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精品教案(2015年最新修订完整版本)

更新时间:2023-05-22 17:5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目 录

第1课 古风新韵

《关山月》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游子吟》教学设计

《花非花》教学设计

第2课 月下踏歌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

《火把节(片段)》教学设计

《转圆圈》教学设计

《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教学设计

第3课 银屏之声

《爱是一首歌》教学设计

《两颗小星星》教学设计

《滑雪歌》教学设计

《DO RE MI》教学设计

第4课 美好祝愿

《龙腾虎跃》教学设计

《拍手拍手》教学设计

《明天会更好》教学设计

第5课 快乐的阳光

《守住这一片阳光》教学设计

《光辉的太阳》教学设计

《榕树爷爷》教学设计

《一把雨伞圆溜溜》教学设计

第6课 神奇的印象

《海德薇格主题》教学设计

《瀑布(片段)》教学设计

《火车来了》教学设计

《飞天曲》教学设计

第7课 放飞梦想

《和平颂(片段)》教学设计

《欢乐颂》教学设计

《永远是朋友》教学设计

《我们是朋友》教学设计

2015-2016 学年第 2 学期第 十二 册 音乐 科授课计划 (音乐) 年级 六 班级 1、2、3、4 任课老师 雷雪唯 教材分析: 六年级第十二册的音乐教学内容为七个单元。这七个单元包括人文、地理、 本册 风景等各方面的内容, 使学生能全民啊地体会到不同的审美意识。 这学期的 教材 教学主要以唱歌为主,同事结合欣赏、乐理知识。在此基础上能进行歌曲创 分析 编与同伴之间的合作。 学情分析: 1、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六个班的音乐课。六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 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音乐欣赏课还是缺 乏耐心的聆听,学生最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这两方面表现非常好,乐谱知 识的学习部分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 学生识谱能力较差。 五个班的学生情况 大同小易,每班大约有 20%到 25%左右的学生唱歌时,五音不全,模仿能 力又比较差。 而 601 班相对稍微好些。 其中主要原因是在之前的音乐课上学 学情 生不重视,也不敢表现自己,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培 分析 养,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音乐活动中,以此 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对于五音不全的学生,可多鼓励他们参与 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以此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2、在唱歌、视唱练习方面,大部分同学经过小学五年音乐课的学习都有了 一定的基础,但每班还有小部分音乐上的后进生(五音不全者),我们要多 给这些同学一些关系和爱心, 使他们尽快地喜欢起音乐来, 让他们高兴地唱 起来,尽快脱掉“乐盲”的帽子。 一、感受与鉴赏

: 1、能够听辨不同类型的独唱演唱形式。 2、在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 3、了解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并能够听辨音色。 4、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 律高低、快慢、强弱。 5、加深对歌声、器乐声的了解和体验,能够说明人生和常见乐器的分类及 音色特点。 6、能够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 教学 程中,了解并评价其音乐表现作用。 总目 7、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作简要描述。 标 二、表现: 1、 继续培养学生在歌唱实践中掌握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的能力。 2、能够用自然得声音、 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尽可能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 合唱。 3、 能够对他人及自己的演唱做简单的评价。 4、 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动作。 5、 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担当一个角色。 6、 能够识读简单乐谱。 7、能够背唱歌曲 2—3 首(其中一首中国民歌)

三、创造: 1、能够创造 2 到 4 小节的节奏。 2、能够用不同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情绪。 3、能够即兴编创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并参与表演。 4、能够以各种声音及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兴编创音乐故事、音乐游戏 并参与演出。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接触与了解音乐影片、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2、能够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简单描述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重点: 1、能够记忆主题旋律,并画出图形谱。 2、了解个独奏乐器的音色及其结构、地位。本册应掌握的独奏乐器有:古 琴。 3、了解民族器乐及组合。 4、知道声乐演唱形式的各种分类,听辨女声独唱、男声独唱及童声独唱; 听辨独唱、齐唱及合唱。 全册 5、初步感受动画片和电影中的音乐片段。 教材 6、继续培养欣赏的良好习惯,做到静静听、认真听、细细听。 重点 7、继续培养学生在歌唱实践中掌握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的能力; 能够用自然得声音、 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尽可能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 、 8、 合唱; 难点 9、能够对他人及自己的演唱做简单的评价 、 难点: 关键 1、把图形普、字母普、简谱综合运用,拓展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2、能够识读简单的乐谱。 3、认识八六拍及六拍子的指挥图示。 4、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5、认识前上波音及其唱法唱法。 6、认识升记号及其唱法。 4、认识变换拍子。 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进度表 一周 二周第一课时:欣赏《关山月》、歌曲《花非花》 第二、三课时:欣赏《但愿人长久》、歌曲《游子吟》 第一课时:歌曲

《转圆圆》(课时 1) 第二课时:欣赏《阿细跳月》,歌曲《转圆圆》 (课时 2)认识民族器乐分类(一) 第一课时:欣赏《火把节》,歌曲《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 第二课时:歌曲《Do Re Mi》,口风琴训练 1《《Do Re Mi》 第一课时:欣赏《爱是一首歌》,口风琴训练 2 第二课时:欣赏《两颗小星星》,歌曲《滑雪歌》 第一课时:欣赏《龙腾虎跃》,认识民族乐器分类二,口风琴训练 3 第二课时:歌曲《拍手歌》

三周 四周 五周

六周 七周 教 八周 学 九周 十周

第一课时:歌曲《明天会更好》 第二课时:复习歌曲《拍手歌》、《明天会更好》,口风琴训练 4 第一课时:欣赏《守住这一片阳光》,歌曲《榕树爷爷》课时 1 第二课时:歌曲《榕树爷爷》课时 2 第一课时:欣赏《光辉的太阳》,歌曲《一把雨伞圆溜溜》 第二课时:口风琴训练 5 第一课时:歌曲《火车来了》 第二课时:欣赏《海德薇格主题》,歌曲《飞天曲》 第一课时:欣赏《瀑布》,认识民族管弦乐队演奏图, 第二课时:复习歌曲《火车来了》、《飞天曲》 第二课时:欣赏《和平颂》,歌曲《永远是朋友》

十一周 第一课时:口风琴训练 6 度 十二周 第一课时:歌曲《我们是朋友》,欣赏《欢乐颂》,认识音乐家贝多芬第二课时:复习歌曲《永远是朋友》,歌曲《永远是朋友》

十三周 第一课时:全册复习(一)第二课时:全册复习(二)

第十四周 第一课时:口风琴训练 7第二课时:考试曲目排练

十五周 第一课时:音乐期末测试(笔试)第二课时:口风琴、歌唱考试

十六周 第一课时:试卷分析第二课时:莫扎特(一)

十七周 第一课时:莫扎特(二)1、继续抓好课堂常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本学期,继续把“课堂表现”(上 课纪律、学具准备、举手发言等)作为音乐评价之一,期末采用“自评、互评、他评、 师评”的方式进行考评。 2、深入学习“新课标”、“音乐课程标准解读”,领悟内在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通过熟 悉本册教材和教师用书,对教材内容,编写意图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本年级学生的年龄 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 3、激动灵活的选择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教学过程,备好 每一堂课。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一切音乐教学活动不强求一致,允许学生个性得到充 分自由的发展。 4、课中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尽量把课上得生动有趣,真正吸引孩子注意,把激发学生 对音乐的兴趣贯穿教学的始终。课后,认真反思教学,写好教后记,及时改进教学。 5、平时多和孩

子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与学生建立亲切友好的师生关 系; 课堂上尽量制造轻松、 民主的氛围, 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到音乐基础知识、 技能。 6、加强实践与创造。平时多给学生提供表现的体会,锻炼孩子们的胆量。但对不同的 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多鼓励,少批评,树立起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 7、加强综合与渗透,既融入其他学科知识,真正体香学科间的综合。 8、对于学生的音乐评价,考虑到他们身心特点(爱玩、爱动、好奇),轻松愉快的进 行测试,了解本学期自己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具准备:尽量每节课都充分利用多媒体,配合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主 要 措 施 及 教 具 准 备

第1课 古风新韵

教学目标

1.聆听两手古诗词歌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已经所表达的情景和情感。

2.能饱含深情背唱歌曲《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

3.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花非花》。

4.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

5.学习竖笛双吐音和三吐音的吹奏方法,能与同伴合奏竖笛曲《大鹿》。 教学建议

1.本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在音乐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理解能力,可抓住本课主题“古风新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结合认识古琴的学习,拉近民族音乐文化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3.拓展欣赏我国古诗词为创作素材的优秀音乐作品。

《关山月》、《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歌曲《关山月》、《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聆听两手古诗词歌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已经所表达的情景和情感。

2.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 教学难点、重点

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关山月》在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已经所表达的情景和情感。

教学手段

DVD机、课件、电脑媒体等。

课时:1节

教学过程

一、聆听古琴曲《关山月》

1、导入

聆听古琴曲片段,教师可以演奏乐器的音色上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古典味道。并提问,听到这首音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

2、自选一首与古琴曲《关山月》意境相配的古诗,进行配乐诗朗诵,体会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二、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

1.简单赏析苏轼诗歌《水调歌头》及创作背景,知道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2.有感情配乐朗诵《水调歌头》,可选用本课古琴曲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朗诵后学生谈谈不同配乐有什么不同感受。

3.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听出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特点。

4.对比聆听邓丽君和王菲演唱版本,比较她们在演绎这首歌曲中的不同韵味。

三、课后小结

《游子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游子吟》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游子吟》这首歌曲,抒发对母亲的眷恋与热爱之情;并对学生进行亲情的教育。

教学难点、重点

1、带着深爱母亲的情感完整地歌唱《游子吟》,并对学生进行亲情的教育。

2、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手段

DVD机、课件、电脑媒体等。

课时 1节

歌曲简析

《游子吟》这首歌是根据唐代诗人孟郊吟唱送给慈母的颂歌。作品充分表达了人类共有的母子亲情。歌曲用了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缝衣细节,谁都经历过、体验过的这一细节,而母亲的慈爱之情正是在这日常生活中的最细微处流露出来的。诗人以“三春晖”比喻慈母之爱的广阔深厚,以“寸草心”比喻儿女对慈母的报效之情。并进行亲情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声音练习

2、二声部练习: 以3度音程为主进行练习。

二、新课教学

1、感受歌曲。

★听录音的范唱,用手臂画出旋律线,体验旋律的美感。可以反复做两三次。请学生思考歌曲共有几个乐句?为什么这样划分乐句?

★在节拍机上为歌曲《游子吟》找到适当的速度,并写在曲谱的左上角。 ★听音乐反复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含意。(可以按节奏有情绪地朗读)

2、演唱歌曲。

①随录音学唱。

★确定换气点。如:慈母手中线(换气),游子身上衣(换气),临行密密缝(换气),意恐迟迟归(换气)。谁言寸草心(换气),报得三春晖!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高位置的混声演唱《游子吟》。音色要圆润。 ★歌曲中的每一句演唱要要有情绪上自然起伏,大连线唱得连贯流畅。 ★歌曲中演唱时注意弱起演唱,体验弱起小节的美感。

★带着深爱母亲的情感完整地歌唱《游子吟》。

②分两组,唱二部合唱。

★全体学生拍出高声部的节奏。

★全体学生唱高声部旋律,唱过两次后要求背唱。

★全体学生默读低声部旋律,教师轻轻拍击节奏,锻炼学生内心听觉。 ★全体学生背唱低声部旋律。(当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背唱准确,可以打开谱子看唱一遍后,再背唱,锻炼音乐记忆能力。)

★学生完整视唱旋律。学生歌唱时,教师歌唱与之对比的声部。

★教师演唱旋律,学生视唱与之对比的声部,并且要求分句背唱。

★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歌唱高、低音声部,做二部合唱。

★由两个学生分声部歌唱,检查学生个人掌握情况。

★由学生个人歌唱一个声部,在钢琴上弹奏另一声部,并注意按照教师的要求,随时进行声部交换。

★有情感地演唱二部合唱《游子吟》。

3、情景表演唱。

了解古诗创作背景:《游子吟》是孟郊50岁任粟阳时写的,诗人此时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再看看已是古稀之年的老母亲,回想自己20年来为谋求出路而颠沛流离四处漫游,如今虽结束了游子生涯,可以迎接母亲同享天伦之乐,但母亲一生操劳、养育和教导之恩,岂能报答得了!于是诗人吟唱了这首送给慈母的颂歌。

前台是一人扮演唐代诗人孟郊,穿着唐代的长袍,站在一棵松树下吟颂着古诗《游子吟》;

后台是一人扮演唐代诗人孟郊的老母亲,穿着唐代老夫人的衣衫,头发斑白,眼睛模糊,正在烛光下缝衣衫;

背景音乐是全班同学吟唱《游子吟》。注意提醒学生演唱的声音要小于朗诵古诗的声音。

4、歌曲拓展。

★学唱这首歌曲你有些什么感想?

★妈妈都为你做过什么?你为妈妈又做过些什么?妈妈是怎样爱你?你又是怎样爱妈妈的呢?你能为妈妈做些什么?

5、小结。

6、本课结束。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渗透情感教育,以情感为主线,以表现为主,辅以其他教学活动,相互融合,使学生充分感受深深的母爱。在教学中我用温和的语气与学生交流,拉近自己与学生间的距离,创设一个充满爱的教学情境!形象生动的解决了教学难点:前倚音,也从而使学生体会爱,明白爱,更好地体会歌曲中的感情。在充分理解古诗含义的基础上,结合画面、前倚音这些音乐符号,学生能自然流露出对妈妈的感情,感受到在演唱这些句子是应用温和的声音和较慢的速度表现歌曲,这在体会歌曲感情上很有帮助。当学生体会到了古人对妈妈的爱

后,也能爱延伸到自己的妈妈的身上。“孟郊能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报答自己的母亲,母亲节就快来了,那我们的小朋友有能做什么呢?”孩子们都明白了,自己的妈妈那么辛苦,我要积极得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爱,这就是我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中,我自己能投入到情景中去,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生唱得较少。

这堂课是结束了,但孩子们在这堂课上流露出来的纯真和善良却久久不能隐去。作为这堂课的组织者,引导者,我兴奋着、回味着、也沉思着 的确,爱让孩子们多了些灵魂的触动,而真正能打动人心的音乐课才是我们每一位孩子所期盼的。愿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我们音乐教师共同努力,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越来越灵动和美好。

《花非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学习并演唱《花非花》,体会歌曲的艺术气息和朦胧美。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此歌,加强学生对发声、吐字重要性的认识。

3、能力目标:灵活渗透歌唱的姿势与歌唱的气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歌唱习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恰如其分的表达。

2、歌曲字头的“软”表达。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 具:钢琴、教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1、哼鸣练习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

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带a母音练习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花非花》

1、作品简析: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元,晚年局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出生于小官僚家庭。少时因避战乱“衣食不充,冻馁并至”直接体验了民间疾苦。公元800年考中进士,以后做过一些小官,但因直言敢谏被贬。后又任杭州,苏州刺史,管至刑部尚书。晚年闭居洛阳,75岁去世。终身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的诗作《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戏人》《忆江南》等因形象鲜明,主题深刻而成为传诵名作。感伤诗中《长恨歌》《琵琶行》更是曲折生动,文彩精致的大作,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早年在美国欧柏林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作曲。1929年回国,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同时,从事音乐创作和著述,写下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近百首。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其作品结构严谨,线条分明,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白居易的诗大都以言语浅近,意境显露见长(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但这首《花非花》却颇为“朦胧”。第一句“花非花,雾非雾”,就首先给人一种非花似花,非雾似雾的捉摸不定的感觉,可毕竟又似花还是非花,似雾还是非雾。第二句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似在说短暂易逝的梦。但第三四的“来如春梦”“去似朝霞”,即告诉我们“春梦”与“朝霞”也是比喻。这种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的一连串的比喻,只喻体(用作比喻的物体),而不喻本(被喻之物),确实诗的意境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但这首诗的诗意又不是晦涩到不可捉摸的地步,

从他同期的,甚至为同一目的而作的《渐简吟可知,《花非花》可能表现的是对一种生活中存在过的,而又很快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与惋惜。该诗节律规整,奇丽缠绵,为千古传颂之佳作。

2、艺术处理:

歌曲抒发了诗的意境,节奏平稳,旋律委婉、含蓄、带叙述性。结构为四句体单乐段形式。第一句的动机,强调“非花”的“非”字,后半句上四度模进,再强调“非雾”的“非”字,一开始就描绘出这覆盖着一层薄纱的意境,第二句结束在属音上,是进一步的叙咏,那逐级下行,后为平叙的音调,具有谜底色彩,也增加了问的期待。第三句转折,由低向高婉转上扬,好似春梦,并非春梦。第四句由高而低趋于平稳,看似朝云,却非朝云。最后恬淡的结束,其追惜、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3、演唱要求:

要蕴涵原诗的意境,字头可软些,同时“花”“非”“雾”这些字唱起来有些绕口,方言区有f-h不分的情况,还要注意字音的准确、清晰。此外,由于歌曲是舒缓的平稳节奏,要控制好气息运用,切记不要唱“爆”了,唱“火”了或唱“热”了,这都将有悖愿意。

四、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作出评价,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

五、作业:

课后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准确的呼吸方法,认真体会歌曲的含意,准确诠释表达作品。

教学反思:

我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歌曲中歌词的意境,我设置了一组对比明显、时光感很强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欣赏完毕后,请他们分组讨论诗的含义。通过分组合作式的讨论,学生在与同学、教师共同讨论、互相交流、一起表演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里的协调能力。但是,在此有良好效果的同时,我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小组讨论的学生未经独立的思考就进入了合作状态,不到几分钟就叫“停”。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往往抢先把自己的想

法说出来,而思维相对迟钝的学生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与发表意见的机会。

第2课 月下踏歌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并理解《阿细跳月》五拍子的韵律(包括在不同调式下相同的旋律和强弱规律),初步感知旋律创作手法。

2、欣赏民族管弦乐版本《阿细跳月》,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3、学会《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能用肢体语言表现乐器的音色变化和速度、力度变化。

教学重点:

1、感受并理解《阿细跳月》五拍子的韵律(包括在不同调式下相同的旋律和强弱规律),初步感知旋律创作手法。

2、学会《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能用肢体语言感受乐器的音色变化和速度、力度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阿细跳月》五拍子的韵律

2、能够赏析出《阿细跳月》主题旋律和《跳月歌》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钢琴伴奏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图片介绍和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导入

1、图片介绍彝族的人文景观,触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我国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少数民族。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它的古老和神秘”(教师根据图片内容介绍这个少数民族的人文景观,请同学猜答民族)(图片1:这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秀丽迷人的山村;图片2、云南著名的石林就是由这个民族传说中的阿诗玛幻化而成;3、这个民族的服饰以黑色为主,因为这个民族崇尚黑色,也被称为“黑族”;4、这是一个善于酿酒、嗜爱饮酒、形成独特酒文化的民族;5、“火把节”是这个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6和7图在“火把节”上这个民族的男女老少都会表演一个让世界瞩目、让中华民族自豪的歌舞节目——《阿细跳月》,由

于在表演中习惯使用大三弦进行伴奏,《阿细跳月》也叫《大三弦舞》。你们现在猜出这是哪个少数民族了吗?彝族)

2、复习学生学习过的彝族歌曲,增添学生边律动边演唱的情趣。

①师:“其实彝族离我们很近,不信,大家听。”(欣赏《彝家娃娃真幸福》) 要求:边轻唱边跟着老师律动。

②跟伴奏演唱边律动边演唱《彝家娃娃真幸福》。

③过渡语: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彝族的一首被美国人称为世界十大民族音乐之一的《阿细跳月》

二、赏析民乐版《阿细跳月》

1、学生完整听赏整首乐曲,听后交流感受(教师可从情绪、旋律特点上去引导学生交流)

师:“听完之后,同学们可以从音乐的情绪、旋律的特点、力度速度的变化说说你的感受,同时也可以吧自己的感受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但是必须保持安静) 如果学生没有听出旋律相同的特点,然后问:“同学们,你们能哼出这首曲子的一两句旋律吗?”教师变换调式哼唱旋律,问:“大家是不是一直听到这段旋律?”

2、感受乐曲旋律不变的特征和五拍子的强弱规律

第二遍教师带领学生边听边做身体律动:前三拍高举双手拍手,后两拍拍膝盖。 导入语:“古人说得好,世界上最好的乐器就是人类的歌喉,老师也想来唱一唱,看看老师边唱边做什么动作。”

听后询问:做了哪几个动作(拍手、拍膝盖)拍几下手、拍几下膝盖,一共组成几拍节奏的旋律?(五拍)“五拍子旋律的强拍和次强拍分别在哪一拍上呢?”听老师再来唱一唱、拍一拍。(第一拍和第四拍)

学生拍节奏,教师唱主题旋律。教师总结:五拍子是《阿细跳月》最大的节奏特点。

1、介绍《阿细跳月》曲名和由来:“那么,《阿细跳月》这首乐曲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它是怎么由来的呢?”教师介绍。

探索旋律作曲手法,学唱主题,导入:“我们同学能哼出这首曲子的旋律吗?(学生尝试)教唱歌谱。

教师演唱后,问:“你们听到有哪些音符?(12356)这是典型的中国民族音乐,出现最多的是哪几个音呢?(135)这就是中国民族音乐最大的特点。”再跟着钢琴学唱主题。

2、观看舞蹈视频,要求学生:你们看出《阿细跳月》的舞蹈中脚上的两个基本动作?(前三拍走、后两拍踢腿)

3、教师示范舞蹈,边讲解脚上的动作边示范

学生跟着老师练习舞蹈;再听音乐练习。

4、学生安静地听辨《阿细跳月》的乐器和欣赏民乐版的《阿细跳月》视频 ①过渡语:“同学们的舞蹈跳得真好,让我们休息一会,来听听这首乐曲都用到哪些民族乐器来演奏的呢?”(学生听赏后交流)

②人们都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今天欣赏的民族乐器合奏的《阿细跳月》不仅为全中国人民所喜爱,更是早就走出国门为世界人民所喜爱。2011年中国民族广播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专场演出,就是以这所乐曲作为第一首演奏曲目。今天给大家欣赏的同一个乐团是在澳门行政区音乐厅演奏的视频。请同学们边欣赏边模仿乐器演奏,感受乐器音色的变化。”

三、拓展赏析演唱版的《阿细跳月》

导入:“经典的音乐总是被人们用不同的表演形式去演绎。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跳月歌》。”

学唱歌唱版的《跳月歌》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彝族最经典的曲目《阿细跳月》,我们同学有哪些收获呢?”

总结:“《阿细跳月》独特的五拍子的节奏、旋律、舞蹈,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人民的独有音乐文化,体会到了彝族是一个爱跳舞、唱歌的民族,热爱生活的民族。”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为基本理念,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一、这节课我设计了观看彝族的风情图片以及猜谜的形式导入本课。目的是以猜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走进彝族山寨的情境,欣赏彝族风光图片,帮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上了解彝族民俗风情。

二、这堂课采用了各种听赏方式来解决听辨的难点,能较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们能在听、唱、编、舞等音乐活动中感知《阿细跳月》的乐曲节拍特点,体验音乐情绪,领略彝族阿细人跳月的风俗。

三、音乐要素的体验、探究、理解和表现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内容。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学习节奏,感受音的强弱、感受乐曲速度的变化,让学生感受了音色、速度、节奏等音乐要素。

《火把节(片段)》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火把节》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火把节》,通过聆听音乐、视唱乐曲主题、分析音乐作品,感受彝族音乐文化的特点,认识彝族的传统节日及文化。

2.了解作曲家运用现代创作手法刻画少数民族风情的表现方式。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乐曲《火把节》,通过聆听,了解彝族音乐文化特点。

2.了解具有民族特色音乐的现代创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彝族最经典的曲目《阿细跳月》,我们同学有哪些收获呢?

(设计意图:巩固已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印象)

二、欣赏《火把节》

1.展示云南的人文景观图片,说说:这是我国那个地域风貌?那里有我们国家哪个少数民族?他们最重大的节日是什么?

教师讲述有关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重点介绍音乐及舞蹈方面,了解云南地区民族音乐特点。可结合讲故事的方式重点介绍“火把节”的来历。

(设计意图:在故事讲述中使学生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2.聆听音乐《火把节》,边听边思考:这段音乐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想象下它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介绍有关交响组曲《云南音诗》的相关知识。

4.复听乐曲,边听边思考,这段音乐中出现了几个主题?

5.教师视唱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学生学唱感受体验旋律特点。

6.再次聆听音乐,思考: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在表现力上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是如何通过音乐要素来实现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三、教师小结下课

教学反思:

《转圆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转圆圈》,感受歌曲中所描绘的月光下儿童欢乐歌舞的情景,引导学生感知彝族音乐的民族风格,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和我国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

2.进一步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并随音乐的节拍即兴表演,从中感受歌曲舞蹈性的明快节奏。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聆听,感受歌曲中不同段落所表现的不同情绪。

2.跟着录音哼唱部分词句。

3.随音乐即兴表演。

教材分析

《转圆圈》是云南撒尼人(彝族的支系)的童谣,表现了撒尼儿童在皎洁的月光下,欢歌跳舞转圆圈时的生动情景。全曲只用了do、mi、sol三个音,但结构完整,表现力丰富,表达了热烈、质朴、欢快的情绪,而且曲调的进行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有别于外国大调歌曲中主和弦的分解进行。歌曲开始的领唱犹如一位先出来的儿童在召唤小伙伴们出来玩,接着是大伙的呼应“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然后,欢乐的舞蹈开始了,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表现了歌声越唱越欢、舞步越跳越快的情景。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优美的夜晚、宁静的夜晚和皎洁的月光,导入新课的学习。 教师:在美丽宁静、令我们产生遐想的夜晚,云南撒尼族的小朋友们会做些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

学生回答:在月亮底下跳圆圈舞。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在夜晚,彝族的人们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经常会在村寨的空地上点起篝火,拉起圈来唱歌跳舞。这首歌曲就是表现了云南撒尼族小朋友拉起圈跳起舞的情景,歌曲的名字叫《转圆圈》。下面,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歌曲,听听这首歌曲什么情绪?歌中描绘了怎样的一种情景?

二、歌曲欣赏

1.初听歌曲《转圆圈》音频并思考:歌曲的情绪?

学生回答:优美、抒情、宁静等。

教师:这首歌曲优美抒情,深受撒尼族小朋友们的喜爱。

教师:歌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回答:歌曲描绘了月光下撒尼族儿童欢乐歌舞的情景。

2.复听歌曲《转圆圈》音频。

(1)出示歌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帮助学生理解歌词。

(2)歌曲开始的领唱部分唱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月亮出来了。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好像一位先出来的儿童在召唤小伙伴们出来玩,紧接着大家一起呼应“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

(3)请学生仔细听辨,欢乐的舞蹈开始后,速度、力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

教师: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回答:表现了歌声越唱越欢、舞步越跳越快的情景。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彝族儿童的歌声越唱越欢,舞步越跳越快,表达了他们热烈、质朴和欢快的情绪。

3.学唱歌曲片段。

(1)引导学生跟着琴学唱以下片断。

(2)分组演唱。

(3)学生跟着歌曲录音演唱。

4.完整欣赏歌曲《转圆圈》音频。

当听出歌曲不同的情绪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

三、表现音乐

1.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简单的伴奏。

(1)分组讨论,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简单的节奏。

(2)分组汇报。

2.即兴表演。

(1)教师教学生学跳彝族舞蹈动作。

彝族基本动作:

a.双脚交叉前脚掌着地,膝盖微屈并稍稍向两侧打开,双手自然下垂,双脚随音乐节拍左右摆动,身体随着自然摆动。

b.双脚并拢,膝盖夹紧,双手侧平举位置,上身稍向前倾,双脚随音乐左右跳动,身体和头随音乐转向膝盖的同方向。

c.学生围成一圈双手拉起并随音乐向后画圈,右脚向右迈步左脚跟进,右脚再迈一步左脚向右前方踢出,再进行反方向。

(2)学生用已学会的彝族舞蹈动作随音乐即兴表演,分别表现歌曲自由抒情的段落和热情欢快的段落。不求动作统一,只求与音乐合拍,表演自信大方,教师应启发、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表演。

(3)分组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教学要求:学生用已学会的彝族舞蹈动作随音乐即兴表演,从中感受歌曲明快的节奏。

四、课堂小结

《转圆圈》这首歌曲表现了撒尼族儿童在皎洁的月光下,欢歌跳舞转圆圈时的生动情景。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彝族的风土人情,而且还能随音乐的节拍即兴表演,从中感受歌曲舞蹈性的明快节奏。希望同学们今后能更加喜欢彝族歌曲。

教学反思:

《转圆圈》是一首撒尼族民歌,歌曲前两个乐句节奏自由、速度缓慢,勾勒了明月初升的宁静夜色,我让学生边听录音范唱边看多媒体播放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被带进了歌曲的意境中来了,不自觉地跟录音唱起来,而且学得又快又好;

后面的乐句转为小快板,力度加强,表现了孩子们在皎洁如银的月光下嬉游玩耍的场面。我放一段孩子在做游戏的画面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自学歌曲,找出较难唱的乐句反复练唱,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很快就学会了整首歌曲。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歌曲,我让学生自找伙伴做转圆圈的游戏,让他们感受曲中欢快的情绪。

这节课通过让学生感受音乐,自学歌曲,小组做游戏的方法来教唱歌曲,学生不仅在轻松愉快中学好歌曲,又提高了学生的歌唱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音乐演唱歌曲《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表现彝族儿童嬉戏的情景和欢快的情绪。

2.能根据乐器的形状、构造特点、演奏方式和银色特点,分辨民族乐器的分类。 教学内容:

演唱歌曲《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演唱 歌曲《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

1.从复习演唱《转圆圈》导入,然后聆听歌曲《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的范唱,引导学生谈谈这两首歌曲所表现的意境。

2.初听歌曲范唱,说出歌曲演唱的顺序。聆听前可先复习一下反复记号,然后请学生边听边在歌曲中找找反复记号。

3.多遍聆听,用听唱和视唱相结合的方法学唱歌曲。这首歌曲除了“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这一句外,歌曲中的前两小节与后两小节的节奏相同,旋律上基本属于“重复”与“模进”。学唱时,教师可抓住歌曲的这个特点设计一些活动,如采用师生对唱或男女声对唱的形式进行学唱,增加学生学习的情趣,感受歌曲的乐趣。

4.由于这首歌曲是变换拍子(4/4、3/4、2/4),学生在演唱时不好掌握节拍的变化。因此,在学唱时,可参照《转圆圈》用趣味象声词辅助朗读的办法,先读会歌曲变化的拍子,再换成歌谱唱一唱,注意突出变化拍子中的强拍。也可以让学生在节拍变换的小节前标注拍号,边唱边为歌曲划拍,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

5.启发学生从速度、力度和演唱形式上进行歌曲的处理,如:第一乐段可用慢速轻声齐唱,表现夜幕降临,月亮出来了,小伙伴们相约来到河边,点起篝火;第二乐段唱速稍快,用跳跃轻巧的声音演唱,可采用男女生对唱的形式,仿佛小伙伴们在月光下、篝火旁追逐游戏,尽情欢歌;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重复,歌词不变,但可以加快歌曲的速度和加强力度,还可以尝试用轮唱的形式,把歌曲推向高潮。

二、聆听 管弦乐《火把节》片段

1.从民族风情导入。课前请学生查找与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如:火把节、泼水节、三月三等,课上进行交流分享。然后,教师设问:你认为要表现“火把节”上热闹欢腾的场景的音乐,在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上会怎样的表现?学生自由回答。

2.初听乐曲,感受与乐曲热烈欢腾的情绪。听后可让学生谈谈所想象的热闹场面。

3.重点聆听第1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ri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