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儒家的风格

更新时间:2023-07-27 20:0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九讲

儒家的风格

人文精神的觉醒孔子是春秋时代(公元前722-前481)的人,此前 中国已经历了夏(约四百多年)商(约六百多年), 到了周朝(西周东周共八百多年)的后半段,再接 下来是战国时代。孟子与荀子都是战国时代的人。 孟子描述春秋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 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孟子· 滕文公下》)正是礼坏乐崩之时。礼与乐 只剩下表面的形式,而丧失了实质的内涵。行礼如 仪,奏乐如常,却忘记了内在的情感基础。

礼乐安定人间秩序周公的政绩在于 制礼作乐 ,孔子一生皆以周公为学习的 楷模,正是因为礼乐既可以安定人间秩序,又可以协调人际 情感;否则国家难以存续。眼看社会陷于危机,孔子能做什 么呢?他一生的努力,无论在政治、教育及生活领域, 承 礼启仁 。

人是指真诚的内心情感而言,少了一份真情,能用礼与乐作 何?不过是虚伪的文饰而已。揭示 仁 这一理念,是要启 发每一个人觉察自己内心有一种 自我要求 的力量,亦即 要求自己主动自发地 行善避恶 。道德价值必定出于主体的自觉,人文精神随之觉醒。 天不 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的说法过于夸张,孔子自言 我欲仁, 斯仁至矣 ,也就是我(每个人)想要行仁,立刻就可以行 仁。

人性向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 这句话后半段是孔子说的, 人之初,性本善 孔子、孟子、荀子都没 说过,这是宋代哲学家的杰作。

人性本善 两大盲点:一是经验上缺乏佐证,每天新闻充斥着各种罪恶行径,有谁是性本善的? 人性非常复杂,而 本善 只是描述其主要特质,用以区别人与禽兽之 别。只可以说 人有可能行善 ,而禽兽与善恶无涉。 本善 是混淆 视听。 二是善与恶都是价值上的概念,而任何价值之呈现,皆以 自由选择 为前提。试问:在一个人尚未有能力作自由选择的年幼阶段,怎样可以 说是 本善 ?当具备自由选择的时候,这种自由必然是同时向着善与 恶开放的。 本善 无法通过逻辑的检验,善以自由为前提,而自由这个前提又无 法保证一个人行善。因此,人性本善无法成立。

向善而非本善人的特色在于自由,自由是一种状态。其形式是以 知、情、意 的结合为前提,譬如:我知道某事是对的,我喜欢做某事,我选 择做某事,这三者间关系,至今仍是一个无解的奥秘,而三者配 合起来所提供的机会,就是自由得以运作的条件。 向 是指 自由 而言,是由真诚所察觉的内在力量,要求我去实践 应 该 做的

事。应该做的事,即称为 善 。当人选择不做该做的事,或者选择做不该做的事时,内心仍会有 不安 或 不忍 的感受。这既是儒家思想的关键所在。自由 加上不安或不忍,就是向善。每个人不安,不忍的情况都不一样, 即 性相近,习相远 。

关键在于真诚,我们看到人情险恶,人间犹如丛林,那是因为人 们忽略了内心真情,再一路走偏,越陷越深, 牛山之木 (《孟子· 告子上》)一座草木盛美的山,如果 旦旦而伐之 最 后寸草不生。但是每一座山原本都有 可能 长出花草树木的!

善: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无父母如何孝?无兄弟姐妹如何悌?无长官老板如何忠?无朋友 如何信? 仁 从字形上, 从人从二 ,亦即 二人为仁 。 若是孤独一人,则没有行善的机会。儒家没有关起门的圣人。人 与动物或神明之间的任何作为,都不能称为 善 。 厩焚。子 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 乡党》; 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 雍也》)。 仁 在《论语》中,首先与一个人的 真诚 有关。有真诚才 会自觉;所自觉的,是自己与别人之间应有何种适当关系,此即 感通作用 ,称为 恕 ,意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将心 比心,肯定别人与自己是平等互动的,才会出现真正的尊重,就 像康德所说: 不能只以别人为手段,而不同时也以别人为目 的。

这种人文主义,不但是普世价值,而且指出了人生的康庄大道。

仁 (一)人之性 以人性而言,只要真诚(因为若不真诚,就是伪装,成为假人),就会 察觉内在向善的力量是源源不绝的,好像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无 论老鹰如何啄食,他的肝脏总是生生不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 人之道 以人之道而言,《中庸》 择善而固执之 ,正是人生的正途,人生上 进的阶梯,是要努力走向至善之境。 (三)人之成 人之成即是人生目的之完成。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 (《论语· 卫灵公》)杀身即是死亡,即是生命的毁灭,为何居然 被视为 完成了仁的理想? 人难免一死,而死亡并非结束,而是达到 了目的。这样的生死观,其中有深刻的宗教信仰,亦即孔子对 天 (超越界)有他个人的信仰,所以无惧于世间的患难与死亡。

择善固执论 择善的前提 首先要分辨善恶。如果以外在标准:由社会人群、风俗习惯、法律规章 所定,难免因时因地而异;如果以内在标准,行动者个人可以决定善恶?

方法:一是先天的 良知 ;儒家是由人的 生理、心理、伦理

三重 结构,去说明人的心对于父母的遭遇,会有 安不安 与 忍不忍 的 反应。由于小孩子受父母养育,内心对父母自然感恩。这种自然状态不 必去学或教,称为 良知 。二是后天的 习知 。孔子强调 学习 的重要,除了传统的典籍(诗 书礼乐易)与立身的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之外,还需向老师请益。可 以自己学习的,是一个社会既成的伦理规范;向老师请益是个人特定的 处境所要求的因应之道。许多学生问仁、问孝、问知、问忠,孔子回答 不尽相同, 因材施教 。

择善的方法

(一)内心的感受(二)对方期许 (三)社会规范

以抢劫表示善心,当然不可为。对方的期许远超过自己内心 的感受时,也不宜过度勉强。理由:第一,社会规范往往是 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我们没有理由违背,为了小善而犯了 大的恶,以致伤害群体的和谐。第二,对方的期许固然重要, 但是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及彻底满足对方的期许,何况对方 也可能因时、因地而改变期许,结果则是我们自己疲于奔命, 甚至忽略了生命中其他方面的责任。第三,真正不可避免的 是内心感受,忠于自己的良知。

从择善到固执 (一)经常反省自己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

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论语· 学而》)(二)经常以行动保持人我之间的适当关系

这在今天人际交往频繁的尤其需要注意。在我一生中,哪些 人最为重要?其次,有些关系是以天生的血缘为基础,恒定 而稳定,使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向外建立新的关系, 求得人间各种成就。所要考虑本末轻重。 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第一句是原则,第二句是变通。只重原则则个人 生命可能受限,只重变通又容易忘本。

固执与变通择善之后,还要固执,就是要坚持原则,绝不妥协。固执所 坚持的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行为的外在表现方式。 譬如,我坚持对父母的孝心,但是表现方式却要依实际情况 而定。择善是针对具体表现方式而言,固执是针对内心感受 而言的。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孟子· 离娄上》) 孟子强调 执中 ,与 执一 不同,执一是举一而废百, 因噎废食。执中则是有权,要权衡轻重,固执的意义并非顽 固不知变通,却是 勇于实践 。

孔子认为人性向善,但是长期而有恒的行动显然才是成为善 人的必经之路。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一般人在 平常日子看不出善恶,一定要到 造次、颠沛 时,面临重 大挫折与困难时,才知道谁是小人,谁是君子。正是因

为考 验之严苛,才凸显出人格的特质。

为了达到这种要求,孟子提议 集义 与 养气 。集义是指:做任 何事,不论大小,都须符合内心的指示,不必在乎外在的评价或得失。 久之则会产生 浩然之气 ,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 公孙丑上》)人的内心充满自信,俯 仰无愧,坦荡荡无所求于外,自然觉得一股力量支持自己,源源不绝, 生生不息。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反莫大焉!强恕而行,求 仁莫近焉! (《孟子· 尽心上》) 万物皆备于我 是指内心自由 主宰,自得自信,无恃于外,可以超越名利地位、成败得失之上,显 示自由的境界。 孔子与颜渊的 快乐 也是相同的,努力实践自己该做的事,不去计 较其他问题,由此所生的自得之乐,可以维持终身。 若要实现人之向善本性,就须努力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既考虑自己 的感受,又注意对方的期许,然后选择的行为方式,虽不中亦不远矣。

儒家的价值观 自我中心阶段:生存与发展 儒家并不反对人的生存本能,而是要增益其内涵。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 者也 (《论语· 卫灵公》)好色是本能,好德则需教育与功夫。

什么是道?就是价值上不断向上提升的过程。谈到政治,认为对于百姓, 要次序 庶之、富之、教之 (《论语· 子路》)就是繁衍人口,增加生 产,再进展到教育。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 子· 滕文公上》)所谓发展,是指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就,富贵可以作为代表。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他本人并不反对富贵, 只要手段正当,然而,人间富贵无法脱离政治环境;国家有道,正人君 子才能出头。

人我互动阶段:礼法与情义人与人互动,不能没有行为规范。最基本要求是 法 较高 尚的安排是 礼 。礼不只是典礼仪式或教条形式而已,它 必须根植于一个人内心的情感,即 仁 ,是自觉与感通, 自觉是指人自觉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可以抉择而且必须自己 为抉择的后果负责。感通是指人体认自我与他人之间,有密 切而对等的关系,由此开展出情与义。 言忠信,行笃敬

超越自我阶段:无私与至善 孔子与子路、颜渊谈到志向时,子路的志向 愿车马衣裘,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是重情义胜于财物。颜渊期许自 己 毋伐善,毋施劳 这是化解自我的执着,朝着无私的目 标前进。孔子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 语· 公治长》)以无私的努力为过程,希望达到至善的效果, 就是天

下大同。孔子对颜渊的评价高于子路,是因为他以无 私为努力目标。

要以无私达到至善,确是不容易挑战。孔子曾两次提到 尧舜其犹病诸 连尧舜都觉得遗憾的事。一是 修己以 安百姓 二是 博施而能济众 。 无私是至善的过程,至善是无私的目标;然后,人生在世 总是可以日新其德,因而也不可能真正止于至善。

结论:人生的横向与纵向 孔子的一生:指向无限而圆满的上升弧线 (一)三十而立

(二)四十而不惑(三)五十而知天命 (四)六十而(耳)顺

(五)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oj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