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二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历史试题及答案8

更新时间:2024-01-07 08: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试时量:90分钟 范围:选修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计20分)每小题列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注:孟贲、乌获均为勇 猛的力士)。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 A.秦人素来骠悍 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 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 D.变法使秦国军事强大

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牛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4、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北宋统治的洛阳呈现荒凉景象 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D.洛阳难以再现昔日繁华景象

5.北宋初年实行“更戌法”,产生的后果是 ( ) A. “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B. “兵无常帅,帅无常兵” C. “方镇相望于内地” D. “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

6.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这段话反映的是 ( )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7.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8. 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 )

A.教权高于王权 B.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 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9.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 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

10.有人说,日本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尚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这里的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 ) A.中下级武士破产 B.西南大名的强大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倒幕运动的胜利

第Ⅱ卷(非选择题,80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计80分) 11、(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三,试从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三个角度比较两次改革内容的不同之处。(12分)

(2)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8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三分之一;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

材料二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个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的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的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于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 材料三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回答,天主教会在西欧起到什么作用?(9分) (2)结合材料2回答,有哪些阶层反对天主教会?(8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西欧反封建斗争为什么要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 600 1879年 187 42 000 7 954 51 937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分) (2)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3分)

(3)材料三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分)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意义。(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4年,当他(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再次来到日本时……日本人被迫让步,于3月31日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并于1856年签订了《通商条约》……这一系列条约 在西方世界并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但对日本来说,它们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 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 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请回答:

(1)为什么说“这一系列条约”“对日本来说……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9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一种观点的理解。(6分)

非选择题:

14.答案:

(1)原因: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4分)

(2)特点: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国家学习;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直接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等。(9分) (3)理解:(6分)

改革说: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自上而下完成。日本由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革命说: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的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中兴说:维新前,日本遭受外来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维新后,天皇重掌朝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三种观点任选一种,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l6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