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君瑜和他的小品摄影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29 13: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品摄影技法

http://club.dzwww.com/thread-7745468-1-1.html

(代序)

73岁的邓君瑜先生一直居住在香港,为了谋生,他高中毕业后便开始工作,做过苦力,当过售货员和推销员。由于销售和推销摄影器材的需要,他开始接触相机和学习摄影技术。1951年,他在香港礼和洋行光学部工作时,因推销蔡司相机成绩突出,赢得了“蔡司邓”的雅号。同时,他为提高摄影技术,参加了当时香港唯一的摄影学会一一香港摄影学会。

在邓先生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终在追求自己独辟的创作道路。用邓先生的话说就是:“我影我的”,不随波逐流。他不以摄影为谋生手段,而是做为对艺术的追求。他很少参加摄影比赛和沙龙,这样不会受到评选者的爱恶而影响他作品的风格。他不愿当职业摄影家,因为那样拍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作品,而是受命于人的作品,投人所好的作品。他从不追名逐利,主张“何必开渠引水,自然水到渠成”。邓先生在摄影艺术的创作中有自己的观点。他不反对艺术摄影中有主观和个性的成分,但反对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随意性”,使作品脱离群众,脱离现实,反对放弃摄影本身的特点,去模仿绘画的现象;反对把摄影创作变成暗房技巧的玩弄;反对摄影构图的公式化,讲究灵活运用,既有定规,又无定规。邓先生以为灵感不是上帝赐予的,是摄影者长期观察训练的结果,每个摄影者都应养成“手中无机,心中有机”的好习惯。邓先生非常重视作品的内涵一一意境。他说:“有意无境,意就无法表现,无所寄托,作品会显得空虚。”意境就是要在有限的画面里,表现出无限的情思。

邓君瑜先生虽年岁已高,但身体还很健康,这也是他把摄影当作养生之道的理由吧。最近几年他还经常到大陆来讲学和搞创作。每星期都要有一天背着20多斤重的摄影器材到郊外去拍片。然而,年岁不饶人,体力渐渐的有所下降。邓先生早就意料这一点,所以10年前邓先生就致力于研究小品摄影的理论与技巧,因为小品摄影的题材处处可寻,不用去很远的地方。小品摄影并非易事,需要拍摄者有敏锐的观察力,有点石成金的本领,有非凡的修养和高超的技术以及“我影我的”精神。邓先生在小品摄影创作的初期,争论颇为激烈。有人说:“他是

取巧,走偏门。”有的说:“摄影小品不够气派,难登大雅之堂”。有的认为:“摄影小品是雕虫小技,没有什么价值。”但也有的认为:“摄影小品具有见微知著的特色,可发人深省,自有其艺术魅力。”对于各种好坏的评论,邓先生全部笑纳,但不因此放弃对小品摄影的追求。小品摄影经过邓先生10年来的研究,探索和创作,终于受到广大摄影者的重视,征服了观众。各摄影团体纷纷邀请邓先生去讲授“小品摄影”。1981年4月邓先生和志同道合的影友们,发起组织了“小品摄影雅集”这个组织。定期进行摄影创作,交流经验。1984年7月在香港三联书店展出了“小品摄影雅集”的摄影作品。1987年8月由香港专业出版社出版了《邓君瑜小品摄影》一书。这些事实说明,小品摄影这朵小花在邓先生辛勤培育下,在摄影艺术的百花园中已赢得一席之地。

邓君瑜先生的小品摄影取材于人们所共见的生活场景,在极平常的生活中发现主题,刻划主题。就是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他都能发现出美来,赋予它深刻的含意。邓先生的摄影小品有三个特点:一寓意性。把一个普通的事物引深、寓意,产生新的生命力。如《家不成家》(见12面彩图)这幅作品,是邓先生在澳门某酒家吃中饭时,偶然看见窗外酒家招牌的“家”字,给窗门遮了一半。心随意转,立刻想到了一个标题《家不成家》。作品寓意了在香港这个环境里有几个象样的家呢?二是精炼。邓先生的摄影小品,不论是形式上还是思想上都是非常精炼的,达到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三是哲理性。邓先生的摄影小品是形象的格言和警句,揭示了许多生活中的道理。如《独枝易折》这幅作品。拍的是一根断折的树木,告诉人们,“独枝易折,众矢难摧”,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从邓先生摄影小品的三个特点可以看出,“意境”是邓先生摄影小品的生命。邓先生说:“小品是唯美的寓意化摄影。”也就是说:小品摄影,美是身影,意是精髓,求得神形兼备。邓先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寄予了作品之中,他的作品是他思想和情感的结晶。这就是邓先生摄影小品的魅力之所在。

1.怎样才能拍好小品

小品在摄影中,是条由来已久的支流。前辈及现在一些影友拍摄的,大都是与之所至的,偶一为之,没有像我这样走火人魔吧。

在香港这个小得可怜的地方,交通又使人讨厌得要命,除了人像、街道巷尾、摆设、昆虫、花卉等等之外,哪里可以拍出较有气魄的风光作品?

前辈有没有定下拍摄小品的定义,是无从查考了。但以我所知,外国是没有小品这个名称,无论是大品或小品都一律称之为画意摄影。既然前辈如此聪明,懂得分门别类,称这类作品是小品,我们又何妨沿用这个名称,以便有系统地形成有力的支流,好让爱拍摄小品的影友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技术,对摄影艺术来讲,这有扩展拍摄题材的好处,所谓百花齐放是也。 什么是“小品”?什么是“大品”?

关于这个问题,请教过很多影友,他们也不能正确地下定义,区别出什么是“小品”,什么是“大品”。假定,由一大景中抽拍一小部分是小品,如此话来,则一切的摄影作品都属于小品,尽管镜头的角度包涵多阔,仍然有个限度:而天际是无限,亦只得拍摄眼前风景中的一小幅而已。又假定,用无限远距离拍摄的是大品,用近距离拍摄的是小品,那末,用无限远距离拍摄一小部分,是不是大品?事实,那一小部分相对之下仍是小品。看来,拍摄小品是不能以远近距离,或物象的大小而定,我认为它是“唯美的寓意化”摄影。

小品的体裁,犹之如在我国文学上的散文、短诗之类。如古文中之《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它是文章中的小品,有它独特的风格,有轻松惬意的表达。摄影中的小品体裁,又何独不然?我因为受到这类文学的感染与启发,才钻进这个牛角尖里。

出外摄影,遇到周围无可取材的时候,只要对细小东西留意留意,会发现小东西也有美丽的一面。如果形、意、构图、色、题均配合得好应该是幅佳作。小品的题材,多数存在于眼睛容易错过的地方,所以要靠自己锐利的眼光。题材既然发现了,心里有了题目,还要研究一下物象的表现。我认为,那物象要有美感、有特点和有形态。我爱拍小品,由于它容易表达我的思想。

多看人家的作品,多读古典文学,帮助启发灵感,是拍好小品的重要一条。 有时你发现某一景物,会触发你读过的一些诗词,一些文章,或一些野史。比方,看见一片平滑的湖水,浮满红色的落花,就可能启发存在脑际的词句:“花落水流红,千种万种,无语怨东风”(西厢记)。就以花落水流红为题目。将这个现场的景物拍下来,相信是一幅很有诗情画意的小品。又假如看到圈圈复圈圈的铁线,零乱地放置在空地上,你便会联想到南唐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的词句。总而言之,只要阁下的想象力和启发力丰富,及目光锐利,小品的题材是

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的。有人说,拍小品是俯拾即是,他们以为拍摄一些美观的小东西便算是小品,这是大错特错。 从其他的姊妹艺术作品中吸取营养。

什么是佳作?什么是劣作?虽然作者有自己的观点,但稍有水平的观众,他们的见解不会离得太远。无论什么时候,如遇到影展、画展、甚至橱窗的海报,无妨下马看花,细心地去观察一下,无论是好是坏,对摄影的进修,一定有很大的帮助。研究人家的手法、构图、题名等,久而久之,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由偷而变,变则通,经过不断的实践,慢慢地自然会变出自己的一套。

构图也值得一谈。

初学摄影的影友应该以黄金分割做基础的,它是一枝盲公竹,指引你走应走的路。打好基础之后,就要学变,主体放在画面什么地方都行,只要合乎美的需要。试看,历来名画家又何尝不经过这个基础阶段。搞艺术的都知道要不断地变,大胆地创,才能创出自己的风格。一个文学家,又何尝顾虑到文法。他们写出来的便是文章,摄影家也应该做到这一地步的。 因此,拍摄小品的要点归纳为以下儿点: 小品是风景或物象中抽拍的一小部分。 小品是没有远近距离或物象大小的分别。

小品要拍出物象的特点,趣味点,精华所在,要有意境、有内涵。 小品要用现场光,现场景物。

小品只能略加修饰,不能刻意摆设,因为摆设是另外一条支流。 小品的题材不限,什么都可以入画。 小品的题名要与画面看齐,要够深刻。 拍摄的工具。

其实拍摄小品与拍摄风光作品没有多大分别,只是画面上的多与少而已。如果用6×6cm的单镜反光相机,标准镜头之外,多可备一个2X的增距镜。至于35毫米相机,一个标准镜头及一支100mm的微距镜是无往而不利了。标准镜头加上增距镜,在同等的距离,拍摄的影像是大一倍。至于加了增距镜之后的质量如何,阁下大可放心,那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能够忍辱负重的话,无妨带其脚架,

对拍摄时的对焦、构图及质量方面,一定大有帮助。

2.小品的意境与命题

“意境”是小品的要领,要将自己的感情投入作品,表达出自己的意念,使观众产生共鸣,才是好作品,比方,拙作“祸根”(见16面彩图---可惜本仙没贴图的权限)及其他的各拙作,取材很简单,都是触景生情,借物咏怀之作,虽不敢说是佳作,最低限度,它们是有故事存在,观众是知道我要说些什么。 命题能起“话外音”的作用,平铺直述的题名,如非必要,最好不用,如“无题”,“之一”或“之二”之类的命题,即是说明作者当时是没有意念去拍。一个艺术摄影家,当他发现一个题材,应该有一个意念去拍,或是有一个题目去拍,才能即时表达自己的意念。可能当时虽然有个未能成熟的概念,未能及时想出较为文雅或有寓意的题目,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一定要符合那作品的意图,文不对题,对作品有极大的影响。题名今天想不到,留待明天,大家都知道,想一个好题目是件苦事,比摄影更困难,人怕取坏名,作品亦然。一个含蓄的题名,一经点题,就起了“画外音”的作用,使作品更添生命。可是,近来有些人提倡不设题名,作品由观众自己去想,去咀嚼,是耶?否耶?这要等待有识之士深入探讨了。

3.小品的构图

摄影没有规律,那是不应有规律。所谓“无招胜有招”是也。在新潮的手法来讲,构图早就不规律了。事实上,如果张张作品的构图都是四平八稳,或是受了某种形式上的缚束的话,摄影又有什么味道?限于形式,什么新意也创不出来。作品的构图要符合美,美就是构图,主要还是充实我们对美学的修养。 色调也是构图的一部分。和谐的色调,自然悦目,就算色调单纯一些,也不成问题,摄影是形象的重现。因为当时环境是这样,要是无中生有,倒不如学绘画了。我们要明白摄影就是摄影,摄影作品,是靠着物象的启发,传达作者的意念,有时七彩缤纷的作品,未必是好作品,会使人有“华而不实”的感觉。有时只得一个原色,未必不是好作品。要知道我们拍的是“彩色”作品,而不是“颜色”堆砌的作品,彩色作品的色调有时虽或单纯,但色阶仍然会丰富的,这自然还要视乎题材、意境、构图等,才能决定作品的好坏。

虽然是说口之于味,各有偏爱,有人喜欢雅淡,有人喜欢浓艳,高色调或低色调等,色调清淡和谐一些,观众容易接受,比喻一个少女,已经天生丽质,却

穿上七彩的衣服,满脸浓妆,姑勿论她的穿着色调和谐与否,实有“却嫌脂粉污颜色”的感觉。

4.就地取材

有人说,拍摄小品绝不困难,看见有些美感的小东西,按下快门,不是一张作品吗?不过,我认为,那小东西只有美感,还未足够,究竟那些小东西会替你告诉观众一些什么?这是摄影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拍小品。

就地所取的材,多数是一些不动的东西,其排列方式,有时候是很合乎画意,但有时候却非要靠自己修理一下不可。无论怎样,主体的变化总是受你的想象力所支配的,所以无论在什么环境,如要找寻题材,可以说随处皆是,只要你视而有见,心中有画。在街头巷尾,你发现一条苦力用来找饭吃的竹担杆,斜倚着那脱了灰皮的砖墙上。竹担杆上系着两束用旧了的披满绳绒的麻绳。竹担杆及绳绒受了逆光的照射,勾起边光。竹担杆是斜摆,麻绳是垂直,两者在画面上形成一个有光的三角,垂下来的绳束自然是主体了。题名我拟了几个:捱命;希望的维系;唔得闲病;吊罅。假如这止匕题名都要不得的话,吾欲无言。

拍摄静物的好处,你可以采取优哉游哉的态度去进行,根本不怕它飞走而失掉难得的机会,你可以仔细地观察物象供给你那些拍摄的资料。有时候景观上似乎能告诉你一个有味的故事。在拍摄时,无妨把那些碍手碍脚的东西甩掉使画面简洁,同时多用几个不同的角度拍摄,直到景观上呈现着令你欣喜为止。 就地取材还有几个问题先要解决的,包括背景,物象的形态,作者的意念,缺一肯定是失败的!

5.色彩与感情

在国际沙龙的影展里,一般的作品真正能够利用色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却不多见。多数是将原来景物的色彩,原模原样的再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受色彩包围着,在不知不觉间,使我们产生各种本能的反应,对物象的颜色是有所感受的,比喻,红色是表示危险一样。如要自己的作品真正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就要懂得色彩的创作规律是必然的。

色彩的冷暖,与我们所要表达的感情是有着密切的关系。暖色是用来表达欢乐、热烈、温暖、友好、活泼的情绪,冷色则常被用来表达忧愁,冷淡,凄凉,寂寞,哀怨的情调。不懂得这个规律。如用彩色缤纷的匦面,是表现不出冷冷清

清、凄凄惨惨的意境;而在灰黯的环境里,也很难给人有舒适温暖的惑觉,绿色和蓝色是给人们有轻松安定的感觉。我们可闭目想想,主题是一片黄色的菊花,以蓝色的天空作背景,衬托起来,是多么美丽可爱。如果我们在大自然的环境里,一片青绿色的草原,远望是蓝天白云,这些颜色自然而然地使我们心驰神往。习惯性,暖色多数作为主体,而冷色多作背景和衬托。

较暗晦的色调,兼以暗淡的光线,往往会使人产生郁闷的心情。棕色、紫色、和其他接近黑的颜色,会造成抑郁或严肃的感觉。轻淡的色调,能使作品显得柔和。观众比较容易接受。但,在另一方面,强烈而饱和的色调,却能刺激人们的视觉。因此,许多广告摄影的海报,能使人们产生难以抗拒的结果。

摄影的调色,和绘画的调色方法虽然不同,但基本道理却是相通的。在拍摄之前,我们应挑选色彩,或主动的调动色彩。在作品中所出现颜色的基调,和附加在基调上的每一种颜色都会带上作者的思想感情。

近来,有许多摄影作品,故意以伪色造成气氛的效果,是无可厚非的。要造成这种方法有多种,例如使用滤光镜,特殊用途的红外线菲林,故意使用与光源不配合的菲林,或在暗房里整古整怪。我认为多计不如一计,使用原汁原味的天然色调,才会使观众们产生真实的感觉。

6.浓度,深度,力度

在评论一幅摄影作品时,经常会提到力度的问题。那些所谓力度,实际是指一幅作品的感染力,同时也涉及到作品对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力。作品的力度,当然是越大越好。那么,为什么又会有许多作品出现力度贫乏的现象?怎样才能加强作品的力度?

我认为,作品的力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是与作品的浓度和深度有着极密切的联系。

广东和福建某一带地区的茶客,喝茶时对茶的浓度十分讲究,他们往往在茶壶里塞满茶叶,喝茶的时候,只用一只拜神用的酒杯大小的茶杯,每次只能喝上一两小口以湿透口腔慢慢品味。不懂品茗的人来讲,都认为不够喉之至。假如换上一只大一点的茶杯,多冲一些开水来喝,那行不行?对于这个想法,有茶瘾的仁兄一定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不行!绝对不行!为什么?因为这样的茶味达不到一定的浓度,喝起来淡而无味,就不能品足茶瘾,甚至喝了也跟没喝一样。其实

对摄影作品的欣赏上,也存在着这一个浓度够不够的问题。浓度大的作品,看起来给人有意味深长和大饱眼福之感,反之,缺乏浓度的作品,看起来就象喝了一杯冲了十多遍的茶,平淡乏味,看了也跟没有看过一样。

想使一幅作品具有足够的浓度,就必须懂得艺术的加工和提炼,人们在观看作品时,正如,不是要欣赏那些刚刚采出来的粗糙矿石。最感兴趣的是从大量矿石中提炼出来的那几粒闪闪发光的黄金。

对生活中的开挖,还有一个深度的问题。挖得越深,在思想上给人的启发越大,作品就越有味道。作品的深度,是来自作者本人对生活的各种现象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杰出的摄影家,首先必须是一个有修养,有深度的思想家。没有思想,作品就没有深度,没有深度就没有冲击力!无论技巧多高多好,也只能拍出一些虚有其表,内容空洞的照片,缺少可供反复玩味的力度,决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力度来自对生活提炼的浓度;也来自对生活挖掘的深度。

7.黎明与黄昏

似乎是上天特意安排,最美好的时刻,往往是最短暂的时刻。因此,才有诗人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

如果是天气晴朗,在日出之前或是在日落之后的半小时,天空会充满瞬息万变的柔和光色的调子。这种光色会使景物产生无可比喻的魅力,使对有感性的摄影家们无限的感受与影响。从破晓的第一道晨曦开始,光色几乎每一分一秒钟都有不同的变化,首先是由属于冷色调的蓝色,经过一系列深浅不同的变幻,由珍珠的色调而转变成为暖色。突然间,太阳出来了。起初,大地万物都沉浸在阴暗之中,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清楚起来,光临大地,晨曦,中午,黄昏,经过一天的时刻转变,太阳西下之后的半小时,这种光色的过程将会再重复一次,只不过,不是顺序,而是倒序吧!

为了要在这光色瞬息演变当中拍摄,事前最好做足准备工作。比如,小型的手电筒,三脚架,快门线,高速菲林,及相机的拍摄位置。由于起初的光线比较黑暗,使用高速菲林是比较适合的。为了要用较小的光圈去换取较深的景色,曝光的时间必定要加长,那末,用三脚架此其时矣!如果自己认为抓拍的本领是绝对的,有把握的话,那是另一回事,举一个例:当太阳西下后约lO分钟,如果

采用ASA400菲林,用的光圈是F:8。那末,快门大概还可以用l/60秒。在这个情况下,抓拍是不会有问题的。但,日落在一刻钟之后,同样用F:8光圈,就非要用一秒钟的曝光时间不可。不用脚架,抓拍根本是无法拍到清晰的影象。 因为天空的光色变化过速,奉劝要常常测度曝光的度数。环境愈暗,就愈要小心。无妨将你相机的曝光值增大一级光圈。用不同的曝光值多拍几张,应该有一张会使你满意。不过,我亦见过某名家拍摄日出和日落的作品,她告诉我,拍摄的曝光值,是依照相机的测光读数拍摄,不加亦不减。事实,她的作品亦别有一番韵味。

在黎明或黄昏的光量较弱的时间内,亦可以拍成类似夜景的作品。如要造成这种效果,必须选择天空深蓝色来临的时刻拍摄,但这段时间是非常短暂的,趁黎明的黑夜刚去,黄昏的黑夜将临的一刹那,梦幻般的余光残留在空中,这是你要拍摄夜景的时候了。

8.作品俗套的因由

太阳之下无新事,而摄影者又不能不靠物象以引发联想,达成寄意的目的。见惯的事物,可能过分平凡,因而感觉沉闷乏味,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因为,每样题材,都有它一定的作用。越是平凡的物象,越能使观众惊讶,它在平凡之中能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念,就越能显出作者的修养。要是摄影者能够好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着意经营,作品理应不会流入俗套的。比喻,一个好的厨师,无论拿什么主菜在手,只要他选用一些为人们意料之外的配料,都可以炮制出与众不同,美味可口的佳肴。摄影的创意作品,是同一道理。假如自己影艺尚未达到一定的水平,还要娇柔造作,强求创新,其结果,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亦有哗众取宠之嫌,吃力不讨好了。只要老老实实地运用纯朴的摄影技术,虽或呆板一些,但未必一定是俗套,同时作品的表现简而明,更容易使观众接受。

俗套这个名词,在这个摄影的圈子里,是由来已久了。无论那类题材,最初作品被人发现时,是极受人们欣赏及重视的。之后,就群起抄袭,甲抄乙,乙抄丙,物以罕为贵,雷同多了,就变成俗套;所以,有人说,第一个发现的是天才,就是这个道理。或许这位天才作者,在经营作品时的设计和手段,出乎一般人意料之外,因此后来者,明知这是踏着人家的脚印而不愿放弃抄。因为,实在他们亦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想。原因是懒,不去想想如何将这个题材作改头换面的炮

制。为了避免自己的作品落入俗套,应该熟悉摄影技术的发展趋向,去留意广告技术的潮流。因为他们是职业的,要找饭吃,要好好地对顾客交待,去注意他们做些什么,他们产品的动向取裁,是可以借鉴,帮助自己有个较新颖的方法,使自己的作品脱离俗套而变成新的风格。

9.先要出奇,才能制胜

“出奇制胜”这四个字,经常都挂在我们口唇边。也许是说得太多,习惯了,反而不会好好地去思考这句话的意义。怎样才能出奇?如何方可制胜?

先说制胜吧。以创作美妙摄影作品为乐事的影友,不论是专业或业余,不拍则已,要拍就必须制胜。那末,所谓制胜,就是通过自己的摄影技巧和心意去争取胜利。一个出色的摄影家,首先要学会制服自己,在所拍摄无数作品中,要挑选出能使自己称心满意而不是“自己的文章,人家的老婆”的佳作,才好考虑用这些作品去制服别人,制服观众,制服评委。因此,身为摄影者,必须学会出奇,要跳出一般化和公式化的框框,使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将作品往评委跟前一放,使他们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甚至,惊讶品尝到未曾有的味道,这才有机会压倒其他参赛者,崭露头角!

所谓出奇,并不是去拍摄三头六臂的奇人,也不是去拍摄翻山倒海的奇情,更不是拍那些使人看得不明不白的作品。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里,哪有许多奇人奇事?就算碰到一条两头蛇,或一头六腿的黄牛,拍出来也未必就等于一幅艺术摄影佳作,也许只是纪录性照片吧!

所以,真正的出奇,是要学会一套“平中出奇”的本领。也就是要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构思,要有高人一筹的摄影手法。最近看到一幅作品,可谓平中出奇的实例。这张作品的题材非常平凡:一群走过的白鹅。如果用l/125秒把这群鹅拍下来,只能是一张平平淡淡的纪录照片,但作者却用一秒钟的长时问曝光,使得一群走动的白鹅成了虚影,犹如一缕轻纱。而标题是《故乡的云》,画外之音,平添这幅作品的诗情画意,并且对自己故乡来一曲颂歌。

1O.耀光物体的拍摄

耀光物体的表面,如上了漆的木器,镀镍或铬的金属及玻璃等,拍摄时在技术上是有困难的。光源照射在物体的表面越强,耀光越大。环绕着物体的周围,同样会在它的表面显现影象。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拍出来的照片一定糟透。

消除物体的耀光方法,就要选用柔和的散射光和偏光镜了。如在白天要获得这样的光源,必须将窗户用绘图纸遮闭,这种纸的特点是透明度高,散射力强;还要预备两三块一时厚的原大白色发泡胶和几块锡纸。这些在文具店里是有供应的。先将锡纸弄皱,再扫平服,贴在发泡胶上,它的反光度比发泡胶为佳。对存有反光的物体,只用眼睛是不可靠的,最好还是用相机的观景器,因为拍摄所得到的效果,就是在观景器看到的一切。

一镜拍摄多种的物体,它们自然有不同角度的耀光点,那唯一的办法是要用光罩了。制造的方法是简单的,先用木方条,制成一个四方框,再加上四角的支柱。另外离地面约60厘米左右,用木方横连接四边支柱保留正面空着。再买4块透明胶布,及两幅白布,要比木架高一些。除了底部之外,罩顶、后、左、右,用铁夹将胶布夹好。正面的白布中间留缝隙,以便相机移动。拍摄时只将相机的镜头伸人光罩里,用不反光的铁夹将镜头上下的白布夹好,亦即是说,在光罩内只见镜头的玻璃面。在拍摄时,将物体放在光罩内的桌上。灯光照明要离光罩四边及罩顶约150厘米左右,使光罩内的照明变成散射光。但,散射光过份均匀,似感乏味,如果加点高光,那末,将光罩前幅的白布,左或右两边边缘,拉开少许缝隙,将光线由缝隙反射人光罩内,物体自然会起高光了。在开拍之前,要考虑用正片还是负片,同时使用什么色温的灯光照明要弄清楚。如使用正片的话,在冲洗的过程中很难修正色彩的均衡,所以在拍摄时应该用滤色镜预先将色调矫正。假如用负片,可以放大时在暗房做工夫了。还有一点,在散射光的情况下拍摄,放胆加大一级光圈拍摄不会有错。

11.日出和日落

在风景创作中,如果说有什么是永恒性的题材的话,那太阳大概是没有人反对吧!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的一切。因此,对于太阳,我们内心都有一种敬仰和爱戴的感情。自古以来,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都会体会到这种感情的。当然,在摄影艺术创作中也并无例外。只要稍为留意一下,就可以在影展和影集之中,都会找到许多与太阳有关的作品。对于太阳的题材,摄影者百拍不厌,而观众百看不烦。

以太阳为主题的作品,如果天空是空空荡荡,一无所有,那么就要借助一些有趣的景来衬托一下。大树、宝塔、烟囱、高楼、山峰之类,不论什么前景,一

是要有美妙的轮廓,要高低起伏的变化,二是要使前景与太阳之间产生联系,使它们在画面上得以珠联璧合,浑然一体。

当然,最好的拍摄时机,是在日出后和日落前半个小时,这段被称为黄金时刻。这时,在朝霞和晚霞衬托之下,太阳时隐时现,忽而云镶金边,忽而光芒万丈。在你眼前变幻出美妙动人的光影协奏曲,富丽堂皇的色彩交响乐。 在海边和海上拍摄日出或日落,由于波浪的层层反光,会使整个画面更为辉煌夺目,但在海阔天空的画面,如果没有船只和飞鸟的点缀,会给人们有空虚之感。如果画面的前景中有海滩,可以意识地寻找千奇百怪的碓石,安排在前景之中。至于人物是否需要,那就要看摄影者追求什么意境了。地老天荒,辽阔的意境不一定需要人物吧;反之,有一对情侣在海滩上携手而行,或在礁石坐下,欣赏日落那一瞬问无限好的美景,则往往会给画面带来生机和生气,发挥出一种使人们沉醉的意味。

现代的多层加膜镜头,直接对着光芒四射的太阳拍摄,会产生一连串的光斑,但不会产生烟雾的。用普通没有多层加膜的镜头,则要注意利用景物来进行遮挡了。

12.反影的美

镜里反影着一个妩媚的少女,她的右手漫不经意地在脸上扑粉,但她的眼睛却无限深情地瞟着她身后。镜里反影她的表情,自然意会到白马王子的存在。她这种情不在言中的心态,娇媚的微笑,画中有画,此景此情,是值得按下快门的。 悠悠的潭云日影,天空反射的色调,衬托着落花的涟漪,应该是诗情画意的题材,无妨动动脑筋吧。

如你看过陈复礼兄的《千里共婵娟》那虚无缥缈的水月作品,大概会同意反影的美的说法吧。

一双青年男女,坐在柳荫池畔,水面漂来几片落花,反影双双依偎着浮动的影子,那含蓄绮腻温馨的画面,便是要拍摄的主题了。

马路上的夜雨,变为重复的小涟漪。朦糊的霓虹光管的彩色线条,交织为抽象的画面,那平凡的影像,经过摄影者的慧眼,自然可以拍成不平凡的影像了。日问见惯的街景,在夜雨里却有不同的意味。虚和实的两个景象,在取景时,可能会互相干扰,引起视觉上的混乱,这点要小心处理了。不过,我认为拍摄水的

反影比较有趣味性。

调子反差强,会影响作品的色调,光源由你的后方或侧面投射,就会引起眩光。用偏光镜可以偏去的。如要保留些淡淡的影子,将偏光镜慢慢的转动,可以调节明暗的需要。还有一点要了解,偏光镜对于金属物体的反光,是起不了作用的。那么,就要另外找寻相应的位置了。

水的反影题材,真个数之不尽。常见九寨沟水里的影像,具有迷人的画意,清澄平静的湖面,反影红红绿绿的树叶,和天上的云彩,这些画意,足使一张作品生色不少吧。

利用水的波光,因逆光的关系,产生浮动金光闪闪的纹理,这可以构成作品成功的要素。一只小艇向着逆光划去,波光受冲击着,和艇尾拖着柔和长长的浪影,可以想象画面美丽的程度了。

l3.直线与曲线

摄影艺术是“光的艺术”。没有光,就没有摄影。

有了光之后,在照片上所出现的形象,又是什么?经过美学专家分析,普遍都是以为:那构成各种形象的基本因素、归纳起来,不外是四个项目:线条、影调、色调及斑点。这四个项目中的斑点。可以说是一种最短的线条。

线条是构成形象和画面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问题,尤其在东方的形象艺术中更为突出。要想熟练地运用线条来刻画各种形象,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必须研究和了解各种线条的特性。在千变万化的线条之中,最基本的却只有两种:即直线和曲线。

在使用线条结构画面时,要尽量多用曲线,少用直线。直线不但容易在画面发生分割作用,而且会给人们有平铺直叙的感觉,使作品显得太呆板而缺乏生气。古人在谈到写文章时就指出:“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就是说:写文章要有曲折,有变化,有起伏,其道理跟游山玩水有相通之处。黄山、桂林之所以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和喜爱,主要是因为黄山与桂林的山势,线条结构,有大起大落,变化万千,经得起反复欣赏和仔细品味,这才‘有“桂林山水甲天下”和“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惹得千千万万的摄影爱好者,不嫌麻烦地多次前往拍摄。 画面中的曲线,由于不断的弯曲,因而给予人们有灵活生动和变化多端的感觉。如果有许多曲线在画中出现,各有其变化而又能统一,那就产生一种音乐感,

有节奏和旋律的韵味。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线条的运用,就是摄影同道们经常运用的手法。如果你参观影展、画展或书法展览时,经常发现那些作品中对于各种线条的运用,能细致地分析研究,保证你的摄影创作有一定的提高。

14.构图的聚和散

摄影的构图,经常会遇到聚和散这个问题,在一个画面里,必然有一个最主要的东西,我们称这个物体为主体,次要和更次要一些的,都叫着宾体和陪体。说句笑话,假如连宾主体都分别不出的话,不必谈摄影创作了。那么主体、宾体和陪体,在画面里要怎样安排才有美感,观众才看得有味?这就要我们懂得运用聚和散的安排了。概括来讲,在画面里主、宾、陪过分集中,紧紧地挤在一起的话,别的地方自然就会过多空白,这叫做聚而不散。在另一方面,画里的景物,过份分散,就会出现群龙无首,如散沙一盘的现象,这叫做散而不聚。这两种情形,都会造成画面缺乏美感。

“聚”在我国传统绘画的理论中,称之为“密”,而“散”则称之为“疏”。所以,聚和散的问题,亦即是在画面里的景物摆布疏与密的关系。在风景作品中,近景、中景、远景,视野是辽阔的,自然会有许多层次,疏密的安排,经常是用虚来托实,或用实来破虚。在花鸟这个流派的国画里,主要的花、鸟、蝴蝶、蜜蜂等,还是要靠花枝和花朵的线条来联系。假如不懂得疏密和虚实的运用,便很难构成有美感的图画。绘画如此,在摄影创作中又何独不然?

如果遇到某些特殊的题材:一群鸭,一朵纯白色的花,一堆竹篱笆,诸如此类,在画面里没有一个起眼的主题,也就是说分别不出主、宾、陪的关系,这时就要靠线来营造画面了。使这些大小差不多的物体,聚在一条有形或无形的线上,如对角线、弧线、S型和L型的线上,把画支撑起来,成为全画面的支柱。 总而言之,画面的物体,既不能堆在一起,也不能东分西散各不相干。应该聚中有散,散中有聚,聚散两依依,才有画味!

15.一镜走天涯

回内地旅行,还是一镜走天涯比较实用,如果真个要带一支镜的话,那要看你长于那种镜路而定。比方,有些人善于用中距离的,有些人善于用广角的,而我通常却带标准镜。

我见过一些影友,一机三镜之外,还带一架摩打机,即两机三镜,加上各色的滤光镜,几个菲林盒,当然他们带的都是有用之物,但亦可能在那次旅行中没有机会用到。长焦、广角固然都有可取之处,当你要转换镜头的时候,那种手忙脚乱的情形,够麻烦死!万一不慎,镜毁机亡,损失大矣。

或谓,这些影友认为这是一种乐趣。或问,三机三镜又如何?假如有人替你带相机及脚架,或是你自己不怕负荷过重的话,是最好不过,举机就拍,每个镜路拍一张或几张,便不会因为镜路问题,顾此失彼,拍不出什么名堂来。 往日广角镜及长焦镜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双镜反光机,不是一般大师们的成名利器吗?到远方旅行,多带一架同类菲林的相机作后备,以防主机“失火”是合理的。一镜走天涯的好处是:一,不必要为什么镜路伤脑筋,二,不必要为换镜头而麻烦,独沽一味。我敢保证,如你单镜的技术运用得纯熟的话,你的收获一定很大。

有天下午,我们到新会葵厂参观,现场是散射光,在地面上晒着些未完成的葵扇,扇柄向西,排列着鱼鳞式,很有图案味,不过就是这样拍下来,一定很单调,我花了2元多人民币买了一把绣了凤的葵扇,顺手放在排列着的葵扇面上,作为主体,利用扇面绣着凤的颜色,及扇柄那些红丝坠儿,调整那白色一片的背景。我拍的是逆光,同时因为散射光之故,我照测光表加大了级半光圈,用对角线构图,便完成了一张作品。

16.伞的妙用

有个在北京的影友告诉我,黄翔老先生是国内的风景摄影大师。当他外出创作的时候,十年如一日老是爱带着一把黑色的尼龙伞。这把伞黄老认为是得力助手。

我们无妨分析一下他老人家带伞的理由。用途当然是用来遮蔽阳光了,不过,我相信黄老的意图,并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皮肤那样简单。普通的遮光罩,深度有限,倘若太阳直射而来,这些遮光罩是起不了作用的。他老人家的伞就是巨大的遮光罩。射进镜头的太阳,是会产生光斑或是造成雾气,对于作品终是有不良的影响,在外国的摄影圈里,流传着一句经验之谈:在拍摄的时候,永远要把你的镜头置于暗处。射来的无论是什么光源,只把大伞一遮自有妙不可言的作用。 黑伞还有一种妙用,即把强烈射来的阳光,改变成为散射光,不论何时何地,

只要把伞遮住物象,不但光线均匀,而且在色彩方面也没有偏色的毛病。 伞除了遮蔽阳光之外,自然是避雨。避雨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宝贝相机而不是为人。雨水是相机的大敌,尤其是电子快门的相机。它的线路纵横,错综复杂,只要渗进了一点雨水,不是漏电,就是沾线,出了毛病就不容易修理,除非把整个心脏换掉。

事实,晴天拍风景作品,是干巴巴的,前景、中景、远景,全部都一清二楚了,了无情趣,令人感到索然无味。只要下雨,就会有烟有雾,云遮雾挡,隐隐约约,便大有文章可做。因此说带伞的目的是为求雨,倒未尝不可。

伞对构图方面,亦有很大的帮助。要运用前景来增添景象的纵深感的话,可是前景中的树木花枝不是太高,就是太低,不是太多,就是太少,很难有一个现成理想的布局,这时手中的伞,将过高的树枝,用伞柄钩住,往下一拉,或树枝太多,往外一拔,就得其所哉!

一把伞虽然不是摄影器材,但在摄影创作的运用中,常常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实在是好使好用的摄影工具。

17.B快门的魅力

几乎每一架相机都有B快门的设备。

但是,除非是拍摄夜景,或作更长时间的曝光,是很少会去动用B快门的,更不会有人异想天开的用B快门去拍摄动态的作品。

在老式的相机上,B快门往往和T快门并列。两者都是为长时间爆光而设。但T快门似乎适用于更长时间的曝光:按下快门,快门打开;放开手,快门还是依然开着。这时你可以尽情地进行曝光,曝上一两个小时都没有关系。等到认为曝光足够了,再用手按一下,快门才会关闭。但B快门则没有这样自由自在了。按下快门后,不能松手,手一松,快门就马上关闭。因此,它只适用于不太长时间的曝光。当然,还有一种带锁的快门绳,可以把B快门变为T快门用。 现在摄影圈里,正流行用B快门加闪光灯来拍摄动态的“流程”技巧。 这种技巧只适用于夜晚,黑暗的地方,或舞台上黑背景前的表演。拍摄的方法大体是先打开B快门,让那动体在底片上留下虚渺的动态影纹,然后,到了某一个决定性的时刻,亮着闪光灯,来抓住那一个清晰的形象。这样画面既有虚,又有实,的确可以发挥一下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效果。

在港澳摄影艺术作品集里,有一幅作品题名《舞姿》,就是一幅很出色的舞蹈作品。就是作者采用上述技巧,至少是类似的技巧拍摄而成的。

画面五分之四的背景是全黑一片,高低起伏,朦胧不清的幻影。最后,到了画面的左边的边缘,才出现舞蹈女郎清晰的身影。这幅作品的虚实相生,有前一阶段作品舞蹈动态的朦胧韵律,更有最后一段的清晰形象,把一个并不复杂的表演过程,拍摄得如诗如画,这既显示出作者新颖独特的构思,同时亦表现出B快门的魅力。还没有用过这种方法的朋友,不妨在B快门上做文章吧!

l8.长焦镜头易出佳作

在外国的影圈里流行一句话,大意是说,镜头的焦距长一些,拍出来的作品就好一些。换言之,长焦易出佳作。

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经过多年的实践体验是同意这个讲法的,尤其是以拍小品为然!

道理之一:长焦镜头的视角窄,200mm—12。,300mm=8。,500mm=5。也就是说,取景的范围小了。在社会生活和自然的景物中,只能拍摄一个小小的局部。那么,这相机迫使你在取景时必须选择最精彩的一个小部分。这样的结果,实质上就是对纷纭复杂的生活和自然现象,进行艺术性的提炼。

道理之二:长焦镜头是有把远处景物拉近的功能,所得的影像,比标准和广角镜头拍摄的要大得多。这种功能,当然有利于在画面上突出主体。更妙的是,摄影者可以在远离主体的地方进行拍摄,不至对被拍摄者有所干扰,容易抓到自然、生动、真实的神态。在拍摄动物更得到极大的方便。

道理之三:长焦镜头的景深短,除了主体清晰之处,前景和背景都容易虚朦。如光圈用得正确,不但可以收到突出主体的效果,在画面上获得虚实相生的韵味,背景的色调也更有朦化美感。

道理之四:长焦镜头能产生一种远近景物压缩在同一个画面的功能,从而使画面的景物更集中、紧凑。镜头的透视规律,都是近大远小,肉眼看来相当大的远景,拍出来往往显得矮小,缺乏应有的表现力。长焦镜头则没有这个毛病,它能把远景拍得高大,比如用标准或广角镜头拍出来的太阳,是一个小小的红圆点。长焦镜头却可以把太阳拍成巨大的火球,焦距越长,火球越大,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当然,长焦镜头不是万能的。它的景深短,是易虚难实,镜头的体积大而重,是易动难稳,也给摄影者带来不少困难。因此,在使用长焦镜头时,在光线条件许可之下,要尽量选用较高速的快门,以避免相机的震动。一般来说,快门的速度,不要低于镜头的焦距长度。当然,能装上三脚架便稳定得多了。

19.摄影作品的题款

摄影作品可否加上题款及印章的问题,这是见仁见智的,我亦认为没有多大关系,等它们自由浮动好了。摄影和绘画都是平面艺术,绘画可以题款,为什么摄影就不可以?不过,在摄影题材方面要注意一下应不应题款。

摄影技术发明初期,那些绘画大师们以为是末日来临。百多年来,绘画与摄影还是共存共荣下来。摄影的形似,及瞬间性的捕捉,绘画是永远达不到的,而绘画的似真非真的神似,以及移山倒海的技法,亦非摄影者所能想象。所谓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吧。或许将来会有一天摄影与绘画合而为之,成为一种创新的平面艺术亦不奇。不过,要看摄影家们和画家们能否衷心合作,共同研究而已。不要以为这是痴人说梦,世界有很多事情,眼前认为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隔了若干年后,就有可能出现。君不见,以前是没有人登陆月球的,现在的月里嫦娥还不是给太空人吓跑了吗?

在摄影的作品上题款,也不能马虎,随意瞎写,而是要懂,要尊重其中的规律。在画面上添加题款,是我们中国画所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它的特点,是把诗、画、印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便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加充分的发挥,加深作品的意境。正因如此,在画面上所加的题款,必须与画面上的景物,互相协调一致。比如,在作品上是拍幽雅的少女,或田园小品,那么所写的字就应该以工笔小楷为宜。如果作品上的内容,是长河日落,波滔汹涌、群山起伏??则字体可用行草、写得舒畅奔放一些。此外,作者的名号,起首单,压角章,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方,也要注意它们的落脚点,与画面景物是否呼应,在画面结构上能否发挥补足空虚,破除平板和加强平衡的作用。题款和印章如果用得巧妙,往往能使一幅平淡的作品,变得更加精彩,甚至起死回生,其中的学问值得我们研究。

20.摄影创作的“拟人法”

在诗词之中,常常都有拟人法的运用,这种手法的特色,是要把宇宙万物都化为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能把平凡的事物,变为有新的意境、有寓意,确

有“点石成金”之妙。唐代的韩愈,是善于运用这种手法的;“草树知春久不归,百般红紫开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那万紫千红的花木,在韩愈的眼中,好象是争奇斗艳的红男绿女;这么一写,不但情趣盎然,还能更多引起人们的联想。又如在宋代苏轼的词里:“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是多么的诗情画意的拟人法。

那么,在摄影的创作中,有没有拟人法的运用呢?以我所见,不但有,而且还有很不错的作品。内地的影友,张桐胜的小品《小花的性格》,前景是两根刺槐的粗杆,上面生满了可怕的尖刺。在这两根粗杆之间,却长出了一株小花,她长得十分细致,十分柔弱。但,却并没有畏缩之感,挺拔而起,亭亭玉立,而且还长出美丽的花朵。这不正是描绘那小花可爱的性格?还有,李英杰的小品《稻子与稗子》,那长满谷粒的稻穗,却是谦逊地低垂着头;相反地,那专是盗取别人的肥料,对人们毫无贡献的稗子,却是又高又大,骄傲地高昂着脑袋,不可一世,使得人们首先看到的是它,而不是喂饱芸芸众生的稻子。在这人世间,确实有这两种人存在!如拙作《圈套》、《独枝易折》、《祸根》、《新人替旧人》(见15面彩图/****)、《种族歧视》(见7面彩图)等就是拟人手法的作品,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力量。不过,采用这个拟人法的同道还不多。但我却认为,它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21.摄影的加减法

一般来说,初学摄影的人,总觉得画面的东西,越多越妙,其实,这种想法,并不是绝对的,假如这个论点是正确的话,相机厂只要生产超广角镜,就足以应付一切。而事实,他们还生产不少中焦距及长焦距镜头,以适合各影友的要求。 我见过有些自作聪明的影友,采用6×6超广角镜头,将景物拍下来,扩印后再剪裁。这些“聪明人”用6×6的菲林,剪裁成为135。一来是浪费,二来放大的清晰度肯定不能与6×6比较的。我想为什么不在拍摄时,采用适当的焦距镜头学习框景?

摄影是把我们现实的世界大大的缩小,小到可以拿在手中的3R。如果用广角镜将景物塞满了照片,就显得没有“抖气”的余地,空间小了,那表现力就相应减弱,作者要说什么,主题放在什么地方,似乎要用放大镜才找得到,更不必说突出主题。

所以,多年摄影的影友,在创作时,开始感觉减法的妙处,把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统统去掉,力求在画面做到简而明,突出最主要的景物。

这种减法,其实就是功力的提炼。摄影本领的高低,是视提炼的工夫到了某一个水平。观众是不喜欢欣赏没有内涵的生活纪录片的。他们要看的是作者在矿石中提炼出来那闪闪发光的黄金!

提炼的减法其实不难,问题是在画面的东西少了,就容易产生单调的感觉。上述说过减法,只要将与主题没有关连的东西去掉就行,切勿贪多。有修养的影友,在创作时,即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即是说在景物的形象结构上做减法,同时,在思想内容上要做加法。换句话说。就是力图用最精炼的形象去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和最深刻的思想!

我在1977年拍摄的一幅作品:《新人替i日人》,是描写池塘里的两片荷叶,一片是已经腐朽了,另一片刚刚出水的新叶。这两片荷叶紧紧地靠在~起,是表达出宇宙万物的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规律。这不过是我的减法与加法,双管齐下的一个试验而已。

22.作品空间的关系

有些人认为,作品最主要的,还是那放置主题的地方。因此,主题以外的空间,常常得不到作者的重视。更有甚者,将主题充满画面,没有保留足够的空间。我亦认为这是犯了构图的毛病。

其实,作品里的空问,“有”和“不足”与主题有很大的关系。画面的经营,主题和空问是要互依互靠的,共存共荣。放置主题的地方,如果安排得恰当,那空问也自然觉得空白得合理、舒服。反过来讲,如果主题安排得不妥善,亦即是说,那空间肯定有问题。

有些美术老师,当学生把作业交给他时,老师总是习惯地把作业颠倒来看,这就是他首先要看看空白的地方,处理得是否恰当。

任何事物,如果单从一个角度进行观察,有毛病也不一定看得出来。从前我的作品,自己认为稍有水平的,都放大16×20时,挂在自己的工作间里,以便经常和自己的视线接触,是想找出作品的瑕疵。如是者经过一个月的考验,才敢“出街”。因此,多年来,新的、旧的作品,不断地更换,自然有不少见得人的存货。说也奇怪,以我而论,作品的瑕疵,不放大,不挂在高处细心观察,瑕疵

是不能轻意发现的。相等于书法家将自己的书法高吊起,来找寻它的瑕疵一样。即使看人,又何尝不如此。比喻,有人总爱在你面前,说张三的长,说李四的短,如果从直觉去看,你会感到这个人对你很不错,向你反映了许多事情。然而,如果用另一个角度,反面看一看,问题就更加清楚了:“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个是“可以不理”的朋友!

23.构图与内容的统一

创新就是将现在水平突破。世间上的一切事物,没有创新就是没有进步。摄影作品,其道理也是一样。其新也,并非是一般观众不能接受的画面。 摄影创作,是完全靠形象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一切的摄影题材在“太阳之下无新事”之情况下,找到不常见的题材是难能可贵了。我们的创作方法,除了将这些形象加以利用之外,只有靠自己突破现在的构图形式。“内容要少见,意境要新,构图要特别。”这几句话讲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千万个困难,要不然,就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了。

摄影作品,就是以内容和构图合而为一的,假如把内容和构图分开来讲是不合理的。脱离内容只去谈构图,即使构图是如何地尽善尽美,也等于没有灵魂,是不能代表作者说些什么的。但有内容而没有构图,亦即如入宝山而空手回,未能有效地将作者意念发挥。

意境、内容是应有新的构图去表现,这样才能做到作品的新意。所以,一般的旧瓶新酒,一眼看见即有不协调之感,因为有很多作品的构图未能为内容服务,亦即是内容和构图未能统一而已。

24.闲话标题

谈到摄影作品的标题,有人认为:摄影作品加上标题既“老土,,又不够含蓄。作品应由观众自己去咀嚼,想到什么,便算什么,才够意思。

我不想争论这个问题,应该由观众自己决定好了。现在我谈的,是传统的摄影作品命题的重要性。

传统的摄影作品的标题,概括地分为三大类:诗情画意的、生活写实的、寓意的。讲到诗情画意的标题,我们就不能不去研究中国的旧体诗词,它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精华。假如把旧体诗词和中国画或摄影作品放在同等的位置上看待,这对摄影艺术是有很大的裨益,因为旧体诗词的概括性强,言简意明,用作诗情画

意摄影作品的标题,大有画龙点睛之妙,并且可以把标题的本身,作为独立的文艺欣赏。事实,有很多作品的标题,确实拍案叫绝的。反过来讲,如果将一张成功的诗情画意的作品,配上一个没有诗意的标题,肯定观众会摇头叹息,是大煞风景的事。其次是生活写实的摄影作品,无妨带有讽刺性、幽默性、谐趣性的标题,使观众作会心微笑,如果依画直说的话,题了等于未题。寓意作品的题名,是要够含蓄,意寓深邃,有哲理,带有典故性的比喻。

摄影作品的标题,的确比拍摄一张有水平的作品更困难,它的困难程度是将拍摄时的意念,概括地由几个文字去表达,增添作品的色彩。

25.不要被构图吓坏!

我们从观景器看去,自己认为美,那便是你的构图。凡有艺术性的东西,都有主观性存在。至于什么才是美,这是我们要向美学方面下点工夫了。 当3R到手以后,无论在光的运用,人物情绪的捕捉,色调层次,无一不妥,唯一就是在构图方面,或许在自己的信心上,总觉得欠妥,又不想过分主观,亦不能找出欠妥的理由,那原因是你未能对美学有好好的学习。 看来,构图这个名词,的确吓坏了不少初学摄影的朋友。

构图的解释,就是如何在一个平面上处理三度空问一一高、阔、深之间的互相关系,使主题突出,充分发挥作者的意念,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从实践看来,一幅成功的作品,首先是使构图有新面目,能否吸引观众的第一眼,其次是作品的内涵了。

摄影的构图,无可否认是取法于绘画,它的功能与规律,中外的摄影家已有不少著作。但从理论与实践上看,有很多名作,亦不能从构图的规律上分析它的优点所在。不过,在观众的眼中看来,甚为顺眼而已。

由于作者的美学及艺术修养不同,观察事物的角度自然有异,创作出来的作品因之而变化无穷。虽然懂得构图的一些基本原理:均衡、对比、视点、三七律等等,如果全部都有样学样,你便会走人了死胡同!那些以“无招胜有招”的人,是不会被构图的死法则所束缚的。书法家林散之说过:“守墨方知白可贵,能繁始悟简之真,应从有法求无法,更向今人证古人。”

26.相机位置的妙用

我们一旦发现题材,在心目中起了作用,因而按下了快门,对一般情形来说,

这是适当而合理的,因为这个景是作者的第一眼。不过,过分信赖这个方式,反而将主题的特点不容易发掘出来,因你的直觉将这个题材作整体着眼,未能细致。大概是一般影友的毛病。

虽然说第一眼的观察是最适当的,但,未必是最佳选择。我们的眼睛有色、光自动调节作用,有感情作用。在观景器看去则不然,它是死物,没有感情的,它只能供给你一个未尽善的框景,还要靠作者的思想操作,能多跑几步,在题材左右细致观察一下,通过观景器,可能会找出你的相机最佳位置,比你第一眼所见的还要强。

有年春节的烟花公开摄影比赛,第三名的得奖者谢少华女士的作品,画面是充满白色线条的烟花,烟花的形态好象迎面将扑过来,前景是一排列的大半身人物剪影,远景是有些霓虹光管点缀。我的推想:一、作者是用定焦长镜。二、前排的人太挤了,作者因拍摄困难,兼之雷同的作品太多,毫无意思,于是她由第一线退至第二线,实行以人物作前景,起了相机位置的最佳作用。三、她没有机会将长镜转送过来,致使主题在画面“爆棚”,或许是意外收获,或许是作者特意运用这种手法。四、作品只得第三名,或许评委认为作品没有表现出香港的地方色彩。五、烟花颜色过分单纯。六、她的得奖是有赖于构图与别不同,是相机的最佳位置。

我想,假如烟花再多一两种颜色,在美感和色彩而言,可算更善更美矣。 由此观之,假如影友发现题材之后,找相机位置是重要的,而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话,无妨在不同的角度上多拍一两张。

27.风景小品浅说

摄影要靠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拍风景小品,亦同一道理。小品的题材,多蕴藏着生活的意义。风景小品,同样有赖山岳、河流、草木,借自然界的优美以抒发感情。我们的审美观,将感受反映在景物之上,才感觉风景的美感。 有些影友也曾问我,习惯拍小品的,拍起风景作品来,怕会摸不着头绪,所见到的都是茫茫一片大自然的景象。其实,对于小品摄影有认识的话,以拍小品的手法,将远处的主题找些衬托,扩而大之,还不是风景作品?拍风景作品,最易出现的毛病是包罗万象。越简越能表现主题。

同样的理由,假如是风景小品的话,在大景之中,不管是怎样平凡,在那平

凡之中,定然有不平凡的局部形态美,将那部分形态拍下来,便是风景小品了。比喻,飘逸围绕着半山腰的白云,突出了顶峰,以奇峰突出为主题,拍摄下来,还不是一张风景小品?

流水、彩云等,留心观察,定然可以发现自然界物象的造型。这些都是拍摄风景小品的体裁。同时,为了增强画面的美感,还要留意前景与光源的运用。

28.小品文章与小品摄影

小品摄影,不知始于何时,我懂得用光圈快门的时候,已经有这种形式的摄影作品。

小品文是我国文学体裁之一,是始于晋代。当时之所谓小品,是指佛经的简本。直到晚明时代,才有小品文,是当时读书人的抒情之作。鲁迅先生对小品文有过很好的评论,他把古代的小品文章,比喻为士大夫家的小摆设,把现代的小品文章,比喻为匕首,把这利器针对社会的恶势力,或者不对眼的地方,冷嘲热笑,发为文章。

小品摄影的来由,或许是前辈受小品文章的启迪与感染,才把这种形式化为摄影。小品文章可以随着发挥,只要有笔与纸便行,没有一个局限。但,小品摄影是靠物象以寄意,不能随心所欲。如果没有理想的题材,又求收一针见血之效,是会弄巧反拙的。因此,小品摄影的题材,不能不采取多元化,以补其局限之短。配合广泛的题材,或寓意、抒情、哲理、讽刺、风趣等等抒发出来。总而言之,小品摄影的题材是要灵活运用。

小品摄影应与小品文章一样,要做到言浅意深。言浅,不妨拍摄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使人人看得懂。意深,使明眼人看了,会心微笑,如咀嚼橄榄一样,有回甘的滋味。

在香港的报章里,我读过不少小品文,的确短小精悍。从这些司空惯见的琐事,而能联想到许多大道理,实在不易。

我们搞小品摄影的,似乎有向身边事物着眼之必要,好好地训练自己的眼睛,不要让有味的题材跑掉。

29.雨中别有情趣

港澳一带,每逢清明节前后,都是细雨绵绵的连阴天气,难得有一两个痛痛快快的晴天。不少摄影者都讨厌阴天,更讨厌下雨。阴雨天气中,拍出来的作品,

经常都是灰蒙蒙,雾沉沉的,缺乏生气。遇到这种情形,唯有望天长叹。其实,阴雨天气并不是那么可怕,只要能掌握一点诀窍,积累一些经验,同样可以拍出更有画意,别有情趣的作品。

彩色菲林的本性,是宽容度窄,阴雨天的散射光是柔和的。这恰好是医治彩色菲林这种毛病的灵丹妙药。彩色菲林性刚,散射光性柔,刚柔相济,可以得到丰富的层次,和另有一种超然物外的品味。

在阴雨天拍摄彩色照片,最忌曝光不足。曝光不足,会使作品产生粗粒及色调暗淡无光。因此,曝光要“宁多勿少”。曝光稍微过度一点,在放大时很容易校正。曝光不足,造成底片过薄,是无可救药了。测光表对于正常的光源还可以用,对特殊的,比如拍摄以天空为背景的题材,别以为测光表可靠。它不过是你一根盲公竹,还要靠自己动脑。如果全按照测光表的读数拍摄,只有曝光不足,应看环境情况加或减而定曝光。对着天空测光,所测的都是天空光,比主体的光度要亮得多。在这种情形之下,最好是开大2级光圈,我有些作品是加大3级的,这是我经常用ASA400度的理由。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使主体得到充足的曝光;二是让天空曝光过度,变成干干净净的纯白背景,更能托起主体。 经过雨水洗涤的大地万物,不但一尘不染,而且拍出的色彩分外的鲜亮艳丽。此外,雨水还可以增添地面的倒影和反光,使平日单调乏味的地面,变得多彩多姿而富有韵味。

当我拍《喜雨》(见l面彩图)的时候,是天朗气清的,但忽然来了一阵骤雨,人们都溜走了,只剩下我一个还继续留在现场。我由观景器看去,与先前拍那一张比较,无论是色、光、画意都截然不同。画面池水变成两种色调,一边是深灰色,而另一边是浅灰近乎白色,荷叶盛满了不规则的雨珠,池面雨点的小涟漪,密密麻麻,另有一番画意。

30.小品可否有人物,小品能不能摆布?

有人问我两个问题:第一,小品摄影可否有人物?第二,小品摄影能不能摆布?它和静物摄影的区别?

既然认定小品摄影是一个流派,就应有该流派的一些规则,使在风格上和其他作品有所区别。

第一个问题:既然小品的题材是多样化,人物当然可以入画。但要看作者拍

摄的手法而定了。比喻,拍一个大半身的老人在公园树下看书,无论采取什么光源,相信这是一张室外人像作品。一个大半身的人像,虽然不算大,仍未见得其小,未见得细致。小品的特点就是以小见大,以浅见深。为了要充分表现小品摄影的手法,我认为,只要拍那拿着书本的双手,尽量表现老年人双手的纹理,及书本上的文字,如有精警的句语更妙,以求细致。老年人双手的纹理,足够刻画出有一个人存在,一个岁月催人的老年人。要是观众能读出书本上的字句,亦可联想到这个老人家也在阅读。

至于第二个问题,我的意见是小品作品是不能摆布的,因为摆布是另外一个流派。有些人叫这种摄影是静物摆设,它多数是采用灯光,而小品摄影要用现场光,现场景物,只能略加修饰,求添画面的美感则可,刻意的摆布,似乎不是原汁原味了。

31.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喜欢拍风景的朋友,往往都有这种感觉:风景看来很不错,为什么拍出来却是散漫、离乱、平淡。这个道理很简单,当你在取景构图之时,没有注意到先从大处着眼这个因素。

所谓大处着眼,就是要有全局观念。先要确定几个对全局能起主要作用的大面积的东西,使它们成为支撑画面的骨干力量。这个基础打好了,就可使作品画面牢牢的立定。我之所谓全局观念,其实就是构图中的布局。

长期拍摄风景作品的人,他们所付出的劳力、吃苦、惊险,有时确难以使人相信。当然,在偶然的机会下,确实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千载难逢的例外。 那些拍摄纯自然的风景作品,虽然表现不错,也难以讨好观众的。因为观众会说:不过是纪录照片而已。他们是想欣赏那些具有诗情画意的风景作品。一幅成功的风景作品,应是无声的音乐,无言的诗篇,是人们的精神粮食。其实,一个风景摄影家,是很会借助自然的景物,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所谓“寓情于景”的道理。

但是,作品的小处着手,也是很重要的。这个小处主要是指作品的纹理是否清晰细腻,层次是否丰富,色彩是否谐和,质感是否完美??兼之意境的佳妙,定会大大的增加作品的光彩。凡是好的风景作品,既要经得起远瞧,又要经得起近看。

32.人取我弃,人弃我取

在摄影圈里的“一窝蜂”现象,并不是新闻。君不见,在国际沙龙里得了金银奖的作品,不难又在其他的国际沙龙中,类似的作品,蜂涌而至。

摹仿得奖的作品,作为一种练习,未尝不可。但是,以为这样做,能使金银铜奖容易落人自己手中,这就是一种天真的想法。艺术作品贵于创新。 那么,怎能避免“一窝蜂”?其实并不困难,就是标题的八字真言:“人取我弃,人弃我取”。亦即是说,凡是人们热衷的题材,就要坚决地放弃。凡是人们所放弃的,自己就偏要下功夫,绞尽脑汁进行拍摄,做到完美为止。这样的实践结果,你的作品定然与众不同,超凡脱俗是必然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是一个山头,横、侧、远、近、高、低,如果多走远几步看看,自然有不同的视觉。离群独处,拍出来的作品,焉有雷同之理?!

到了目的地创作的时候,一窝蜂的现象也经常会发生的,人们总是挤在同一点上按快门,拍出来的作品大同小异,有鉴如此,我随众出外的时候,就决定“人取我弃,人弃我取”的创作方针。当人们争先恐后奔赴某点争取镜头的时候,我总是慢吞吞地走在后面,在人们不屑一顾的地方寻找我的题材,我在1975年拍的《新人替旧人》,题材是两片新及残的荷叶,颇受各方面好评,就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池塘里拍摄的。

33.摄影作品评论的准则

要想推动摄影艺术创作的不断发展,就必须要有胆识,对摄影作品要有正确的评论。站在艺术的立场而言,只要是对事而不是对人,容或在评论上稍稍有偏差,以艺术家的胸怀,相信是会谅解的。严格地讲,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和艺术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的指导。道理是很显明的,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引导,摄影创作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甚至出现混乱和错误。因此,摄影作品以假作真,比比皆是,脱离了真善美的标准。虽然,这些作品会给人们有美的感受,但没有内涵,没有情感,那些所谓美不过是霎眼娇的作品而已,使初学者认为这是艺术的准则。使他们走上十万八千里的歪路。

那么,怎样才能对摄影作品进行正确评论呢?在这个问题上一向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然,在摄影评论上,相信不会找不到

一个统一的标准吧?比如,孔老二说孝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真是狗屁不通,假如父亲是大贼,为人子者,要做足三年之于父之道的大贼,才能称之为孝子,难道这是孝道的准则吗?不通之极。这里,提出几点可供具体衡量现时代的摄影作品评论的准则,以供影友们参考!

一、有无强烈的时代气息,能否反映鲜明的时代精神,并反映出广大群众的心声。

二、有无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有无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 四、有无高超的摄影技巧。

五、有无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六、能否推陈出薪,富有创造性。

总之,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形要美,意要新,情要真,理要正,力要强,味要浓,才能达到形神兼备,情理交融的境界。

反过来讲,如果在一幅摄影作品里,或多或少存在着以下十种毛病,则不算佳作。

一、虚伪,二、浅薄,三、媚俗,四、杂乱,五、苦涩,六、空洞,七、柔弱,八、粗糙,九、死板,十、陈旧。

34.佳作的形成

对物体的观察,不单要用眼睛去看,还要透彻地用客观的态度,细致分析。同时,还要平心静气地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拍摄这个主题,你将要告诉人们一些什么?如果你能够不偏私的答复自己的问题,你将有一张不是“自己的文章好”的作品,而是一张可以出街的佳作了。所以,一些资深的摄影者,当他们对要拍摄的题材还没有按下快门之前,他们的心中多数有该张作品的标题了。 相机的镜头是死的,在取景时,它的功能是非常客观的“有见必录”。但自己的眼睛却是非常主观,对自己喜欢的景物才会注意。或许现场的景物过分使你兴奋,你因不够冷静,在不知不觉中把其他不喜欢的景物,全部照拍。这样才会使你作品的画面,和你先前所见的现场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正是没有经验的摄影者,最常犯的毛病。直至到见了扩印片之后,才知不够理想,可是为时已晚了。由取景器所见到的一切,是应该加以选择的,把一般“可有可无”的东西除掉,

或使用不同拍摄角度避开,如避无可避的话,放大光圈,将那些不必要的东西虚朦,使其不太着眼。

资深的摄影者,除了知道一般化的构图不能满足观众的兴趣之外,同时更要知道那些会使观众分散注意力及不良的反映。如要磨炼自己成为一个杰出的摄影家,最有效的要诀,莫如将同一个题材,用不同的角度多拍摄两三张,互相引证比较,会有很大的收获。到了你有一定火候,你自然会明白视觉上的微妙变化效果。到了你真正“视而有见”的水平,对于构图的问题不用再担心了。

35.有兴趣才有佳作

目前,以香港一个弹丸之地,爱好摄影的朋友,实在不少。傻瓜机在手,合家欢拍一张,横拍一张,竖又拍一张,但求有照可拍,什么是艺术,对他们来说,是无关宏旨的。另一类,是作名家状,名机,长焦,短焦,闪灯,应有尽有,兼有靓女同行,这些是专为女人而玩摄影的。拍得靓相,受到靓女赞上一句,则甜在心头,还有其他类别的。无论是艺术与否,摄影的确是成年人的玩意。 现在我要为摄影而摄影的,而又未能摸到要走的路向的影友们谈谈:他们未能拍出似模似样的作品,原因何在?或日,这是他们少磨炼之故矣?这是理由之一半,其余一半,还是他们未能将自己的兴趣投入摄影里。

老是拍不出名堂,你就要问问自己,对摄影这门艺术究竟有没有真正的兴趣?或许你会觉得我这个问题是多余的。没有兴趣,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资这么多?这是证明你对摄影有一定的兴趣。但你老是拍不出能够引起别人兴趣的作品,这恐怕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问题,而是你对这门艺术是有兴趣但不够浓厚,不够强烈之故矣!

有强烈的兴趣是搞好这门艺术的关键。如果你有强烈的兴趣,就会百折不挠的,坚持不懈地下功夫去探索这门艺术的精微。要不然,你就难体会到这门艺术的妙境!

要想拍出精妙的作品,光是对摄影有强烈的兴趣,这是不够的。还要对生活有浓厚的兴趣,要热爱生活和热爱大自然。假定,当你拍一些生活题材之前,有浓厚的兴趣,才会不满足那一般化的营造,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构思,拍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只有你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感到兴趣的地方,别人才会感到有兴趣。要是对于拍摄的题材,并未能产生真正兴趣,只要把它记录下来,就算了件差事,

在这种情况之下,拍出来的作品自然是一般化,很难打动别人的心弦。当你在影展里看怍品时,是否望望而去之,既然你对人家的作品尚且如此,人家对你一般化的作品又何独不然?客观的反映,对艺术的欣赏与评价是正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ly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