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更新时间:2024-06-16 17: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xxx市疾控中心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中心各科室:

为了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暴发流行,加强对伤寒、副伤寒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一旦发生伤寒、副伤寒流行和突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方案》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我中心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前言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甲、乙、丙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好发于夏秋季,通常8~10月为发病高峰。伤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病菌随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蔬菜、瓜果、水产品、奶制品等)或其它生活用品,再经口食入而传播,不良的卫生习惯是感染和传播的重要因素。病人或伤寒、副伤寒的带菌者是传染源。伤寒的潜伏期一般为3~42天,平均14天,病程3~4周。临床表现以持续性高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为主要特征。暴发型伤寒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常有畏寒、高热、休克、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等,严重可危及生命,但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抢救,仍可治愈。副伤寒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潜伏期稍短、症状较轻。伤寒、副伤寒治疗常用首选药物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二、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时,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17

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中心在发生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处理工作。

四、工作原则

在市卫生局的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坚持贯彻“预防为主、常备不懈、依法管理,依靠科学、 属地管理,快速反应”的方针,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及社会安定。

五、组织管理 1、领导小组及职责

中心成立伤寒、副伤寒疫情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疫情处臵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及暴发疫情应急处理决策工作。

组 长:xx 副组长:xxxx 成 员:xxxxxxxxxx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xxx科,xxxxxxxxx兼任办公室主任 职责:组织和协调中心各科室处理伤寒、副伤寒疫情的应急工作;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组织指挥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尽快处理疫情,防止疫情的扩散蔓延。及时向上级部门通报疫情进展情况,同时给予各防控小组人力、财力、物力的保证。

2、疫情处理组

各小组按照中心下发的《xxx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xxx发?2012?59号)之规定,日常工作由疾控科负责,发生伤寒、副伤寒疫情时由领导小组按照以下分组进行处理。

218

(1)流调组 (2)消杀组 (3)检验组 (4)保障组 (5)网络报告 六、疫情判定标准 1、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免疫学检查结果可作出伤寒临床诊断,但伤寒确诊病例则以检出沙门氏致病菌为依据。

2、诊断标准

伤寒病人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001-1995)执行。

(1)疑似病例标准

在伤寒流行地区,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或反复发热3天或以上,体温≥38℃,伴头痛、乏力、腹部不适等症状,但实验室检验结果尚未明确的病例。

(2)临床诊断病例标准

A:持续性高热≥39℃(可达40-41℃)为时1-2周以上。 B: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诊,肝脾肿大。 C:周围血象白细胞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

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A、B和C可作临床诊断。 (3)确诊病例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如有以下项目之一者即为确诊病例:

A: 从血、骨髓、粪便、尿等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或副伤寒

219

沙门氏菌;

B: 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伤寒或副伤寒鞭毛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血清效价4倍以上增高。

(4) 暴发疫情标准

伤寒暴发是指一定地区一定人群中,在短时间内(一般指伤寒或副伤寒的最长潜伏期)突然出现较多的伤寒(副伤寒)病例,其发病率超过一般流行年的平均发病水平。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要求,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 例及以上死亡,视为伤寒暴发流行。

七、监测预警与报告

1、疾控科按照《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方案》的要求,做好日常监测工作,对各医疗机构开展主动搜索,及时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做出预测预报。

2、检查指导各医疗机构做好伤寒、副伤寒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措施,不得瞒报、漏报和缓报。

3、当发现伤寒、副伤寒暴发流行时,检查指导各医疗机构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我中心报告,经中心流调人员核实后,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省疾控中心和市卫生局。

4、为了及时掌握疫情发展趋势,疫情发生后,要督导落实建立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并实行疑似病例日报和零报告、腹泻病疫情动态报告等。

八、疫情应急处臵

中心疫情值班人员接到伤寒、副伤寒病例或疫情报告后,要详

220

细询问疫情发生时间、地点、人数以及报告人、联系电话等,填写专用记录表格报疾控科并调查核实。

1、核查疫情

疾控科对疫情发生地所出现的病例,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点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对疫情进行核实,初步判定疫情情况,并立即向中心疫情应急领导小组报告,中心领导小组根据调查情况派出疫情处理组赶往现场开展调查处理,进一步核实疫情发生的详细情况。在明确诊断之前,要密切观察指症病例,并作为疑似病人处理,最终做明确诊断。 2、流行病学调查

如发生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应及时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伤寒、副伤寒暴发的流行规律,查明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疫情波及的范围,阐明流行因素,为及时制定暴发疫情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个案调查:向患者及其家属和相关人员进行调查了解,并填写《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主要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周围环境(包括接触者、水源、可疑食物、卫生状况等)、污染范围、和继续传播的可能性,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暴发调查:我中心在接到暴发疫情报告后,立即组织核查疫情和对暴发疫情防控措施的技术指导。要迅速摸清发病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及人群分布,确定可能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提出紧急对策尽快控制疫情。暴发疫情调查结果应及时报告卫生局和省疾控中心。

(3) 密切接触者调查: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调查登记,对有症状者或发病者要及时督促就医,并采取相应的标本(血、便),送

221

实验室检测。

3、消毒处臵

(1)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对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家庭或可能受污染的环境、物品、饮用水进行随时消毒处理,当病人和疑似病人送医院隔离治疗后要进行终末消毒。

(2)消杀科要组织人员加强消毒工作的检查指导。对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84原液或漂白粉)按1:20的比例混合,充分搅拌,放臵2小时消毒。病人污染的器具用0.5%的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消毒。病人污染的衣物用0.5%的84消毒液或0.2%的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消毒。被污染的地面、垃圾等用0.5%的过氧乙酸喷洒。督导检查各医疗机构对住院病人的隔离消毒和各单位的消毒处理工作,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4、疫点、疫区的划定

疫点指发生伤寒、副伤寒暴发流行的地方。要根据流行病学指征来划定疫点。为了防止疫点外污染造成续发感染和向外传播,要根据疫点的地理位臵、水系分布、交通情况、自然村落等特点来划定疫区。一般在农村以一个村或几个村、一个乡或毗邻乡,在城市以一个或几个居委会或一个街道为范围划为疫区。

九、综合防控措施

一旦查明暴发原因立即报市卫生局,并采取果断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消除流行因素、保护易感人群、就地扑灭疫情。

1、控制传染源

(1)加强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

222

(2)隔离治疗传染源。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要就地隔离治疗。医院难以收治病人时,应设立临时隔离治疗点,就地隔离病人。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加强伤寒、副伤寒病例的集中隔离治疗与管理,严格按照国标的治疗原则进行正规、足疗程的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二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一周后,粪检二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确保病人达到出院指标后才允许出院。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从停止接触起算,至少三周。

(3)做好传染源的调查工作。追踪调查每一例伤寒、副伤寒病人,完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切实做好“五同时”,即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宣传、预防用药和消毒等工作同时开展。加强带菌者的监测,重点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采样监测和预防用药,对病人家庭的内外环境进行消毒,对出院人员落实医学观察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

(1)认真开展以“三管一灭”(管水、管食品、管粪便和消灭苍蝇)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防止水源和食品污染。

(2)加强饮用水管理,尤其对水源和污水排放口的卫生管理,严格防止污染。饮水必须消毒,做到生活用水和饮用水分开。管网水和末梢水余氯含量要符合要求,可按每立方米水加含氯为25%漂白粉8克计算,可按每立方米加漂白粉精片10片计算。检查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对污水的无害化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方可排放,严禁污染水源。

(3)对疫点、疫区进行消毒:认真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特别要注意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吐泻物的消毒和处理。受污染的水源、家庭生活用水、物品、食具、衣物、病人吃剩的食物、地

223

面、墙壁等都要分别视不同情况消毒处理。要仔细追查病人,对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近期可能污染过的地方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4)加强饮食卫生和集市贸易管理: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不准出售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物。凡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饮食店、摊要限期达到卫生要求,在未达到卫生要求前可暂时停止营业。饮食从业人员要接受带菌检查。对市场要加强卫生管理,市场管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卫生规章制度,相关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

(5)做好粪便管理,改善环境卫生,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粪便管理以不污染环境,并达到杀蛆灭蝇为原则。要拆迁污染饮用水源的厕所,要处理苍蝇孳生地,采取各种方法杀蛆灭蝇,改善环境卫生。

(6)疫点、疫区限制人群流动,防止传染源扩散。禁止大型集会,必要时暂停集市贸易,限制一切大型聚餐活动。

3、保护易感人群

(1)宣传教育: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多种宣传形式,迅速开展预防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群众加强个人卫生和改善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要让群众知道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和主要传播途径,特别是食品加热烧熟的重要性,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食品,生食的蔬菜、水果要洗净消毒,剩饭、剩菜、海产品等要烧熟煮透。教育群众一旦有高烧持续不退症状,应及早到医院就诊、接受正规治疗。要让群众知道,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习惯是预防伤寒、副伤寒的最简单、有效、经济的手段。

(2)应急性预防服药

224

出现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时,督促指导相关部门对病家和饮用同一污染水源或污染食品的可疑感染人员、对现症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应急性预防服药,可用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2次,连服5天。儿童酌减。

十、疫点的解除和观察

1、当疫点内上述措施均已落实,无续发病例或带菌者出现时可予以解除。若有新病人和带菌者出现,则继续做好疫点内各项工作,达到上述要求时再行解除。

2、疫情解除后,为了防止再次发生,必须继续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即:卫生宣传教育、“三管一灭”、群众性查病报病以及对发热病人的妥善处理,水源定点采样观察等。疫情解除后观察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流行病学指征而定。 十一、疫情控制效果评价

在伤寒、副伤寒暴发流行控制期间,应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人群带菌状况的监测,对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治措施实行动态分析。 疫区在实施控制暴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后,新发病例显著减少,伤寒、副伤寒病例数与往年同期相比低于平均水平,可视暴发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可转入常规防治和监测,并在一周内向市卫生局报告调查和处理结果,同时抄报省疾控中心。

十二、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xxx市疾控中心伤寒副伤寒暴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xxx发?2008?19号)同时作废。

附件:1、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2、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方案

225

附件1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6001—1995)

前 言

伤寒、副伤寒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自从发现伤寒、副伤寒病原体以来,本病不论在临床或病原学方面均有很大进展,总发病率在趋向下降。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水平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每年仍有相当的发病数,小规模爆发流行时有发生。制定适用于全国范围的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对指导诊断、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发病均具有实际意义。

在本标准编制过程中,充分利用我国在伤寒、副伤寒防治方面的成果,并使之在有关条目中得到表达。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传染病教研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汪复、翁心华。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伤寒、副伤寒的诊断原则(包括临床诊断标准与确诊标准)、诊断标准和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所有城市和农村各级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 2 定义

伤寒(typhoid)、副伤寒(Paratyphoid)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3 诊断原则

伤寒、副伤寒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经过及免疫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4 诊断标准 4.1 临床诊断标准

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4.1.1、4.1.2和4.1.3可作临床诊断。 4.1.1 持续性高热(可达40~41C)为时1~2周以上。 4.1.2 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

4.1.3 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 4.2 确诊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如有以下项目之一者即可确诊〔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4.2.1 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 4.2.2 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伤寒或副伤寒鞭毛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5 预防原则

226

3.1.9便血 ⑴有 ⑵无 3.1.10恶心 ⑴有 ⑵无 3.1.11呕吐 ⑴有 ⑵无 3.1.12表清淡漠 ⑴有 ⑵无 3.1.13谵妄 ⑴有 ⑵无 3.1.14昏迷 ⑴有 ⑵无

3.1.15相对缓脉 ⑴有 ⑵无 3.1.16玫瑰疹 ⑴有 ⑵无 3.1.17脾大 ⑴有 ⑵无 3.1.18肝大 ⑴有 ⑵无 3.2有无下列并发症?

3.2.1肠出血 ⑴有 ⑵无 3.2.2肠穿孔 ⑴有 ⑵无

3.2.3其它(注明) 3.3病人转归 ⑴痊愈 ⑵带菌 ⑶死亡 3.4诊断依据

3.4.1确诊依据 ⑴临床 ⑵病原学 ⑶血清学 3.4.2检验结果 (1)培养(细菌型别)

日期

(2)肥达氏反应

日期

日期

4.流行病学调查

4.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追溯(病前1个月): 4.1.1外出史 ⑴有 ⑵无

4.1.1.1去过何地 4.1.1.2在该地有无下列活动 (1)住宿 ⑴有 ⑵无 (2)用餐 ⑴有 ⑵无

(3)带回食品 ⑴有 ⑵无

食品名称: 4.1.1.2.4该地同样疾病 ⑴有 ⑵无

总数

(3)白细胞计数、分类

中性

淋巴

嗜酸性

其它

O

H

A

B

C

尿

其它

□ □ □ □ □ □ □ □ □ □ □ □ □ □ □

□ □ □ □

237

4.1.2外人来家 ⑴有 ⑵无

4.1.2.1来自何地 4.1.2.2该地同样疾病 ⑴有 ⑵无

4.1.2.3来后有无下列活动

(1)在家住宿 ⑴有 ⑵无 (2)在家用餐 ⑴有 ⑵无

(3)带来食品 ⑴有 ⑵无 食品名称: 4.1.3接触过同样病人 ⑴有 ⑵无 4.1.3.1接触时间 年 月 日 时 4.1.3.2接触地点 4.1.3.3接触方式

(1)同吃 ⑴有 ⑵无 (2)同住 ⑴有 ⑵无 (3)护理 ⑴有 ⑵无 (4)其他 ⑴有 ⑵无 4.2饮食情况(病前1个月)

4.2.1饮生水 ⑴有 ⑵无

4.2.1.1水源类型 ⑴井水 ⑵河水 ⑶塘水 ⑷自来水 ⑸其他 4.2.2吃生冷食品 ⑴有 ⑵无

4.2.2.1生冷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4.2.3熟食冷吃 ⑴有 ⑵无

4.2.3.1熟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4.2.4其他可疑食品名称 购买地点 4.2.5在外就餐史 ⑴有 ⑵无

4.2.5.1就餐地点 ⑴排档 ⑵个体餐馆 ⑶宾馆餐厅 ⑷其他

4.2.5.2就餐地点名称 4.2.6同餐者 ⑴有 ⑵无 4.2.6.1同餐人数

4.2.6.2同餐日期 年 月 日 时 4.3预防接种 ⑴有 ⑵无 4.3.1最近一次接种时间 年 月 日 4.3.2接种 次 5.疫点疫区处理

5.1县级疾控中心接到报告时间 年 月 日 时 5.2县级疾控中心到达现场时间 年 月 日 时 5.3疫点 个 5.4范围 户 个

5.5解除时间 年 月 日 时 5.6终末消毒时间 年 月 日 时

23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小结

调查者单位: 调查者: 审核者: 调查日期: 填表说明:病例编码第1、2位填年份,如2005年则填写“05”,后四位填病例的流水号。

239

附表2 年伤寒、副伤寒病例采样登记表

监测地区: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区、县) 乡(镇) 国家监测点:是, 否 病例监测:是,否 重点人群监测:是,否

标本 编号 姓 名 性别 年龄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 发病 日期 就诊 日期 采样 日期 标本名称(血尿、 便等) 采样 单位 伤寒 A 病原分离 副伤寒 B C TO TH A B C 实验室检查结果 血清肥达氏(效价) 填表说明:

1.实验室结果,病原分离阳性用“+”表示,阴性用“-”表示。

监测时间: 年 月 填表单位: 填表日期:

240

附表3 年伤寒、副伤寒病原分离鉴定报表

监测地区: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区、县) 乡(镇) 国家监测点: 是, 否

疑似病人 地 区 采样数 合计 伤寒 阳性数 甲副 乙副 丙副 采样数 合计 伤寒 临床诊断病例 阳性数 甲副 乙副 丙副 监测时间: 年 月 填表日期: 填表单位:

附件1 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调查步骤 一、调查目的

迅速查明暴发的原因,采取紧急措施,控制暴发,防止疫情蔓延。 二、调查的步骤及内容 1、调查准备

通过上报信息、电话交流对此次暴发的基本情况和分布特征做一般性了解,确定调查组人员,明确调查任务、内容与方法,准备使用的调查表格,相应的检验试剂和仪器、个人防护与消杀设备赶赴现场。

2、核实诊断

根据病人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流行病学特征,判定是否符合伤寒副伤寒初步诊断及流行规律。

3、调查伤寒、副伤寒暴发的基本情况

241

(1)暴发开始的时间,首发病例起始及发展过程。 (2)波及范围,病例数及三间分布。

(3)发病地近期人群的生活和活动等情况(饮食、水源,集会、外出交往活动等),有无与本次暴发发生的因素。

4、确定暴发,形成发病原因假设

经初步调查分析明确诊断,掌握病例的数量和分布及可能的原因。判定是否为暴发及严重程度,形成暴发原因假设。

5、确定暴发病例

(1)确定病例与密切接触者定义:根据已知暴发病例的主要症状、有无接触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测,结合本次暴发的时间、地点,参考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标准确定诊断、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定义。

(2)所发现的病例进行甄别,确定是否为伤寒、副伤寒病例。 (3)确定病例是否是该次暴发的病例。 6、初步分析

(1)流行特征分析 三间分布分析。

(2)传播方式分析 找出共同的暴露因素及其他传播方式。

(3)暴发原因分析 围绕病人感染时间前后,追查并对比感染和未感染人群的生活、生产及活动情况,找出与感染有关的因素,推断出主要的传播因素及传染源。

7、采取防治措施

针对传染源与传播途径,隔离治疗病人,追踪留观密切接触者,对疫点、疫区进行消毒,对健康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8、深入调查与验证假设

拟订调查提纲,通过访问、现场观察、实验室检验等方式开展深入调查。收集伤寒副伤寒既往流行病学资料及相关背景资料:人口、地理、生态、气象、社会、民族等资料,同时开展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通过资料的对比分析,确定暴发的来源、传播因素及促成暴发的因素,以及采取措施后的发病特点,验证有关暴发原因假设。 9、调查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疫情概况、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的描述、流行基本特征、临床特征、传播因素、传播链和流行趋势分析、菌株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和结果、感染谱的分析、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估等。

242

(1)暴发开始的时间,首发病例起始及发展过程。 (2)波及范围,病例数及三间分布。

(3)发病地近期人群的生活和活动等情况(饮食、水源,集会、外出交往活动等),有无与本次暴发发生的因素。

4、确定暴发,形成发病原因假设

经初步调查分析明确诊断,掌握病例的数量和分布及可能的原因。判定是否为暴发及严重程度,形成暴发原因假设。

5、确定暴发病例

(1)确定病例与密切接触者定义:根据已知暴发病例的主要症状、有无接触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测,结合本次暴发的时间、地点,参考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标准确定诊断、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定义。

(2)所发现的病例进行甄别,确定是否为伤寒、副伤寒病例。 (3)确定病例是否是该次暴发的病例。 6、初步分析

(1)流行特征分析 三间分布分析。

(2)传播方式分析 找出共同的暴露因素及其他传播方式。

(3)暴发原因分析 围绕病人感染时间前后,追查并对比感染和未感染人群的生活、生产及活动情况,找出与感染有关的因素,推断出主要的传播因素及传染源。

7、采取防治措施

针对传染源与传播途径,隔离治疗病人,追踪留观密切接触者,对疫点、疫区进行消毒,对健康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8、深入调查与验证假设

拟订调查提纲,通过访问、现场观察、实验室检验等方式开展深入调查。收集伤寒副伤寒既往流行病学资料及相关背景资料:人口、地理、生态、气象、社会、民族等资料,同时开展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通过资料的对比分析,确定暴发的来源、传播因素及促成暴发的因素,以及采取措施后的发病特点,验证有关暴发原因假设。 9、调查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疫情概况、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的描述、流行基本特征、临床特征、传播因素、传播链和流行趋势分析、菌株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和结果、感染谱的分析、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估等。

24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o0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