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儿童钢琴兴趣Microsoft Word 文档

更新时间:2024-04-13 18: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直想让孩子早点学习音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也曾经买了很多的经典音乐给他听,像世界经典名曲,陈功雄的《爱和乐》,都经常给孩子放。现在多多五岁了,很想让他开始真正的音乐学习,计划先从学习一项乐器入手吧,经过考察决定还是从钢琴学起。但学琴和练琴都是非常枯燥的,如果孩子学到中间半途而废的话将对以后的音乐学习甚至孩子的毅力培养方面都是非常不利的,怎样才能让孩子快乐地坚持学习呢?以下是我查阅的一些专家写的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想和发挥。

培养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

近年来,学习钢琴的儿童越来越多。钢琴学习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有很大的作用。音乐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对于绝大多数儿童来说,学习钢琴只是接受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钢琴教师在儿童学琴过程中,不能片面地追求弹奏技能,应该从儿童心理学、生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着手,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在演奏钢琴的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使他们始终保持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才是最关键的。

近年,很多专家开始呼吁,儿童钢琴教育固然有很多益处,但是,并不提倡过早的对儿童进行钢琴教育。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生理条件与成人有很大差异。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儿童的生理条件,可能就会由于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习受影响,甚至导致弹奏中的某些毛病。孩子的手臂短,如果弹奏时音域过宽,孩子的手不够大,比较吃力,就容易边弹边在座位上左右挪动,这样就容易影响弹奏的质量,并且妨碍了上半身对于弹奏的适应性。有的孩子为了能够弹到较远距离的琴键,身体下趴或歪扭、腰部塌陷、不自觉地把脚抬起来,这样就失去了人体在弹奏中的某些重要支撑点。因此弹奏中要照顾儿童力所能及的音域范围。注意儿童的生理特点,才能在教学中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不要过“度”,否则会严重削弱儿童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和兴趣。

钢琴教学基本都采用单独授课的方式。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设定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上课的时候,要“动”“静”结合。“静”是指端端正正的坐在钢琴前弹琴,“动”是指跟着教师一起唱谱子、拍节奏或者和教师配合弹奏等等,这样既运用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结合,又在一节课中对孩子进行了听音、节奏、认谱和弹奏的四种训练。随着年龄的增大及程度的加深,逐渐可以增加“静”而减少“动”,而后过渡到以“静”代 “动”。课堂也要提倡劳逸结合。一般授课以50分钟至一小时为益。教师要根据每个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去相应的逐步延长,挑选适合学生的模式去变换教学方法。即使是少数很能坐的住的孩子,至多上一小时课也一定要休息并鼓励他去玩耍,以缓和脑力、视力、及肌肉的疲劳。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上课的特点及规律,这里仅描述其中常见的一种。

所有的学习中,教和学是必然联系的。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但是钢琴是一种技能练习,只有好的老师教,学生不练,结果等于零。儿童练琴一般都是在家中由家长陪同练习。一次练习时间不宜过长,同时也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身体状况而定,一般,我们可以先从10分钟开始,逐步增加到15分钟,20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延长练习时间,每天练习的时间应固定,不要随意改动,使孩子形成一种练习规律。切不可随心所欲,或今天不练,明天加倍练,这样不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利,而且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家长切记不要把练熟多少条作为孩子练琴的惟一标准。现在流行考级风,很多家长们把钢琴等级作为了衡量孩子钢琴水平的惟一标准,其实这是错误的。我们培养孩子学习钢琴,最初的目的一定是为了陶冶情操,为了提高综合素质。很少有家长一开始就是想要培养钢琴家的。所以,在孩子钢琴学习过程中,家长始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不要强加给孩子许多达不到的负担,那么练琴将会是痛苦的事情。更没有兴趣可言。

在儿童的钢琴教育中,兴趣起到很大的作用。培养儿童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在钢琴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轻松。没有兴趣的学习钢琴,是不会提高演奏水平的。儿童钢琴的学习需要学生、家长、老师三方面一起努力,让儿童真正做到“学中玩,玩中学”,愉悦地接受钢琴,喜欢钢琴,感受钢琴的魅力。

[推荐]小孩学钢琴兴趣不大怎么办?可不可以使用“压力“?

小孩学钢琴,如果能每时每刻都自发地保持很强烈的兴趣和愿望,这是最理想的状态。理想的事情往往不是普遍的情形。何况,钢琴练习过程中,的确包括有相当分量的带有机械性的,单纯技术性的内容。这种练习,即使成年人也需要一定的毅力才能支持下来。平心而论,我们对孩子们是不能过于苛求的。然而,完全抛开了这种练习,学钢琴差不过就是一句空话。这就产生了一旦缺乏练琴的兴趣时,如何引导的问题。 了解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 每天的练琴时间最好严格固定下来,而且轻易不要变动。这样,可以借助规律的作用,使孩子逐渐养成习惯:练琴,是每天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这虽然不等于兴趣,却可能“习惯成自然”,保持练琴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 明确目标有时会带来兴趣。应当让学生明确练琴是为达到具体的而不是泛泛的、一两个而不是过多的要求。只要孩子达到了那一两个要求,就要鼓励、表扬。让孩子觉得学钢琴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或很费力而不讨好的。

(3) 教学选材上,有两类材料:一类是必弹的,另一类是选弹的。必弹的,包括有某些引不起兴趣的内容。可以适当少而精,但不能取消。选弹的,则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主动选择。老师弹几首给学生听,学生喜欢哪首就练哪首。 (4) 可以让缺少兴趣的孩子观摩年龄接近的孩子的钢琴课。听到比自己好的,会激发起“争强好胜”的上进心来;听到比自己差的,会产生某种荣誉感和自信心,这也可能转化成练琴的兴趣。

(5) 对懂事多些的孩子,也可以直接讲道理,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孩子们大都爱看舞蹈,告诉孩子,演员们为了能在台上跳出美妙的舞姿,平时,一个简单、枯燥的踢腿动作,每天都要做上几百次,这和我们在琴键上训练正确的动作是一样的。培养毅力、耐力,树立通过

艰苦努力争取美好目标的思想,这也是学习钢琴的意义之一。

(6) 作为教育的手段,在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有时,也不妨索性将钢琴暂停一个时期。经验告诉我们,暂停一段后,孩子们会再度想起钢琴来。 当以上的尝试都不奏效时,就要考虑“压力”了。 压力,指某种强制性。

孩子毕竟是孩子,难免贪玩。完全靠自发性、随意性,听之任之,就等于否定了教育。 钢琴艺术所需要的技术技巧,那怕是音乐天分很高的人,也不会在绝对轻松愉快中学得,非经持久的日日磨练,难以掌握。

因此,在一定的前提下,适度的压力应当是允许的,例如纯属因懒惰、贪玩、任性而无理不练琴时,就应在讲清道理的同时,施之以适度的压力,也就是非练不可。所谓适度,是说不要搞体罚、责骂。毕竟,学钢琴是一种美育。不能用不美的方式达到美育的目的。

培养学习钢琴的兴趣

-、在漫长的钢琴学习中,动机可以说是一个比任何知识、技术、乐感培养都重要的学习因素。

二、 每个人都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的本能,通过直观判断能够获得成功的任务,往往能够引起较高的动机状态,而那种给人感觉难于取得成功的“作业”则使人望而怯步。学习需要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制约关系:孩子在良好的学习成效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孩子在没有成效或很少成效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到痛快与不愉快,进而产生了不愿意再一次遭受痛苦的愿望,因而便对下面的学习产生回避与“发怵”的感觉。这就是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

三、人首先要有需要,然后产生动机,最后产生行为。在钢琴学习中存在着一种非常有趣而又难办的现象:学习钢琴的需要来自家长,而钢琴学习活动的主体却是孩子。从行为的角度分析来看:一个行为的需要者和执行者不是同一人,这必然会产生动机方面的问题。钢琴学习的需要与目标往往是存在于家长头脑中的,很多孩子往往是在没有对钢琴产生什么需要时就开始了钢琴的学习活动。这可以说是很多孩子不愿意学琴的一个比较深层的原因。“听话”虽然也是一种儿童原始的需要,但这一需要是不指向钢琴学习活动本身的。也许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已经注意到了,很多儿童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能够既作出\听话\的表现,让家长获得\听话\的满足,又实际上逃避钢琴学习的\劳逸之苦\。坐在琴上\消极怠工\、\磨时间\就是一种典型的表现。因此,家长不要以为儿童在整个钢琴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当被动跟随者的角色,实际上孩子真实的动机状态无时无刻地不在影响着钢琴学习的成效。我们要格外强调,以引起大家广泛注意的是:要意识到

动机在整个钢琴学习活动中的制约作用,要善于把家长的需要转化为孩子的需要。以使钢琴的学习能够在一种良好的状态下进行。在钢琴学习中的需要,基本有以下四种:审美需要、驾驭性需要、交往需要、自我提高需要。

⒈审美需要:孩子弹自己认为好听的曲子比弹自认为不好听的乐曲要主动得多,而对基本练习、以单纯技术练习为主的练习曲则很不情愿。其原因就在于前者能够给他带来美的愉悦与享受。在前者的学习中比后者多了一个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动力。对美的追求也是人天生的一种本能的需要。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是钢琴学习的一大优势,这是其它文化课学习所无法比的。 儿童的表现欲既表现在那种以自尊为目的的活动中,也表现在这种以审美的愉悦与满足为目的的活动中。因此能够满足孩子多重审美需要就成了钢琴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反过来说,人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也就构成了对钢琴学习特有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是一定要在整个钢琴教学与学习中贯彻的策略。审美需要在钢琴学习中有多种表现:比如,孩子在弹一个生曲子时往往觉得很枯燥,就是因为他不能把那些音符良好地组织成美好的音乐,缺少审美的诱因是他觉得枯燥的主要原因;而随着音乐能够\弹成调了\,兴趣也就逐渐大了起来,原因还是审美的诱因起了作用。

2、驾驭性需要:儿童有一种天性好奇,这种好奇心实际上就是人对一种事物想知道、想操纵的本能需要。这种需要的基本目标就是获得知识、操纵对象,因此它是直接以获得知识、操纵对象为满足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类驾驭周围环境的基本要求决定的,因此我们称之为\驾驭性需要\。在钢琴的学习中兼有对知识的驾驭及对乐器的驾驭两种因素存在着。因此在孩子未学钢琴,或初学钢琴时,当家长并没有向他(她)灌输任何学琴的意义时,孩子对钢琴所产生的某些\好奇心\就是这种人的驾驭性需要所起的作用。驾驭性需要是人类学习活动中指向学习,以获得知识与技能为目的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最大特点是,学习者对学琴活动本身感兴趣,而并不依赖其它方面的心理满足,如成就感、自尊心的满足等。因此它被认为是最高级、最稳定的一种学习需要。我们一般所说的\对钢琴感兴趣\是最难得的动机,就是因为它实际上暗指这个学生对钢琴的学习有着非常高级的需要。因此任何学习的过程都始终要不失时机地唤起学生这种需要。 ⒊交往需要:钢琴学习中的\交往需要\指的是孩子希望通过钢琴的学习以获得家长、教师或同伴的赞许或接纳,以使他人承认自己的地位。孩子\听话\的实质性心理基础就是这种原始需要决定的。

⒋自我提高需要:钢琴学习中的\自我提高需要\是指希望通过钢琴学习的成就来获得地位和威望的需要。这种学习主要表现在那些对钢琴学习有自豪感的孩子身上。

我们的策略应该是,无论孩子由哪种需要出发而去弹钢琴,都应予以鼓励,并且明确其需要的内含以便及时地使其产生满足感,同时我们要尽快、尽力地培养他对钢琴的审美需要与驾驭性需要,及时地将其它需要向这两种需要转化,并最终形成以审美需要与驾驭性需要为核心,以交往需要、自我提高需要为辅助的钢琴学习内驱力的状态。这样才能够使钢琴学习活动具有一个稳定、持久的动力的支持。

四、人对学习的内容有这样一个特点:特别容易的东西唤不起学习者的兴趣,而特别难的东西又令人望而怯步。因此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对象能够唤起人们去了解它、掌握它的动机是有心理规律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者与学习的对象处在一种\问题情境\的关系时,最容易使人产生较强的学习愿望。所谓的\问题情境\就是指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当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大约是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则较强。作业无论是太容易或太困难都不会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动机状态。高度复杂的作业必然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紧张状态,而在高紧张状态下的注意力是很难长时间保持集中的。从这一点来看,过难的作业也对练琴效率产生不良影响,它反过来又作用于学习的成效,进而使学生在努力与成效不相应的体验中对进一步的学习丧失了积极性。作业本身的吸引力也是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作品往往具有较大的耐心与毅力,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作品,则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全面考虑所有这些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它一方面要求钢琴教师非常熟悉钢琴教材,在自己的头脑中有一个良好的教材组织结构,了解不同教学进程中前后衔接的教材在音乐知识、弹奏技术、音乐感培养方面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钢琴水平及个性特点,从而使教学活动的安排保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形成良好、持续的学习动力。

五: 人总是有一种倾向:用最理想的状态衡量自己的水平,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确定自己的位置,这一点在儿童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这种倾向在钢琴学习中往往会产生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地培养学生以一种比较现实的目标衡量自己,培养学生用一种内在的指标看待自己取得的成绩。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良好地设计自己的教学进程与步骤,尽量让学生少走弯路、少受挫折,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给学生新的乐曲时,不仅仅要注意新作业应能激发学生开始时的学习动机,还要考虑到学生最终是否能够完成这一乐曲,是否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钢琴学习良好的动机水平并不是要让学生形成那种只能表扬、不能批评的脆弱心理。单纯的成功体验如果没有正确的对\成功\的看法也不会有益于进一步的学习;彻底的失败在正确的分析与认识下也可能产生新的学习动机。因此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在于获得好的学习成效及良好的学习成效感之外,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对成功与失败的认识。如果使学生意识到,目前不够好,是因为已往努力不够时,则暗示学生今后如果努力就会取得好的成效,从而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六、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愉快或不快的情绪在学生的心理上都起着奖励或惩罚的效果。这些态度或评价是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的结果直接相关的,它们不但直接影响学习活动,而且间接影响学习动机。这些态度或评价往往比学生所获得的诸如比赛获奖、考级通过等客观的评定对学习动机影响的效果还大,因为它们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心理体验。鼓励可以使学生在精神上获得愉快和满足,增强自信心,进而对能够使他获得这种愉快心理体验的活动产生

兴趣,同时他的努力通过鼓励而得到了承认,并使他感受到实现家长的愿望、赢得了教师或伙伴的接受的满足体验,进而从深层上产生对交往需要与自我提高需要的满足。而惩罚或不良的情绪、态度及评价能够使孩子在情感上引起一定程度的压抑、焦虑、沮丧。钢琴学习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活动,很多技术方面的要求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学生的弹奏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同时,教师的高标准要求,也难免使学生一时无法作出来,很多家长往往在这样的时候表现得不够耐心,在培孩子练琴时,经常向孩子喊叫、斥责,此时,孩子的心理上得到的就是对他所从事活动的否定性评价。由于这种体验已成为经常性的,因此难免使学生产生长期的失败体验。这种体验对培养学生进一步的学琴动机是极为不利的。一方面他会对自己丧失信心,另一方面他会觉得是因为学琴这一活动使得他长年笼罩在这种不愉快的心理体验中。

七、无论是奖励或惩罚的有效性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良好的策略下实行才会取得应有的培养学琴动机的效果。这种良好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原则上。一个原则是\及时鼓励\的原则。要让学生取得的每一个成功都能够得到及时的肯定。使学生感觉到,他(她)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能够得到应有的报尝。从而激励他(她)通过努力去取得进一步的成绩。当然这种\报尝\并不是一定指那种物质的鼓励,实际上孩子对家长、教师的每一个态度和小的情绪变化都是非常敏感的。第二的原则是\明确具体原因\的原则。第三个原则是\注意分寸\的原则。无论是鼓励或惩罚都必须注意分寸,而这一分寸是与学生某一方面表现的程度相关的。实际上孩子本身也对自己可能获得的评价与态度有一个程度上的期待。很多家长都认为,从小就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任何一个错误的表现如果不及时纠正的话都最终会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正是在这种心理背景下,很多家长在那些小小的失误面前表现出强烈情绪反映,尤其是失误不断重复时,态度就更为激烈。我们需要纠正学琴中出现的问题,但要把握分寸,不应让学生觉得一弹钢琴就会产生不愉快。在我们曾经做过的调查中,其中的一项调查内容是\在孩子所遭受的所有体罚中,出于学琴原因的有多少\, 结果平均在80%以上。可以想象,这难免会使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就是由于学琴我才老挨打。\这种认识对学琴动机培养的不良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在学琴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肯定性反馈对动机的激励作用,以鼓励为主,否定性反馈的运用要慎重并且对结果应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我们应该\理智地使用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因为它们对动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次,要注意反馈信息的及时、明确及分寸的把握。我们说,任何鼓励或惩罚能否起到良好的作用,并不在它们自身,而在于如何把它们安排在一个良好的情境中,以一种良好的方式来进行。

八、 动机水平不能低也不能过高的规律,要求我们应该创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气氛,教师与家长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均不应太严厉。高水平的教学应该是内容与要求的\严\,态度与情绪氛围的\宽\。尤其是当学生在练琴或上课中遇到困难、出现问题时,教师与家长要平和、耐心得慢慢引导,以防止引起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钢琴学习是一个十分长的过程,很多问题是可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自然解决的。而持其一端,纠住不放,会使学生觉得自己永远存在着无法解决的

毛病,而丧失了学琴的动力,使他(她)产生厌学情绪,那么严格要求、严格把关对这个学生的进步来说就是一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从钢琴学习长期性的认识出发,动机的保护甚至是远远比技术要求、音乐表现更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教师应该明智地通过那些还有很多遗憾的乐曲,甚至是包括屡纠不改的错音、错节奏、错指法。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负责,教学规格低,而在于这是一种在不得以的权衡后作出的明智选择,是在丢卒保车的全局观念下作出的正确决策。这一点在那些仅仅把学习钢琴作为业余学爱好的孩子身上尤其重要。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我国目前的钢琴教学存在着过于专业化的倾向。

九、 如何防止枯燥、单调的技术训练对钢琴学习动机培养的不良影响应该纳入钢琴教师的考虑范畴之中。其实钢琴学习必定是有着充分的音乐美与弹奏快乐的活动,因此应该使用那些具有音乐性、趣味性的技术练习,使音乐的美与弹奏的趣味冲淡技术训练的枯燥。再则应使学生明白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道理。这其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把技术作为钢琴弹奏的手段而不是钢琴学习的目的。

十、 家长在儿童学琴过程中对学习动机的影响是关键性的,家长的态度往往比教师的影响力大得多。除了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之外,我国普遍存在的家长\培练\也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大于教师的主要原因。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普遍的存在的家长全面参与、介入孩子学琴活动的现象在欧、美等国家是少见的。1、让钢琴学习在家庭的整体气氛中扮演一个增色添彩的角色。良好的学琴气氛,使孩子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良好心境下练琴,也会带来较好的学习效果。2、家长要向孩子表明全家人都喜欢钢琴,让孩子学琴并不完全是为了教育的目的,还有一个娱乐的目的。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学琴活动能够给家人带来欢乐,从而激励他(她)学好琴的愿望。

十一、在满足孩子学琴需要方面,家长应该注意发现自己孩子学琴需要的个性特征。用最容易培养孩子稳定学习需要的钢琴活动来作为学琴的诱因。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需要类型的转化。比如低龄儿童可能主要以交往需要为主,那么这时家长就应该多让孩子感觉到,他(她)的每一个进步都让自己及家人满足,多强化他(她)这方面满足的体验。当孩子年级略高一些时,就会产生比较明确的自我提高的需要,这时钢琴学习的成就会给他(她)带来威望感、受到尊重、地位提高等满足,那么这时就应该及时强化孩子的这些体验,并用这些需要来进一步培养新的学习需要。而孩子再大一些时,就可能会产生对钢琴自身的兴趣,及对认识的、操作的驾驭性需要及对审美的需要就会占较大的比重,此时家长就应该以大量的音乐文献及优美的音乐来引导他(她)。注意儿童学习需要转化的方面,家长应该有先见之明,注意及时地把握孩子需要类型或不同类型侧重的转化,并注意尽早地唤起孩子的审美需要及驾驭性需要,注意尽早地培养孩子以内在的检验尺度来衡量自己在钢琴学习中取得的成就,以防止外人的不良评价及与其它学琴者的比较产生的失败感对学琴动机产生的决定性的影响。

十二、钢琴艺术的造诣并不是一定通过努力就可能获得的! 它是一种人类最受先天潜质影响的学习活动。我们日常所普遍接受的关于\刻苦成才\、\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才\的说法在钢琴演奏中是经不起推敲的。音乐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已表明这是一种最受先天潜能影响的技能。没有勤奋是不可能成才的,但在钢琴艺术中成才却不一定是勤奋的必然结果。我们并不是想以这种无可怀疑的客观现实来打击家长们的积极性,而是要使家长们认清钢琴艺术成才的条件,从而正确地把握自己在孩子学琴过程中的策略。有的孩子对音乐、对钢琴感兴趣,而另外一些孩子则天生对音乐、对钢琴没有什么兴趣。对这种先天的兴趣差异来说,后天培养的弥补程度是有限的。 学习钢琴兴趣的培养!!! (点击:103)

音乐天地_钢琴教师 2006-09-25 15:42:17 发表于焦点房地产网-谈房论市-澳林春天(闻涛苑.澳林ParK)论坛

1. 如何改变孩子不愿意学琴/练琴的态度

调动学琴的兴趣,比如(1)刚开始可以找一些自己孩子喜欢的歌曲给她弹,让她唱,然后引导、指导她弹这首曲子(2)也可以让孩子在钢琴上自己玩,不一定要教她弹什么曲子,只是让先让她弹着玩,自己想怎么弹就怎么弹,让孩子自己找到那种弹琴的乐趣,可能就会慢慢喜欢上(3)可以带孩子去会弹琴的同龄孩子家去玩,让小伙伴多给她弹一些,多带孩子去参加同龄孩子的演奏会,这些也能激起她学琴的兴趣

意愿和兴趣是孩子学习的最根本的动力,如果总是强加于孩子,有可能会把孩子潜在的兴趣给抹杀掉,每个孩子认识事务、感知事务的程度都不同,在学琴练琴方面不要去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进行培育,不要刻意去改变孩子不愿意学和练的意愿,而是要给她一种放松的空间,用适合的方法去调动她的积极性和兴趣性

2. 如何维持孩子学勤/练琴的积极性

孩子的兴趣 + 轻松的练习环境 + 陪伴孩子练习 + 学会欣赏她的演奏 3. 如何更有效的陪孩子练琴

严教不如身教,每天坐到孩子旁边陪她一起练琴,边听边看,每首曲子孩子在弹之前,家长最好都练一遍(刚开始的曲子都相对比较简单,家长不必担心自己不会弹,跟着孩子一起上课,对于老师讲的很快就会明白会弹的),这样做便于辅导,自己在弹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哪些小节是难度大的,易错的地方,这样在孩子弹时也可以很好的纠正,如果孩子弹着弹着注意力不集中时,家长可能采取和她一起弹的方式来帮助孩子集中精力

在教琴过程中,经常有些家长会跟我说:我们对钢琴一窍不通,对孩子学琴一点忙都帮不上。其实不是这样,家长可以从多方面帮孩子学琴,今天我主要向各位家长建议其中一个方面—那就是帮孩子提高一下文化素养,增加一下知识量。在教琴过程中,我发现了学生们在各个方面存在的差异,可以说学琴对他们是各有各的难,顺便说一下,在学生对一项内容时已是实在找不到感觉时,家长和老师

千万不能打击他们.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知识量的差别也是很大的,这对学琴也会有挺大影响。因为钢琴像任何一门学科一样是需要多方面营养才能有所成就的,文化素养就像学琴的土壤一样,著名钢琴演奏及教育家涅膏滋(二十世纪多位著名钢琴家的老师)说过:天才是无法创造的,但是文化,也即为培育天才繁荣所需要的土壤,确实可以创造的。我还是要建议各位家长让孩子多多看书,拓宽知识面,在肥沃的文化土壤中开出美丽的艺术之花。 怎样培养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

钢琴走进了千家万户,学习钢琴的儿童也越来越多。家长们重视智力投资与启蒙教育固然是种好的现象,但有些儿童自身的学习兴趣却并不高,被动地在家长的“督促”下不得不练、不得不学。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让孩子们出于自愿地练琴呢?这已成为儿童学琴有待解决的难点了。

一、改变儿童不愿练琴的现象,首先要社会、学校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等原因,使音乐课不能与数学、语文等其它学科“均同”。人们似乎都承认需要全面的教育,对儿童更是如此。那么艺术为什么不需要包含进去呢?从社会这一角度来看,学琴的儿童虽然在逐年增长,但仍是少数。社会并没有为更多的儿童创造有利的学琴环境,而使这一部分儿童孤立起来,自成体系,在封闭的状态下学琴,不能够很好地溶入社会这一大家庭之中,不能够使社会这一重要的环节在儿童自身中起到良好的作用、更谈不上利用社会来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了。这种现象在学校的教学中反应得一为明显。例如某同学,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学习成绩有所下降,老师就会说:“还练什么琴呢?” 曾经在报刊上看到过有关日本音乐教育的论述,不知是否对我们现行的音乐教育有所帮助。在日本,音乐教育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规范在小学的音乐班中每年都有35周课,每周活动两次,并要求在全日本每个小学周期性教授。培养每一位儿童学习歌唱和演奏乐器的能力 。教育体制的完善,使每位儿童都受到均同的、良好的,全面的教育。他们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用于学音乐上,这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思。 当然,社会也为学习钢琴的儿童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如举办各种钢琴比赛和考级活动,这些活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业余钢琴教学中一对一的现象。一方面使学琴的儿童走入社会,参与社会的交流,检查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激发儿童学琴的兴趣。但并不能说比赛结束了,社会对儿童的教育引导工作也随之结束了。比赛不是目的,重在教育、引导。

学校呢?应给予学琴学生充分的时间。由于过于沉重的作业负担,使得这一部分学生练琴的时间很少。作为老师应该明白,儿童学习钢琴并不影响学习,这是一种开发儿童智力的手段。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儿童在班级里为同学作表演,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承让他们的进步,鼓励这部分学生上进,以便于更好地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

二、培养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中家长的关键性作用。 不记得哪位先哲曾说过“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这句话并不夸张。许多家长、老师对培养儿童学习钢琴都有这样的共识从兴趣开始。 应该说,在培养儿童的兴趣中,家长起到的是关键性的作用。除了家长在儿童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外,“陪练”在儿童学习钢琴中也占了一部分原因。每位学琴的家长都以十二分的热情和耐心陪孩子练琴,风雨无阻地陪同上课,把所有的

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所取得的成绩上,而大大忽略了儿童年的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很多儿童对钢琴的学习从有神秘感到神秘感逐步消失,又逐步产生抵触情绪,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随之紧张,破坏了家庭的气氛,使得越来越多的儿童厌恶弹琴。这种认识对儿童学琴的效果有不良的影响。家长在培养儿童学琴的过程中应认识到良好的学琴气氛和家长对学琴的正确认识态度是儿童学习钢琴的重要心理基础。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对钢琴有兴趣。 家长应认识到,学习钢琴是非常艰苦的过程。天生对学琴产生兴趣的儿童是极少的。因此后天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如何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呢?

家长可利用儿童的各种心理上的需要尽可能地使钢琴活动给他们带来满足感,激发他们后天的兴趣,可经常性的让儿童在朋友,同学,亲属面前表演,发挥自已。这时钢琴学习就会带来荣誉感。渐渐地,把儿时的这种荣誉感转变为自身的需求。当然,钢琴的学习是曲折,漫长的,家长们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否则最终成了揠苗助长,无端的耗去宝贵的时间,成为劣质艺术中的牺牲品。 三、培养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每个学生素质的不同,接受能力的不同,等等,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理,尤其是不同年龄段儿童年的心理。生动的讲解往往会给儿童带来浓厚的兴趣。 对于初学钢琴的儿童(4-7岁之间),老师在讲课时可采用“少时多次”的方法,何为“少时”呢?是指老师上课的时间不要过长。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多动”时期,过于长时间的教学只能会使儿童产生厌恶感,一般来说40-50分钟为最佳。何为“多次”呢?是指老师在教学中要反复的重复上课所讲的内容,加深印象。

老师的语言对这一阶段的儿童也尤为重要。例如: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课,教学生如何摆手型,就可以说:“每个手指要自然放松,每一个琴键犹如一条白色的跑道,每一个手指就如一名运动员,每个人都站在了自己的跑道上。”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接受,很容易记住。同时对音乐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7-9岁之间的儿童,这时已有了一定的进取心理。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经常把许多学生集中在一起,让孩子们弹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使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增加孩子们的进取心,并给予适当的鼓励。

10-12岁可以说是儿童学习钢琴的最重要阶段。教师如能把握好这一阶段,对于孩子们今后学习钢琴会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一时期的儿童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易产生消极心理,也会由于不适当的表扬而过于自信。这时钢琴的练习也走向了重要阶段,技巧的练习较多,程度也随之加深。有些儿童越来越感到弹琴的枯燥无味,曲子越来越复杂,弹琴对于他们说已是一种负担。再加上文化课的吃紧,有些学生不得不放弃练琴。怎样避免这种现象呢?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把儿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正确协调文化课与钢琴学习的关系。教师对孩子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不一定要围绕着成为一名“音乐家”来培养。

总之,兴趣的培养,对于儿童学习钢琴是尤为重要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nk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