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1-5单元教案

更新时间:2024-01-05 08: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包括: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倍的概念及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与周长,时、分、秒,千米和吨的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和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本册出现的分数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诠释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使学生建立起分数的初步概念;“倍的认识”将以往分散编排在表内除法中的有关“倍”的知识集中编排,让学生在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之后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让学生认识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量的计量方面,本册安排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认识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锦衣发展学生的长度、质量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的意识;数学广角安排的是关于集合的思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并能应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美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能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应用其含义解决问题。 5.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6.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

1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长度、质量和时间的简单计算。

7.初步了解集合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

测量,时、分、秒,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课时安排:共计约62课时

一、时、分、秒(3课时)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6课时) 三、测量(7课时)

1.毫米、分米的认识 ??????????????2课时 2.千米的认识 ?????????????????3课时 3.吨的认识 ??????????????????2课时 四、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1.加法 ????????????????????3课时 2.减法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五、倍的认识(4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2课时)

1.口算乘法 ??????????????????2课时 2.笔算乘法 ??????????????????9课时

2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数字编码(1课时)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6课时)

1.四边形 ??????????????????1课时 2.周长 ???????????????????5课时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8课时)

1.分数的初步认识 ???????????????4课时 2.分数的简单计算 ???????????????2课时 3.分数的简单应用 ???????????????2课时 九、数学广角——集合(2课时) 十、总复习 (4课时`)

第一单元 时、分、秒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时、分、秒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初步建立时、分、秒之间的时间概念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十进关系,因此,时间单位的换算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材从教学材料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的长短进行度量。 教学难点:

3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

课题: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来描述具体的时间。

教法: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切身体验,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解决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钟表,秒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师:在生活的哪些地方你见到或用到“秒”呢?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

4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1秒钟你能做什么?(拍一下手、眨一下眼睛、点一下头??)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课件出示有关1秒钟的信息: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火车每秒约行55米;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7.练习:做一做第1题:用15秒完成喜欢的活动,并记录结果。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

5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完成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感受1分钟的长短。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3.判断:

(1)脉搏1秒钟约跳动75下。( )

(2)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2圈是2分。( ) (3)明明跑60米用了9分。( ) 四、拓展练习

明明从四楼下到一楼用了24秒,强强从八楼下到一楼用了56秒,他们下楼的速度一样吗?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时间是由一分一秒组成的,时间在不停流逝,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要做时间的主人,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让我们记住列宁的名言: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一切!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圈是60秒,也是1分钟。 1 分 = 6 0秒

教学反思:

6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第2课时

课题: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例1-2 教学目标:

1. 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使学生能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换算,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3.培养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法:观察法、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兄弟三人手拉手,从早到晚一直走。

2.提问:对“兄弟三人”你们了解多少呢?和大家说一说。 3.教师拨钟表,显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 )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汇报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

(4)教师小结。

7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从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4)小组讨论、交流: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15(分),是15分钟。

c、用到校的时刻减去离家时刻就是经过的时间:7:45-7:30=15分 d、7:30经过15分钟就是7:45,因此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 ??

4.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非常好,计算经过的时间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分针从数字2走到数字6经过了( )分;时针从数字9走到数字12经过了( )时。

3. 汽车从石家庄开往北京,9:10发车,下午1:45到达,路上用了多长时间?

(1)9:10→10:10→11:10→12:10→1:10→1:45(4时30分)

8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2)12:00+1:45-9:10=4时30分

4.奶奶今天早上6:30去广场锻炼身体,比昨天提前了15分钟。她昨天什么时间去锻炼身体的?

四、拓展练习

1.一块手表慢10分钟,在10分钟前是10时,现在正确时间是多少?

2.时钟5点时敲5下,需要8秒,敲9下需要多少秒? 五、课堂小结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8时30分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例1. 例2.

2时=( 120 )分 7:45-7:30=15分

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经过的时间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课题:时、分、秒(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计算。

9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教学难点:用时间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在愉快的心情中自主学习,提高能力。

学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走进生活,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时、分、秒”,大家了解了有关时间的哪些知识?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2.小组合作,整理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3.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2.完成第7题

小组活动,感受30秒的时间长短。 3.完成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10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4.完成第10题 四、指导练习 1.完成第9题。

指名读题,说一说题意,理解求到达时间用加法算。 2.完成第11题

指导学生观察作息表,说说从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五、拓展练习

1.几个小朋友排成6米长的队伍跑步前进,他们要以每秒2米的速度经过一座长12米的小桥,从排头上桥到排尾离桥,需要多长时间? 2.小美星期天在家看《喜羊羊和灰太狼》,8:20准时开始,每集片长40分钟,两集中间有10分钟的广告,小美看完两集后是几点?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的估算。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巩固与提高。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数与计算起了铺垫的作用。本单元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算法的多样化。 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1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2. 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难点:

学习估计的策略和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 课时安排:6课时

第1课时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0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知识迁移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 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12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课件出示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式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3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1)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独立完成(1)(2)题,然后指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对于不同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比较,了解它们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选用适宜的方法进行计算。

(2)根据主题图中的信息,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2.完成练习二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开火车说说每道题是怎样算的。对计算准确的学生给予表扬。

3.完成练习二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小组交流说说你想买什么,需要多少钱? 四、拓展练习

丁丁家离学校420米,一天他上学时走了160米,发现语文书忘在家里了,又回家取,然后去上学,丁丁这次上学比平时多走了多少米?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2、4题 六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正确运用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 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14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例1 35+34=69

(1)35+30=65 65+4=69

(2)30+30=60 5+4=9 60+9=69 (3)30+34=64 64+5=69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例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通过知识迁移法得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学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5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5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先算65-( )=(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6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1.完成第1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口算,指名口答,要求说出口算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第5题。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制作两张数字纸条,组长拉动纸条与组内成员合作完成口算练习。

3. 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4. 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习

1.小华和哥哥共有280元钱,哥哥比小华多80元,小华和哥哥各有多少钱?

2.豆豆、丁丁家和学校在同一条马路上,豆豆家距学校320米,丁丁家距学校280米,丁丁和豆豆家相距多少米?(考虑不同情况)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8题(列式解答)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7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第3课时

课题: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页例3 教学目标:

l.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方法中择优的意识和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法:迁移、类推法,观察法、尝试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3000= 900-700+80= 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

18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3 8 0 + 51 5 0 9 3 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注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如十位相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上来的1,百位写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19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4 15

5 5 0

- 3 8 0 1 7 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退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14页做一做。

小组内合作,每人算两道题,一道加法,一道减法,做完后小组内互相订正。看哪个小组最认真。

2. 完成练习三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 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得又快又准。 4. 完成“练习三”第4题。 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拓展练习

一桶油连桶重910克,倒出油的一半后还重510克,桶重多少克? 、

20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1、10、12题。 六、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例3

380+550=930 550-380=170

(1)38+55=93 (1)55-38=17

380+550=930 550-380=170 (2) (2)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4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21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 学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完成练习三第9题。 2.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例4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明确:要想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

22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是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学生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先让学生思考求近似数的方法,然后小组内互相说说所给数的近似数,并完成习题。

2.完成练习三第6题。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说说是怎样想的。 3. 完成练习三第8题。

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汇报。 4. 完成练习三第12题

学生读题,指导学生画图理解题意,注意方位不同,解题方法也不同。

邮局、电影院在学校的同一边:350-280=70(米) 邮局、电影院在学校的两边:350+280=70(米) 5.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提醒学生认真读题,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拓展练习

1.豆豆想买一台460元的学习机,已经攒了200元,如果每月攒50元,再攒5个月够吗?

2.妈妈花360元买了一件毛衣和一双皮鞋,毛衣比皮鞋便宜160元,毛衣和皮鞋各多少钱?

五、课堂作业

23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练习三第7、10、11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解决问题时,要根据问题找出需要的信息,确定先算什么;在估算时既可以把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也可以看出整百数,哪种合理,就用哪种方法。)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估算

例4

221+239≈400(人) 221+239≈450(人) 450> 441 200 200 220 230

答: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不下。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课题: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 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 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法:创设情境,增强乐趣,激发学习欲望,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乐学爱学。

学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4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让学生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25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第2课时

课题: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动手实践、观察法、验证法、推理法。 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

31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五”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6题。

32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4.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组织交流。 四、拓展练习

1.一根绳子长4分米,对折三次后,每段长多少?

2.有两块各长12分米的木板,钉成一块长210厘米的木板,中间钉在一起的重叠部分长多少厘米?

五、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到这节课为止,我们一共学了哪些长度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有没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呢?如果有,在什么时候用到?它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下我们可以去寻找、探讨,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

分米(dm)的认识

例2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课题: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3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

10

10

10

33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法:动手实践、观察法、验证法、推理法。 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 )毫米)

34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 )毫米? (2)2厘米是( )个10毫米? (3)就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4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20厘米3毫米=( )毫米 80厘米+8分米=( )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35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3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然后指名学生回答,说说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五”第9题。

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求凳子的高实际就是把2米分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拓展练习 1.完成第25页思考题

引导学生发现重叠处的长度是5+5=10(mm)=1cm,在3个铁环的总长度3×4=12(cm)中重复了2个1cm,所以连在一起的长度为3×4-2=10(cm)。或第一根按4cm算,去掉接头处,以后每个铁环都是3厘米长,所以是4+3+3=10cm。

2.小兔和小鹿进行百米赛跑,结果小鹿领先小兔10米冲过终点,如果他们的速度不变,出发时小鹿退后10米,小兔仍在起跑线出发,那么谁将获得胜利?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4、8题。 六、课堂小结

36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换算

例3

2厘米=( 20 )毫米 80厘米=( 8 )分米

想:1cm = 10 mm 10 cm =1 dm

2个10mm是20mm 80cm里有8个10cm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课题: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4 教学目标:

1.明确“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1千米=1000米。

2.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3.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法:观察法、体验法和尝试练习法,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学法: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米尺或卷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37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谈话: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 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 ); 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 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约8( ); 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 导入: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探索新知 1.以题质疑

师:同学们,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那么,带着我们的疑问,一起来学习、了解千米吧! 2.教学例4

(1)提问:1千米到底有多长?现在跟老师一起到操场上去看看。(课件出示学校跑道图)

质疑:我们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那么,沿着操场走多少圈正好是1000米?

学生小组讨论,指名汇报结果,并说明理由。课件演示。 小结:千米也称公里,用km表示。 (2)体验1千米的长度。

与学生合作实地测量出100米的长度,让学生亲自走一走,数一数走多少步大约是100米,走了大约几分钟,感知100米的距离。

问:几个100米是1千米?

那么我们来回走10次才是1千米,一起走走看。 估计: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00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38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3.认识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小结: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1千米=1000米。

4.感知生活中的“千米”

引导:说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根据学生的发言,课件展示一些常见的标志图片。

小结: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26页做一做

布置作业:放学后和家长一起走1千米的路程,让学生充分体验1千米有多远,第二天在班上汇报说说自己的感受。

2.完成练习六第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引导学生练习实际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3. 完成练习六第2题(14题的准备题) 小组讨论,集体订正:

人行1千米需要15分;自行车行1千米用4分;汽车行1千米用1分。补充:飞机行1千米用4秒。

4. 完成练习六第3题

引导思考: 2个50米是100米,20个50米是1000米。 5.课后调查,完成第12题。

禁止鸣笛、减速慢行、限速每小时10千米、距离下一个出口还有25千米、紧急电话位置指示。

四、拓展练习:

在一条长1千米的公路两侧架设电线杆,每隔100米架设一根,若公路两端不架设,则共需电线杆多少根?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

39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例4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1千米 = 1000米 10个100米是1千米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课题:米与千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例4-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解答与“千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法:知识迁移法、分析、类比法。 学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连线

1千米 50毫米 60分米 1米

100厘米 1000米 5厘米 6米 2.填空

40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1米=( )分米 100毫米=( )厘米 30分米=( )米 10厘米=( )分米 7米=( )厘米 1000米=( )千米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5

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1)结合所学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学生独立探究思考。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归纳算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1)小组讨论。 (2)班内汇报、交流。

小结: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所以: 练习:第27页做一做(上)。 2.教学例6(课件出示) (1)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说一说,这幅图中你都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交流:从你的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你是怎样估计的? (2)小组交流: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一下,从你家到附近的商店大约有多远。 (3)小组汇报,集体评价估算方法是否可行。 (4)练习:第27页做一做(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4、5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六第9题 判断,说明理由并改正。 3. 完成练习六第10题

指名说说有几条路,再分组分别算出每条路的路程,最后把最近的

41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路线描出来。

4.完成练习六第14题

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根据第2题中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并计算出时间。

3千米: 选择自行车,行1千米用4分,3千米用3×4=12(分) 30千米:坐汽车,1千米用1分,30千米用30×1=30(分) 1200千米:坐飞机,1千米4秒,1200千米用: 1200×4=4800(秒)=80分=1时20分 四、拓展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15题。

根据汽车4小时行的路程和小明家到奶奶家的路程比较得出结论: 12-8=4(时) 80×4=320(千米) 320>308 能到达。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六第8、11、13题 六、课后作业

1.课后完成练习六第6、7题。

2. 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板书设计:

米与千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例5

3千米=(3000)米 5000米=( 5 )千米

教学反思:

42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第6课时

课题: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32页例7-8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法:引导发现法、尝试法。

学法:知识迁移、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猜测推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43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教师用课件出示例7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

演示:每次呈现1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遍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感叹:哇!1吨这么重呀!

(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

44

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五册教案

解)

(2)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谈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4.吨与千克的换算: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5吨,是多少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拓展练习

1.课后完成练习七第5题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2.已知 1头大象+5头牛=10吨 2头大象+5头牛=16吨 1头大象+1条鲸鱼=10吨 1头牛、1头大象、1条鲸鱼各多少吨?

4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o8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