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学业水平(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更新时间:2024-05-05 05:38: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届广东省揭阳市高三学业水平(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解析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主要由商业需求尤其是互联网需求推动,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广度、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也面临着与产业发展的广泛结合问题。对传统产业而言,这是推动产业提升的重大契机,通过其深入应用,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互联网作为“传动机”可以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各个具体行业,为传统产业的效率提升奠定基础。例如跨媒体感知计算技术的发展,将为一系列存在安防需求的行业,停车场、银行、学校、仓储物流等提供人脸识别等智能化应用。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动力机”,人工智能将为各个行业尤其是实体经济的变革提供全新视角。

新一代人工智能将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6个重点行业进行融合创新,在能源、旅游、医疗等各个领域也都有着广阔的创新空间。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融合创新面临的新挑战。例如对于传统企业而言,独立开发和应用所需的投入很大并有失败的风险;平台型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企业会利用技术优势进行垄断;人工智能在观念、政策、法律上的支持还需加强,等等。有鉴于此,未来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发展,还应依托各类平台型企业作为应用建设的龙头,利用其技术、数据资源等优势,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行业的落地。

对传统行业而言,有必要改变观念,更加主动地寻找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而不是由科研机构单方面将技术向企业推广;通过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构造以技术为纽带的产业价值链。例如公路运输业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主动寻求货源智能匹配和路线规划,降低车辆空驶率。同时,在政府、科研机构和平台型企业共同主导的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中,要主动利用市场手段来平衡好社会利益和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防止平台型企业利用技术优势进行垄断。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需要社会观念的转型,在政策、伦理、法律上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做好铺垫。目前在医疗诊断、无人驾驶、教育等领域,都面临着人工智能技术实践领先于法律和政策现状的问题。某些传统行业也有可能因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而发生颠覆式变革,例如出租车、零售行业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未雨绸缪,做好预案,从而更好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0日 05 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商业需求和互联网需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向传统产业进行渗透。

1第

B. 防止平台型企业利用技术优势进行垄断要用市场手段平衡社会和企业关系。 C. 以技术为纽带的产业价值链由科研机构单方面将技术向企业推广构造起来。 D. 在政策、伦理、法律等方面也做好铺垫,新一代人工智能才可能健康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各段的论证中多处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利于增强文章说服力。 B. 文章分析融合创新面临的新挑战,是为了论证新一代人工智能也有负面影响。 C. 文章从传统行业和社会观念两个层面分析如何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D. 文章分析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应用带来的利弊影响,并提出要促进其健康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运用可能会使独立开发和应用所需的投入很大并有失败风险。 B. 人工智能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动力机”,需要互联网将其应用到具体行业。 C. 新一代人工智能与6个重点行业进行融合创新,有可能会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D.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要未雨绸缪,做好预案。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开始向传统产业进行渗透”错,原文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广度、深度是前所未有的”;B项,“平衡社会和企业关系”错,原文是“平衡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C项,“以技术为纽带的产业价值链由科研机构单方面将技术向企业推广构造起来”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自然段,原文为“对传统行业而言,有必要改变观念,更加主动地寻找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而不是由科研机构单方面将技术向企业推广;通过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构造以技术为纽带的产业价值链”,就是说“以技术为纽带的产业价值链”的构造既要“改变观念,更加主动地寻找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故选D。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B项,“文章分析融合创新面临的新挑战,是为了论证新一代人工智能也有负面影响”说法错误,文章分析融合创新面临的新挑战,是为了论证“还应依托各类平台型企业作为应用建设的龙头,利用其技术、数据资源等优势,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行业的落地。”故选B。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

2第

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新一代人工智能与6个重点行业进行融合创新,有可能会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说法错误,“进行融合创新”应该是“将进行融合创新”;“会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的是融合创新,不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速之客 梁晓声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老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 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

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

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

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得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3第

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是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可以叙叙父子情。队友们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把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交给我。

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 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

我们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

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完成这一项任务的。

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

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

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钱,就节省几元钱吧!

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

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选自《梁晓声文集》,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速之客”本略带贬义,小说以此为题,题目与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 “唉,这些石油人哪!”是作者对石油工人家国情怀的慨叹,表现了作者深沉的赞颂之情。 C. 小说语言质朴平实,生活气息浓郁,体现了鲜明的纪实风格。

D.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是因为“我”作为关键性人物,能直接抒情,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4第

5. 小说在形象上比较特别,它不是塑造鲜明的个体形象,而是刻画了石油工人的群体形象,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这个群象的形象特点。

6. “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有人说这一情节完全可以删去,因为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也有人说要保留这一情节,因为正是这一情节使小说更具震撼力。你认为有必要保留这一情节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D 5. (1)无私奉献、责任感强。石油工人经常是一走几千里,一别七八年;小侯为了保护器材牺牲了自己;小侯父亲也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2)团结友爱。为了父子能相聚,为了家人能团聚,从油田领导到普通工人,上下一心,出钱出力。(3)善良。为了小侯的家人的心愿,“他”“老孟” 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继续冒充父子回老家团聚。

6. 示例一:没有必要。从情节上看,上文对小侯父亲的死没有任何暗示和铺垫,老孟的话显得很唐突,而下文“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他”被认出是冒充的也更合情理;从人物上看,删掉这一情节,更能突出“他”善良友爱的形象特征,照应题目;从主题上看,通过“他”已能表达作者对石油工人高尚可贵精神品质的赞颂之情,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主题的表达。

示例二:有必要。从情节上看,小侯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之前一直不知道,直到这时才说出,使情节跌宕起伏,出乎读者意料。从人物上看,这一情节有利于突出石油工人善良友爱的群体特征,而不仅仅是个体。从主题上看,这一情节深化了主旨,更深刻表现了石油工人们的家国情怀和作者深沉的赞颂之情,更据震撼力。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D项,“关键性人物”不当,“我”只是作为引出事件的见证者,不是关键性人物。故选D。

5.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在形象上比较特别,它不是塑造鲜明的个体形象,而是刻画了石油工人的群体形象,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这个群象的形象特点”,是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文中的小侯、小侯父亲、他以及“老孟”就是石油工人的代表。从石油工人经常是一走几千里,一别七八年;小侯为了保护器材牺牲了自己,可以看出石油工人的无私奉献、责任感强的特点。为了小侯父子能团圆,家人能团聚,从油田领导到普通工人,上下一心,出钱出力。说明石油工人团结友爱;为了小侯奶奶的心愿,“他”“老孟” 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继续冒充父子回老家团聚,说明石油工人善良。

点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

5第

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②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6. 试题分析:题干是:“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有人说这一情节完全可以删去,因为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也有人说要保留这一情节,因为正是这一情节使小说更具震撼力。你认为有必要保留这一情节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看法。是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点明自己的观点,即能否把“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这一情节删去,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文章主题等方面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注意阐述观点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自己看法,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本题可以认为要保留该情节,也可以认为应该删去该情节不论是回答保留还是删去,只要能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从情节结构、认为信息塑造以及主题表达几个方面阐述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皆视为正确答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0月10日,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在清华附小的班级微信公众号发布后,很快在朋友圈刷屏,让舆论感叹“别人家的孩子”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小的质疑。

围观小学生“研究苏轼”这件事,难道真的只有质疑?我们常常抱怨我们的教育这不好那不好。然而,当有人开始试着去改变这种教育方式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不是去“鼓与呼”,反而是去质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教育不自信的表现。

大学生的“课题研究”尚且需要导师和教授的引导,小学生作一个大文豪的“课题研究”,本身就离不开家长以及老师的帮助。即使他们参与“过多”又如何呢?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的方式,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自主思考,这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进步,我们应当有这个教育自信。

——中国青年网10月13日《要有“小学生研究苏轼”的教育自信》

材料二

“别忘了,这是清华附小。”校方这样答复。作为清华教职员工子弟学校,大师、院士进校园是常态,同时生源的家庭教育也与众不同。校方表示,某些研究能力孩子确实没有,需要家长和老师配合。但也有《苏轼的朋友圈》等几份报告的研究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

6第

专家认为,探究式学习通过课题展开教学的方法对培养小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很有帮助。这种尝试值得鼓励,期待在全国更多的小学推广。

——《解放日报》10月13日《小学生做苏轼研究,是不是摆噱头搞炒作》

材料三

以大数据分析苏轼,这种探究性学习在欧美不少国家的小学教育中已是常态。美国很多学校甚至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小学生动手做“课题研究”,这种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以探索、发现的兴趣参与其中,培养各种能力,而没有“标准答案”的束缚和干扰。

近年来,各种观察性、探究性学习在中小学校亮相。但在具体操作中却变成了让家长抱怨的奇葩作业,重结果轻过程,甚至沦为形式。从一些学校的经验可以看出,这种探究性学习需要很多“配套”,包括硬件、学校统筹,还需要老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水平升级。

——《广州日报》10月13日《 “小学生遇见苏轼”的看点在哪儿?》

材料四

清华附小从低年级就开始小课题研究,中年级开始研究生活现象,高年级就要开始主题研究,以人物带动作品,打通全科教学。比如关于苏轼的研究布置下去,孩子们用整整一年的时间读苏轼的作品,数学老师帮助寻找研究工具,语文老师负责帮助文字表达。窦桂梅老师说,这其实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平时就要对学生进行类似研究训练。她认为,学生有差异而不是有差距,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有一种推动学习方式转变的激情和使命。

网10月13日《小学生研究苏轼受关注 探究式学习究竟难不难》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材料二都回应了小学生研究苏轼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度”这一质疑。 B. 材料三说明了探究性学习的优点,但也承认目前我们全面实施的条件并不成熟。

C. 材料四中,窦桂梅老师认为学生学习方式必须改变,教师角色必须转变,并要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D. 材料三、四都分析了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方法,都认为教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的方式,不需要过多的指责,而需要“鼓与呼”。

B. 清华附小独特的资源是其开展探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这种学习方式是当今基础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C. 欧美等发达国家探究性学习已是基础教育的常态,说明它是一种更先进、更科学的教学方式。 D. 开展探究性学习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要懂得探究方法,要懂得全科教学。

E. 四则材料均是对新近事件的评论,充分体现了时评的事实性和时效性,相比而言,材料一的评析性更强。 9. 根据材料,概括目前我国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问题。

7第

【答案】7. D 8. AE

9. (1)从家长角度:缺乏教育自信,对教育创新抱着质疑的态度;生源的家庭教育跟不上创新教育的步伐。(2)从学校角度,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缺乏创新教育的探索精神。(3)从教师角度,教育理念尚待更新,教学水平尚待升级;缺乏推动学习方法转变的激情和使命感。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概括材料内容要点能力。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D项,“都认为教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不当。材料三“包括硬件、学校统筹,还需要老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水平升级”,可以看出,老师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在作者看来不是重要的因素。故选D。

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指向文中的观点态度。题目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B项,“这种学习方式是当今基础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错误,材料二认为“值得推广”,材料三也只是分析了这种学习方法的优点,均没有提及“不可缺少”;C项,“更先进、更科学”错误,材料三主要是比较国内外的现状,并没有说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更先进、更科学的教学方式;D项,“懂得全科教学”错误,原文是“打通全科教学”,是对学生的学习而言,不是对老师教学而言。故选AE。

9. 试题分析:题目是:根据材料,概括目前我国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问题。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通读文章,可以从文中筛选出“我们常常抱怨我们的教育这不好那不好。然而,当有人开始试着去改变这种教育方式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不是去‘鼓与呼’,反而是去质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教育不自信的表现”“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的方式,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自主思考,这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进步,我们应当有这个教育自信”“作为清华教职员工子弟学校,大师、院士进校园是常态,同时生源的家庭教育也与众不同”“各种观察性、探究性学习在中小学校亮相。但在具体操作中却变成了让家长抱怨的奇葩作业,重结果轻过程,甚至沦为形式。从一些学校的经验可以看出,这种探究性学习需要很多‘配套’,包括硬件、学校统筹,还需要老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水平升级”“窦桂梅老师说,这其实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平时就要对学生进行类似研究训练。她认为,学生有差异而不是有差距,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有一种推动学习方式转变的激情和使命”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别从家长、学校、教师三者角度,分条概括目前我国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申恬,字公休,魏郡魏人也。高祖平广固,恬父宣、宣从父兄永皆得归国,并以干用见知。永历青、兖二州刺史。高祖践祚,拜太中大夫。宣,太祖元嘉初,亦历兖、青二州刺史。恬初为骠骑道怜长兼行参..

8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nf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