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佛教
更新时间:2024-03-27 06: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佛教与茶的渊源
乍一听,佛与茶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可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文明相当璀璨的国度,他们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佛教博大精深,佛茶文化源远流长。“梵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茶清静纯洁的品质内涵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相映生辉,茶的自然属性被赋予人文的理想之中,成为“修身养性,开慧益智”的正信之道。
众所周知,茶兴起于中国,很快又风靡全球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究其迅速走红之因,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佛教自古印度传来中国,历经千载,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尤其是禅宗,已经成为佛家中国化的最典型的产物,而禅宗我心即佛,识心见性,以心传心的主张更是有助于茶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可分离。
论起佛教与茶的渊源,不得不从他们二者的起源说起。茶,古称荼,也称茗,也称槚,亦称荈,相传是神农发现的。据《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可见,这个荼是古“茶”字。唐代以后,由于茶的种植和利用日渐广泛,才省去一笔,改“荼”为“茶”字。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源于四川。据文献记载,茶最初被当做一种药材,后来在医药实践中,人们才认识到茶不但可以治病,而且可以清热解渴,味道也清香扑鼻,是一种很好的饮料。据说,在秦代以前,只有巴蜀人在种茶和饮茶。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这一习惯才有四川传播出来,到西汉时已由药用完全转为饮用。三国时期,饮茶在长江流域已成为习惯。魏晋南北朝,南北饮茶已成风气,茶一般用作招待客人、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媒介,并且出现了咏茶的文学作品,如晋朝杜育的《荈赋》。唐宋以后,饮茶风气已经相当普遍,并且传到了西北和西藏地区。茶馆已经开设,贵族饮茶还举行一定的仪式,即中国的“茶道”。公元805年,在天台山国清寺研习的日本 最澄和尚回国时把茶籽带回日本,由此开始了日本的饮茶史。17世纪以后,中国的茶叶陆续传入印度尼西亚、印度和欧美大陆,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饮料。茶的发现和利用是中国人对人类文化史的一大贡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而佛教,英语中写作Buddhisn,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
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太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中国古译为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后来又自西向东传入我国。在我国,佛教又称为“释教”,故和尚又叫“释子”。据许慎的《说文解字》讲:“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业。”按现代人理解,佛教就是给人排忧解难,疏通内心郁结,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
从佛教与茶的起源上看,二者有着太多的相同之处。都只能是缓解痛苦,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病痛。茶从生理上缓解病痛,茶具有保健作用,对水质的改善作用,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茶叶可以抗衰老、可以美容、可以安神治疗不眠症、改善经期综合症、提神、防治浮肿、解毒、预防感冒,抵抗疾病,预防视觉、听觉的疾病,维持皮肤、指甲、毛发的正常生长,维持肌肉神经的正常活动,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而佛教则从精神上、心理上缓解病痛,一个是内部,一个是外部。所谓佛,不过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井底的人格。佛不是万能的,佛更不能赐予我们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佛只是试图让我们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和万恶的地域的存在,想要到哪儿找到归宿,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努力才能找到解脱。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佛只是一种意识,顺应社会存在应运而生的一种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能动的作用,佛教中的一些积极的教义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意识,能够指导我们,虽然它是违心的,但它依然具有教化作用,有一定的道德约束作用。但这种作用归根到底还是外在的,内因才是事物的决定因素,外因就像人类生存的环境一样,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它,可这终究只是一种影响因素,不具有决定权。茶亦是如此,不论是作为饮料还是作为药用,都是为了解决人的物质上、生理上的不舒畅或是痛苦。作为药用,就像其他药品一样,治标不治本,好的身体素质才是健康的根本保障。作为饮料,有时候我们喝它是因为茶可以清肠降火,排毒解毒,可是它终究只是一个工具,想要从根本上降火排毒,还是要讲究平时的饮食和锻炼,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的素养。燥热的夏日,我们总是想喝一杯清茶,有时候哪怕不喝,只是看着杯中的绿茶也行,好像它就能抚平我们心头的烦躁一样。绿绿的叶子在精美的茶杯中漂浮荡漾,给人无尽享受,我们浮躁的心灵好像寻找到了一份安心一样。
一杯清茗,好似一支镇静剂,总是能给躁动的心寻找一个平静的归宿。当我们哈欠连天的时候,很多人习惯喝一杯浓茶,既提神又精神,这不亦是一种纾解吗?茶与佛一样,总是试图让我们平静,寻求内心的宁静。
我们都知道,佛教起源于印度,然而现在大多数印度国民都不信仰佛教,而信仰印度教,佛教信徒反而中国居多;茶叶发源于中国,然而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茶叶输出国不是中国而是印度。这样一种现象,不由让我们思考,到底是茶叶的发展促进了佛教的传播,还是佛教的发扬形成了恢弘渊博的茶文化呢?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茶叶的发源远远早于佛教的产生,上古时代的神农三千多年之后,偏安于支那半岛一隅的古印度才有了原始佛教,而这时茶叶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都已被发掘出来了,但是公元前5、6世纪时,茶叶尚未传入古印度。所以,讨论佛教与茶的渊源,只能从中国说起。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在史学界一直存在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两汉之际西域与中国内地的往来所致,也有人认为是大月氏使者伊存口授佛经所致,亦有人认为东汉初年楚王英奉佛时就已经有佛教了,还有人坚持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但现在学者一般认为,佛教是在西汉末年或两汉之际传入。佛教初入中国,只有一些上层社会供奉,民间还没有什么人信仰。但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乱,各阶层遭受无穷痛苦,都想在痛苦中寻求一种寄托和安宁,佛教所主张的自我解脱和超度求生等观念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使佛教传播开来。加之当时社会上流行玄学,热衷清谈,玄学崇尚老庄思想,主张“已无为本,以有为末”,否认外界事物的存在,很容易与佛教宣传的出世思想合流,因此主张“一切法皆空”的佛界《般若经》很快流行,又有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佛教应运而发展。而此时,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治疗功能广受宗教徒青睐,与佛教和道教结缘,以茶养生,以茶助修行,从此茶佛不可分家。
《宋录》称:“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这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僧道已有尚茶之风。“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的《茶经》问世,奠定了中国古典茶学基本构架,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茶学体系,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释道三教融入饮茶之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陆羽在其《茶经》中有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
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为什么茶会在佛教盛行呢?我国茶叶的兴盛时期是唐朝,在佛教的禅宗发展的基础上风盛起来的,由于坐禅中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在我国的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特别是在南方寺庙,几乎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又能够清除虚火,涤荡身心,去除疲劳”有助佛规,这也许是茶在佛教盛行的原因之一吧。
最初,茶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佛教寺院不仅重视茶叶,而且也是生产、宣传和研究茶叶的中心,对茶叶的栽培、烘制有独特技术,十分讲究饮茶之道。自然而然,茶文化也就日渐渗透到佛教文化的骨髓之中去了。佛教基本教义概括的讲就是他们自己所说的“三法印”(三个基本标志),即:诸行无常(万物变化无常)、诸法无我(万物没有质的固定性或主宰性)、涅槃寂静(神秘的宗教精神境界),而“四谛”和“八正道”等被称为释迦牟尼的根本教法。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谛,即要人们把现世看成是苦的,人生充满着苦,这一点与茶有不谋而合。茶的味道中或多或少总有点苦味,第一口喝着苦味重一些,越喝苦味好像越淡,就像向佛朝圣之道,开始时始终觉得很难,充满了苦恼,等到你了解了苦恼产生的原因,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相信有一条解脱的途径,那么成佛达圣之路就不远了。而茶道所提倡的清雅、宁静、和谐、自由超脱、俭德、精行也被僧侣们所接受。佛教提出了“六度”、“五戒”使僧人们的思维意念和动作行为都集中于对佛性的体会顿悟,这也正是一种“宗教”完美。这与茶文化中的“精”“俭”“和”精神相暗合。虽然人生价值的取向在茶文化人和佛教僧侣修行的路径相互矛盾,但他们在实践上却有一个共识:无论是出世成佛,还是入世为圣,都首先要克制自己,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素养,努力使自身合乎道德,勤于实践。佛教的六度中就有“忍辱”,不杀生、不邪淫、不妄语、不偷盗、不饮酒五戒外,还有过午不食的规矩。这也是与“俭”相切合。禅宗提倡以忍为教首,以达到“定无所入,慧无所依”“举手举足,常在道场”,“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 “夫学道人——不念名闻利养衣食,不贪功德利益——衣遮寒,食活命”。他们注重精神追求,而功利名份,物质享受看得
很轻,茶对他们来说,既可矜守“俭”德,又可通过品茶体悟自然、体悟佛性。碾茶的过程中轻拉慢推,煮茶时的三沸判定,点茶时的提壶高注,饮茶时观其色、品其味,都借助事茶来体悟佛性、识解佛性、领味般若。“茶禅一味”的实质在于饮茶过程中茶人真正体味大自然的神妙。
谈佛教与茶的渊源 ,实在不能不说“名刹出名茶”。首先,佛寺多居于名山大川,有着优沃的自然条件。其次,寺院不仅大量的用茶,而且培育出新的茶种,自种自制,并借以维持生计。最后,茶叶是僧人修行参禅不可或缺的佳品。我国有四大著名佛山,山峦起伏,翠峰叠嶂,佳木葱茏,云海缥缈,均是产茶的好地方。“仙铛气味冷芝耳,僧碗芳香点茗芽”说的就是著名的九华山茶;而普陀山佛茶以色香味形俱佳,汤色明亮,清香醇和,具有提神解乏功效和一定的药用价值而备受海内外游客青睐;武夷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峰峰有寺,岩岩皆茶,是山皆有寺,是寺多产茶,无茶不成禅寺,大红袍更是名扬海内外;有清凉山之称的五台山,佛学茶艺更具特色。佛学茶艺成为中国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融合之巅。
当佛教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落地生根之时,当清香的茶叶被人当宝贝一样运至印度支那半岛的那一隅之时,他们的渊源早已命中注定,不可分割。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佛家文化已经与茶文化到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境界,这样的缘分又是前世积淀了多久呢?它们二者在各自的轨迹上独立发展,一个性淡而俭,一个观照明净,明明是起点不同的两条轨迹,偏偏又向着同一个方向发展,有着无限交集。是缘定今生呢,还是前世缘分已定?
文学院
09级对外汉语 2009101177
高翠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佛教
- 船舶类研究所
-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申报填报说明及案例
- 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
- 互联网时代解说词--第二集-浪潮
- 土力学复习提纲总结N
- 北语19春《综合英语》(III)作业2
- 浅析汽车制造技术-正文解读 - 图文
- 中国历史上高水平的四十首诗词
- SCADA题库
- 王璐璐 电子婚庆服务网站创业计划书 - 图文
- 小班下学期儿歌及故事
- 小学劳动课教案
- 景点名称的翻译
- 增强免疫力功能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及修订说明
-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八章
- 我的警察故事 - 传承机要精神 坚守光荣岗位
- 关于汽车空调的选型计算教案
- 电脑公司商业计划书
- 专题13 物质的制备及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2016年高考化学备考艺体
- 《财务管理》试题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