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更新时间:2023-09-11 18: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来源:谢玲玲 作者:不详

申报号 05-Z10-71 专业组编号 D18

一、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实践意义

1.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生命教育

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广大学生开拓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也使个别学生产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另外交通事故、溺水意外、食物中毒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生安全因素的频繁出现也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有资料表明,中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成为15?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近两年,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使我们认识到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迫切性。2004年8月9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时代热评:呼唤?生命教育?”。文章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我国14岁以下未成年人生命安全的“第一杀手”,每年因意外伤害丧生的孩子有四五十万,占这个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31.3%,是发达国家的3至11倍!多年来,我们的传统教育,多是对不畏强暴、见义勇为的宣传,少有避险技能、自救知识的传授。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中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入在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国际化开放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2.生命教育需要一线的实践研究

近几年来国内部分学校开始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但总体上集中在高校学者的理论分析层面,缺乏广大一线学校、教师的实践探索。今年三月份《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更迫切需要广大中小学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二期课改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实施生命教育。然而,如何以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站在全面开发学生生命潜能为其终身生活负责的高度,系统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生命教育资源,激活课堂,构建合理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以及教学评价体系,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体系,目前,在国内的中学教育中尚不多见。

3.创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需要生命教育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因为,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考试制度的制约,教师对新的教改形势、新的教育理念关注不够,导致“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二期课改理念难显课堂,教师缺乏行为跟进,课堂教学普遍缺乏生命活力,有

待进一步激活。

4.我校传统传承与发展需要生命教育。

我校创办于1954年,1979年被确定为长宁区重点中学。50年代,我校中央草坪上就树立起了革命青少年英烈刘胡兰的雕像,毛泽东曾为其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校园内的这尊雕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又随着学校的搬迁喜入新校园。进入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我校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艺术素质、心理素质、交往素质等七项素质和四项能力的系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了“美育渗透,艺体见长”的办学特色。学校的管弦乐队是上海市第一批学生艺术团体,2004年被评为上海市首批艺术特色学校。体育工作曾获得全国先进集体的称号,学校曾获上海市中学生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学校的射击、射箭、击剑等体育传统项目正成为市、区级特色,并列入奥运后备人才培训基地。通过艺术体育教育,学生学会了认识美、欣赏美,提高了生命的质量,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以“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作为我校新三年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核心课题,既传承了原有的办学传统,又提升了原有的办学理念,将进一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总之,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意义,同时生命教育也引领着我校的发展。 (二)理论价值

1.开展生命教育真正落实和完善二期课改理念的内涵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二期课改的重要理念。要深刻地理解“以人为本”必须关注人的生命世界。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没有生命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存在。生命是人智慧、力量和一切情感的唯一载体。因此,教育的“以人为本”,首先应当是以人的生命为本。生命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力量本源,是教育的元基点。确立以人的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使我们从知识课程观狭隘的视界中走出来,使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应当是生命的整体生成,换言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才可能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生命教育真正落实和丰富了二期课改理念。

2.开展生命教育,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途径、研究方法和教育理论

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将对中学生命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并从德育、教学、学校管理、学校文化和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开展实践研究,为实施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探索一种新的实践途径,从而丰富生命教育的研究方法及其教育理论。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探索高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形成系统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系列,构建中学生命教育校本拓展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探索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及与之相配套的教与学评价体系,创设生命教育校园环境,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学习型学校管理体制,帮助师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为学生将来实现人生价值,获得圆满人生打下基础,以教师充满激情的生命影响学生生命,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中学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方法与策略的实践研究。

1.开展高中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子课题,由政教处负责,分层落实到各年级组。) 构建分年级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目标体系,高一至高三教育目标、内容的分层递进,有效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学生的理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自主管理、科技教育、环境教育、艺术与体育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之中,开展学生学习准备系列活动、学生党团校系列活动、生存训练体验系列活动、学生毕业准备系列活动、学生校内实践系列活动、学生社区服务系列活动、学生社会考察系列活动、学生生活自理系列活动,形成中学生命教育系列校本课程,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生命教育系统主题活动。 构建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的分层评价体系。

2.对高中生命教育校本学科拓展课程、研究型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策略进行研究(子课题,由教导处负责,教科室协助,落实到各教研组。)

构建利于生命成长的课程框架体系,充分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发生命教育特色校本拓展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完善日常教学管理,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学分制评价体系。 3.开展生命教育融入中学各科基础型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子课题,由教导处负责,落实到各教研组。)

在高中各科基础型课程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切实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激活课堂,探索体现二期课改理念、让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生生、师生良性互动的课堂教学策略等。

4.探索培训、教研、科研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子课题,由教科室、教导处负责。) 全员参与校本研修,教育教学问题课题化,人人都有课题,教研与科研有效对接,课堂、班级成为研究室,教师成为研究者。坚持集体备课、研讨教育问题的制度,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并形成共享的校本备课资源。落实课堂开放制度,“推门听课制度”。引导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自主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以“课例”为载体,开展教育、教学叙事研究,注意行为的连环改(跟)进,增强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课程意识、反思意识,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造充满活力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5.开展构建学习型学校管理体系的实践研究(子课题,由校长室负责)

确立基于生命教育的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学校组织机构扁平化;改善“心智模式”,构建共同愿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学习框架以及“点、线、面”管理网络体系;建立生命教育运作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构建学习型学校。

6.开展创设生命教育校园环境的实践研究 (子课题,由政教处、总务处负责)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生命教育的校园环境,规划布置学校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通校绿篱,亭园相依,四季飘香,景色怡人,随处都有体现人文精神的雕塑、画像和景观,生命教育理念体现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整个校园环境充满生机。 四、关键词界定 生命教育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本课题主要采纳《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观点,并发展了其内涵。以高中学生以及影响他们生命发展的教职工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德育主题活动、学科教学渗透、校本课程构建、校园环境建设、校本研修和构建学习型学校等途径开展实践研究,尊重师生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师生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 五、研究过程与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 前期准备(2005年1月至2005年4月)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生命教育研究综述,确立课题,成立课题研究组,制定研究方案,

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课题研究项目,聘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培训课题组成员。各子课题确立,并开题论证。总课题组拟定研究重点,各学科教师选择、确立、申报研究课题。与现有校园网整合,构建有生命教育特色的校园网。 第二阶段 实施研究(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

实施研究方案,全面开展生命教育,总课题组提供研究策略、调控研究过程,子课题组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教科室负责进行高中生命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的研究,德育处开展高中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构建分年级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目标体系,构建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的分层评价体系。教导处负责对高中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研究型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策略进行研究,构建利于生命成长的课程框架体系,充分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发生命教育特色校本拓展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完善日常教学管理,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学分制评价体系。开展生命教育融入中学各科基础型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探索培训、教研、科研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打造充满活力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开展构建学习型学校管理体系的实践研究。校长室、教科室负责统筹、协调各课题组的研究。不断完善生命教育特色校园网。 第三阶段 课题总结(2007年1月至2007年3月)

对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进行反思,各子课题研究组撰写研究报告,汇总子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总报告,成果鉴定,汇编成册,出有关生命教育专题的《天山雪莲》。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研究准备阶段,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生命教育方面的资料,写出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

2.调查法:课题研究初期运用调查法,了解高中师生的生命观现状。

3.观察法:观察开设生命教育相关课程以后,学生在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变化。

4.行动研究法:运用于整个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过程中,使课题研究更具操作性。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作及时的修正、完善。

5.运用叙事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对学生在生命教育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 六、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一)关键问题:

生命教育近几年越来越被教育界重视,上海市2005年3月14日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但生命教育的一线实践操作层面的尝试不够,尤其是高中阶段。如何开展高中分层系列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渗透到高中日常教育教学中,开设适合高中生的校本拓展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创设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班级、校园以及学校管理体制是本课题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特色创新:

1.本课题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关注广大教师的生命,用教师的生命影响、激励学生的生命。

2.本课题注重创设生命教育校园,建立生命教育运作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构建充满核心竞争力的学习型学校。 七、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一)现有研究工作基础

我校有良好的课题研究基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就开展了中学生修身教育研究,目前还有多个有关生命教育的区级课题与校级课题正在研究之中,如“高中生命科学中技术教育的实践研究”、“高中《环境保护》教材实施研究——国家级课题《国际大都市建设中,绿色家园教育系列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子课题”、“高中生行为内省潜能开发及训练方法研究”、“环境、人口与发展(EPD)项目实验研究”、“初高中主题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研究”和“尝试适合学生心理

特征的物理辅助教学”等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见,我校开展生命教育已有良好的实践研究基础。 (二)研究条件

1.《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005年3月14日颁布并开始在中小学全面实施。 2.区领导高度重视我校的发展,希望我校尽早成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3.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准备将本课题作为学校申报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核心课题,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各处室负责人参加的推动生命教育领导小组,还聘请市、区有关教育专家作为课题研究的顾问,指导课题研究,建立良好的课题管理体系以保障生命教育的实施。

4.课题组人员结构合理

课题组负责人及研究成员由从事教育教学多年并富有经验的管理者和一线中高级教师组成,都有较高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和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对学校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必要性有着较深刻的认识、理解和体会,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对研究充满热情,满怀信心。都具备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从年龄结构上看,老、中、青结合,从专业角度看,涉及中学各学科领域及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各层面。 八、预期研究成果和最终完成时间 (一)预期研究成果 1.总课题研究报告一篇; 2.子课题研究报告数篇;

3.高中生命教育分年级德育活动、主题教育案例集一册; 4.学科教学的渗透生命教育的教案及教学案例集一册; 5.编制《高中生命教育校本教材》及相关校本课程教材数册; 6.《高中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集一册; 7.生命教育相关的照片、录像和光盘; 8.生命教育专题学习网站。 (二)最终完成时间:2007年3月 九、主要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科委 2005年3月14日颁布

2.(捷)米切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3.(德)米兰?昆德拉著,韩少功、陈刚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

4.(德)鲁道夫?奥伊肯著 万以译《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5.刘济良 《生命教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5月出版 6.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育研究》1997 年第9期

7.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4期 8.李家成 “论个体生命立场下的学校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 9.程红艳 “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8期 10.许世平 “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4期 11.钱巨波“生命教育论纲”《江苏教育研究》1999年3月

12.阎光才“教育的生命意识??由荒野文化与园艺文化的悖论谈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2月

13.冯建军 “论生命对教育的内在规定”《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10月

14.本刊记者“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访谈录”《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15.关树文,诺敏“试论青少年的自杀及其预防”《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6.刘铁芳“生命的叙述与倾听:道德教化的基本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期 17.张诗亚“论教育发展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转换”《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 18.刘德华 《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审视教育中的“罪”与“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19.潘惠芳 “以生命开启生命的大门”《上海教育科研》2005.2

20.刘易斋 《生命学简纲初探:生命教育概论与实践》高立图书有限公司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m1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