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更新时间:2023-11-19 11: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24课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2.能力目标: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要点】

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设想】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教学步骤】 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采薇》。 【导入新课】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新课探究】

一、解题: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

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是周朝王畿之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③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 所谓“赋” 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二、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描写久戍边防的士兵生活及其归途中感悟伤时的诗。全诗采用倒叙的写法,既通过戍卒的回忆和追述,来刻画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一边是温暖的家,一边是受外族入侵的国家,家难以舍弃,国也要保卫,战士的心理就是这么矛盾。家当然要,但国也要,两者都要,这样全部的辛苦和苦痛就落在了战士心上。《采薇》就把战士们的这种辛苦和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诗中也流露出了对统治者愤怒不平的情绪和士卒不可言喻的伤感。最后一章,把一个戍卒久役归来的悲喜交集的“今”“昔”之感,和盘托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2.自行诵读,当堂成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

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解释加点字

载饥载渴(又))雨雪霏霏(下雪) 4.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三、课文分析,句段详解

前两句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回首往事,写的是回忆之景,“依依”一词既写出了杨柳随风摇曳之状,又表现出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

三四句写眼前之景,抒发了归人浓烈的思乡之情。阴霾的天气、纷纷扬扬的雪花有力地烘托出人物沉重抑郁的心境。

前四句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对比强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五六两句写戍卒归程之艰难及其心力交瘁的境况。

最后两句写自己内心的悲伤。直抒胸臆,感天动地,叩人心扉,戍卒痛定思痛时的无限悲伤顿时弥漫纸上。

全诗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士卒们归途抚今追昔,因痛定思痛更加悲伤。 四、写作特点(结合《关雎》,《蒹葭》来介绍)

1.巧用叠字叠句,如:依依、迟迟、霏霏等,或抒忧愤感情,或描摹事物状态,或绘自然景物的特征,都非常准确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声调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增添了诗的韵味和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2.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五、布置作业: 1.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下雨/雪。雨雪犹“落雪”。) 2.一词多义

载: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五载复还。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④ “又”。如: “载渴载饥”。

思:①思考。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思念,挂念。如:已行,弗不思也。

③句末语气助词,无义。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名句理解

(1)诗中写出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的千古名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2)诗中写景的句子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直抒胸臆,写出戍卒痛定思痛时的无限悲伤的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背诵诗文。 【小结】

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板书设计】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眷恋之情 对 融情于景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沉重抑郁 比 寓情于景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心力交瘁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无限悲伤 —— —— 直抒胸臆

诗中主要描写戍边士卒的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十五从军征》。 【导入新课】

上一首诗使我们了解了士卒的生活。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一首反映古代士卒归乡情形的诗篇——《十五从军征》.

【新课探究】

一、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

乐府最早是音乐机关的名称,汉武帝时扩充为专司歌舞的机关,并兼有采诗的职能。这些采集来的民歌,后来就叫做“乐府诗”(或叫“汉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

两汉乐府诗大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语),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地反映了两汉的社会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思想感情,汉乐府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ox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