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阳关雪导学案苏教版 doc

更新时间:2024-05-22 07: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阳关雪导学案苏教版

导学目标:

1、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导学重点 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导学难点 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

教法学法 情境导入法 归纳法 讨论交流法 赏析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给下列字注音:

下榻( ) 褶( ) 皱 侏( )儒 坍( ) 关隘( ) 瞟( ) 执袂( ) 谪( )官 胡笳( ) 二文学常识天空 节选自《 》,余秋雨,当代作家,著有《 》 《 》等 课堂研讨:

(一)题目“阳关雪”哪个是主体?

(二)作品思路

从古代文人生前的际遇和身后的影响写起——谈论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踏访阳关,(打听阳关———走近阳关———阳关怀古)——( ) ——古战场( 的思索)——阳关( 的土墩:荒落、坍了大半,泥沙层层,苇草层层,寒风狂劲,积雪未化)——王维惜别劝酒场景——唐人风范( )

(三)语句分析

1、划出描写沙漠、古战场、阳关的语句,思考这些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2、茫茫无际的沙漠,枯瘦萧条的古战场,了无踪迹的阳关,确实也没什么好看的,而作者却不辞辛苦地冒雪赶了这么远的路前去,不仅为寻景,更为寻诗,寻历史,寻文化。请勾画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作者在踏访阳关途中面对这些景分别有哪些感受或联想?

明确:

3、这些历史与文化命运如何?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四)文本理解

踏访阳关而先不写阳关,而从古代文人生前的际遇和身后的影响写起。下面扣住“镌刻山河、雕镂人心”八个字,由己及人,谈论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从白帝城、黄鹤楼、寒山寺写起,对那些吟咏山河的古诗烂熟于心,“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有时“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正因为如此,世界上那些富于文化底蕴的“生僻角落”,都留下了人们“匆匆抚摩”的脚步。

作者进一步阐述历代文人“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的魔力。接下来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王维那首著名的《渭城曲》,话题也就转到了正题上。这种开头的写法在余氏散文中随处可见,就像电影镜头,从很远处慢慢拉近。

在写踏访阳关之前,这几段文字作了一个充分的蓄势,作者何以雪天去访阳关,这里道出了心理、情感依据,文章也因了这个开头显得厚重大气、不同凡响。

文章接下来写踏访阳关,采用游记笔法以行踪为序:打听阳关———走近阳关———阳关怀古。作者是“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的,尽管一位老者用三条理由(路远,没啥好看,下雪)劝他别去,他还是去了,足见古代文人“魔力”之大,足见作者访古热情之高。在前往阳关的途中,有沙漠,有坟堆,作者写了徒步沙漠的感觉和面对坟堆的思索。

拓展延伸:

余秋雨带领我们探寻古迹,追寻历史、文化,把人、自然、历史溶为一体,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人文山水画卷,引起我们深思,中国文化到底怎么了?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

六、作业 大语练习册 阅读《文化苦旅》《山水笔记》等作品 比较一般游记散文与余秋雨游记散文在内容上的异同。 明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kv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