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701文学概论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仿真

更新时间:2023-04-12 17:1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17年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701文学概论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一) (2)

2017年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701文学概论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二) (15)

2017年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701文学概论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三) (27)

2017年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701文学概论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四) (40)

2017年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701文学概论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五) (51)

第1 页,共61 页

2017年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701文学概论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一)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学员内部使用,严格按照2017考研最新题型及历年试题难度出题。——————————————————————————————————————————一、名词解释

1.AT分类法

【答案】AT分类法是国际上通用的故事情节类型分析法。1910年,芬兰的阿尔奈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一些国家民间故事,将这些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1928年,美国的汤普森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一人的分类体系被合称作“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它的特点是把题材类型和母题情节索引结合在一起,是当今世界流传最广的一种分类方法。

2.民俗工具论

【答案】民俗工具论是晚清改良派知识分子的启蒙民俗思想。他们把民俗作工具,去反思政体,开化民智和从事补救社会弊病的工作。他们认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俗都是通过神话传说来叙述的;在中国,民俗中包含着产生本国的人种、群体、家族、道德、政治、宗教和国体的诸种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精神因素和情感因素等,要了解这些因素的由来,就必须认识本国的民俗。到了近代,中华民族的成员还依赖于民俗,“自别其众于余众”,井且是中国自强图新的一种基础。但中国晚清社会的积贫积弱,也要从国民的陋俗上挖根源。改良派不主张推翻专制统治,他们对待民俗的态度,也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这种思想给他们的民俗工具论带来了局限。但由于他们的米苏理论评价和相关活动,跟他们对国事的忧愤和对变法的热心宣传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在当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3.美俗善政

【答案】美俗善政是一种民俗运用方式。它出自荀子的《荀子·儒效》:“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的伦理社会思想强调人为的力量,对夸大杰出人物的历史决定作用的说法持否定态度。他开始转向建立伦理道德价值观的范畴。他的新命题是民俗的道德标准。荀子主张按照美、丑、善、恶的道德概念去确立民俗知识,为民俗事象分类,选择美俗善政的民俗应用方式。他认为,作为上层统治者,学习和运用这种伦理民俗,善于从俗为事,就可以做到“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赢得良好的政治效果,并树立他们的“民德”形象。不然,他们就会做出“国家失俗”的逆行。

4.仙话

【答案】仙话是围绕仙人的活动而展开的故事。它在我国民间文学作品中,是非常独特的样式,是显著有别于神话故事的。神话产生于新时器时代的中晚期,而仙话则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最初的仙话故事中,有大量反映帝王惧怕白发与死亡,从而寻觅长生术的内容,

第2 页,共61 页

采药炼丹尤其是屡见不鲜的内容,由此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神话与仙话的又一不同:神话中的神性是生而有之的,而仙话主人公的飞升则是凡人经过刻苦修炼获得的正果。

5.仪礼歌

【答案】仪礼歌是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攘灾、祭祖吊丧等仪式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的歌曲。大致有诀术歌、仪式歌、习俗歌三类。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与咒语。仪式歌,是与节令庆祝、其他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主要内容为祭神求福、祈保丰收等。习俗歌,用于婚娶、生子、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和迎宾待客的场合,如撒帐歌、哭嫁歌、盖房歌、敬酒歌等。这是仪礼歌中数量居多、迷信色彩较少、文学价值较高的部分。

6.《金枝》

【答案】《金枝》是弗雷泽创作的一部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人类学著作。弗雷泽在书中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涉及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如灵魂观念、自然崇拜、神的死而复生、巫术、禁忌等等)的丰富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提出交感巫术说和人类社会巫术——宗教——科学发展三阶段说。该书搜集了丰富的人类学资料,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

7.《摩柯婆罗多》

【答案】《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梵语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婆罗多族的两个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间大战的故事。《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加工而成,其中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有10万“颂”,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规模宏大、内容庞杂。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堪称“印度的灵魂”。

8.民俗

【答案】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己出现,《礼记·淄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简答题

9.宗族的组成要素。

【答案】较为完整的宗族的组成要素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丁口,显示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资助这一组织及其活动的族产,以及协调这种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

(1)宗族的丁口

在宋代以前,贵族和官宦的血缘组织可以形成世家大族,而普通人的族通常指“五服”和“九

第3 页,共61 页

族”。后来,在民间,五服的范围即为血缘组织的范围,“出五服”就不算一家人了。讲到中国家族,动辄称九族。实际上,九代人不可能同时在世,在世的人一般不出“五服”的范围。这种族只是大家庭而已,依据人员的现实存在和有限的记忆来认同血缘组织,因而族的丁口范围总是固定的。一套称谓民俗标明了丁口之间的亲属关系。在传统社会或现在还比较重传统的地区,如果宗族大于九族,对九族之外,所指所称,基本上沿用上列亲属称谓,而不直呼其名,最起码对上辈和长者是如此。

(2)宗族的族谱及族规

族谱是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形式,包括本族源流世系、族籍登记、先贤礼赞、界址墓图以及族规家训之类。各地各族大同小异。“本族源流”和“先贤礼赞”编纂一些传说和史事,宣扬祖德确记本族的社会名望和地位,用以感发子孙的崇敬之心和认同意识。一些宗族对谱书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较早而又被后世引用的族规家训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北宋司马光的《居家杂仪》、南宋袁守的《袁氏世范》等。乾隆一七年,江西巡抚陈宏谋汇集36种家训家范,刊为《训俗遗规》。还有朱熹的《增损吕氏乡约》,王孟箕的《讲宗约会规》,王士晋的《宗规》,朱伯庐的《劝言》,高忠宪的《家训》等。各宗族制定族规,多参考上述成法。其中的一些条文直接录自《易经》、《礼记》、《尔雅》、《白虎通》等典籍中关于君臣父子宗亲关系的言论。

(3)宗族的族长和族房长

宗族的权力执掌在族房长及族产的专职管理人员手中。族长对外代表宗族,由他出面见官,与外族打交道。族长在宗族内召集房长议决宗族事务,对族人行使教令权和惩戒权,与宗子一起主持祭祀。在民间,族房长一般是在宗族内按辈分、年龄、名分来看都处于较高地位的人员之中推举产生。宗子是历代长房的长子,与官方的礼制不同,他在民间只是宗族血脉的象征,主要在宗族祭祀中担任主祭,许多宗族并不立宗子。

(4)宗族的祠堂

祠堂是最基本的族产。按照封建王朝的礼制,立庙祭祖一直都是上层阶级的特权。先秦时期,天子以降,各有不同的“庙制”。大致说来,历代宗桃由嫡长子单独承继,维持“百世小迁”的大宗之祭,而其余诸子只能另立“五世则迁”的小宗,并接受大宗宗子的统辖;庶人不能立庙祭祖,“祭于寝”。

(5)宗族的族田

族田是宗族重要的经济基础,又称庄田、义庄。其来源有二,一为某位先人的遗产及其花息的增值,二为全体丁口集资的结果或个别成员的捐献。因为族田有多种来源,其收入也有多种用途,所以,分别被赋予不同的称谓。祭田又称蘸田、祭祀公业、祭产,是专门用于资助祭祀祖先或某位祖先的。学田的收入平时用来延师办学,资助族内子弟赴考,供考取功名的子弟设席庆贺。族田的经营管理方式主要有按房轮值和庄正负责两种。按房轮值,就是由宗族的有关支派按年轮流耕种、收获,按规定办理公共事务之后的收入归自己所有。有些宗族的田产由庄正负责管理,其中的收入在族内统筹安排。有的庄正是推选的。这类庄正死后可以入宗祠。有的庄正由建庄者的直系子孙担任。

第4 页,共61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l6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