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更新时间:2023-11-27 08: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6—201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推进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建设,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佛山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 一、发展基础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十五”时期的创新和发展,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一五”时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城市经济发展实现重大跨越。“十五”期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2001年全市生产总值超千亿元,2005年迈上二千亿元新台阶,达到2379.8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40155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约合5066美元(按8.1元∶1美元折算,下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0.85亿元,年均增长1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4.47亿元,年均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753.26亿元,五年累计2290.43亿元,年均增长29.2%。

(二)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工业结构得到优化提升,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5400亿元,年均增长19.3%;产业呈现重型化、高级化趋势,规模以上重工业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41%提高到2005年的49%;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30%.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58.58亿元,年均增长11.2%.农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传统农业加速向都市型农业转变,水产、畜牧、蔬菜、花卉、水果等优质高效农业特色鲜明,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63.94亿元,年均增长3.9%。

(三)内外源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壮大,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6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2.5%,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为58.9%,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外源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外贸出口总值168.22亿美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24%;实际利用外资8.9亿美元,历年累计有3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佛山投资57个项目。 (四)组团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坚持以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编制了城市发展概念、产业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环境保护、干线公路网、中心组团新城区等规划。构建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和雏形的十大建设工程全面启动,以“一环”快速干线为重点的交通路网建设顺利推进。到2005年,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23公里,形成佛山中心城区到各区、各镇(街)、村三级公交网络。十项民心工程、中心组团新城区、产业园区、环保、水利、体育场馆、演艺中心、新闻中心、天然气管网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电源、电网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70万千瓦。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扎实推进,城市绿化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得到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内河涌和珠江综合整治取得初步成效。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向政府管理、企业经营和社会服务领域推进,2005年信息综合化指数达到80.5%,比2000年提高32.5个百分点。 (五)文化名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

成功举办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琼花粤剧艺术节、武术文化节、中国陶艺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城市内涵和品位得到提升。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2005年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7家,比2000年增加128家;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22个,比2000年增加193个。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教育综合实力处在全省前列,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形成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三级网络。竞技体育水平跃上新台阶,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抗击“非典”和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取得全面胜利。

(六)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经国务院批准,2002年12月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实行市辖禅城、南海、顺德、高明和三水区的行政管理新体制。整合路桥收费站、城市公交、邮政、电信、党校、旅游、教育和传媒等资源,初步实现同城生活、同城便利。简政放权取得突破性进展,市政府分四批向市辖各区下放了322项行政管理事项,另将116项行政管理事项随职能划交或委托禅城区行使;顺利完成市和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并镇、并村工作成效显著。以全面推进“城乡一元发展”为目标的农村改革突破体制性障碍,出台并实施农村工作“五十条”及首批配套政策,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就业机制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以市政、交通、环保、能源、文化、旅游和体育场馆为重点的一批城市可经营项目实行了市场化经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七)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00元,年均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69元,年均增长5.9%.200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319.52亿元,比2000年增加1102.5亿元。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障为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汽车、住房、通信、教育、旅游、康体等成为消费热点。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4.88‰。期望寿命达76岁。 (八)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

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保持稳定。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农村、社区居民自治积极推

进。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被评选为“广东省文明城市”。拥军优抚工作得到加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二、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国内外大环境。

国际环境趋向稳定,但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流,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步加强,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国际产业加快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转移,有利于我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扩大发展空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此同时,国际贸易磨擦增加、油价高企等不利因素,将对我市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国内环境总体有利,但发展竞争压力加大。未来五年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我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市加快发展和全面推进现代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国内化快速形成,区域、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市发展面临不进则出局、小进即落伍的严峻挑战。

我市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但制约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祥和稳定,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东南部与西北部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三农”问题仍有不少深层次矛盾需要解决;二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三是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建设用地紧缺,电力供需矛盾突出,大气和内河涌治理仍需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四是城市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高端人才和技术工人短缺,人文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五是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体制性障碍,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六是构建和谐佛山的基础有待加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产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促进和谐为主线,以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为总目标,立足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发挥整体优势,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把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发展战略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总目标,实施四大发展战略。

1、产业集聚优化创新战略

坚持以产业集聚优化创新推进产业强市建设,把握新一轮发展机遇,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2、生态组团城市发展战略。

坚持以生态组团城市建设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2+5”组团城市建设,促进人口、资源、公共服务设施和土地利用向各组团集中,切实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

坚持以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推进文化名城建设,促进文化与经济、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全面推进科技进步,为高标准建设和管理现代化大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4、城乡一元和谐发展战略

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富裕和谐佛山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村镇,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营造社会公平、治安良好、社会关爱的和谐发展环境。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到201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建成产业布局合理且先进发达的制造业基地,“2+5”组团城市基础设施基本成型,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文化名城特色鲜明,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各项事业繁荣发展,城乡和谐稳定,人民富裕安康,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18000美元,建成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社会和谐的组团式现代化大城市,力争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到2010年达到4200亿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6670元(约合8230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构建节约型社会成效明显,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县域镇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加快形成大城市经济。禅城要通过集聚、提升,实现优化高效发展,成为中心组团建设和管理的示范窗口;南海、顺德要发挥经济实力雄厚、品牌聚集的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尽快率先跨过县域经济超千亿元大关,保持综合竞争力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高明、三水要借助后发优势资源,实现跨越发展,努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地区。

——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初步建成工业布局合理、先进发达的制造业基地,以物流业为重点面向本地优势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科技含量高、外向度高、经济效益高的都市型农业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期末,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以上。

——生态组团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两个百万以上、五个30万到50万人口的新城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建成布局合理、高效运行、安全可靠的交通、通讯、能源、水利、环保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城市建设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河涌和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整治,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初步奠定生态城市格局。

——文化名城建设成效显著。千年古镇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岭南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名城建设有效推进。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全市小学、初中建成规范化学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科技进步和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基本形成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特色旅游新格局。建设学习型、创新型佛山。

——社会和谐稳定。基本形成文明法治、和谐稳定、社会关爱的社会环境。城乡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各项社会保障达到全覆盖,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困难群众居住、教育、医疗等方面得到基本保障。社会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防灾减灾、社会应急机制更加健全。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取得新成就。平安和谐社区建设有效推进,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好转。

——人民富裕安康。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和6.5%.各项卫生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期望寿命76岁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四、主要任务和措施

坚持以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着力点,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出发点,努力完成九大任务,大力推进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建设。 (一)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按照“东南优、西北拓、整体提升”的区域产业发展思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四三四”工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筑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都市型农业不断优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1、提升工业发展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液晶显示器件、新材料、精密制造、生物医药、高效节能等高技术产业。选择一批重大项目、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加大投入,重点突破,形成高技术产业群。紧跟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国际信息技术发展主流,实现从传统电子工业向现代信息产业的战略性转型。依托数码光学器件、特种光源和包装新材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rq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