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下册1.1.3卤族元素同步检测考试题3新人教版必修2

更新时间:2024-07-07 16: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1.3 卤族元素

【典例导悟】

【典例1】某学生往一支试管里按一定次序分别加入下列几种物质:

A.KI溶液,B.淀粉溶液,C.NaOH溶液,D.氯水。发现溶液颜色按下面次序变化:

依据溶液颜色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以上药品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

(2)写出①→②的离子反应方程式,若为氧化还原反应,请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 ______________。

(3)写出③→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

【规范解答】溶液显棕黄色,说明溶液中有I2生成,氯水和KI溶液反应生成I2,而氯水显浅黄绿色,故①为KI溶液,②为氯水,溶液显蓝色是由于淀粉遇I2形成的,故③为淀粉溶液;又由于I2+2NaOH====NaI+NaIO+H2O,加入NaOH后I2逐渐消失,蓝色将逐渐褪为无色,故④为NaOH溶液。

答案:(1)A、D、B、C (2)

(3)I2+2NaOH====NaI+NaIO+H2O

【互动探究】(1)若往KI-淀粉溶液中滴溴水,溶液会不会变蓝? (2)若往KI、NaBr的混合溶液中滴氯水,先置换出哪种物质?

提示:(1)因为能发生反应:Br2+2I-====I2+2Br-,有I2生成,可使淀粉变蓝;(2)因为I-还原性大于Br-,所以先置换出I2。

【典例2】下列不能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的事实是 ①HCl比H2S稳定

1

②HClO氧化性比H2SO4强 ③HClO4酸性比H2SO4强 ④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

⑤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S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 ⑥Cl2与Fe反应生成FeCl3,S与Fe反应生成FeS A.②⑤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③⑤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1)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非金属元素的 原子得电子的能力。 (2)非金属性的具体表现。 (3)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自主解答】选A。含氧酸的氧化性不能作为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最外层电子数多,元素的非金属性不一定强,如非金属性:O>Cl,但最外层电子数:O

B.1 mol非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得到电子的多少 C.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D.非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

【解析】选B。在反应中得到电子数目多的非金属性不一定强,如Cl和S。

【学业达标训练】

1.下列有关第ⅦA族元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 B.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C.从F2到I2,颜色逐渐加深 D.从F2到I2,氧化性逐渐增强

【解析】选D。从F2到I2,氧化性逐渐减弱。 2.下列各组性质比较的表示中,正确的是( )

2

A.还原性:HF>HCl>HBr>HI B.稳定性:HF

C.与水反应由易到难:Cl2>Br2>I2>F2 D.密度:F2

【解析】选D。还原性应是HI>HBr>HCl>HF,A错;稳定性应是HF>HCl>HBr>HI,B错;与H2O反应由易到难顺序为:F2>Cl2>Br2>I2,C错。

3.砹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根据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对砹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H2的化合能力:At2>I2 B.砹在常温下为白色固体

C.砹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 D.砹易溶于水,难溶于四氯化碳

【解析】选C。从F到At,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与H2的化合能力逐渐减弱,A项不正确;由F2到At2,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状态由气态到液态再到固态,I2是紫黑色固体,则砹为黑色固体,B项不正确;卤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都有7个电子,C项正确;由I2微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可推知,At2微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D不正确。 4.(2009·海淀高一检测)甲、乙两种非金属:①甲比乙容易与氢气化合;②甲原子能与乙的阴离子发生置换反应;③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强;④与某金属反应时,甲原子得电子数目比乙的多;⑤甲的单质熔、沸点比乙的低。能说明甲比乙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 A.只有④ B.只有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C。元素非金属性强弱与原子得电子数多少无关,得电子数目多并不一定非金属性强,如Cl>S,④错;熔、沸点是物理性质,不是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⑤错;①②③正确,所以选C。

5.已知苯是一种有机溶剂,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如图在盛有溴水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苯、四氯化碳和酒精,振荡后静置,出现下列现象,正确的结论是( )

3

A.①加入的是CCl4,②加入苯,③加入酒精 B.①加入的是酒精,②加入CCl4,③加入苯 C.①加入的是苯,②加入CCl4,③加入酒精 D.①加入的是苯,②加入酒精,③加入CCl4

【解析】选C。Br2在四氯化碳、苯、酒精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酒精与水互溶;四氯化碳不溶于水,比水密度大,它将Br2萃取于下层;苯不溶于水,比水密度小,它将Br2萃取于上层。

6.向含有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Br、KI、NaCl的混合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充分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并灼烧所得的固体,最后剩余的固体成分可能是( ) A.KCl、Br2 B.NaBr、KI、NaCl C.KI、NaCl D.NaCl、KCl、I2

【解析】选B。氧化性:Cl2>Br2>I2,根据“强氧化剂制弱氧化剂”规律,氯气能置换出溴化钠中的溴,碘化钾中的碘。溴能置换出碘化钾中的碘。溴、碘单质在灼烧时挥发、升华了。注意氯气为“一定量”,可能是少量,也可能是过量。根据反应顺序知,若KI剩余,则溴化钠一定存在。

7.关于卤素(用X表示)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卤素单质与水反应均可用X2+H2O====HXO+HX表示

B.由于Cl的非金属性比Br强,故盐酸的酸性比氢溴酸的酸性强 C.卤素单质的密度从F2→I2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增大

4

D.F2可以从NaCl溶液中置换出Cl2

【解析】选C。A项,F2与水反应为2F2+2H2O====4HF+O2;B项,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可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而不能比较氢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HBr>HCl;C项,从F2→I2单质的密度越来越大;D项,F2的活泼性太强,遇盐溶液首先与水反应,故不能置换NaCl溶液中的Cl。

8.(2009·重庆高一检测)某卤素单质X2与KOH溶液反应生成A、B两种盐。往A盐的浓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另一种卤素单质Y2的水溶液,又可以生成X2,且X2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则X2、Y2是( )

A.Cl2、I2 B.Br2、Cl2 C.Cl2、F2 D.Cl2、Br2

【解析】选B。由题意可知,Y2能将X2置换出来,说明Y2的氧化性比X2强,即在周期表中X在Y的下面,所以X有可能是Br或I,由X2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可知X不是I是Br,故答案是B。

9.在硬质玻璃管中的A、B、C处依次放有浸有KBr溶液、KI溶液、淀粉溶 液的3个棉球(如图所示)。由左端 导入氯气,在B处加热,可观察到A处

棉球呈_____色,B处棉球呈现____色,C处棉球呈____色。将试管冷却后,在B、C之间的玻璃管壁上有_____色的_____ ,这是因为_____ 。

【解析】氧化性:Cl2>Br2>I2。Cl2为黄绿色,Br2为深红棕色,I2为紫黑色,且Br2易挥发,I2易升华,A、B、C三处分别发生Cl2+2Br-====2Cl-+Br2,Br2+2I-====2Br-+I2,碘使淀粉变蓝的反应。

答案:红棕 紫红 蓝 紫黑 固体 碘蒸气遇冷凝结为固体

5

10.(1)某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4,要使溶液中的Cl-、Br-、I-的物质的量之比变为4∶3∶2,则通入Cl2的物质的量与原溶液中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2)要使溶液中只有Cl-和Br-,而没有I-,则此时Cl-和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 (3)若要使溶液中只有Cl-,则通入Cl2的物质的量和原溶液中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Cl-、Br-、I-的还原性强弱,通入 Cl2时,Cl2先氧化还原性较强的I-,I-被氧化完后,再氧 化Br-。

(1)设原Cl-、Br-、I-的物质的量为2 mol、3 mol、

4 mol,当变为4 mol、3 mol、2 mol时,Br-没减少,I-减少2 mol,消耗Cl2 1 mol,故通入Cl2的物质的量是原溶液中I-物质的量的 。 (2)当I-被氧化完时,消耗2 molCl2,生成4 mol Cl-, 此时Cl-和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3,即2∶1。 (3)当Br-和I-被全部氧化时,3 mol Br-消耗Cl2

1.5 mol、4 mol I-消耗Cl2 2 mol,则通入Cl2的物质的量与原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5∶3,即7∶6。

答案:(1)1∶4 (2)2∶1 (3)7∶6

【素能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2009·青岛模拟)德贝莱纳用MnO2催化KClO3分解制氧气时发现制得的氧气有异常的气味,使该气体通过KI-淀粉溶液,溶液变蓝,则氧气中可能混有( ) A.Cl2 B.Br2 C.HCl D.CO2

6

【解析】选A。产生的O2中一定混有能氧化I-的氧化剂,由元素守恒定律知,这种氧化剂绝不可能是Br2,而C、D两物质均不会将I-氧化为I2。 2.下列关于卤化氢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卤素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越稳定 B.卤素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越不稳定 C.卤化氢稳定性为HF>HCl>HBr>HI

D.卤素单质与氢气越难反应,生成物越不稳定 【解析】选A。

原子的核电荷数:逐渐增大; 原子的半径:逐渐增大;

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度:越来越难; 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来越弱。

3.下列各组给定原子序数的元素,形成的原子个数之比为1∶1 的稳定化合物中还原性最强的是( )

A.11和17 B.19和35 C.1和53 D.19和16

【解析】选C。四个选项中形成的化合物分别为NaCl、KBr、HI、K2S,其中K2S原子个数比不是1∶1,另三种还原性最强的是HI。故选C。

4.(多选)X、Y是元素周期表第ⅦA族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 )

A.X原子的电子层数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B.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C.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D.X在暗处可与H2反应,Y在加热条件下才能与H2反应

【解析】选B、D。X原子比Y原子的电子层多,X在Y的下方,则非金属性X比Y弱,A不正确;卤族元素氢化物越稳定,其非金属性越强,B正确;Y能置换NaX中的X,则非金属性X比Y弱,C不正确;单质与H2化合越容易,其非金属性越强,D正确。

7

5.(2009·黄冈模拟)溴化碘(IBr)的化学性质类似卤素单质,它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Br+H2O====HBr+HIO。下列有关IBr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IBr跟水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B.在很多反应中,IBr是强氧化剂 C.IBr的密度介于I2和Br2的密度之间

D.IBr跟NaOH稀溶液反应生成NaI、NaBrO和H2O

【解析】选D。分析反应IBr+H2O====HBr+HIO中元素价态变化可知,该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IBr与Cl2等单质性质相似,是强氧化剂。由卤素单质的密度变化规律知IBr的密度应在I2和Br2之间。IBr与NaOH稀溶液反应生成NaBr、NaIO和H2O。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30分)

6.(14分)下面是药物华素片(西地碘片)使用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

(1)根据上述说明和所学化学知识回答:

①华素片中含有的活性成分是_______(写分子式); ②请推断华素片_______ (“是”或“不是”)白色。

(2)某学生为验证华素片中确实含有上述活性成分,完成实验如下,请填写:

①取一粒药片放入研钵中研碎,再将药粉装入试管并加入约2 mL蒸馏水;向该试管中再加入约2 mL _______(填选项字母),并用力振荡; A.酒精 B.NaOH溶液 C.四氯化碳 D.盐酸 ②描述加入该溶液后可能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 ; ③选用该溶液做实验的原因是_______ 。

(3)请再设计另一种方法,验证华素片中的活性成分(注意叙述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和实

8

验结论) ______ 。

【解析】由题意知,华素片的活性成分是I2,因为I2为紫黑色固体,所以华素片也不会是白色。验证华素片的活性成分I2时,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利用萃取原理,根据I2在有机溶剂中的颜色特点来检验;二是根据淀粉遇I2变蓝的特性,使用淀粉溶液进行检验。 答案:(1)①I2 ②不是

(2)①C ②溶液分上下层,上层无色下层紫色

③CCl4与水互不相溶,且碘单质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溶解度大

(3)取一粒华素片研碎,先溶于水配成溶液,再滴加淀粉溶液,如溶液变蓝,说明华素片中含碘单质 [实验·探究]

7.(16分)某同学做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性、递变性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见下表,表中的“实验方案”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

(1)实验目的:__________。 (2)实验用品:

①试剂:金属钠、金属钾、新制氯水、溴水、

0.1 mol·L-1NaBr溶液、0.1 mol·L-1NaI溶液、CCl4溶液等。 ②仪器: ______ 、 _____ 、镊子、小刀、玻璃片等。

(3)实验内容(填写与实验方案对应的实验现象的标号和化学方程式):

9

(4)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个设计实验题,题目较灵活,考查基础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另外,今后在实验现象中应加强语言描述和记忆,这是许多学生的弱项。 答案:(1)探究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试管 胶头滴管 (3)

(4)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自上而下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l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