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比较题
更新时间:2023-06-07 23:5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高考历史论述题解题方法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比较题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比较题
题目特征记心中,遇到问题才不懵:题目要求将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放在一起,要求找出其异同点,有的还明确要求就相同点或不同点,得出认识或启示。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异同,是高考所要求的重要学科能力之一,比较题本来是高考试题中比较常见的题型之一,但最近几年没有出现过,因此,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答题技巧记得牢,作答迅速分数高:解答比较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比较宗旨是比较题的灵魂,有的题目对此有明确的要求,有的则需要自己判断。怎样判断比较宗旨呢?首先,要考虑所比较的问题是否与现实存在联系,如有,通过比较得出对解决现实问题有意义的结论就是宗旨。其次,如感到所比较内容确实与现实无联系,那就应从相关内容本身着眼,看能得出哪些理性的结论或规律,这就是宗旨。当然,有些题目的命题宗旨是明确的,如“比较说明中国洋务运动失败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这样,就不存在确定命题宗旨的问题了。
2、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如比较康有为与孙中山,如从其具体主张看,一个主张君主立宪,一个主张民族共和,一个要保留清政府,一个要推翻清政府,这就难以找到相同点。但将条件放宽到阶级属性、基本追求,他们的相同点就出现了:都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都主张兴民权,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3、比较需分开层次。首先,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原因的异同点,在最基本的层次上,相同点是:两次世界大战都有德国挑起;大战前战争发动者都扩军备战;战争发动者都结成了同盟等。不同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密切相关,第一次则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有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第一次世界大战迅速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由法西斯国家对弱小国家的侵略,逐渐发展而来等。其次,将基础内容进行比较后,应再跃上一个层次,找到更根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跃上高层次,要通过以下途径:(1)找根本。把视线移开教材中具体内容的表述,将思考比较范围向着与比较内容有关的方向拓展。还以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为例,应思考,德国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为什么能发动战争呢?德国都是在成为欧洲经济强国后,成为战争发动者的,经济崛起后,其经济地位与其政治地位出现了明显的不相称,这就引出了“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是两次世界大战根源的结论,这是两次世界大战原因中最根本的一点。(2)抓本质。一些历史现象从表面看可能看不出其有相同或不同之处,但它们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如1953至1956年之间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们仅从内容看甚至是相反的,但它们本质上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都适应了各自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的从内容或现象本身看似乎两者相同或相似,但从本质上看,却是不同的。如古代史上封建统治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与当今党中央减轻农民负担,从表面上看是相同的,但本质是不一样的。(3)看趋势。对一些事件历史过程的比较,不能仅盯住过程中的细节,要把发展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观察。如春秋战国时期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比,仅从现象看就是战争与割据,但从发展趋势上看,又都是我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4、具体作答要求。(1)最后作答时取舍比较点。历史内容之间可比较的东西可能有很多,最后作答时应有所取舍。我们只需要把那些符合命题宗旨的比较点,写入答案之中。有的内容虽明确是相同或不同点,但如得出的结论与命题宗旨无关也应排除。如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两次国共合作都是由于国民党方面的原因而破裂,在国共两党尖锐对立时通过比较,能说明国民党所应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通过这一点揭露国民党的本质。但在当今则不能比这一点,因为这无益于当今两党的交流与合作。有的题目对比较点是有明确要求的,如只要求某一方面的相同或不同点,或要求根本的、本质的相同或不同点等。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解题时可直接就其要求进行比较,而没有必要把所有相同或不同点都找出,再进行取舍。当然,如果直接难以得出结论,也可多比较几点,然后依据题意进行筛选。(2)先明确比较点,再作简要说明。只说出相同或不同点,往往不能说明命题的宗旨,通过简要的事实才会将问题说清楚,但对事实的表述一定要做到简明扼要。
例题:比较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异同,并指出两次会议的思想路线有何联系?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比较题
参考答案:
相同点:①在党面临严重的困难局面时召开。(比较点)前者召开时,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后者召开时,党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对比较点的说明)
②及时纠正“左”倾错误,确立了正确领导核心。(比较点)前者纠正了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后者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在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比较点的说明)
③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比较点)前者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使党和红军转危为安;后者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标志。(对比较点的说明)
不同点:①党所处的地位不同。前者党处于被围追堵截的境地;后者党处于执政地位。
②面临的直接任务不同。前者面临的是军事问题,后者面临的是经济建设问题。
联系:两次会议的思想路线都是实事求是,是一致的。
讲解:(1)确定命题宗旨。两次会议在党的历史上都具有“转折”意义,这在教材中是有明确表述的。把这两次会议进行比较就是突出这一意义,题目要求指出两次会议的思想路线有何联系?实际就是找出两次会议能实现转折的原因。因此,命题宗旨就是说明两次会议的转折意义,并找出其实现转折的原因,而最终是要说明党具有发展与建设自己的能力。(2)确定比较方向或内容。说明转折要从会议召开时面临的问题、会议与实现转折相关的内容、会议所产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3)比较点确定与表述。相同点:就前面确定的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而言,很难说相同,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背景:面临困难或危机;内容:纠正错误的,确立正确的;作用:实现转折。题目要求指出两次会议的思想路线有何联系,实际上还是找相同点,而且是对说明命题宗旨不可缺少的一个相同点。不同点:一个是处于革命时期,一个是处于建设时期;一个是面临军事问题,一个是面临经济建设问题。本题所比较的几个相同点对说明命题宗旨的作用是比较明确的,那确定这两个不同点有什么作用呢?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问题,党都能实现自身的转变,说明党具有建设自己、完善自己的能力,如今党也一定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只记方法不练习,纸上谈兵无意义。提高水平靠实战,给你几题练一练。
1.比较春秋战时国期与明清时期商业以及城市的不同发展特征,由此说明商业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及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然后再回答:
(1)工业革命对人口的有何影响?(2)我国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人口分布的特殊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张謇曾说)花(棉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损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肉袒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
引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材料二 (甲午战后,一外商说)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压的盂买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
引自《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三 (甲午战争进行中,恩格斯说)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的革命化,意味着大工业和铁路等等的发展使农业和农村工业之间的旧有联系瓦解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文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一种心情?
(2)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二者之间反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恩格斯所说的“革命化”指的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种“革命化”?
3.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晚期,美中两国先后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家,其影响力的提高,是以经济大发展为前提的,两国经济发展都是由于在较好的利用外部条件的同时,又对内部进行了成功的调整,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美国在近百年的经济发展中,有两次重大的生产关系调整。这两次重大的生产关系调整是哪两次?各有何作用?
(2)20世纪中晚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两次成功的生产关系调整,是哪两次?各有何作用?
(3)中美两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中有何异同?
4.阅读下列材料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比较题
材料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 1679年颁布的《人身保护法》,使公民的人身自由得到保障。 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 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丹尼斯?帕平 的实验对蒸汽机的发明起了重大作用。 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 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史仲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二 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自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人数成正比。 在这些织布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靠2又1/2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与此相反,英国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性的。1834至1835年东印度总督确认:“这样的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平原漂白了”。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材料三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 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 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 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材料四 苏联工业化道路是用忽视农业、压缩轻工业的办法,片面发展重工业,这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型。 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表现为走了一条粗放发展的道路。 苏联生产每单位国民收入用钢量比美国多90%,耗电量多20%,耗油量多100%,水泥用量多80%,投资多50%。
刘靖北《关于苏共败亡的思考》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三中有关英国工业革命的论点。
(2)根据材料四与相关知识,指出苏联与英国工业化的异同。
(3)借鉴英国、苏联的经验教训,谈谈我国应该怎样实现工业化?
5.比较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二者有哪些异同之处?就国际格局演变的原因、趋势和影响谈谈你的认识。
练习题参考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货币品种多,商品中多是各地交流的土特产品和贵族用的奢侈品。城市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比较题
首先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处于附属地位。
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品多为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各地出现的商业城市未必是政治中心,而是以商业或手工业为中心的城市。
发展趋势:商业贸易发达,货币价值稳定性增强,商业贸易的内容与农业、手工业生产关系密切,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
城市特征:以商业为特征的城市发展较快。
(1)工业革命使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城市化进程开始,以工业为特征的大城市出现。
(2)乡镇企业的发展使部分农村富裕劳动力留在本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城市的压力。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发展小城镇更适合中国国情。
2.(1)反映帝国主义国家把中国作为原料和产品市场。表达了对民族工业发展前途的担忧。
(2)相同点:外国商品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不同点:材料一反映了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冲击;材料二反映的是对中国传统家庭手工业的冲击。
(3)指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变化一方面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另一方面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3.(1)调整:①19世纪末垄断资本主义(或垄断组织)的产生;②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③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纵深发展(答出其中任何两点即可)
作用:①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工业经济在19世纪末跃居世界首位。②调节了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奠定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③推动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答出其中任何两点,只要能与上面措施相对应即可。)
(2)调整: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
作用: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起来;②城乡经济全面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极大增强。
(3)相同:①都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经济发展;②都有意识地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化;③都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或在面对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政策调整。
不同:①美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中国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②中国政府在生产关系,或生产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作用更大。
4.(1)论点:①圈地运动或公民人身自由得到保障,促进工业革命。(若答:以立法促进发展,亦可。)。②以科技带动进步。③引起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若答:加速了城市化或引起城乡人口比例变化,亦可)④给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若答:加速了贫富分化,亦可。)⑤导致环境严重恶化。
(2)同:牺牲农民利益来推动工业化;走粗放发展的道路。异:①英国由资本家完成,苏联由政府领导。②英国首先发展轻工业,苏联则首先发展重工业。③英国通过自由竞争而发展起来,苏联则依靠行政手段,忽视商品、市场、价值规律。
(3)①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②将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③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④正确处理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5.相同点:①都是在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②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力量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③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世界上各种矛盾的发展变化,都与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相关。④表面上起了缓和大国间矛盾的作用,实际上则加剧了大国之间的矛盾。⑤都随大国间经济、军事力量的变化而瓦解。
不同点:①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大国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雅尔塔体系则反映国际资本主义与国际社会主义之间的尖锐对立与斗争。②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则是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
认识:①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相互争夺和妥协的产物,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斗争的持久性,任何格局都将发生变化;②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终极力量是大国间经济力量的对比;③任何国际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缓和国际关系,只能暂时掩盖许多矛盾。
正在阅读: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比较题06-07
2012年中国地理年会会议通知08-08
八年级安全教育教学计划10-30
执行异议案例-认定生活必需费用04-25
ubnt设置 - 图文10-27
家具类文案01-04
第02章 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 习题解02-03
自主招生真题集萃09-19
项目一单元2汽车保险知识05-25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解题
- 主观
- 训练
- 指导
- 高考
- 比较
- 方法
- 历史
- 人教版八下政治第二单元第四课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18张幻灯片)
- 蛋白质分离纯化基础技术培训20140429
- 农村信用社改革历程四阶段
- 凝心聚力谋发展 落实创先争优
- 路灯合同能源管理合同样板1
- 雅思阅读填空题解题技巧
- 第四册第一单元看拼音写词语 姓名
- 幼儿园图书角的创设和利用
- 实验中学2014年二模化学试题(2014.5)
- 【优质】暑假趣事英文作文-范文word版 (4页)
- 劳动力安排情况描述
- 德育:《师德读本》学习心得体会
- 《儿童绘画心理学》——知识结构框架图
- 公务员考察鉴定材料
- (部编)人教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aoeoe1
- 五年级 - 台中市大安区海墘国民小学
- 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 宁夏气候、风俗、禁忌及准备
- 健康评估(专)练习册
- QC080000基础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