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人教版第十二册)
更新时间:2024-04-17 08: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六年级下册语文大册答案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九义教材第十二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精读课文:1《占算子 ? 咏梅》2《十六年前的回忆》4《为人民服务》 略读课文:3*《灯光》5*《延安,我把你追寻》
1、卜算子·咏梅
一、教学内容:
《卜算子 咏梅》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里一篇课文。这是毛主席词作中的精品。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能够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三、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五、学生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小黑板、挂图。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丰富认知。
1、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
2、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诗文、图片、乐
1
曲等)由搜集人自行介绍。(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3、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针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
[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相机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汇报,及时地给予评价,可满足学和的成功需要。相互的交流,扩大了每个学生的信息量,促进了合作与发展。同时所搜集资料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 (二)进行新课,了解背景,理解全词。
1、根据学生的搜集的资料,引出课题,并结合学生旧知弄清词牌、题目等。 2、启发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读文研讨。
[从学生的自主质疑中,教师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走向,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阅读能力。]
(三)汇报交流,明确理解,感情读背。 (四)巩固练习,丰富积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 )的梅花
2、在搜集的资料中,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择优抄写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二)由疑而入,自主学读,理解研读。
1、教师介绍毛主席写“咏梅”时的小故事,重点指出“反其意而用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2、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发给各小组,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2
(三)深悟情感、创意表达。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 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 (四)感情读背,升华理解。
▲板书设计:
1、卜算子·咏梅
风雨 飞雪 悬崖 花枝俏
不争春 春来报 丛中笑
2、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怀念。(3课时) 二、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3
四、教学方法: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五、学生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六、使用媒体: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钊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钊。这篇文章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钊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 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钊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4
(李大钊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J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钊不离开工作岗位,说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与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二)复习导入。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钊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说明了什么?
(“宪兵、侦探、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 4、“我”是怎样表现的?
(“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
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6、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7、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钊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5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钊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钊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
(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精神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思考:李大钊被害后,家人怎样? 2、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1、李大钊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钊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
6
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 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 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写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小结:
请同学们将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了解李大钊的生平,体会回忆录与历史文献的写作区别,同时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给大家讲一讲其他革命烈士的故事,让大家在故事中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 ▲板书设计: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7
3* 灯光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了解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继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2.理解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自行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2)关于词语。
8
①憧憬:向往。
②黑魆魆:形容黑暗,例如,洞里黑魆魆的,什么也看不见。 ③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二)导入新课。
北京的夜晚灯火辉煌,那美丽的装饰灯令人眼花缭乱,那高高直立在街道两旁的路灯,为城市的夜晚增添了无限的光明。
同学们,面对这灯火辉煌的夜晚,我们感到光明无处不在。但是,在那遥远的战争年代,人们是多么渴望这灯光啊!
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灯光的。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看一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你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2.自由读课文,按要求自学课文,可以在书上做些标记。 自学思考题:
(1)试给课文分为三段。
引导学生:哪些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回忆的往事?
(2)“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的是什么?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在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这个“多好啊!”是“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我”背后的人说的。说话的人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也正是由于这一声赞叹,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9
第二次:“‘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这个“多好啊!”是郝副营长说的。他是著名的战斗英雄,在那晚准备攻破守敌的围墙的战斗前,借助火柴的微弱的亮光,看着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看到一个孩子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发出了“多好啊”的感慨。他没有见到过电灯,但却知道电灯一按电钮就亮。他知道孩子们有了电灯就不用在黑暗中学习;他知道,这电灯会给人们便利。他多么希望能见到电灯啊。
第三次:“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这个“多好啊”是郝副营长说的。在当时的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从没有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但是他没有想到胜利后,自己如何地去用电灯,而是想到了读书的孩子们。
从郝副营长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前辈们的崇高品质。他们的条件艰苦,他们不知索取,只求奉献。他们可以奉献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热情,他们更可以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奉献自己的生命。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理解全文。 板书设计:
看——孩子们灯下读书 华灯照耀——深深回忆(副营长) 想——憧憬美好未来
做——壮烈牺牲 4 为人民服务 教学要求
1.自学本课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3.深入阅读理解,体会文章逐层展评论述的思路。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0
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逐层论述的思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一、教师讲述背景材料。
出示课题后,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练习第二题:“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讲的”然后由教师简明地讲述有关资料: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对敌作战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各解放区都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对支援战争、减轻群众负担、巩固和扩大解放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八路军战士张思德(属中共中央警卫团)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1944年9月5日因炭窑崩塌而牺牲。9月8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召开大会,毛泽东同志在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讲演《为人民服务》。
二、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1.全文生字少,学生初读时不会有困难。但是,课文有不少由熟字组成的词语,学生在理解上却有困难。教师除了要提示他们查字典独立理解一些词义(如“鸿毛”“固”“或”“卖力”等)外,还应出示小黑板补充一些注释,如“司马迁”“法西斯”“精兵简政”等。学生第一遍读课文,要求他们抓住词语,初步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为悼念张思德,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对张思德的革命精神进行了热情赞扬,同时对他的牺牲表达了哀悼之情。组织学生第二遍读课文时,要他们思考课文中哪些段落直接表达了讲演人对死者的评价和悼念。
3.要求学生重点阅读第三、四段,并画出表达主要意思的句子: 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 一切革命联合会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11
4.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通读全文,概括地说说各个段落的大意。 三、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然后组织大家讨论。 1.第一段,课文用“革命”点明“我们这个队伍”的性质,用“为着解放人民的”“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点明我们这个队伍的任务。第三句话指出张思德同志生前参加了革命队伍,而且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2.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这一句跟下面三句是总(起)分(述)关系。这样说可以启迪革命的同志分清人生的不同意义,从而充分肯定张思德同志生前的功绩。
3.第三段共六句话,其中有“不管……都……”“只要……就……”连接的三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用这样的句式来说,加强了语言的力量,突出强调了“我们这个队伍”坚持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4.第四段可以分三层。第一层指出“我们这个队伍”现时的任务:要团结全国大多数人民,去争取全民族的解放。第二层和第三层指出怎样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要努力奋斗;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5.第五段在讲演结束时仍回到追悼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紧扣讲话中心,又进一步表达了对张思德同志的哀悼之情。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确定阅读方向
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
2.作者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组织了哪些内容? 二、自主研读,合作交流,提高认识
在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针对喜欢的段落,分组研讨。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段,深入理解,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结合学生的合作学习,适当提示研讨的问题。
12
如: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结合现实生活的事例,谈谈你发现的“为人民服务”的人和事等。 三、深读背诵,升华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背诵。
2.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和体会。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录在积累本上。 2.选择恰当的词语,并仿写一句话。
(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板书:
为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完全??彻底??(提出论点) 人 不怕牺牲,像张思德那样
民 为人民服务就要 不怕批评,只要??就??(逐层论述) 服 不怕困难,团结互助
务 开追悼会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发出号召)
5*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要求
1.借助资料,了解全诗的内容,领会延安精神,懂得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与习惯。
13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中具体事物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教学时数:l课时 一、谈话引人,了解背景
你听说过延安吗?你对它了解多少?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出节奏、韵律,在自读基础上,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2.通过初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 三、疏理问题,分组选学
1.师生共同对初读提出的问题,进行疏理,及时解决简单的问题,明确共性的或有价值的问题。
2.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相关的诗节,借助手中的资料进行 组内研读。
四、汇报交流,拼接共享
师生共同分享各组的学习收获,教师有意识地点拨评价,组织学生进行成果拼接,并结合回答适当板书,使学生明晰全诗结构、整体感知全诗内容。 五、小结升华,感情朗读 六、课堂练习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板书:
14
延河
追寻 枣园 艰苦奋斗的精神
南泥湾
杨家岭
积累?运用一
教学要求:
1、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大柏地》。 2、 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并感受延安的孩子们那种求知若渴的
精神。 3、 作文指导重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鼓励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习作。 4、 学会选编自己的作文选。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
1.这篇课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写的一首词。你们知道什么是词吗?
2.释题。这首词的题目是“大柏地”,大柏地在哪里呢?它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25公里,靠近江西与福建的边界。红军曾经在这里同国民党反动军队打过一仗。那是在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向赣(江西)南和闽(福建)西进军。国民党反动军队气势汹汹地追来,2月10 H红军同他们作战,大获全胜。那么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呢?也就是大柏地战斗发生四年多以后。那时,毛泽东同志再次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就写了这首词。 3.指名朗读课文。
4、自己练习朗读。再指名学生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阅读”短文《延安的孩子们》
1、自由读短文,画出不会或不理解的地方。
2、带着“短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情”这个问题再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延
15
安八路军子弟小学的学生渴望读书,而图书极度匮乏,于是师生自己动手做“书”以及周恩来向孩子们赠书的事。)
3、引导他们就文中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交流。在交流时,可启发学生适当联系实
际,同今天的学习条件对比,从而增强读书的自觉性。还可以引导孩子们学习延安小学师生的做法,在课外自己“做书”。学生对哪些内容最感兴趣,教学时不要强求一致,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有的可能对孩子们的身世感兴趣;有的可能对师生自己动手做“书”感兴趣。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就要鼓励。 4、补充阅读《教育文摘周报》的两篇文章。
第三课时(习作)
一、从漫画谈起:你喜欢看漫画吗?为什么?(画家是从生活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批评、讽刺或揭露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 二、指导看图,理解图意。
指导学生写这次习作,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漫画同故事性图画的不同之处:其次,要引导学生看懂图意,体会作者的用意。这幅图画的是几个高大、冷漠的男人挤占了“母子上车处”,一位弱小的母亲抱着孩子无奈地在一边张望。漫画的题目是《假文盲》,意在借此批评一些人无视社会公德,只图自己方便的不文明现象。
三、读作文要求,把握主旨。
安排的是一次特殊的看图作文。说它特殊,一是写的依据是一幅漫画;二是不是一般地把图意写下来,而是写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教师的指导重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鼓励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习作。可以写生活中“假文盲”现象随处可见(如,在写有“请勿践踏草坪”的草坪上嬉戏玩耍,在写有“请保持安静”的地方高声喧哗),说明这些“假文盲”实为“真自私”,只为自己着想,而败坏了社会风气。还可以写那位母亲的软弱只能助长这些人的不文明行为,要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可以写车站要加强管理,而不能仅仅是竖起一块牌子??总之,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四、找自己喜欢的漫画,列写作提纲。(对于选择自己喜欢的漫画作文的同学,要布置课前准备好漫画,课上也要给他们表达的机会,并在习作中注意个别指导。) 第四课时(实践活动)
内容:选编自己的作文选。
16
一、 二、 谈话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兴趣:上个学期我们写了许多有趣的作文,还记得你都写了什么?最满意的文章有哪些? 明确实践要求:选编自己的作文选。
1、要编自己的作文选,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1) 选好入编文章。 (2) 编写目录。 (3) 编写前言。
(4) 设计封面,起名字。 2、个人准备。
编选作文选的具体工作,主要由学生在课外进行。可用一部分课堂时间予以指导,使学生明确编选的步骤、方法。当学生都编好后,可将学生的作文选在班内展出,并让同学们评议。
第二单元
精读课文:6 《向往奥运》 7《詹天佑》
略读课文:8*《宋庆龄和她的保姆》9*《走向生活》
6 向往奥运
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含义,体会作者对奥运的强烈向往之情,受到爱国主义熏陶。
17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清写作顺序,抓住作者的心理变化,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教师可由北京申奥成功谈话引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题,理解“向往”。
二、交流预习收获及收集材料的情况 1.字词预习情况及阅读课文的心得。 2.交流收集的奥运方面的材料。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确定研读方向 1.初读、读准、读通,抓住主要内容。
2.再读,读流利,动笔勾画,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3.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简单的问题及时解决,保留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向往奥运?
(2)理解重点句子含义。(见书后第2题) 四、分组研读课文,深刻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18
1.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思考、感情朗读,抓重点词语剖析等),借助收集的资料,合作研讨,探寻问题的答案,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师生共同评价。
3.选择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2008年,在中国大地上将有象征着友谊与和平的五环旗,在首都北京的上空高高飘扬。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日子就要到来了。作为新世纪的小主人,你们能为奥运会做点什么呢?情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收集,设计活动,表达你对奥运的深情向往。
二、小组合作,创意活动
教师深入各组,帮助小组出谋划策,开拓设计思路,防止设计活动流于形式。
如:1.当一名奥运宣传员。
2.制作宣传北京奥运会的标语或宣传海报。 3。写一篇喜迎奥运的小文章。 4模拟采访未来的奥运冠军。
5.设计奥运比赛场馆,并附上说明文字。 6.当一名志愿者,接待国内外友人。
三、活动汇报,师生评价 四、实践活动
19
收集有关奥运会的趣闻和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资料,办一期手抄报。
板书: 向往奥运
魅力 意义 精神
心驰神往
7詹天佑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詹天佑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训练思维、发展语言。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新课。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对“詹天佑”的了解情况)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一起来了解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比较揣摩(用感情阅读)
20
1.学生速读全文,找出全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①找出关键词:(杰出、爱国) ②分析“杰出”一词的意思。
③教师过渡:刚才同学们找出了全文的中心句。这句话位于全篇之首,既是全文的领句,也是文章的中心句,起着统帅全文的作用。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呢?请同学们继续往下学。 2.学习第二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②学生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想。 ③分析重点词:阻挠、要挟、嘲笑。
④教师过渡:詹天佑就是在帝国主义者百般阻挠,祖国人民遭受欺凌和侮辱的情况下,为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挺身而出接受任务,所以说他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段。 三、自学讨论(画画、做做、读读)
1.自由朗读第三段。一共讲了几件事?用课文中的原话列小标题。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2.自学要求:在勘测线路时,詹天佑是怎样勉励工作人员的?他是怎么做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分别用“______” 、“~~~~~~”“~~~~~~”在书上标出。你是怎么理解的。请写上批注。
第二课时
一.做一做,加深理解。
①教师导言:面对崇山峻岭险恶的地形,詹天佑采用什么方法开凿隧道?请同学们自己当小工程师,边察地形(书中的描述)边设计绘图。 ②学生认真读书,相互议论,各自设计绘图。
21
③让学生说说这种设计的好处。
④教师导言:上节课有同学提出“人字形线路”是怎么回事?火车怎么走?现在请大家先读课文,再看看人字形线路。然后,我要请一个同学当小火车司机,把火车开上坡去。 ⑤学生表演。
⑥提问:他是根据什么设计的?
⑦教师总结:他就是根据当时自然环境的特点来设计的,詹天佑的高度智慧和杰出才能就是在当时的环境中,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以后,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不但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还要注意他所处的自然环境,弄清当时当地的情况与人物的密切关系。
二、归结全文。 1、詹天佑凭他的智慧和才干,凭他那颗强烈的爱国心,让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身为中国人,你们感到怎样?
2、用自豪、骄傲的语气朗读这一段。
3、当年外国人讥笑中国的工程师还没有出世,现在他们看到了詹天佑的杰作,会赞叹什么?
4、给京张铁路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并说明理由。 板书:
詹天佑
爱国 勘测线路 杰出 开凿隧道 设计线路
8*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体会宋庆龄尊重爱戴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并从中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
2.抓住具体事例和人物的具体表现,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理解的能力,综合分析与表达的能力。
22
教学难点
结合收集的资料,了解宋庆龄为民族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而深刻体会这个人物的崇高和伟大。 教学时数: l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你听过宋庆龄这个名字吗?对于她你了解多少?
2.你知道宋庆龄的保姆吗?你对她了解多少?你猜想一下她们 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二、读书质疑,学读定向,自主研讨,适时点拨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汇报交流,疏理问题,针对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理解。
如:(1)“晋谒、塔讪、绝口不提、显赫”等词的意思。 (2)李燕娥对敌人的利诱为什么能—一拒绝? (3)通过读文,你认为宋庆龄是个什么样的人?
(4)宋庆龄与保姆之间的深厚感情建立起来的基础是什么?
3.交流学习收获,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在人物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与启迪。 三、拓展学习,畅谈收获
结合收集的材料,进一步了解宋庆龄,从中受到更深刻的教育影响,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四、课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3
五、实践活动
收集关于宋庆龄的故事,利用晨会或活动等时间,讲给同学听。 板书: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充满同情
屡屡夸赞 尊重爱戴 悉心照顾 劳动人民 设计墓地
9*走向生活
教学要求
l、懂得“走向生活”的深刻含义,结合收集的格言警句,使学生受到热爱生活,树立
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影响。
2.抓住课文主线,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探究合作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走向生活”的深刻含义。 一、预习汇报
1.汇报朗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自学的字、词、句。
“初出茅庐、会晤、荣尔一笑、赋予”等词语以及自己喜欢的句子。
24
3.汇报收集到的与文中人物相关的资料。 4.通过预习,你从文章中体会到了什么? 5.质疑。
二、目读研讨,重点突破
1.自读全文,体会“科宁斯”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呢?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
2.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和一个陌生人会晤并开始一种关系,这是生活中最令人感兴趣的。” “后来我强迫自己欢迎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强迫自己走向生活,终于体会到广交朋友是多么使人精神振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畅谈收获,深入体会“走向生活”的含义 1.你如何理解“走向生活”?
2.把收集到的有关人生的格言警句讲给同学听。 3.课文总结。 四、实践活动报
收集格言警句或名人故事。 板书
走向生活
科宁斯:紧张兴奋——胸有成竹——始料不及——无拘无束 罗斯福夫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读写例话 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
25
教学要求:学习这则“读写例话”,要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逐步养成注意收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先让学生默读例话,看看例话主要讲的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讲的。 (怎样收集有关的资料呢?可以通过书报杂志查阅资料,可以上网查阅,还可以采用调查采访、进行实验、观看音像资料等方法。例话重点介绍通过书报杂志查阅资料的方法:明确方向——浏览查阅——摘录整理。最后,例话强调,要逐步养成收集资料的习惯。
2、让学生讨论,说说收集有关资料的好处以及收集资料的方法。(应鼓励学生联系本组课文的学习,联系自己的阅读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3、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例话”所讲的方法,结合“积累·运用二”《奇怪的大石头》的阅读,或者结合“口语交际”“习作”中有关“克隆”技术资料的收集,进一步体会收集资料的好处,练习收集资料的方法。
板书设计: 明确方向——浏览查阅——摘录整理
积累·运用二
教学目的:积累成语,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继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并按照“读写例话”中学到的收集有关资料的方法收集资料,提高收集资料的能力。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有关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关注科技发展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设计:
一、本次“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
四个部分。
二、“读读背背”提供了十六个成语,目的是,感悟这类成语的构词形式。
根据构词形式,这十六个成语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的八个成语是后两个字相同;第二组的八个成语是前两个字相同,后两个字也相同,即“AABB”式。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读,再指名检查。对容易读错的字要及时纠正,如,书声琅琅(lǎng)、人才济济(jǐ)、大名鼎鼎(dǐng)、千里迢迢(tiáo)、衣冠(guān)楚楚以及曲曲(qū)折折、朝朝(zhāo)暮暮。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发现这两组成语不同的构词方式,还可让学生说说掌握的这两种形式的其他成语,鼓励学生多积累、运用。不要求学生逐个解释成语的意思,但可让同学间互相说说成语的意思,对完全陌生或感兴趣的成语可以查查字典或词典。重点是
三、“阅读”的短文是《奇怪的大石头》,目的是这篇短文讲的是李四光从
26
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疑问,到长大后发现第四纪冰川活动遗迹的事,赞扬了李四光勤学好问的精神和为中国地质学作出的贡献。要让学生结合思考题自读,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受到什么启发”,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说,如,“勤学好问”,“关注身边极为普通的事”,“对问题要寻找科学答案”,不要强求统一或上升高度,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给学生提供交流资料的机会,使他们扩展视野,增长见识,激发起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并在交流中进一步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
四、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假如我会克隆,我要??”。进行本次口语交际之前,可以从孙悟空用自己的寒毛变出无数个小孙悟空的离奇神话故事,引出人类对复制自身的幻想,然后从“复制”这个词导出“克隆技术”的话题,然后,以“你听说过克隆技术吗?”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兴趣,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克隆技术”的资料。教学之时,先让学生交流资料,弄明白什么是克隆技术,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克隆什么。然后,以“你想克隆什么”为话题,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在小组中开展预赛,互相说一说,比一比,评一评。最后,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参加全班决赛。
五、本次“习作”是写想象作文,是口语交际内容的延续,要求很明确。
第一,写清楚想克隆什么。从这一要求来看,内容相当宽泛,各个方面都可以写,只要感兴趣就行。第二,为什么要克隆它。这要求从对人类有益的角度来考虑,所进行的克隆要能够促进人类的和平、进步与健康。第三,题目可用给定的“假如我会克隆”,也可用补充命题“我要??”,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自己拟定题目。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这次的习作建立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口语交际课中的精彩场面,借此来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既可以写自己说过的,也可以写受到别人启发的,只要感到有趣,便于展开合理想象就行。教师可组织“未来克隆展”,把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和优秀习作在一定范围内展出,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培养收集资料的习惯,使学习活动得到进一步扩展。
怎样写好一种小发明,训练题目提出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写清楚想发明的东西是什么;二是发明的东西是什么样儿的;三是发明的东西有什么用途。重点写好样式和用途。
习作前也可找些写小发明的短文给学生读一读,起个引路示范作用。
这次习作的题目是“未来的”。其意图是通过学生的想象,唤起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次习作的要求是:(1)根据所写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2)要大胆想象,想象要新奇、有趣、超前、富有创造性。(3)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对于题目要把握好“未来”两字,既然是“未来”,那就和现在不一样,要超前、新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放开学生的手脚,即使出现一点“不合理”的想象,也不必大惊小怪,告诉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大胆地想象未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提供展开想象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想象的热情以及对未来事物的浓厚兴趣。真正开阔学生的思维,学
27
生想什么,怎么想都是可以的。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习作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班上讲一下自己想象中未来的什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发言,然后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写物品时可从材料、外观、内部设施功能等方面来写,把所写的物品和人物及事件联系起来,也可以把“我”放在未来社会当中来写,以增加习作的情趣。
第三单元
精读课文:10《古诗三首》 11《草船借箭》 12《将相和》 略读课文:13*《景阳岗》 14*《猴王出世》
10 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
1.了解古诗内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思想感情,受到珍惜情感,珍惜光阴,保国戍边等思想的教育影响。
28
2.学会3个生字,结合注释及诗句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3.体会借物抒怀、直抒胸臆的写作手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寒》。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1.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同学听。
2.思考:像《竹石》《墨梅》这样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 (借助对其中事物的描写,抒发一种感情,或说明一个道理。)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诗,看看它们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板 书诗题:七步诗长歌行)
二、进行新课,引导合作学习
1.汇报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诗下的注释,对写作背景、诗体特点等作以了解。
2.学习《七步诗),合作读书。
(1)以组为单位,借助工具书,掌握重点字的意思。 (2)读通读准,相互读书评价。
(3)理解诗句含义,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 (4
(5)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谈自己的读诗感受。
29
(6)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自主学读《长歌行》
针对诗句浅显,道理易于接受和体会的特点,指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对诗中描绘景象的想象,体会诗句的含义,领悟诗中的感情。
三、感情朗读,背诵巩固
1.小结两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再次深刻的体悟诗情。 2.有感情地练读、背诵,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七步诗》的作者是( )朝的( ),诗中确切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
2.你从“少壮木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讲给同学听。
第2课时
一、回顾方法。检查自学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及上节课的学习收获。 2.交流课前的预习和收集的资料。 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
采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出塞》,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查。读。议、想、讲多种手段结合起来,借助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交流汇报,形成共识
以读书汇报会的形式,“小老师”讲解,师生共同补充、评价。
30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桌互检,师生评价,共同提高 五、课堂练习
1.练习默写《出塞》
2.背诵小比赛。
分成小组,进行背诵本课三首古诗的比赛。 3.把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六、实践活动
把学过的古诗按写景、叙事等不同类别整理起来,编成一本小诗集。 板书:
七步诗 长歌行 言之凿凿人生如物 手足心痛及时当勉
11 草船借箭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使学生懂得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 2、通过段落练习,提高对按故事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 3、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并能用“妒忌”、“疑惑”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懂得草船借箭的前因和后果要从表面看到实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默读全文,迅速掌握主要人物特征。
(1)课文开头一句写什么?结尾一句又写什么?
31
板书归纳要点:
诸葛亮:挺有才干 诸葛亮:神机妙算 开头 周瑜:心里妒忌 结尾 周瑜:自叹不如 (2)设置悬念:这开头和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讨论、分析周瑜的品性特点。
课文中哪几点表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并且想计算他?(让学生找出有关传节。)
讨论、分析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1、“借箭”前他做了哪些物质准备?他作了怎样的安排?这些安排有什
么妙处?
2、“借箭”时他利用了哪些自然条件?那是偶然碰上的吗?这说明什么
问题?
第二课时
一 、逆向思考。把握诸葛亮“知人”的特长。
1、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忙?假如鲁肃把计划告诉周瑜,情况会怎么样? 2、诸葛亮为什么说曹操一定不敢出来?假如曹操真的出兵,情况会怎么样? 3.引导学生归纳诸葛亮取得成功的因素。 4.解开悬念。
让学生设一议说一说课文开头与结尾的内在联系,抓住“草船借箭”这一关节点。
二.教师范读,渲染气氛。
周瑜(设圈套.明知故问地)说:“??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已觉察, 特意顺从他)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见对方上勾,暗喜,步步逼近地)说;“对.这是公务,希望先生不要推卸。”诸葛亮(有意地)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周瑜(假意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回(见对方已陷圈套,大喜,但又怕反悔,赶紧强调)说:“军营里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认真地)说:“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见自己的目的已初步达到。因此)很高兴。
三、延伸
说说自己读的能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四、创见
课文与自己课外阅读的内容相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 五、总结。
32
板书:
周瑜:伊忌、心胸狭窄——不与计较 鲁肃:正直、顾全大局——请求帮助 曹操:多疑、行事道值一逼近受箭
去时:天黑雾大
地理
归时:顺风顺水
12《将相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3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查阅有关的资料,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同学们交流交流。 二、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
34
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三、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四、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五、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板书)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5
六、过渡:1、将相为什么不和?你从哪里看出来?指名说。 2、蔺相如升官有没有道理?指名说。
七.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 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分四人小组学习讨论,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
因、经过、结果。
(2)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请找出依据。(同学们要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谁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蔺相如,读一读这段话。
□ 出示撞柱画面,体会蔺相如心情。
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 ① 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
(2)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
36
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复习检查。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37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他为什么不服气?
二、 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1、廉颇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有道理吗?
指名问。
2、他为什么还去请罪,罪在哪里?蔺相如又是怎样做的?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板书:居功自傲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38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3、看图片:廉颇上门请罪,蔺相如连忙热情的出来迎接,他们见面会怎么说呢?
指名说。
4、请同学上来表演。
5、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39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幻灯片出示: (1)词语搭配
总 因 秦王骗璧
故事一起因 想占赵国的便宜 故事二起因 秦国最强大 故事三起因 职位比廉颇高 (2)根据三个故事之间联系填空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的( ),前两个故事的( )又是第三个故事的( ),三个故事构成了( )这一有名的历史故事。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板书: 12 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 战无不胜 完璧归赵 机智勇敢 攻无不克 渑池之会 不畏强暴 有错就改 负荆请罪 (顾全大局)
13* 景阳冈
4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友情境,激友兴趣 1.谁会唱《好汉歌》吗?
由此引出古典名著《水游》,过渡到本课内容,板书课题。 2.结合课外的阅读,把你对武松的了解介绍给大家。 二、浏览课文,理清层次
1.引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快速读文的方法,浏览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 写的?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课文可分为那几部分? 用去小标题的方法概括。(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根据板书找出相关的段落。
三、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演示)同学们都看完了,说说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一个字赞扬武松,并写在课文插图边的空白处。师巡视,请三位学生把赞扬字写在黑板上,鼓励不同意见的学生写在黑板上。(生可能会写:“勇、猛、智、神、威”等)
1、请用 “武松真( )阿” 的句式夸夸武松。指名说。
41
2、比较,哪个字最能概括武松的特点。(板书 神) 四,学生学习课文。
1、武松究竟“神”在哪里?从课文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来?用笔读课文,(默读、点划)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处,研究研究准备告诉大家。请四人小组学习讨论。
2、指名汇报学习收获。 相机板书:酒量惊人 胆量过人 机智胜人 力量超人
3、当学生说道第9自然段时,相机点拨。 (1)指名读
师:面对老虎来势汹汹的三招,武松均一“闪”而过,这里“闪”字是什么意思?
生:躲。
师:可用哪些字来替换? 生:躲、避、跳??
师:文章为什么用“闪”而不用“躲”呢?(小组讨论后回答) 师:武松一开始为什么不攻而要“闪”呢? 生:挫老虎锐气,耗老虎体力。 师:如果攻会怎样? 生:武松要吃亏。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武松的沉着机智、有勇有谋。
师:一个“闪”字,让我们看出了作者用字之准,也体会到了武松的谋略。
(三)学习第四段
1.指读课文。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想到: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
42
怎么斗得过?)
2.此时武松的心里有点畏惧,这与武松勇敢无畏,武艺超群是否相符?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武松毕竟是个凡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虎相当艰难,况且此时已精疲力尽了。如果再写他斗志旺盛,准备再战猛虎就不真实了,不能让人信服,最后一段的作用更真实地对武松这个英雄人物做了补充使这个人物更真实、具体,让读者更喜欢他。) 三、自主读书,体会人物性格 1.启发谈话,引导自读。
2.作者是如何地刻画出武松的英雄形象的?
(1)运用反衬手法,通过写虎的声威,衬托出武松的无畏勇敢。
(2)不脱离实际,尽管武松是个英雄人物,但毕竟是个普通人,作者认识到这一点,在结尾一段中体现出来。
3、有人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怎么看? 四、交流汇报,合作探究 五、课堂练习
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或给同桌讲讲你知道的其他水讲英雄故事。
六、实践活动
课外阅读《水游传》。 板书: 13*景阳冈 酒量惊人 武松
神 胆量过人 机智胜人
43
力量超人
14* 猴王出世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猴王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过。
2.理解文章用词凝炼的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艺术魁力,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积累。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利用工具书和相关资料,结合上下文,把课文读通读懂。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设疑。
你看过《西游记》吗?是影视,还是书籍?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西游记》的一个人物有关(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自学存疑,互助合作
1.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读课文,寻找问题答案。
2.画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字、词、段落)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组内互助、共同解决。
3.找出读书中尚未解决的疑问。
44
三、交流汇报,共同研讨
1.读书过程你有哪些收获?读懂了什么? 2.指读课文,引导评价。 3.共同研讨读书中发现的疑问。 四、整体回顾,理解内容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你结合文中的叙述和自己的理解作以概括表达。
2.读完这篇课文,你有怎样的感受? 五、课堂练习
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写下来。 实践活动:课外阅读《西游记入 板书:
14’猴王出世
仙石托生——发现奇观——只身探洞——拜为猴王 第四单元
精读课文:15《古诗两首》 16《匆匆》 略读课文:17*《难忘的启蒙》18*《三克镭》
15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45
2.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3.培养学生联系诗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初读引入意境 1.范读,引人意境。 2.朗读,扫清障碍。 3、自读,自学生字词。 4、指读,检查学生读音情况。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为下一步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二、再读,感悟诗意 1.自读。(出示自读提示)
(1)轻声读,想想下列词语的意思。 无知、但、九州同、定、乃翁。 (2)《示儿》讲的是什么事?
(3)每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6
(4)标画疑难。
(5)练习有感情地吟诵。
2.讨论。学生自读后,将个人学习所得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形成小组共同的意见,等待全班交流。 3.交流。
(1)结合诗句先理解同语的意思,再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2)质疑问难。 三、背诵,品位诗情。
第2课时
一、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杜甫,引出课题。 三、检查预习
1.指读,读准字音。
2.了解全诗中的“河南”“河北”“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等地名。
3、练习书写“涕泪”“洛阳”,特别注意“涕”的笔顺。 4.简介本诗背景,理解‘涧”和“收”的意思。
正在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人教版第十二册)04-17
悲伤逆流成河500字读后感范本参考03-24
财务科科长述职述廉述德报告范本参考03-24
大学生《女生贾梅》读后感合集03-25
最后一头战象个人读后感范本参考03-24
《苔丝》大学生读后感2022年03-25
大学生《金钱的魔力》读后感合集03-25
2017—2018第一学期各年级成绩分析06-19
孩子从小一到高三各年级培养重点03-1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下册
- 人教
- 教案
- 语文
- 年级
- 十二
- 汽车理论期末考历年试题合并版 - 图文
- 炼铁厂值班室副工长竟聘理论试卷
- 2014年金句背诵
- 关于大型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后
- Wireshark长时间抓包崩溃的解决办法
- XX产业园路网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图文
-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复习题
- 浅析新会计准则和新税法下工资与福利费的列支范围
- 关于孝道在当今社会中的思考1
- 青岛大学2012年硕士生招生专业目录
- 波浪理论五浪精解用法
- 七年级下册知识技能(第七章)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
- (修改版)唐延·九珺--施工组织设计 - 图文
- 私有化到叛国
- 小站歌声阅读短文答案
- H3C - 题库及部分详解
- 监理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手段
- 一些静定训练方法
- java上机实验答案与解析
- 西交《经济法(高起专)》在线作业满分答案