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更新时间:2023-07-24 13:46: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中国生态文明网推荐度:
- 相关推荐
ResourcesScience
第37卷第7期2015年7月
2015,37(7):1444-1454
Vol.37,No.7July,
2015
文章编号:1007-7588(2015)07-1444-11
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李茜1,胡昊2,李名升1,张殷俊1,宋金平3,张建辉1,张凤英1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100012;2.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北京100029;
3.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核心,以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为导向,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建立
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三大子系统,12个要素,64个指标因子的生态文明综合评价体系,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系统间协调发展度的研究,从全国和省域两个尺度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运用1990-2010年全国尺度的时序数据进行分析,表明21年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高,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加强。以中国省域为对象,定量研究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布规律,评价结果显示各省份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协调发展度基本呈现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格局,但生态文明指数的空间分布状况并不完全符合东高西低的特征,并依据评价结果将中国31个省份划分为5个不同的发展类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评价;协调发展度;区域差异;层次分析;主成分分析;中国
1引言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态[1-3]。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开始于1984年,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最早使用了生态文明明[4];1995年,美国学者Morrison在《生态民主》中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文明形态[5]。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此,推进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题[6]。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建立适用于中国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研究环境、经济和社会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程度的时空演化规律和区域差异,能够发现中国经济社会快速
收稿日期:2014-04-11;修订日期:2015-04-20
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促进生态文明进程,推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包括指标因子间缺乏一定的协调,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用有待提高,仍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标准,同时也没有相关研究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将环境、经济与社会三个子系统间协调发展度的状况与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相结合,协同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本文以科学性、综合性和实用性为原则,从生态文明核心价值出发,以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三大系统协调发展为主线,筛选12个要素、64个指标,建立适用于中国的生态文明综合评价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应用协调发展度模型评价中国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程度,运用全国尺度的时序数据和省域尺度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中国生态文明和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
的概念,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视角来界定生态文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32);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304301)。
作者简介:李茜,女,山东济南人,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环境效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E-mail:liqian@通讯作者:宋金平,E-mail:jingpingsong@
2015年7月
李茜等: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2研究现状
2.1生态文明评价
建立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实际的操作层面。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可以对不同区域和对象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客观评价,目的是评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和文明层次,为区域的科学规划,定量考核,以及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7-10]。按照生态文明评价的尺度和对象,将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分为国家层次、省域层次、城市层次和县域层次4个部分进行汇总(表1)。
从指标体系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环境、经济与社会领域,体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和方向性,为各地区在不同层面上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支持。但现有的评价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评价体系的建立基本停留
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评价体系的各个指标因子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部分指标的资料来源不明确,与国家政策的相关性不高,实用性和应用性有待提高
22]
等[21,。
2.2协调发展度研究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环境、经济与社会之间存在物质循环、交互制约的关系,三个子系统通过要素间的关联耦合形成了高一级的系统。人类活动从环境系统中获取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与能量,人类的生产、生活等行为又将环境系统提供的资源要素转化为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投入要素[27-30]。协调发展是既包含协调又涉及发展的理念,协调是指各子系统为实现系统整体目标而相互促进、相互调整、相互作用的状态与良性循环关系;发展则是动态演变过程,是各子系统根据系统内外部的发展情况而形成的发展路径[31-33]。因此,环境、
表1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
县域层次
庄怡琳,杨海真,郭茹[24]
城市层次
王贯中,王惠中,吴云波,等[20]戈蕾[21]
张撬华,胡宝清,韦严[22]王蓉[23]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系指标体系明岛为例
省级层次类型国家层次
研究者
严耕,杨志华,吴明红
魏晓双[12]赵芳[13]
刘衍君,张保华,曹建荣,等
[14]
[11]
研究成果
Table1Theprogressofecologicalcivilizationevaluationsystem
指标体系构成
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4个方面,20个评价指标
生态质量、经济和谐、社会发展3个方面,25个评价指标27个评价指标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系
山东省生态文明评价体系
以省域为例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保护与建设、社会发展4个方面、
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保意识4个方面,23个评价指标
江苏省基于绩效评价的区域生态文明指标增长方式、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和生态治理4个方面,13个评体系
价指标
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4个方面,37项评价指标
河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3个方面,20项评价指标湖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健康、经济效率较高、社会稳步发4个方面,20个评价指标
高珊,黄贤金[15]
浙江省统计局课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题组[16]蒋小平[17]
张欢,成金华[18]张静,夏海勇[19]
以昆山、大连和东莞3市为例构建的生态人口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系统、经济社会4个方面,26个评文明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市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价指标
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3个方面,35个评价指标
环境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3个方面,30个评价指标标
保障6个方面,38个评价指标
以崇左市为例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市指标体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3个方面,24个评价指以安塞县为例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考核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生态人居、廉政高效、生态生态岛建设过程中环境类指标构建—以崇环境压力、环境质量、环境保护3个方面,10个评价指标
资源科学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三个子系统间互为支撑、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互调整,从而实现区域整体发展的优化和良性循环态势。环境、经济与社会间的协调发展度是指对某一时期不同区域或某一区域不同时段内,子系统内部要素间相互配合,系统间正向耦合程度的定量描述[34]。近年来,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和方法日益多样,本文选用耦合协调度模型。
本文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将基于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进行构建,体现三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状况;耦合协调度模型也是根据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来定量分析,体现其协调发展水平。因此,将生态文明评价和协调发展度评价相结合,从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两个侧面协同分析三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研究全国时序尺度和省域截面尺度的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性。主要研究思路为:①根据生态文明理论,结合现有的评价体系研究成果,构建适用于中国的,体现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生态文明综合评价体系;②从系统论的理论出发确定协调发展度模型,根据生态文明综合评价体系中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③运用1990-2010年时序数据,分析21年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协调发展度的阶段性时间演化规律;④将评价体系应用于中国31个省份,得出2012年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协调发展度的区域差异性,以此为依据对省域进行类型划分,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分类指导建议。
3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
3.1指标体系构建
评价体系构建要从生态文明理论的核心出发,将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贯穿到体系构建中,遵循综合性、代表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筛选指标因子。生态文明理念内涵丰富,部分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研究涵盖文化意识层面,包括生态宣传、生态教育、生态文化等方面。本文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环境、经济、社会协调进化的格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体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进步的水平;凸显经
第37卷第7期
济发展与环境效益相结合,经济增长与民生保障同步的理念,不包含文化意识层面的指标。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态文明综合评价体系[35-38],将评价体系从上到下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
指标层[39,40]
。经过科学筛选,整合了环境、经济、社
会三大子系统的12个要素,64个指标因子,构建生态文明综合评价体系,见表2。3.2评价方法
3.2.1主成分分析法计算要素层指数
当指标数目
较多时,指标的相关性使得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主成分分析法能够将多个指标因子转化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达到
降维的效果[41,42]。因此在指标层,运用主成分分析
法得到要素层指数值,在准则层和目标层则运用层次分析法。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要素层指数值,主要步骤包括求出指标层的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确定各主成分变量公式;根据各主成分的贡献率确定主成分参评变量;以贡献率比重为权重将前参评主成分进行加和,得出要素层指数值;最后将要素层指标值标准化。
3.2.2层次分析法计算目标层和准则层指数
运用
层次分析法确定准则层、目标层权重,基本步骤是:使用Saaty的1~9标度法[43]构造两两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根据重要性次序确定本层次因子权重;对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进行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得到要素层和准则层各指标的权重(表2)。目标层和准则层指数值的计算采用加权叠加的方法。
4协调发展度模型与分类评价标准
选用应用较为广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原理是基于效益理论和平衡理论来构造模型,效益理论是各系统间保持同步发展从而达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以系统的效益之和衡量;平衡理论则是指系统间保持平衡状态,任何一个系统效益的增加不能造成其他系统效益的下降,以系统的乘积代表[44]。具体计算模型运用廖重斌提出的协调发展度计算模型[45]。三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为:
2015年7月
李茜等: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表2准则层和要素层权重系数表
Table2Theweightcoefficientofcriterionlayerandfactorlayer
目标层准则层权重指标层
环境质量C12NO2/NOx与标准比值(0.4551)
TSP/PM10与标准比值
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全国地表水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区域噪声等效声级
改善压力C2工业废水排放总量
工业废气排放量(0.1752)
工业SO2排放量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生活污水排放量化肥施用量
生活垃圾清运量
生态承载力C3自然保护区面积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0.0806)
森林覆盖率
地表水资源总量耕地面积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环境治理C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城市污水处理率(0.2891)
城市集中供热面积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环保系统人数
环境监测系统人数
经济发展B2(0.3873)经济发展C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总产值(0.350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国家财政收入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
结构优化C6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0.1894)
农业占GDP比重
经济效益C7平均每人生活消费能源
平均货币工资(0.3508)
万元GDP能耗
万元GDP电力消费量
经济活力C8GDP增长率
工业增加值(0.109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
社会进步B3(0.1698)社会发展C9年底总人口
城镇人口密度(0.4193)
城市化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
生活质量C10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0.2480)
居民消费水平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恩格尔系数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民生保障C11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例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比例(0.1955)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市燃气普及率城市用水普及率
社会活力C12高等学校在校生数
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0.1372)
全国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注:*+代表正向指标,-代表负向指标。
指标单位(+/-)
(-)无量纲(-)无量纲(-)%(+)%(-)dB(A)(-)dB(A)(-)万(t-)
3
亿标m(-)万(t-)万(t-)万(t-)万(t-)万(t-)
2
万hm(+)2
m(+)%(+)
3
亿m(+)2
hm(+)2hm(+)%(+)%(+)
2
万m(+)%(+)%(+)人(+)人(+)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kg标准煤(-)元(+)kg标准煤(-)亿kWh(-)%(+)亿元(+)%(+)%(+)万人(+)
2
人/km(+)%(+)‰(+)元(+)元(+)2m(+)人(+)元(+)%(-)2m(+)万人(+)%(+)%(-)%(+)%(+)万人(+)万人(+)%(+)万人年(+)
资源科学
ìk
ïüC=ïíf(x)×g(y)×e(i)ïïïéf(x)×g(y)×e(i)ý
(1)
ïùîë
ï
ûïþ式中C为协调度;k为调节系数,k≥2;(fx)、g(y)、e(i)分别为环境、经济、社会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准则法B1、B2和B3的指数值)。本研究中k=2。在协调度的基础上,计算协调发展度模型,可以反映各系统间的整体综合协调发展程度,协调发展度模型的表达为:
D=C×T
(2)T=αf(x)+βg(y)+γe(i)
(3)
式中D即为协调发展度;T为综合评价指数,反映的是两系统,或是三系统的整体效益或者水平;α、β、γ的取值按照等权重的处理方式。为了更好地分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和所处的阶段,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45-49],将协调发展度按照表3进行分类。
表3协调发展评价分类标准
类型
Table3ClassificationD取值范围standardofcoordinated分类型developmentdegree
协调发展类
0.9~1.0优质协调发展类0.8~0.9良好协调发展类0.7~0.8
中级协调发展类初级协调发展类过渡发展类0.6~0.70.5~0.6勉强协调发展类濒临失调发展类失调衰退类
0.4~0.50.3~0.4轻度失调衰退0.2~0.3中度失调衰退0.0~0.2
严重失调衰退
51990-2010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
平综合评价
根据生态文明评价体系,运用1990-2010年间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其中经济社会数据来源于历年
《中国统计年鉴》[50],《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51]
等统计年鉴;环境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环境质量
报告》[52]和《中国环境统计年报》[53],人均GDP的数据
均是以1990年为基准的不变价进行计算,以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评价结果看(图1、图2),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持续增强,生态文明指数值从1990年的0.1555增加到2010年的0.7407;同时协调发
第37卷第7期
图11990-2010年生态文明指数变化趋势
Figure1Changetrendofecologicalcivilizationindexfrom1990to2010
图21990-2010年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变化趋势
Figure2Changetrendfromof1990coordinatedto
2010
developmentdegree
展能力日益提高,三个子系统间相互的协调发展度21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年间增加了0.8,这与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在经力度密切相关。为了更好的将中国五年发展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协调发展度的演化趋势相结合,分析其阶段性的变化特征,将1990-2010年分为5个阶段来分析,并将协调发展度取五年滑动平均值来判断其发展类型(表4)。
“八五”期间,中国生态文明指数增加值仅为0.0816阶段,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增加幅度和速度都不高,GDP增长率、并处于失调衰退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等都达到23年的最高值,社会发展指数也呈线性增长的态势。但并没有注重环境效益的提高,粗放型的经济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环境质量的各项指标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在这期间有所变差,劣Ⅴ类水质比例、
2015年7月
李茜等: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表4协调发展度的五年滑动平均值评价结果
年份“八五”期间1992-19961993-19971994-1998“九五”期间1997-20011995-1999Table4Movingaverageofcoordinateddevelopmentdegreeduringfiveyears
协调发展度0.23560.30460.35410.39600.44370.49180.5394濒临失调发展勉强协调发展
类型
年份
严重失调衰退中度失调衰退轻度失调衰退
“十五”期间2002-20062003-20072004-2008“十一五”期间2005-20092000-2004
0.64550.66700.68530.70410.72900.75950.7882
中级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度
类型初级协调发展
NOx浓度呈升高趋势。“九五”期间,生态文明指数值解,协调发展进入过渡阶段。这是工业化实现和经济稳定增长的阶段,且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第三产
带来的环境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环境问题呈现结构型、区域型等新特点,环境质量形势依然严峻。
增加了0.1763,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得到缓
6省域生态文明评价及协调发展度分析
从2012年省域生态文明评价结果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位列前三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其中最高的广东生态文明指数值为0.6513;最低的宁夏为0.3140。31个省份的协调发展类型从严重失调衰退到中级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度最低的西藏为0.1845,最高的广东为0.7971,跨度较大。其中,处在初级协调发展类型的省份最多,有17个,占54.8%,其次是勉强协调发展类型,有6个省份,这说明了现在中国大部分省份还处在协调发展阶段的初级阶段,或过渡阶段。各省份存在的差异性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禀赋的巨大差别密切相关。
从空间分布情况看(图3、图4),协调发展度表现出大部分东部省份高于中西部,但生态文明指数的空间分布状况并不完全符合东高西低的规律。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发展程度较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效益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普遍较好;但中西部地区环境质量状况优越的省份生态文明指数偏高,所以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不显著。根据各省份生态文明评价结果,综合其协调发展度的状况分级和区域特征,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将中国31个省份划分为5个不同的发展类型(图5),以期对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对策建议。
(1)中级协调。包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
业比重上升了6.1个百分点,是四个五年计划中最高的。并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环境质量的恶化;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污水处理率显著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翻了近2倍。“十五”期间,中国生态文明指数值增加了0.1254,且进入了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在经济稳步力跨越式发展,环境质量指标也稳中向好,环境承载力持续增加,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幅达52.69%,森林覆盖率上升1.66个百分点,环境空气三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均有所下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翻了一倍。但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消耗带来了环境压力,万元GDP能耗、电耗分别增加了2.6%、17.2%。“十一五”时期,生态文明指数值增加了0.2193,达到中级协调发展。无论是在经济总量和发展潜力,还是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在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6.42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下降了16.94%,表明转方式、调结构得到了显著成效。但环境承载力变化不大,环境压力也在持续升高,工业废气、生活废水排放量分别上升了93.01%、34.96%。
应该看到,虽然中国协调发展程度不断提升,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环境治理能
但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资源的有限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之间存在着客观矛盾,在环境质量局部有所改善的同时,污染排放
资源科学
第37卷第7期
的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零售品消费额等均为第1;江苏的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和教师人数均为全国第1,山东为第2。同时,注重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效益投入到环境恢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山东、江苏的环境治理指数分别为第1、第2位,其中山东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全国首位。但应该看到,长期的工业化发展过程和快速的城镇化人口集聚,使得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巨大,同时其经济结构并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山东、广东、江苏的环境压力指数为全国前3位,山东的工业SO2和生活SO2排放量均为全国最高,广
图32012年省域生态文明指数空间分布
Figure3Spatialdistributionmapofprovinces’ecologicalcivilizationindexin2012
东的生活污水量和生活垃圾量都为全国最高。因此,今后还需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结构性减排力度,降低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提高技术进步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将良好的社会活力转化为环境保护的动力。
(2)初级协调。这类省份均处于初级协调发展类。其中包括两个小类,一类为福建、四川、辽宁、湖南、湖北、安徽、河南、重庆8个省份。这类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较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程度处在中上游水平;但部分省份的生态承载力和环境质量现状并不乐观。其中河南、辽宁、安徽和重庆要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整体实力,降低污染物排放带来的压力,发挥其教育科技能力和人力资源优势,用知识经济助力污染治理。而河
图42012年省域协调发展度空间分布
Figure4Spatialdistributionmapofprovinces’coordinateddevelopmentdegreein
2012
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的人口总量较大,生活污染排放压力大,且农村人口比
这4个省份位于东部地区,生态文明指数和协调发展度均位于全国前4,其中广东和江苏位于第1位和第2位,处在中级协调发展阶段。这一类型的突出特点是经济发达,社会发展的层次较高,经济总量指数、社会活力指数均位于全国前5位,其中广东
重高;同时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造成了持续的面源污染压力,因此要着重降低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治理压力,提高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能力。
另一类包括河北、陕西、吉林、内蒙古、山西5个省份,这5个省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
李茜等: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2015年7月
图5省域评价结果三维散点分布
Figure5Threedimensionalscatterdiagramofprovinces’estimated
results
间的矛盾较为明显,生态承载力较差,重工业集聚又带来环境压力,使得环境质量现状并不乐观,且民生保障能力有待改善,生态文明指数均在全国23位之后。河北的钢铁、石油化工等产业集中,导致高污染排放和环境质量的下降,环境压力指数全国第4。内蒙古和山西属于资源型产业主导的省份,经济发展依赖于对煤炭、焦炭等行业,致使资源过度消耗和污染物大量排放,其工业SO2国第3和第4。因此这类省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
排放量是全出路在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合理利用新型能源,注意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提高环境质量现状。同时要加大民生投入,提高养老和医疗保障的能力,走全面协调发展道路。
(3)环境滞后。包括北京、上海、天津3个市,由于其环境保护指数都处在较低的水平,这3个直辖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并不太高,而且协调发展水平都处在全国的下游,尤其是上海仅为全国的倒数第五位,为勉强协调类型,与发达的经济社会水平不相称。其突出特点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北京和上海的经济结构指数为第1和第2位,经济效益指数均为全国前3位,北京的万元GDP能耗全国最低;且生活质量和社会保障方面全国领先,生活质量指数为全国前4;北京的社会保障指数全国第1。虽然政府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卓有成效,但长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负面外部性不是在短期内能够消除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三市的环境质量指数为全国最差的前3位,北京和上海空气NO2浓度最高,上海的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最高;交通道路噪声状况也垫底;且天津和上海的生态承载力指数为倒数前3。因此,三市的未来发展要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经济增长,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引进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大力扶持绿色产业和高附加值行业,并控制建成区的无序扩张,将经济发展的效益注入到改善生态环境中来;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和针对性,摸清污染源,改善能源结构,实施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将自身的环境保护与周边省份
的污染防控相结合,使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提高城市的宜居水平。
(4)经济滞后。这一类型的省份包括西藏、海南、云南、广西、江西、黑龙江6个省份,生态环境较好但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因此协调发展度都不高。西藏属于严重失调衰退类,其特点是具有自然的生态环境优势和资源禀赋,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环境压力较小,西藏、广西和海南均没有劣Ⅴ类水质断面。江西的森林覆盖率为全国第2。西藏和海南的工业废水、工业废气排放量都是全国最低,但环境污染治理能力较差,西藏和海南位居最差的第1和第3位,广西和云南也在下游,这些省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低于全国水平,人民生活质量亟需提高。西藏和海南的经济总量指数、社会活力指数均分别位于全国最差的第1位和第4位,西藏和云南的生活质量指数分别是全国最低的第2和第4位。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满足于生态良好,在保持环境优势的基础上,要加快经济增长,运用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植政策,优先发展教育、科技等领域,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改善民生和基础设施条件。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屏障的作用,立足本地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等,走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协调发展之路。
(5)整体落后。宁夏、青海、甘肃、新疆、贵州5个省份属于这一类型,都处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指数为全国最低的前5位,且协调发展程度都较差。这类省份的特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都很落后,且经济发展效益不高,5个省份的经济总
资源科学
量指数、经济效益指数、社会发展指数和社会活力指数均位于全国最差的前7位,贵州和甘肃的人均GDP源和能源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这类省份中,为全国最低的前两位,说明其处在依靠消耗资除贵州的4个省份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干旱,水资源量小,森林资源匮乏,沙漠化严重,受到沙尘天气影响很大,生态承载力处于较低的层次,生态脆弱性突出,其中新疆PM10社会发展状况较差,城市化率、浓度全国最高。贵州的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比例都是全国最低的第2位。因此,这类省份要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提高教育和生活保障能力,着力改善民生。同时,将注重经济增长方式与加强环境治理相结合,加大环保投入,切实提高森林保护、水源涵养与防风固沙的能力。
7结论
从全国时序数据评价结果看,21年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高,环境、经济与社会间的协调发展能力日益增强,各阶段显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八五”期间,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但生态环境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协调发展度较低;和“十五”期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稳步提高,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生态承载力和环境污染治理能力得到持续加强,协调发展度从濒临失调发展达到了初级协调发展,但资源和能源消耗巨大,环境压力也相应的大幅增加,说明了这期间中国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行业的发展仍为主导地位。期间,中国切实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无论是经济总量和发展潜力,还是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都在提高,协调发展度进入了中级协调发展阶段,表明了中国转方式、调结构收到成效,但同时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态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环境治理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从省域生态文明评价结果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最高为广东,最低为宁夏;从协调发展度看,中国大部分省份还处在协调发展阶段的初级阶段,或者正在向协调发展的目标过渡。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还是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区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表现出大部分东部区域的协调发展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格局。根据各省份生
第37卷第7期
态文明评价结果,综合其协调发展度的状况分级和区域发展特征,将中国31个省份划分为5个不同的发展类型。各省份需要根据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取长避短,采取因地制宜的经济宏观调控和环境污染治理措施,达到系统间相互促进,相互调整,有序优化的良性循环态势。参考文献(References):
[1]LeissUniversityW.ThePressDomination,1994.
ofNature[M].NewYork:McGillQueen[2]LeissTorontoW.PressThe,Limit1976.ofSatisfaction[M].Toronto:TheUniversityof[3]江川,国环境监测,王之明,2014黄文琥,30(.3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对策):13-17.
[J].中
[4]陈洪波,地质大学学报潘家华(社会科学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2012,12(5):13-17.[J].中国
[5]1995.
MorrisonR.EcologicalDemocracy[M].Boston:SouthEndPress,[6]
andZhangL,ProcediabalancedZhang,2011,5populationD.Relationship:2532-2535.
developmentbetweenecologicalinChina[J].civilizationEnergy[7]汪毅霖,究-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自由发展的视角蒋北.植入生态文明指标的省际间人类发展比较研
[J].山西财经大学学
报,2009,31(10):45-52.
[8]潘勇军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基于生态GDP核算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构建2013.[D].北
[9]展,范小杉,2010,韩永伟10(1):.22-25.
中国国家生态文明指标建设探析[J].中国发[10]成金华,系设计[J].冯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我国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
(1):30-36.
[11]严耕,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杨志华,吴明红,等.2011.中国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报告[M].北
[12]大学,魏晓双2013.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D].北京:北京林业[13]赵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2010.
[D].北京:
[14]刘衍君,以山东省为例张保华,[J].曹建荣,安徽农业科学,等.省域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构建2010,38(7):3676-3678.-[15]以江苏省为例高珊,黄贤金.[J].基于绩效评价的区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经济地理,2010,30(5):823-828.
-[16]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究和2011年评价报告.[J].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2):4-7.[17]蒋小平.河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河南农
“九五”“十一五”
李茜等: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2015年7月
业大学学报,2008,42(1):61-64.
[18]张欢,南京林业大学学报成金华.湖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3(3):44-53.[J].
[19]与决策,张静,夏海勇2009,(.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21):60-63.
[J].统计[20]王贯中,的研究[J].王惠中,污染防治技术,吴云波,等2010.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23(1):55-59.[21]例戈蕾[D]..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及其指标体系研究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以长沙市为[22]张撬华,途径研究以崇左市为例胡宝清,韦严.生态文明示范市指标体系构建及建设
[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3]2010王蓉,27(4):74-49.
县为例.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
-以陕西省安塞
[24]庄怡琳,崇明岛为例杨海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郭茹.生态岛建设过程中环境类指标构建2009,18(10):937-942.-以
[25]北京林业大学,康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研究2012.
[D].北京:[26]易杏花,计与决策,成金华,2013,(陈军18).:32-36.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统
[27]寇晓东,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薛惠锋.1992-20042007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
,30(4):52-55.
[28]MundaG.Measuringsustainability:Amulti-criterion,2005framework
117-134.
[J].EnvironmentDevelopmentandSustainability,7(1):
[29]王斌,体系构建研究郭胜华,张震,[J].中国环境监测,等.华北地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012,28(4):29-32.
[30]VanmanagersDijk,MevidenceP,ZhangfromM.Sustainabilityfourmedium-sizedindicesasChineseatoolforcities[J].
urban
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Review,2005,25(6):667-688.[31]究杨银峰,[J].经济地理,石培基.2011甘肃省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31(1):66-71.[32]学与管理,黄一绥.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与分析2008,33(12):44-47.
[J].环境科[33]HartwiekJM.Naturalresources,nationalEconomyaccounting,1990and,43(eco-297-304.
nomicdepreciation[J].Journalofpublic3):
[34]李鹤,评价[J].张平宇,地理科学,刘文新2007.1990,27(年以来辽宁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
4):486-491.
[35]田红,质评价中的应用杨婧.改进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的耦合模型在水
[J].环境保护科学,2011,37(1):70-72.
[36]tainableJavadianofurbanM,ShamskooshkidevelopmentHin,environmentalMomeniM.Applicationsuitabilityanalysisofsus-
ProcediaeducationalEngineeringland,use2011by,21using:72-80.
AHPandGISinTehran[J].[37]syntheticXiongY,evaluationZengG,Chen,China[J].ofeco-environmentG,biningEcologicalmodellingquality-AAHP,2007casewithGISin
,209study(2)of97-109.
HunanProvince:[38]谷雨,态系统健康评价刘昕,邓红兵[J]..中国环境科学,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重庆市城乡结合部生
2010,30(11):1573-1578.[39]
developmentSólnesJ.EnvironmentalAssessmentReviewalternatives,2003,23usingquality(3):283-303.AHP[J].indexingEnvironmentaloflargeindustrial
Impact[40]干旱区资源与环境,邵波,陈兴鹏.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2005,19(4):29-32.AHP分析[J].[41]北京:魏一鸣,科学出版社,傅小锋,陈长杰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管理理论与实践[M].[42]北京:李祚泳,科学出版社,汪嘉杨,熊建秋,2007.
等.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与应用[M].[43]文枫,用-以重庆市为例高成全,王兆林[J].创新,.生态综合指数在城市生态评价中的应
2010,4(5):97-100.[44]究杨银峰,[J].经济地理,石培基.2011甘肃省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31(1):66-71.
[45]廖重斌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以珠
[46]黄木易,空特征分析程志光-以安徽省为例.区域城市化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的时
[J].经济地理,2012,32(2):77-81.[47]分析吴文恒,[J].自然资源学报,牛叔文,郭晓东,2006等.,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21(6):853-861.
[48]王利光,师范大学学报葛幼松(自然科学版.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2007,30(4):500-526.[J].安徽
[49]究胡巍,[J].中国农学通报,窦立宝,吴文婕,2010等.,甘肃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研26(19):374-377.[50]计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1991-2011.
.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5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新中国六十
[52]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1991-2011..中国环境质量报告[M].北京:中[53]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1991-2011.
.中国环境统计年报[M].北京:中
资源科学
第37卷第7期
Ecologicalcivilizationevaluationandcoordinated
developmentbetweenenvironment,
economyandsociety
LIQian1,HUHao2,LIMingsheng1,ZHANGYinjun1,SONGJinping3,
ZHANGJianhui1,ZHANGFengying1
(1.ChinaEnvironmentalMonitoringStation,Beijing100012,China;
2.EnvironmentalInformationCenterMinistry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Beijing100029,China;
3.SchoolofGeograph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Basedonthetheoryofecologicalcivilizationandcoordinateddevelopmentdegree,ingAHPtheoryand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thisecologicalcivilizationevaluationsystemconsistsof12elementsand64indexes,representingthelevelsofenvironment,economyandsociety.Accordingtothisecologicalcivilizationevaluationsystem,weusedcountryandprovincialscaledatatoquantitativelyanalyzespatialandtemporalvariationinecologicalcivilizationandcoordinateddevelopmentdegreeatthesetwospatialscales.Theevaluatedresultsindicatethatthisecologicalcivilizationevaluationsystemisscientificandpracticalandhastransverseandlongitudinalcomparability.Atacountryscale,from1990-2012thelevelof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constantlyimproved,andtheabilityofcoordinateddevelopmentbetweenenvironment,economyandsocietywasstrengthened.Theresultsshowthateachfive-yearplanstagehassignificantdifferencesinvariationtrendandcharacteristicsatthecountryscale.Attheprovincescale,thespatialevaluationresultsindicatethatthe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levelandcoordinateddevelopmentdegreeshowsignificantregionaldifferences.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degreeoftheeasternregionishigherthancentralandwesternregionsinChina,buttheecologicalcivilizationindexisnotfullyconsistentwiththisspace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Basedonevaluationresultsattheprovincescale,the31provincesaredividedintofivedifferenttypesofdevelopmentandweputforwardwell-targetedsuggestionsofcoordinateddevelopmentfordifferentregionsinaccordancewiththetypedivisionmethod.
Keywords:ecologicalcivilizationevaluation;coordinateddevelopmentdegree;regionaldifference;AHP;PCA;China
正在阅读:
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07-24
关于科技的广播稿(广播稿范文)03-23
水力学课程练习题12-06
工商系统试用期工作总结09-27
珠宝规章制度03-31
学习信息技术教学总结03-28
南昌市西湖区教育体育局(决定)05-03
2016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精选(13)英语+Word版含答案07-30
高中英语100个单词小结03-22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中国
- 协调
- 生态
- 文明
- 评价
- 环境
- 社会
- 研究
- 发展
- 经济
- 综合
- 加热反应炉PLC控制系统设计
- 何连海诉郑州市方圆出租汽车联队服务部解除挂靠合同纠纷一案一审民事判决书
- 2016西医综合考研模考的正确打开方式
- 第九章货币需求 (教材第七章123节)
- 2013年新泰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试题
- 4月份质检部工作总结
- 龚举成:进行工作教导学员教材
-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SSR分子标记分析彩色马铃薯品种间的遗传关系
- 北京现代--名图上市预售执行手册
- 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2011—2015年)
- 01-离散命题逻辑-1.1~1.3
- 初三学生毕业评语
- 我国氯碱工业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一讲:作文训练 一件小事
- 北理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 BS EN 287-1-2004 中文版 焊工资格考试第1部分钢
- 2018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4篇
- 自我超越、自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