专业化问题和疑难问题

14

4、定位或半定位观测

(三)植物样方调查和物种重要值(熟悉) 1、样方调查步骤

222

a.确定样地大小:一般草本样地lm以上;灌木林样地10m以上;乔木林样地100m以上 b.确定样地数目:用种与面积和关系曲线确定样地数目 c.样地排列:系统排列或随机排列 2、植被物种重要值

a 〃密度=个体数目/样地面积

相对密度= 一个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100% b 〃优势度=底面积(或覆盖面积总值)/样地面积 相对优势度=一个种优势度/所有种优势度×100% c〃频度=包含该种样地数/样地总数

d〃重要值=相对密度十相对优势度十相对频度 (四)水生生态环境调查

1、水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其中,淡水生态系统又分:河流、湖泊生态系统。

建设项目的水生生态环境调查,一般包括水质、水温、水文和水生生物群落调查,包括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重要水生生物、渔业资源等调查

水生生态调查内容包括:初级生产量、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湖间带生物和鱼类资源等,有时还有水生植物调查等。初级生产量的测量方法有:氧气测定法、二氧化碳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

(五)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3S)的应用 1、遥感

遥感:指通过任何不接触被观测物体的手段来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包括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船载遥感、雷达以及照相机摄制的图像

遥感的数据记录方式:以胶片记录,主要用于航空摄影;以计算机兼容磁带数据格式记录,主要用于航天遥感 遥感为景观生态学研究和应用提供的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地表水体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景观遥感分类的步骤如下

a.数据收集和预处理常见预处理方法:大气校正、几何纠正、光谱比值主成分、植被成分、帽状转换、条纹消除和质地分析等

b 选择训练样区和GPS定位

c 遥感影像分类包括: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

d.分类结果的后处理包括:光滑或过滤、几何校正、矢量化及人机交互解译

e.分类精度评价通常采用选取有代表性的检验区的方法,检验区的类型包括:监督分类的训练区、指定的同质检验区和随机选取检验区

2、地理信息系统 1)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储存、检索、运算、显示和分析的管理系统 2)数据结构

矢量结构――基本元素为点、向量、线段、多边形 栅格结构――形状有三角形、六边开、正方形和矩形等 层次结构――图像分4个子块

3)地理信息系统的常用功能包括: a.空间数据的录入; b 空间数据的查询; C.空间数据分析; d.缓冲区分析; e、叠加分析; f.路径分析;

g.空间数据的合并、派生 4、常用GIS工具软件如下

(六)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估测与生物量测定 1、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估测三种方法:

15

地方已有成果应用法; 权威著作提供数据; 区域蒸散模式

2、生物量实测 采用样地调查收割法

1)样地面积:森林1000平米、疏林及灌木林500平米、草木群落100平米 2)常用方法:皆伐实测法、平均木法、分组加平均木法、随机取样法 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一)评价主要内容 1.评价要求

①阐明生态系统的类型、基本结构和特点

②评价区内居优势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功能或生态功能规划 ③阐明域内自然资源赋存和优势资源及其利用状况

④阐明域内不同生态系统间的相关关系及连通情况,各生态因子间的相互关系 ⑤明确区域生态系统主要约束条件以及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特殊性 ⑥明确主要的或敏感的保护目标 2.评价方法

图形叠臵法、系统分析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法等。 3.评价内容

⑴从生态完整性角度评价环境质量。

⑵从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

⑶评价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4.评价结论

要明确回答区域环境的生态完整性;

人与自然的共生性、土地和植被的生产能力受到破坏等重大环境问题;

要回答自然资源的特征及其对干扰的承受能力,并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判定。 (二)其他内容 一)物种评价

1、确定评价依据或指标

有较大保护价值的野生生物包括: a.已知具有经济价值的物种;

b对研究人类和行为学有意义的物种; c.有助于进行科学研究的物种; d.能给人某种美的享受的物种; e.有利于研究种群生态学的物种;

f.已经广泛研究并有文件规定属于保护对象的物种;

g.某些正在把自己从原来的生存范围内向其他类型栖息地延伸、扩展的物种 2、保护价值评价与优先排序 评价方法如下:

a.用“危险序数”法来表达物种的保护价值;

b.根据物种存在的相对频率法推定物种的保护价值;

c.用货币单位评价法确定动、植物物种或生物群落的价值 二)群落评价

目的:确定需要特别保护的种群及其生境

方法;一般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对个别珍稀而有经济价值的物种进行重点评价 三)栖息地评价 1、分类法

①第一类为野生生物物种的最主要的栖息地 ②第二类为对野生生物有中等意义的栖息地 ③第三类为对野生生物意义不大的栖息地 2、相对生态评价图法

①将研究区分为若干个基本的生态带

16

②按三个概念评价各个生态带的价值 ③生态带价值评价 ④绘图

3、生态价值评价图法

①将研究区分为若干个土地系统

②记录各类栖息地在各土地系统中的分布 ③对各类栖息地分别确定参数 ④计算每个网格生态价值指数IEV

⑤将IEV归一化到0~20范围,用归一化值绘图 4、扩展的生态价值评价法

①按11个特征标准给每个栖息地的保护价值打分 ②计算各个栖息地的保护价值 ③将栖息地分级

四)生态系统质量评价 一级――100-70 二级――69-50 三级――49-30

四级――29-10 五级――9-0

五)生态完整性评价 1、评价指标 植被连续性;

生态系统组成完整; 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完整; 生物多样性;

生物量、生产力水平 2、稳定性分析

三、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一)法规确定的保护目标 1、法律确定的13种保护目标

1)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 3)重要的水源地涵养区域;

4)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5)人文遗迹、古树名木; 6)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7)自然景观;

8)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滨海风景游览区; 9)水产资源、水产养殖场、鱼蟹洄游通道;

10)海涂、海岸防护林、风景林、风景石、红树林、珊瑚礁 11)水土资源、植被(坡)荒地; 12)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 13)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区;

2、分类管理名录规定的三类环境敏感区 1)需特殊保护地区

指法律、法规规定,县以上政府划定的需特殊保护的地区如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地、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基本保护区等

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

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及重点监督区、天然湿地、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境、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天然漁场、重要湿地等

3)社会关注区

(二)识别敏感保护目标

17

敏感保护目标的九大判别指标: 1、生态学意义的保护目标 2、有美学意义的保护目标 3、有科学文化意义的保护目标 4、有经济价值的保护目标

5、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有社会安全意义的保护目标 6、生态脆弱区

7、人类建立的、有生态环保意义对象

8、环境质量急剧退化或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域、水域 9、人类社会特别关注的保护对象

生物生产量与荒漠化程度的关系:导则规定

0――1――1.5――4――4.5 严重、强烈发展、正发展、潜在荒漠化

18

第四章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识别的一般要求 1.基本概念(熟悉)

环境影响――指拟建项目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对环境各个要素的影响。在采取减缓措施后,环境影响则为消除或者减缓环境影响之后的剩余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根据项目特征和拟选厂址周围环境状况预测环境变化。 2.环境影响识别的基本内容(熟悉) (1)定义

环境影响识别――就是通过系统地检查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识别可能的环境影响,包括环境影响因子、影响对象(环境因子)、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

(2)分类

按照拟建项目的活动的作用属性,环境影响可以划分为有利影响、不利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短期影响、长期影响,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等8种

(3)任务

区分、筛选出显著的、可能影响项目决策和管理的、需要进一步评价的主要环境影响(或环境问题) (4)相关影响因素

环境影响程度和显著性与拟建项目“活动”特征、强度以及相关环境要素的承载能力有关。 (5)影响程度的划分(五级)

极端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无法替代、恢复和重建的损失,这种损失是永久的、不可逆的;

非常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严重而长期的损害或损失,其代替、恢复和幸建非常困难和昂贵,并需很长的时间;

中度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的损害和破坏,其替代或恢复是可能的,但相当困难且可能要较高的代价,并需比较长的时间;

轻度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的轻微损失或暂时性破坏,其再生、恢复与重建可以实现,但需要一定的时间; 微弱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困子的暂时性破坏或受干扰,环境的破坏或干扰能较快地自动恢复或再生,或者其替代与重建比较容易实现

(6)拟建项目“活动”四个阶段:①建设前期;②建设期;③运行期;④服务期满后 3.环境影响识别的一般技术考虑 (1)项目类型、规模等项目特性;

(2)项目涉及的当地环境特性及环境保护要求; (3)识别主要的环境敏感区和环境敏感目标;

(4)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识别环境影响; (5)突出识别重要的或社会关注的环境要素 4、环境影响初步识别

1)考虑项目类型、规模、可能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等,将其划分为三类 重大影响项目:

(1)原料、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或毒性大,难以在环境中降解 (2)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结构重大变化、重要生态功能改变或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的 (3)可能对脆弱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或可能引发和加剧白然灾害的 (4)容易引起跨行政区环境影响纠纷的

(5)所有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区域性开发活动或建设项目 轻度影响项目:

(1)污染因素单一、而且污染物种类少、产生量小或毒性较低的建设项目 (2)对地形、地貌、水义、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有影响 (3)基本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 影响很小项目:

(1)基本不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恶臭、噪声、振动、热污染、放射性、电磁波等不利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 (2)基本不改变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不改变生物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 (3)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 2)环境敏感区

19

需特殊保护地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社会关注区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l. 清单法(掌握)――又叫核查表法,分为三种: 简单型清单、描述型清单、分级型清单。

描述型清单较常用。比较流行的是环境资源分类清单,比较传统的是问卷式清单。 2. 矩阵法(掌握)

主要有相关矩阵法、迭代矩阵法,一般采用相关矩阵法 3. 其他识别方法(掌握)

(1)叠图法,用于涉及地理空间较大的建设项目,包括手工叠图法、GIS支持下的叠图法。 (2)影响网络法,可识别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筛选方法

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方法(掌握) (1)筛选原则

①首先,选择等标排放量较大的污染物 ②其次,考虑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

③此外,考虑列人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物

3

(2)等标排放量Pi(m/h)的计算

9

Pi=Qi/Coi×10

式中Qi——第i类污染物单位时间的排放量,t/h;

3

Coi——第i类污染物空气质量标准,mg/m 2. 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方法(掌握)

水质因子参见本书65页,第三章“三、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选择水质调查因子

筛选原则:根据对拟建项目废水排放的特点和水质现状调查的结果,选择其中主要的污染物、对地表水环境危害较大以及国家和地方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作为评价因子

对于河流水体,按水质参数排序后选取: ISE=Cpi Qpi/(Csi-Chi)×Qhi

式中Cpi——水污染物i的排放浓度,mg/L; Qpi——含水污染物 i的废水排放量,m3/s; Csi——水质参数i的地表水水质标准,mg/L; Chi——河流上游水质参数i的浓度,ms/I

3

Qhi——河流上游来水的流量,m/s

ISE值越大,说明项目对该水质参数的影响越大。

20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一节 预测方法 预测步骤

1) 确定预测因子、预测范围、计算点 2) 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3) 确定气象条件、地形数据

4) 确定预测内容,设定预测情景、选择预测模式 5) 确定相关参数 6) 进行预测评价

一、确定预测因子、预测范围、计算点 1、预测因子

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有代表性的特征污染物、拟建项目浓度超标的污染物。要区别正常、非正常排放污染因子,尤其是非正常排放时,充分考虑特征污染物。

2、预测范围

预测范围包括整个评价范围,覆盖所有关心的敏感点,还根据污染源排放高度、评价范围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位臵等适当调整。

项目位于预测范围中心,东西向为X坐标轴、南北向为Y坐标轴。

3、计算点 预测受体即为计算点,一般分预测网格点及预测关心点。

预测网格点可采用直角坐标网格法或极坐标网格法,预测关心点指环境空气质量敏感点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 计算点可分三类:

环境空气敏感区-选择所有的保护目标为计算点 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要有足够分辨率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高浓度区,计算点间距不大于50m

预测网格点设臵方法: 预测网格方法 布点原则 距源中心≤1千米 距源中心>1千米 直角坐标网格法 网格等间距或近密远疏法 网格点距50米-100米 网格点距100米-500米 极坐标网格法 径向等间距或距源中心近密远疏法 网格点距50米-100米 网格点距100米-500米

二、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见大气污染源调查清单)

按预测模拟形式分为点、面、线、体源四种颗粒物污染物,还应计算相应沉降速度,有建筑物下洗参数的,还要调查建筑物下洗参数。

1、点源清单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海拔高度、排气筒几何高度(m);

排气筒出口内径(m)、烟气出口速度(m/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毒性较大物质非正常排放量 2、面源清单(按矩形、多边形和近圆形面源分类) 面源起始点坐标、海拔高度、面源初始排放高度;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 3、体源清单

体源中心点坐标、海拔高度、体源高度;

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

体源边长、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 4、线源清单

线源几何尺寸、道路宽度;

线源距地面高度、街道街谷高度;

21

各车型污染物排放速率、平均车速; 各时段车流量、车型比例 5、颗粒物污染物调查内容

颗粒物粒径分级(最多不超过20级)、颗粒物分级粒径,颗粒物质量密度、质量比(0-1)。有建筑物下洗参数的,也要调查。

三、确定气象条件、地形数据 1、气象条件级别不同而不同

一级评价所需长期气象条件——近五年内至少连续3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数据; 二级评价所需长期气象条件——近三年内至少连续1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数据 2、地面观测资料调查项目

常规调查项目 时间、风向、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选择调查项目

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 3、常规高空探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

时间、探空数据数、每层气压、高度、气温、风速、风向 一般调查

每日8点距地面1500米高度下的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距离超过50公里,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公里气象资料

一、二级项目

计算小时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时或逐次计算。对长期气象条件,要求每日地面气象观测时次≥4次,对仅提供一日3次的数据,要对夜间2时的数据进行补充

确定地形数据

1、在非平坦评价范围内,地形的起伏对污染物的传输、扩散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污染物扩散模拟需要输入地形数据

2、地形数据的来源应说明,地形数据的精度应结合评价范围及预测网格点设臵合理选择

不同评价范围建议地形数据精度表 评价范围 地形数据网格距 5-10公里 ≤100米 10-30公里 ≤250米 30-50公里 ≤500米 >50公里 500~1000米 四、确定预测内容、设定预测情景、选定预测模式 设计预测方案,关键是合理选择污染源组合方案 预测时污染源分类:

新增污染源、削减污染源、被取代污染源和其他污染源。 新增污染源又分为正常排放、非正常排放两种形式。 预测情景

考虑五个内容: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 正常排放的新增污染源要预测所有因子,其它均为预测主要因子。

非正常排放的新增污染源常规预测内容为小时浓度,正常排放的常规预测内容包括小时浓度、日平均浓度、年均浓度。其它的均为预测日平均浓度、年均浓度。

22

选定预测模式

采用推荐模式清单(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中的进一步模式进行预测,分为A摸模式、A打模式和卡皮模式,不同模式适用范围如表:

分类 等级 类型 范围 气象数据要求 地形及风场条件 模拟污染物 其他 A摸(AERMOD) 一、二级 点、面、体 ≤50公里 地面及高空气象数据 简单、复杂地形 气态、颗粒物 街谷模式 地面气象数据 点、面、体、线 <50公里 地面及高空气象数据 还加复杂风场 还加恶臭、能见度 长时间静风、岸边熏烟 A打(ADMS) 卡皮(CALPUFF) 五、确定模式参数 1、SO2:

在计算1小时平均浓度时,可不考虑SO2的转化;

在计算日平均或更长时间平均浓度时,应考虑化学转化。 SO2转化可取半衰期为4小时。 2、NO2:

对于一般的燃烧设备,计算小时或日平均浓度时,假定NO2 /NOx=0.9; 计算年平均浓度,可以假定NO2 /NOx=0.75。

在计算机动车排放NO2 和NOx 比例时,应根据不同车型决定。 3、计算易燃物浓度

应考虑以下问题: 计算易燃物浓度时,要考虑重力沉降影响。

计算TSP时,合理选择重力沉降、干、湿沉降参数;

计算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时,注意选用合理的半衰期、化学转化系数

六、进行预测评价

1、按设计情景、设计方案计算,并分析评价结果 主要有:

分析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应考虑预测值和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 最大地面浓度点,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分析最终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应叠加现状背景值,即:

最终影响=新增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

分析典型长期气象条件、日气象条件、小时气象条件下,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 分析评价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影响

进一步预测评价解决方案,给出最终推荐方案 2、评价结论建议

1、分析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

23

2、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最终区域环境质量状况

3、分析典型小时、日气象条件、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 4、分析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 5、进一步预测评价,给出最终推荐方案。 6、结论建议

第二节 预测推荐模式说明及附图、附表、附件要求

推荐模式清单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一、估算模式 1、一般情况

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适用于确定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可计算点、面、体源浓度,以及建筑物下洗和熏烟等特殊条件下最大地面浓度

该结果大于进一步预测模式计算结果

小于1小时的短期非正常排放,可采用估算模式预测 2、所需基本参数 点源参数

排放速率,排气筒几何高度,排气筒出口内径、出口处烟气排放速度、烟气温度 面源参数

排放速率、高度、长度、宽度 体源参数

排放速率、高度,初始横向扩散参数,初始纵向扩散参数 复杂地形参数

主导风下风向计算点与源基底相对高度,下风向计算点与距源中心距离 建筑物下洗参数

建筑物高度、宽度、长度 熏烟参数

排放源到岸边最近距离 其他参数

计算点离地高度、风速计测风高度 二、进一步预测模式 1、A摸模式(AERMOD)

稳态烟羽扩散模式,适用于农村或城市,简单或复杂地形 包括AERMET气象预处理模式、AERMAP地形预处理模式 适用于评价范围小于或等于50公里的一、二级项目 2、A打模式(ADMS)

可模拟点、面、线、体源污染物分布,还包括街道窄谷模型有气象预处理程序 适用于评价范围小于或等于50公里的一、二级项目 3、卡皮模式(CALPUFF)

烟团扩散模型,模拟三维流场随时间空间变化的污染物处理适用于大于等于50公里的一级项目、复杂风场的一、二级项目

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主要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一般不超过2000米 主要输入参数

面源有效高度、宽度、长度,污染物排放速率,小时评价标准 四、对附图、附表、附件要求

24

25

第六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一节 水体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熟悉) 一、概述

水体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有3种过程:化学转化、物理输移、生物降解 1、物理输移――指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

混合稀释主要由3种作用所致:1)紊动扩散――污染物自高浓度向低浓度转移; 2)移流――水流推动污染物移动; 3)离散――污染物在水中分散 2、化学转化 氧化还原反应对水体净化起重要作用 3、生物降解

影响生物自净的关键:溶解氧的含量、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浓度、微生物种类、数量等 二、河流水体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混合

影响河流污染物输移最主要的物理过程:1对流;2、横向扩散混合;3、纵向扩散混合 三、海水中污染物的混合扩散

1、扩散域的面积与排放量的经验关系 2、温排水

温度比海水高、热水总浮到冷水上 温排水只影响浅表层2-4米;

温排水热量除潮流带走一部分,另一部分释放到大气中 3、溢油

润滑动力学过程一般分扩展过程、漂移过程

扩展过程主要受惯性力、重力、黏性力和表面张力控制分三个阶段: 惯性-重力阶段、重力-黏性阶段、黏性-表面张力阶段 漂移过程运动速度由潮流、风海流、风流余流组成

第二节 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一、预测方法概述 (一)预测方法简介

主要有4种: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和专业判断法

1、数学模式法 利用表达水体净化机制的数学议程预测水质变化有定量结果,方法简便,应首先考虑

2、物理模型法 在缩小比例的环境模型上进行水质模拟实验,预测水质变化,能反映析水环境特点,定量化高 3、类比分析法 为定性或半定量性质,结果较粗常在工作级别低,评价时间短,参数、数据不足时使用 4、专业判断法 定性反映,其他方法不便时使用 (二)筛选水质预测因子

筛选数目少于水环境现状调查的水质因子数目,具体筛选方法可参考第四章“三、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方法”

3{项目水污染物排放浓度(mg/L)×废水排放量(m/s)} (三)确定预测条件(熟悉) ①受纳水体的水质状况

3{水污染物的评价标准限值(mg/L)-评价河段的水质浓度(mg/L)}×评价河段的流量(m/s) ②拟预测的排污状况 ③预测的设计水文条件

④水质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

二、河流水质数学模式预测方法 完全懂球不起,就参考导则学下算了。 全部均有的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 26

河流为恒定流动;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①河流充分混合段;②持久性污染物; ①河流充分混合段;②非持久性污染物; 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 河流二维稳态混合累积流量模式 (S-P)模式 ①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②持久性污染物;③非持久性污染物,采用相应衰减模式。 ①弯曲河流、断面形状不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②持久性污染物;③非持久性污染物,采用相应衰减模式。 ①河流充分混合段; ②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③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 27

第七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护 第一节 地下水运动

根据地下水饱和程度不同,渗流分饱和渗流(主要是潜水、承压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非饱和渗流(毛细水、结合水运动)。

一、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形式

从流态分:层流运动--在岩石空隙中,较慢;

紊流运动--在裂隙、溶隙中,抽水井、矿井附近

从运动空间分--一维流;二维流;三维流 二、线性渗透定律

1、渗透流量与水位差成正比

渗透流量Q=横截面积A×渗透系数K×水位差/渗透路径长 渗透流量与断面积成正比,与渗透路径成反比 2、水头=几何水头+压力水头

3、地下水渗流速度V=渗透流量/横截面积 4、达西定律,即线性渗透定律

地下水渗流速度V=-渗透系数K×DH/DL

5、实际平均流速U=渗流速度/岩土孔隙度 实际流速大于渗流速度 三、渗透系数K

K值取决于介质性质,如粒度大小、颗粒排列、流体黏滞性

第二节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 一、机械过滤

指污染物经过包气带和含水层介质,被阻挡停留的现象 二、溶解、沉淀 三、氧化、还原 四、吸附和解吸

吸附--污染物由液相气相进入固相的过程 解吸--相反

吸附有2种机理:分配作用;表面吸附作用

吸附、解吸主要与污染物的液相浓度、固相浓度相关,有三种吸附模式 1、线性吸附模式 污染物浓度=液相浓度×分配系数

2、指数性吸附模式 污染物浓度=液相浓度经验系数×分配系数 水力坡度=1时,渗流速度=渗透系数 3、渐近线性

影响介质主要有:温度、PH值、介质粒度、介质有机质含量、溶液离子硬度

第三节 地下水污染途径

一、地下水污染特点 隐蔽、难消除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污染情况下,地下水所含化学成分浓度值

地下水污染对照值--评价区域内历史记录最早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或评价区内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水质指标值 二、地下水污染途径

地下水污染方式:直接污染-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污染物性质不变;

间接污染-污染物作用于其他物质,物质中某些成分进入地下水 地下水污染途径有4种类型:

1、间歇入渗型:污染物承受降水、灌溉等进入含水层,主要污染潜水; 2、连线入渗型:废水潭、废水池、废水渗井,受污染地表水等渗透污染; 3、越流型:越层污染潜水、承压水;

4、径流型:污染物通过地下径流进入含水层,污染潜水、承压水污染危险性取决于包气带的岩性与厚度,颗粒小厚度大则净化好

第四节 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治措施

28

一、地下水水环境管理措施

1.禁止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2.禁止利用无防止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等输送或者存贮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3.多层地下水的含水层水质差异大的,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 4.兴建地下工程设施或者进行地下勘探、采矿等活动,应当采取防护性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5.人工回灌补给地下水,不得恶化地下水质 二、地下水水环境监测措施 监测布点的原则--

1、以厂区为重点,兼顾外围,厂区内可能的污染设施附近均设监测点 2、以下游监测为重点,兼顾上游侧面;

3、地下水分层监测,重点是浅层潜水,饮用水源水层,兼顾其他水层;

4、每年至少监测2次,分丰水期、枯水期,重点区域、异常情况增加频率; 5、监测项目必须有特征污染物 三、合理规划布局,改进生产工艺 四、划定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 五、水污染防治工程措施 1、地下水分层开采 2、防渗措施

3、清除阻隔污染物

屏蔽法、抽出处理法、地下反应墙法等。

2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sk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