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时检测作业汇编(附标准答案版)

更新时间:2023-04-19 11:3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时检测作业

课时作业1

专题一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校:班级:姓名:

学号:

■基础训练■

1.《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

2.“兄弟析烟(即分家),亦不远徙,祖宗庐墓,永以为依。故一村之中,同姓者至数十家或数百家。”(《苏州志》)此种情况源于

A.宗法制度 B.政府提倡 C.小农经济 D.儒家思想

3.《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朝的“维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建立比较完备的宗法制 B.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C.确立尊卑分明的礼乐制 D.创立权力至上的皇帝制

4.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宗、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5.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冬践土之会,本是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却记为“天子狩于河阳”。以下评述正确的是

①作者描述带有主观因素②通过一个“狩”字,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念

③文献史料不能反映真实历史④历史是个人心态的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材料三“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

划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作业等第:

批改日期:

课时作业2

专题一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学校:班级:姓名:

学号:

■基础训练■

1. 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英雄》热播后,影片的主题是“为天下的人是大英雄”,秦始皇是一个大英雄。为此,网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秦始皇作为统一中国的皇帝,他为中华民族作出的最为突出的贡献是

A.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确立了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C.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制定了有利于统一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

D.留下的万里长城和兵马俑为中国赢得了光照世界的荣誉

2.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3.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C.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完全依法治国的国家

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4. 毛泽东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1973年8月)》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柳宗元字子厚)返文王”这表明毛泽东认为

A.封建制优于郡县制 B郡县制优于封建制

C.儒家远比法家高明

D.法家才是思想正统

5.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徵舒。徵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

——《史记?楚世家》(桓惠王十年,公元前263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

——《史记?韩世家》

材料二(秦)荡灭古法,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汉书?诸侯王表第二》(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中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对此,西汉初年的补救措施是什么?并对补救措施进行评价。

作业等第:

批改日期:

课时作业3

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学校:班级:姓名:

学号:

■基础训练■

1.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 B.唐前期的三省分权

C.明朝后期的内阁制 D.清朝前期的军机处

2.“……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目不识丁者也知‘敬惜字纸’……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科举制度的推行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学东渐的影响

3.右图所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分别出现于()

A.秦朝和西汉

B.西汉和东汉

C.秦朝和唐朝

D.唐朝和宋朝

4. 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是坐着的,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来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了。此后,宰相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这件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宋太祖不准宰相坐下议事B.宰相大臣开始处于从属地位

C.宰相大臣事务繁多D.君主专制的加强

5.关于我国行省制度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 B.有利于国家统一

C.在全国各地均设行省 D.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能力提升■

6.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三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

护膝。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秦、元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秦朝、西汉、宋代、明朝的丞相权力先后有何变化?

(3)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反映了怎样历史发展趋势,说明了什么问题?

作业等第:

批改日期:

课时作业4

专题一第四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学校:班级:姓名:

学号:

■基础训练■

1. 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设置了军机处

C.扩大了六部权限 D.推行了行省制

2.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3.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4. 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防止了大臣专权

C.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D.扩大了统治基础

5.]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之。”

——《东华录》(清) 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

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人们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权利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英)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的不同之处。

(2)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这一历史时期中、英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

作业等第:

批改日期:

课时作业5

专题二第一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学校:班级:姓名:

学号:

■基础训练■

1. 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2.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都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4.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C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5.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下午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 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D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

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1)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叙述正确吗?为什么?

(2)说明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为什么说“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产生了一个新中国?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因素?

作业等第:

批改日期:

课时作业6

专题二第二节《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学校:班级:姓名:

学号:

■基础训练■

1. 乙未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四月“……日本兵舰大集,先攻基隆……营官包干臣奉命来助战,夺日兵官首级以归,遂报大捷,吏民皆贺”。与上述材料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爆发 B.筹建北洋水师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侵华

2.1887年,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花了多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大臣袁昶痛心地说道:“此书早布,可省银二万万两。”依此推断,这还可以避免什么状况发生( )

A.割让台湾 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

3.光绪帝诗云:“城上神威炮千斤,枉资剧冠挫我军。后来无道终许汝,致远深沉第一勋。”此诗中暗含了对某海军将领的褒扬。他是( )

A.李鸿章 B.邓世昌 C.林永升 D.叶祖珪

4.“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莫道中华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元里抗英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反割台斗争

5.义和团运动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是( )

A.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C.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D.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以让台。——台湾人民抗日檄文(1895年)

材料二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邱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新华网

材料三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有感》(1896年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为此,台湾人民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2)材料二中的诗歌写于哪一年?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3)材料二、三说明邱逢甲和谭嗣同以“春愁”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作业等第:

批改日期:

课时作业7

专题二第三节《伟大的抗日战争》(1)

学校:班级:姓名:

学号:

■基础训练■

1.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菀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日本为此发动了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2015年9月2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到来了,70年,多么艰苦卓绝,无比英勇悲壮,令人刻骨铭心!一位原日本侵华战犯遗愿是将自己的骨灰撒在骡马市场让牲畜踩踏,以赎他在中国山西犯下的罪恶。他所犯下的罪恶主要应该是

A.对平民烧杀淫掠 B.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

C.参与南京大屠杀 D.实行殖民统治

3.某校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举办抗日战争专题展览。以下资料标题错误的是 ( )

A.敌后军民的抗战 B.黑旗军抗日

C.全民族的抗战 D.日军的暴行

4. 王冷斋先生民国二十六年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一声刁斗动孤城,报道强邻夜弄兵。月黑星辰烟雾起,时当七夕近三更。”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西安事变B.七七事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5.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起诉日本法西斯战犯的其中一项罪行为“违反人道罪”。法庭采信的事实依据可能是 ( )

A.日本“征服满蒙”的武装侵华方针 B.扶植傀儡政权对中国实行殖民统治

C.违反国际公法研制并使用化学武器 D.利用谍报人员窃取中国的军事机密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反人道罪,即在战争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1)根据材料一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一例说明。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被迫接受联合公告的原因。

(3)结合19世纪末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两次发动侵华战争,分析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根源,并谈谈你的认识。

作业等第:

批改日期:

课时作业8

专题二第三节《伟大的抗日战争》(2)

学校:班级:姓名:

学号:

■基础训练■

1.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依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着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很显然的,日本帝国主义既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材料应该是( )

A.日本军部发动侵华战争的文件 B.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C.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证据 D.发动百团大战的必要性之说明

3.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4. 某史料中有这样两段文字:(1)1940年12月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沛(即沛县,位于江苏徐州),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历一昼夜,斩获甚众,毙日大佐一名,我胡团长壮烈牺牲;(2)1941年,国民党沛县游击队拔除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军据点。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些材料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 )

A.国民党主要在敌后战场抗战 B.国民党抗战主要采用阵地战

C.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D.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

5.1942年刘伯承在报告中指出:“百团大战总的来讲是一场打了胜仗的大战役,但……没有充分发扬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传统优势,有些仓促上阵的意味,为了片面取得政治影响甚至矫枉过正。”报告中所说的“政治影响”主要是( )

A.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振奋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C.沉重打击屯集在华北地区的日军 D.战略上支持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时,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行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条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材料三毛泽东在1938年写下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八个月中,国共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的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针对卢沟桥事变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党的一些将领提出了怎样的抗战方针。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些抗战方针?

(3)材料三中,毛泽东提出“八个月中,国共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主要依据有哪些?“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的标志是什么?

作业等第:

批改日期:

课时作业9

专题三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

学校:班级:姓名:

学号:

■基础训练■

1、从兴起的原因看,太平天国运动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C、农民阶级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D、近代中国社会内部各阶级的矛盾

2、下列文献“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的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民报》

D. 《新青年》

3.“它产生于农民运动中,却又游离于农民斗争之外,这决定了它不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只不过为19世纪中国的社会思想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材料中的“它”是指

A. 《天朝田亩制度》

B. 《海国图志》

C. 《资政新篇》

D. 《孔子改制考》

4.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的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1运动规模空前巨大○2反封建同时也反侵略

○3《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4《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1)(2)

B、(1)(3)

C、(2)(4)

D、(3)

5. 孙中同曾说:“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倒贫者也。但民生主义,在前数十年,已有行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是也。”材料中“前数十年”民生主义的含义是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B、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C、中央集权,广开言路D、以法治国,公选官吏

■能力提升■

6.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算其家人口多少,人多则多分,人少则少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大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材料二 (农民全年收获)除足斯25家每人所食可接靳谷外,余则国库……(凡25家)中所有婚娶弥同喜事,俱用国库,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

——《天朝田亩制度》材料三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缘蒙天父(上帝)天兄(基督)大开天恩,差我主二兄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储裕国课。弟弟细思安徽、江西火粮广有,宜领镇守将佐在彼晓瑜良民,照旧资粮纳税。御照:胞等所议是也。即遣将佑施行,“钦此。”

——《杨秀清上洪秀全奏折》请回答:

(1)材料一规定怎样解决土地问题?

(2)材料二规定了怎样的分配制度?

(3)材料三中“照旧资粮纳税”是一种什么政策?其实质是什么?(4)以上材料反映的太平天国政策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作业等第:

批改日期:

课时作业10

专题三第二节《辛亥革命》

学校:班级:姓名:

学号:

■基础训练■

1.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该规定颠覆了

A.“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天下为主,君为客”

2.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右图所示的历史现

象是

A.中国社会性质改变

B.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C.北洋军阀统治结束

D.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

3.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图片展时说:“……近

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

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

不断奋起抗争……”其中资产阶级“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的斗争有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抗日战争

D.辛亥革命

4.《清帝为变端四起人心动摇引咎罪已谕》说:“川乱首发,鄂乱继之。今则陕湘警报迭闻,广赣变端之见。区夏腾沸,人民动摇。九庙神灵不安歆飨,无限蒸庶涂炭可虞。此皆朕一人之咎也。”清帝所针对的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运动 D.维新变法运动

5.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维新党”的代表人物是A.慈禧 B.康有为 C.孙中山 D.袁世凯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享之权利义务感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仍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之原理。”

——张静如《中国现代社会史》(1)根据材料一概述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本约

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②哪些内容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③“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作业等第:

批改日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m1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