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管理智慧

更新时间:2023-09-29 07: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感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管理智慧

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曾子继承了他的老师——孔子的思想,提出“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的观点,说的是君子不要越过自己的职责范围去思考问题。《中庸》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第十四章),意思是,君子应该依照自己平素的地位而行事,不羡慕本分之外的事情。

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只有深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精髓,自己才能做好管理工作,下属也才能把工作做好。

一、在其位,谋其政

“在其位,谋其政”意味着管理“到位”。在这里,“谋政”的先决条件是“在位”,也就是说,能否确保高效的管理,首先在于管理者拥有该职位的法定权,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正名”。孔子的弟子——子路曾经问他,如果卫国国君让他从政,他应该做什么准备,孔子提出首先应当“正名”。当子路笑话老师迂腐时,孔子义正词严地批评了子路,说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大意是说,如果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起话来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

1

不成,礼乐就兴盛不起来;礼乐兴盛不起来,刑罚的执行就会不得当;刑罚执行不得当,百姓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孔子认为,一个社会要能够走上正轨,做到有序井然,必先“正名”。

商鞅也非常重视定“名分”,他说:“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商君书·定分》),认为只有确定名分,才能天下大治;而如果不确定名分,必将天下大乱。他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定“名分”的重要性:如果野地里出现一只奔跑的兔子,一百人会蜂拥而上去逮它,并不是因为捉到兔子后,每个人可以分到兔子的百分之一,而是因为兔子的所有权尚未确定。而市场上卖的兔子很多,却连小偷都不敢去偷,是因为这些兔子的所有权都已经明确。

“正名”也是企业有序管理的前提。在企业中,只有职位设置合理,而职位说明书又足够的明确,才能让每位员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形成有机配合、无缝连接的分工协作体系。当然,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非易事,需要企业管理层做深入的调研。由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职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管理层必须对职位设置做出相机制宜的调整。

在一些企业中,经常会出现某些职位空缺,而指定临时负责人的现象,但往往效果却不甚理想,原因就在于“名不

2

顺”。在正式的任命书下达之前,“临时负责人”等等称谓很容易让管理者心里不踏实,缺乏应有的底气,也让他的下属不那么服气,甚至还会让一些下属因为有着一些非分之想而有意与他为敌,管理效果自然会打折扣。

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味着权力“归位”。只有做到权力各归其位,才能确保每个人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范围。因此,“归位”是“到位”的基础。

如果说管理“到位”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责,那么,权力“归位”则是管理者的品行修为。管理者应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的权力和职责边界,对自己分内之事尽心尽力,对自己分外之事则坚决不插手,不去越俎代庖。

但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尤其是人手相对紧缺的企业中,管理层总是希望每个部门、每位员工都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能够一个顶三。毫无疑问,这样做有助于强化部门的柔性,对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有好处。当企业规模非常小、员工凝聚力很强、管理者的管理幅度有限的时候,这样的管理模式可能发挥作用,甚至作用还非常明显。但当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由于部门及员工之间职责不清而造成的拖拉、扯皮现象就会经常发生。

三、在其位,不谋其政

如果管理者“在其位,不谋其政”,就会出现“虚位”

3

的现象,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占着茅坑不拉屎”。

“虚位”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原因也可能多种多样。比如,由于提拔之前考核不严格,将一个能力不堪胜任的人提拔到某个职位上,就可能让这一职位变成某一关键流程的瓶颈环节。又如,一些部门或者一些人有着强烈的控制欲,对能够抓权的事情大家抢着去做,而不管这些事情属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而对于那些不能够抓权的事情,则敬而远之,无人过问,导致职责“真空地带”的出现。再如,某一管理者对企业的某些规定或某个上司有意见,但又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不敢在公开的会议上或当着上司的面提出异议,因此,就采取“不作为”这一变相的抗议方式。

“虚位”所造成的影响之恶劣显而易见。一方面,它会导致许多事情无人负责的现象出现,荒废了众多的“责任田”;另一方面,它会严重破坏企业内部的协作意识、公平氛围,打击那些能干的人及高效的部门的积极性。

四、不在其位,谋其政

如果管理者“不在其位,谋其政”,就表明他“越位”了。之所以出现“越位”的现象,可能是制度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个人方面的原因。比如,在制度方面,表现为:部门设置不合理,部门及员工职责范围不清,企业对“越位”行为缺乏应有的制裁等;在个人方面,表现为:有些人权力意识太强,有些人能力太强、精力太旺盛,而更重要的是,

4

他们对别人经常放心不下。

事实上,作为“虚位”一种很重要的表现形式,“向上授权”之所以经常出现,就在于上司经常“越位”,自觉、不自觉地插手下属具体的工作,久而久之,让下属养成不爱思考的习惯,也不愿意主动去工作,这是一个企业不成熟的表现。

诸葛亮的故事在这方面给企业管理者以深刻的教训。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大势;既出茅庐,帮助刘备实现三足鼎立。他不仅才智惊人,而且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的品德更是为后人所景仰,但“越位”行为却频繁发生在诸葛亮的身上。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中有一段对话,主簿杨顒对诸葛亮事必躬亲的行为深表忧虑,曾谏曰:“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而诸葛亮的回答是:“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正如他的对手司马懿所评价的那样:“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作为蜀国的丞相,诸葛亮事事亲理,不辞辛苦,可谓日理万机,精力已经用尽,因此,54岁时便病逝于五丈原,令人叹息。诸葛亮凡事亲力亲为,不仅使自己因过于操劳而早逝,也使下属得不到有效的历练,还不利于形成上下各在其位的分工协作机制。

因此,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需要提防的是,在某些时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oi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