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生学习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4-06-20 02: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课程下小学生学习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华容县实验小学课题组

韩迪武 袁西平 张利军 张亚会 刘建军 易 祥 臧迎春 谢 杨 郝丽萍 王翠莲 邓 伟 卢丽艳

所谓学习发展性评价,指从注重学习结果评价到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从单向的教师评价为主到师生和学生相互间的合作评价,以动态发展的观点以记录真实成长过程为目的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

我们实验小学是湖南省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学校、岳阳市素质教育示范校、华容县窗口学校,自2002年上学期开始,便把评价的目光聚焦在学生学习发展上,我们按照预定方案,通过两年多的实验研究,尝试了一些做法,积累了一些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全面开展,其意义重大深远,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作用,有人把它等同于“五四运动”。课程改革不是单纯地换教材,而是一个全面性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包括了大纲和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环境和手段,教学思想和理念,教学测

1

试和评估等,全方位的划时代的革新和创造。考试制度、评价制度的革新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既是教学过程的终结环节,又是起始环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导向作用。传统的学习评价的内容和形式,早已不能适应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评价目的强调“甄别与选拔”。(2)评价主体“单一化”。(3)评价内容“唯智育论”。(4)评价时空唯“课程教学”。(5)评价标准唯“相对标准”。(6)评价性质定性与定量相分离。(7)评价操作“机械单一”或“主观臆断”。(8)评价种类,唯“终极性评价”。(9)评价研究“相对滞后”。

这样的评价成就了“少数”,打击了“一大片”;这样的评价,让大多数学生品尝到的是痛苦,没有欢乐;这样的评价,留给学生的是种种遗憾和疲惫的身心。总之,现在的学习评价与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与当今的教育实际相背离,制约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华容县实验小学是湖南省基础教育窗口学校,教学设施现代化,师资水平一流,办学水平高,科研成果丰硕,特别是目前正在实施的新课程实验,已对考试和学习评价制度,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县、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根据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我校教育科研实际,提出了“新课程下小学生学习评价研究”的课题实验。

(二)实验目的

1、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不只是发挥鉴别和选拔的功能,更应实现其教育和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发

2

展和提高的过程,使每一个受教育的人获得更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

2、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不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要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成长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通过评价获得有关学生的学力、以往的经历、性格、智力水平等多方面的信息,达到“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的目的。

3、探索学生学习发展性评价的策略,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三)理论基础及实践依据

1、现代认知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教学、测量与评价这两方面是统一的,是一种循环促进的作用。其基本观点是适用认知分析的方法描述学习者获得不同类型知识的机制,据此设计各种形式的评价手段来评价学生头脑中知识变化或知识建构过程。这样教学与测量、评价就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人们看到它们之间的循环促进作用,这方面研究的开创者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梅耶(R.E.Mayer)。

2、多元智力理论。这是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只是这多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这样的学生观一旦

3

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力,重视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

3、课程改革的相关依据。主要是人本主义理论,该理论强调学习者自我实现,研究人的本性、价值和潜能,注重创设一种培养学生自我发展,有助于自我实现的环境。

4、新课程改革关于评价的基本精神:a、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b、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整体的综合的全面的评价。c、对学生学习和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价,正面引导学生活泼健康成长。

5、马斯洛的“人的需要理论”:人的物质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会特别关注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学生的劳动如果得到恰如其分的认可,学生的人格得到应该的尊重,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进一步强化。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当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采取激励性评价。

6、布鲁姆的“形成性评价理论”:某一个结果总有与之相对应的过程与原因。评价的目的,不是问题的终结,而是为后续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

7、麦格雷戈理论:人不是天生好逸恶劳的,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只要创造条件激发人的动机,人们就会努力学习工作。为此,我们的评价不应当是为了选拔与甄别,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4

二、实验的基本方法及所做的主要工作

本实验属探索性应用研究,所采用的基本实验方法为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所做的具体工作是:

(一)开展校本培训 转变评价观念

实施课题研究,首先就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为此,我们开展以校为本的评价改革的培训与研究,聘请了省内外专家教授来校讲学;从各级各类教育报刊杂志、互联网上广泛收集资料,编印了《课改在线》等教研信息资料,为实验教师洗脑。同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讨论准确了解教师评价观念的现状,以消除教师“懒” “畏”“等”错误思想,我们编写了《新课程的深化与实践》,对教师进行评价改革进行了专题的培训,使教师走出了四个误区,明确了此次评价改革的原则与方法。

1、走出四个误区

误区一,误认为考试评价改革可以放后进行。不少老师认为课改实验启动后,当务之急是搞好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可以慢一步开展,评价不一定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我们认为,评价的目标、内容同教学目标、内容本来就是一致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进行即时评价,平时的教学环节都离不开过程性的评价,应当不断地收集和保存对学生日常评价的重要资料,显而易见,评价改革必须与教学实施同步进行。

误区二,认为评价改革太难,不敢触动。评价改革的难度确实很大,它不仅有观念更新的问题,更有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但遇难退缩也不行。因为评价对教与学发挥着导向的功能,我们无法设想在陈旧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法的指挥棒下可以将课改的新理念真正地落实

5

到实际教学中。要实现课改目标,考试评价改革不搞不行,我们既要认识到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又要坚定信心,遇难而进,在坚持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时创造性地进行评价改革的大胆尝试。

误区三,依赖专家提供现成的评价改革具体方法。这种想法也不全面。在评价改革中需要专家指导,但必须依靠广大一线教师在鲜活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实践,从而找到既符合课改新理念又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案,所以消极等待现成改革方案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误区四,误以为评价改革将全盘推倒旧有的一套方法。这涉及到继承、改革、创新的问题,我们认为原有的一套评价体系确有严重的弊端,需要改革,但并不等于对旧的一些方法如笔试、阶段小测验、期末考试等全盘否定,否则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2、依据评价理论,确立了评价原则。

①激励性原则。教师细心地发现并赏识学生学习的各方面优点,坚持不懈地为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使学 生从每一步前进中感到克服困难、超越他人、战胜自我的愉悦,克服一切困难前进。在评价过程中运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产生被评价的需要,对评价产生信任感,把评价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因材性原则。评价时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发展水平差异,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特点分别要求,虽采用同一评价标准和方法,但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等级并在评语中体现其发展性的形式区别对待:对学习困难生的进步给予表扬,对过得去的学生进行激励,对成功的学生进行挑战与竞争教育,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以期收到教学的整体效益。

6

③发展性原则。根据发展性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素养的形成,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解释,使学生在形成评价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使之不断积淀、发展,优化其自我素质结构,强调评价者始终在友爱、信任、尊重的气氛中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用辩证的观点、发展性思想对待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强调在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地发展: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把评价作为自身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3、反思教育实践,明确了评价方法。 ①评价目标的系列化

制定评价的目标系列需要经过一个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的双向过程。首先由教师在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分析知识点的分布、能力培养的载体以及思想教育的因素,初步制定出评价的目标系列;然后通过教师研究讨论评价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最后确定评价的目标系列。

经过初步的探索,结合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构建。我们认为评价的目标系列一般应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知识评价系列。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把要求具体化了,因此,我们应当认真研究教材,找出每一节课、每一单元、每一册教材中的知识点,从而构建一个知识评价系列。

能力评价系列。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学习知识和必要的学习活动,学习能力的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认为,建立能力评价系列既离不开“学科知识”这个

7

载体,又要在教学活动中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建立能力评价系列的主要目标不是为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鉴定性的评价,而是为了促使教师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中自觉的行为。

非智力因素评价系列。即对学生学习知识时所表现的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定性的评价。

②评价时空过程化

评价时空过程化是指要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从时间上看,应有学习前的准备性评价、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学习后的总结性评价。从空间上看,在学校应该包括课堂上的评价、活动课的评价;在校外,应有家庭评价和其它活动的评价。

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程度,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行为,使全体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要求注重平时的了解、考查,包括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课堂达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习惯等。显然,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评价的指向虽是唯一的,而评价者既可能是学生本人,也可能是同学、教师、家长或其他教育者。

③评价方法多样化(以学科考试考核为例) a.个人、小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b.口试、面试、笔试相结合。以数学为例。口试的主要内容是说理,即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讲公式的推导过程等。面试的主要内容是操作,如操作小棒演示算理,拼摆图形推导面积公式,等等。笔试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解题能力。加强口试与面试,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及时

8

对学生提供帮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c.免试与重试相结合。对于学习能力强,学习认真,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可以允许免试。对于评价成绩待及格的学生,应当给他们重新应试的机会并以重试的成绩为准,这样能使学困生在重试之前找出不足,进行重点学习,同时可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④评价结果表现的科学化

评价结果的表现科学化,把百分制作为教学评价结果的唯一表现形式,无论是在信度上还是在效度上,都有较大的缺陷。因此,评价结果表现形式就应的多元化、科学化,尽可能地把评价结果描述得准确些。

a.平时考查与综合考查的结果相结合,以平时的结果为主。 b.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c.等级与评语相结合,以评语为主。 (二) 找准突破点实施评价改革

实验研究的成功与否,深入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寻找到准确的突破口。通过不断的学习、尝试、分析、反思,我们此次评价改革实验的寻找到了四个突破点——

第一个突破点:评价心理的转变——改变以往学生在考试评价中产生压抑、紧张、戒备、被动、应付、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克服评价挫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弊病,强调评价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参与意识,增强自尊、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体注意以下两点:

9

①研究减少高利害评价的各种因素。如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不搞学生间的横向对比(如成绩排队),对后进生的不恰当的批评、处罚,家长的责骂等;对优秀学生的不恰当要求和导向,超负荷的学习负担(数量上的、难度上的)等等,克服和尽量排除导致高利害评价的因素,纠正评价学生负面的心理影响。

②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宽容的心态,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发展速度有不同,允许学生间有差异。

第二个突破点:评价主体的转变——改变单独有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使教育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具体注意以下两点:

①明确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的重要意义。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是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重要方面,能增强自我意识、增强自信,能增强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学生认同评价结果,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发挥评价作用。而家长参与评价有利于家长走进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变观念,既增进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又形成家校对孩子教育的合力。

②明确个体参与评价所侧重的内容、标准、形式、方法,不能出观形式主义,教师在参与评价中还是应发挥主导的作用,要在评价中形成同学生、家长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要考虑家长参与评价的适合领域和内容,学生的评价应避免相互横向比较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应加强互相交流,关注同学的优点和特长,促进自我反思,改进学习。

10

第三个突破点:评价过程的转变——改变过分注重短期、集中的终结性考试评价的倾向,强调评价贯穿干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重日常评价、阶段性评价与期末评价的有机结合。具体注意以下两点:

①发展性评价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破以往集中性终结评价,加强日常性、平时性、分散性的过程评价,注意收集学生学习全过程中的状况数据和资料,根据评价标准描述、判断,提出反馈和改进建议,促使学生进一步发展。

②过程性评价不拘泥于形式,教师应增强评价过程与教育过程不分离的意识,创造性地探索观察、了解记录分析学生发展轨迹的方式和工具,并有效地使用评价的数据资料,发挥其导向,激励、诊断、反馈总结、成长记录等功能。

第四个突破点:评价标准的转变——改变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和绝对化的偏向,强调评价标准既体现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使每个不同学生都能充分发展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具体注意以下两点:

①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估计到每个学生的要求、长处、短处的不同,发展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依据学生的不同要求,正确判断其发展潜力和方向,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标准。

②在评价中提出绝大多数学生可达到的基本要求,克服一刀切、绝对化的弊端,在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评价的尺度等方面体现一定的相对性、灵活性和多元性,多几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三)有的放矢、精心设计、落实三项举措

11

学生发展性评价集中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在学生学习发展性评价的研究中,我们重点在以下四个领域进行了探索:

1、开展了即时性评语的尝试。

所谓即时性评语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即时回应,作出评价。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点滴变化,除给予口头评价外,另外还根据实际情况分类记入《师生悄悄话》、《家校联系簿》、《大拇指》等即时性评语记录簿中。实验证明这种即时性评语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开展即时性评语也必须遵循一定原则。我们将老师们的即时性评语进行了收集整理,汇编成册。提升了开展即时评语应用的水平。

①积极发挥即时性评语的作用 a、即时性评语具有积极的导向功能

课上课下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批改作业、评判试卷是师生间的一种经常的心理沟通,通过即时性评语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现状及个性、心理等进行更贴近更实际的情感交流。

我校实验教师充分发挥了即时性评语的调整、引导功能。如有一名学生因家庭因素造成其性格内向、自卑、孤僻,少言寡语,上课也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一次,英语老师谢阳在检查学生英语朗读作业中 (学生交上来的录音磁带),发现这位同学朗读得非常好,于是老师在磁带中夹上一张纸条写道:“你念得真好,可惜同学们没能听到,明天上课能用响亮的声音再念一遍吗?”简短的几句话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震撼,转天该生家长找到老师激动地说:“太感谢老师了,这孩

12

子昨天拿着那纸条,看了又看,念了又念,还把自己关在屋里念英语课文,说明天要念给同学们听……”果然,上课时他高高地举起了手。后来,老师经常通过这种即时性评语,将对其期待的信息传递给他,使之感到老师的关怀和信任而受到鼓舞,增强了自信心,也使其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采用评语的方式表达老师的殷切期望,或鼓励褒奖,或警醒鞭策,这样,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荡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我们通过对1800份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不论是来自家长的评价,还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显示,90%的学生在学习和其它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b、即时性评语促进了师生心理相容。

儿童情感的形成主要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时性评语蕴含着教师对学生的融融爱心,每句鼓励、提醒或批评的话,一举手、一投足或一个关切的眼神,都让孩子感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所以,很多孩子特别看重老师的评语。

五年级五班有位女同学由于感冒高烧引发风湿病,且经常发作,疼痛难忍。一次作文写得较乱,郝丽萍老师除了作文批语外,还写了这样一段话:“文字书写欠工整,如果你的身体不舒服可以不写或晚交一天,不要凑合。紫薇,老师能体谅你。”当天该生在日记中写道:“看了老师的评语我感动极了。既然老师能体谅我,我更应该把作业写工整,所以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以后的作业都写整齐。”该生果然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即使在生病时也能克服种种

13

困难,把作业认真完成。目前,她在班里各科成绩都优秀,后被学校少先队大队推举为克服病痛,顽强学习的典范。

还有四年级三班一名男生在日记中写道:“谢老师您比妈妈还了解我,您能准确地指出我的缺点。我给妈妈念您写的评语时,妈妈每次都会说:对!对!对!老师说得对,这点你应该改正。”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个“亲”就意味着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评语中感受到的是教师真诚的关心和爱护,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心贴近了,很自然激起他们亲师、敬师、积极进取的心理效应,这也是学生欣然接受教师帮助的重要因素。 c、即时性评语架起了家校联系的桥梁,形成了教育合力。 教育的发展使师生活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该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家庭和社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要转变观念,形成大教育观。

虽然我们运用即时性评语评价学生增加了老师们的工作负担,但教师的辛勤劳动和高度负责的奉献精神,也赢得了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从2548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看,有 76.2%的家长对我们的做法表示非常赞成,充分看出教师的即时性评语在家长中引起极大的反响,使家长看到教师育人的匠心和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融洽了二者关系,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通过问卷反馈和家长的书信往来可以看出,教师的即时性评语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高度兴奋,而孩子的情绪又感染了家长,家长从饱含师情的评语和孩子愉悦兴奋的情绪中,体验到自己应采取的积极态度和做法。即时性评语恰似一根链条将各方面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教育的凝聚力。有的家长说:“采用即时性评语评价学生真是好啊!

14

使家长了解到学生最近的学习情况,为老师和家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②确立了即时性评语应坚持的原则。

我们在研究实验中也认识到即时性评语强调的是即时性,绝不是随意性。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行为习惯、个性、意志、心理素质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及时评价,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因此我们确立了即时性评语应遵循的原则: a、情感性原则

教育应当是有情的,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师生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即时性评语不仅输出知识信息,还输出情感信息,能将教师对学生的殷殷期望、热情鼓励与警示鞭策等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学生,使之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关怀和信任而受到鼓舞,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动机,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振奋向上的积极情感。教师这种以情育人、以情感人的做法也是学生乐于接受帮助、家长乐于倾力合作的重要因素。 b、赏识性原则

期待赏识是每一个儿童心理上的需求,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到好处的表扬,能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尊感和成功的喜悦,不仅能激发出追求新的目标和新的成功的强烈要求和愿望,还能使学生将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客观的赏识性评语正是点燃孩子希望之火,扶起他们的自信之树,引发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c、目标性原则

15

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个性差异和情况的变化,通过老师的观察、分析、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的评价、引导与矫正,可促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个性得以发展。我们的即时性评语应有目标性,决不能泛泛的,盲目随意的。要善于捕捉时机对学生加强调整和引导。 d、反馈性原则

即时性评语随时在向学生、家长输出信息,而学生、家长的积极反响会反馈给老师,促使老师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工作重点。师生间、教师与家长间、学生与家长间在情感上的交流反馈,成为一种动力,会大大促进学生的成长。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的交互网络,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功效。

即时性评语在教育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尝试,还存在诸多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使其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运用成长记录袋实施发展性评价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工具之一,成长档案袋的运用,已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然而,这种“舶来品”在许多学校的运用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①档案(记录袋)设计内容繁琐,操作并不容易;②记录袋成了“集装箱”,成果搜集袋无序,且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③记录袋内容设计,缺乏对儿童的个性的关怀,个性的发展得不到凸现,个性差异得不到关注;④记录袋栏目外观设计,缺乏儿童化,趣味化。

我校的成长档案的设计,力求避免上述不足,本着突出特色、突出学生个性的原则而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评价工具,我校的《成长足

16

迹》能较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内容,反映学生的努力、进步和成就,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同时也注重儿童化、趣味性,使孩子们乐于接受。它具体体现以下特点:

①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性。成长记录袋中,有许多项目是让孩子自评、互评,让他们装进自己得意的作品,同时还设计了,“老师的话”、“家长的话”,让学生在评价中与伙伴交流与教师家长对话,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

②评价内容的多维性。成长记录袋的评价范围广,改变以往“一张考卷,一张成绩单”的单一评价方式,它对孩子的心理、生理、智力、技能、情感、行为、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优势、不足等都进行了记载,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如设计的“小松柏 快快长”,以月份为阶段,每个月着重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内容,用不同的色彩区别,每个月又都注意学生在各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成长状况。

③评价形式的生动性。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是本次成长记录袋设计的一个突出特点,体现了趣味性和艺术性,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了评价效果。如“小松柏 快快长”中有一页评价学生行为习惯的”学一学,评一评”,就将充满绿意的松柏树分为三层,每一层左边精选一则关于遵守课堂纪律的儿歌,右边每部分又分为三个等级:“太棒了”、“不错哦”、“再加油”,让学生自评后,在相应的地方涂上绿色,让松柏更苍翠,非常形象,以情诱人。

④评价过程的开放性。成长记录袋打破了评价的时空,不局限在学生校内的学习上,而是延伸到课外、社会中、家庭里,对学生的学

17

习形式、情感、态度等全方位评价。孩子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一步评价自己,有利于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和个性的发挥。

我们的成长记录袋主要是收集学生作品的样本以展示学习上的进步;让学生或教师了解学生的发展过程。了解学生每一阶段掌握了什么,努力方向又是什么,它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反思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成长记录袋为雏形评价体系的建构,使我们能以全面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实践中我们意识到成长记录袋的形成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明确目的;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技能;确定评价的对象,在什么年级水平;确定要收集的内容和收集的次数、频率;调动学生参与;确定评分程序;每一个人介绍成长记录袋;制定交流计划和保存、使用计划。

当然,在使用成长记录袋的过程中,我们有更深刻的思考,如:成长记录袋的使用范围可以非常广泛,评价目的不同、记录或收集的内容不同,便可以应用在学校教育教学的不同方面。例如,成长记录袋可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具体技能的习得或整体发展评价均可); (2)与学生全面发展(如品行发展、兴趣发展、习惯养成等)相结合;

(3)与特殊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相结合; (4)与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

(5)与教师成长、师资队伍培养相结合; (6)与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相结合,等等。

18

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

3、构建与发展性评价相适应的考试考核模式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大多以单元测试成绩平均、期中期末按一定比例计算出学生的成绩,甚至有些教师干脆以一张试卷为依据来评价学生,现行的小学教学评价方法,不到客观评价学生学业的作用,在有些方面甚至与现行的目标培养相抵触,其中弊端显而易见,突出有四:一是测验过程不科学。试卷都是教师凭经验命题,既无双向细目表,也没有经过试测,一些基本问题如信度、效度等无法作出科学的回答。二是测验内容不全面,听说能力无法测试,还出现作文套题、背题现象。三是测试卷编制技术不规范。常有语法性、知识性错误、导语不明确等现象。四是评分和分数解释缺乏客观性,评分标准有误时有发生。再延续这种评价方法必然有碍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也需要评价,离不开考试,关键在于采用一套什么评价体系去评价学生的学业,我们怎么去考学生,考什么。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①考试方法:分项、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小学生学业评价,要求对实施过程中的细节实行规范化,便以操作。分项考就是要改变传统“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对教学内容评价进行项目分解,在逐项测定之后,再确定总评等级。以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为例(下同),可以将小学语文的项目分项为听话、说话、拼音、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识字、词语、句子等)、朗读、作文六大项。通过分项评价达到听说读写四项语文全面评定,知识、能力智力的全面评定,认知和情意的全面评定。在方法上,改变传统的只采用笔试闭卷的做法,实行口试、笔试(闭卷和开卷笔试)、操作相结合。说话、拼音、朗读可采用口试

19

测定,阅读、作文采用笔试(闭卷或开卷)测定,查字典、写字项目可采用操作测定。情意方面还要结合观察来测定。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智力活动高速运转,把某种心理压力下的被动答卷,变为强烈兴趣下的主动探求,这样既能考检学生的学业水平,又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对学生的评价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测试关系上,采用日常性评价、单元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②考试内容:书本、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素质教育除了掌握一定的基本能力外,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以考试内容要适量的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要出一些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能力的余地和空间的题目。考试内容做到”四个必考”:口头、书面表达的能力必考,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必考,重点的基础知识必考,良好的学习习惯必考。方式可采用动口、动笔、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形式。

③、考试方式

为了让学生充分展示掌握知识能力,消除考试带来的心理障碍。实验中我们一改考试往日“冷酷面目”,本着“快乐考试”“享受考试”的理念,开发了多种考试形式,考试花样不断创新。我们先后开发了“游艺宫”(综合测试)、“菜单考试”、“快乐大本营”(语文)、“智者闯关”(数学)、“小鬼当家”、“头脑运动会”等一系列考试形式。让游戏进考场,让家长进考场,边玩边考。这些寄考于乐的考试形式,使学生对考试充满期待,使考试渐渐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收获自信的教育行动,树立了学生的信心,培养了学习兴趣。

20

4、强调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此次形成性评价实践我们一方面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从评价标准到评价内容上为学生成长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给学生创造更多表现、展示自己及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另一方面教会学生制定和实现评价目标,使被评价者自觉地用评价指标逐项对照、检查、衡量自己言行的过程,如《成长记录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学会自己确定发展目标,继而自己寻找发展的动力资源,不断实现所制定的目标。这种自我教育实际上是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把没有刻度的尺子,要学生自己划上适合自己的刻度,再用它衡量自己进步的程度。

(二)实验的结论:

1、评价——教育、发展的过程

我们的评价不是单纯的、一般性的评价,我们的评价是围绕我们的教学活动展开的,它有一个与其它评价明显不同的地方,就是它具有教育性,这是由我们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我们教学活动组成成分之一,当然也就具有了教育性。评价主体多元化、互动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过程动态化,更能将评价的功能发挥好。另外从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上来说,就是在评价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或是长处,然后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教育,使学生自主改进或改正不足之处,或是教师利用评价的结果改进自己教法,从而使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己也就受到了教育。从此可以看出评价的教育性不仅体现在它对学生的教育上,而且还体现在对教师自己的教育上。

26

评价的目的在哪里?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成功的教育不在于使学生得到高分,而在于学生将来能否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能否在这个社会上更好的生存。另外评价它本身并不是一泓死水,并不是静态的、永恒的,它有着它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的变化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现在的评价体系自己本身也并不是很健全,还需要不断的完善,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它也会出现不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可能到时候又会出现另一轮的课改。另外评价也有助于提高教师自己的业务水平,使教师自己得到发展。其次,评价的发展也会促进课程本身的发展,会使课程不断的完善。

2、评价——共建、综合的过程

作为评价,它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孤立的过程,它与其它各个教育因素是密切相关的,并且联系还是相当紧密的。评价作为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与课程一同成长,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它与其它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建过程。同时作为评价,它也是师生的一个共建过程,评价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联系的一条纽带。评价不是单方面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围绕评价而展开的,它同时也是学生与教师共同作用的产物,可以这样说一个没有学生的评价是毫无意义的评价。另外评价也是生生之间的共建过程,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也是评价中不可少的一部份,少了这一部分对学生的评价也就不完整,不够科学。其次,评价也是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共建过程,评价与家长分不开,因为学生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活动的,教师如果只是根据学生在校内的情况做出评价,往往也是太过片面。综上所述,评价是学生本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

27

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共同作用的产物,这是一个共建、综合的过程。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期末情况评价时,我们的评价并不是只看试卷,只听教师一个人说了算,我们要通过听取学生自评,向其他学生询问,与家长联系等方式,再结合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观察、测验,以及期末考核等情况做出综合分析,最后再做出评价。这个评价是多方评价的综合,是在多方共同作用下建立起来的。

3、评价——人文关怀的过程

我们新课程的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需要评价时再做评价。评价不是要让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隔阂,它并不是冷冰冰的,无情的,也不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而是各方真心实意的关心学生的成长。在评价的过程中是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它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这些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成长的关心,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关心等方面。教师在面对评价时,应始终心怀学生,始终对学生满怀期望,真心实意的为学生着想,而不是为了学校对老师的考核而评价,更不是为了多得奖金而评价,我们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在这个评价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多重的关系,教师的角色也根据学生的发展和需要随时发生变化。在学生之间的评价方面,评价也应是诚心的,而不是为了竞争,淘汰别人而进行的评价,是一种友情,是一种关心,是一种支持,是一种基于共同进步基础之上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更是充满关切之情的,这是不用多说的。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各个评价过程,是一个对学生充满爱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比如,在对学生的学年成绩评价上,教师、家长、同学对学生的评价

28

应是基于对学生的真心关怀下进行的,只有这样的评价才有价值,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出于异心的评价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适得其反,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发展。由于教师、家长、同学的关心,学生对自己也会感激教师、家长、同学。从而使学生即看到自己的长处,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学生自己会在下期中更加努力的学习,从这可以看出整个评价过程是充满爱的。

4、评价——民主、科学的过程

评价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着它自身的科学性,它有自己要遵守的基本原则,比如,全面性原则、方向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等等。另外评价作为一门科学,它有着自己一个体系,如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方法,评价内容等等。评价也是一个民主的过程,新课程的评价并不是像旧式评价一样,教师说了算,也不是学生自己说了算,应该是“大家”说了算,这个“大家”的内涵是相当广的,包括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社会的评价等等来自各方面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各方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发言权,也就有了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及可信性。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我校对于学生学习形成性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应用,可以说都已初具新的模式,并力求在新的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更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它们一出台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学生、家长都很欢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师也暂时从分数的捆绑下解脱了出来,得以更灵活的有创造性的操作教学。但我们的探索并没有到此为止,因为我们清楚这些评价实践还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

29

1、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由于形成性评价也是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因此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中两者各应占多大比重合适,定量的哪些指标可以量化,它们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占多大比重,还值得探讨。

2、如何设计“不同尺子”来衡量不同的学生。在实验中,有老师指出,很多所谓“差生”是由于我们的评价标准单一而“制造”出来的。因此,形成性学习评价必然关注到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于某阶段或某方面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形成性评价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如何实现“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成了评价实践中操作的难题。

3、成长记录有待改进。我们在实验中推广的成长记录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成长记录没有很好地与学科相结合,其中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变成了没有条理的资料的容器。那些纷乱的资料由于缺乏准确的目标和针对性,无法清晰地反映学生一个阶段在某个领域成长的轨迹和发生的变化,丧失了成长记录对学生发展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另外,成长记录中套用了多主体评价,由于评价目标的指向性还不十分明确,一些成长记录中学生给自己的评价连续几次都是“我要好好学习”,同学的评价也多是空洞的语言,不但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而且效果也不好。

(执笔:张亚会 刘建军)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s1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