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3-10-16 23: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码:(不确定的可暂空置不写)(宋体,小四号,一级标题以下的内容字体要求相同) 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108/6 先修课程:中学化学 适用专业:应用化工技术

开课系(部)或教研室:理工系

二、课程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一门基础课程。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大基础课之优势和特点于一身。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四大平衡及四大滴定分析方法和实际应用,熟悉仪器分析测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了解元素化学的性质与应用,并且能熟练运用基本原理,结合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分析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目标。并为后续课程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学科学习打好基础。

三、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践,为发展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奠定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检验知识、技能及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认真细致操作的工作态度,树立高度责任意识。在理论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学习并掌握物质结构基础理论知识;

2、学习并掌握化学检验的标准、安全知识、仪器设备、工作程序、分析步骤、检验方法、误差与数据处理等相关理论知识及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各行业从事检测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其目的是为后续各章知识的学习以及将来上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四大平衡基本原理及四大滴定分析方法(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及其相应的滴定分析方法)是让学生掌握化学分析法的基本理论和规范的操作技能。 4、掌握重量分析法的分析过程、要求、影响沉淀纯度及溶解度的因素、结果计算等内容; 5、学习并理解元素化学性质,

6、明确无机及分析化学在职业岗位中的任务和作用。

四、学时分配表

学时108。

1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学时分配表

章序 课程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气体和溶液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物质结构 定量分析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滴定法 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 吸光光度法 元素及其化合物选述 化学热力学基础 课 时 理论 8 8 16 6 10 8 12 10 8 16 6 108 实践 备 注 实验单独开设 合计 五、课程考核方法及要求

(一)课程考核方式

理论课程考核方式:闭卷笔试考试; (二)成绩评定

本课程的考核是平时成绩、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评定项目比例见下表:

平时成绩(30%) 评定 项目 考勤 总评 比例 1 课外作业 8 课堂作业/讨论 1 期中考试 20 期末考试 成绩(70%) 60 总成绩(100%) 100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 叶芬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参考书: 1、《无机及分析化学》叶芬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叶芬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基础化学》潘亚芬 张永士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7 4、《无机化学》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四版

2

第二部分 大纲内容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 2. 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

3. 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4. 熟悉胶体的结构、性质和稳定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气体 第二节 溶液 第三节 胶体

教学重点:道尔顿分压定律;稀溶液的依数性 (三)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本章内容几个基本的概念是学习的重点,授课时应该多举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加深学生印象,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学时安排: 8

3.作业、练习:3-4题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概念、表示方法和反应速率方程 2. 理解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会应用 3. 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标准平衡常数的表达式的书写 4.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及有关计算和应用;

5. 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说明浓度、温度、压力对化学平衡的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反应速率的意义;浓度、温度与反应速率 2. 标准平衡常数;平衡的移动 教学难点

多重平衡;平衡的移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第三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化学平衡

第五节 化学平衡的移动

第六节 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建议

1.教学设计:本章内容应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并且可以结合生活中实际的例子讲解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受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的影响,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2.学时安排:8

3.作业、练习:3-4题 第三章 物质结构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理解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和电子云径向分布图 2. 掌握原则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四个量子数及其物理意义,掌握电子层、电子亚层、能级和轨道等的含义

3

3. 能用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写出一般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价电子构型

4. 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元素若干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5.掌握离子键理论的基本要点,理解决定离子化合物性质的因素及离子化合物的特征。掌握共价键的特征

6. 能用杂化轨道理论来解释一般分子的构型 7. 掌握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8. 了解离子极化和分子间力的概念。了解金属键和氢键的形成和特征。 教学重点

1.波函数和原子轨道、四个量子数 2. 多电子原子的结构与周期律 1. 共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2.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教学难点

1.几率密度和电子云,电子云角度分布图 2.多电子原子的结构与周期律 3.杂化轨道理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第二节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第四节 化学键

第五节 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的几何构型 第六节 分子间力和氢键 (三)教学建议

1.教学设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应采用多媒体用图片加深学生理解,并结合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将课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本章内容杂化轨道理论较为抽象,应结合学生实际接受能力适当简化,只要求掌握比较简单的的几种杂化方式即可。 2.学时安排:16

3.作业、练习:8-10题 第四章 定量分析基础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 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 了解定量分析的过程和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3. 掌握有效数字的意义和它的运算规则

4. 了解定量分析误差的产生和它的各种表示方法 5. 了解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6. 掌握滴定分析法 教学重点

化学分析法的分类

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定量分析误差;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3. 滴定分析法 教学难点

1.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2. 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二) 教学内容

4

第一节 分析化学概论 第二节 定量分析的误差

第三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第四节 滴定分析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设计:本章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以后分析数据、处理数据打好基础,因此要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的习惯。 2.学时安排: 6

3.作业、练习:3-4题

第五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酸碱质子理论的共轭酸碱对的概念和关系;

2.熟悉弱电解质平衡, 掌握解离常数,解离度的概念; 3.掌握各种溶液的pH值的计算 4. 掌握缓冲溶液的原理和计算

5. 掌握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

1.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缓冲溶液以及盐溶液中pH值的计算 2. 酸碱指示剂的指示原理、酸碱指示剂的选择 3. 酸碱滴定曲线 教学难点

1. 采用近似计算的条件 2. 多元电解质的解离特点 3. 缓冲作用原理及其有关计算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酸碱理论

第二节 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 第四节 酸碱指示剂

第五节 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第六节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三)教学建议

1.教学设计: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如何正确计算溶液的pH值,并熟悉滴定操作,和酸碱指示剂的应用。 2.学时安排: 10

3.作业、练习: 4-5题

第六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 掌握溶度积概念、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和有关计算方法 2. 了解影响沉淀平衡的因素,掌握沉淀平衡的有关计算;

3. 了解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步骤;掌握重量分析法对沉淀的要求 掌握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

4. 掌握沉淀滴定法的原来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1. 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2. 沉淀溶解平衡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n2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