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穷得只剩下钱

更新时间:2024-02-14 00:38: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重庆一中高2015级语文3月试题

秘密★启用前

2015年重庆一中高2015级高三下期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卷2015.3

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至5题,7至9题为客观题, 24分;第

6题,第10至21题为主观题,共126分。满分150分。

第Ⅰ卷

一、(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稍息(shào) 倒装句(dǎo) 好高务远 一年之计在于春 ..

B.刷白(shuà) 夹肢窝(gā)淡薄名利 秀才人情半张纸 ..

C.鹄的(gǔ)一沓钱(dá)丰富多采 勿谓言之不预也 ..

D.说客(shuō) 悄悄话(qiāo) 尝鼎一脔 千里因缘一线牵 ..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瑛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军旅诗人中的佼佼者而登上诗坛,常以细腻灵动的笔致描绘诗境,..

从不同侧面描绘战士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美好的心灵。

B. 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记载的事项,必须..

与不动产登记簿一致。

C.马克思为构筑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世界贡献了毕生心血;他一生颠沛流离,常常不名一钱,....

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深奥丰富,为人类留下一座巨大的思想理论宝库。

D. 他在接受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一

下子受到了不虞之誉。 ....

3. 依次填入下边文段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去年在福建,仿佛比现在更迟一点,也曾见过雪。 。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地随着雨点洒下来几颗,没有落到地面的时候,。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没有痕迹,也未尝跳跃,也

未尝发出唏嘘的声音,像江浙一带下雪时的模样。 。“福建下过雪”,我可

没有这样想过。(余秋雨《雪》)

①但那是远处山顶的积雪,可不是飞舞的雪花

②可那不是飞舞的雪花,是远处山顶的积雪

③它的颜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点,并不会飞舞

④它的重量像是雨点,并不会飞舞;它的颜色是灰的,不是白色

⑤这样的雪,在我,却总觉得索然;但在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诚然能

感到特别的意味,谈得津津有味

⑥这样的雪,在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诚然能感到特别的意味,谈得津

津有味;但在我,却总觉得索然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6题。

论现代教育的转型

高德胜

①人有“向外看”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有“向内看”认识自我的需要。相对而言,认识

世界易,把握自我难。现代科技极大地增强了现代人向外看世界的能力,同时,现代人向

内看自己的能力却在萎缩,我们差不多已经变成了自己的陌生人。教育本来是帮助人认识

自己的活动,但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已有上

百年历史,它也在推着人远离自己。教育是否还能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决于教育

能否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型态的转变。

②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对标准化考试的非理性推崇。标准化考试之所以流行,是因其

诱人的便捷性、客观性契合了现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观性的要求。标准化考试因此能

够在教育活动中呼风唤雨,成了支配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

测量环节,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但至多只能算是整体教育的一个“小尾巴”。但如今这条

“小尾巴”成了主角,整个教育都得听它的。处在“尾巴”指挥一切的教育结构中,孩子

们几乎所有的生命力都被考试分数吸引住了。因为所有关于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都不会出

现在标准化试卷上,反观自身、心灵对话都是完全可以丢弃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标准化考试切断了教育与自我反省、人生意义、心灵关怀之间的联系。

③现代教育要承担安顿人的心灵这一任务,必须完成自身的转型。现代教育也并不是一

无是处,其问题在于偏执一端而遗弃另外一端,因此,基于心灵养育而进行的转型不是从

一端到另一端的激变,而是在两端之间的平衡。具体说来,就是教育的实利性与价值性的

平衡、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教育不是不要利益,但现代教育在实利追求上走得太远了,

人不单是物质存在。没有价值的指引,人性的光辉就会暗淡,人就会蜕化为物,心灵就会

枯死,就会满身铜臭,“穷得只剩下钱了”。教育不能偏执于实利,要为价值和意义留有

空间。大规模、以集体为对象是现代教育的标志性特征,但人类教育几千年的学徒制、个

别化的教育方式自然也有其价值。现代教育的转型不是要恢复学徒制,而是探索在规模化、

集体化的教育中如何融合个别化的教育方式,在两者之间实现一种相对的平衡。

④现代教育的整体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养育心灵的需

要,教育实践可以从一些具体的方面进行探索。儿童的心灵成长有“自然”的一面,教育

首先要做的就是呵护儿童心灵的“自然发育”。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不干预

孩子的出神与发呆,任其在想象的精神世界里遨游。关于沉思与默观的教育探索就是这方

面的努力。这些尝试虽然不足以动摇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毕竟为教育展示了另一种

可能。

⑤可以着手进行的教育尝试还有很多。比如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对精神生活来说是不

可或缺的一种能力。我们还应将如何面对自身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此外,还要注意

非常态意识体验的激发,人有确定性的需求,把世界和人事纳入“常规”才会有安全感,

但教育在非常态意识体验方面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一些教育机构所进行的“末日体

验"活动,都是有益的探索。

⑥最后,教育活动步调要放缓,现在的教育被现代社会匆忙的节奏带得太快了。

4.下列关于“现代教育”的有关认识,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现代教育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体化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的学徒制和个别化的教育方式,

应在规模化、集体化的教育和个别化的教育方式之间实现一种相对平衡。

B. 上百年来,现代教育一直致力于帮助人认识自我,但近年来,却在实利追求上走得太远,

结果造成了人心灵的枯死。

C.儿童心灵的自然发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要想转型,就应该走

向心灵培育,避免对孩子进行人为干预。

D.现代教育应该以想象力培育、认识自我、激发非常态意识体验这些内容为基础,同时,

知识传授等教育活动的步调要放缓。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认识及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对现代教育充满忧思,他清醒地看到了现代教育的弊端,但又没有简单的排斥、否

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思考。

B.针对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建议,尤其关于呵护儿童心灵,

让孩子自然发育的思考,颇有见地。

C.作者认为,现代教育已有上百年历史,它的发展具有惯性,整体转型不能一蹴而就,这

是一个比较务实的看法。

D.作者认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在实利追求盛行的当下是不可能改变的,我们需要做

的只是一些小的修补和尝试。

6.现代教育如何实现转型?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5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9题。

三槐堂铭并序

苏 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

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

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

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

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

子魏国文正公①,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

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

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②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

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

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

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

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①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②晋(国)公,王佑。

7.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必:肯定,确定 .

B. 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以:介词,因为 .

C. 而其可必也审矣审:明白,清楚 .

D. 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卒:动词,死亡 .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

也。

B.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C.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D.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

也。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第一段从天命有常无常说起,立论起点高远,关键是提出了“仁者必有后”的观点。

尽管正反观点以讨论的方式呈现,但情感褒贬已经蕴含其中。

B. 文章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展开论述,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肯定了“善恶之报”,从而过渡

到下文以自己见闻印证“天定、可必”,论证周密,转圜自然,表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

巧。

C. 兵部侍郎晋国公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出名,并且辅佐过赵匡胤和赵光义,是文武全才,可

惜因为做事太过正直没被封相,但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懿敏公却得到福荫,做了宰相。

D. 就全文看来,文章气脉贯通,从天下之理写到王氏家族,意在宣扬“仁厚忠恕”的德行,

不怨天尤人,不汲汲于功名富贵,带有警醒世人的良苦用心,是“文以载道”的良好体现。

第II卷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0.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

子孙之多贤也?(6分)

(2)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4分)

1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梅 花

沈德潜【注】

残雪初消欲曙天,无枝冷艳破春妍。

山边村落涧边物,篱外幽香竹外烟。

自我相思经一载,与君偕隐已多年。

惜花兼怕催人老,扶杖更深看不眠。

【注】沈德潜(1673~1769),清代诗人、理论家,博学多才但屡试不中,67岁方中进士,此诗作

于未中时。

(1)诗歌一、二联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简要分析。(6分)

(2)请概括作者无眠的原因。(2分)

12.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中的句子(6分)

(1)韩愈《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 ,。”

(2)陶渊明《归园田居》写乡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其中用鸡犬之声相闻表现安乐祥和的

两句是:“ , 。”

(3)《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挥霍他人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句

子是:“, ?”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王晓莉

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樟树

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街道

为此稠密了不少。

②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

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秒钟,就在强

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整整齐齐,笔直向上。

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

③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针层

叠一处,色彩斑斓。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中比较旁逸斜

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

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

⑤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那几棵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

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

处热闹、喧腾许多?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用现

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篇二:2015届江西省鹰潭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2015届江西省鹰潭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考试科目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试题所有答案均答在本试卷的答题卷上。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现代教育的转型

高德胜

①人有“向外看”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有“向内看”认识自我的需要。相对而言,认识世界易,把握自我难。现代科技极大地增强了现代人向外看世界的能力,同时,现代人向内看自己的能力却在萎缩,我们差不多已经变成了自己的陌生人。教育本来是帮助人认识自己的活动,但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已有上百年历史,它也在推着人远离自己。教育是否还能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决于教育能否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型态的转变。

②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对标准化考试的非理性推崇。标准化考试之所以流行,是因其诱人的便捷性、客观性契合了现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观性的要求。标准化考试因此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呼风唤雨,成了支配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测量环节,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但至多只能算是整体教育的一个“小尾巴”。但如今这条“小尾巴”成了主角,整个教育都得听它的。处在“尾巴”指挥一切的教育结构中,孩子们几乎所有的生命力都被考试分数吸引住了。所有关于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都不会出现在标准化试卷上,使得反观自身、心灵对话成了完全可以丢弃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标准化考试切断了教育与自我反省、人生意义、心灵关怀之间的联系。

③现代教育要承担安顿人的心灵这一任务,必须完成自身的转型。现代教育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其问题在于偏执一端而遗弃另外一端,因此,基于心灵养育而进行的转型不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激变,而是在两端之间的平衡。具体说来,就是教育的实利性与价值性的平衡、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教育不是不要利益,但现代教育在实利追求上走得太远了,人不单是物质存在,如果没有价值的指引,人性的光辉就会暗淡,人就会蜕化为物,心灵就会枯死,就会满身铜臭,“穷得只剩下钱了”。教育不能偏执于实利,要为价值和意义留有空间。大规模、以集体为对象是现代教育的标志性特征,但人类教育史上传承了几千年的学徒制、个别化的教育方式自然也有其价值。现代教育的转型不是要恢复学徒制,而是探索在规模化、集体化的教育中如何融合个别化的教育方式,在两者之间实现一种相对的平衡。

④现代教育的整体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养育心灵的需要,教育实践可以从一些具体的方面进行探索。儿童的心灵成长有“自然”的一面,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呵护儿童心灵的“自然发育”。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不干预孩子的出

神与发呆,任其在想象的精神世界里遨游。关于沉思与默观的教育探索就是这方面的努力。这些尝试虽然不足以动摇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毕竟为教育展示了另一种可能。

⑤可以着手进行的教育尝试还有很多。比如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对精神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我们还应将如何面对自身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此外,还要注意非常态意识体验的激发,人有确定性的需求,把世界和人事纳入“常规”才会有安全感,但教育在非常态意识体验方面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一些教育机构所进行的“末日体验”活动,都是有益的探索。最后,教育活动步调要放缓,现在的教育被现代社会匆忙的节奏带得太快了。

1.下列关于“现代教育”的有关认识,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教育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体化教育,在价值指引方面有所缺失,应该借鉴传统教育的学徒制,在集体化与个别化平衡方面加强探索。

B.上百年来,现代教育一直致力于帮助人认识自我,但近年来,却在实利追求上走得太远,结果造成了人心灵的枯死。

C.儿童心灵的自然发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要想转型,就应该走向心灵培育,避免对孩子进行人为干预。

D.现代教育应该以想象力培育、认识自我、激发非常态意识体验这些内容为基础,同时,知识传授等教育活动的步调要放缓。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教育只有能够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型态的转变,才能实现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的价值。

B.基于心灵教育而进行的现代教育转型就是教育的实利性与价值性的平衡、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

C.标准化考试契合了现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观性的要求,是因为它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呼风唤雨,是支配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

D.关于沉思与默观的教育探索、想象力的培养、“末日体验”活动等教育实践都是基于养育心灵的需要。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认识及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对现代教育充满忧思,他清醒地看到了现代教育的弊端,但又没有简单的排斥、否定,其思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B.针对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建议,尤其是让儿童心灵“自然发育”的主张,颇有见地。

C.作者认为,现代教育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已经有上百年历史,它的整体转型不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比较务实的看法。

D.作者认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在实利追求盛行的当下是不可能改变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一些小的修补和尝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万历五年,由礼部右侍郎改吏部。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蕴藉不立崖异,居正安之。

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正揽权.

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务为宽大。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尝言前阁臣专恣者四事,请帝永禁革之,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

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以科场事论及时行子用懋,贬官。给事中邹元标劾罢时行姻徐学谟,时行假他疏逐之去。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人得毋废。世以此称时行长者。

评事雒于仁进《酒色财气四箴》,帝大怒,召时行等条分析之,将重谴。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 .

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岁,而郑贵妃有宠,生皇三子常洵,颇萌夺嫡意。时行率同列再请建储,不听。廷臣以贵妃故,多指斥宫闱,触帝怒,被严谴。十八年,帝召皇长子、皇三子,令时行入见毓德宫。时行拜贺,请亟定大计。帝犹豫久之,下诏曰:“朕不喜激聒。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皇长子十五岁举行。”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 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诏驰驿归。四十二年,时行年八十,帝遣行人存问。诏书至门而.

卒。诏赠太师,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申时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 广:扩充 .

B.而讽于仁自引去 讽:讽刺 .

C.有德不谙大计谙:懂得 .

D.帝遣行人存问存:慰问 .

5.对文中画虚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B. 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C. 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D. 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申时行因为文采受到张居正赏识,又因为为人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让张居正很放心,但申时行的为政风格却与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

B.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后,依次召回被张居正贬黜的有经验的臣子,让他们担任各种适宜的职位,这样的做法得到了朝廷上下的称赞。

C.为了向万历皇帝施加压力,次辅许国在建议立太子的奏章中把当时休假的申时行的名字列在最前面。申时行密上奏章说明实情,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造成他最终被弹劾。

D.给事中邹元标弹劾请求罢免申时行,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后来申时行

还是借其他的奏章罢免驱逐了邹元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5分)

(2)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8.请分析“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5分)

9.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的两句是是“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两句中诗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

(3)刘禹锡《陋室铭》中,衬托突显陋室幽雅恬静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光荣的事情

(美国)马克·吐温

我有一次,身无分文了,但又急需三美元。我茫然不知所措,到哪里弄钱呢?

徘徊了整整一小时,想不出一点办法来。我走进爱伯特旅馆,找个地方坐下来。一只狗走来,停在我身边。我注视着这只可爱的畜牲,它快乐地摆动着尾巴,围着我团团转,用头在我身上摩挲,一再地仰起头,用棕色的眼睛看着我。这真是一只逗人喜爱的小东西,我抚摸着它那缎子般光滑的脑袋,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

过了一会儿,密尔将军穿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制服走了过来,他看见了这只狗,停了下来,眼睛里流露出喜爱的神情,不自禁地走上前,轻轻地摸着这只狗,说:“这是一只很好的狗,多逗人喜爱呀!你愿意卖吗?”

我爽快地说:“可以。”

“卖多少钱?”“三美元。”我回答。

将军大吃一惊说:“三美元?只卖三美元?这可不是一只平常的狗啊,它至少值五十美元。你大概不懂行情,我不想占你的便宜。”

我还是回答:“不错,三美元,只卖三美元。”

“好吧,既然你坚持这个价钱。”将军高兴地递给我三美元,带着狗向楼上走去。约摸十来分钟光景,一位中年绅士走过来,东张西望。我说:“你是在找狗吗?”他焦急的脸上露出一线希望,松了口气,连忙回答:“对,对!你看见啦?”“一分钟前还在这里。”我说,“它跟着一位将军走了,我愿意帮你找回来。”

他连连表示愿意让我试试。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它找回来。我暗示他不要舍不得一点钱作为酬谢,他满脸笑容地说:“没问题,没问题。”一边问我要多少。

我说:“三美元。”他惊讶地说:“即使给你十美元,我也心甘情愿。”

我说:“我只要这些就够了。”我上了楼。人们一定会说我傻,多一分钱也不想要。我打听到了将军房间。将军正在非常高兴地给狗梳理着。我说:“将军,真对不起,我要把狗带回去。”他吃了一惊:“什么?带回去!这是我的狗了,你已经卖给了我。”“是的,”我说,“一点不错,但我必须带它回去,因为有个人在找它。”

“什么人?”“这只狗的主人,这不是我的狗。”

将军更惊奇了,不知说什么才好,半晌才说:“你的意思是你把别人的狗卖了?”“是的,我知道这不是我的狗。”“那么你为什么要卖呢?”

我说:“是因为你要买它,我才卖给你,是你自己出价买这只狗,这你不能否认吧。我既没有要卖它的意思,也没有说要卖它,我甚至连想也没想过要卖它呢……”

将军打断我的话:“这是最稀罕的事,你是说你出卖的这只狗不属于你……”

我说道:“你自己说这只狗可以值五十美元,我只要了三美元,还有什么不公平吗?你提出多付些钱,事实上我只要了三美元,这你不否认吧。”

“我并不是非要这只狗不可,事实上是你自己没有狗。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说:“买卖是公平的,非常合理。但因为这不是我自己的狗,因此,争论下去也是白搭。我必须把它带走,是因为有个人要它。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选择的余地,你懂了吗?如果你处在我这个位置,假如你卖了一只不属于你的狗,假如……”

将军连连挥手:“好啦,不要说了,你把它带走,让我休息一下吧!”

我还给了他三美元,把狗带到楼下,交给了狗的主人,得到了三美元作为酬谢。

我心满意足地走出去,因为我做了一件正大光明的事。我决不会用那卖狗的三美元,因为狗不是我的。但我从狗主人那里得到的三美元,那才真正是我的,因为那是我赚来的,那位狗主人如果没有我,一定不能找到狗。我这种认识,至今不变,我永远是光荣的。正因为这样,我可以永远说这样的话:“我决不会用那种来路不明的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我抚摸着它那缎子般光滑的脑袋,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这一句话写出了小狗的可爱,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B.小说通过“我”与将军的对话描写,突出了“我”的聪明和睿智。

篇三:2016届衡水高三作文积累13

2016届高三作文积累 主办:2015.12.1 周二

【文题呈现】 一个泥水匠走上前来说:“请先知给我们谈房子。”

先知回答说:“在你于城墙内建造房子之前,先在墙外的旷野盖一所凉亭,用你们的想象力。因为你黄昏时有家可归,而你那更迷茫、更孤寂的漂泊的精魂,也要有个归属。” (纪伯伦《先知·房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中“于城墙内建造房子”的“房子”和“黄昏时有家可归”的“家”都是物质层面的,而“在墙外的旷野盖一所凉亭”的“凉亭”和“那更迷茫、更孤寂的漂泊的精魂”的“精魂”都是精神层面的。“房子”安放的是肉身,而“凉亭”安放的则是精神、灵魂。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纪伯伦《先知·房子》的这段话所揭示的深邃意旨是“不仅要在物质上有个归属,而且要在精神上有个归属”。 无论是对一个人、一个民族,还是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来说,物质是基石,而精神是支柱。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可能“穷得只剩下钱”了,如世界文学长廊中的“四大吝啬鬼”;而一个银行里不留一分存款的人也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富翁,如2015“感动中国人物”张纪清,房子越住越小,而精神的“凉亭”却越筑越大。巴金曾说过:“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指出:“生理上的物质需要是人最低层次的需要,精神上的自我实现才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为此,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人生需要“面包”,这是生命的物质需求;但如果一味贪婪地追求“面包”而鄙夷“水仙花”,人的精神就会空虚,乃至死亡。

本文立意的角度可有:①在追求物质依托的同时,也要追求精神的皈依。②不要做物质的“房奴”,而要做精神的守望者。③放慢物质追求的脚步,等一等灵魂。④构筑精神家园,让灵魂回家。⑤“房子”还不是家,能放“心”的地方才是家;心安,随处皆为家园。⑥抵御诱惑,勿失本心。

【范文示例】 1。在书中栖息灵魂

有空闲的午后,会砌一壶茶,在碎碎的阳光下品咂那一本本书的滋味。

《绿茶经》的茶中生道,《文化苦旅》的人文探寻,《黄玫瑰》的花语花禅……在茶雾氤氲中,这些书常常使我的灵魂得到滋养和升腾。

喜欢林清玄书中的一个故事,一位孟姓女子平日很娴静,很善良,很受村民爱戴,但她却有着一个独特的爱好,会煮一种带有酸甜等七种味道的汤来滋养自己的灵魂,她认为人这一生都要尝遍酸甜苦辣,灵魂中自然会有这些味道,所以一定要用带有这些味道的汤来滋养灵魂,使之更深刻。读完后我常常想,灵魂真是这样来滋养的吗?心生疑惑,便和朋友一起来做这种汤,喝了第一口便觉难以下咽,只觉得那位孟姓女子太高深莫测了!

我实在坚持不下去这种滋养灵魂的方法,只得苦苦另觅栖息灵魂之所。

冷观现实社会,铅华浮饰,物欲横飞,生活的快节奏使得本就被人怠慢的灵魂更不受待见。诚然,早晨带一眼惺忪,晚上携一身疲惫,身心已然倦怠,更何况灵魂呢?

到底于何处栖息灵魂呢?依我之见,如徐霞客踏遍名山大川是一等方法,余秋雨携文化一路旅居是一等方法,林清玄躲到深山中参悟佛法也是一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对于我们来说都太过奢侈,那我们何不在学习、工作之余,邀三两个知心人,携一两卷快意书,到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去栖息我们的灵魂呢?

以惠风之和畅抚灵魂之心结,以碧波之轻柔荡灵魂之涟漪。听着啾啾鸟鸣,躺在碎了一地的阳光

上,面朝蔚蓝的天空,捧书赏阅,不也快意自得吗?若再有闲情逸致,便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慢慢行,细细品,缓缓归,心中那久积的怨气、戾气便可一吐为快,身心俱爽,灵魂自然也得到升华。

和嵇康合抚《广林散》,和羲之共书《兰亭序》,和孙仲谋共麾千军,与毛润之万里横渡,驾上刘备的的卢马,踏进黄巢的黄金城…洗尽铅华,心如止水,涵泳其中,百味俱生,乐其不疲,岂不快哉!

苏轼云:“此心安处是吾乡。”归去来兮,我们何不在书中栖息自己疲惫的灵魂,纵一心之所如,息万物之追逐。

【评析】本文随兴驱遣,酣畅淋漓,其最大机智凝结于一个“转”字——由以七味汤滋养灵魂“转”向于书中栖息灵魂。前者苦不堪言,后者其乐无穷,从而昭示出“以物质之享受填补精神之空虚,无异于饮鸩止渴;只有以书为心灵鸡汤,方能真正丰赡精神”的深邃主旨。这不仅使行文抑扬相生,而且使意旨层次感立见。

2。灵魂何栖? “人最宝贵的是灵魂,再没有什么能与灵魂相提并论。”雪菜如是说。然而如今的我们,肉身可以藏在万间华厦下避开急风骤雨,可在物欲横流时代凄凄惘惘的灵魂又栖息何处呢?

弃灵魂于不顾,惑矣!

郭敬明从阳春白雪的作家摇身一变成为灯红酒绿的商人,他置了多处房屋只为铺排那绮丽靡华的家具,他灵魂的三角梅还未完全绽放便流落于万里盐碱滩,辗转呼号。抄袭,吸金,他的文学可以批量生产,可以廉价抛售。置身于寸土寸金地段的他会不会偶感凄惶,会不会发觉自己的灵魂已远远追不上那追名逐利的脚步了?

当灵魂颠沛流离,一个活着的人就成了行尸走肉,那沉醉于声色犬马的只是一副苟延残喘的躯壳而已。

安灵魂于净土,久矣!

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便是他心灵的净土,现实愈是阴暗晦涩,那大观园便愈明澈欢快。贫穷困顿又怎样?当心灵被纯净的情感与脱俗的思想浇灌得肥沃富饶,即便绳床瓦灶,也能笑吟“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血肉之躯不过是如辙历史上一迹微若虚无的尘埃,当汩汩的时光卷挟走千百年的人情喜怒,留下的便只有那守护完好的灵魂。莫让那脆弱而又坚韧、易于消逝却又能永垂后世的灵魂行吟湖畔、无家可归吧!心灵的纯度决定着人性的亮度,若是一具行尸走肉,那这仅剩的皮囊又有什么意义? 守灵魂于恒久,难矣!

也许高楼林立的时代内心也更拥挤,躁动不安的名利欲念已将灵魂的意义挤得无立锥之地。曾经凭借精神力量屹立于世的打假斗士方舟子,竟成了转基因食品可笑的代言人。在利益至上的时代,逆流斩浪也许会令人身心疲惫,然而方舟子的刚强灵魂原本被寄寓了太多人的希冀和钦慕,它本应有一个更好的归宿,却也被它的主人丢弃于冰冷街头。触碰社会良知的底线,便丧失了自己的灵魂。为一时欢愉而丢失世间无价至宝,岂不令人扼腕叹息?

让我们见贤思齐,以修身洁行在心中修篱种菊,置一座风雨长亭来让灵魂定居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利益诱惑、潮流裹挟的情况下,长期坚守,不为利益蛊惑,不为众声所迷。

灵魂有了归属,岁月方能静好。

【评析】本文的功力显现于论证,其给力之处有三:一是论证有层次。先列灵魂被弃现状,后开拯救灵魂药方,再亮坚守灵魂实招。分而论之,层次分明。二是层次有推进。列现状是提出问题,开药方是研究方案,亮实招是付诸行动。逐层深入,纵向推进。三是推进有逻辑。现状可“见到”,药方也“知道”,可为何行动上还难以“做到”呢?从事理逻辑上来讲,乃“知易行难”。坚守灵魂,既要抵御外在物质的诱惑,更要扼制内在心魔的躁动。理清说透逻辑,让人顿开茅塞。 【美文赏析】人生有味是素养

钱财乃身外之物,没有它自然不能生活,但过多又成了累赘。这就像一个人,没有两只脚生活不方便,但超过了两只就成了负担。

细读《老子》,受益颇深。老子所开启的众妙之门,闪烁着智慧之光,对人的思维方式、处世方略、人生修养,皆产生深远影响;所倡导的水的秉性、善待贫贱、知止不殆等辩证思想,可以帮助人提升人生素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心理状态,选择行动方案,豁达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许多问题。

水的秉性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每当读到《老子》这段经典之言,好语如珠,百丈竿头,力透纸背,妙不可言。顿时觉得这位先哲很睿智,短短几行字,简洁了当,就把为人处世的道理讲得很透彻。

老子认为,至善者犹如水那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处于卑下之地,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成为百谷之王,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处在下游的位置。一切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比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渗透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它。

水的秉性,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可见水之属性,能高能低,能动能静,能热能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柔顺跟随,摧刚为柔,温柔敦厚,柔情绰态;明能照物,暗能通利。

正因为如此,一个有德行、操守、素养之人,就要像水的秉性那样,有水的胸怀,水的韵味,水的品格,水的内涵,水的原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能屈能伸,柔美滋润,温良谦让,博施爱心而不图回报,虚怀若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善待贫贱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这是《老子》所说的一句话。即使满屋子的金银财富,也不能长久保持。这说出了贫富无常之哲理。贫穷与富贵,可以相互转换,盛极而衰,衰极而盛。事物发展到极端,必然走向反面。

以一双饱经风霜的慧眼,老子警示我们,处富想穷,居安思危。在享受荣华富贵之时,就应当想到过去贫穷之模样,就应当想起财富积累之难处。不仅要反思过往之得失,更要防范将来之隐患。 接着,老子又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个人占有的财富过多,就会骄奢淫逸。而骄奢淫逸,往往会为自己招来灾难。对于财富的来源,不外乎三种情况,一种是有的人一出生就在富贵人家;一种是有的人是凭投机而发财;一种是有的人是靠打拼致富。前两种为富贵来得轻而易举而骄傲,后一种为富贵来得艰苦卓绝而骄傲。殊不知,富贵而自满,盲目骄傲,盛气凌人,飞扬跋扈,就注定要走向事物的反面。

看网上转发的帖子,一个女孩子,家境很富有,自以为了不起,经常开着宝马车,四处张扬炫耀。有一天,一位师傅开着一辆三轮车,不小心把宝马车的反光镜剐掉了。那位女孩子很气愤,仗着其父有钱有势,即刻下车打了对方一记耳光,还叫嚣让其跪下道歉。那师傅气不过,抽出尖刀把女孩子杀死了,一条鲜活的生命就因为富贵而骄傲,在短短20分钟左右时间,消失得毫无意义。

一位智者说:“你的头脑,你的内心,不是酒店的厨房,可以把里面的东西像旧罐头一样扔掉;它更像是一条河流,而河流是无法矫直的。”这也许就是骄傲情绪会导致祸患的重要原因之一。 显而易见,在金玉与富贵中,包含着贫穷和灾祸。古往今来,无数事例证明,那些拥有数不尽财富的成功者,有谁能够把他所得的利益,如金玉、珠宝、财富,名声、门第等,传之世世代代,乃至无穷无尽呢?连历朝历代不可一世的皇帝都没有做到,何况普通的百姓呢?

所以说,越是富贵,越要宽厚,善待贫贱之人;越是富贵,越要隐晦,善处日常之事。聪明的富贵者,知道敛藏之妙处,不干炫耀而骄傲的蠢事;反之,那些不知道天高地厚、自以为是的富贵者,不知道收敛的作用,留下了无穷的后患。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只要从衰败、危害、结束之处着想,就不会产生贪恋之心;贫困潦倒,艰难困苦,只要从荆棘、坎坷、起处问由来,就不会产生怨恨之念。知止不殆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有一段话值得品味。原文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意是说,名誉和生命,哪个重要?生命和财产,哪个宝贵?获得和失去,哪个有危害?太吝啬了最终必然破费更多,囤积财富越多,必然失去财富更多。所以,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此,才能长久地生存下去。

老子常把两个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也善于将一个事物分解成两个矛盾的对立面,放在一起进行研究,让人们认清楚,他提出来的三个问题,孰轻孰重,孰主孰次,轻与重哪个更有分量,主与次哪个更重要,通过比较就有了鉴别,答案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九分则满,十分则溢”,满足于九分的程度,不必追求十分完美。从这个观点出发,老子在唤醒世人,要珍惜生命,爱惜身体,因为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故此,无论做什么,对于任何

事物,过分吝啬必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过分追求名利地位可能要付出惨重代价,过多地聚财敛物也不一定有好的下场。适可而止,过犹不及,不能过于贪求,不要为名利得失而奴役自己。正如“万事满至十分,其上无以复加,忧患之本也”。因此,“名不动志,利不动心”,绝对不会招来屈辱;心胸开阔,知道“退一步法,让三分功”,必然心安理得,从容安泰,生活幸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li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