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会考超全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4-22 23: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分册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的地区。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起国家。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1】、古代两河流域——最早的城市国家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

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以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2】、楔形文字

1. 书写特点:又名“钉头文字”,笔画酷似木楔或钉子

2. 历史地位:BC3100之前,苏美尔人开始使用。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

【3】、《汉穆拉比法典》目的

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4】、历史价值

1. 集古代两河流域之大成

(1)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 (2)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 (3)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 (4)严惩各种社会犯罪

2. 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重要地位

3. 比较清楚的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1】、埃及的位置

1. 位置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 2. 环境与影响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充沛的水源,使古代埃及成了沙漠里的一块绿洲,适于农业生产和人类的居住。

【2】、法老专制统治

1. 建立

随着氏族公社的逐渐瓦解,早起埃及先后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小型国家。为了争夺劳动力、水源、土地以及更多的财富,这些国家之间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先后出现过31个王朝)。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终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国家。 2. 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1)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1

(2)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 (3)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 (4)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 (5)控制着所有的军队

(6)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3】、金字塔

1. 著名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最大)、哈夫拉金字塔

2. 象征意义

(1)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2)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3)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4】、象形文字 创立

1. 时间:BC 3500以前

2. 书写特点:与具体事物的形态相像

【5】、象形文字 发展

1. 材料

刻刀+石头 —→ 笔和墨水 + 纸草、木片、石头和陶片 纸草最为普及 2. 历史变迁

(1)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只有祭祀、书吏、官员和一些大商人掌握读写能力。 (2)BC 322 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埃及受到了像是的希腊文化的冲击。 (3)BC 3世纪 只能用希腊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

(4)AD 639 埃及陪阿拉伯人征服,被迅速“阿拉伯化”,象形文字逐渐被人忘却。

第3课 古代印度

【1】、种姓制度

1. 分类: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以及后期出现的旃荼罗

2. 特点

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3. 影响

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佛教 创立

1. 时间:BC 6c 2. 地点:北印度

3. 创始人:悉达多,又称“释迦摩尼”、“佛陀”

【3】、佛教 发展

1. 经典

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由于内容主要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在15世纪欧洲殖民势力入侵以前,古代美洲和黑非洲的历史大致上是独立发展的。古代美洲的创造者是印第安人,他们利用丰饶的自然财富,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化、阿兹塔克文化和印加文化。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黑非洲古代文明的发展受制于复杂的自然条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2

件,经过了自身的长期发展演变、借鉴相邻地区的文明成就,形成了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麦罗埃文明和阿克苏姆文明,并且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大津巴布韦文明。

第4课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1】、代表

1. 杰出代表: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文化地位及贡献

1. 地位:有“美洲的希腊”之称。

2. 贡献

玛雅人在农业、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从野生植物中培养了包括 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 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与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步相辅相成。培育了以雅典民主政治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为希腊古典文化在哲学、史学、文学、戏剧和建筑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罗马是继古代希腊之后崛起于地中海地区的另一个古代文明中心。它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从一个城邦发展成为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相应,古代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共和国和帝国两个时期,并形成了以“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为标志的罗马法律体系。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创立了基督教。

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古代希腊地位与位置

1. 地位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 2. 地理位置

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爱奥尼亚群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2】、城邦制度

3. 基本特征:小国寡民 4. 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1)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2)希腊地理环境影响、制约 5. 影响及作用

(1)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2)城邦制度与希腊当时的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3】、古典时代

1. 时间:BC 5世纪 ~ BC 4世纪上半叶

2. 意义:

(1)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 (2)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4】、雅典民主政治 发展

1. 地位

在古代希腊人建立的众多城邦中,影响最大而又最具典型意义的是雅典。雅典城邦以其政治民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3

主、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而著称 2. 核心: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 3. 背景

(1)在广大贫民和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 (2)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4. 两个里程碑

(1)BC 594 “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先河

(2)BC 508 “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5】、伯里克利时代

1. 概况

BC 5世纪以后,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伯里克利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 2. 历史影响

(1)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 (2)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3. 局限性

(1)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

(2)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被排斥在外

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

【1】、《荷马史诗》

1. 简介:史诗又称为“英雄史诗”

2. 《荷马史诗》:BC 9世纪的盲诗人 荷马 所做 3. 意义

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也有很大的史料价值,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2】、哲学

1. 地位:古代希腊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

2. 概况

古代希腊哲学家们冲破宗教神话的束缚,力求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古典时代是古代希腊哲学高度繁荣的时期。 3. “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3】、历史

1. “历史”一词的解释: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

2. 历史学

诞生于古典时代,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的 (1)希罗多德有“史学之父”的美誉 (2)《历史》关于希波战争,开创了以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罗马共和国时期

1. 开始:BC 509,罗马城邦实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2】、罗马帝国的历史

1. BC 27,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 2. AD 2c初,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3. AD 395,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西罗马帝国 4. AD 476,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古代历史终结,中世纪开始。

【3】、基督教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4

1. 时间:AD 1世纪上半叶 2. 历史过程:

(1)兴起——基督教兴起于罗马帝国统治之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中间。 (2)里程碑——AD 392,基督教被正式宣传为罗马国教。 3. 经典:《圣经》 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1】、十二铜表法 出现

罗马共和国建立后,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的意识不断提高。BC 451 ~ BC 450,在平民的强烈要求下,罗马共和国政府先后制定了12法表,并将全部条文刻于12个铜牌之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因而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其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

【2】、十二铜表法 意义及影响

1. 意义

(1)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2)基本上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3)体现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2. 影响

(1)明文公示,按律量刑,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 (2)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利,规范了社会生活

(3)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3】、公民法

1. 背景

(1)随着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

(2)为了进一步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 (3)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2. 特点

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受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

【4】、“公民法”与“万民法”的统一 及 意义影响

1. 意义和影响

(1)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 (2)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古代罗马人的法制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

伊斯兰教创立于AD 7c的阿拉伯半岛,对阿拉伯半岛及周边地区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是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曾先后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称雄一时,影响深远。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 创立

1. 背景

(1)阿拉伯半岛西部地区曾经是连接欧亚的重要国际商路,因此较早突破了封闭状态,社会经济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AD 6c,半岛居民阿拉伯人正处于国家形成前夜,内部分化日趋明显,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5

(3)周边外族觊觎半岛商路控制权,频频侵扰,只是经济严重衰退 2. 起源:西亚的阿拉伯半岛 3. 创立

(1)创立者:穆罕默德 (2)地点:麦加 (3)真主:安拉 (4)信徒:穆斯林 4. 《古兰经》

(1)时间:AD 7c中叶成书 (2)内容

① 穆罕默德生前言行

② 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和礼仪作了全面的阐述 ③ 阿拉伯半岛早期的社会状况 (3)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2】、政教合一国家

1. AD 622,穆罕默德被迫逃离麦加,前往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他本人既是宗教领

袖,又是国家首脑,集各种权利于一身。

2. AD 630,默罕默德率军进占麦加,麦加为宗教中心,麦地那仍为政治中心。

【3】、阿拉伯帝国 发展历史

1. AD 661,穆阿维亚建立倭马亚王朝,阿拉伯国家进入帝国时代

2. 到了AD 8c中叶,倭马亚王朝(阿拉伯帝国)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伊斯兰教随之广为流传,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3. AD 750,伊拉克大地主阿布·阿拔丝推翻倭马亚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后迁都巴格达 4. AD 8c中叶 ~ AD 9c中叶是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 5. AD 9c中叶以后,阿拔丝王朝由盛转衰

6. AD 1258,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灭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1】、奥斯曼帝国 扩张

1. 成功因素

(1)热衷扩张

(2)正确的军事外交策略

① 与同种同教的诸突厥邻国保持友好关系 ② 对蒙古汗国不惜称臣纳贡

③ 对拜占庭帝国集中全力,软硬皆施,不断兼并其领土 (3)拜占庭帝国风雨飘摇

2. 攻占君士坦丁堡——AD 1457,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2】、扩张结果及影响

进入AD 16世纪后,奥斯曼人的扩张势头依旧强劲,疆域不断扩大,不久便成为横跨亚、非、欧

三洲的大帝国,囊括拜占庭及阿拉伯帝国的大部分领土。国力臻于鼎盛,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

【3】、奥斯曼帝国崛起的影响

1. 改变了其统治下的亚、欧、非三洲交汇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

2. 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宗教和国际关系趋于复杂化,成为这一地区日后不稳定的历史渊源 3. 控制了亚欧商路(丝绸之路),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4. 促使伊斯兰教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6

第五单元 中世纪西欧

中世纪西欧社会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奴隶劳动和地租剥削是西欧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自给自足的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法兰克王国的采邑改革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形成了等级君主制。中世纪西欧的王权与教权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斗争,阿维尼翁之囚标志着教权由盛转衰。中世纪西欧文化在各个领域多有建树,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影响。

第12课 封建制度

【1】、封建制度 产生

1. 背景: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入侵的日耳曼人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在新征服的土地上,日耳曼人原有的氏族公社既不可能接纳数量众多的被征服者,也难以胜任管理之职,氏族公社逐被历史淘汰,日耳曼国家应运而生。其中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 产生因素——隶农制和日耳曼人的氏族制 3. 基本特征:农奴劳动,地租剥削

4. 时间:大体上产生于AD 6c下半叶,后逐渐扩展,AD 11c前后基本确立。

【2】、采邑改革

1. 发展

AD 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割,史称“采邑改革”

国王 公爵、侯爵、伯爵 子爵、男爵 骑士 农奴、自由民

2. 特征: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 3. 作用: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4. 影响:

(1)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

(2)随着层层分封土地,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3)国王徒有虚名,并无实权

(4)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3】、庄园经济

1. 定义

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除盐、铁等商量物资外,其他物品均自行生产。

2. 耕地划分:典型的分为三部分——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份地。 3. 特征:

(1)最初普遍采用劳役地租。

(2)农奴与领主间的人身依附关系非常明显。 4. 衰败:

AD 14世纪以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渗透,导致领主自营地大为缩减,庄园开始衰败。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7

第13课 城市的复兴

【1】、城市的复兴

1. 从AD 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复兴

2. 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成为最初的城市居民

3. 意大利北部地区,法兰西南部地区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区的中世纪城市,兴起最早,发展最快

【2】、城市的自治

1. 城市状况:人口少,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脏乱。

2. 目的:

(1)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 (2)争取自治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 3. 手段: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3】、等级君主制 背景及标志

1. 背景

AD 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实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2. 定义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治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3. 标志

(1)AD 1265,召开的英国会议 (2)AD 1302,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

这两个会议标志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形成。 4. 意义

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第14课 王权与教权

【1】、王权与教权 初期

1. 加洛林王朝的建立

双方互相利用,互相依存,互相斗争 2. “丕平献土”

3. 查理加冕称帝,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思想

【2】、教权加强

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有了与之抗衡的能力,其后教权

不断加强

【3】、阿维尼翁之囚

阿维尼翁之囚是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AD 1309,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讲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教皇事实上成了法国国王的人质,史称“阿维尼翁之囚”。

第15课 中世纪文化

【1】、大学兴起

1. 大学解释:

来源于拉丁语,原意为“总和”、“联合”,即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联合社团。 2. 背景

(1)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新兴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 (2)教会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 【2】、大学兴起 意义

1. 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有助于学术研究摆脱教会控制 2. 有利于师生的自由探索

3. 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8

第二、三分册

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们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水稻、粟,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

1. 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

2. 生产工具:新石器(磨制过) 3. 生产方式: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4. 功过特色:南稻北粟,黍稷大豆

【2】、原始农耕生活

1. 生活方式: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

2. 姜寨遗址 特征:共同耕作、平均分配,处在原始社会阶级 3. 意义:

(1)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的性质(2)为人们提供了可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3)加快了人口的增长,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部落 (4)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5)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3】、神话传说

1. 神话——早期先民创始的集体记忆

2. 炎黄传说

【4】、中华文明的起源

1. 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2. 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文献中的夏文化

1. 夏朝建立的背景

(1)建立前是大同之世,天下为公 (2)禹在暗中培植儿子启的势力

2. 建立:启杀伯益,夺取政权,建立夏(BC 2070) 3. 影响

(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出现小康之世,天下为家的局面 (3)夏朝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① 设官封职

② 有一定数量的军队 ③ 设置了监狱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9

④ 制定刑法

【2】、考古中的夏文化

1. 典型: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1)发掘出2座类似宫殿的遗址 (2)发掘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

(3)出土了很多青铜器和玉器(礼器和祭器)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1】、商朝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字、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

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国家体制

1. 内服

(1)概念: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jī)之地

(2)地域: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被称为“大邑商”或“天邑商” 2. 外服

(1)概念: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2)地域:指当时四周数量众多的方国或部落,被称为“四土”、“四方” 3. 内外服的关系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的向背影响了商朝的盛衰

【3】、青铜时代

1. 典型:“司母戊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的

2. 功能

(1)不同青铜器物的组合成为器物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2)沟通天地和支配政治权利

【4】、甲骨文

1. 概念

商后期(BC 14c ~ BC 11c)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2. 出土地点:安阳殷墟

3. 特点:具备了汉字结构和使用的六书规律 4. 地位

(1)目前所发现的较成熟的文字

(2)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 (3)为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4)与文献和考古资料结合,印证商朝为信史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西周确立的分邦建国制度,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是周王朝的两大创设。经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取代了封建世袭贵族制,大国兼并战争催生了“天下定于一”局面的产生。几句的社会变动,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创造力的发挥。“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灿烂的思想学术奇观之一。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代。

第4课 封邦建国和礼乐文化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10

【1】、周朝建立

1. 时间:BC 1046

2. 经过:牧野之战,武王灭商纣 3. 都城:镐(hào)京,史称西周

【2】、政治——封邦建国体制

1. 制定者:周公(姬旦)

2. 目的:对新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 内容

(1)分封已经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帮方国首领

(2)以武力为后盾,把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统治中心 4. 影响

(1)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

(2)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提高了王权地位

【3】、文化——礼乐制度

1. 礼

起源——习俗礼仪。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 2. 礼与乐 关系:礼与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5课 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

【1】、东周时期

1. 建立:BC 770,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2. 东周分期

(1)春秋——因《春秋》得名

(2)战国——各国诸侯连年战争而得名

3. 时代特征 社会大变革时期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民族大融合时期

【2】、社会变革

1. 经济变革——“追逐利益,实力竞争”

(1)新生产力: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 (2)新政策:①土地私有;②鼓励农耕 (3)新阶层:自耕农和新型地主 (4)私人手工业和商业逐渐活跃 2. 内政变革——富国强兵

(1)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启用贤能之士 (2)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政治的各个方面) (3)以攻城略地为目标的战争

【3】、儒家

1. 创始时间:春秋时期

2. 创始人:孔子(出身没落贵族) 3. 核心观念:“仁”

4. 影响: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 5. 后世:

(1)孟子:战国。由孔子的“仁”发展到“仁政”

(2)荀子:战国。重新解释了孔子的“礼”,讲“法”和“礼”相融合

【4】、法家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11

1. 兴起时间:战国初期 2. 核心观念:“法治” 3. 影响

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

4. 消极面: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等

【5】、道家

1. 创始人:老子

2. 核心观念:否定现实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3. 影响:关于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1】、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2】、从纷争到统一

1.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仅要此句】

2. 秦朝建立

BC 230(灭韩)至BC 221(灭齐),相继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3】、国家机器

1. 首创皇帝制度 2. 中央设三公九卿

(1)三公:丞相(百官之长)、御史大夫、太尉 (2)九卿:廷尉、治粟等诸卿 3. 地方政府

(1)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 (2)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

(3)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属吏有郡守、县令自行选用。 (4)基层属吏职权颇重。

【4】、巩固统一——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1. 措施

(1)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

(2)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通畅 (3)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4)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5)焚书抗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2. 政治体制:中央集权体制——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3. 影响 (1)利端

① 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 ② 有利于抗击外族入侵,维持社会稳定 (2)弊端

加速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引发农民揭竿而起,最终导致秦王朝短命而亡。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1】、暴政内容

1. 滥用民力

2. 秦律严酷

3. 横征暴敛——超出社会所能承受极限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12

4. 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加速灭亡

【2】、宫廷内乱

少子胡亥受亲信赵高的唆使,伙同丞相李斯,篡改遗诏,夺取王位,是为秦二世。

【3】、第一次农民起义

1. 时间:BC 209

2. 领袖:陈胜、吴广

【4】、秦末农民大起义

1. 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展开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项羽

2. BC 202,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汉承秦制,革除前朝弊政,休养生息,国力有所增强。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加强集权,外御强敌,使汉代声威远扬四方,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强国之一。光武帝削平群雄,把汉王朝从衰乱中挽救过来,重振国势。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日渐膨胀。分分合合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推进,为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1】、汉承秦制

1. 继承

(1)皇帝制度 (2)中央管制 (3)地方政府 2. 不同

(1)政令施行宽简舒缓 (2)郡国并行制

【2】、平定七国之乱

1. 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吴

楚七国之乱”

【3】、文景之治

1. 概念: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史称“文景之治”

2. 内容

(1)以农为本,减少田租 (2)废除严刑苛法

3. “文景之治”——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 4. 评价

(1)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

(2)豪族的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风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1】、改革——政治

1. 加强中央集权

(1)裁抑丞相职权,启用亲信近臣

(2)与亲信近臣形成宫廷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 (3)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4)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13

(5)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权力

【2】、改革——思想文化

1. 内容

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地方上学校也经师授学 2. 影响

(1)儒家在官学中“独尊”地位确定,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

(2)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3. 实质:儒表法里

【3】、改革——外政

1. 西域

汉武帝发动三次反击匈奴战争

为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天山南北地区遂与内地联为一体 2. 边疆

在边疆加强管辖。于西南、东北、东南和西部地区设置郡县或其他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管辖

【4】、西汉盛世

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

第10课 东汉的兴衰

【1】、东汉的建立

1. 时间:AD 25

2. 开国皇帝:刘秀,史称光武帝(豪强地主 —→ 农民起义领袖 —→ 东汉帝王) 3. 都城:洛阳

【2】、光武中兴

1. 措施:

(1)改革政治经济——以“柔道”治理天下,简政安民 (2)重视文化教育——文教治国 2. 影响

(1)全国呈现较为繁荣安定的景象,后人誉为“光武中兴”

(2)有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妥协的一面,原先的社会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3】、豪强势力

1. 拥有大庄园,控制依附农民,经济上自给自足

2. 组建私人武装 3. 把持地方舆论

4. 数代位居高官,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第11课 割据与分立

【1】、赤壁之战

1. 赤壁之战

AD 208,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歼灭孙、刘,平定天下。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双方在赤壁隔江对峙。仅5万人马的孙刘联军,运用火攻,大获全胜,迫使曹操北还。随后,刘备进占四川,孙权进一步扩展了东南辖区。

【2】、三分天下

1. 三国建立

魏(曹魏): AD 220 曹丕 洛阳(北方)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14

汉(蜀汉): AD 221 刘备 成都(西南) 吴(孙吴): AD 229 孙权 建业(东南)

【3】、社会概述

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地区转移,使南方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的状况有所改观,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4】、各国措施

1. 曹魏

(1)屯田 2. 蜀汉

(1)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 (2)推动煮盐、织棉等手工业的发展 (3)开发少数民族集居地南中八郡 (4)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 3. 孙吴

(1)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瓷器烧造 (2)造船技术日益进步

(3)迫使“山越”人出山,与平原地区的汉族农民同居共耕,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

第12课 南北对峙和民族融合

【1】、朝代更迭

1. 西晋、东晋

(1)三国之后,西晋曾实现短暂的统一,随即又陷于分裂。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2)五胡:匈奴、鲜卑、氐、羯、羌

(3)在南方重建的东晋维持半壁江山,相对北方的战火频仍、社会动荡,东晋较为安定。 2. 北朝

朝鲜族拓拔部建立政权,国号魏,史称“北魏”,至AD 439,统一北方。持续近百年后,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北魏及后继政权合称“北朝” 3. 南朝

AD 420,东晋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合称这四朝为“南朝”

【2】、南方经济发展

1. 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仍在继续

(1)逐渐形成农业经济区,水利兴修、梨耕推广、农业进步 (2)丝织、制瓷等手工业都比较发达 (3)长江中下游出现了商业繁荣的大城市 (4)海外贸易发展

2. 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共同为经济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3】、北魏 改革

1. 孝文帝举措——全面推行汉化

(1)都城南迁至洛阳 (2)通用汉语、韩服 (3)汉族单音姓氏 (4)改定官制和律令 (5)促进胡汉通婚

(6)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2. 评价

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4】、汉族 变化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15

1. 吸取畜牧业生产技能和经验 2. 接受胡族生活习俗

(1)类似胡床的高足家具日益流行

(2)胡服、胡食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更趋丰富多彩 (3)胡乐、胡舞与汉族歌舞相融合 3. 评价

以互相融合、取长补短为特点的民族融合,不仅使各民族缩小了差异,推进了团结,为再次的全国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单元 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唐继隋统一之后,不仅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还创造出了中古历史上辉煌灿烂的大唐气象。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等制度,“贞观之治”展示的统治者虚怀若谷、开明廉洁的形象,成为后世王朝效法的榜样。积建国八九十年的努力,终于成就了著名的“开元盛世”。大唐王朝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周边各族,吸纳外来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东亚中华文化圈的核心,名震遐迩。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1】、隋与唐的建立

1. 北朝后期,北周灭北齐

2. AD 581,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

3. AD 589,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面大一统局面 4. AD 618,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 5. 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2】、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1. 过程:初创于隋文帝时,唐朝对其继承和发展

2. 三省六部内容

(1)中央设中书(隋称内史)、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关,三省长官为宰相;尚书省下设吏、礼、兵、户、刑、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 (2)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3. 政事堂

唐朝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凡被加以特定官衔而能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成为宰相,致使宰相多至一二十人 4. 评价

实质是皇权逐渐加强的产物,宰相集体会议,三省互相牵制,宰相难以擅权专断

【3】、隋唐前选拔官员方式

1. 秦汉以来,采用推举方式

2.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4】、科举制度

1. 影响

(1)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2)人才选拔、官员的任用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3)科举制度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之后,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一直沿用至清末

第14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16

【1】、贞观之治

1. 概念

贞观年间(AD 626 ~ AD 649),李世民(唐太宗)即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 2. 举措

(1)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2)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3)鼓励臣下敢言直谏,虚心纳谏,勇于改过

(4)接受吐蕃赞普(君主)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了汉蕃两族的友谊

【2】、安史之乱

1.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1】、丝绸之路

1.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2. 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 3. 丝绸之路使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相互交融

4. 唐都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大都会

【2】、唐朝与朝鲜、日本

1. 唐朝与日本——遣唐使

日本曾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效法唐朝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并且对宗教、艺术等,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类生产技术,皆予以吸收融合。

第五单元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北宋初期的制度创设,有效防止了类似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重演,但也带来了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积贫、积弱的后果。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宣告宋朝统治集团自强自救的破产。北方民族的兴起与扩张,形成了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经济中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至南宋最终完成。活字、火药的创造发明,表明宋代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辽阔的疆域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的融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较以前更为积极和活跃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1】、北宋的建立

1. 陈桥驿兵变

AD 960,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2. 基本统一

北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2】、政军制度

1. 背景(目的)

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 2. 政军制度的调整和改革

(1)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兵权

(2)体制: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 (3)方针:内重外轻 (4)更戍法

【3】、重文轻武——基本国策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17

1. 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2. 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大多由文人担任,形成文官政府 3. 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1】、北宋与辽

1. 辽 建立时间:AD 916

2. 澶渊之盟:AD 1005签订。结束宋辽之间的战争状态。

【2】、金与南宋的对峙

1. 靖康之变——金灭北宋:AD 1127

2. 南宋建立:AD 1127 赵构(宋高宗) 都城位于临安(今杭州) 3. 金与南宋的关系

(1)岳飞抗金:郾城会战 (2)绍兴和议(宋金对峙):AD 1141(绍兴年间)

【3】、榷场

1. 定义:并立时期,各政权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的互市贸易的市场 2. 特点:由官府管理和控制

3. 来往物资:茶叶、瓷器、丝织品 ←—→ 马、皮革、药材、盐 4. 设置意图:控制边境以挟制对方

5. 客观效果: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各对立政权、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3】、大蒙古国

1. 大蒙古国的建立:AD 1206 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

2. 对外战争

(1)南征——灭西夏,灭金 (2)西征

【4】、元朝的建立和南宋的灭亡

1. “大元”建立:AD 1271 忽必烈,AD1272 定都大都(今北京)

2. 元灭南宋

(1)AD 1276 占领临安 (2)AD 1279 南宋灭亡

第20课 经济中心的南移

【1】、农业大发展 表现

1. 耕地大量开耕——圩田、沙田、梯田

2. 水稻居粮食作物首位——太湖流域长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3. 经济作物种植普遍——棉花、茶叶、桑蚕业

【2】、手工业大发展 表现

1. 丝织业——有官办的丝织作坊,还出现了“机户”(私人作坊)

2. 棉花种植业——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3. 制瓷业——江西景德镇 4. 造船技术世界领先

【3】、商贸大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1. 原因

(1)由于西夏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 (2)因为经济中心已经南移 (3)造船、航海技术世界领先 2. 表现

(1)通商国家50多个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18

(2)三大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3)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

(4)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用于繁货交易的“番市” (5)贸易商品——香料(因此又名“香料之路”)、丝织品、瓷器、茶叶等 3. 出发地:泉州 4. 意义

(1)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 (2)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第21课 辉煌的科学技术

【1】、活字印刷 发明

1. 背景:唐代发明雕版印刷

2. 发明时间:庆历年间 3. 发明人:毕昇

4. 特点:集活字、排版和印刷于一体,为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先驱,比欧洲早了4个世纪【2】、活字印刷 传播与发展

1. 传播:AD 13世纪,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

【3】、火药 使用与发明

1. 武器

(1)突火枪——南宋创制

(2)元代大铳——已具备近代大炮的基本结构 2. 发明

(1)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与火器的国家 (2)火药在唐末用于战争

3. 意义:改变战争方式(冷兵器与火器并用)

【4】、《梦溪笔谈》

1. 作者:北宋 沈括

2. 性质:笔记体裁的科学著作 3. 贡献

(1)保存了大量科技史料 (2)记在许多科技创造 (3)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1】、行省制度

中书省——政务

—→下设六

中央

枢密院——军事 御史台——监察

地方

行省制度

1. 行省制度

(1)中央政府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

(2)中书省(都省)——政务;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 (3)“腹里”(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辖

(4)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 2. 边疆管辖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19

(1)宣政院——兼管吐蕃,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 (2)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2】、元朝首都

1. 首都:大都(北京)

2. 性质: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闻名的商业大都会

【3】、民族统治

1. 民族统一管辖

(1)措施:将少数民族也包括在中央的统一管辖之下 (2)影响:促进民族融合 2. 民族分化

(1)措施:推行民族分化,将全国各族分为不同等级 (2)影响:维护特权,强化统治

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明清两朝,传统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独揽决策、行政大权,君主专制至于顶峰。明朝经济的发展令人瞩目,商品贸易有长足发展,但后期陷于深重危机,王朝统治在内外交困中瓦解。清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稳固政权,发展生产,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防卫和管理,一度颇为强盛。明清之际虽有过西学东渐的现象,但统治者的自大与保守最终使帝国从海禁走向闭关锁国,拉开了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1】、明朝建立

1. 时间:AD 1368

2. 领袖:朱元璋(明太祖) 3. 都城:应天(今南京)。后于AD 1421,朱棣(明成祖)以顺天府(今北京)为京师,应天府为留

【2】、政治改革

1. 原因

朱元璋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主张国家机构进行改革。扩大君主权力,分散和削弱官僚的权力,使之无法擅权,从而保证君主能“躬览庶政”,求得朱明王朝的长治久安。 2. 措施

(1)废除丞相、中书省之职(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终结)

(2)“中书之职,分于六部”,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 (3)重视整顿吏治

【3】、内阁制度

1. 进程

(1)洪武十三年(AD 1380),设置春夏秋冬四辅官 (2)洪武十五年(AD 1382),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 2. 结果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正式确立内阁制度,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是皇权的组成部分。

【4】、厂卫制度

1. 概念:明代宦官掌据的特务机构

2. 分类:东厂、西厂、锦衣卫

3. 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 4. 意义:皇权趋于极端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20

【1】、外部侵扰

1. “大金”(史称“后金”)建立:AD 1616,满族(前身为女真族)首领 努尔哈赤

2. “清”建立:AD 1636,皇太极 改国号“大金”为“清”

【2】、明朝灭亡

AD 1644,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攻破北京,明朝覆灭。

【3】、清朝建立

AD 1644,具体事件:顺治帝 清军入关

第25课 康乾盛世(上)

【1】、康乾盛世

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所建树,后人

誉为“康乾盛世”

【2】、政权稳固

1. 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皇权受一定制约

2. 康熙设立南书房——加强皇权的第一步

3. 雍正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军机处:简、速、密,完全秉承皇帝旨意

4. 乾隆强化军机处职能,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形同虚设——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3】、社会安定

1. 东北——

康熙时,两次雅克萨战役打退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AD 17c中叶)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 西北——

康、雍、乾三朝平定蒙古准格尔叛乱,乾隆平定维吾尔族回部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和民政,统一天山南北 3. 西南——

加强对西藏的治理(间接管理 —→ 直接管理)

(1)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使,直接监管西藏事务 (2)乾隆56(AD 1791)设立“金瓶掣签”制度 (3)乾隆58(AD 1793)《钦定西藏章程》 4. 东南——

(1)郑成功(民族英雄) AD 1662 驱逐荷兰殖民者。

(2)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统一全国。

第26课 康乾盛世(下)

【1】、经济繁荣——农业

1. 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大为提高

2. 迅速推广高产作物

3.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显著增加

4. 桑、蚕、棉、甘蔗、蓝靛、烟草等都成为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

【2】、经济繁荣——手工业

1. 农村的家庭手工业不断推广

2. 著名的手工业产品不断输往各地,甚至行销海外 3. 城市和市镇中,手工作坊普遍

【3】、经济繁荣——商业

1. 南京、广州、佛山、厦门等地有新的发展

2. 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

3. 汉口——“船码头”;镇江——“银码头”;无锡——“布码头”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21

4. 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4】、文化典籍

1. 《四库全书》

乾隆时编成《四库全书》,全书分为经、史、子、集4部,收录历代图书3000多种,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献,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2. 《古今图书集成》

康、雍年间,官方阻止学者编成《古今图书集成》

【5】、文化专制

1. 大兴文字狱——造成以文招祸的恐怖气氛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1】、海禁政策——“朝贡贸易”

1. 概况

明太祖 朱元璋 实行海禁政策,下令“片板不许入海”,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 2. 特点

(1)海外贸易唯一合法途径

(2)外国贡使来华朝贡,准许携带商品货物进行交易。 (3)贡品,朝廷以数倍代价作为补偿

(4)货物,在指定地点,于官府监督下进行交易

(5)海外贡舶、贡道、船舶数量和朝贡人数等,明朝政府都有具体规定

【2】、新航路开辟

1. AD 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选择中国澳门作为贸易中转的据点。

【1】、闭关锁国

1. “迁海令”——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郑成功)

2. 取消海禁

康熙在位中期,局势稳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在今上海)设立海关 3. 闭关锁国

(1)概况:乾隆时,实施闭关锁国,只能在广州通商,并必须遵守种种限制 (2)原因

① 对西方势力的戒备 ② 自大、保守的心态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1】、利玛窦传教

1. 时间:明朝万历年间

2. 足迹:意大利(国籍) —→ 广州(十余年)—→ 北京 3. 传教行为:

(1)进献“方物”,获准在北京传教(包括圣经、圣像、十字架、自鸣钟、《万国图志》等) (2)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政策,注意打通官场关节

【2】、利玛窦、徐光启与李之藻

1.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的《几何原本》(前六卷),成为给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2. 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同文算指》,系统介绍了西方算术的笔算法 3. 利玛窦在华期间曾绘制多种世界地图,包括最著名的《神舆万国全图》 4. 崇祯时,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法》

【3】、早期“西学东渐”

1. 积极意义

(1)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西方世界

(2)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22

第四分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15、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导致生产者初步与生产资料分离,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的组织形式之一。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推动扩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猛力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第1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资本原始积累

1. 圈地运动

(1)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途径之一

(2)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客观上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2】、手工工场

1. 性质: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合作作为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之一

2. 特点:在西欧各国中,英国的手工工场尤其典型,发展也较为迅速

第2课 民族国家的形成

【1】、民族国家

1. 定义

(1)有一定的领土疆域

(2)有一定的国内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 (3)统一的语言 (4)有文化认同

2. 事件:AD 15c末,英法成为民族国家

【2】、君主专制

1. 时间: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变为君主专制

2. 背景:

(1)民族国家的形成

(2)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王权强化 (3)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① 封建贵族丧失昔日权势

② 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③ 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3. 影响

(1)打击大贵族势力,全力强化王权

(2)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第3课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新航路开辟 背景

1. 背景: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23

(1)原因

① 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东西方贸易逆差导致金银货币普遍短缺

② 《马克。波罗游记》刺激了欧洲人到东方去追求财富的欲望(诱因) ③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塞了传统商路,破坏了东西方贸易秩序(直接原因) (2)客观条件

① 科学技术(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

② 西欧各国君主为了向海外扩张,支持新航路开辟 2. 目的:掠夺财富

【2】、新航路开辟 过程

1. 时间:15-16世纪

2. 简况

(1)欧亚新航路(葡萄牙向东) ① 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 ② 达·伽马到达印度

(2)欧美新航路(西班牙向西)

① 哥伦布到达美洲新大陆 ② 麦哲伦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 3. 成果

(1)开辟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 (2)发现美洲大陆

【3】、新航路开辟 影响

1. 推动全球贸易扩大和世界市场形成,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世界从分散开始走向整体

2. 推动西欧早期殖民活动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也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民族浩劫 3. 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大西洋沿岸兴起一系列强国

第4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

1. 发源地和中心:意大利

2. 内容

意大利学者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 3. 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马基雅弗利(拉菲尔)

【2】、宗教改革

1. 代表人物:马丁·路德

2. 性质: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改革运动 3. 意义:

(1)直接抨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 (2)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 (3)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单元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专制王权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欧美大陆新生的资产阶级在政治和思想领域向封建专制统治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先后爆发了英国革命、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它们以排山倒海之势给旧统治以致命打击,在欧美主要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24

第5课 英国革命

【1】、英国革命 背景

1. 背景

(1)AD 17世纪,英国资产主义迅速发展

① 圈地运动使农村诞生了雇佣劳动的农牧场和新贵族 ② 手工工场(毛纺织为主)规模扩大,雇佣人数众多

(2)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趋同——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3)斯图亚特王朝(詹姆士一世)的专制统治

① 措施:政治 —→ 君权神授;经济 —→ 搜刮民众

② 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革命领导力量)的利益 ③ 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 英国革命 爆发标志:A D1640 长期议会

【2】、英国革命 光荣革命

1. AD 1660,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复辟,恢复君主专制

2. AD 1688,光荣革命(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

【3】、君主立宪制

1. 两部法案

(1)《权利法案》——AD 1689 (2)《王位继承法》——AD 1701 2. 法案确立 意义

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 3. 影响

(1)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AD 1640)(2)为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铺平道路 (3)英国进入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 (4)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第6课 启蒙运动

【1】、启蒙运动 背景

1.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2】、启蒙思想 兴起和发展

1. 兴起

(1)时间:AD 17世纪 (2)国家:英国 (3)代表人物

① 霍布斯——首倡“社会契约论” ② 洛克——首倡“分权学说” 2. 发展

(1)时间:AD 18世纪 (2)国家:法国

(3)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3. 实质:一场资本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3】、启蒙思想主张

1. 批判君主专制

(1)伏尔泰:开明君主制(君主立宪制) (2)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论法的精神》 (3)卢梭:民主共和国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25

2. 宣扬自由、平等

(1)概念:经济活动、思想、言论、出版自由,但“受到法律支配” (2)代表人物

① 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开明君主 ② 卢梭——《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③ 狄德罗——《百科全书》,反对君主独断专行,主张国家权力来自人民

【4】、启蒙运动 意义

1. 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2. 为即将到老的美、法等国的资本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3. 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5】、思想解放运动

1.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AD 14~15世纪,文艺复兴 主张:人文主义

2. 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AD 17~18世纪,启蒙运动 主张:理性主义

第7课 美国独立战争

【1】、美国独立战争 原因

1. 根本原因——北美资本主义发展受到英国殖民阻碍

2. 直接原因

(1)殖民地实行地方自治,民主意识强烈 (2)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3)殖民地逐渐形成统一的市场,英语成为通用语言,美利坚民族形成,要求民族独立 (4)英国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激化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

【1】、美国独立战争 过程

1. AD 1776,7 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

权宣言”),宣告美国独立

【2】、联邦制度

1. 确立

AD 1787 5月 ~ 9月,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合众国宪法》,确立美国联邦制度 2. 内容

(1)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

(2)联邦政府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货币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 (3)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原则构建。 3. 影响

(1)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

(2)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8课 法国大革命

【1】、法国大革命 进程

1. 第一次起义——攻占巴士底狱

(1)时间:AD 1789,7月14日 (2)行为:颁布《人权宣言》(AD 1789)和1791年宪法 (3)意义:

① 开始君主立宪制 ② 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

【2】、拿破仑帝国

1. AD 1804,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

2. AD 1804,颁布《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 (1)内容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26

① 否认封建等级制和特权 ② 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③ 把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2)影响

① 沉重打击欧洲封建统治 ② 传播自由民主平等思想 ③ 促进资本主义在欧洲发展

3. AD 1815,在内外反对势力的夹击下,拿破仑帝国崩溃,结束了拿破仑对法国的统治。

第三单元 工业社会的来临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发生,并迅速扩展到西欧、北美及其他地区,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铁路和汽船代替了马车与木帆船,煤炭和钢铁等新能源、新材料被广泛运用。与生产力迅猛发展相适应,工厂制、股份制、社会立法等新制度和新法规应运而生。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社会产业结构,而且引起社会阶级结构、上层建筑、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等的深刻嬗变。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工业革命在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同时,也衍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

第9课 英国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 背景

1. 定义

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2. 前提与条件

(1)社会安定,政局稳定(君主立宪政府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2)世界市场不断扩大(新航路开辟)

(3)“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4)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5)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2】、工业革命 进程

1. 棉纺织业发明、使用机器

(1)AD 1764,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2)AD 1771,阿克莱特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 2. “蒸汽时代”——解决动力

AD 1782,詹姆斯·瓦特研制“万能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技术发明,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3. 新能源和新材料

煤炭和钢铁,为机器制造业奠定了基础 4. 交通工具

汽船,蒸汽机车(斯蒂芬逊制造) 5. 运输技术

开始了运输技术的重大改革,出现兴建铁路,加快工业化进程

【3】、“世界工厂”

1. 概念:

AD 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世界工厂

【4】、工业革命 影响

1.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27

2. 促进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扩大

3. 造成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 4. 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5. 带来了与农业时代不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的那个新的社会问题

第10课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1】、现代工厂制度

1. 概念

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2. 本质:生产组织形式 3. 特点

(1)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 (2)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 (3)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3. 意义

(1)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① 制定各项技术的操作规范及其他经营管理的规章 ② 使机器设备最大限度的发挥生产效能 ③ 使工人发挥最大限度的劳动潜力 ④ 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11课 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

【1】、血汗工厂

1. 背景:

(1)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 (2)社会财富空前增长 (3)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 概念

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 3. 特点

(1)高强度机械化劳动 (2)工作环境恶劣 (3)劳动时间长 (4)工资低廉

(5)得不到必要的教育

【2】、社会立法

1. 目的

(1)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2)缓和阶级矛盾 2. 起始法规:工厂法 3. 影响 (1)积极

① 社会立法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 ② 改善工人生活条件

③ 缓和矛盾,化解社会冲突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28

(2)消极

① 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 ② 没有消弭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和冲突

第四单元 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工业革命开启了财富新源泉,但资本和劳动对立的社会矛盾,也因此趋向尖锐。工业化初期的西欧社会,冲突迭起,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设计了理想中的和谐、协作和平等的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吸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明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方向。1871年成立的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尝试,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第12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空想社会主义

1. 代表人物:

(1)法国——圣西门、傅立叶 (2)英国——欧文

【2】、科学社会主义

1. 过程

AD 19c 30~40s,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吸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 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AD 1848,2月,英国 伦敦,马克思 恩格斯) 3. 意义: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和人类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浪潮从西欧推向北美、中东欧和亚洲。美国通过工业革命和南北战争,向着世界强国的道路迈进;德意志民族以王朝战争的方式实现同意,在中欧迅速崛起;俄国自彼得一世改革后不断扩张,又经历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也跻身资本主义国家之列。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推动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新兴强国后来居上,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以英、法、德、美、俄、日新老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第14课 美国的扩张与强盛

【1】、美国扩张

1. 方式:强占、购买、侵略

2. 结果:AD 19c中叶,美国成为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的两洋国家

【2】、南北战争

1. 原因

(1)AD 19c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2)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随着领土扩张、工业发展愈发尖锐

① 北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 ② 南部——种植园奴隶制 (3)林肯当选总统 2. 经过: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29

(1)内战开始:AD 1861,南部诸州擅自脱离联邦政府,挑起内战 (2)扭转战局:AD 1862,林肯颁布《宅地法》和《解放宣言》,鼓舞士气 (3)战争转折:AD 1863,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 3. 结果:AD 1865,联邦政府胜利 4. 意义

(1)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2)以民主的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发展壮大奠定基

第15课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1】、德意志统一

1. 背景

(1)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客观需要民族统一(根本原因) (2)普鲁士邦的综合实力最为强大,成为领导统一核心 (3)俾斯麦力主强硬的“铁血”统一道路 2. 王朝战争

(1)时间:AD 1864 ~ AD 1870

(2)过程: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普丹(丹麦)、普奥(奥地利)、普法(法国)(3)结果:AD 1871,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3. 影响

(1)积极——德国结束了中世纪以来分裂、割据,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

(2)消极——由王室领导实现统一,保留了君主政体,并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

【2】、德国崛起

1. 影响和意义

(1)AD 20c初,工业生产方面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第16课 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1】、彼得一世改革

1. 背景

AD 17世纪,沙皇俄国同英、法等国相比,经济和社会处于落后状态 2. 目的:为使俄国强大,决定效仿西欧实行改革 3. 时间:AD 1689 4. 作用

(1)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跟上了西欧近代化步伐 (2)加强俄国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 (3)强化君主专制和封建农奴制

【2】、农奴制改革

1. 原因

(1)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2)AD 1856,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揭露农奴制的落后(直接原因) 2. 内容

(1)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 (2)农民缴纳赎金后,可得到一块份地 3. 意义

(1)积极——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第17课 日本明治维新

此文本为控江2012届 秦坚明 自行整理,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同时,请尊重知识产权!!!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rb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