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 理解与探讨

更新时间:2024-05-09 07: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理解与探讨

章伟

(1)

面子,关系,人情确实是我们社会一直遇到的,不可避免的话题。

很多时候,我们在讲到这些个词汇时,脑子中想到的很多都是互相狼狈为奸,走后门,托关系这样的事情,但看了这本书后,我认为人情与面子已经是我们社会按照一定秩序流畅地运行下去必不可少的机制了。作者在书中也认为人情法则不仅是一种用来规范社会交易的准则,也是个体在稳定及结构性的社会环境下可以用来争取可用性资源的一种社会机制。2 在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图中,作者认为工具性关系的个人较容易改变成为混合性关系。我认为尤其是在中国社会里很适用,工具性关系是为了获得个人所需要的目标和资源,但是一旦这样的关系成立以后,即使是短暂而且并不稳定的,总归是存在关系了。Jacobs认为拉关系之所以有效,其先决条件是关系必须可靠。这句话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可靠这个词到底是怎样定义的需要考究。不可靠的关系在中国社会中也很容易成为不可靠消息,我们的请客吃饭,胡诌聊天等等,可以把原先不可靠,不亲密的关系,甚至只是利用的关系转变成为包含有情感的关系。尤其是中国人注重和谐和人际关系,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关系都是包含有一定的情感因素的。但是应看到,如果先验地认为互动双方只存在工具性关系,那么转化为混合性关系是很困难的,因为在完成社会交易之后双方很难存在联系。

混合性关系与情感性关系之间的转化在作者看来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家里就是这样的特殊情况。我的一个小舅公原先和我们很亲,但是后来因为做生意一直不好,所以亲戚们一直得帮扶着他。再到后来,因为借的钱很多,然后我们大家对他就是处于一种冷淡的状况,对小舅公又来借钱就很烦恼,有时候干脆就一口回绝。所以这件事就让我对作者的说法感到怀疑。情感联系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一直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觉得随着经济发展,交通通讯的进步,这种情感上的关怀正在逐步减弱,这可能与西方文化扩散也有关系,但人情的逐步冷淡确实是我们能够感觉得到的。并且在现在社会里,钱的概念也在逐步腐蚀着原先属于亲情的成分。在春节里,互相讨论着的也是房价,工资,福利和各种“厚黑”。在涉及钱的关系上,无疑工具性关系会占据比较大的成分,原先情感性关系中以维持关系本身为目的也变成了获得其他目标的手段。所以我认为,在逐步市场化的进程中,我们情感性关系也不再是那么可靠的。很大情况下,亲情之间已经不是以前的无条件付出了,而是会考虑到受者回报之预期了。

在讨论到中国式家庭中的报之规范时,作者提及子女回报父母亦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但近几年不断被爆料的子女赡养问题说明这样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面临着冲击。

()

特别是今年“常回家看看”进入了法律,这是对我们当今社会出现的不尊老现象的极大的讽刺。或许是因为工作忙,也有可能是距离远,但是这些都不应该成为亲情逐步缺失的遮羞布。子女回报父母虽然没有资源与期限上的限制,但是我们也应该尽我们所能。在讲到父母在养育我们的时候,有“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样的说法,但我认为这不应该算是一种父母预期子女回报的意思。父母可能会在口头说说,以后老了要报答之类的话,但是真正在养孩子的时候,我们能说父母是在“算计”我们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另外在人情困境中,造成人情困境的第三种因素中是关系网内其他人的回应。虽然每个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但是社会交易中,总是双方的行为,本质上并不涉及对方的关系圈子。如果因为“不看僧面看佛面”而屈从对方请求,那么在另一次交易中,交易双方已经发生了变化,应该是前一次的请托者和佛面了。所以,在一次交易过程中,关系网内其他人的反应应该算是在受者回报之预期中而不应该单独开来。

在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中,最难以处理的莫过于混合性关系中的人情困境,作者提出将现代化的个人主义化成为人格特质是个人规避人情的根本解决办法。但试问,人情困境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吗?或许作者提出的解决办法只是建议性的理论指导。但是现代化的个人主义的背景有着西方哲学历史文化的积淀,这样的使用符合我们本土实际情况吗?这个问题值得去考究。另外,在第三种办法中,作者提出要到陌生地区建立公平法则。作者希望抛弃原来的关系网络从而建立一个崭新的指导思路去处理社会互动。但是,明显这样的做法是一种逃避,并且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样大规模的社会变动以避免人情困境是值得的吗?在我看来,人情困境虽然是人们会遇到的难以处理的问题,但它的存在反过来证明了我们特殊的社会互动模式,也是我们长期历史文化的反映。对于这种问题,我们不能从一个高处去否定它,而是在考究之后去接受并且以符合现今将来社会的运行机制去改造它。

在结论中,作者提出了上述的人情与面子理论的反应方式正在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变迁而不断改变着,但是即使如我们般受高等教育者在很多情况下为了我们自己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而做着破坏公平来增加面子或者是拉关系的事情,岂不可悲?

(1)

人大13届社会学类四班章伟 (2)

黄光国,1983,《人情与面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页 (3)

Bruce.J.Jacobs,1979,《China Quarterly》,Page237-27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qa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