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外包园区竞争力分析

更新时间:2023-06-02 15:0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服务外包园区竞争力分析

引言

“千百十工程”以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各地纷纷建设服务外包园区,可谓百舸争流。但是,由于缺乏对产业的深入理解,以及缺乏对本地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的评估,各地政府盲目建设外包园区,园区实力普遍较低。因此,如何评价服务外包园区的竞争力,并提升竞争力,追赶世界一流园区,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尚无针对园区竞争力的专项研究。为了形成行业统一标准,填补行业空白,花桥金融外包研究中心与鼎韬咨询公司一起开展了对中国服务外包园区竞争力的调查研究。历时三个月,利用问卷和电话访谈,以及实地考察深访形式对国内120余家服务外包产业园区进行调研,最终完成报告,率先提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估体系,并依据园区竞争力评价与提升模型,透视中国服务外包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

服务外包园区竞争力体系框架

(一)服务外包园区竞争力的定义

园区是全球服务分布中的区域布局,是全球化经济活动价值链中特殊的一环,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所做出的经营地选择,这意味着,进入园区就能获得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和其他地域资产(包括靠近市场、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对园区开发者而言,园区是一项具有特殊标准的目标,包含从计划、发展、推动、维护、服务、提升到可持续性的一系列内容。为了实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开发者将采用一系列的政策,如城市规划等,园区是土地配置计划中考虑的因素之一。园区是产业链的聚集和体现,企业竞争的要素也融入园区竞争之中,因此园区已经成为产业竞争的核心主体。

建设园区是全球软件及服务外包发展普遍采取的模式:比如美国有四大软件产业基地,硅谷地区、犹他州、西雅图和东部地区;印度软件产业形成了以班加罗尔为代表的在地理分布上相对集中的软件企业群体;韩国有大德科技园区,台湾有新竹软件园,等等。尤其是班加罗尔在整体相对较差的环境中优化了局部环境,集中发展服务外包业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通过园区集中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成功产业发展模式。

园区竞争力可定义为:一个园区对该园区内企业创造价值所提供的环境支持能力和本地企业均衡地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是园区成功地将其现有资产和全部资源运用于转换过程而创造更多价值的能力,它包括一个园区发展的整体现状与水平,拥有的实力和增长潜力。

(二)服务外包园区竞争力体系

基于世界一流外包园区的研究和成功因素的总结,我们提出服务外包园区竞争力构架。以产业发展能力为核心,包括竞争力提升体系和竞争力评价体系两大部分,如图1。

研究服务外包园区竞争力,首先是其竞争力评价体系,主要由六方面构成:禀赋竞争力、政策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服务竞争力、投资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六大要素的关系具体如图2所示。产业竞争力集中体现产业聚集的程度,是本地服务外包发展水平的的起点和最终目标,同时也是衡量园区竞争力的核心标准之一。禀赋竞争力、政策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是园区发展服务外包的基础,可变性小,主要是体现其发展服务外包本地资源的供给程度,三者构成了园区服务外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客观要素,而服务竞争力、投资竞争力主要是园区可提供的软服务及产业聚集的推动力,弹性较大,二者构成园区竞争力评价体系的主要要素。 而六大竞争力的二、三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同时,对园区竞争力体系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园区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上,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园区发展的竞争力提升体系。评价体系只能描述出园区发展的现状,然而如何改变目前的现状,提升园区自身的竞争力地位才是园区真正关心和需要的。未来园区的竞争是各自生态系统的竞争,它考验的不仅是简单的建设和招商能力,更是制定规则与坚持原则的能力。而在此之上的,则是一个区域否定自己过去的经验,去拥抱变革的能力。对于外包园区来说,以产业链和产业环境为基础的创新外包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是更直接的核心因素,如图3。

园区竞争力提升体系,即创新型服务外包产业生态系统主要从四大竞争链维度考虑,分别为产业竞争链、要素竞争链、服务竞争链、运营竞争链。四大竞争链涵盖了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的除禀赋竞争力外的五大竞争力指标及细分指标,即严格按照评价体系后的现状提出提

升路径,我们将每个竞争链的细分项作出了评价指标,园区可据此对其四个竞争链作出相应评估,最后点连线、线汇面,通过特殊的剪裁方式——以一定角度集中向中心轴的最高的剪裁,最后形成类城堡式的构造,其中凸起的“冰山”即为整体需提升的内容。我们将纵轴上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根据评估后所处位置,形象地称为深海区——发展落后的园区,提升空间较大;浅海区——有一定发展,但仍有一定提升空间,属于处于发展中游的园区;浅海区之上,就是处于水平面之上的阳光区,处于这一区域内的园区是发展一流的园区,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只有当所有指标都达到最高指数,也就构成了一个园区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如图4。

中国服务外包园区现状分析

(一)中国服务外包园区的主要类型

2006年起,国家商务部会同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和教育部推动实施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千百十工程”,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共建机制由“中央有关部委-基地城市”两级承担。通过两年的实践,考虑到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尚处起步阶段,涉及面广,发展和推进过程中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没有省一级的重视和参与,没有园区和企业的积极性,就很难形成合力,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十分需要在原有部际合作和中央有关部委与基地城市共建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中央、地方、企业三方积极性,增加省政府、园区和企业加入共建机制,形成联动效应。商务部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2008年初提出了建立“部-省-市-园区-企业”多个层级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共建机制,以便更大限度地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服务外包产业迅速发展。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以“点”带“面”式发展,以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各地园区为核心,已经形成“示范城市+示范园区”的两级竞争体系。根据园区性质,我国服务外包园区分为五类,具体如下:综合性服务外包园区,如中关村;软件服务外包园区,如大连软件园,西安软件园;高新服务外包园区,如天津海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现代服务外包园区,如武汉光谷软件园;专业服务外包园区,如花桥国际商务城、扬州声谷。

我国各类园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在各个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是不尽相同的,具体区别详见表2。在园区确定引进服务外包产业之前,需要对园区现有产业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定位有

一个明确的规划和认识,以更好地在园区现有发展基础上,集约利用资源并提高效率。

(二)中国服务外包园区整体状况分析

1.产业规模分析

产业规模是衡量服务外包园区产业发展状况和水平的核心指标。我们通过外包业务总产值、离岸外包业务总产值两个核心指标,对中国服务外包园区的产业规模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服务外包园区发展状况极不均衡;产业规模呈现阶梯分布;多数园区产业规模过小,无法实现真正的产业聚集。我们认为,10亿元外包产业规模是服务外包园区的一个关键指标。只有超过10亿元产值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各项产业要素的发展才具有本地发展培育的基础。以此为标准,中国服务外包园区中,有13个园区(占总数量的16%)达到这个标准。而低于1亿元产业规模的园区有46个,占园区总数量的56%。这些园区的产业规模尚达不到一个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的销售规模,尚不具备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2)绝大多数园区尚不具备发展离岸外包的条件。调研显示离岸外包出口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园区,占到了71%。

2.业务构成分析

本次调研,我们对于业务构成的分析,主要从两个维度,一个是地域,即从业务的在岸服务和离岸服务构成角度分析;另一个是业务性质,主要是从ITO和BPO领域来划分。得出以下结论:

(1)“离岸”是政策导向的结果,并不是产业发展的结果。在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业务地域构成是以在岸业务为主的情况下,服务外包园区的业务地域构成却呈现完相反的态势,有65%的园区是以离岸外包为主要市场方向的。对比中国服务外包园区的离岸外包收入情况,我们发现,有高达46%的园区,在以离岸外包为主要业务方向时,其离岸外包的收入规模尚不足100万美元,在这样一个总体的园区发展水平下,我们认为,有相当数量的园区,仍处于为发展而发展的阶段。特别是由于2006年“千百十工程”以来,宏观政策一直以发展离岸外包为导向,因此很多园区都是在没有评估现实基础的情况下,先定位在“离岸”,然后再发展,然而业务方向的导向并无法获得现实市场和企业基础的支持。

(2)中国服务外包园区仍以ITO为主要业务方向,但部分园区BPO业务发展势头良好,而且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3.企业能力分析

企业是中国服务外包园区发展的现实基础。企业数量和质量,人员规模以及企业的关联度(即产业链整合程度),是衡量一个园区服务外包企业状况的核心指标。而企业状况直接影响到园区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在调查中,我们选取了企业数量、人员规模、国际认证情况三个核心指标来评估各园区的企业发展情况。并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数量是基础,龙头企业是核心。

(2)园区规模、企业数量和从业人数之间的正关联。

(3)缺乏有实力的企业是国内园区发展的核心制约因素。

4.园区产业环境分析

产业发展环境,包括基础载体的硬件环境和以政策、服务为核心的软环境。我们这次园区调研的重点在于园区的软环境。我们选择了三个具有核心代表性的指标,来研究考察中国服务外包园区的产业软环境:产业规划、企业资金补贴力度、知识产权保护情况,并得出以下结论:

(1)差异化禀赋和可执行方案是园区规划的重点。调研显示,目前中国服务外包园区基本都已经意识到聘请专业机构进行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规划对于发展本地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性。但是在规划角度,我们认为,各地园区应该注意以下的误区:过分注重咨询机构的品牌而不是能力;脱离本地实际情况;缺乏差异化和明确的区域和产业定位;可操作性差;规划与政策脱节。

(2)各园区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差距较大,整体扶持力度需要加强。

(3)各园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开始加大,但仍有高达30%园区没有知识产权的相关服务。此外,绝大多数园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需要加强。

中国服务外包园区发展研究

(一)中国服务外包园区发展模式及典型园区成功要素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研,我们认为中国服务外包园区已经开始从初级建设阶段向成长阶段发展,其发展有以下五种模式:

核心禀赋模式:利用核心禀赋作为园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发展

中关村软件园利用首都的品牌、人才等优势,以“创新——培育”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浦东软件园利用上海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城市地位的“跨国——总部发展模式;西安软件园利用西安的人才和成本优势的人工密集型BPO产业发展模式;厦门软件园利用面向台湾的“两岸合作”模式等。

前店后场模式:依托中心城市,以城市群分工为核心,带动产业发展

天津高新区依托京津城市一体化,提出北京企业的后台运营中心这一发展思路;深圳利用香港资源,提出的深港联动的服务外包发展模式等。

区域中心模式:利用所在城市的区域中心地位,形成区域综合性外包聚集

许多省会城市的外包园区,例如长沙岳麓软件园、南昌高新区、济南齐鲁软件园等都是如此。

垂直行业模式:专注于具备相对竞争优势的垂直行业,形成专业化园区

花桥国际商务城定位于金融外包;扬州的江苏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定位于呼叫中心产业 “中国声谷”;大庆外包园定位于石油行业的外包服务等。

城市战略模式:园区是城市战略的实施主体,城市——园区一体化发展路径

外包产业同时是所在城市的发展战略行业,例如大连软件园,无锡“ITO”Park等。 我们选取了比较典型的六个园区进行了深入访谈研究,下面对其成功的关键要素及可借鉴因子加以阐述。

1.大连软件园

大连软件园于1998年奠基,由DLSP (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建设运营,位于大连市西南部星海湾畔的高教科研文化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一期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累计投资50多亿元人民币,建成200万平方米写字楼、32万平方米教学设施和30万平方米学生公寓。

从2007年开始,大连软件园已经开始品牌输出和区域扩张;将成熟的运营模式在全国

复制,目标是成为商务园区投资运营管理服务的顶级品牌。园区定位从“中日软件产业战略合作门户”——中国IT外包中心——东北亚服务外包中心——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办公室。

其成功的关键要素包括:

(1)利用自身优势

充分利用自身禀赋资源(面对日韩的区位、人才、语言优势),寻找产业“链主”,以点带面,形成园区内部的产业共生系统。东软在大连软件园的投资和发展是真正支撑园区十年高速发展的发端。

(2)理解客户需求

以终端客户(发包商)需求为起点反向完善园区环境和服务体系,服务于跨国企业的全国布局需求。

(3)招商与培育并重

招商与培育并重,坚持高成长外包企业的重点扶植策略,形成了一批本地原生的外包龙头企业。

(4)品牌策略持续进行

品牌打造和建设,形成了国际知名的园区品牌;充分将“大连城市发展战略与园区发展高度结合”,从而充分利用城市的品牌和支持。

(5)持续创新服务模式

持续创新服务模式:例如利用BOT的创新模式,为IBM建设定制化大楼,并在发展成熟后打包销售给IBM,在全国首创实现成功,随后其成功模式被复制,包括日本财产保险、思科等。

2.中关村软件园

2000年6月,中国软件发展历程上最重要的航标——《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明确表达了政府对软件产业发展的支持鼓励态度,并从退税、投融资、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给予了更多的政策上的优惠。同年8月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应势而生。中关村软件园是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规划总占地面积139公顷,总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容积率0.44,平均建筑层数3层。园区由商务区和自然形态的研发区组成。

中关村软件园的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的要旨,充分考虑到了整个园区的环境及功能布局,主要由软件研发区和公共配套服务区两部分组成。软件研发区以组团的形 式,围绕中心绿地和水面呈自由状分布。公共配套服务区设置在园区边缘东南两侧,建有软件广场、信息中心、孵化器、体育场馆、宾馆、公寓等配套设施。园区中 1.6公顷的自然水面布局非常适合时刻需要创作灵感的软件企业。

中关村软件园园区共有200余家企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园区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并拥有服务外包行业首批万人企业。园区内著名企业包括东软、文思、博彦、软通动力、塔塔等。

其成功的关键要素包括:

(1)利用人才和品牌优势

利用人才和品牌优势,系统构建鼓励创新的产业体系,形成创业—创新的产业生态系统。

(2)重视招商引资工作

园区自建设之初就没有将招商作为唯一重点,进行长期的产业规划设计,立足长远和园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3)完善服务体系

园区以解决企业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为服务重心,发展和服务体系的核心和落脚点在于企业的培养和培育体系,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培训、投融资、行业组织和对外推广等体系

建设,为企业成长提供最有利的环境。

(4)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拥有服务外包协会,目前已经有100多家企业,成为聚集企业、服务企业的平台;建设培训中心,与百家高校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通道,同时控制培训的“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

(5)制定扶持政策

针对服务外包企业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并制定短中长三级目标。

3.浦东软件园

上海浦东软件园2000年3月18日揭牌成立。上海浦东软件园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着上海浦东软件园的建设和管理。是全国第一批软件产业园,也作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已经成为上海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企业的主要集聚地,而且其优秀的品牌、雄厚的实力、发展的思路、运行的效果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上海浦东软件园自2000年开园以来,入驻企业、就业人数、产值规模及上缴税收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09年12月底,软件园总部共有企业1140家,入园企业308家,园区从业人员2.1万人,2009年实现经营总收入达198亿元,软件出口3.8亿美元,上缴税收14亿元。

浦东软件园的定位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并重的“双轮驱动”,国内市场以应用为主,国际市场以离岸外包为主。其成功之处一为注重市场和人才,离岸外包努力建立广泛、高效的市场渠道,并赴美招聘海外人才,建设了一流的软件开发队伍。二为创造与国际接轨的软件开发环境,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在政策、软硬件环境建设方面迅速提升了软件园的综合开发实力平台,实现了产业集聚,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中国软件开发品牌。园区的经营和对企业的扶持缺少不了大量资金的投入,而政府资金非常有限,融资渠道是困扰所有园区的一个棘手问题。浦东软件园通过土地资产的证券化和股权化,不仅保证了融资来源,而且带来了可观的资产收益。除了资产收益,按照公司运作的浦东软件园以多元化经营打造了复合盈利模式,包括房租收入、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专业化的公共服务是浦东软件园十年发展锻造的核心优势。

其成功的关键要素包括:

(1)抓大放小

一般性普惠政策和服务的同时,不搞面面俱到,将政策、服务和招商的重心放在跨国企业的后台共享服务中心、运营中心和国内大型企业的(区域)总部上,形成支撑大型企业发展的产业体系。

(2)重点聚焦

一是发包商总部,跨国企业的区域总部,形成本地发包资源,带动产业发展;二是服务商总部,即领袖级的,专业标志性的,知识密集型的,成长性高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

(3)二次创业

上海的经济环境和氛围不利于原生企业的发展,但非常适合一定规模企业的“二次创业”。因此园区将服务和招商的重点放在了二次创业型服务外包企业的引进上。(例如药明康德)

4.花桥国际商务城

花桥国际商务城地处苏沪交界处,东依上海虹桥交通枢纽,距上海市中心不到25公里,距浦东机场80公里,沪宁高速、同三高速、312国道、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构筑了商务城立体便捷的交通体系。

花桥国际商务城于2006年8月被批准为江苏省唯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开发区。2007年6月被首批列为江苏省服务外包示范区。商务城将全力建设以金融服务外包

为主要特色,以现代商贸为支撑,总部经济和第三方物流协同发展的国际化商务城。截至目前,已引进法国凯捷、华道数据、中金数据、NSK中国营运总部、建滔总部、天天国际展览中心、迪卡侬配送中心等100多个较具规模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总投资达400多亿元。

到2011年,花桥国际商务城将形成高中低端兼融的金融及服务外包产业链,产能规模达500亿元;到开发区成立10周年时,将形成领先的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代表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金融外包产值超过14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目标,力争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最佳后援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资金融密集区和金融服务外包供应商和买家的最佳选择区,真正打响中国金融“硅谷”品牌!

其成功的关键要素包括:

(1)清晰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战略

花桥国际商务城胜出的关键在于其找准位置、形成特色。根据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状况,商务城制定了“金融上海 后台花桥”的战略,主动融入上海,承接上海商务外溢,形成以金融外包为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打造益商、怡人、宜居的大都市生态后花园。在产业优化方面,立足于昆山第二产业发展需要,依托上海金融中心的定位进行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化升级和配套;在城市建设方面,利用花桥原有的丰富水系和原生态绿色环境,打造适合智力密集型人才居住的城市发展,从而形成“梦想起点,生态中心,金融后台”的金融外包产业集聚区。

(2)专注于金融外包,打造金融外包生态系统

花桥国际商务城明确把金融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以管理咨询、技术咨询、软件服务为主的知识流程外包(KPO);以数据处理、财务结算、信用卡服务、呼叫服务为主的金融服务外包(BPO);以灾难恢复、测试中心、数据备份为主的IT基础设施服务等信息技术外包(ITO)。目前已经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以及行业内领先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金融外包产业链已经形成。

(3)围绕成本、市场和人才构建产业支撑体系

花桥服务外包产业支撑体系详见图5。

(4)持续的政府创新

在政策制定、执行效率,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与因地制宜地制定招商方式方面,花桥国际商务城也做了很多前瞻与开创性的工作:

A. 全力打造一流的干部队伍。通过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组织领导干部和业务骨

干参加金融服务外包、基金与资本运作、城市规划和管理等专业知识培训,提升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B.在对比相关园区的优惠政策后,商务城除了通常的对于营业税、所得税等税费的减免以及办公基础设施等配套费减免以外,对于企业与人才落户所涉及的税收优惠、安家补贴、生活补贴、成果奖励等设立了专项人才开发资金。

C.商务城还创新了政府运作模式,对轨道交通、BRT公交、快速路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国际学校、国际生活社区、会议(论坛)中心等重要功能设施,明确由政府投资建设,这不仅有利于规划与功能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确保建设进度,也有利于加强资本运作,增强园区开发建设的源动力。

D.商务城在国内第一个提出了金融外包保税区的概念,第一个建立了金融BPO产业基金,第一个提出了“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等方法,最大限度的给予政策扶持,最大程度的缩短商务时间流程,一切以企业为主,企业从接触到签订协议入驻,时间不超过1个月的例子比比皆是。

5.无锡“Park”经济模式

在无锡,Park是“三创载体”的代名词,它所承载的是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的城市新追求。

I—Park、D—Park、K—Park、T—Park、B—Park、S—Park、V—Park 短短两年间,无锡涌现出了近50家Park园区。这些园区,集聚了无锡品质最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最高端的人才团队,重点打造高端研发、软件和服务外包、动漫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

纵观全国各市,其中园区最多的可能要算无锡了。2009年,无锡市形成各类特色园区数量达50个,园区实现业务总收入2000亿元人民币,占无锡市当年国民收入的40%,园区收入增长率为20%,几乎是无锡市GDP增长率11.6%的两倍,构成了无锡市特有的“Park”经济。

而所谓“Park”经济,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是特定区域内,通过合理规划、优惠的政策和配套服务,形成适宜企业成长的一个载体,通过对载体内主要企业的培养和扶持,实现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聚集。在无锡“Park”经济中,最为耀眼的是“环太湖服务外包产业带”所聚集的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新区创新创意产业园(I-Park)、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K-Park)、马山生物医药产业园(Bio-Park)和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T-Park)等服务外包产业园。2009年,无锡市“Park”实现服务外包合同金额达10.67亿美元。

其成功的关键要素包括:

(1)人才计划

紧紧抓住了产业发展的最核心要素——人才,自身定位于“知识密集型服务外包高地”,实施530计划,人才太湖(345计划)。人才战略除了作为外包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外,更核心的是指向了“人才—创新—原生”这样一条产业发展路径。即“引进科技型领军人才作为推动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首要工作”。

(2)创新模式

采用N“Park”经济模式,在特定区域内,通过合理规划、优惠的政策和配套服务,形成适宜企业成长的一个载体,通过对载体内主要企业的培养和扶持,实现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聚集。

(3)考核

通过考核加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执行力。已经将商务部的“外包合同金额、执行金额、离岸外包额、企业数,从业人数,培训数”等列入政府责任考核范围,与一把手签订责任状。

6.武汉光谷软件园

2006年底,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DLSP(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武汉光谷软件园有限公司。目前规划占地面积1000 余亩,规划总建筑面积 60 万平方米。武汉光谷软件园先后获得“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国家‘863 计划’空间地理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级动漫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等殊荣。2006 年武汉市成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武汉光谷软件园成为唯一的示范区。现入驻企业110家,本地企业85家,外地企业25家,世界500强企业6家,其中包括EDS、深圳华为、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法国电信、泛亚班拿、北京传神、上海群硕、中地数码、 江通动画等国内外知名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业务涉及服务外包、动漫产业、金融服务、网络通信软件、制造信息化软件、嵌入式软件及地理信息,IT教育等多方面。从业人员12000人,年营业额达到30亿元。

武汉光谷软件园以“中国服务外包交付中心”为主要目标,推动面向全球市场的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业务,并努力发展嵌入式软件研发、应用软件开发、动漫游戏制作和汽车电子产品研发等。预计到 2015年,武汉光谷软件园将实现软件产业总收入500亿元,成为“华中软件之都”。

其成功的关键要素包括:

中部地区,武汉拥有长沙、合肥、南昌等基地城市相近的成本、技术、人才环境的优势。先人一步是光谷外包园发展的核心要素。

(1)强调速度

服务外包龙头企业的有限性决定了一旦在一个区域选址后,周边其他园区就很难再获得投资机会。光谷外包园在招商方面非常强调速度和资源的稀缺性,以政策为基础全力争取龙头企业入驻。尽管这可能并非最佳的产业发展模式,但在产业发展阶段帮助光谷在区域竞争中获得了先机。(例如EDS的引进)

(2)打造品牌

在中部率先定位于中国服务外包的交付中心,强调人才和成本优势,从而获得先机。

(3)立足产业

光谷软件园依靠武汉具有比较优势的光电产业、空间地理及中部金融中心的优势,发挥产业特色,形成外包与产业互动发展的特色。

(二)中国服务外包园区发展的主要特征和问题

1.园区建设的“大跃进”现象

自2006年“千百十工程”以来,服务外包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成为各地政府竞相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在缺乏对产业的深入理解,以及对本地产业发展基本要素评估的情况下 ,盲目建设外包园区,各地产业发展呈现“一哄而上”的现象。据鼎韬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40个城市将服务外包作为本地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并建设(包括原有园区扩建等)了超过200个外包(或者以外包作为主要产业方向之一)的园区。

2.园区发展的同质化竞争

目前各基地城市和非基地城市之间,园区和园区之间,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竞争趋势。遵循常规的产业发展路线,需要从基础设施入手,首先建设产业园区,搭建技术支撑平台等基础IT支持环境,同时大投入培养本地外包人才,构建全面的行业服务体系,以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壮大,从而形成产业的良性发展。由于没能真正把握产业发展的规律和本地的特点,产业发展的结果难免千人一面。

3.基于优惠政策的招商引资是园区发展的主要手段

园区成功招商引资的三个基础条件即基础设施、优惠政策和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是硬条件,园区规划前可以借鉴,建设完成后则无法创新;而优惠政策和服务体系则是软环境,在

园区基础设施总体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园区吸引企业的条件就是合适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服务体系。因此,对于中国服务外包园区这种高技术、高知识的园区更需要靠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和创业,从而导致外包园区的发展需要基于优惠政策去招商。但政策具有明显的短期效应,并容易导致企业“寻租”现象的出现。

4.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不清,以混合型园区居多,专业型园区相对缺乏

目前,国内除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园区将服务业作为其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外,其他园区,特别是中西部园区同样以全面的服务外包作为其重点发展领域。

从产业园区内部企业的关联度看,混合型园区内部企业的依存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有效的规模优势。中国多数外包园区内企业的依存关联度较低,园区仅仅是企业物理空间上的集中,在产业上的业务往来相对较少,没有形成良好的生产互动关系,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

5.外包产业龙头企业的珍稀性成为招商时各地发展的重点,却忽视了本地原生企业的培育

龙头企业作为行业的领头羊,在形成产业聚集、带动产业发展方面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因此成为国内诸多服务外包园区在发展及招商时的首要策略。然而,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行业龙头企业数量有限,激烈的招商竞争往往迫使各园区让渡更多的区域利益,容易造成恶性竞争。而原生企业即使对外扩张,也会将其核心业务留在本地,推动本地技术创新。

6.各园区往往将着力点放在中低端操作性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高端人才的引进 目前我国多数园区虽已认识到人才对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相应的推动举措等方面仍然局限在中低端人才的培养,而在中高端人才聚集及培养,尤其是创业型领军人才的引进方面力度不足。

7.外包园区主要提供基础行政性服务,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中国的大多数服务外包园区的管理服务职能还发挥得不理想,大多园区只充当“房东”角色,提供基础行政服务,而没有将企业作为客户来运营,园区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影响到对园区企业的培育功能,从而导致产业集群效果比较差。

8.园区与其周边的城市化建设相对脱节,园区生活、经济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国内发展产业园区的趋势,不再把园区定位为在特定区域内享受城市优惠政策的地方,而是把它放在较大经济区域乃至国际视野中进行定位和开发,把提高园区的综合竞争力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相结合。

(三)中国服务外包园区的发展趋势

1.从同质化到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园区定位呈现同质化——差异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开始进入以专业化竞争为核心标志的产业发展3.0时代:即立足地区独特竞争优势的产业定位,走专业化园区发展路径。

2.从基础设施到产业生态体系的发展趋势我国服务外包园区的发展模式可分为政策推动主导模式、市场拉动主导模式、创新驱动主导模式。对于我国服务外包园区的发展,应形成四个基本认识:政策推动模式不可持续,营造生态是当务之急,形成特色是腾飞之始,创新动力是不竭之源。 因此,在基础设施趋同的情况下,系统构建园区内在的产业生态体系,是未来发展的核心。

3.从政策到品牌的发展趋势我国服务外包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品牌建设方面逐渐形成了包括国家品牌、城市和园区品牌、企业品牌三层次的品牌体系。

4.从产业园区化到园区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从产业园区发展的历史来看,产业园区与城市的发展存在生态悖论:首先,城市极力希

望产业园区大范围地出现并快速发展,并尽力帮助产业园区快速发展,二者在发展中相得益彰。其次,城市发展又不断地压缩产业园区的发展空间,吞噬其地盘,迫使其升级调整或者迁移到新的郊区。再次,越是优秀的园区越是对城市发展具有吸引力,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越是失败的产业园区越很难获得城市发展的青睐,甚至成为城市发展的盲点。产业园区的生命周期理论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服务外包园区建设要以城市未来发展为导向,应以打造宜居城市为基础。同时,从服务外包园区自身提升的角度看,打造宜居的园区有利于服务外包园区的发展。

5.从物理园区到立体园区的发展趋势

在外包园区竞争发展的3.0时代,外包园区的立体化发展是成功的关键。外包园区已经不仅仅是物理园区,而应该成为集成物理园区、网络平台和服务体系等“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园区。

6.从供给指向型竞争向内生增长型竞争的转移

在全球化背景下,园区发展的外部条件日益趋同,园区的内生增长能力决定了园区竞争力水平。由于园区的内生增长能力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其效果也不可能在短期内体现,因此培养园区的内生增长能力需要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投入,以及园区文化的配合与协调。

中国服务外包园区提升竞争力建议

本文通过竞争力评估,利用四度空间模型形成产业提升体系,在创新区域产业运营模式、差异化定位和行业聚焦的基础上,完成从政策竞争向服务竞争,从个案培育到产业链打造的转变,打造独特的集成式服务软环境,紧紧抓住招商引资这一产业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构建专业立体的招商体系,这种3+2发展模式(详见图6)是中国服务外包园区打破目前同质化竞争格局的关键。

具体来说,本文为园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提出以下建议来提升园区竞争力。

(一)产业竞争链

1.转变园区发展模式,系统构建服务外包产业生态系统

逐步实现园区经济转型,将园区打造成和谐共生的服务外包产业生态系统群,以产业生态系统的思想统御园区的发展思路和招商引资思路。产业生态系统是指在特定区域中,由那些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及有交互关联性的外包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它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它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二)运营竞争链

1.重视服务外包园区功能规划

高水平的产业集聚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生产生活环境,单纯以写字楼为主导的园区很难形成高水平的产业集群。园区发展必须摒弃单纯物业化的发展思路,而应以城市开发的角度去看待园区。园区——工业化——城市化是新形势下未来园区发展的基调和思路。 基于这种基调,未来的园区必须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人居环境、人文生活等因素全盘考虑进来,融入园区/城市的整体空间规划中。

服务外包园区作为大中城市的功能区域,它应该具备明显的城市或城区属性,在园区的规划上,必须从城区社会生活配套的角度,提出人员居住、生活、娱乐、交通等解决方案,重视区位与空间结构、用地功能、交通规划等多学科领域研究。比如: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在交通规划方面占尽优势,半小时即可到上海虹桥机场,上海轻轨11号线终点就设在花桥,京沪高铁、沪宁城铁也将在昆山设立站点。

2.科学制定园区产业定位及发展目标,走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路径

我们认为现在服务外包城市和园区的竞争开始进入3.0时代,即个性化发展时代。各地区必须改变园区单一化和同质化发展的现状,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招商模式等。依照自身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制定出本地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政策和策略,从而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定位。从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型,使其成为创新聚集的良好载体(Body of Innovation Cluster),从而形成社会生产和研发综合体的区域创新系统,共同形成创新聚集倍增效应,加快服务外包的示范园区尽快向创新型园区跨越转型。

3.构建园区服务外包产业的集群品牌

当前中国服务外包园区的发展和竞争,已经从政策、服务向品牌迁移。在这方面,班加罗尔之于印度外包,大连软件园在中国外包行业,都树立了非常好的成功榜样。一个外包园区集群品牌的创建主要依赖于园区内服务外包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技术管理水平、经济规模、市场占有率决定着该园区的经济地位、主要特色和形象。

因此,建议选择园区内有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加以重点发展,围绕这一个或是几个重点产业来完善产业集群的体系,构建出一个有自身特色与品牌的高新园区产业集群。

集群品牌形象的树立可以通过组织博览会、新产品推荐会、研讨会、网络、电视台、电台、报刊、杂志等等的形式来达到。一个园区的品牌一旦建立,就会成为这个园区所特有的发展资源。

积极参与国内外知名行业评选活动,通过增加曝光率扩大行业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组织丰富的媒体资源进行宣传推广。

4.构建服务外包市场营销体系

提高产业研究水平,改进招商工作流程,改善投资环境,实现持续招商。招商工作本身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不仅仅是吸引外部合作伙伴的进入和投资,而且包括对现有合作伙伴更好的服务,并且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提升当地招商环境的吸引力,推动后继招商工作更有效地开展。因此,建立从战略到计划、到执行、服务、评估的招商流程化体系,是招商工作有条不紊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 同时,系统化的招商流程设计可以有效规避在招商过程中重招商轻服务等一系列因单纯“招商指标化”而导致招商短视化的问题。

5.建立园区企业准入和淘汰机制,加强园区企业监督

国内一些外包园区已初具规模,但是却难以做大做强,进一步发展困难重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建立科学的准入和淘汰机制。建立科学的准入机制,控制园区内企业的质量,促进外包园区的良性循环,对于外包园区的二次发展非常重要。

6.关注新兴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云外包

在云计算的浪潮下,基于“云”平台和“云”模式的外包服务已经出现,并日趋成为外包行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我们将这种基于“云”平台和“云”模式的外包服务定义为“云外包”。云外包的出现将会极大的颠覆当前的服务外包和IT服务产业,新的服务模式、运作模式和业务模式的出现,将会带来新的行业机遇 。云平台越来越成为外包园区提供公共服务的升级路径,对于园区公共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

(1)云计算中心衍生出的云平台,作为重要的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作为园区招商引资过程中关键的基础设施环境,成为招商的亮点;

(2)云平台,向客户提交的不再是一个产品,而是基于云端资源的个性化服务,客户按月为服务支付租金,本质上是为购买他们提供的长期服务分期付款。如此一来,企业借助云平台快速完成信息化部署,促使企业主营业务变得稳定、可预期,又可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研发、生产等环节,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云平台也因此与企业客户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为推广其他的增值服务大开方便之门。

(4)在园区的公共管理方面,云平台也开始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比如,苏州工业园下属的苏州国际科技园内,各部门都构建了自己的IT系统,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令其招商部不能对各种信息做及时准确地处理,束缚了园区在策略上的快速反应,削弱了竞争力。于是,风云在线为其量身定做了一款CRM系统,借助云计算的兼容性特点,将不同编程语言、不同架构组成的信息孤岛联系起来,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平台,同时与园区的“企业云”端对接,实现对企业数据的全局共享,保障招商部可以对系统内外的信息变化做出快速响应,将报告流程从1~3天缩减至几分钟,提升了园区的竞争力。

(三)要素竞争链

1.人才战略从低端人才培训向高端人才引进/培育转移鼓

励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培养高端人才,只要把握住高端人才资源,就能够把握大中型外包企业的主体业务。

建立不同级别人才培训体制,高端人才只能依靠重点大型企业的培养,园区可联合重点企业形成培养机制,如园区可依据企业拥有高级人才的数量进行培训资金支持,或者直接以政府名义对个人进行奖励。

园区可以设置机制、组织进行人才水平级别评定,高级人才认定可通过其管理项目的规模、大型项目的实施经验、相关技术资格的认证等。

完善海外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为外籍人士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回国(来华)定居专家证、多次出入境签证;允许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符合要求的产品可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政府要为整个产业通过长期计划进行持续的人才供应,包括培训机构的发展、本地大学和各类高等教育资源的聚集、教育基地的建设等等。园区在招商引资和政策支持方面,应该尽快从招商引资向招商引智调整,吸引企业最亟需的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2.构筑投融资体系,重点解决外包企业的融资课题

近几年来,国家虽投入了一些政策性资金用于支持软件企业的发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园区应该努力研究外包产业的新特点,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向银行和资本市场披露产业发展信息,促进金融业、投资业和企业的对接。

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大力开展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和政策性贷款支持,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促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将服务外包产业纳入业务范围,对服务外包企业贷款融资给予支持,大力参与服务外包产业的投资、合资、融资或资本运作。

鼓励并扶持外包企业在国内外上市。

3.有针对性的扶植本地企业,以市场为核心帮助本地企业发展

本地现有企业是园区发展的基础。随着行业的衰退,我们判断许多中小园区将面临着企业退租的现实压力。如果不能维持并支持现有企业的发展,就无法获得园区长远的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外包园区应下大力气制订有针对性的政策,帮助本地现有的企业发展,渡过难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1)市场是企业培育的核心环节。建议将园区的海外招商与帮助本地企业开拓市场相结合,利用政府的各种资源,帮助本地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从而从根本上帮助企业发展。

(2)组织本地的企业联盟,帮助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以项目为纽带,帮助企业形成区域内的产业整合基础。

(3)制定更有效的支持政策。以切实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为主要环节,在税收、培训、市场开拓等诸方面进一步加强扶植和优惠力度。

(4)积极引进各种国际合作机会,包括合资、并购、投资等,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和发展可能。

(四)服务竞争链

1.知识产权保护——构建离岸市场的核心优势

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有待改善。园区应该大力构筑知识产权保护的“小环境”,类似于印度在全国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下,将软件园建设成高标准的基础设施,从而形成“局部环境效应”,中国的外包园区也完全可以构筑本区域的“知识产权环境”。

2.建立资源中心,完善公共平台服务

在现在这个信息高速流通的年代,外包园区的资源网络可以放眼更为广阔,不要仅仅局限于一个地区。基于这个理念,外包园区可以在园区资源网络的外部建立一个资源的置换中心。

集群外的资源置换中心,可以是一个多功能的平台。不但可以置换资源,也可以成为信息交换的场所。在一个外包园区或是地区内不可能拥有所有的资源,相对也会有一些富余的闲置的资源,这样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不能充分利用配置外包园区的资源,是外包园区集群发展、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阻碍因素。

只有在各种资源都进行合理高效的整合配置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一个外包园区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而建立这个集群外部的资源置换中心,就可以把外包园区集群内的富余资源与园区外其他地区的资源进行置换,则可避免上述的浪费现象出现。与此同时,更能为外包园区带来本园区内所没有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的配置、整合,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资源置换中心这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可由中介服务机构来饰演。它的双重功能,无疑可将外包园区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3.营造公平的区域内产业环境和产业发展的软环境

区域软环境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核心。目前国内的城市和园区在发展产业时,往往以硬件环境的打造和建设为核心,但软环境已经成为下一步产业竞争和发展的关键竞争因素。

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提供一个好的市场环境,公平的竞争机制。有序的正当竞争能够促进产业发展。政府支持是外包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催化剂。

软环境的打造需要更多的经验和积累,应该打造“企业本位”的服务理念和模式,因为企业是园区发展之本,是区域产业发展之本,企业无法发展,一切都是空谈。

4.完善补贴投向,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和落实问题

尽管各地政府和园区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中,都基本已经制定了本地的优惠政策,但在实践中,政策执行的效果,特别是可操作性相对较差,这就造成政策没有能够真正对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起到预期的促进作用。即政策的落实出现了断层,而这些断层使这些正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

5.构建“产业通道”式的服务体系

集合园区内的外包企业,搭建外包服务体系,为本地接包企业提供项目的引进服务和项目在园区内的落地服务。与发包企业集中的地区(如美国、日本等)的协会组织合作,建立贯通海内外的产业通道。产业通道可以包含项目、人才、交流、商品、品牌宣传、顾问咨询、产业信息、投资融资八个子通道,也为发包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对接服务。

建立海外发包商与本地项目接包商之间的桥梁,及时与海外的发包商联系,了解海外发包项目及海外发包商的要求信息;增强海外发包商对中国和本园区的了解;了解外包市场的国际动态;结识外包领域专家、人才,拓展信息渠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s0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