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总复习专题一:地球周围的空气

更新时间:2023-04-23 06:2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一:地球周围的空气

一、目标与策略

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

考试目标:

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

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分别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会检验氧气、二氧化碳;

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复习策略:

复习这部分知识首先要以课本为纲,以空气为主线展开,构建知识网络,牢固掌握各种气体的性质、制法等基础知

识,然后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多做类型不同的题目,达到举一反三、知识的灵活应用的目的。

二、复习与应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地预习才能使我们上课听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

性。我们要在预习的基础上,认真听讲,做到眼睛看、耳朵听、心里想、手上记。

知识导图

通过知识导图,先对本单元知识要点有一个总体认识。网校资源ID:#tbjx1#227542

(一)地球周围空气的组成

(二)常见气体的制取方法

知识要点梳理

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尝试把下列知识要点内容补充完整,带着自己预习的疑惑认真听课学习。课堂笔记或者其它补充填在右栏。更多知识点解析请学习网校资源ID:#tbjx2

#227542

考试说明对本专题有以下要求。 知识点一: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占 , 占21%, 占0.94%,二氧化碳占 ,其他气体与杂质占

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红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消耗掉 ,生成 ,容器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作用下,集气瓶内 可通过 1—1)。

知识点二: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的 能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飞行、登山、潜水等;炼钢、焊接切割金属等; 用于充氮包装保存食品,充氮灯泡,合成燃料,制取氮肥,制造炸药; 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用来隔绝空气,灯泡中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制成多种点光源航标灯、强照明灯、霓虹灯等,用于激光技术或医疗麻醉。

知识点三: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一般空气的成分的含量是 的,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引起 ;SO2、NOx含量多,引起 等。

防治措施: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开发使用 。大量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工厂的废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等

知识点四: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知识点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由于氧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 ,化学反应中易 电子,所以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

是一种常用的 剂。

结合燃烧条件和影响燃烧的因素来认识木炭、硫、铁丝、石蜡等在空气中和纯氧中燃烧现象的不同。

知识点六:分别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1)二氧化碳既不 ,密度比空气 的性质,可解释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2)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问题。如打开盛汽水的瓶盖后有大量液体冒出的原因;人进入二氧化碳含量过高的山洞或菜窖导致窒息死亡,要与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区别开。

知识点七:会检验氧气、二氧化碳

(1)检验气体是否是O2气体: ;

验证O2气体是否收集满,排空气法收集时,

(2)检验该气体是否是CO2气体,可以把该气体 CO2;

验证CO2气体是否收集满时,可以将

知识点八: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1)先要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可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制取这种气体。选择药品的一般原则是: ,便于控制, ,容易获得, 。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 (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产生的气体是要制取的气体。

仪器装置:气体制取装置分为两部分, 和 。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选择;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水溶性和密度)选择。

洞察考向:请参考网校资源ID:#tbjx3#227542

经典例题-自主学习

认真分析、解答下列例题,尝试总结提升各类型题目的规律和技巧,然后完成举一反

三。无星号题目要求同学们必须掌握,为基础题型,一个星号的题目综合性稍强。

更多拔高题型和分析请到网校学习,对自己有高要求的同学请学习网校资源ID:#tbjx4#227542

考点一:空气的组成

例1.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

B.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1/5 C.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举一反三

【变式1】下列有关氮气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 氮气易溶于水

C. 一般情况下,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 相同条件下,氮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小

考点二:氧气的性质

例2.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解析:该题目考查了一些常见物质燃烧的典型现象。只需要记住以下几种物质燃烧的的关键词即可。氢气燃烧发出 色火焰;红磷的燃烧有 ;镁条燃烧发出 ;铁丝只能在 中燃烧 ,生成 ;硫在空气中燃烧有 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有 色火焰。 举一反三

【变式2】 小亮同学设计图1—2装置来制取并收集气体,你认为他能制得的气体是( )

A.用KMnO4粉末制取O2

B.用KClO3和MnO2制取O2 C.用Zn和稀硫酸制取H2 D.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

例题3.用图1—3A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时,取下橡皮塞,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胶塞,这时看到的现象是

(2)小倩设计了如图1—3B所示的改进装置,其优点是 只写一点)。从理论上分析,玻璃管内液面最终将上升 1”“2”“3”或“4”),但实际结果液面往往偏低,其原因可能是 条)。

解析:本题考查了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知识。

(1)解答题目的关键是要熟记红磷燃烧时的现象,其次要注意题中的关键字“这时”,故不需答出水进入集气瓶这一现象;

(2)装置B在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打开橡胶塞,故燃烧产物不会逸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也不会由于实验时试管内的空气逸出造成实验误差。空气中氧气约占其体积的 ,故液面大约上升到刻度 处。对实验中测定结果偏低,原因较多,可从白磷用量、白磷中含有产生气体杂质的物质及未冷却到室温就观察等角度作答。 考点三:有关二氧化碳的考查

例4.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等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建立如图

1—4所示的二氧化碳新循环体系:

上述关系图能反映的化学观点或化学思想有( )

①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是守恒的; ②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③化学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④光能或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 ⑤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 ⑥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变式3】一定质量的铜粉和碳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其固体与原混合物的

质量不变,则原混合物中铜粉和碳粉的质量比为( ) A.4:1

B.2:1

C.3:2

D.1:1

解析:C+O点燃22;2Cu+O2△

2CuO,根据质量有恒定律,CuO的质量等于Cu和O2

质量之和,Cu和O2质量比为 由题意知,碳粉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生成的CuO的质量等于 为 。

【变式4】图1—5是实验室制取CO2和验证CO2性质的装置:

(1)写出图中标号为a的仪器名称: ; (2)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将A与B相连还可制取的气体有(填标号) 。

①用H2O2溶液和MnO2混合制O2 ②用Zn粒和稀H2SO4制H2 ③用KMnO4制O2

(4)若a中的酸换为浓盐酸,某同学为验证浓盐酸的挥发性和碳酸的不稳定性,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

①将A与C相连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就可证明浓盐酸的挥发性; ②将上述变红色的石蕊试液加热煮沸就可证明碳酸的不稳定性。 试评价上述实验方案是否合理:

方案① ; 方案② ;

考点四:有关综合题目的考查

☆例5.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应该知道有多种途径可以制取氧气。如:

A.电解水 B.分离空气 C.加热高锰酸钾 D.分解过氧化氢 E.(1)相信你在E处还可以写出另一种制取氧气的方法; (2)若用图1—6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 ②

实验结束,停止加热时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其理由是 ,此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浅紫红色,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3)若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供选用的装置如下图1—7装置:

要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甲”或“乙”);若用丙装置干燥生成的氧气,丙中盛放的液体试剂是 (选填“a”或“b”)端导入。

【变式5】不少科学家认为地球表面变暖及一些异常气候(如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部分

地区的雪灾)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所形成的“温室效应”有一定的关系。 (1)下列反应都能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试分析判断,

会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化学反应是 (填序号)。

④石油+氧气 二氧化碳+水

(2)下列反应都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试判断,对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总量平衡至关重要的是 (填序号)。

(3)根据对(1)(2)的分析,你认为,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以防止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变式6】图1—8为常见的实验装置(用途不一),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装置可

重复使用。 提示:H2 + CuO

Cu + H2O,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为蓝色。

(1)将含有水蒸汽的氢气干燥后还原氧化铜,则该气体要通过装置 。(填序号,下同)。

(2)如果要验证混合气体由H2、CO组成,则需要连接的仪器顺序为 。

(3)如果要验证混合气体由CO、CO2组成,则需要连接的仪器顺序为 。

(4)如果要验证混合气体由H2、H2O组成,则需要连接的仪器顺序为

(5)如果要验证混合气体由CO2、CO、H2组成,则需要连接的仪器顺序为 。

解析:A、B、C、D、四装置中,A检验水蒸气,B干燥气体同时也是吸收水蒸气的装置,C吸收二氧化碳气体,D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三、总结与测评

要想学习成绩好,总结测评少不了!课后复习是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学习效果,弥补知识缺漏,提高学习能力。

总结规律和方法——强化所学 请重点学习网校资源ID:#tbjx5#227542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进行探究式复习,在探究时注意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要合理:所选试剂能在空气中燃烧,且燃烧后能在容器内外形成

。 (2)实验现象要明显:选用红磷做可燃物,燃烧产生 ;容器内进入约 的水。 (3)装置不漏气。 (4)红磷要 。

(5)不可用 、 等代替红磷做实验。 (二)性质和用途进行总结归纳复习

(1)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进行总结归纳,特别是化学性质的现象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熟悉掌握,对比记忆。 (2)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用作保护气。由于 、 化学性质稳定, 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故在很多情况下,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可以用作保护气。氮气用作保护气的三个条件:①化学性质稳定,不和食品反应;②无毒害;③廉价,易获得。

(三)常见气体的制取挖掘装置的改进方法,会分析装置的优缺点。如固液常温下制取气体的装置的改进。

(1)制取大量的气体

(2)能随时添加液体

(3)连续制取并能控制反应速率

(4)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终止

(四)氧气的制取注意事项:

(1)试管口 ,防止 。 (2)导管伸入试管部分要 (3)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气体(排水法)。 (4)实验完毕,先撤 (五)正确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 、浓盐酸代替

替 。

原因:

(1)用大理石或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速度适中,便于收集CO2气体;大理石或石灰石原料价低易得。 (2)不用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的理由: (3)不用浓盐酸的原因:

(4)不用纯CaCO3或Na2CO3等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是因为它们与稀盐酸反应速度太快,很难控制,且药品价格比石灰石要贵(成本较高)。

(六)善于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以二氧化碳的性质为切入点,掌握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2)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时,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的实质是

(3)由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可拓展到二氧化碳能与所有碱溶液反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于检验

现在来检测一下学习的成果吧!请到网校测评系统和模拟考试系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

测试。

知识点:空气;氧气

测评系统分数:

模拟考试系统分数:

如果你的分数在80分以下,请进入网校资源ID:

#ztyl0#227542做基础达标部分的练习,如果你的分数在80分以上,你可以进行能力提升题目的测试。

成果测评

自我反馈

学完本节知识,你有哪些新收获?总结本节的有关习题,将其中的好题及错题分类整

理。如有问题,请到北京四中网校的“名师答疑”或“互帮互学”交流。

注:本表格为建议样式,请同学们单独建立错题本,或者使用四中网校错题本进行记录。

网○校○重○要○资○源 ○

知识导学: 专题一 地球周围的空气#227542 视听课堂: 身边的化学物质(一)#238468

若想知道北京四中的同学们在学什么,请去“四中同步”看看吧!和四中的学生同步学习,同步提高! 更多资源,请使用网校的学习引领或搜索功能来查看使用。

对本知识的学案导学的使用率:

□ 好(基本按照学案导学的资源、例题进行复习、预习和进行课堂笔记等,使用率达到80%以上) □ 中(使用本学案导学提供的资源、例题和笔记,使用率在50%-80%左右) □ 弱(仅作一般参考,使用率在50%以下)

学生: 家长: 指导教师:

请联系北京四中网校当地分校以获得更多知识点学案导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pv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